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四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观日坛:日坛是古人对太阳的崇敬膜拜的象征。
坐落在朝阳门外东南的日坛,又叫朝日坛,建成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清代因之,为明、清两代帝王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太阳神的地方.直到清代皇帝退出历史舞台后,祭坛也就失去了作用,民国时期外坛劈为市场,有商铺百余家,朝外“坛口”成为繁华之地。今劈为公园。
日坛,坐东朝南,说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立于西朝东行礼。日坛为圆形,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叫拜神坛。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其实,红色跟太阳挺吻合的,不知为何要改。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其余三面各1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坛西北角。围墙内有一高不足2米的方台,用白石砌成,别看帝王们平日里威风凛凛,祭日时,得行三跪九拜之大礼的。说到底,还是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所致。祭日,则希望以自己的虔诚而获得太阳神的庇护。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日坛扩建为占地20余公顷的日坛公园。修建了南、北大门及展览橱窗,建了牡丹园、清晖亭、曲池胜春园、“祭日”壁画、古雅的“羲和雅居”山明水秀古典式的西南景区、画廓等,并将被拆毁的祭台修复一新。重修了马骏烈士墓纪念墓,增建了大型游乐中心。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的日坛公园更加绮丽秀美。
瞻天坛,顾名思义是对至高无上的天的敬仰。
我一个人来,穿过两重门,经过大片大片茂密整齐的古松柏林,登上2。5米高的丹陛桥,正如天坛伟大的建筑师构想的那样,在沉静的绿意里、在肃穆静谧的气氛中、在密林的尽处,透过底矮的蓝色的墙头,仰视那无以伦比的祈年殿。仿佛真如在人间漫步到天上,敬畏之心不由而生。
位于北京城南永定门内大街路东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14年建造方竣工,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的建筑分别以祈年殿、圜丘、斋宫为中心,形成“品”字形排列。天坛置有双重坛墙,形成内外坛的格局,坛墙南方北圆,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还要大四倍。古代的皇帝称“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天子的居所自然是不敢大过老天的了。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台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则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练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廓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青檐、红墙、沉睡的古钟、阴森寂静的殿堂这里曾经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天坛建筑群中,设计最精美、最宏伟、最华丽的要数祈年殿,也是想像中离天最近的地方。皇帝离开皇穹宇,缓步来到这里,杀牲焚香和天帝“密谈”祈求风调雨顺。大殿为三层檐圆形攒尖顶,有趣的是这上、中、下三层檐,既不等层距,亦不等比例。中层檐并非在中间,而是偏下一些。三层檐的直径以上层最小,中、下两层则较接近。如此布局,此殿庄严而又显得生动,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更为精妙的是,大殿内的立柱均按天象所建。中央四根龙井柱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外围两排柱子共24根,代表一年中有24个节气,其中12个楠木柱子代表一年有12个月,12根檐柱则代表一天有12个时辰;三层共有28根柱子,寓意天上有28颗星宿,若是再加上柱顶8根童柱,则象征36天罡。作为皇帝们冬至这一天祭天的地方,圜丘坛上的石板、石栏以及台阶都与“九”有关。据说,古人把“九”看成最高的天数。而坛面的直径亦如此,三层相加有45丈,不仅与“九”相关,且暗含“九五之尊”之义。圜丘坛真正让人领略到天的魅力。那并不高的坛,人一站在上面便感到天是那样近,那样蓝,似要投入她的怀胞。那种气势和感觉是任何地方也不能与之相媲美的。奇妙的回声,让天坛成为吸引游人的另一个美伦绝伦之处。只要立于圜丘坛中央叫喊一声,你便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回声,明亮而深沉,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来自玉空,充满了神秘色彩。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围墙,一人在一端贴着墙壁小声说话,另一端的人只要贴壁聆听,就能听得十分清晰,并且还是立体效果,这便是“回音壁”游人到止多要一试,给游览增添些许乐趣。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天坛,作为四坛中最为完整、最为重要、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组古建筑,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文化象征意义,这在祭坛中怕是绝无仅有的。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
游月坛,月坛则代表了古人祭祀等级的森严。
月坛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侧,又称之为“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日祭祀夜明之神——月亮的所在。坛台方形,白石砌成,东向,高105米,面积13平方米。四周围有矮墙,设东南、西、北四座棂星门。墙外有神厨,神库,钟楼等设施。与日坛正好相反,月坛坐西朝东,想来太阳东边出,月亮西边升,坐西朝东便于皇帝们行祭礼。
据说,祭月典礼皇帝不是每年都参加,而是逢丑、辰、末、戌年份才亲自参加。与祭日相比,祭月礼仪要简,规模要小,皇帝行礼亦由三跪九拜减为三跪六拜了。这是由月神在天地诸神中所处的等级而决定的。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干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南向。”又载:“夕月坛每三岁一,祭以丑、辰、末、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皇帝祭月在每年秋分亥时举行,主祭夜明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士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但因岁月的流逝,坛台已坦荡无存。建国后,政府对所存古建筑进行修缮,广植花木,又新建的景点有月坛蟾宫,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还有天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诸景点。种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扣住了“月”的主题,突出了秋的意境,成为一处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民公园。
坐落在安定门外大街路东的地坛,又称“方泽坛”与日坛同建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占地面积37。3公顷。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皇家坛庙,,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处所。地坛亦分内坛、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四周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等建筑。源于“天圆地方”之说,故而地坛最为突出的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反复出现,从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均如此。这与天坛以象征天空的圆形反复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仅如此,地坛坛面的石块数均呈“阴数”亦与天坛的均呈“阳数”而形成对比。凡此种种,皆是“地方”之说的体现。
北京四坛,展示了中国古老的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让人们欣赏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北京四坛,更渗透着一种说不完的古老的文化气息,让人们体会到中国坛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广博深厚。四坛,映照在夕阳的金色光辉里,矗立在茫茫天地见,永远是那样高贵、神圣,我沉默不语。北京四
坛,留给我的是沉甸甸的历史,是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只一种激动、骄傲而崇拜的心情和游过之后留在心里的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的心。
观日坛:日坛是古人对太阳的崇敬膜拜的象征。
坐落在朝阳门外东南的日坛,又叫朝日坛,建成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清代因之,为明、清两代帝王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太阳神的地方.直到清代皇帝退出历史舞台后,祭坛也就失去了作用,民国时期外坛劈为市场,有商铺百余家,朝外“坛口”成为繁华之地。今劈为公园。
日坛,坐东朝南,说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立于西朝东行礼。日坛为圆形,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叫拜神坛。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其实,红色跟太阳挺吻合的,不知为何要改。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其余三面各1座,西门外有燎炉、池。北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坛西北角。围墙内有一高不足2米的方台,用白石砌成,别看帝王们平日里威风凛凛,祭日时,得行三跪九拜之大礼的。说到底,还是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所致。祭日,则希望以自己的虔诚而获得太阳神的庇护。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日坛扩建为占地20余公顷的日坛公园。修建了南、北大门及展览橱窗,建了牡丹园、清晖亭、曲池胜春园、“祭日”壁画、古雅的“羲和雅居”山明水秀古典式的西南景区、画廓等,并将被拆毁的祭台修复一新。重修了马骏烈士墓纪念墓,增建了大型游乐中心。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的日坛公园更加绮丽秀美。
瞻天坛,顾名思义是对至高无上的天的敬仰。
我一个人来,穿过两重门,经过大片大片茂密整齐的古松柏林,登上2。5米高的丹陛桥,正如天坛伟大的建筑师构想的那样,在沉静的绿意里、在肃穆静谧的气氛中、在密林的尽处,透过底矮的蓝色的墙头,仰视那无以伦比的祈年殿。仿佛真如在人间漫步到天上,敬畏之心不由而生。
位于北京城南永定门内大街路东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经14年建造方竣工,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的建筑分别以祈年殿、圜丘、斋宫为中心,形成“品”字形排列。天坛置有双重坛墙,形成内外坛的格局,坛墙南方北圆,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还要大四倍。古代的皇帝称“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天子的居所自然是不敢大过老天的了。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台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则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祭祀前皇帝斋戒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练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廓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青檐、红墙、沉睡的古钟、阴森寂静的殿堂这里曾经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天坛建筑群中,设计最精美、最宏伟、最华丽的要数祈年殿,也是想像中离天最近的地方。皇帝离开皇穹宇,缓步来到这里,杀牲焚香和天帝“密谈”祈求风调雨顺。大殿为三层檐圆形攒尖顶,有趣的是这上、中、下三层檐,既不等层距,亦不等比例。中层檐并非在中间,而是偏下一些。三层檐的直径以上层最小,中、下两层则较接近。如此布局,此殿庄严而又显得生动,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更为精妙的是,大殿内的立柱均按天象所建。中央四根龙井柱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外围两排柱子共24根,代表一年中有24个节气,其中12个楠木柱子代表一年有12个月,12根檐柱则代表一天有12个时辰;三层共有28根柱子,寓意天上有28颗星宿,若是再加上柱顶8根童柱,则象征36天罡。作为皇帝们冬至这一天祭天的地方,圜丘坛上的石板、石栏以及台阶都与“九”有关。据说,古人把“九”看成最高的天数。而坛面的直径亦如此,三层相加有45丈,不仅与“九”相关,且暗含“九五之尊”之义。圜丘坛真正让人领略到天的魅力。那并不高的坛,人一站在上面便感到天是那样近,那样蓝,似要投入她的怀胞。那种气势和感觉是任何地方也不能与之相媲美的。奇妙的回声,让天坛成为吸引游人的另一个美伦绝伦之处。只要立于圜丘坛中央叫喊一声,你便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回声,明亮而深沉,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来自玉空,充满了神秘色彩。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围墙,一人在一端贴着墙壁小声说话,另一端的人只要贴壁聆听,就能听得十分清晰,并且还是立体效果,这便是“回音壁”游人到止多要一试,给游览增添些许乐趣。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天坛,作为四坛中最为完整、最为重要、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组古建筑,蕴含了太多太多的文化象征意义,这在祭坛中怕是绝无仅有的。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
游月坛,月坛则代表了古人祭祀等级的森严。
月坛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侧,又称之为“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日祭祀夜明之神——月亮的所在。坛台方形,白石砌成,东向,高105米,面积13平方米。四周围有矮墙,设东南、西、北四座棂星门。墙外有神厨,神库,钟楼等设施。与日坛正好相反,月坛坐西朝东,想来太阳东边出,月亮西边升,坐西朝东便于皇帝们行祭礼。
据说,祭月典礼皇帝不是每年都参加,而是逢丑、辰、末、戌年份才亲自参加。与祭日相比,祭月礼仪要简,规模要小,皇帝行礼亦由三跪九拜减为三跪六拜了。这是由月神在天地诸神中所处的等级而决定的。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干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南向。”又载:“夕月坛每三岁一,祭以丑、辰、末、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皇帝祭月在每年秋分亥时举行,主祭夜明神,配祀二十八宿,木火士金水五星及周天星辰但因岁月的流逝,坛台已坦荡无存。建国后,政府对所存古建筑进行修缮,广植花木,又新建的景点有月坛蟾宫,内有碑廊、双环映月池、广寒桥和嫦娥奔月雕塑。还有天香院、揽月亭、霁月亭、爽心亭、月桂亭等诸景点。种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扣住了“月”的主题,突出了秋的意境,成为一处极富诗情画意的人民公园。
坐落在安定门外大街路东的地坛,又称“方泽坛”与日坛同建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占地面积37。3公顷。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皇家坛庙,,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处所。地坛亦分内坛、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四周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等建筑。源于“天圆地方”之说,故而地坛最为突出的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反复出现,从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均如此。这与天坛以象征天空的圆形反复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仅如此,地坛坛面的石块数均呈“阴数”亦与天坛的均呈“阳数”而形成对比。凡此种种,皆是“地方”之说的体现。
北京四坛,展示了中国古老的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让人们欣赏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北京四坛,更渗透着一种说不完的古老的文化气息,让人们体会到中国坛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广博深厚。四坛,映照在夕阳的金色光辉里,矗立在茫茫天地见,永远是那样高贵、神圣,我沉默不语。北京四
坛,留给我的是沉甸甸的历史,是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只一种激动、骄傲而崇拜的心情和游过之后留在心里的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