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原史书华夏瑰宝和政古动物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最富生命力的恐龙灭绝了!其后的漫长年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迅速演化并最终征服各大陆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究竟呈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里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甘肃和政,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偏远小县。在县城的东侧却建有中国第一家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多年来和政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我们窥视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的发展、消亡提供了一扇窗户。
进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一座高2米的花岗岩基座和政羊玉雕,雪白的玉雕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玉雕遥遥相对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米黄色长方形建筑,长约200米,宽五六十米。建筑上部为圆形绿色玻璃穹顶,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玻璃穹顶与米黄色主体建筑显得层次分明。这便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中国第一座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它是一座系统而全面地向公众展示甘肃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丰富化石的一个场所,犹如一卷高原史书,任后人阅读。更令人惊叹的是,馆内30000多件古动物化石在六个方面堪称“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
博物馆大厅由环形展廊和中央展示区两部分组成。宽敞明亮的中央展示区是一组被复活了的三趾马动物群的生活场景,展示着有代表性的三趾马、大唇犀、和政羊及萨莫麟骨架。中央展示区前区便是三趾马骨骼化石的复原体,个头比现代的马小一些。之所以称为三趾马,是因为蹄子上的三个脚趾。和政三趾马的四肢和牙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变化相当大。它的两个侧趾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时脱离地面,没有支撑作用,适应于在不是特别干硬的草原上生活,而现代的马只有两趾。这也说明马的肢骨由最早的前肢四趾、后肢三趾逐渐地向现代马类单蹄的方向发展。除了马蹄,三趾马的牙齿也很有特点,颊齿由低的丘形齿向高的嵴形齿进化,前臼齿臼齿化。在1200万年前,三趾马以啃食树叶为生,它的牙齿颗粒比原本以食草为生的现代马坚硬,而且长年累月的磨损在其牙齿表面留下了斑驳的花纹,凭这些特殊的“年轮”专家们就能断定它的年龄。马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科在5800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物群,不但化石的数量和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是由古老类型向现生面貌转变的过渡型动物群。和政地区马科化石以三趾马最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与三趾马同位于中央展示区的还有用骨骼化石复原的萨莫麟和大唇犀。据说萨莫麟是“三趾马”时代的“长颈鹿”它的脖子很长,四肢也像长颈鹿那样又细又长,而头则很像传说中的麒麟。如果从其复原的形体看,和现代的长颈鹿大小差不多,只是脖子没有现代的长颈鹿长,但整个体形甚是威猛。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萨莫麟有七个颈椎,每一个颈椎似乎都拉长了。与现代的长颈鹿相反,复原后的萨莫麟后肢长于前肢。在萨莫麟骨架的左侧,则是大唇犀骨骼化石的复原体。大唇犀整个头部好像就是由两颗大门牙和一付大嘴唇构成,其实是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那两颗大门牙是带锋利刃部的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大唇犀整个头部由细细的脖子支系在四肢又粗又短而略显肥大的身躯上,看上去颇有几分憨厚相。和政地区发现的大唇犀材料极其丰富,仅发现的犀牛就多达十种,完整的头骨成百上千,是古生物学家深入了解这类特殊犀牛个体和性别差异的绝好材料。和政地区的犀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代表性的大唇犀以外,还有板齿犀、无角犀、额鼻角犀以及巨犀等各种类型。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
在中央展示区最后侧,复原了一座高山的形象,在山坡之上,站立着一只羊的骨骼化石复原体,这就是著名的和政羊。而那对作为羊的标志的大角并非像现代羊那般长在脑袋两侧,偏都挤在了头顶中央,只给两犄角间留了道细缝。从和政羊的骨骼化石中发现,雌雄两性额部都是一对简单的、不分叉的骨质角心,角心从不脱落,外面带有角套鞘,叫作洞角。和政羊的四肢骨很粗壮,通常无侧趾。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在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心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现在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和政羊是最近在和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类的重要特点之一。甘肃和政地区是这种动物化石在全世界惟一的产地,所以被命名为“和政羊”和政羊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动物之一,此外还有羚羊和丽牛等。羚羊的种类尤其丰富,除普通羚羊外,还包括原大羚、中华羚、转角羚和中新羚等。
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产地
环形展廊东侧是铲齿象动物群的展厅。一具完整的铲齿象骨架屹立在一个圆台的中央。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其颊齿仍然为低冠齿,下颌特长,前端伸长变宽,一对门齿为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所以有了这个名称。古生物学家认为,铲齿象适应于水边的生活,它的铲板就是用来从浅水中挖掘植物的。铲齿象的长鼻应该跟现代的大象一样,是圆筒状的,并且相当灵活,可以用铲板铲取草类,再卷送到嘴中咀嚼。铲齿象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中新世的主要代表性动物。铲齿象的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所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我国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国家,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和政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位居全国之首。和政地区所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铲齿象的头骨和下颌约60件,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铲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出土地。和政博物馆也因此拥有一套十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系列头骨标本,铲齿象头骨标本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以序排列,让人们能够看到十个年龄段铲齿象头骨化石的大小特征。与铲齿象共生的动物还有半熊、安琪马、西班牙犀、库班猪、土耳其羚、古麟等20几种动物,它们都是生活于湿润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动物,被称作铲齿象动物群。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也能见到这些动物的化石标本。
世界上最大的埃氏马化石
环形展廊的西南侧,有一块较大的埃氏马头骨化石,长度达0。73米。如果复原的话,它的脸部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两个方面来说在马类中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马脸,而事实上埃氏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头骨化石是在和政地区250万年前的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真马化石,从巨大的体型也可以想象它可能是生活在一个寒冷的高纤维硬草植被环境中,更长的脸部能够容纳更长的颊齿列,以便更有效地咀嚼和研磨干旱环境中少汁的草本植物。埃氏马当时生活的环境中食肉类动物丰富,其中大型的剑齿虎、猎豹和鬣狗等显然都是其潜在的捕猎者。埃氏马长脸的特点还有助于它们在取食时使眼睛不至于深陷草丛中,随时保持对周围情况的观察,防范凶猛动物的袭击。埃氏马与现代的马已经非常相像,四肢四足都仅仅有一个脚趾,其余的脚趾已全部退化。
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化石
环形展廊的南侧,陈列着带着门齿的巨鬣狗头骨化石。犬齿大于其他牙齿,上牙的第四前臼齿和下牙的第一臼齿组成一对可以切割皮肉的刃状裂齿。鬣狗是以啃咬骨头为主的食肉类动物,它啃咬骨头的习性,使其前臼齿不但不退化,反而变得越来越粗壮,同时咬肌的发育使头骨的矢状嵴变得高耸,下颌变得越加厚实。由巨鬣狗头骨化石的大小可以推算,生存于1200——900万年前巨鬣狗的体重达210多公斤,是现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四倍,比现代非洲狮还重六七十公斤。这样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中则是绝无仅有的。巨鬣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环境逐渐变化的时期,随着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植被也普遍从森林向草原转化,与开阔草原相适应的食草动物逐渐倾向于向奔跑型方向演化。现代食肉类动物中,个体越大的种类就越容易抢占别家的猎物,所以依仗其体重来抢掠其他动物的猎物,很可能是导致巨鬣狗变大的主因。和政地区的鬣狗类化石很丰富,其中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动物化石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在和政动物群化石中,有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通过古地磁年龄测定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披毛犀完整头骨化石,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专家称,以往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大都在距今50万年左右,在中国境内只有少量材料记录可以追到170万年以前,而和政地区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却在距今250——210万年,使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80万年。从目前发现的头骨化石可以推知,披毛犀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前后角,它们特殊的皮毛可以抵御北极圈的寒冷。披毛犀起源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是已经灭绝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和政地区的披毛犀化石发现于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带,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高原盆地间,在远古时代曾是哺乳动物们栖息繁衍的大舞台。试想在6500万年前,当不可一世的恐龙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那些曾经弱小的哺乳动物取代了恐龙的霸主地位,并迅速发展,演化出了体型大小差异巨大的各种珍奇动物。下颌和门牙像一副巨铲的铲齿象,悠闲地徜徉在沼泽内,不经意间巨铲一铲,再用鼻子一卷,草便被送进嘴中。獠牙巨大、鼻孔极粗的库班猪,一个脑袋就有七八十厘米长,可能比现在的狮子、老虎还剽悍。时光流逝,沧桑巨变,在4000万年以后,曾为水乡泽国的和政地区成了一片草原,三趾马替代铲齿象,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再其后,比现在的老虎还要大的巨鬣狗又成为霸主。而在距今只有200万年左右时,兽类世界发生了最后一次大变革,旧类型哺乳动物或消亡、或萎缩、或改头换面,现代动物们诞生了。
通过这些动物化石,我们可以研究地质时代地球上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和政地区,通过动物化石可以感知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中国北方大陆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6500万年以前,地球上最富生命力的恐龙灭绝了!其后的漫长年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迅速演化并最终征服各大陆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究竟呈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里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甘肃和政,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偏远小县。在县城的东侧却建有中国第一家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多年来和政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我们窥视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的发展、消亡提供了一扇窗户。
进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一座高2米的花岗岩基座和政羊玉雕,雪白的玉雕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与玉雕遥遥相对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米黄色长方形建筑,长约200米,宽五六十米。建筑上部为圆形绿色玻璃穹顶,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玻璃穹顶与米黄色主体建筑显得层次分明。这便是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中国第一座古动物化石专业博物馆。它是一座系统而全面地向公众展示甘肃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丰富化石的一个场所,犹如一卷高原史书,任后人阅读。更令人惊叹的是,馆内30000多件古动物化石在六个方面堪称“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
博物馆大厅由环形展廊和中央展示区两部分组成。宽敞明亮的中央展示区是一组被复活了的三趾马动物群的生活场景,展示着有代表性的三趾马、大唇犀、和政羊及萨莫麟骨架。中央展示区前区便是三趾马骨骼化石的复原体,个头比现代的马小一些。之所以称为三趾马,是因为蹄子上的三个脚趾。和政三趾马的四肢和牙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变化相当大。它的两个侧趾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时脱离地面,没有支撑作用,适应于在不是特别干硬的草原上生活,而现代的马只有两趾。这也说明马的肢骨由最早的前肢四趾、后肢三趾逐渐地向现代马类单蹄的方向发展。除了马蹄,三趾马的牙齿也很有特点,颊齿由低的丘形齿向高的嵴形齿进化,前臼齿臼齿化。在1200万年前,三趾马以啃食树叶为生,它的牙齿颗粒比原本以食草为生的现代马坚硬,而且长年累月的磨损在其牙齿表面留下了斑驳的花纹,凭这些特殊的“年轮”专家们就能断定它的年龄。马化石一直被作为生物进化最典型的例子,因为马科在5800万年的地质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化石记录,这个记录一直延续到人们熟知的现生真马。三趾马动物群是哺乳动物演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动物群,不但化石的数量和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是由古老类型向现生面貌转变的过渡型动物群。和政地区马科化石以三趾马最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三趾马动物群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与三趾马同位于中央展示区的还有用骨骼化石复原的萨莫麟和大唇犀。据说萨莫麟是“三趾马”时代的“长颈鹿”它的脖子很长,四肢也像长颈鹿那样又细又长,而头则很像传说中的麒麟。如果从其复原的形体看,和现代的长颈鹿大小差不多,只是脖子没有现代的长颈鹿长,但整个体形甚是威猛。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萨莫麟有七个颈椎,每一个颈椎似乎都拉长了。与现代的长颈鹿相反,复原后的萨莫麟后肢长于前肢。在萨莫麟骨架的左侧,则是大唇犀骨骼化石的复原体。大唇犀整个头部好像就是由两颗大门牙和一付大嘴唇构成,其实是它的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那两颗大门牙是带锋利刃部的獠牙,而上门齿却完全退化消失了。大唇犀整个头部由细细的脖子支系在四肢又粗又短而略显肥大的身躯上,看上去颇有几分憨厚相。和政地区发现的大唇犀材料极其丰富,仅发现的犀牛就多达十种,完整的头骨成百上千,是古生物学家深入了解这类特殊犀牛个体和性别差异的绝好材料。和政地区的犀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代表性的大唇犀以外,还有板齿犀、无角犀、额鼻角犀以及巨犀等各种类型。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
在中央展示区最后侧,复原了一座高山的形象,在山坡之上,站立着一只羊的骨骼化石复原体,这就是著名的和政羊。而那对作为羊的标志的大角并非像现代羊那般长在脑袋两侧,偏都挤在了头顶中央,只给两犄角间留了道细缝。从和政羊的骨骼化石中发现,雌雄两性额部都是一对简单的、不分叉的骨质角心,角心从不脱落,外面带有角套鞘,叫作洞角。和政羊的四肢骨很粗壮,通常无侧趾。和政羊虽然在个体大小和体态上与现在的羊很接近,但其头骨的构造、角心的形态和颈部的特征却与现在仅生存于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类早期的祖先类型。和政羊是最近在和政地区新发现的一种牛科动物,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横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头骨上非常靠近甚至愈合,这是麝牛类的重要特点之一。甘肃和政地区是这种动物化石在全世界惟一的产地,所以被命名为“和政羊”和政羊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动物之一,此外还有羚羊和丽牛等。羚羊的种类尤其丰富,除普通羚羊外,还包括原大羚、中华羚、转角羚和中新羚等。
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产地
环形展廊东侧是铲齿象动物群的展厅。一具完整的铲齿象骨架屹立在一个圆台的中央。铲齿象是一类现已灭绝的古代象,其颊齿仍然为低冠齿,下颌特长,前端伸长变宽,一对门齿为长板状,恰似一把大铁铲,所以有了这个名称。古生物学家认为,铲齿象适应于水边的生活,它的铲板就是用来从浅水中挖掘植物的。铲齿象的长鼻应该跟现代的大象一样,是圆筒状的,并且相当灵活,可以用铲板铲取草类,再卷送到嘴中咀嚼。铲齿象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东部,是中新世的主要代表性动物。铲齿象的化石虽然在整个旧大陆到处都有所发现,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国发现的,我国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最丰富的国家,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和政地区的铲齿象化石位居全国之首。和政地区所发现的比较完整的铲齿象的头骨和下颌约60件,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铲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出土地。和政博物馆也因此拥有一套十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铲齿象个体发育系列头骨标本,铲齿象头骨标本从三四个月到40多岁以序排列,让人们能够看到十个年龄段铲齿象头骨化石的大小特征。与铲齿象共生的动物还有半熊、安琪马、西班牙犀、库班猪、土耳其羚、古麟等20几种动物,它们都是生活于湿润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动物,被称作铲齿象动物群。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也能见到这些动物的化石标本。
世界上最大的埃氏马化石
环形展廊的西南侧,有一块较大的埃氏马头骨化石,长度达0。73米。如果复原的话,它的脸部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两个方面来说在马类中都是最长的,也就是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马脸,而事实上埃氏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头骨化石是在和政地区250万年前的黄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新真马化石,从巨大的体型也可以想象它可能是生活在一个寒冷的高纤维硬草植被环境中,更长的脸部能够容纳更长的颊齿列,以便更有效地咀嚼和研磨干旱环境中少汁的草本植物。埃氏马当时生活的环境中食肉类动物丰富,其中大型的剑齿虎、猎豹和鬣狗等显然都是其潜在的捕猎者。埃氏马长脸的特点还有助于它们在取食时使眼睛不至于深陷草丛中,随时保持对周围情况的观察,防范凶猛动物的袭击。埃氏马与现代的马已经非常相像,四肢四足都仅仅有一个脚趾,其余的脚趾已全部退化。
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化石
环形展廊的南侧,陈列着带着门齿的巨鬣狗头骨化石。犬齿大于其他牙齿,上牙的第四前臼齿和下牙的第一臼齿组成一对可以切割皮肉的刃状裂齿。鬣狗是以啃咬骨头为主的食肉类动物,它啃咬骨头的习性,使其前臼齿不但不退化,反而变得越来越粗壮,同时咬肌的发育使头骨的矢状嵴变得高耸,下颌变得越加厚实。由巨鬣狗头骨化石的大小可以推算,生存于1200——900万年前巨鬣狗的体重达210多公斤,是现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四倍,比现代非洲狮还重六七十公斤。这样大的食肉类动物在任何时代都不常见,在鬣狗中则是绝无仅有的。巨鬣狗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环境逐渐变化的时期,随着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植被也普遍从森林向草原转化,与开阔草原相适应的食草动物逐渐倾向于向奔跑型方向演化。现代食肉类动物中,个体越大的种类就越容易抢占别家的猎物,所以依仗其体重来抢掠其他动物的猎物,很可能是导致巨鬣狗变大的主因。和政地区的鬣狗类化石很丰富,其中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动物化石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在和政动物群化石中,有一个带下颌骨的完整披毛犀头骨和一个具乳齿列的幼年头骨,通过古地磁年龄测定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披毛犀完整头骨化石,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披毛犀遗存。专家称,以往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大都在距今50万年左右,在中国境内只有少量材料记录可以追到170万年以前,而和政地区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却在距今250——210万年,使披毛犀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80万年。从目前发现的头骨化石可以推知,披毛犀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前后角,它们特殊的皮毛可以抵御北极圈的寒冷。披毛犀起源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在更新世时期广泛地扩散到欧亚大陆北部,是已经灭绝的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和政地区的披毛犀化石发现于代表干冷气候条件的黄土中,应是大冰期出现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结果。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带,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高原盆地间,在远古时代曾是哺乳动物们栖息繁衍的大舞台。试想在6500万年前,当不可一世的恐龙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之后,那些曾经弱小的哺乳动物取代了恐龙的霸主地位,并迅速发展,演化出了体型大小差异巨大的各种珍奇动物。下颌和门牙像一副巨铲的铲齿象,悠闲地徜徉在沼泽内,不经意间巨铲一铲,再用鼻子一卷,草便被送进嘴中。獠牙巨大、鼻孔极粗的库班猪,一个脑袋就有七八十厘米长,可能比现在的狮子、老虎还剽悍。时光流逝,沧桑巨变,在4000万年以后,曾为水乡泽国的和政地区成了一片草原,三趾马替代铲齿象,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再其后,比现在的老虎还要大的巨鬣狗又成为霸主。而在距今只有200万年左右时,兽类世界发生了最后一次大变革,旧类型哺乳动物或消亡、或萎缩、或改头换面,现代动物们诞生了。
通过这些动物化石,我们可以研究地质时代地球上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和政地区,通过动物化石可以感知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对中国北方大陆所产生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