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你的抚摸你的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女作家写文章,一般多凭着自己的灵性在写。所以,评论她们的作品,无一例外地会与她们本人关联起来。尤其是美女作家,好像不说到她们本人就过意不去。卫慧也好,棉棉也好,虹影也好,九丹也好,包括盛可以,粲然也好,都没有离开她们作为女性去说她们的作品。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女性写作与她们的本体有着很深的关联;另一方面,作为评论视角,往往很难忽视女性元素在评论中作用。为此,也有人呼吁,少关注女作家的皮肉,多阅读女作家的作品。基于此,我想撇开王玲儿作为美女的元素,尽可能纯粹地从她的文本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阅读。
工业文明走到今天,世界日益趋向对衬与整齐。这些内在元素的渗透与影响,无可例外地对文学作品进行了作用。至少,人们在日益普及的文化和时尚的带领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了诗意多了。或者说,诗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间非常普遍的事物,衣食住行和娱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文理想,现在成了大众最日常的消费品。文字也是这样,似乎在一夜之间,载着人们的心,变得那么可以捉摩。加上网络的深入和普及,在几乎所有文学版块或论坛上,都溢满了诗意。大量的心灵文字,大量的春花秋月,大量的闲情逸致,大量的诗意,几乎到了泛滥的程度。如果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作家,看到如此繁荣的文学景象,完全会在这些文字面前丧失继续写作的信心。事实上,我在很多地方看见了一些作家面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危机感。
其实,一个自我的作家,面对这种现状,根本无须慌张。道理非常简单,以诗意为例,不是所有的诗意就是值得称颂的创作。日常或庸常的诗意,并非全是永恒之美。千百年的花前月下,草绿水蓝,如果只是一种简单地呈现,没有原创性的新意,没有否定上的建设,永远只能是一种平常的诗意,或者是一种复制的诗意。所以,包括我们所说的民俗、乡村、世外桃源、山水树木,对一个作家而言,如果没有颠覆之后的建立,永远也只能算是平庸的诗意。一味地赞美,并非文学的初衷,只有用否定精神进行无畏地探索,才是永远的文学精神。
那么,我们把上面说到的诗意,换成情感。道理几乎完全相同。那些琐碎的,小体积的情感,无论你怎样用张爱玲描写琐细事物的耐心和兴趣去表达,结果永远是徒劳无疑。而只有那些大体积的,在矛盾上无可调和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生命。
或许精明的读者,早已明白了我上面这些话,与王玲儿散文的关联。在最初的一个评论里,我这样说王玲儿:庸常的写作者或者读者,以为王玲儿到达了一种异境。实则,这是在作者的勇气支撑下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文字让人变得虚假和矫情,以为它们会带来高贵,其实,一切都在自己的内心。一层层剥开,最后所看到的是那种玲珑剔透的东西,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而是作者的心灵。这是毕剥生命的方式。文字在这里显得次要了,相反,心灵与情感,勇气与真实,则摆在首位。如果说要寻找王玲儿散文的力量之源的话,我想一切皆从此生发。在这一点上,王玲儿比一般女作家走得远,走得更接近心灵的本源。
这些话刚好也与诗意和情感的话构成呼应。但是,如果不进入文本,可能永远只会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读过王玲儿散文集写给自己的情书的人,很容易就会发现,王玲儿的诗意和情感有着非常显然的与众不同。这从书的首篇七月的心恋里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文章真实勇敢地裸露了父女的情怀和冲突。这让人想到一句话:爱他必定恨他。没有恨的爱是不完全的。而这种置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情感冲突和矛盾,包裹着超过所有父女的爱与恨的交织。其实,这种阅读感觉,在三点钟以后的阳光、她的笑、春天花会开、一个人的午夜场、2003年2月的大昌、佛说、相忘古战场里面都非常强烈。阅读这些文章,我们触摸到了另一种更俱震撼力的诗意,触动了一大块类似江河被悬到水平面的情感。在它们面前,那些日常或者庸常的诗意和情感,会非常自然地被隐蔽。
王玲儿文字还给人一种超真实的感觉。她可以凭借一个非常简单的事象,把读者一下子置身到一种文字的绝境里。这种真实性有时不得不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滑入内心。她用她的笔,预设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灵镜象。然后,一旦它出现在读者面前,任何人都无可逃逸。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原创更需要勇气。而王玲儿俱备了这两方面的勇气。从某种预兆来看,它们已经成了王玲儿现在和未来实力的可能性构架。也就是说,她俱备了一些能够使她更加成功的关键元素。
我一直说,文字是有肉有骨的文字。它们的关系是肉包着骨。王玲儿的文字就是例证。有骨有肉的文字,与读者的关系是,透过你的肉可以抚摸到你的骨。它们是一种出乎情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方式是一种大诗意。在这些诗意里面,有生命的灼痛,有情感上不可逆转的矛盾,有直抵心灵端口的探问。正如王安忆说的那样,文字让我们看了王玲儿的感情呈现的鲜活而独立的状态,一切掩饰都被除去了。作家不是靠腿和屁股,也不是靠嘴和脸皮行走的,作家靠文字行走。文字是所有作家的试金石。她的真实,她的勇敢,她的坦荡和没有任何造作的行走,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文字的王玲儿,一个真实的王玲儿,一个在思想和技术上日趋后位的王玲儿。她或许就是我所倡导的后写写作的又一个身体力行者。她身上这些元素,是许多作家(不仅仅是女作家)都没能做到的。而王玲儿的散文,总让我想到张炜的一句话:“我蹲在一棵壮硕的玉米下,长久地看它大刀一样的叶片,上面的银色丝络。”
女作家写文章,一般多凭着自己的灵性在写。所以,评论她们的作品,无一例外地会与她们本人关联起来。尤其是美女作家,好像不说到她们本人就过意不去。卫慧也好,棉棉也好,虹影也好,九丹也好,包括盛可以,粲然也好,都没有离开她们作为女性去说她们的作品。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女性写作与她们的本体有着很深的关联;另一方面,作为评论视角,往往很难忽视女性元素在评论中作用。为此,也有人呼吁,少关注女作家的皮肉,多阅读女作家的作品。基于此,我想撇开王玲儿作为美女的元素,尽可能纯粹地从她的文本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阅读。
工业文明走到今天,世界日益趋向对衬与整齐。这些内在元素的渗透与影响,无可例外地对文学作品进行了作用。至少,人们在日益普及的文化和时尚的带领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了诗意多了。或者说,诗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间非常普遍的事物,衣食住行和娱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文理想,现在成了大众最日常的消费品。文字也是这样,似乎在一夜之间,载着人们的心,变得那么可以捉摩。加上网络的深入和普及,在几乎所有文学版块或论坛上,都溢满了诗意。大量的心灵文字,大量的春花秋月,大量的闲情逸致,大量的诗意,几乎到了泛滥的程度。如果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作家,看到如此繁荣的文学景象,完全会在这些文字面前丧失继续写作的信心。事实上,我在很多地方看见了一些作家面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危机感。
其实,一个自我的作家,面对这种现状,根本无须慌张。道理非常简单,以诗意为例,不是所有的诗意就是值得称颂的创作。日常或庸常的诗意,并非全是永恒之美。千百年的花前月下,草绿水蓝,如果只是一种简单地呈现,没有原创性的新意,没有否定上的建设,永远只能是一种平常的诗意,或者是一种复制的诗意。所以,包括我们所说的民俗、乡村、世外桃源、山水树木,对一个作家而言,如果没有颠覆之后的建立,永远也只能算是平庸的诗意。一味地赞美,并非文学的初衷,只有用否定精神进行无畏地探索,才是永远的文学精神。
那么,我们把上面说到的诗意,换成情感。道理几乎完全相同。那些琐碎的,小体积的情感,无论你怎样用张爱玲描写琐细事物的耐心和兴趣去表达,结果永远是徒劳无疑。而只有那些大体积的,在矛盾上无可调和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生命。
或许精明的读者,早已明白了我上面这些话,与王玲儿散文的关联。在最初的一个评论里,我这样说王玲儿:庸常的写作者或者读者,以为王玲儿到达了一种异境。实则,这是在作者的勇气支撑下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文字让人变得虚假和矫情,以为它们会带来高贵,其实,一切都在自己的内心。一层层剥开,最后所看到的是那种玲珑剔透的东西,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而是作者的心灵。这是毕剥生命的方式。文字在这里显得次要了,相反,心灵与情感,勇气与真实,则摆在首位。如果说要寻找王玲儿散文的力量之源的话,我想一切皆从此生发。在这一点上,王玲儿比一般女作家走得远,走得更接近心灵的本源。
这些话刚好也与诗意和情感的话构成呼应。但是,如果不进入文本,可能永远只会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读过王玲儿散文集写给自己的情书的人,很容易就会发现,王玲儿的诗意和情感有着非常显然的与众不同。这从书的首篇七月的心恋里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文章真实勇敢地裸露了父女的情怀和冲突。这让人想到一句话:爱他必定恨他。没有恨的爱是不完全的。而这种置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情感冲突和矛盾,包裹着超过所有父女的爱与恨的交织。其实,这种阅读感觉,在三点钟以后的阳光、她的笑、春天花会开、一个人的午夜场、2003年2月的大昌、佛说、相忘古战场里面都非常强烈。阅读这些文章,我们触摸到了另一种更俱震撼力的诗意,触动了一大块类似江河被悬到水平面的情感。在它们面前,那些日常或者庸常的诗意和情感,会非常自然地被隐蔽。
王玲儿文字还给人一种超真实的感觉。她可以凭借一个非常简单的事象,把读者一下子置身到一种文字的绝境里。这种真实性有时不得不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滑入内心。她用她的笔,预设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灵镜象。然后,一旦它出现在读者面前,任何人都无可逃逸。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原创更需要勇气。而王玲儿俱备了这两方面的勇气。从某种预兆来看,它们已经成了王玲儿现在和未来实力的可能性构架。也就是说,她俱备了一些能够使她更加成功的关键元素。
我一直说,文字是有肉有骨的文字。它们的关系是肉包着骨。王玲儿的文字就是例证。有骨有肉的文字,与读者的关系是,透过你的肉可以抚摸到你的骨。它们是一种出乎情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方式是一种大诗意。在这些诗意里面,有生命的灼痛,有情感上不可逆转的矛盾,有直抵心灵端口的探问。正如王安忆说的那样,文字让我们看了王玲儿的感情呈现的鲜活而独立的状态,一切掩饰都被除去了。作家不是靠腿和屁股,也不是靠嘴和脸皮行走的,作家靠文字行走。文字是所有作家的试金石。她的真实,她的勇敢,她的坦荡和没有任何造作的行走,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文字的王玲儿,一个真实的王玲儿,一个在思想和技术上日趋后位的王玲儿。她或许就是我所倡导的后写写作的又一个身体力行者。她身上这些元素,是许多作家(不仅仅是女作家)都没能做到的。而王玲儿的散文,总让我想到张炜的一句话:“我蹲在一棵壮硕的玉米下,长久地看它大刀一样的叶片,上面的银色丝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