遥远有多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分手的时候,我对母亲说,不管此去有多么遥远,您都在我一回头的地方。
(一)
我家乡所在的县城算得上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佐证就是从南门到东门那一道保存完好的古城墙。灰色的城楼,灰色的城垛,灰色的墙砖,看一眼就能被它的厚重诱惑。
第一次走近这段古墙,我15岁,刚从30公里以外的乡间走来,脚底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粘着太多故乡的黄泥。
那一年,我考上了县城中学,第一次离开大山深处的青石桥,忐忑不安地走向县城。母亲背着棉絮在前面带路,我抗着箱笼在后面紧跟,一路无话,半天功夫就到了南桥,从南桥附近过江西街渡口,一上岸,就看见了满脸皱纹的南门。我知道,进了南门就进了城。但是,母亲却说,我们不进南门,就绕着城墙根走,等走完这段古城墙你的学校也就到了,这比穿城而过要近便得多。
于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城墙根,母亲带我迈出了从乡间到城市的第一步。当时,我并不知道县城还有“穿城三里三、环城九里三”的古谚,等到两年过后,我亲自用脚步丈量过县城大大小小的街巷,这才发现母亲的决定其实是乡下人最难以启齿的隐衷——她怕城市的霓虹折射出乡间的寒碜,把我身上微不足道的自尊荡涤得一干二净。
现在想起来,城墙根下漫长的寂寞,的确是我少年时代第一条无比敬畏的甬道,母亲有意无意间插播的这段细节,成就了我在此后岁月中难以消磨的心结。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城墙根下俯耳倾听岁月深处的叹息,不得不感叹,从此岸到彼岸无端弥散的时间里,不单有往事的沧桑,也有岁月的重量。
(二)
母亲一直以为,城市仅仅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驿站,30公里以外的黄泥岗才是我的根,在城市短暂歇脚之后我仍旧会回到黄泥岗,为此,她与父亲一直保留着我住的那间厢房以及1986那张暗淡的历画。
在常人眼里,30公里无非是生命旅途中微不足道的行程,但是,母亲陪我走完这段曲折山路却用了整整15年——人世间有些距离,真的无法用里程丈量,也无法用时间丈量呵。
望着母亲踯躅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了“遥远”两个字。
那年秋收之后,母亲背着故乡第一篓新米步行到县城看我。她来的时候,我正在操场上与一帮同学踢球。长期的剧烈运动,使我的千层底布鞋很不情愿地破了小窟窿,两个大脚趾肆无忌惮地露在外面放风。母亲看见了,赶紧把我拉到一旁,生气地问:“你就不怕同学笑话?”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备,依旧象以前一样大大咧咧地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怕什么?”母亲吓了一大跳,她万万没有想到,已经成了城里人的儿子居然还一身土气。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眼里的惊惶,甚至读懂了她藏在内心深处的忧伤。
我想,我是应该有一点城里人的样子了。
高一结束的时候,我评上了学校的“三好学生”学校发了奖状,还奖了30块钱。我花5块钱为爷爷奶奶买了他们喜欢的麻杆糖,花用3块钱为母亲买了一把她盼了多年的牛角梳子,还花了2块钱为长年抽旱烟的父亲买了两包在城里也拿得出手待客的纸烟。剩下20块钱,我根据班上一个城里女生的建议,买了一件米黄色的风衣——穿上这件风衣沿着古城墙走向江西街渡口的时候,我居然依稀感觉到一种衣锦还乡的豪迈。
没有想到,当我穿着这件风衣站在故乡村口青石桥上的时候,竟把母亲吓了一个趔却。青石桥边洗衣的婶子们一个劲地夸奖母亲有福气,说儿子这么有出息母亲将来也会有享不尽的荣耀。母亲赶紧打住说:“别乱讲,穿件城里人的衣服就变成城里人了么?伢子还是龙头湾的伢子,哪怕他胡子白了牙齿缺了也是龙头湾的伢子。”
30公里外的母亲对儿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在乎。
(三)
三年以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这时候,我与母亲之间的距离已经由30公里变成了300公里。
临行,母亲非得把我送上长途汽车。我说,我已经是大人了,能够照顾自己,你们回去吧。母亲嘴里直说这就回去,却老是不见她挪动脚步。汽车开动了,乡村公路漫天的尘土刹那间淹没了母亲的身影,唯有她的声音还在车窗外回荡:“到了就写信回来,记住呵!”
还没等我写信回去,父亲的信就到了。父亲也是地道的乡下人,文革前读过初中,话不多,学问也不多,字却写得不错,一笔一画中规中矩,32开作业本纸就写了十来句话,反反复复就一个意思——昨晚我和你母亲听天气预报了,省城气温下降得厉害,衣服该多穿就多穿,不要怕同学笑话。
象这样的家书我收到很多,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大学四年间,母亲从未到过省城,但对省城的了解却并不比我少。她知道省城象一个大棋盘,里外有三层,每一层都有环行公路。她还知道我就读的大学背靠大山面临大河,前有洪水捣乱后有山体滑坡,一年四季就怕夏天涨大水。大四的时候,**做家教存了些钱,执意要父亲和母亲来省城看看,母亲一听,连连摇头说省城不比县城,太远,况且人多,路多,车多,弄不好就会迷路,还是不来的好。到是你,放了假要记得早点回来。
凑巧,那年寒假,学校团委组织我们到甘孜州开展社会实践,我因此没能回到故乡黄泥岗。母亲急坏了,到处找人打听甘孜州有多远,别人告诉她上千里地哩,还特别荒凉,几十里上百里没有人烟!母亲更着了慌,赶紧打发父亲起程去甘孜州看我。父亲到也实在,连甘孜州在哪个方向都没有问清楚就上了车。等到他千里迢迢来到甘孜,已是年关将近,牧区到处飘着糌粑和酥油茶的味道。我在小镇的旅馆中见到了疲惫不堪的父亲,他明显苍老了,脸上两朵意外的高原红也没能为他增添些许精神。我问父亲,三百里省城你都会迷路,上千里高原就不怕走失?父亲没有解释,只说了一句,赶快给你母亲写封信我带回去。
300公里外的母亲再也不能关注儿子的生活细节,她所期盼的仅仅是一纸有关平安的消息。
(四)
大学毕业后,我在3000公里之外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
我告诉母亲,3000公里很远,但我必须去。
母亲问,有多远?
我说,也许是你做梦也够不着的地方。
母亲再没有言语,低了头默默整理我的旅行包。在装进两双新布鞋和一件对襟夹袄后,母亲又悄悄把一捧黄泥包好放在包裹底层。她小心翼翼地做着这一切,言语不多的父亲在一旁为她打帮衬。我静静地看着,两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3000公里外那块陌生的土地注定是我生命里必经的驿站,也是从此以后母亲心里不得不搁置的一块顽石。
母亲呵!整整二十二年,您的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儿子远去的方向。如今,儿子真的已经长大成人,您怎么能够再用您为数不多的岁月去抗那一肩本该由儿子自己抗的风雨?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您的树荫下懒散地呼吸——母亲,这是您对我的爱,也是您永远不能割舍的舔犊之情呵!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舍去,我惟独不能舍去对您的感激和思念,不能舍去您刻在我灵魂深处的乡土情结。
呵,母亲。此去千里固然遥远,可您永远在我一回头的地方。
分手的时候,我对母亲说,不管此去有多么遥远,您都在我一回头的地方。
(一)
我家乡所在的县城算得上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佐证就是从南门到东门那一道保存完好的古城墙。灰色的城楼,灰色的城垛,灰色的墙砖,看一眼就能被它的厚重诱惑。
第一次走近这段古墙,我15岁,刚从30公里以外的乡间走来,脚底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粘着太多故乡的黄泥。
那一年,我考上了县城中学,第一次离开大山深处的青石桥,忐忑不安地走向县城。母亲背着棉絮在前面带路,我抗着箱笼在后面紧跟,一路无话,半天功夫就到了南桥,从南桥附近过江西街渡口,一上岸,就看见了满脸皱纹的南门。我知道,进了南门就进了城。但是,母亲却说,我们不进南门,就绕着城墙根走,等走完这段古城墙你的学校也就到了,这比穿城而过要近便得多。
于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城墙根,母亲带我迈出了从乡间到城市的第一步。当时,我并不知道县城还有“穿城三里三、环城九里三”的古谚,等到两年过后,我亲自用脚步丈量过县城大大小小的街巷,这才发现母亲的决定其实是乡下人最难以启齿的隐衷——她怕城市的霓虹折射出乡间的寒碜,把我身上微不足道的自尊荡涤得一干二净。
现在想起来,城墙根下漫长的寂寞,的确是我少年时代第一条无比敬畏的甬道,母亲有意无意间插播的这段细节,成就了我在此后岁月中难以消磨的心结。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城墙根下俯耳倾听岁月深处的叹息,不得不感叹,从此岸到彼岸无端弥散的时间里,不单有往事的沧桑,也有岁月的重量。
(二)
母亲一直以为,城市仅仅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驿站,30公里以外的黄泥岗才是我的根,在城市短暂歇脚之后我仍旧会回到黄泥岗,为此,她与父亲一直保留着我住的那间厢房以及1986那张暗淡的历画。
在常人眼里,30公里无非是生命旅途中微不足道的行程,但是,母亲陪我走完这段曲折山路却用了整整15年——人世间有些距离,真的无法用里程丈量,也无法用时间丈量呵。
望着母亲踯躅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了“遥远”两个字。
那年秋收之后,母亲背着故乡第一篓新米步行到县城看我。她来的时候,我正在操场上与一帮同学踢球。长期的剧烈运动,使我的千层底布鞋很不情愿地破了小窟窿,两个大脚趾肆无忌惮地露在外面放风。母亲看见了,赶紧把我拉到一旁,生气地问:“你就不怕同学笑话?”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备,依旧象以前一样大大咧咧地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怕什么?”母亲吓了一大跳,她万万没有想到,已经成了城里人的儿子居然还一身土气。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眼里的惊惶,甚至读懂了她藏在内心深处的忧伤。
我想,我是应该有一点城里人的样子了。
高一结束的时候,我评上了学校的“三好学生”学校发了奖状,还奖了30块钱。我花5块钱为爷爷奶奶买了他们喜欢的麻杆糖,花用3块钱为母亲买了一把她盼了多年的牛角梳子,还花了2块钱为长年抽旱烟的父亲买了两包在城里也拿得出手待客的纸烟。剩下20块钱,我根据班上一个城里女生的建议,买了一件米黄色的风衣——穿上这件风衣沿着古城墙走向江西街渡口的时候,我居然依稀感觉到一种衣锦还乡的豪迈。
没有想到,当我穿着这件风衣站在故乡村口青石桥上的时候,竟把母亲吓了一个趔却。青石桥边洗衣的婶子们一个劲地夸奖母亲有福气,说儿子这么有出息母亲将来也会有享不尽的荣耀。母亲赶紧打住说:“别乱讲,穿件城里人的衣服就变成城里人了么?伢子还是龙头湾的伢子,哪怕他胡子白了牙齿缺了也是龙头湾的伢子。”
30公里外的母亲对儿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在乎。
(三)
三年以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这时候,我与母亲之间的距离已经由30公里变成了300公里。
临行,母亲非得把我送上长途汽车。我说,我已经是大人了,能够照顾自己,你们回去吧。母亲嘴里直说这就回去,却老是不见她挪动脚步。汽车开动了,乡村公路漫天的尘土刹那间淹没了母亲的身影,唯有她的声音还在车窗外回荡:“到了就写信回来,记住呵!”
还没等我写信回去,父亲的信就到了。父亲也是地道的乡下人,文革前读过初中,话不多,学问也不多,字却写得不错,一笔一画中规中矩,32开作业本纸就写了十来句话,反反复复就一个意思——昨晚我和你母亲听天气预报了,省城气温下降得厉害,衣服该多穿就多穿,不要怕同学笑话。
象这样的家书我收到很多,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大学四年间,母亲从未到过省城,但对省城的了解却并不比我少。她知道省城象一个大棋盘,里外有三层,每一层都有环行公路。她还知道我就读的大学背靠大山面临大河,前有洪水捣乱后有山体滑坡,一年四季就怕夏天涨大水。大四的时候,**做家教存了些钱,执意要父亲和母亲来省城看看,母亲一听,连连摇头说省城不比县城,太远,况且人多,路多,车多,弄不好就会迷路,还是不来的好。到是你,放了假要记得早点回来。
凑巧,那年寒假,学校团委组织我们到甘孜州开展社会实践,我因此没能回到故乡黄泥岗。母亲急坏了,到处找人打听甘孜州有多远,别人告诉她上千里地哩,还特别荒凉,几十里上百里没有人烟!母亲更着了慌,赶紧打发父亲起程去甘孜州看我。父亲到也实在,连甘孜州在哪个方向都没有问清楚就上了车。等到他千里迢迢来到甘孜,已是年关将近,牧区到处飘着糌粑和酥油茶的味道。我在小镇的旅馆中见到了疲惫不堪的父亲,他明显苍老了,脸上两朵意外的高原红也没能为他增添些许精神。我问父亲,三百里省城你都会迷路,上千里高原就不怕走失?父亲没有解释,只说了一句,赶快给你母亲写封信我带回去。
300公里外的母亲再也不能关注儿子的生活细节,她所期盼的仅仅是一纸有关平安的消息。
(四)
大学毕业后,我在3000公里之外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
我告诉母亲,3000公里很远,但我必须去。
母亲问,有多远?
我说,也许是你做梦也够不着的地方。
母亲再没有言语,低了头默默整理我的旅行包。在装进两双新布鞋和一件对襟夹袄后,母亲又悄悄把一捧黄泥包好放在包裹底层。她小心翼翼地做着这一切,言语不多的父亲在一旁为她打帮衬。我静静地看着,两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3000公里外那块陌生的土地注定是我生命里必经的驿站,也是从此以后母亲心里不得不搁置的一块顽石。
母亲呵!整整二十二年,您的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儿子远去的方向。如今,儿子真的已经长大成人,您怎么能够再用您为数不多的岁月去抗那一肩本该由儿子自己抗的风雨?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您的树荫下懒散地呼吸——母亲,这是您对我的爱,也是您永远不能割舍的舔犊之情呵!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可以舍去,我惟独不能舍去对您的感激和思念,不能舍去您刻在我灵魂深处的乡土情结。
呵,母亲。此去千里固然遥远,可您永远在我一回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