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都市野夫文集 > 温暖的心灵旅程

温暖的心灵旅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这个泛散文时代,散文写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品数量众多,令人咋舌,也不乏精品之作。置于其中的张国领,创作量没到居多的地步,作品质量也非上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作品的重量。数量反应作家的勤奋指数,质量与作家的实力相等,而重量则为作品最为本真的特质。当作品失去其重,只能漂浮于我们的眼前,却无法进入我们的心灵,阅读也只能无奈地堕至雨过无痕的境地。张国领以他无功利的写作理想,沉入日常生活,但又不为其所困,以心灵的体验和文化的投射,从而使作品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紧紧地扣住一个特定时代的脉搏,真实地体现了大多数人的心愿,给作品注入了特有的重量。他一路坚定地走来,从男兵女兵到如今的和平的守望。

    张国领的写作原则是,想写就写,不想写时就不动笔。这种随心所致,有感才发的写作状态,其实来自于他的写作姿势,这就是从“为普通人写作”转化为“以普通人身份写作”在生活中,他兼有三重身份。他是一名入伍二十多年的军人,从一名小兵到如今的上校。张国领时常会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因为他自入伍以来,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在训练场上的时间也极为有限,只是在案前与文字、词语打交道。在极为严格的意义上,我认同张国领这一自我定位。的确,张国领之肉身一直游荡在营区上空,少有与纯粹的营区大地作坚实的拥抱。然而,张国领的灵魂却无时不在营区,在兵们身边心间行走。从兵龄到级别,他与兵们有着巨大的外在区别,但他的心总是和兵们在一起。这种身离心连的亲和,得益于他以纯正军人的情感、理想以及文化,注视、体验和读解当下军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指向。

    我们不难看到,张国领一直存有警惕心理,恐自己不知营区之事,不解兵们之心,还自以为一切明察秋毫。因而,他总尽可能全身心地进入营区走近兵们,以空灵之心去感受,以谦虚之势去沟通。即使是远望和近观,他也采取平视的角度,选好一个平等的支点。他真诚而朴实地丢弃外在的身份和地位,以普通一兵返回营区,和兵们无位分地相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心灵一刻也不敢离开营区和兵们,执着而老实地寻找沟通和体察的心灵暗合之道。如此一来,他有关回忆从军之事的和诉说营区故事及人物的作品中,张国领回忆者的身份已销声匿迹,不是一个写作者,更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潜回到写作的营区或兵们中间,写作只作为让我们回到往日或生活的引领者。这些作品,没出现时光和生命的历程过滤或美化某些细节和情绪,没有自以为是的猜测,而是处处闪现现场感的质地。我们的感觉就是,张国领把我们带到了他的过去,指着某一个场面或片断对我们说,看吧!而他,则悄无声息地走开,任由我们零距离地亲近感知。

    所以,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是个阅读者,因为纸上文字已变为现实生活。这种审美感觉带来的结果是,不知兵事兵心兵情的阅读者,畅然进入了一个新鲜而真实的世界,能够与营区和兵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他们感知了兵们最日常化的生活,明白了营区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但同时也是他们熟悉的空间。遥远的笛声中的洪老兵,浑身的兵味和过硬的军事素质,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军人的形象。然而,他到部队的目的,就是为能讨个媳妇。部队的条令条例,不能让他任意放飞爱情,他只能以笛声进行着他苦涩又美好的爱情故事。人性的温暖,使得洪老兵最终如愿以偿。两个士兵的故事里,一个士兵因为自己无偿地捐献了骨髓,而感到无比的荣光和自豪,战友们也报以热情的支持和浓浓的羡慕,病方转送来的酬金被这个兵谢绝了。而另一个士兵因患白血病需要骨髓,但好不容易找到的捐献方却提出高额的补偿费。这一个士兵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康复机会,可他和战友没有埋怨任何人,有的只是惋惜。

    军人有其特殊的一面,但也不失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在他们的心中,营区的形象有平面成为立体,外在生活丰富多彩内心世界充盈多味,褪去了原有的呆板甚至是铁板一块的偏见。对营区和兵们有了全方位的真正了解,会使他们更能体会营区的魅力和军人的可贵。而之于兵们或者曾经为兵的读者,其心灵受到原生态喜怒哀乐的撞击。他们目睹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或情感,或者引发了他们的心灵共鸣。他们不在乎语言的颜色,叙述的策略,以及作品是否经典,看重的是感觉的通融,情绪的默契,心弦的震颤。也许,他们有许多的说不清,可能有快乐激昂,也可能伤感痛楚,但他们发现有某种坚硬或柔软的东西压在心灵,甚至在灵魂上留了胎记般的印迹。

    作为写作者,张国领总是积极地从情感返回理性,从现象返回精神。他与兵们在一起闲谈玩耍,同时,又在不停地追问。那些营区风景兵们小事,在他的笔下变得十分的有意味。在养猪的记忆、窝囊事儿、打背包和哨所这样的作品中,他理智地阻止记忆的变形和叙述的陷阱,以抱朴还素之心作最大限度的还原。我们看不到回望者的自喜得意,看不到注视者的隔靴搔痒,更没有经历者无端的说三道四。他把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或尴尬或蒙羞或失意,不加修饰地一一道来和盘托出。他的这种率真,常常让我们的阅读挥不去紧张感,一种因山抹微云般的丝忧淡愁和内心的不安所造成的紧张感。他将生活当有的意味带进字里行间,作品凝成的重量,让我们无法轻松起来。营区在张国领的笔下,常常似乎少了营区的个性,没有我们期待的军营文化的身影。他以及兵们的生活,也时常是与军事无关的生活。不可否认,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我们还是窥探到个中的隐秘所在。比如养猪的记忆,通篇是在讲述他当兵时养猪的故事,生动而有趣。养猪,尤其是在营区外养猪,表面上看,已与他在乡村的生活没什么两样。可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军装的养猪人,却写下了数十篇枪杆味浓的诗歌。正所谓“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心灵忠实的伙伴,写诗可理解为一种爱好,但作什么的诗,则来自于心灵最为激越的跳动。养猪和写枪杆味诗,因为张国领的某种渴望而成为合情合理的建立起联系。踟躅于远离真正军人的生活,关注军人非军事化的生存方式,是现实给予张国领以及许多军人的无奈。张国领常常地体味这种无奈。因而,他有关军营和军人的文字,鲜活灵动的生活表层下,是军人难以压抑的骚动汇聚的经年不息的暗流。军人在追问军人应有的生存方式,以及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养猪的兵,心中涌动的却是对战场,对血与火,对军人荣誉的向往。立于一个对立面,或者尽可能地拉开距离,那么这样的守望总是更加的浓烈和强劲。这是张国领建立的一种守望方式,不是惟一的,也未必是最好的,但至少是可让我们参详的。

    应当说,和平的守望压在我们心头最重的是,当下军人“平和中的焦虑”军人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和平,是军人的最高理想,为了和平,军人可以牺牲一切。然而,面对和平,少去了战争的洗礼,远离了枪林弹雨,军人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守望战争。朱苏进以虚构的叙述,言说军人在绝望中诞生的精神,使得军人的处境和心境走向两个极端——过度的压抑和完美的理想化。张国领则不然,他剥离了个性化的想象,不坠入绝对对立的任何一极,才得以触摸到现今军人真实的心理情绪——平和中的焦虑。战争成为营区生活的背景,不管是近还是远,依然还只是背景。军人特有的价值观、荣誉观等角色文化心理,蜗居于心灵深处的一隅,时而处于潜伏状态,时而跃起舞蹈。焦虑的情绪,始终存在,但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天边的战争,是焦虑情绪爆发的文本。在不闻现实的枪炮声,不见现实的硝烟,只是从现代传媒以技术切割方式传送的战争消息,因为现实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双重疏远,早已失去了众多可以刺激心灵的元素。但军人还是焦虑了。世界并不太平,军人还远远不可能预见消失于社会生活的那一样,这是焦虑;如果中国军人有一天不得已遇上战事,当有怎样的表现,这是焦虑;战争只在天边,中国的军人还在如农家大院有相似气息的营区里平淡呼吸,这也是焦虑。不管如何,军人们的焦虑,因为他们固有的角色和精神特质,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程度上有区别,内容上更具个性。而在普通营区的普通军人,这一点尤为的明显。军人因为平和平淡而找不到体认军人价值的坐标,以及那份向往战场上所耀眼的精神光芒,军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遇到前所未有,难以释怀的困惑,这便是张国领所表达的“平和中的焦虑”

    “平和中的焦虑”因为沉浮和摇摆,时常会让军人陷入困惑,直至难以解开一些最基础的命题。哨兵中,张国领听到一个男子的埋怨,说他儿子“去了两年了,不是训练就是站哨,本想让他到部队接受锻炼的,没想到在山沟里站了两年哨,没多大出息。”张国领马上开导这位男子,说只有好哨兵,才会有我们安宁的生活,一个士兵站好哨,是光荣而神圣的,自然也是一种锻炼,更是有出息的表现。在这里,士兵的父亲和张国领没有用“上哨”而是用的“站哨”上,是一个富于动词和指向性的词语,意在于动作;站,是一种静止式的动作,更倾向于一个安详平静的状态。士兵的父亲是由于对军人的不理解,而张国领则因为内心的焦虑所致。这样的焦虑,让他少不了一些迷茫。因而,他对自己的说服失去了自信,不能肯定那士兵的父亲,能真正明白他话中的意思。这样的焦虑,也会蔓延到张国领以及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和平的守望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常常会有军事性的话语跃然而出,用得恰到好处,用出了兵味。也就是说,无论军人走到哪里,只要是军人,那么因军营文化和军人情结所生成的兵味,是无法隐去的。军人在行为上无法进入军事的氛围,只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补偿,并试图消解焦虑的攻击。

    坚守平民意识,是一种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理想和立场,充满亲切而感动的人文关怀,回到了文学最为坚实的精神之路。张国领看似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其实不然。面对军人的角色,他始终让自己是普通一兵,至少是在心灵和情感上。走上社会步入民间,以一种方式回到了平民之中。我们不知道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他的这种方式是那样的自然,得以无缝链接。或许,他说得对,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平民,那些外在的东西,只是一件衣裳。我以为,当我们说某位作家有平民意识或平民情结时,实际上这样的“有”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因为,更多的时候,这样的“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性的熏染或由外到内的转化。当下的文学,在呼唤平民意识的粉墨登场,只因为没有才要注入。只要是注入,无论是自愿还是迫于压力,更多的时候,只会飘忽在目光中,杂揉进文字里。但张国领不是这样,他不敢不愿更无法驱赶或剿杀他的平民基因。这样的好处是,他没有办法也不习惯让自己站在一高处俯瞰老百姓,他也生不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怜悯慈善之心,更不需要真诚但刻意地走进弱势群体,甚至没有愿意充当小人物的代言人的想法。他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普通的丈夫和父亲,更是乡村大家庭中最不忘本的一员。走出家门,走出营区,他又总是自觉而诚实地成为街头巷尾的普通人,可以和外来务工人员说笑打闹。他与普通人的区别只在于,比身边心中的普通人多了一种表达的途径。他已分不清生活与写作的界限,生活走到了他的笔下,写作成为生活的一个细节。他分不清自我诉说和替他人代言的差别,写的是自己,呈现的却是他人,看是在为他人言说,却还是叙述自己。

    在一定意义上,张国领的写作是绝对化或纯粹性的平民意识写作。这样的定位,也许值得商榷。但和平的守望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另一种重量,已是事实。

    故乡,是军人永远的心灵家园,也是军中文人绕不开或不忍忽略的写作资源。张国领也不例外。不过,无论是在记忆中重返故乡还是让双脚踏上乡土,张国领的情感总是酸楚而忧伤的。痛感,成为他的情感基调。当他身居京城,被钢筋水泥等纯物质包围之时,思念起家乡的河,似乎应该有梦入桃花源之感。可是,张国领做不到。故乡的河,是让他的灵魂以及肉身回到了故乡。但这些河,过去留给他的是畏惧,后来又是可怕,最后是无尽的失落。张国领没有太多的乐趣记忆和欢愉亲切,弥漫其中的多为伤感和揪心。他并没有真正走出故乡,更没有走离乡亲们,因而他心中装着的是乡村和乡亲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还有对乡村和乡亲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为之的某些行为扼腕苦叹。这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佯装姿态,全然从他心灵中自然流出。

    作为一名军人,张国领关注营区和兵们,但也用心聆听民间的声音。军人,本就处在营区、家庭和社会的三重空间里,只不过张国领的心更为敏感一些,更为柔软一些。在和平的守望中有不多的篇什都是有关家庭和社会的,但最让我看重的是雪中的心情。这是张国领从文学回到生活,回到他所在意的民间最到位的作品。洁白的雪,有种纯净纯美的意境。张国领像许多诗人一样,曾醉迷于雪的美妙和神韵。为了赞美雪,他用尽了世上一切可以用的词语。刚当兵时,也将巡逻时留在身后雪地上的脚印化作了神性的诗行。可是因为妻子,因为许多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在某一天晚上,他突然恨起雪来。漫天飞舞,难得一见的奇幻雪景,还给妻子的是连续十五个小时的高强度清扫工作。因为对妻子的爱,张国领不由自主地与雪化友为敌。是的,张国领没有提到对妻子的爱有多真多醇多深,但对于雪的情感的急转而下,胜过了有关爱的所有语言和行动的表白。更值得称道的是,张国领没有徘徊在小我和小爱的私家花园里。因为妻子,他想到了和妻子一样的环卫工人。雪,是美的,也的确给许多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意,但同时又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伤害。说到底,张国领并非厌恶雪,而是与平民连体连心的灵魂,在雪的映照下,闪耀了生命中的光芒。与雪,其实没有关系。所以,才有了张国领对民间群体的同呼吸心贴心的相处,并将这种平民意识在作品中不断地张扬,不惜气力,不吝情感。因为真诚,因为灵魂的拥抱,我们在和平的守望中温暖起来。

    张国领是大机关的一位上校,不是基层的官兵,但他的灵魂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普通的营区和平常的兵们。他是一位军人,可他无法祛除肉身中的平民灵魂和文化血液,有所谓轻盈的飞翔。这就注定他会走出小我的樊篱,进入大我的殿堂,在自我言说中,向众人倾诉。和平的守望,是张国领创作的新标高,但又是未来之路的起点。我们期待守望中的张国领,以他的肉身和作品之重,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和平的守望,张国领著,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北乔,1968年生于江苏东台三仓乡。先后毕业于武警上海指挥学校内卫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初开始创作,心写小说散文,眼观作家作品。在红岩、芙蓉、解放军文艺和当代作家评论等发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200余万字,有30多篇作品被选载或入选各类文集。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当兵、长篇散文营区词语、文学评论集103后花园等6部。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先后6次获武警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