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大漠烟文集 > 粽叶香里说端午

粽叶香里说端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满街粽叶飘香的时候,祥和喜庆的端午节又姗姗而至。

    端午节又称重午、天中节、夏节、地腊节、端阳节等,即夏历的五月初五,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汉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夏历的五月初五处在小满之后、夏至之前,是一年中阳气最盛,同时也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日子。民间为祛病防疫,有悬蒲剑、插香艾、佩香囊、喝雄黄酒、兰汤沐浴等习俗。故早在战国时期,五月即被忌称为“恶月”五月五日更被视为“恶日”至明、清时期,民间仍有五月五日“不迁居”、“不曝床荐席”、“不汲水”的惯例(见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提起端午节,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屈原,但最早的端午节却并非是为纪念屈原的。

    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起源甚早,它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是“龙的节日”远古时期,华夏先民曾以“龙”为图腾,为祈求龙的保佑,除“断发纹身,以象龙子”外,还于每年雨水初盛的仲夏(后固定为五月初五)赛“龙舟”以取悦于龙神,同时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投入水中以飨龙神。这便形成了古代的“龙子节”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端午节。

    第一位和端午节纪念活动发生联系的历史人物,当首推介子推。其说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人,曾追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并在危难之时“割其腓股以啖重耳”晋文公回国后封赏诸臣却将其遗忘,于是,介子推携母隐于绵山(又称介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其后民间以歌讥文公,文公惊悟,使人求介子推,介子推坚辞不就。文公乃下令烧山以求,介子推则宁肯抱树烧死也不愿复出。据左传记载,介子推归隐是在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大约他的死也就在此后数年。由于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美德深为后人所敬仰,因此,他便第一个被纳入端午节的纪念活动之中。然而这一习俗仅限于山西一带,未能波及全国。

    第二位便是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遂投吴并助阖闾夺取了政权。后率兵伐楚,掘平王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吴王夫差即位后,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吕氏春秋载伍子胥死后“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伍子胥迫害致死距介子推之死晚了约一百五十年,即公元前484年。据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又据邯鄣淳的曹娥碑记载,伍子胥死期在五月初五,于是吴、越一带便于每年五月五日献祭“涛神”以纪念伍子胥。东汉上虞人曹娥之父曹盱,就是溯游迎涛神时溺死后数日不见尸首,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投江寻父,于五月五日这天抱父尸而还的。

    学术界一般公认屈原投江是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比伍子胥之死又晚了200余年。从现存的资料看,最早将端午节风俗与屈原之死联系在一起的是六朝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然而,不论隐而不仕的介子推,还是终报家仇的伍子胥,或是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都不能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相媲美,所以,端午节最终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被确定下来,并逐渐风行全中国。

    明、清以后,端午节又经过了“女儿节”和“诗人节”两次小规模的演变,但都是由纪念屈原衍生而来的,故均未能改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为何将端午节与“女儿”联系到一起呢?据湖湘民间传说,屈原有小女曰女嬃,甚孝。屈原死后,女嬃为防权臣掘墓,连夜用衣襟兜土,筑为十二座疑冢,墓碑上皆书“楚三闾大夫屈原之墓”后人为纪念女嬃,于每年五月五日精心打扮自己的女儿,以寄托对女嬃的哀思。久之,遂成节日。帝京岁时纪胜云:“(端午日)饰小女儿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但女嬃是否为屈原之女,于史无证。

    至于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则源于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爱国诗人。郭老除写出了著名历史剧屈原外,还与每年端午节邀请诗人聚会以兴屈原爱国之精神,并号召“敢于改端午节为诗人节的诗人们,多多努力”时人多谓此日为“诗人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和精神财富。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力度,2006年5月20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