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意识之三心理学基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从婴儿时开始理解认识
因为我们对婴儿的教育总是带着某种好恶感情,而且总是主动式教育。婴儿在模拟我们脸部表情变化所显示的心理活动后,再从中揣摩我们隐含着的某种暗示:嘉奖、赞成、恐吓、批评、呵责、鼓励到了此时,婴儿已经开始以意识去对他我意识进行审视活动,原始反思得以形成,最终产生了主动式记忆。主动式记忆所产生的是能愿意识流,也就是本我意识下的原始本我意识!婴儿逐渐由潜我走向了显我,他已经开始对一些东西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又在厌恶和抗拒某种东西。
狼孩之所以不能成为正常人,主要是因为他在婴儿阶段所形成的原始本我意识是狼的原始本我意识。而这原始本我意识是一种最根深蒂固的构筑意识系统的基础!不然意识流以后在此基础上的组建便不会稳定,是故即使把他再抱回到人群中来进行再教育改造,也为时已晚矣!原始的本我意识已经可以对存在观念有了整体的持续的和延展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有了原始的思维。此种原始本我意识是构建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是自己的意识对自己自身存在发展过程的思维认识,这种原始本我意识发展到自我反思的阶段才真正形成了本我意识。总有一天,一个人会在某年龄阶段里开始了对存在产生迷茫,他会去追问自己的出身,先从怀疑自己亲生父母是何人开始!再到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人!最后他会问自己是不是个,一直以为着是如此这样生活着的人?而理想前路会找到一个正在期待希望下的“我”吗?直到此时,我们才说:一个真正的人存在了!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很可惜有许多人也许直到年龄近花甲了才会真正开始进行自我反思!而我们一直错以为他一直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更可惜遗憾的是,更多的人,仅仅是在存在意识觉醒的青春期里,他开始了自我反思,但在成为了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后,他却又抛弃了自我反思!只有少数的哲人智者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如何知道自己存在的?甚至为了追寻到一个真正的可供整个人类进行自我反思的答案而追问了一生!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和思维不分化——也即意识流的活动单一、简朴,不构成什么严实系统的意识形式,便称之为原始思维。幼儿会认为月亮是一个大饼,而原始人则以为盘古开天劈地使用的是一把斧头!当幼儿不断长大后,意识流不断增强,显意识不断发展壮大,原始本我意识不断兼容各种意识,使得意识与思维分化,思维不再与意识合一——也即是把各种意识流综合起来审视,从而构成了许多合理的正确的反映表述世界自在的隐喻思维。这种隐喻思维的发展壮大,也即是意识兼容量的积累,审视程度的增加,使得最终出现了逻辑思维,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以显意识构成主导系统,构筑成了显意识层面,而其它不被显意识系统构筑的意识系统形成了潜意识层面和隐意识层面。本我意识成为了主控意识,成为了思维的源动力促使审视活动一直在进行——
2、记忆的本质
记与忆是人脑的本质属性。一个脑细胞记忆的信息需要记多少次才能忆出来,我们叫它记忆深度。一个脑细胞记忆的信息能保存多少时间而为显意识所保存不忘记,我们叫它记忆限度。大脑细胞的记忆功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当有信息刺激时,它便会自动的记下来,按照生物法则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把它记起来,如遗传上的基因复制总无需有意识去指导!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记忆中,只是隐藏的层次深度各不同,而为显意识所表露的记忆信息更是很小的一部分,概念的产生只有当人类的显意识可大量地表露记忆信息时才成为可能。
人们看到了一棵树后,假设a点脑细胞首先记忆了它的信息,而b点又接着记忆了另一棵树的形象,如此类推,n点便记忆了n棵树。当外部自在世界的存在流以信息流涌入大脑里形成大量的记忆流后,实际上外实境世界已经对应地在大脑里建立了一个虚拟梦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外自在实境的种群类分信息也相应地在梦境里得到体现。n点汇聚成一点的记忆便形成了“树”的概念,而n点它象形成了独立点的记忆便形成了n个概念。这些“类聚”“群分”的自然法则也彻底地在梦境里得到体现,并无需有意识去指导。而也正是这些概念的产生为显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为n个概念区分的属性各不相同,大脑c细胞便对这些概念再记忆。如上规则,c个再区分提炼的属性产生了二次概念,这次c细胞的记忆功能不再是a点与b点那些直接对外存在流化成的信息流进行记忆了,它是对a点b点那些记忆信息进行再记忆,这便是显意识流区分于潜意识流的不同。当外自在信息流被大脑细胞第一次记忆后所形成的意识流只是隐意识流,当概念产生后,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同性相聚,异性相斥”的自然法则下的生物功能,这种产生概念的记忆流便是潜意识流,直至c细胞对这些潜意识流进行再记忆才产生了显意识流,这个过程已经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直接对外自在信息流进行记忆和整理有序化的种群类属的概念,它已经有了一个主动性,至少它是建筑于隐意识流和潜意识流之上的更高级的意识流,是对于已经开始走向有序化了的潜意识流系统进行主动的记忆,以创造更有序的意识流系统。这只是以一个人的记忆功能来论述人之意识流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而实际上真正内在决定意识产生的原因还是要从整个人类群体上去认识,是人类群体意识分化出了个体意识才造成了个体人之显意识的形成,只有人类的群体意识才是直接产生个体意识,产生一个人存在意识的根本原因。
3、原始思维的形成
原始类人猿群居生活到达一个程度后,从类似动物本能的一些高级的原始意识里形成了一个共同协作,共居生活的意识,此便是群居意识。我们也把它称之为群体意识。根据意识流不灭的原理,群体意识便作为意识的始祖永远遗传了下来,形成了共产同居,共同协作的群体意识。在此之前的人们只能使用些天然的工具。群体意识产生之后便开始产生意识的目的性、能动性和仿物造物性,开始简单地加工工具。原始人开始有了一个简单朴素的认识:必须群居生活,群体劳动,群体协作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便是意识的目的性。原始意识产生目的性后才产生了意识的能动性。是目的性促使原始人为了更好地发展群体,更好地进行群体协作,在个体的彼此适应群体的调和中产生了能动性。能动性产生之后便为制造原始工具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工具的制造是在原始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原始思维也即是隐喻思维的原始状态。原始人通过原始概念的类比得到认识:石头越尖越重越利越能有效地猎物。于是便在意识的目的性、能动性的驱动下产生了意识的仿物造物性,从而在意识的指引下制造出了工具。我们所说的概念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定义的那种高度概括的事物共同属性!原始人并没有现在人那么清楚明晰的意识,他们的概念只是表象的感觉,而逻辑思维的产生则是对隐喻思维自身的高度概括,是意识的反省内在自我审视。
4、隐喻思维的开始
原始人早先只是在原始群体意识驱动下有了一些群体的概念,以后逐渐地发展。如树和石头的概念之间的识别仅是不同种群物上的大体识别,后来个体意识的分化,树的概念不但有了大树小树的区分,而且也有了高树矮树之别,再后树又有了量与质的区别,最后树才有了系统上不同层次的本质之别,到了现在植物学,把树分作了许多门、纲、种、属、类,而且细分还在继续。这是符合精神存在分化原理的。精神不断分化丰富意识,且越来越精确明晰!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把树的细分化概念滥用,这也是为了生活——这显意识不受太过纷扰而阻碍了情感表述。如当一棵苹果树和其它果树都还没长出果子,没有花香上的显著特征时,我们看到便说:“这些树呵!多美”!绝对没有人会说:“呵!这棵苹果树多美!那棵犁子树多美!彼棵桔子树多美”但当各棵树有了明显美的层次上的区别后,我们才会说:“这棵树花开得真美!那棵树果结得真美”当然也可以说——“这些树呵!都美!”我们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概念是有层次的,但在日常生活里显意识并不着力去区分,如果太努力去辨别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潜我才会那么的重要。
只有傻瓜或疯子才会试图精确明晰到把人的精神现象用数字公式定理去作解释!人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人们没有隐喻思维的精神活动便也就变成了只有精确思维的运算机器了!隐喻思维的特点便是通过类比和猜测,形象地将各存在物信息附加组合、切割扭曲这是一种随意且模糊的思维形式,这正是人类的精神分化开始构筑意识流系统,但还处于不成型期的杰作。片面的组合、不同认识的意识流被彼此相叠,造成各种无逻辑的似乎随意的和盲目的、但正因此而显得大胆的、美妙的猜测和幻想。此阶段正是先民造梦的阶段,也是意识流还比较散涉、没有形成完善和严密规约的系统,仅具有一个比较粗糙的发散的隐喻思维系统。这种情况和人们的幼儿时期也很相似!原始人们在意识觉醒期内几乎分不清实境与梦境之间的距离,而通过释梦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的隐喻思维非常发达,在古老的中国甚至后来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一部易经代表了人类隐喻思维下的最高成就。此种思维方式是意识构筑系统从而形成逻辑思维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发展思维的力量和源泉,而又总是走在逻辑思维的前头召领着我们的理念得以拓展。与其说我们是在开拓世界,不如说我们是在开拓自己!认识了自己才得以真正去认识世界,因为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宇宙相融几乎成为一体,我既是自己,更是一切的一切!
5、认识我们的认识能力
反反复复的述说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记忆流产生了意识流,而记忆本就是最自然的脑细胞功能属性,是群体意识产生了个体意识,而群体意识的产生是意识流构筑汇聚系统的结果,而只有个体意识产生之后才有了存在观念。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都在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得到拓展。认识能力虽然并不等于意识能力,但却是加强意识和组织意识流构筑意识系统的必要条件,从物质精神合一于存在的思想下去解释,非生命物质也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它们的认识能力便是必然与某些物质发生必然的关系。这只是一种无主动能愿和目的性的认识能力,而生命物质中越是低级的生命的认识力越微弱,主动能愿和目的性越差,只有在人这种处于进化发展中最顶端的高级生命的认识力才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和能愿性,而此种目的性与能愿性在个体意识中发挥至了极点。要求充分尊重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愿正表现了个体意识的主动性、目的性和能愿性的张扬,这种呼声会随新时代的发展更得到显露。从宇宙的进化发展上看,当原始宇宙进化产生了子宇宙后,子宇宙继续进化发展便是子宇宙适应母宇宙发展而生存的能力。如母亲对婴儿的照顾反过来看是婴儿对母亲照顾的适应。此种适应力便是其生存的能力。只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才会有认识能力的发展,是故,生存力是一切认识力的源泉和基础。宇宙进化首先生成物理物质,物理物质有着最严格单调的相互必然对应性,它具有适应大宇宙存在的能力,而认识力也是由此进化发展。物理物进化出化学物后,化学物有了最简单的记忆力,它适应物理物质世界的包容而存在发展,到了生命物质出现,有了较强的记忆能力,生命物质适应了化学物质的能力不断增强,当它完成了系统地循环利用化学物质后,原始生命个体得以出现。原始生命有了原始的思维,原始的认识力,它外在表现仅是具有原始的简单刺激反应,但无意识分化。再发展下去进化形成植物精神,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精神系统,具有植物的认识能力,意识开始分化,有了原始的群体意识,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动物精神出现后具有了动物意识,已具有了低等的显意识,具有了较强的认识力,可进行各方面的简单辨别,最后发展成为人类精神,精神分化意识而且意识不断构筑系统,有了较强的思维力,认识力在不断深化,而人的显意识越来越强盛,最终发展到外分化,认识能力在电脑上得到了无比精细明确地刻现。
6、认同意识的意义
病毒属于寄生生物,如果不钻入细胞中去就没法显现出生命的特性,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显性性质。人便是一种具有显性性质的动物,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生长则不能显现人的特性,人只有在人群集结的社会中成长方能成为人。人的显意识是对人群群体意识同化默认后产生的,这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起的同化默认作用,我们称之为认同作用。此种认同作用需要不断维持,如若产生变化,则可能否定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意识,但是一旦认同作用已非常显著地给记忆打上深沉的烙印,则使得其参与了系统意识的根基意识的构筑,归入了存在意识的建设中。动物都普遍有意识认同作用,越是高等级的动物的作用越显著。如狗经过从小与人群生活,意识里便有了许多对人类群体意识的认同作用,使其适应于在人群中生活,如果把它抛弃,让它重返野生动物界生活,则会因不适应于野外生存而死亡,但它将会产生能动意识寻找回原来认同了的人类群体中去。这动物的认同意识便是一种可产生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低等于人类能动意识的低级能动意识。因为我们毕竟不能把狗完全当作人来看待,而狗也不可能彻底地把自己认同于人!其实许多群居性动物都对生存在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了认同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把能动意识定义为:能动意识的产生便是由于个体意识对群体意识产生显意识认同后而有对群体意识认同并不断地维持显化自己的此种意识的能力,所谓能动者是与迫动意识对立产生的相对矛盾。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人!原因是显意识所造成的本我的存在意识各不同,而此种各自相异的原因是因为各人意识流所构筑的系统各不相同。但却可相似,此便是显意识的认同效应!信仰、宗教、权威、价值观念、等等构筑成了显意识认同的显因子,而基本生理活动、人的生活爱好、习惯等则构成了显意识的隐因子,其中显意识认同又可分出许多层次、系统或仅是局部上的认同效应。如一个人是天才,此是一种我们对权威的认同,但如果此人虽是天才又有一些生活里的其它缺点,人们更喜爱这一类的天才!此是局部认同,因为我们认同于自己的缺点,故而对带有生活缺点的天才更能产生亲切感。
7、意识的层次模型与精神意识的系统构筑
万物无常驻,我们在观察到物质世界一层又一层的层次性和一个个系统的构成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意识构成也是层层叠叠的系统性构造,我们为了形象地说明意识层次积累重叠的此种情况,把每一层次意识的积累称为意识的记忆模式。而任何更高一级层次的意识都有较低一级层次的意识记忆模式。如人们首先拥有的爱情意识是因为初恋情人引起的意识,而这意识便将会构成原始爱情意识作为爱情意识最底层的意识记忆模式,在以后的不断的爱情意识的构建中,此意识——即对初恋情人的美好回忆都不会改变,即使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种层次意识,但仍把初始意识的记忆模式认同。人生过程便是如此的意识堆积过程,而人之死则是反过来的剥离过程。如下:意识层次模型图。我们画了一个侧视图1和一个俯视图2。同样是由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直角坐标系去组成一个系统构造形式,不过在这里,我们是用两条虚线来表示,意义是它有区别于实物性。侧视图是以相交点为中心,由下向上的方向排列成波形图象,在我的思想里,它应该是似声波那样从下到上的一个方向传递的图象!俯视图它应该似是从中心处泛动的水波形状!至于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只能说那是冥思下的智慧,因为我没有机器仪表去探测,可能物物设备也探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是根据大脑的形状去发挥想象了!同时也是为了能适合我们的显意识去理解。
其实每一种意识都是由意识记忆模式发展起来的,人们总是在获得了一种新的意识后便会把此种意识化为记忆模式,即是把此种意识作为模式来发展更高一层次的意识——这也是人们逐层次认识世界的原因,也即是产生思维定势,造成许多思想保守或缺少创造性和感情心理麻木等绪多精神现象的原因。从显我上来说,一切潜意识刚开始时是作为显意识的,后来逐渐堆积起更高一级的显意识后,高层次的显意识又把低层次的显意识化为潜意识,特别是出现了以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显意识后,便更是形成了一条轴线,显意识系统性更强,如若此轴线折裂或出现再接,此系统显意识遭受破坏便引起了许多对存在的困惑、迷茫、失落、甚至否定的意识。以社会显意识为主显意识,其在系统中便起主导作用,这些人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而有些人则以生理意识为主显意识,这些人往往只满足于吃穿玩乐等生理需求,一旦生活不能满足,此显意识便遭破坏从而产生痛苦失落情绪;而有些人则平分秋色,以多种显意识作为主显意识,一种遭遇否定又会以另一种确立人生追求的方向,这种人没有确定的中心主控意识,虽然他似乎可以似水随处成形,但是太过于乐观和积极热情便近似于神经质,如图:显意识的系统构筑图。同样是以两条虚直线直角相交组成参照系,处于上面最顶层的意识波长为社会显意识,这个波长较短;随之而下的意识波长是家庭显意识,这个波长比上个波长要长,再随之而下的为生理显意识,这个波长处于横向直线上,波长为最长!再到处于下限的是信息显意识,这个波长最短。
论述至此,我们便可知晓,所谓的精神分化,意识进化其实是精神构筑意识流系统产生分层,系统相对有序的统一作用。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非生物精神的构成是不分层的,没有相对性,精神物质合一;而非生物系统的精神也如此构成,只是波长扩大或缩小了;而生物精神构成开始有意识分层,人的精神构成则不但产生了层次而且产生了系统的有序相对统一,如图所示:(宇宙存在精神构成图)非生物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一个波峰来表示。非生物精神系统构成图,我们用一个波峰与两个波谷来表示。生物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两个平行的生物精神图来表示。人类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不同的波长堆积的系统来表示。
8、三个“我”的出现和各种精神现象的形成
一个人的精神构成从层次上看有本我意识、显意识、潜意识和隐意识。正常的精神现象是以显意识为主意识,其它意识为次意识。梦境现象是以潜意识为主意识,而特异精神现象是以隐意识为主意识。主意识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认知,二是情感心理。当一个人的主意识以显意识为主意识,并充分得到表述显露,而次意识相对微弱时便是一个人的正常精神现象。但当一个人显意识微弱,而潜意识却得到充分表述显露时,我们便称之为梦境精神现象。而如果是以一些隐意识为主意识则陷于特异精神现象中,这便是身不由己控制,精神错乱,不知所以然,根本没有了本我意识,类似于受摧眠、传说中的诅咒等等特异现象。我们从本我意识位于意识系统顶点上可知,本我意识虽是主控意识,但是对下面越低层次的意识越难以驾驭!所以才会产生本我意识失控的精神现象。
信息流刺激大脑产生记,就犹如风吹过树枝使树叶摇动那样,先是多个细胞记一个相同的信息,随后由一个细胞单独记便产生了忆。这记与忆的流动产生了意识流,此便是感性认识,是我们意识对存在物形象的认识!尔后再重复这种记忆流并且在更深层次认识上产生再记忆,即是对这些感性认识再进行记忆的概括便形成了隐喻思维,在隐喻思维的基础上,意识流构筑成系统的意识层面,严密且完善了功能,有方向与目的性的有序规约性流动便形成了逻辑思维,我们把逻辑思维与较深层次的隐喻思维称为抽象思维,而把感性认识与较低层次的隐喻思维称为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力和隐喻思维力和逻辑思维力的构成上看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三者皆强大的便是些超凡的杰出天才人物,而三者皆弱的则是低智能儿了!如图:意识流系统构筑图。
我们还是用两条相交的直线来表示参照系,不过这里是斜相交成45度角,我们用一个立体的半圆球体来表示我们人的意识流系统,在这个球体上画出经线与纬线用来表示各种各道意识流,这个球体位于横直线之上部位。斜直线从上而下去看,圆球的顶点便是人之主控意识,它还包括了一个用纬线切割的环圆层面,宽度最小。再下是本我意识,同样是用代表意识流的纬线切割成一个圆环层面,它的宽度要比上层宽很多!再再下的是显意识,这个层面比上层更加宽。再下的是潜意识,它又比上显意识层面更宽大。最后是隐意识,这个层面最宽,甚至它的体积占了全半球的四分之三!这个意识流系统的构筑是自下而上的发展,不断叠加构筑意识流,使其更有序化。但主控意识对整个意识系统的主控能力是自上而向下递减,直至到了隐意识那里再也无能力了!它的经线代表的意识流也同样是把半球体切割成了一个个扇形,这些经线是家庭意识流、社会意识流、生理意识流、它物意识流和信息流。我们再用三个实心圆点表示意识,最小的圆点表示弱意识、更大的圆点表示次意识、最大的圆点表示主意识。当显意识为主意识,潜意识为次意识,隐意识为弱意识时,一个人便处于正常的精神现象中;当这个人的显意识成了次意识,潜意识为主意识,隐意识为弱意识时,他便是在梦境的精神现象中;当他的显意识成了弱意识,潜意识成了次意识,而隐意识为主意识时,他便存在于特异精神现象中。
由此我们还可以画出一张(意识流形成思维系统图):
这张图比较复杂,有点儿象电路板!因为不能付上图片,在此不好述说!只说简单点吧!大脑细胞就象是个电容器那样,信息物象是电流刺激了电容器,于是有多个细胞在记,而又有着另一个电容器的单细胞对多细胞电容器去再记,这个信息流象电流那样从一个电容器流向另一个电容器的过程便形成了记忆流!一个电容器只是体现记的功能,两个电容器的再记便体现了忆的功能,记忆流形成后,它在构筑意识系统时便变成了意识流。这些电容首先是形成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集成电路板,它是由隐喻思维构筑成的混乱散涉的系统,这个系统形成我们的意识感性认识力,也叫形象认识力,我们用心理学词语说,这种集成过程便叫意识流概括。它也叫隐喻思维力。同样的,还有一个电路板,它是规约严密的系统,处于上方。我们称为逻辑思维,它是意识流的再概括,主导抽象认识与逻辑思维力。意识流从这两个系统的流向是从无序的单一走向有序的形成。我们同样用三个不同大小的实心表示感性认识力(形象认识力)和隐喻思维力和逻辑思维力(抽象思维力)。天才便是这三种力都足够强大的人;科学家是感性认识力与逻辑思维力都同样强大,但隐喻思维力比较微弱的人;艺术家是感性认识力与隐喻思维力都同样强大,但逻辑思维力却比较微弱的人;只有感性认识力比较强大,而隐喻思维力与逻辑思维力都比较弱的便是一般人了!三种能力都微弱的只好成为了低能儿。
9、心理现象与个人心理的剖析
心理现象是人之意识流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构成精神存在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整个意识存在系统的构成关系中全面剖析我们的整个心理存在。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逐一地处理各意识层面的关系、各意识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流之间的关系,揭示我们的心理构成。心理活动是因为各意识流之间,及意识层面之间,及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流之间,它们相互影响作用而产生的活动表示。我们以此为依据可以对人之心理作一个全面的简单分类:从意识流组构建筑意识层面从而形成意识系统的垂直向上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可以分出早期心理、成形心理和本我心理。早期心理是意识流正处于彼此排挤、混乱争斗,准备组建意识层面时所形成的心理,此种心理形成于婴儿早期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隐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太多可观测于脸部表情变化的外在表现,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儿对外部信息物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处于模仿和学习的阶段,对于他的心理活动来说也是如此!它要把内心学习到的恐惧感直接用哭声表达出来,而区分使用喜悦和微笑的表情,这还需要更多的锻炼。成形心理是随着意识层面逐渐构筑成系统而出现的心理,处于幼儿的晚期里相对于本我心理而言,在系统心理形成后的幼儿已经可以成熟地表现出各种心理学情绪,如喜怒哀乐嗔痴迷慌乱等等的心理感觉外表情显现。但是绪多心理表现并不为自己所控制,并深入地能自我感觉。如“孩子不记隔夜仇”便是说他的心理状态,虽然也具有了成年人一般的心理表现内容,却是仅随外信息刺激而情绪外露。幼儿不记仇并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太差,而是因为记仇这种心理活动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代表着痛苦黑暗的心理感觉丢置一边去不再细想那才是一件最正确的事。可惜大人们反而做不到了!所以我们都喜欢具有意趣的人!
本我心理是形成一个人的本我意识后的心理,也即是有了存在意识的心理感受,开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作心理揣测。这也是对应本我意识开始确立并且组建显意识的阶段。我们问幼儿一些简单的问题时,得到的常是一些令人发笑的回答。例如我们问“皮球怎么从桌子上掉下来啦?”幼儿会回答说:“因为它不愿呆在桌子上”而如果我们问:“木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呢?”他则会说:“我想让它浮着呗!”这些心理是本我心理的早期阶段,本我心理可分为早期本我心理、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早期本我心理以自我中心为法则,正常的人会在青少年阶段转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有一些没能适时地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过渡者最后便成了彻底的自私利己主义者。家庭本我心理是在形成家庭显意识后产生的,在此阶段的心理表现是对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产生了自己的依赖心理和不满现状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后期表现便是自己似乎要与父母的主控权力抗争,要以自己的本我代替家庭父母的权力地位从而产生抗逆心理,容易替家庭前途担忧或对父母产生不满,容易以自己的意志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和构建家庭关系。女孩子会比较明显的出现“管家婆”心理。而社会本我心理则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本我心理,希望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可以对社会存在现状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对社会各种存在关系有一种渴望去支配的心理。而处于早期本我心理与家庭本我心理及社会本我心理之间的便是心理断乳期,这种垂直由下及上的心理便统称之为发展心理。
反方向分析垂直向下的自控心理,意识自下而向上发展构筑,而自控能力则是自上而下控制。故意志控制力——即本我意识控制显意识、潜意识与隐意识的能力是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的,此种由于本我意识对其垂直层面的控制关系以及反控制关系便形成了自控心理,我们为了更容易区分这两种心理构成,把反控制关系形成的心理称之为垂直向下冲突心理。自控心理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垂直控制关系,如一个人希望清楚地认识着自己的心理活动,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把握能力,对一些来自内心深处莫名其妙的骚动而产生的抑制或自解的心理皆是一个人的自控心理。而垂直向上冲突心理则是一个人往往在特定状态下会发现自己并非是如此的一惯自以为是的人!好似自己不认识自己了。
我们如果按层面大概分类,可分为显心理、潜心理和隐心理。自控心理与冲突心理在各个层次上的矛盾都有不同的程度上的表现,而最为明显的是处于正常心理状态下的显心理。对于显心理,一般人都能正常地感知认识并表现出来,而内倾型与外倾型性格的形成便与此有关。一般的内倾型性格的人的自控心理能力较强,但反之对冲突心理的感受也较强,故往往会容易产生内心心理激烈斗争的矛盾心理状态,如对待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或既成事实上往往表现出忧郁、悲伤、沉溺于内心的自我感受上。而外倾型的人一般自控心理能力较差,但对冲突心理的感受也很少,故其外表显现往往易于乐观自信,当然这两种性格的复合型人群也不少,而且所谓内向与外向也是一个可彼此矛盾转化的过程,悲观的人也会有自信的一面,忧郁的王子可能会放任自己去欢乐,复杂的心理构成总是不能简单地去诠释。
分析了上下轴线的心理构成后便是横线上的平衡心理构成了。个人心理可分为个人外心理与个人内心理,如上所述:本我意识与潜意识、隐意识之间的层次上的冲突关系及调和冲突关系的控制便是个人内心理。而本我意识与显意识中的他我意识、家庭意识、社会意识、它物意识等之间的冲突关系及调和关系便是个人外心理。按可平行控制或平行反控制冲突的关系可分为认同心理、接受心理、自我建筑心理;相应的便是承受心理、反叛心理、自我毁坏心理。认同心理便是指本我意识对外在的意识产生认同作用从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对此常常表现为赞赏、支持、合作而接受心理是本我意识对自己所认同的意识接受从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如感激、感动、愉快、幸福、高兴、快乐自我建筑心理是希望得到他我意识或社会意识。所认同并接受获得荣誉而产生的心理,表现为热爱、尊重、向上、积极等。而承受心理则是相对接受心理而言,是本我意识对自己所不认同的意识而产生的心理,表现为委屈、怒恨、怨气、忧郁。而反叛心理则是对己所不认同的意识而产生反叛的心理,表现为不愿、不满意等情绪。而自我毁坏心理则是相对于自我构筑心理而言,是由本我意识在自我构筑过程中不断承受自我否定,与其它意识产生冲突从而形成自我毁坏自己的心理。表现为自卑、自形惭秽、自暴自弃、自杀、自责、自怨等情绪。
所有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无非只有对立的两种表现,一是满意、二是不满意。其实幸福感便是最大的满意,而最大的不满是痛苦。失落、失意、孤独、忧伤、无奈、悲哀都是强痛苦的表现;迷茫、不解、困惑为弱痛苦的表现。幸福多痛苦少时便希望、愿望、安宁、踏实;幸福少痛苦多时便迷茫不解、困惑。。
由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所产生的冲突便是一切心理冲突的原因。而种种心理中,本我心理最重要。这种心理构筑的根基牢固则是完整的人格,如若不牢固则会造成精神分裂——疯、傻、变态、坠落等心理发生严重障碍,需要对其心理重新构筑。本我心理与社会意识的价值取向一致则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而如若不一致则会造成种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甚至以犯罪或其它消极的形式对抗,而潜心理是由潜意识所主导,是显心理形成前便存在的心理状态,也是对显心理进行构筑的根基,如若本我意识主导的显心理在其对生活的体验中能够与理想的期待一致,显意识便会不断得到加强进行维持构筑,一旦受到失败挫折而引起失望、无助、自卑、迷乱等情绪,从而促使本我心理主导的显心理的瓦解,而在潜心理的影响下再构筑显心理。隐意识主导着隐心理,由于所处系统信息的刺激而形成各种隐意识流,在良好的信息环境里,显意识系统得到健康构筑,框架健全,人格完整,根基牢固,心理状态容易稳定。如若隐意识不断冲击主导显意识对显心理的构筑则会容易使人之心理意识受隐意识控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明的便是由隐心理引起的情形。显心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家庭教育、国家社会形态的内容,一些反常心理则是潜心理或隐心理造成,隐心理总是先通过潜心理对显心理发生作用,家庭意识氛围是形成早期显意识的主要因素,如果父母意识影响力大,则其早期显意识确立的显心理根基牢固,如若父母的影响力不大,则其早期确立的显意识容易受他人意识所左右。家庭意识的体验、社会意识的构筑、各种意识的心理体验作用都会在显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只有在社会意识为主导内容较强地支撑起显意识的基础构筑时,一个正常心理成熟的人才得以形成,一个健全精神的人格成形。社会意识是形成个人显意识的主要内容,如若在以后的体验中与已构筑的不一致则容易造成显心理重新构建,从而否定自我,产生迷茫、困惑、失落如图(个人心理剖析图)
1、从婴儿时开始理解认识
因为我们对婴儿的教育总是带着某种好恶感情,而且总是主动式教育。婴儿在模拟我们脸部表情变化所显示的心理活动后,再从中揣摩我们隐含着的某种暗示:嘉奖、赞成、恐吓、批评、呵责、鼓励到了此时,婴儿已经开始以意识去对他我意识进行审视活动,原始反思得以形成,最终产生了主动式记忆。主动式记忆所产生的是能愿意识流,也就是本我意识下的原始本我意识!婴儿逐渐由潜我走向了显我,他已经开始对一些东西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又在厌恶和抗拒某种东西。
狼孩之所以不能成为正常人,主要是因为他在婴儿阶段所形成的原始本我意识是狼的原始本我意识。而这原始本我意识是一种最根深蒂固的构筑意识系统的基础!不然意识流以后在此基础上的组建便不会稳定,是故即使把他再抱回到人群中来进行再教育改造,也为时已晚矣!原始的本我意识已经可以对存在观念有了整体的持续的和延展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有了原始的思维。此种原始本我意识是构建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是自己的意识对自己自身存在发展过程的思维认识,这种原始本我意识发展到自我反思的阶段才真正形成了本我意识。总有一天,一个人会在某年龄阶段里开始了对存在产生迷茫,他会去追问自己的出身,先从怀疑自己亲生父母是何人开始!再到怀疑自己是否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人!最后他会问自己是不是个,一直以为着是如此这样生活着的人?而理想前路会找到一个正在期待希望下的“我”吗?直到此时,我们才说:一个真正的人存在了!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很可惜有许多人也许直到年龄近花甲了才会真正开始进行自我反思!而我们一直错以为他一直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更可惜遗憾的是,更多的人,仅仅是在存在意识觉醒的青春期里,他开始了自我反思,但在成为了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后,他却又抛弃了自我反思!只有少数的哲人智者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如何知道自己存在的?甚至为了追寻到一个真正的可供整个人类进行自我反思的答案而追问了一生!
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和思维不分化——也即意识流的活动单一、简朴,不构成什么严实系统的意识形式,便称之为原始思维。幼儿会认为月亮是一个大饼,而原始人则以为盘古开天劈地使用的是一把斧头!当幼儿不断长大后,意识流不断增强,显意识不断发展壮大,原始本我意识不断兼容各种意识,使得意识与思维分化,思维不再与意识合一——也即是把各种意识流综合起来审视,从而构成了许多合理的正确的反映表述世界自在的隐喻思维。这种隐喻思维的发展壮大,也即是意识兼容量的积累,审视程度的增加,使得最终出现了逻辑思维,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以显意识构成主导系统,构筑成了显意识层面,而其它不被显意识系统构筑的意识系统形成了潜意识层面和隐意识层面。本我意识成为了主控意识,成为了思维的源动力促使审视活动一直在进行——
2、记忆的本质
记与忆是人脑的本质属性。一个脑细胞记忆的信息需要记多少次才能忆出来,我们叫它记忆深度。一个脑细胞记忆的信息能保存多少时间而为显意识所保存不忘记,我们叫它记忆限度。大脑细胞的记忆功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当有信息刺激时,它便会自动的记下来,按照生物法则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把它记起来,如遗传上的基因复制总无需有意识去指导!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记忆中,只是隐藏的层次深度各不同,而为显意识所表露的记忆信息更是很小的一部分,概念的产生只有当人类的显意识可大量地表露记忆信息时才成为可能。
人们看到了一棵树后,假设a点脑细胞首先记忆了它的信息,而b点又接着记忆了另一棵树的形象,如此类推,n点便记忆了n棵树。当外部自在世界的存在流以信息流涌入大脑里形成大量的记忆流后,实际上外实境世界已经对应地在大脑里建立了一个虚拟梦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外自在实境的种群类分信息也相应地在梦境里得到体现。n点汇聚成一点的记忆便形成了“树”的概念,而n点它象形成了独立点的记忆便形成了n个概念。这些“类聚”“群分”的自然法则也彻底地在梦境里得到体现,并无需有意识去指导。而也正是这些概念的产生为显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为n个概念区分的属性各不相同,大脑c细胞便对这些概念再记忆。如上规则,c个再区分提炼的属性产生了二次概念,这次c细胞的记忆功能不再是a点与b点那些直接对外存在流化成的信息流进行记忆了,它是对a点b点那些记忆信息进行再记忆,这便是显意识流区分于潜意识流的不同。当外自在信息流被大脑细胞第一次记忆后所形成的意识流只是隐意识流,当概念产生后,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同性相聚,异性相斥”的自然法则下的生物功能,这种产生概念的记忆流便是潜意识流,直至c细胞对这些潜意识流进行再记忆才产生了显意识流,这个过程已经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直接对外自在信息流进行记忆和整理有序化的种群类属的概念,它已经有了一个主动性,至少它是建筑于隐意识流和潜意识流之上的更高级的意识流,是对于已经开始走向有序化了的潜意识流系统进行主动的记忆,以创造更有序的意识流系统。这只是以一个人的记忆功能来论述人之意识流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而实际上真正内在决定意识产生的原因还是要从整个人类群体上去认识,是人类群体意识分化出了个体意识才造成了个体人之显意识的形成,只有人类的群体意识才是直接产生个体意识,产生一个人存在意识的根本原因。
3、原始思维的形成
原始类人猿群居生活到达一个程度后,从类似动物本能的一些高级的原始意识里形成了一个共同协作,共居生活的意识,此便是群居意识。我们也把它称之为群体意识。根据意识流不灭的原理,群体意识便作为意识的始祖永远遗传了下来,形成了共产同居,共同协作的群体意识。在此之前的人们只能使用些天然的工具。群体意识产生之后便开始产生意识的目的性、能动性和仿物造物性,开始简单地加工工具。原始人开始有了一个简单朴素的认识:必须群居生活,群体劳动,群体协作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便是意识的目的性。原始意识产生目的性后才产生了意识的能动性。是目的性促使原始人为了更好地发展群体,更好地进行群体协作,在个体的彼此适应群体的调和中产生了能动性。能动性产生之后便为制造原始工具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工具的制造是在原始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原始思维也即是隐喻思维的原始状态。原始人通过原始概念的类比得到认识:石头越尖越重越利越能有效地猎物。于是便在意识的目的性、能动性的驱动下产生了意识的仿物造物性,从而在意识的指引下制造出了工具。我们所说的概念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定义的那种高度概括的事物共同属性!原始人并没有现在人那么清楚明晰的意识,他们的概念只是表象的感觉,而逻辑思维的产生则是对隐喻思维自身的高度概括,是意识的反省内在自我审视。
4、隐喻思维的开始
原始人早先只是在原始群体意识驱动下有了一些群体的概念,以后逐渐地发展。如树和石头的概念之间的识别仅是不同种群物上的大体识别,后来个体意识的分化,树的概念不但有了大树小树的区分,而且也有了高树矮树之别,再后树又有了量与质的区别,最后树才有了系统上不同层次的本质之别,到了现在植物学,把树分作了许多门、纲、种、属、类,而且细分还在继续。这是符合精神存在分化原理的。精神不断分化丰富意识,且越来越精确明晰!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把树的细分化概念滥用,这也是为了生活——这显意识不受太过纷扰而阻碍了情感表述。如当一棵苹果树和其它果树都还没长出果子,没有花香上的显著特征时,我们看到便说:“这些树呵!多美”!绝对没有人会说:“呵!这棵苹果树多美!那棵犁子树多美!彼棵桔子树多美”但当各棵树有了明显美的层次上的区别后,我们才会说:“这棵树花开得真美!那棵树果结得真美”当然也可以说——“这些树呵!都美!”我们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概念是有层次的,但在日常生活里显意识并不着力去区分,如果太努力去辨别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潜我才会那么的重要。
只有傻瓜或疯子才会试图精确明晰到把人的精神现象用数字公式定理去作解释!人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人们没有隐喻思维的精神活动便也就变成了只有精确思维的运算机器了!隐喻思维的特点便是通过类比和猜测,形象地将各存在物信息附加组合、切割扭曲这是一种随意且模糊的思维形式,这正是人类的精神分化开始构筑意识流系统,但还处于不成型期的杰作。片面的组合、不同认识的意识流被彼此相叠,造成各种无逻辑的似乎随意的和盲目的、但正因此而显得大胆的、美妙的猜测和幻想。此阶段正是先民造梦的阶段,也是意识流还比较散涉、没有形成完善和严密规约的系统,仅具有一个比较粗糙的发散的隐喻思维系统。这种情况和人们的幼儿时期也很相似!原始人们在意识觉醒期内几乎分不清实境与梦境之间的距离,而通过释梦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的隐喻思维非常发达,在古老的中国甚至后来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一部易经代表了人类隐喻思维下的最高成就。此种思维方式是意识构筑系统从而形成逻辑思维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发展思维的力量和源泉,而又总是走在逻辑思维的前头召领着我们的理念得以拓展。与其说我们是在开拓世界,不如说我们是在开拓自己!认识了自己才得以真正去认识世界,因为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宇宙相融几乎成为一体,我既是自己,更是一切的一切!
5、认识我们的认识能力
反反复复的述说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记忆流产生了意识流,而记忆本就是最自然的脑细胞功能属性,是群体意识产生了个体意识,而群体意识的产生是意识流构筑汇聚系统的结果,而只有个体意识产生之后才有了存在观念。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都在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得到拓展。认识能力虽然并不等于意识能力,但却是加强意识和组织意识流构筑意识系统的必要条件,从物质精神合一于存在的思想下去解释,非生命物质也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它们的认识能力便是必然与某些物质发生必然的关系。这只是一种无主动能愿和目的性的认识能力,而生命物质中越是低级的生命的认识力越微弱,主动能愿和目的性越差,只有在人这种处于进化发展中最顶端的高级生命的认识力才有了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和能愿性,而此种目的性与能愿性在个体意识中发挥至了极点。要求充分尊重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愿正表现了个体意识的主动性、目的性和能愿性的张扬,这种呼声会随新时代的发展更得到显露。从宇宙的进化发展上看,当原始宇宙进化产生了子宇宙后,子宇宙继续进化发展便是子宇宙适应母宇宙发展而生存的能力。如母亲对婴儿的照顾反过来看是婴儿对母亲照顾的适应。此种适应力便是其生存的能力。只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才会有认识能力的发展,是故,生存力是一切认识力的源泉和基础。宇宙进化首先生成物理物质,物理物质有着最严格单调的相互必然对应性,它具有适应大宇宙存在的能力,而认识力也是由此进化发展。物理物进化出化学物后,化学物有了最简单的记忆力,它适应物理物质世界的包容而存在发展,到了生命物质出现,有了较强的记忆能力,生命物质适应了化学物质的能力不断增强,当它完成了系统地循环利用化学物质后,原始生命个体得以出现。原始生命有了原始的思维,原始的认识力,它外在表现仅是具有原始的简单刺激反应,但无意识分化。再发展下去进化形成植物精神,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精神系统,具有植物的认识能力,意识开始分化,有了原始的群体意识,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动物精神出现后具有了动物意识,已具有了低等的显意识,具有了较强的认识力,可进行各方面的简单辨别,最后发展成为人类精神,精神分化意识而且意识不断构筑系统,有了较强的思维力,认识力在不断深化,而人的显意识越来越强盛,最终发展到外分化,认识能力在电脑上得到了无比精细明确地刻现。
6、认同意识的意义
病毒属于寄生生物,如果不钻入细胞中去就没法显现出生命的特性,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显性性质。人便是一种具有显性性质的动物,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生长则不能显现人的特性,人只有在人群集结的社会中成长方能成为人。人的显意识是对人群群体意识同化默认后产生的,这种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起的同化默认作用,我们称之为认同作用。此种认同作用需要不断维持,如若产生变化,则可能否定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意识,但是一旦认同作用已非常显著地给记忆打上深沉的烙印,则使得其参与了系统意识的根基意识的构筑,归入了存在意识的建设中。动物都普遍有意识认同作用,越是高等级的动物的作用越显著。如狗经过从小与人群生活,意识里便有了许多对人类群体意识的认同作用,使其适应于在人群中生活,如果把它抛弃,让它重返野生动物界生活,则会因不适应于野外生存而死亡,但它将会产生能动意识寻找回原来认同了的人类群体中去。这动物的认同意识便是一种可产生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低等于人类能动意识的低级能动意识。因为我们毕竟不能把狗完全当作人来看待,而狗也不可能彻底地把自己认同于人!其实许多群居性动物都对生存在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了认同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把能动意识定义为:能动意识的产生便是由于个体意识对群体意识产生显意识认同后而有对群体意识认同并不断地维持显化自己的此种意识的能力,所谓能动者是与迫动意识对立产生的相对矛盾。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人!原因是显意识所造成的本我的存在意识各不同,而此种各自相异的原因是因为各人意识流所构筑的系统各不相同。但却可相似,此便是显意识的认同效应!信仰、宗教、权威、价值观念、等等构筑成了显意识认同的显因子,而基本生理活动、人的生活爱好、习惯等则构成了显意识的隐因子,其中显意识认同又可分出许多层次、系统或仅是局部上的认同效应。如一个人是天才,此是一种我们对权威的认同,但如果此人虽是天才又有一些生活里的其它缺点,人们更喜爱这一类的天才!此是局部认同,因为我们认同于自己的缺点,故而对带有生活缺点的天才更能产生亲切感。
7、意识的层次模型与精神意识的系统构筑
万物无常驻,我们在观察到物质世界一层又一层的层次性和一个个系统的构成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意识构成也是层层叠叠的系统性构造,我们为了形象地说明意识层次积累重叠的此种情况,把每一层次意识的积累称为意识的记忆模式。而任何更高一级层次的意识都有较低一级层次的意识记忆模式。如人们首先拥有的爱情意识是因为初恋情人引起的意识,而这意识便将会构成原始爱情意识作为爱情意识最底层的意识记忆模式,在以后的不断的爱情意识的构建中,此意识——即对初恋情人的美好回忆都不会改变,即使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种层次意识,但仍把初始意识的记忆模式认同。人生过程便是如此的意识堆积过程,而人之死则是反过来的剥离过程。如下:意识层次模型图。我们画了一个侧视图1和一个俯视图2。同样是由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直角坐标系去组成一个系统构造形式,不过在这里,我们是用两条虚线来表示,意义是它有区别于实物性。侧视图是以相交点为中心,由下向上的方向排列成波形图象,在我的思想里,它应该是似声波那样从下到上的一个方向传递的图象!俯视图它应该似是从中心处泛动的水波形状!至于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只能说那是冥思下的智慧,因为我没有机器仪表去探测,可能物物设备也探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是根据大脑的形状去发挥想象了!同时也是为了能适合我们的显意识去理解。
其实每一种意识都是由意识记忆模式发展起来的,人们总是在获得了一种新的意识后便会把此种意识化为记忆模式,即是把此种意识作为模式来发展更高一层次的意识——这也是人们逐层次认识世界的原因,也即是产生思维定势,造成许多思想保守或缺少创造性和感情心理麻木等绪多精神现象的原因。从显我上来说,一切潜意识刚开始时是作为显意识的,后来逐渐堆积起更高一级的显意识后,高层次的显意识又把低层次的显意识化为潜意识,特别是出现了以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显意识后,便更是形成了一条轴线,显意识系统性更强,如若此轴线折裂或出现再接,此系统显意识遭受破坏便引起了许多对存在的困惑、迷茫、失落、甚至否定的意识。以社会显意识为主显意识,其在系统中便起主导作用,这些人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而有些人则以生理意识为主显意识,这些人往往只满足于吃穿玩乐等生理需求,一旦生活不能满足,此显意识便遭破坏从而产生痛苦失落情绪;而有些人则平分秋色,以多种显意识作为主显意识,一种遭遇否定又会以另一种确立人生追求的方向,这种人没有确定的中心主控意识,虽然他似乎可以似水随处成形,但是太过于乐观和积极热情便近似于神经质,如图:显意识的系统构筑图。同样是以两条虚直线直角相交组成参照系,处于上面最顶层的意识波长为社会显意识,这个波长较短;随之而下的意识波长是家庭显意识,这个波长比上个波长要长,再随之而下的为生理显意识,这个波长处于横向直线上,波长为最长!再到处于下限的是信息显意识,这个波长最短。
论述至此,我们便可知晓,所谓的精神分化,意识进化其实是精神构筑意识流系统产生分层,系统相对有序的统一作用。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非生物精神的构成是不分层的,没有相对性,精神物质合一;而非生物系统的精神也如此构成,只是波长扩大或缩小了;而生物精神构成开始有意识分层,人的精神构成则不但产生了层次而且产生了系统的有序相对统一,如图所示:(宇宙存在精神构成图)非生物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一个波峰来表示。非生物精神系统构成图,我们用一个波峰与两个波谷来表示。生物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两个平行的生物精神图来表示。人类精神构成图,我们用不同的波长堆积的系统来表示。
8、三个“我”的出现和各种精神现象的形成
一个人的精神构成从层次上看有本我意识、显意识、潜意识和隐意识。正常的精神现象是以显意识为主意识,其它意识为次意识。梦境现象是以潜意识为主意识,而特异精神现象是以隐意识为主意识。主意识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认知,二是情感心理。当一个人的主意识以显意识为主意识,并充分得到表述显露,而次意识相对微弱时便是一个人的正常精神现象。但当一个人显意识微弱,而潜意识却得到充分表述显露时,我们便称之为梦境精神现象。而如果是以一些隐意识为主意识则陷于特异精神现象中,这便是身不由己控制,精神错乱,不知所以然,根本没有了本我意识,类似于受摧眠、传说中的诅咒等等特异现象。我们从本我意识位于意识系统顶点上可知,本我意识虽是主控意识,但是对下面越低层次的意识越难以驾驭!所以才会产生本我意识失控的精神现象。
信息流刺激大脑产生记,就犹如风吹过树枝使树叶摇动那样,先是多个细胞记一个相同的信息,随后由一个细胞单独记便产生了忆。这记与忆的流动产生了意识流,此便是感性认识,是我们意识对存在物形象的认识!尔后再重复这种记忆流并且在更深层次认识上产生再记忆,即是对这些感性认识再进行记忆的概括便形成了隐喻思维,在隐喻思维的基础上,意识流构筑成系统的意识层面,严密且完善了功能,有方向与目的性的有序规约性流动便形成了逻辑思维,我们把逻辑思维与较深层次的隐喻思维称为抽象思维,而把感性认识与较低层次的隐喻思维称为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力和隐喻思维力和逻辑思维力的构成上看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三者皆强大的便是些超凡的杰出天才人物,而三者皆弱的则是低智能儿了!如图:意识流系统构筑图。
我们还是用两条相交的直线来表示参照系,不过这里是斜相交成45度角,我们用一个立体的半圆球体来表示我们人的意识流系统,在这个球体上画出经线与纬线用来表示各种各道意识流,这个球体位于横直线之上部位。斜直线从上而下去看,圆球的顶点便是人之主控意识,它还包括了一个用纬线切割的环圆层面,宽度最小。再下是本我意识,同样是用代表意识流的纬线切割成一个圆环层面,它的宽度要比上层宽很多!再再下的是显意识,这个层面比上层更加宽。再下的是潜意识,它又比上显意识层面更宽大。最后是隐意识,这个层面最宽,甚至它的体积占了全半球的四分之三!这个意识流系统的构筑是自下而上的发展,不断叠加构筑意识流,使其更有序化。但主控意识对整个意识系统的主控能力是自上而向下递减,直至到了隐意识那里再也无能力了!它的经线代表的意识流也同样是把半球体切割成了一个个扇形,这些经线是家庭意识流、社会意识流、生理意识流、它物意识流和信息流。我们再用三个实心圆点表示意识,最小的圆点表示弱意识、更大的圆点表示次意识、最大的圆点表示主意识。当显意识为主意识,潜意识为次意识,隐意识为弱意识时,一个人便处于正常的精神现象中;当这个人的显意识成了次意识,潜意识为主意识,隐意识为弱意识时,他便是在梦境的精神现象中;当他的显意识成了弱意识,潜意识成了次意识,而隐意识为主意识时,他便存在于特异精神现象中。
由此我们还可以画出一张(意识流形成思维系统图):
这张图比较复杂,有点儿象电路板!因为不能付上图片,在此不好述说!只说简单点吧!大脑细胞就象是个电容器那样,信息物象是电流刺激了电容器,于是有多个细胞在记,而又有着另一个电容器的单细胞对多细胞电容器去再记,这个信息流象电流那样从一个电容器流向另一个电容器的过程便形成了记忆流!一个电容器只是体现记的功能,两个电容器的再记便体现了忆的功能,记忆流形成后,它在构筑意识系统时便变成了意识流。这些电容首先是形成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集成电路板,它是由隐喻思维构筑成的混乱散涉的系统,这个系统形成我们的意识感性认识力,也叫形象认识力,我们用心理学词语说,这种集成过程便叫意识流概括。它也叫隐喻思维力。同样的,还有一个电路板,它是规约严密的系统,处于上方。我们称为逻辑思维,它是意识流的再概括,主导抽象认识与逻辑思维力。意识流从这两个系统的流向是从无序的单一走向有序的形成。我们同样用三个不同大小的实心表示感性认识力(形象认识力)和隐喻思维力和逻辑思维力(抽象思维力)。天才便是这三种力都足够强大的人;科学家是感性认识力与逻辑思维力都同样强大,但隐喻思维力比较微弱的人;艺术家是感性认识力与隐喻思维力都同样强大,但逻辑思维力却比较微弱的人;只有感性认识力比较强大,而隐喻思维力与逻辑思维力都比较弱的便是一般人了!三种能力都微弱的只好成为了低能儿。
9、心理现象与个人心理的剖析
心理现象是人之意识流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构成精神存在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整个意识存在系统的构成关系中全面剖析我们的整个心理存在。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逐一地处理各意识层面的关系、各意识流之间的关系、以及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流之间的关系,揭示我们的心理构成。心理活动是因为各意识流之间,及意识层面之间,及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流之间,它们相互影响作用而产生的活动表示。我们以此为依据可以对人之心理作一个全面的简单分类:从意识流组构建筑意识层面从而形成意识系统的垂直向上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可以分出早期心理、成形心理和本我心理。早期心理是意识流正处于彼此排挤、混乱争斗,准备组建意识层面时所形成的心理,此种心理形成于婴儿早期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隐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太多可观测于脸部表情变化的外在表现,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儿对外部信息物刺激而产生的反应处于模仿和学习的阶段,对于他的心理活动来说也是如此!它要把内心学习到的恐惧感直接用哭声表达出来,而区分使用喜悦和微笑的表情,这还需要更多的锻炼。成形心理是随着意识层面逐渐构筑成系统而出现的心理,处于幼儿的晚期里相对于本我心理而言,在系统心理形成后的幼儿已经可以成熟地表现出各种心理学情绪,如喜怒哀乐嗔痴迷慌乱等等的心理感觉外表情显现。但是绪多心理表现并不为自己所控制,并深入地能自我感觉。如“孩子不记隔夜仇”便是说他的心理状态,虽然也具有了成年人一般的心理表现内容,却是仅随外信息刺激而情绪外露。幼儿不记仇并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太差,而是因为记仇这种心理活动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代表着痛苦黑暗的心理感觉丢置一边去不再细想那才是一件最正确的事。可惜大人们反而做不到了!所以我们都喜欢具有意趣的人!
本我心理是形成一个人的本我意识后的心理,也即是有了存在意识的心理感受,开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作心理揣测。这也是对应本我意识开始确立并且组建显意识的阶段。我们问幼儿一些简单的问题时,得到的常是一些令人发笑的回答。例如我们问“皮球怎么从桌子上掉下来啦?”幼儿会回答说:“因为它不愿呆在桌子上”而如果我们问:“木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呢?”他则会说:“我想让它浮着呗!”这些心理是本我心理的早期阶段,本我心理可分为早期本我心理、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早期本我心理以自我中心为法则,正常的人会在青少年阶段转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有一些没能适时地向家庭本我心理和社会本我心理过渡者最后便成了彻底的自私利己主义者。家庭本我心理是在形成家庭显意识后产生的,在此阶段的心理表现是对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产生了自己的依赖心理和不满现状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后期表现便是自己似乎要与父母的主控权力抗争,要以自己的本我代替家庭父母的权力地位从而产生抗逆心理,容易替家庭前途担忧或对父母产生不满,容易以自己的意志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和构建家庭关系。女孩子会比较明显的出现“管家婆”心理。而社会本我心理则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本我心理,希望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可以对社会存在现状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对社会各种存在关系有一种渴望去支配的心理。而处于早期本我心理与家庭本我心理及社会本我心理之间的便是心理断乳期,这种垂直由下及上的心理便统称之为发展心理。
反方向分析垂直向下的自控心理,意识自下而向上发展构筑,而自控能力则是自上而下控制。故意志控制力——即本我意识控制显意识、潜意识与隐意识的能力是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的,此种由于本我意识对其垂直层面的控制关系以及反控制关系便形成了自控心理,我们为了更容易区分这两种心理构成,把反控制关系形成的心理称之为垂直向下冲突心理。自控心理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垂直控制关系,如一个人希望清楚地认识着自己的心理活动,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把握能力,对一些来自内心深处莫名其妙的骚动而产生的抑制或自解的心理皆是一个人的自控心理。而垂直向上冲突心理则是一个人往往在特定状态下会发现自己并非是如此的一惯自以为是的人!好似自己不认识自己了。
我们如果按层面大概分类,可分为显心理、潜心理和隐心理。自控心理与冲突心理在各个层次上的矛盾都有不同的程度上的表现,而最为明显的是处于正常心理状态下的显心理。对于显心理,一般人都能正常地感知认识并表现出来,而内倾型与外倾型性格的形成便与此有关。一般的内倾型性格的人的自控心理能力较强,但反之对冲突心理的感受也较强,故往往会容易产生内心心理激烈斗争的矛盾心理状态,如对待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或既成事实上往往表现出忧郁、悲伤、沉溺于内心的自我感受上。而外倾型的人一般自控心理能力较差,但对冲突心理的感受也很少,故其外表显现往往易于乐观自信,当然这两种性格的复合型人群也不少,而且所谓内向与外向也是一个可彼此矛盾转化的过程,悲观的人也会有自信的一面,忧郁的王子可能会放任自己去欢乐,复杂的心理构成总是不能简单地去诠释。
分析了上下轴线的心理构成后便是横线上的平衡心理构成了。个人心理可分为个人外心理与个人内心理,如上所述:本我意识与潜意识、隐意识之间的层次上的冲突关系及调和冲突关系的控制便是个人内心理。而本我意识与显意识中的他我意识、家庭意识、社会意识、它物意识等之间的冲突关系及调和关系便是个人外心理。按可平行控制或平行反控制冲突的关系可分为认同心理、接受心理、自我建筑心理;相应的便是承受心理、反叛心理、自我毁坏心理。认同心理便是指本我意识对外在的意识产生认同作用从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对此常常表现为赞赏、支持、合作而接受心理是本我意识对自己所认同的意识接受从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如感激、感动、愉快、幸福、高兴、快乐自我建筑心理是希望得到他我意识或社会意识。所认同并接受获得荣誉而产生的心理,表现为热爱、尊重、向上、积极等。而承受心理则是相对接受心理而言,是本我意识对自己所不认同的意识而产生的心理,表现为委屈、怒恨、怨气、忧郁。而反叛心理则是对己所不认同的意识而产生反叛的心理,表现为不愿、不满意等情绪。而自我毁坏心理则是相对于自我构筑心理而言,是由本我意识在自我构筑过程中不断承受自我否定,与其它意识产生冲突从而形成自我毁坏自己的心理。表现为自卑、自形惭秽、自暴自弃、自杀、自责、自怨等情绪。
所有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无非只有对立的两种表现,一是满意、二是不满意。其实幸福感便是最大的满意,而最大的不满是痛苦。失落、失意、孤独、忧伤、无奈、悲哀都是强痛苦的表现;迷茫、不解、困惑为弱痛苦的表现。幸福多痛苦少时便希望、愿望、安宁、踏实;幸福少痛苦多时便迷茫不解、困惑。。
由本我意识与其它意识所产生的冲突便是一切心理冲突的原因。而种种心理中,本我心理最重要。这种心理构筑的根基牢固则是完整的人格,如若不牢固则会造成精神分裂——疯、傻、变态、坠落等心理发生严重障碍,需要对其心理重新构筑。本我心理与社会意识的价值取向一致则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而如若不一致则会造成种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甚至以犯罪或其它消极的形式对抗,而潜心理是由潜意识所主导,是显心理形成前便存在的心理状态,也是对显心理进行构筑的根基,如若本我意识主导的显心理在其对生活的体验中能够与理想的期待一致,显意识便会不断得到加强进行维持构筑,一旦受到失败挫折而引起失望、无助、自卑、迷乱等情绪,从而促使本我心理主导的显心理的瓦解,而在潜心理的影响下再构筑显心理。隐意识主导着隐心理,由于所处系统信息的刺激而形成各种隐意识流,在良好的信息环境里,显意识系统得到健康构筑,框架健全,人格完整,根基牢固,心理状态容易稳定。如若隐意识不断冲击主导显意识对显心理的构筑则会容易使人之心理意识受隐意识控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明的便是由隐心理引起的情形。显心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家庭教育、国家社会形态的内容,一些反常心理则是潜心理或隐心理造成,隐心理总是先通过潜心理对显心理发生作用,家庭意识氛围是形成早期显意识的主要因素,如果父母意识影响力大,则其早期显意识确立的显心理根基牢固,如若父母的影响力不大,则其早期确立的显意识容易受他人意识所左右。家庭意识的体验、社会意识的构筑、各种意识的心理体验作用都会在显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只有在社会意识为主导内容较强地支撑起显意识的基础构筑时,一个正常心理成熟的人才得以形成,一个健全精神的人格成形。社会意识是形成个人显意识的主要内容,如若在以后的体验中与已构筑的不一致则容易造成显心理重新构建,从而否定自我,产生迷茫、困惑、失落如图(个人心理剖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