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文化的片言碎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提起中国文化,大家不会不想起孔孟之说,老庄之道,史记春秋,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四大名著等等,每个人口中也都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人名来,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幅洋洋洒洒的文化画卷,它就象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气息,它的濡染但要描述它,品评它,真的很难,很难。借此论坛,我只想说出我的浅显的看法,来贻笑大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充斥了太多所谓的“文化”如酒文化,烟文化,灯文化,甚至厕所文化,这种“泛文化”的泛滥,更加剧了我们对文化视野的模糊。文化是什么呢,就我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无数,而主脉应该是“天人合一”我们都知道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有名的诗句,不知他的“天问”大家熟悉吗?他在里面说“天,有形之大也;人,动物之尤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所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他的这一论述达到了前期封建社会关于天人关系的最高水平。也许是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的久长,造就了儒学的不断发展和延绵,它的“中庸”之道,它的“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连同它的“仁政”“性善”论一起,象绵绵的秋雨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侵润着神州大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朝代如何变换,不管沧海成为桑田,就象古老的长江黄河一般,流到现在,直至将来。而“道”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释”的物我两无,因果轮回,就象长江的沙、黄河的泥一样,已融在其中,难分彼此。当然“天”是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总合,我所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想说它的“知行合一”大思大虚(或意识形态吧)方面的重实际而已。要不,佛教、基督教、英语、西班牙语等外来文化的侵袭,何以不能象它在其他地域那样扫荡,席卷,覆盖,取而代之?而只能俯首称臣,入乡随俗呢。但在小的方面,我们的实际(也许正是这实际造成)又是那么不讲效用。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只停留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灵感悟和体会,我们激扬文字“大鹏展翅九万里”但他们就要真的去取天火(雷电),真的去飞翔,所以他们比我们早有电灯、飞机。郑和下西洋那么早,规模那么大,也只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亲善和平思想。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到今天看来远比不上哥伦布的实际(我这样说有点民族的狭隘主义,哈)
对于中国文化这么大的命题,我想说也真的说不清楚。敲键盘前仿佛有许多东西要说,但真坐在屏前,又不知何去何从,只能打下以上我也觉得有点混乱的文字。但我还想说,城里三岁儿童奶声奶气的说着“床前明月光”“happy birthday to you ”是文化,农村孩子的童谣牧笛也是文化;现在一些城市大破大立的近似疯狂的进程不是文化,但那古老的小山村的人们邻里和睦,对远道而来相识或不相识的客人热情礼让却是文化,也许他们大字不识几个,但那种对人对物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却透着古老悠远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经过无数次沉淀的价值取向,文化是竖立在大众心中那座古老灯塔
二,昨天,一个网友和我语音聊天,她的普通话很标准,但说到激动处她的广西话露出来了。她是在北京上的大学,现在又是在石家庄一个高校工作多年,应该家乡话很少用了。我提醒她别说地方话,听不懂,她问我真的说了吗,她说她没觉得,是无意的流露。就是这无疑的流露,让我想起“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浩瀚的历史画卷,有多少东西如过眼烟云,随风逝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除了帝王将相,大概就是文人墨客了,国内国外,远的近的,林林总总,而他们哪一个不是用他的母语来展示他的文笔风采的?
语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象征。国家受侵了,暂时没了,是用语言(当然也包括其他,但语言却是载体、工具)把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赶跑侵略者。也难怪入侵者稍微稳住阵脚,就迫不及待地实行文化占领,强行推行他们的语言。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情节也记不清了,但至今,那份面临丢失语言的无奈和痛苦却使我记忆犹新。是啊,语言一旦丢了,即使还是原来的人民,也用原来的国家名字,若干年后,此国就真的非彼国了。
当然,语言也和其他东西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再发展也只能是发展,而不是彻底丢弃,日本语言借用汉语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小日本不承认)。
又听见邻居小孩背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了,真的感动,感动来源于语言
三,遥想2000多年前,一位智者站在高高的山巅,感叹着“逝者如斯夫”故而删诗书定礼乐,希望人们“克己复礼为仁”象这样屹立于天地之间,沉思人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成了多少智者追思的永恒主题!
也难怪康德发出这样的感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说法,各有道理。有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文化,有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可定为义利之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理不计其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有定为天人之辩、知行之辩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说,不如做,知,更要行。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好像是一浪高过一浪。三字经也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一些家长乃至学校,压在学生身上的又一个负担;一说建设诚信社会,就引用“仁、义、礼、智、信”;说起构建和谐社会,就引用“礼之用,和为贵”;就连“二十四孝图”也挂在一些大城市的工交车上。国外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一年多一年;中国文化节办了又办这一切是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但我们更要思索这热的背后的深层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被铁的事实证明,这无须多言。我自己就常常被其中的哲理所启迪,被优美的词语所感动。但我还是叩问过自己,何以有如此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近代又是那么的落后和受凌辱?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我只想说,再优秀的文化,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也只能随风逝去。再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只能体现在每个国民的行动上才能大放光彩。
不由想起许多镜头:这边,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边奸佞当道,忠良被陷;这边,让“见义勇为”、“见利思义”那边,一人勇斗歹徒,众人作壁上观。一人钱被抢,逃跑中撒的钱又被众人抢;这边“请勿随地吐痰”大字醒目,那边吐痰、扔垃圾照样;这边“人而不信,不知其可”那边,坑蒙拐骗又在上演。诚信、见义勇为者有时还被当作傻瓜和笑料。
这世界怎么了?!
发扬传统文化,贵在行动!
振兴中华文化,贵在行动!
一,提起中国文化,大家不会不想起孔孟之说,老庄之道,史记春秋,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四大名著等等,每个人口中也都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人名来,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幅洋洋洒洒的文化画卷,它就象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气息,它的濡染但要描述它,品评它,真的很难,很难。借此论坛,我只想说出我的浅显的看法,来贻笑大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充斥了太多所谓的“文化”如酒文化,烟文化,灯文化,甚至厕所文化,这种“泛文化”的泛滥,更加剧了我们对文化视野的模糊。文化是什么呢,就我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无数,而主脉应该是“天人合一”我们都知道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有名的诗句,不知他的“天问”大家熟悉吗?他在里面说“天,有形之大也;人,动物之尤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所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他的这一论述达到了前期封建社会关于天人关系的最高水平。也许是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的久长,造就了儒学的不断发展和延绵,它的“中庸”之道,它的“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连同它的“仁政”“性善”论一起,象绵绵的秋雨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侵润着神州大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朝代如何变换,不管沧海成为桑田,就象古老的长江黄河一般,流到现在,直至将来。而“道”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释”的物我两无,因果轮回,就象长江的沙、黄河的泥一样,已融在其中,难分彼此。当然“天”是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总合,我所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想说它的“知行合一”大思大虚(或意识形态吧)方面的重实际而已。要不,佛教、基督教、英语、西班牙语等外来文化的侵袭,何以不能象它在其他地域那样扫荡,席卷,覆盖,取而代之?而只能俯首称臣,入乡随俗呢。但在小的方面,我们的实际(也许正是这实际造成)又是那么不讲效用。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只停留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灵感悟和体会,我们激扬文字“大鹏展翅九万里”但他们就要真的去取天火(雷电),真的去飞翔,所以他们比我们早有电灯、飞机。郑和下西洋那么早,规模那么大,也只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亲善和平思想。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到今天看来远比不上哥伦布的实际(我这样说有点民族的狭隘主义,哈)
对于中国文化这么大的命题,我想说也真的说不清楚。敲键盘前仿佛有许多东西要说,但真坐在屏前,又不知何去何从,只能打下以上我也觉得有点混乱的文字。但我还想说,城里三岁儿童奶声奶气的说着“床前明月光”“happy birthday to you ”是文化,农村孩子的童谣牧笛也是文化;现在一些城市大破大立的近似疯狂的进程不是文化,但那古老的小山村的人们邻里和睦,对远道而来相识或不相识的客人热情礼让却是文化,也许他们大字不识几个,但那种对人对物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却透着古老悠远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经过无数次沉淀的价值取向,文化是竖立在大众心中那座古老灯塔
二,昨天,一个网友和我语音聊天,她的普通话很标准,但说到激动处她的广西话露出来了。她是在北京上的大学,现在又是在石家庄一个高校工作多年,应该家乡话很少用了。我提醒她别说地方话,听不懂,她问我真的说了吗,她说她没觉得,是无意的流露。就是这无疑的流露,让我想起“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浩瀚的历史画卷,有多少东西如过眼烟云,随风逝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除了帝王将相,大概就是文人墨客了,国内国外,远的近的,林林总总,而他们哪一个不是用他的母语来展示他的文笔风采的?
语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象征。国家受侵了,暂时没了,是用语言(当然也包括其他,但语言却是载体、工具)把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赶跑侵略者。也难怪入侵者稍微稳住阵脚,就迫不及待地实行文化占领,强行推行他们的语言。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情节也记不清了,但至今,那份面临丢失语言的无奈和痛苦却使我记忆犹新。是啊,语言一旦丢了,即使还是原来的人民,也用原来的国家名字,若干年后,此国就真的非彼国了。
当然,语言也和其他东西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再发展也只能是发展,而不是彻底丢弃,日本语言借用汉语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小日本不承认)。
又听见邻居小孩背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了,真的感动,感动来源于语言
三,遥想2000多年前,一位智者站在高高的山巅,感叹着“逝者如斯夫”故而删诗书定礼乐,希望人们“克己复礼为仁”象这样屹立于天地之间,沉思人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成了多少智者追思的永恒主题!
也难怪康德发出这样的感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说法,各有道理。有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文化,有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可定为义利之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理不计其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有定为天人之辩、知行之辩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说,不如做,知,更要行。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好像是一浪高过一浪。三字经也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一些家长乃至学校,压在学生身上的又一个负担;一说建设诚信社会,就引用“仁、义、礼、智、信”;说起构建和谐社会,就引用“礼之用,和为贵”;就连“二十四孝图”也挂在一些大城市的工交车上。国外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一年多一年;中国文化节办了又办这一切是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但我们更要思索这热的背后的深层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被铁的事实证明,这无须多言。我自己就常常被其中的哲理所启迪,被优美的词语所感动。但我还是叩问过自己,何以有如此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近代又是那么的落后和受凌辱?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我只想说,再优秀的文化,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也只能随风逝去。再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只能体现在每个国民的行动上才能大放光彩。
不由想起许多镜头:这边,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边奸佞当道,忠良被陷;这边,让“见义勇为”、“见利思义”那边,一人勇斗歹徒,众人作壁上观。一人钱被抢,逃跑中撒的钱又被众人抢;这边“请勿随地吐痰”大字醒目,那边吐痰、扔垃圾照样;这边“人而不信,不知其可”那边,坑蒙拐骗又在上演。诚信、见义勇为者有时还被当作傻瓜和笑料。
这世界怎么了?!
发扬传统文化,贵在行动!
振兴中华文化,贵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