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戴高山文集 > 陈庆镛说贼记

陈庆镛说贼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陈庆镛上奏了河防筹画疏,周详地提出了修治河南一带黄河河道的计划,并指出:“河治一日,则民安一日”的政治见解。然不知何故,他的这一河治见解,非但不被采用,还招来清王朝权贵统治的排挤。最终,道光皇帝一纸书下,将他贬回泉州老家。

    陈庆镛心中自然有些愤慨,当他走出府邸的那一刻,看见那一片蔚蓝的天空,心中倒是有些解脱了。他想,虽然不能再为朝廷尽力,发表他的政治见解,但回家也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他可以随时陪伴家人,和夫人一起,每天炖一炖他那“清廉骨”

    想起他们的“清廉骨”陈庆镛心头一乐,一股暧意上了心头,嘴角上露出一阵又一阵的微笑。那微笑是幸福的,是温暖的。

    这一年,陈庆镛正好四十九岁,按闽南民间算法,那可是五十岁了。一个半百之人,在当时中国可谓大寿也。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清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抗英名臣。在这之前,他曾上书道光皇帝,提出一系列卓有远见的政治、军事思想改革,以期维护国家尊严,振奋民族意志。然而,他的这一些政见,都让道光皇帝束之高阁,更要命的是,在他知命之年,仕途中断,无法将满腔热血,贡献给国家、人民。

    但是,这对陈庆镛个人来说,却是幸福的!他有贤惠善良的妻子和听话的孩子。每一次省亲回家,他总是恋恋不舍!

    他想起数年前一次回家过春节,清晨醒来,腹中饥饿,听得灶间响起了“咕咕噜噜”的炖物声,便起身问妻子说:“老婆大人,你倒真会体贴啊,想我陈庆镛这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是为我炖什么好吃的吧?让我补补身子!”

    妻子正忙着,听他说话,确实有些伤感了。她回过头来半嗔半责地说:“你陈庆镛一年到头就知道为官,哪会想到这家里有没有钱过日子?从年头到年尾,回家也不见你拿出一文钱,能有什么好炖的?炖你那两支老骨头啦!”

    不想陈庆镛一时没有听懂,还以为锅里正炖着猪骨头呢。便笑着说:“炖骨头好,炖骨头好啊!炖的是龙骨还是排骨呢?”

    妻子见陈庆镛没有听懂,就再也不饶他了,不怀好气地大声说道:“炖你那两支‘清廉骨’啦!”

    陈庆镛这回算是明白了!他又笑了一笑,跑到灶间把锅盖揭起,一看,原来妻子正在大锅里煮纺线呢。水一烧开,那声音“咕咕噜噜”的,像是在炖什么食物!

    陈庆镛大乐!一直以来,妻子并未跟他上京“享福”而是在家里照顾老小。闲时,她还纺些棉布,一部分给家人做几件粗布衣裳,另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去卖,好歹贴补点家用。锅里为何煮纺线呢?原来纺线经水一煮,生线变成熟线,再加上几滴食用油,便更坚韧、更富有弹性了。纺布时,线不易拉断,减少接线的几率,提高纺织效益。并且,织成之后的布匹,不会缩水,做衣服更好把握尺度。

    陈庆镛看着那一锅子的纺线,乐过之后,心里真是一阵温暖一阵酸。他摸摸口袋,只剩下几个铜板。

    原来,陈庆镛一向为官清廉,每年的俸薪除了买书,寄些回家贴补家用之外,给自己留下的零头也甚少。这春节回家,除了车旅开销,到家时也就剩下几个铜板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往口袋里摸上一摸,摸出一个物件,惭愧地对妻子说:“拿它去当了吧,给孩子们做两件好衣裳,再买一些骨头回来炖一炖吧!”

    妻子从陈庆镛的手里接过东西一看,原来是一块玉佩,上面刻有“西台御史”四个字样,她知道那是陈庆镛的随身之物。便说:“相公,不可不可!这玉佩乃是你的随身之物,如何当得?持家不就节俭一点吗?吃点番薯土豆,年照样过啊!”只见陈庆镛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呵呵,这又何妨?咱们也算官家之人啊,这年可不能这样过的!先当了再说吧,以后有钱赎回便是!”2。

    陈庆镛确实是个清官、好官,他想起那个春节的时候,总觉得有愧于妻子、家人。虽然他只身在朝为官,对家中的大小疏于关怀,但只要有妻子在,他就能够安心,一切家中事务,妻子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虽然想起来于心不忍,却又如何?自古以来,先有大家,才有小家,想为朝廷办事,哪能考虑到家庭?

    再说闽南女子的勤劳贤惠,也是众所周知的。陈庆镛感念于妻子儿女的分离,这次被贬回家,也算是一种解脱吧。管他的呢,这天下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想到这里,他自然轻松许多,所谓无官一身轻,就是他今天的体会吧。

    那一年,陈庆镛将随身的玉佩交与妻子,去丰州城里当了五两银子,正准备高高兴兴过年,不想却招来一场误会。原来,丰州城里的当铺,多半是官家开的,一看到“西台御史”四个字,便觉大难临头,知是陈庆镛回家过年了。县官以为,陈庆镛当这个玉佩,是想吃点油水,当下亲点八班人马,鸣锣开道,为他送来白银百两,叩头谢罪。

    不想陈庆镛非但不受,还当场训示县官——自己从不受贿。并对他晓之以理,将银两带回,一并交代说为官一定要清廉,否则呈报法办。据说,那县官深感于陈庆镛的清廉,回去后果然反省,为丰州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此时,陈庆镛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忆中,突见管家走出府邸,对他说道:“老爷,车架已打理好了,一共十三大车,都是您这一生的‘金银财宝’!”

    “好好好,”陈庆镛笑哈哈地回道:“有劳众位兄弟辛苦了!这十三车‘金银财宝’,是我陈某人一生的积蓄,让大家好生看管,回去后若是少了一件,拿你是问!”

    管家应诺了一声,回去招呼大家,务必将这十三车‘金银财宝’一路看好,否则出了差池,回泉州肯定是要受责的。

    各位看官必然心生疑问:都说陈庆镛是举世公认的直臣,又是清官,何以被贬之后,竟然会有这十三车“金银财宝”?难道这个陈庆镛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在外假装清廉,骨子里却到处收财敛物?文至于此,笔者先不好说甚,反正,这十三车“金银财宝”已经装好了车,正准备运送出京呢,也不知何时才能送达泉州?这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变故,也未尝可知?总之,陈庆镛出得京城时,那样子确实浩浩荡荡,十三部车的东西满满的,谁又能知道,这其间到底是些什么东西?那就往后看看再说吧!

    因为是个贬官,故敢来相送的人也廖廖无几,只那几句闲聊的话,就都打发走了,倒也给陈庆镛带来不少清净。看看没什么人来了,陈庆镛再一次回头,看着那曾经住过的府邸,似有一点凄清地一笑,挥挥手,让大家伙把那十三车宝贝用马车拉出来。再挥一挥手,像是作别紫禁城上的云彩,城墙上的汉砖以及城外的青柳,还有那护城河里的水,一转身,跨上马车,任车夫挥动长鞭,一路往南而下,向泉州赶来。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过了多少路来到什么地界,反正,这一路上陈庆镛都由管家好生安排着,该走的时候就走,该停的时候就停,该宿的时候就宿,一路上来,倒也是顺顺当当的。不过,那十三车的“金银财宝”却是十分招惹人眼球的,过往的行人无不伫足观望,等着那大车一过,势必站在那里,又来一番长长的议论——又是哪个丧尽天良的狗官,发了一通国难财之后,总算要打道回府了!

    也有那些好事大胆者上前一问,因陈庆镛事先有过交代,车夫和伙计们也个个守口如瓶,都只是摇了摇头,并未透露半点风声。这十三车宝贝,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也是合当有事,那天晚上管家似乎算错了路程,一行人走到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林子里,一望茫然不知前路有多远。看看天色即将暗了下来,管家无计,只好过来请示陈庆镛,让陈老爷给拿个主意,看看是要继续前行,还是就地安歇?

    这陈庆镛一路坐在马车上,手里只管捧着一本书观看,听得管家汇报,便说道:“这有啥慌嘛?都下车去,让兄弟们委曲一晚,就地宿营,明天再赶路。”管家欲走时,陈庆镛又叫住说:“还有,告诉伙计们,这荒山野岭的,路上遇上野兽也不怎么好怕,有这么多条汉子,巴不得打个来解解谗!可要是遇上毒蛇,那可就不行了,这一咬准没救,会出人命的!还是随便打点一下,就地宿营不许乱跑,一等天亮,再赶路也不迟!”

    管家听得陈庆镛这一安排,觉得在理,便去招呼伙计,各自弄好铺盖,随便咬两口干粮,早早安歇了。

    3。

    半夜时分,突然听得炮声一响,大家惊吓得睁不开眼睛,只见四面火光冲天,亮如白昼,原来,他们已经被一伙手执火把的盗贼团团围住了。

    只听为首的那人说道:“大家不要慌,但叫那贪财的狗官出来,我们兄弟是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不杀人!今天,这十三车的‘生辰纲’,我们兄弟是劫定了!快快让那贪官出来受死,其余伙计人等,愿意入伙的我们欢迎,不愿意入伙的放大家一条生路,给大家一点路费,让你们回家与家人团聚!”

    最先出来答话的是那管家,只听他说:“众位好汉爷手下留情,我们家老爷可是一代清官,哪有什么金银财宝?”

    话音未落,便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只听那伙盗贼七嘴八舌地叫道:

    “什么清官?这十三车财物是什么?分明是搜刮地皮刮来的横财嘛!”

    “就是啊!这世道,哪个狗官不是贪得无怨?在任时装穷,回家后大车小车”

    “你骗谁啊?我们早就打探过了,早在北京出府前,那狗官就亲口交代,说这十三车可是‘金银财宝’!”

    “你小子还替他说话?不要命了不是?信不信连你一起宰了喂狗!”

    “哼,我们当家的可是一路派人从京城跟踪至此的,你还敢狡辩?兄弟们,不要再和他啰嗦了,大家动手!看谁敢动一动,一刀切了!”

    眼看局势危急,看来不将这十三车东西交出,势必会给大家带来杀身之祸。这时,突听得马车内一声长喝:“住手!”但见陈庆镛从车上跳了下来。原来,他早就被惊醒了,只是惊醒之后,没有马上出来。毕竟,他不是武官,这打打杀杀之事他不会。既然被盗贼围住,那得先了解一下情况再作定夺。当他听得盗贼把他当贪官前来劫财时,一颗心便放了下来,走出马车,随后一声长啸,先是把那伙盗贼给震住了。

    盗贼们暂时没看清来人是谁,倒是让这一声长喝,给震住了。先是一愣,收住了嘴上的叫喊,暂时不做任何行动。

    只听陈庆镛说道:“本人就是陈庆镛,谁敢说我是贪官了?”

    那伙盗贼见一个老头出来,先是安稳了一些,心想那就是贪官了,估计也没什么能耐,便又说:“你就是这不义之财的主人?一看你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才不管你叫什么‘庸’什么‘俗’呢,爷爷今天非要收你的财,还要拿你的人头祭旗!”

    “对,杀了这狗官,拿他的人头祭旗”一人话出,那伙盗贼又是一阵乱喊,马上那声势又恢复到开始的阵势。事实上,早先盗贼也并非见人就杀的活阎王,所谓道亦有道,他们都是先用威慑的手段,让大家害怕了,只收财敛物,把人驱散就算了。除非有几个要钱不要命却又自恃强健的家伙,他们才会动起手来,让你人财两空。

    陈庆镛也懂这个道理,他挥一挥手说:“众位好汉,我陈庆镛确非贪官,我这十三车宝贝,无非就是我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书籍,除此之外,本人只略带一些盘缠,是给伙计们的脚力钱,这个,我想应该给他们留下才是啊!”盗贼们并不听陈庆镛的,他们齐声大喊:“想要活命,把十三车宝贝留下来;想要活命,把十三车宝贝留下来!”

    陈庆镛无奈,只好说道:“也罢,若真想留下这些书籍也可以,但求众位好汉不要糟蹋了,拿回去后好生研读,或许有天会让你们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

    几个盗贼哪里肯信?凑近箱子,用刀将一箱一箱的书籍撬开,发现陈庆镛所讲的话都是真的。原来,那十三车所谓的“宝贝”都只是陈庆镛半生积攒下来的书。面对这么多的书,那些目不识丁的家伙,一下子也不知如何是好,大家静静地议论着,不知是走还是留!末了,几个头目一合计,又说道:“老头,既然这箱子里没有财宝,你总得留点值钱的东西给我们吧?要不我们回去,无法向大王交代啊!”陈庆镛想了想,觉得也是,便问了管家。管家说只有路上用的一些碎银,就算全部给了,也就一二十两,可兄弟们这一路上怎么办?陈庆镛也是没办法了,只得意示管家,把所有银两给了那些盗贼,又把身上那块玉佩取下,递给那几个头目,说:“陈某谢壮士不杀之恩!你可取这玉佩回去交差,算我陈某人的所有家当了!”

    盗贼无奈,一声呼啸,都散了去。陈庆镛一伙人却惊魂未定,天黑没办法走,只得在这林子中继续蹲着,一宿委曲到天亮。

    4。

    次日一大早,管家招呼大家起来,稍稍收拾,便开始赶路了!一路上,管家小声地问起陈庆镛:“老爷,这一路上没有半个铜板了,别说回泉州,就算在这深山老林子里,也未必走得出去啊,一路上就是饿,也都得饿死!”

    陈庆镛无奈,只得安慰说:“天无绝人之路,走一路,看一路吧!”他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却也没什么底。想起自己为官如此清廉正直,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脸上虽然不说,肚子里却是委曲一阵。他生怕别人看出,便不动声色了!

    一行人正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突听得后面又是一行快马追来,口里不断地叫喊着:“前面的人留步,我们家大王不让走了,请你们一道回山寨去!”

    陈庆镛听得叫声,心想这回算是真完了!这伙盗贼肯定是朝廷的死对头,不杀几个官员的脑袋祭旗,是不会甘心的!罢了、罢了,事到如今,也只能听天由命了!他挥了挥手,让大家停下来,然后转身对那盗贼头目说:“好汉,钱我都给你了,你们要杀的不就是我陈庆镛吗?他们都是伙计,是我花钱雇佣来的脚夫,此事与他们无关,我和你们上山去就是了,要杀要剐,随便你们,但请放大家一条生路吧!”

    那盗贼头目却说:“陈先生,我可只听我们大王说,请诸位一起上山!小头目只听大王的命令,其它的,陈先生上山之后,自与我们大王说去!”

    看来,这回是真走不了了,陈庆镛无奈,只好示意大家推着行李,让那几个盗贼一路押着,往山上去了。

    及进山门,又入大堂,但见聚义厅上坐着一位满脸胡须的汉子,一看就令人生畏。陈庆镛也是心里一阵发毛,不敢说话。只听那汉子说道:“某某,你把那些个脚夫和伙计,叫到外面的食堂先吃顿饱饭,再让人把军师给我请来!”

    那头目说了一声:“是”便押着大伙一同前去吃饭,只留下陈庆镛和那山大王两个人坐在厅堂中。那大王瞪着铜铃般的眼睛看了一会儿陈庆镛,便开始问道:“先生可叫陈庆镛?”

    陈庆镛听了,懒懒地回说:“正是!”那大王又问道:“陈庆镛可是你?西台御史?”

    只见陈庆镛一扭头,又回道:“正是!”紧接着,那大王又把眼睛一瞪,继而大声吼道:“你跟老子说实话,你到底是不是叫陈庆镛?陈庆镛究竟是不是你?不老实说话,爷爷我一刀把你砍了!”

    这一吼,把个陈庆镛也给惹起火来。他回敬说:“你这魔头真是无礼,虽然我是一个文官,但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父母给取的名字,岂能随意更改?我就是陈庆镛,陈庆镛就是我!陈庆镛、陈庆镛,你这厮听清楚了吗?”

    却见那大王也乐了,突然仰天长笑,良久才说:“这玉佩可是你的?陈庆镛,你也没曾想到吧,当年的直谏大臣,竟然换来被贬回乡的下场!”

    陈庆镛见那大王手中拿着他的玉佩,便说:“看来你这魔头也知道我陈庆镛啊!你说的没错,陈某人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就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身家性命都不值钱了,写几个文字给皇上,说说心里话,纳纳谏,那也只是作为华厦子民理所应当尽的义务。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又何惧被贬为庶民?”

    陈庆镛正慷慨激昂,却听堂后一人掌声响起,赞道:“先生不愧当今‘天下三大鲠直御史’,虽说朱琦、苏廷魁不曾谋面,但今日有幸与陈先生坐下喝上一杯酒,也算三生有幸了。”话音未落,却见帐后走出一个学士模样的人,笑吟吟的,双手作揖!

    紧跟着,那大王赶紧走下厅堂,伸出双手,将陈庆镛引上堂去,笑道:“让先生受惊了,今儿我与军师在此,略备酒菜,与先生压惊,算是赔礼了!”

    那军师又说:“是啊,若是朝廷能多有几个像先生这样的直士,大清国哪会腐败至此?我华厦民族如何会让洋夷侵略?我等兄弟更不至于啸集山林,落草为寇!”

    话音未落,又听那大王一声长喝:“兄弟们,上酒菜!我与陈先生畅饮!”顷刻之间,酒菜上来。看来,这都是早有准备的事了。

    陈庆镛与二位山大王就坐之后,边聊边饮。这一会儿的局势扭转,简直是太快了,一点也不给陈庆镛半点准备。不过,陈庆镛也算经风历雨之人,又是一个直士,很快,他就和二位头领聊得水深火热了。

    5。

    陈庆镛看得出,这二位好汉并非一般草寇,而是深明民族大义的义士,估计是因环境所迫,才揭竿而起的。自然,他们效仿梁山好汉,这其间也有大王、军师,也有一百单八将。陈庆镛最想说的是,期望他们早日归顺朝廷,为国家效力。

    而二位好汉却说:“我们只效仿宋公明‘替天行道’,绝不效仿他归顺朝廷!陈先生不是不知,当今清廷,屈服于洋夷而置民众于水火,这样的朝廷已是朽木了,还投诚它何用?不如找个贤主,取而代之,方能制服洋夷,解救民众于水火!”

    陈庆镛一听,慌忙摆手说道:“二位言过也,二位言过也!当今圣上虽然年迈,却也是兼听的名君,虽然某些政见常有不同,却非两位所说的昏聩之君。得失只是个人间的小事,若与整个国家相比,那可就是大事了,我等怎么可以因小失大呢?”

    却听那军师又说:“先生也是一位直臣廉士,若按先生所说,当今皇上是圣明的,你却为何又会落到此等地步?不是我等直言,倒请先生三思了!”

    那大王直爽,更是不禁脱口说道:“先生,不如与我们一同落草,我这大王之位让给先生坐上一坐,咱们一起杀贪官,杀洋鬼子,替天行道!”

    “不可不可!”这话陈庆镛自然听不下去,他好歹也算一代大儒,只有他教导别人忠君之份,哪有别人教他落草之事?只听他又说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这话二位可有听说过?”但见二位山大王点头,陈庆镛又继续说道:“身为大清子民,我等只有尽忠朝廷,尽忠皇上,才能团结民众,国富民强。有道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别说这一点小委曲,就算这一百多斤扔了,也是生为大清人,死为大清鬼,哪还敢作乱犯上?此等话二位切莫说了,老夫想都不敢想的!”

    看看矛盾出来,倒是军师聪明,知道大王把话说得唐突了。他把话锋一转,又问起了陈庆镛,说道:“在下不才,有一事烦请先生示教:当今天下的态势如何?四方洋夷作乱何时可休,如何抑之呢?”

    说起这些,陈庆镛的话可就多了。他说:“我怏怏华厦,洋夷犯边,群贼四起,大清朝廷若不改革政治,是以危及也!”

    他呷了一口酒,话就止不住了,开始大谈他的政治主张。那过往之事,更是如数家珍地抛出来,使得二位草莽放下酒杯,用眼睛盯着他,似乎要一口气听完!

    只说道光十六年四月,陈庆镛和黄爵滋等42名地位不高的南方籍京官,在北京的陶然亭举行了一次“春禊”原先这“春禊”也只是一般的文人集会而已,其性质就和“诗友会”“文友会”差不多,从来不与政治关联。

    但此次集会,他们竟然提出了有关禁烟抗英及改革吏治的政治主张,一次文人聚会,集成了一起政治活动,是令谁都意想不到的。然而,尽管他们高亢激昂,提出的政治主张也合乎于实际,但却因官位低微,末被当局采纳而搁浅。但是,这次“春禊”却体现了陈庆镛等人忧国忧民之心和卓有远见的政治思想!

    陈庆镛历来主张“以夷制夷”就是利用洋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洋人与洋人之间的矛盾,对其侵略战争进行分化与瓦解。取之长,击之短,以达强化自我之目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很快就以失败告终,琦善等人在南京与英帝国签订了第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是时,陈庆镛已官至御史,他愤而上书认真训练水师策和海疆防堵疏等奏章,但均被清朝政府束之高阁。虽然此事给陈庆镛的打击极大,但并未动摇他忠君爱国的思想。

    当然,在二位草莽眼里,陈庆镛的想法,并不是不可行的。但他的政见,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笼罩下,在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下,都是软弱无力的。陈庆镛一时并未看清整个世界的局势和清廷的现状,想通过几折奏章或一纸书文来改变这个世界,似乎很是牵强。然而,这种思想在晚清,却是大有市场的。附和跟风者有之,期望实现者有之,而想利用这种观点平步青云者,亦有之。

    这其中,包括林则徐晚期的政治思想,也是落入俗套。更多的是天真浪漫和明哲保身的政治手段,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多。甚至于康有为的变法,也是换汤不换药。

    很多时人在当年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并不知道晚清和中国的命运。除了彻底改变,除了不断抗争——甚至是以卵击石的抗争,以唤起民众,光靠几个主张,几本奏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冷热兵器交换的时代,落后者除了前赴后继,除了以血肉之躯唤醒麻醉民众的思想,从而奋发图强之外——只剩下彻底的死亡和苟且偷生的结局。

    所以,草莽或许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却有一种直觉。他们可能非常佩服陈庆镛的胆识和学问,却无法理解和认同他的救世观点!

    但二位草莽还是频频向陈庆镛举杯,不时地赞誉他那顺手掂来、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文采。是的,陈庆镛可不是一般的文人,就连当今皇上,也让他奏得“收回成命”更何况那两个草莽之士?一席话间,真是让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有点头额首之份,哪有插话或与之讨伐的本事?

    6。

    酒话间,那军师又问起当年是如何直谏道光皇帝的,又是如何让他“收回成命”的!说起这事,陈庆镛更是口若悬河,眉色飞舞!

    原来,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激起国人的义愤,琦善等人被拘,余步云伏斩。

    然道光二十三年,皇帝又想重新起用曾被革职的琦善、奕山、奕经、牛鉴、文蔚等卖国贼,陈庆镛在无人敢言的情况下,毅然愤书申明刑赏疏,使得道光皇帝不得不放下皇族尊严,谕曰:“朕无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经、文蔚诸人丧师失律,惟有反躬自责,不欲诿罪臣工。今该御史请收回成命,朕非文过饰非之君,岂肯回护?”终于革了琦善等人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

    陈庆镛说到此处,三人都有大快人心之悦,更是惹来二位草莽又是一番敬酒。三杯下肚之后,大家似乎都有些微醉了。不难想象,对于两个不见经传的草莽来说,陈庆镛的大胆豪情及不顾个人安危的爱国爱民之情,确实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古以来,武夫不惜性命,保家卫国,堪称“忠勇”也;而文臣在朝,亦可不顾身家性命,敢于纳言直谏,那也是一场不愧于武夫的战场,一条政见若是说对了,换来的则是不流血和少流血的胜利,其可谓比战场争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二人边听边点头晃脑,不断举杯向陈庆镛表示敬意,三人越喝越沉,越醉时言语越多。但是,在他们三人之间,可能谁也不曾想到,这南京条约是谁授意签订的?琦善有那么大的胆量和权力吗?道光皇帝又为何在短短三个月之后,又要起用琦善等人呢?其意图不言而喻!而道光皇帝为何才起重新任用之念头,又因陈庆镛的一纸奏折而“收回成命”呢?看来,这事并不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说来说去,这道光皇帝并不是一个庸人,而是一个老谋深算、满脑子政治手腕之人,他只是唱了一出戏,给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而已!至于陈庆镛,琦善、奕山、奕经、牛鉴、文蔚等人,都只是这出戏中,一粒听任摆布的棋子!清廷如此,岂能不败?

    但此时的陈庆镛,却乐意接受这份荣耀,也乐意接受二位草莽的崇敬。他一边喝酒,一边讲着他的故事,虽然有些醉意,却无半点骄矜,反倒是心中的义愤不断升级,到头来,他对皇上和朝廷,依然不存在半句怨言,更别说是有些许触犯。

    三人继续喝酒,至醉时,已然忘记斯文。草莽本来就是草莽,文人最终也成草莽。陈庆镛一边喝酒,一边一字不差地背起了申明刑赏疏:

    “行政之要,莫大于刑赏。刑赏之权,操之于君,喻之于民,所以示天下之大公也。大学论平天下之道,在于絜矩。矩者何,民之好恶是已。

    海疆多事以来,自总督、将军以至州县丞倅,禽骇兽奔。皇上赫然震怒,失律之罪,法有莫逭。于是辱国之将军奕山、奕经,参赞文蔚,总督牛鉴,提督余步云,先后就逮,步云伏法。血气之伦,罔不拊手称快,谓国法前虽未伸于琦善,今犹伸于余步云。乃未几起琦善为叶尔羌帮办大臣。邸报既传,人情震骇,犹解之曰:‘古圣王之待罪人,有投四裔以御魑魅者。’皇上之于琦善,殆其类是,而今且以三品顶戴用为热河都统矣,且用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矣。

    琦善于战事方始,首先示弱,以惰军心,海内糜烂,至于此极。既罢斥终身不齿,犹恐不足餍民心而作士气。奕经之罪,虽较琦善稍减,文蔚之罪,较奕经又减。然皇上命将出师,若何慎重。奕经顿兵半载,曾未身历行间,骋其虑骄之气,自诡一鼓而复三城;卒之机事不密,贻笑敌人,覆军杀将,一败不支。此不待别科骚扰供亿、招权纳贿之罪,而已不可胜诛。

    臣亦知奕经为高宗纯皇帝之裔,皇上亲亲睦族,不忍遽加显戮。然即幸邀宽典,亦当禁锢终身,无为天潢宗室羞,岂图收禁未及三月,辄复弃瑕录用?且此数人者,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倘俯采舆论,孰不切齿琦善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山、奕经、牛鉴、文蔚,而以为投畀之不容缓?此非臣一人之私言也。

    侧闻琦善意侈体汰,跋扈如常,叶尔羌之行,本属怏怏;今果未及出关,即蒙召还。热河密迩神京,有识无识,莫不抚膺太息,以为皇上乡用琦善之意,尚不止此。万一有事,则荧惑圣聪者,必仍系斯人。

    履霜坚冰,深可懔惧。顷者御试翰詹,以‘烹阿封即墨’命题,而今兹刑赏顾如此,臣未知皇上所谓阿者何人?即墨者何人?假如圣意高深,偶或差忒,而以即墨为阿,阿为即墨,将毋誉之毁之者有以淆乱是非耶?

    所望皇上立奋天威,收回成命,体大学絜矩之旨,鉴盈廷毁誉之真,国法稍伸,民心可慰。

    陈庆镛一口气把申明刑赏疏背完,唬得二位义士频频点头额首,又是一番敬酒。一起说道:“若当今朝廷都如陈御史,我等何至落草于此!”

    7。

    次日,二位草莽亲送陈庆镛下山,并为兄弟伙计备了不少路上急需用品,让陈庆镛一行人十分感动。临行时,陈庆镛不忘劝诫二位草莽:大清盛世,应及时归附朝廷,一起抗击洋夷,不可助贼兴乱。二人只是微笑拱手,并未作答。

    不知又过了多少时日,一路上风餐露宿,辛苦异常,陈庆镛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回泉州老家。因他名声在外,也有不少乡贤朋友,前来迎接,询问路上之辛劳。

    陈庆镛也不隐瞒,一并说了。当说到路遇盗匪时,他略去大部分章节,只故作镇静地说道:“我啊,从容不惧,与那些盗贼说‘本人为官十三载,从来两袖清风,哪有什么钱财?这十几车书你们拿去看吧,或许能帮你们洗心革面,老夫奉送也!’”陈庆镛说完哈哈大笑,显得轻松自若,慷慨激昂,倒把那些故友乡贤,惊出一身冷汗。

    陈庆镛的家在泉州西门外塔后村,这里,有一所他为官后修建的、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古大厝。这栋古大厝并不是很大,也就四、五百平米的样子,装修上亦显得简朴低调,与一般民宅并无差别。从古大厝上看,可以见得陈庆镛清廉简朴,高风亮节。

    回泉州之后,陈庆镛并没有闲下来,他四处联络,置办学校,教书育人。因其书多人多,学生也多,后又在其大厝左后方,修建了几间书房。原先书房前面,有一个大池塘,历经190年之后的今天,池塘不知何时被填没了,至今只现一片空地。书房前有一棵老树,据说是陈庆镛当年种下的,因无人解说,故也不敢确证。只是感觉那株古树,甚是苍老,似乎见过陈庆镛,能说起几段与陈庆镛相关的往事。

    书房的木门之上,有一把大锁,紧紧地锁住了岁月。似乎隐约之间,想起了陈庆镛被贬回乡,那兢兢业业忙碌办学的身影。从书房的砖窗外面,似乎也可以看到陈庆镛夜读时的灯光和他不知疲惫的身影。甚至,我们还可以偶尔听到他兴奋时,朗朗的吟诗声;以及他愤慨激昂时,为社稷为民众奔走呼号的声音。

    其时,陈庆镛在泉州创办了“清源书院”又到厦门的“玉屏书院”去讲学。道光年间,由于内外交困,百姓的生活颠沛流离,民间出现了不少弃婴。陈庆镛心生怜悯,在安海倡办了一所“育婴院”这是泉州近代史上最早的慈善机构。并在“育婴院”的基础上,开办了工读学校,主张:“既要收养弃婴,还当具培育之责。”他用其一生的体会,倡导并践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亲笔喻书于纸,雕刻于碑。

    很快,陈庆镛的儒家风骨,便随他的教书育人,大办慈善而享誉四方。但是,这并不是陈庆镛最终的理想。他仍期待有朝一日,天子皇恩浩荡,让他重回京都,为皇上,为大清朝廷,为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再尽绵薄之力。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咸丰皇帝即位之后,受林则徐和大学士朱凤标的推荐,陈庆镛被重新起用了。咸丰皇帝复授他为御史补江西道监察,后又将他调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其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已袭卷了大半个中国,攻陷南京,并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其声势之浩大,引起各地会党纷纷响应,清朝政府在人民起义军的浪潮下,已是风雨飘摇了。

    咸丰三年(1853年),福建永春林俊红钱会起义,厦门、同安、海澄一带黄位、黄德美小刀会起义,惠安邱二娘起义,莆田、仙游乌白旗起义,一时间,整个闽南地区也是烽烟群起,并向四方漫延燃烧。是时,陈庆镛向咸丰皇帝请辞回乡,受命于泉州督办团练,与起义军对抗。

    还别说陈庆镛是一介书生,职任御史,但在治理地方和领兵平叛这一方面,却是愣有一手的。一方面,他使用强硬的武力征剿,迫使群雄屈服;另一方面,他又搬出和善的安抚手段,即使民心归顺。只这“一剿”和“一安”两手一起抓,很快,一大部分起义军便被消灭殆尽了。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惠安首领邱二娘被俘,陈庆镛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在泉州南校场将邱二娘处以“剐刑”

    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十四日,永春义军领袖林俊率领红钱会起义军,联合莆田、仙游乌白旗起义军进攻泉州城,守城的官兵纷纷逃窜。陈庆镛联合官府并各乡兵勇团练,将林俊起义军一举镇压了。后来,他又进一步分化、瓦解了其它起义军。

    终于,闽南泉州的烽烟归于沉寂,陈庆镛也因其剿匪有功,受赐花翎。

    然在此时,当朝廷想再度起用于他,让他当候选道员时,他却于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三日,病逝于泉州团练公所,享年六十有三(闽南传统算法六十四)岁。

    无可否认,腐败的清王朝在这些老臣的匡扶下,又苟延残喘了数十年!

    后记

    陈庆镛是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生平著就了籀经堂类稿、齐候罍铭通释。他以程朱理学的言行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并以汉儒严谨朴质的精神治学,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或许在他的人生理想中,也只能做到了“修身齐家”但若论到“治国平天下”却也是十分牵强的。

    而清王朝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在1911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从此,中国只有人民,不再有君主。

    陈庆镛后来又作了三家诗考、说文释文校本、古籀考、榖梁通释等书。但遗憾的是,这些书都只是一些书稿,并未刊发。

    陈庆镛死后,葬于北峰区塔后村福安宫口,虽赐御葬,并不豪华。其妻死后葬于佛迹山,后因发现有蚂蚁侵扰,乃合迁葬于福安宫口。之后,因北峰中学扩建,迁至塔后村后山的一片龙眼林中。坐东朝西,正前方是清源山北侧的将军山。

    至于那两位草莽英雄,既是草莽,便也无须姓名。他们大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后来身在何处,去了何方,也未可知!有人说他们参加了太平军,也有人说他们后来去闹义和团杀洋鬼子。总之,他们只是一伙“盗亦有道”的封建社会下层武装,不管他们最终的结局会不会像邱二娘那样,他们与陈庆镛的思想,估计不会是一个立场上的!

    而陈庆镛在泉州南校场上,将邱二娘处以“剐刑”时,是否会想起那伙没杀他的盗贼?是否会想起“盗亦有道”那句古训?是否会思考,盗从何来,又往何去?

    是的,陈庆镛毕竟只是一代儒者,有其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永远无法改变的阶级立场。倘若他被贬回乡之后,能够一心从事教育而不谋求再度入朝参政,则可以少去许多事非,留下千古传唱的直谏美名。但历史总有无法改变的事实,它不是写给当事人看的,而是写给后来者看的!

    陈庆镛倾注一生最为崇尚的“实事求是”精神,后来在神州大地上,得以广泛弘扬,并成为现代中国的治政纲领。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引用了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之词,并加以解说,率先在党内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号召大家一起学习并践行,引起极大反响。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从此“实事求是”成了检验一个政党、一个团队及一切个人行为的最新准则,在中国大地上广为开展。

    陈庆镛决非俗人,作为晚清有名的直谏御史,能够提出这样的口号并引于修身,足见其博古通今,具有很强的先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