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白开心一颗平常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数年前的一个浓春,认识了曹文彪先生。
那时候,我尚在一个院子的藏书楼里做事。楼寂人疏,景致宜人,不失为书香雅处。前来借阅藏书的多半是文人学者,他们坐在这里翻书阅卷,品茗问茶,过的自是一种逸人生活。那一天,清寥的藏书楼里来了两个人,一是我的弟弟,另一位则面生,经弟弟介绍方知是曹文彪先生,与弟弟有着师生之谊。曹先生看上去高高挑挑,飘飘逸逸,架一副眼镜,显得甚为斯文。
弟弟说他在新华书店买书,无意中碰到了曹先生,于是就相约到我处讨杯茶喝。其实,曹先生不喝茶,要的是白开水。君子之交始于一杯白开水,如此,就算是与曹先生熟了。之后,曹先生若路过藏书楼,总要进来喝杯白开水,聊聊天。曹先生好口才,谈锋健;激扬文字处,总令人击节。人说曹先生有“夫子气”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他的夫子气只是一种给人的表象
其实,他是中西皆攻的,其国文功底深厚自不必说,西方诸学说之研究亦不浅显,他的谈吐以及他的诸多文字都说明了这一点。
去年一长年都不见曹先生影子,直到今年初春才知道,曹先生在做学问。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论,这书放在手里份量重啊!这样的年头,去浮躁之习,排不安之气,平平静静地坐下来做学问,已很少有人敢这样做了。也只有曹先生方能淡泊于此。一杯白开水,一颗平常心,侵淫书海,终日不缀,经日复月,呕心沥血,经过六、七年的酝酿和一年的写作,我们才得以欣喜地看到这部充满翰墨清香饱含心血的著作。对于理论,我是十足的外行,这么一部厚实的专著,读着读着竟感觉有些艰难,不得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仰视的感觉。我向来不谙于评论一事,好书唯感于心,喜不自禁,却无法道出其好处。曹先生写此书之初,感到以前的文学批评史重于史和论的研究,然无论是哪一种研究,都逃不出微观的、局部的、内容的、要素的研究。他想改变研究模式,将研究的方向从内容转向形式,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元素转向结构,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当作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来研究。他这么想,亦这么做了。我因不稔于评论,只得借一些专家之口好让自己顺水又顺风。杭大中文系的韩泉欣教授看了此书后说:“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史的研究成绩最著,迄今已有十余种批评通史或断代史出版。相对来说,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系、结构、历史特点及发表规律之探讨,比较滞后。曹文彪同志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了此书后,说:“此书系统地从批评学的角度探讨并考察古代文学批评
详尽全面,为同类著作中少见;有些篇章很有见地,言人所未能言,如从各科背景上考察文学批评的特点;强调中国文学批评的人文性等等,皆颇见功力。”
人间书多,多一本曹先生的书原本不足道,然却少一本这样的书,就不免遗憾。遗憾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少了写书者的一种淡泊无求的情怀,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正是这种淡泊宁静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让人在渐渐失去平衡的浮泛日子里,得着了许多的欣慰之处。
数年前的一个浓春,认识了曹文彪先生。
那时候,我尚在一个院子的藏书楼里做事。楼寂人疏,景致宜人,不失为书香雅处。前来借阅藏书的多半是文人学者,他们坐在这里翻书阅卷,品茗问茶,过的自是一种逸人生活。那一天,清寥的藏书楼里来了两个人,一是我的弟弟,另一位则面生,经弟弟介绍方知是曹文彪先生,与弟弟有着师生之谊。曹先生看上去高高挑挑,飘飘逸逸,架一副眼镜,显得甚为斯文。
弟弟说他在新华书店买书,无意中碰到了曹先生,于是就相约到我处讨杯茶喝。其实,曹先生不喝茶,要的是白开水。君子之交始于一杯白开水,如此,就算是与曹先生熟了。之后,曹先生若路过藏书楼,总要进来喝杯白开水,聊聊天。曹先生好口才,谈锋健;激扬文字处,总令人击节。人说曹先生有“夫子气”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他的夫子气只是一种给人的表象
其实,他是中西皆攻的,其国文功底深厚自不必说,西方诸学说之研究亦不浅显,他的谈吐以及他的诸多文字都说明了这一点。
去年一长年都不见曹先生影子,直到今年初春才知道,曹先生在做学问。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论,这书放在手里份量重啊!这样的年头,去浮躁之习,排不安之气,平平静静地坐下来做学问,已很少有人敢这样做了。也只有曹先生方能淡泊于此。一杯白开水,一颗平常心,侵淫书海,终日不缀,经日复月,呕心沥血,经过六、七年的酝酿和一年的写作,我们才得以欣喜地看到这部充满翰墨清香饱含心血的著作。对于理论,我是十足的外行,这么一部厚实的专著,读着读着竟感觉有些艰难,不得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仰视的感觉。我向来不谙于评论一事,好书唯感于心,喜不自禁,却无法道出其好处。曹先生写此书之初,感到以前的文学批评史重于史和论的研究,然无论是哪一种研究,都逃不出微观的、局部的、内容的、要素的研究。他想改变研究模式,将研究的方向从内容转向形式,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元素转向结构,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当作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来研究。他这么想,亦这么做了。我因不稔于评论,只得借一些专家之口好让自己顺水又顺风。杭大中文系的韩泉欣教授看了此书后说:“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史的研究成绩最著,迄今已有十余种批评通史或断代史出版。相对来说,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系、结构、历史特点及发表规律之探讨,比较滞后。曹文彪同志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论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了此书后,说:“此书系统地从批评学的角度探讨并考察古代文学批评
详尽全面,为同类著作中少见;有些篇章很有见地,言人所未能言,如从各科背景上考察文学批评的特点;强调中国文学批评的人文性等等,皆颇见功力。”
人间书多,多一本曹先生的书原本不足道,然却少一本这样的书,就不免遗憾。遗憾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少了写书者的一种淡泊无求的情怀,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正是这种淡泊宁静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让人在渐渐失去平衡的浮泛日子里,得着了许多的欣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