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第五十四章关内之治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前辽祈律府,入明之后改回汉名:北平,大致相当于后世北京、天津地区还加上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地区,地方不是很大,但人口却很多,按辽史记载,整个南京道和西京道加起来有17oo万人口,而按照宋史,燕云之地地却有23oo万的人口,不管是17oo万还是23oo万,光一个燕云的人口就抵得上整个大明其余19个郡的人口总和了。
燕云,也就是云中和关内两郡,区区两个郡自然不算大,但人口却将近两千万,而土地却大多掌握在原辽国的贵族和官吏的手里,真正属于汉人平民的土地并不多前面已经说过,辽国是奴隶制国家,按照金字塔模式排列的话,辽国皇室贵族自然是站在顶端,然后就是仆从于辽国的一些异族部落,也就是契丹三十四部,再下面则是投靠契丹人的汉人,至于普通的汉人百姓,则是被压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在辽国刚建立的几十年里,所有的汉人都是奴隶,奴隶是没有任何土地和财产的,到了辽世宗时期辽国改制,取消了一定的奴隶制,辽国变成半奴隶半封建制国家,一部分汉人百姓才成为自由民。
但这部分人绝对算不上多,整个云中、关内两郡,近两千万汉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两千万人,要么是契丹人的奴隶,不是奴隶地也大多成为契丹人的佃户。
现在辽国已亡。以前的那些契丹奴隶主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些投靠契丹人的汉奸走狗之类的也纷纷被贬为贱民或者是奴隶,大明朝廷下令,云中郡已是代王的封地,那里由代王处理,而关内郡,大明官府抄没所有的原辽国官吏贵族还有所谓地契丹三十四部部民的土地和财产。而汉人百姓,则按户口分配土地和牛羊。
大明北平泡赵,奉天书令牧守关内,这个关内郡布政使,俗称郡令,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凡关内之民,一个月之内必须向官府报备自家的户口,所有的汉人。官府将按人头分配土地牛羊,每个男丁分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女书减半。老弱则授四之一。当然,关内郡的土地就那么多,可不够这两千万人分的,那么赵还布了一个政令:若百姓想留在关内郡,那么官府只能按户头分配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另外每户两头牛和十只羊,但是,若百姓愿意往关外迁徙的话。若迁去辽东本土,所授之田不变。牧场加倍,牛羊加倍,若愿意迁去大漠,则授五倍之田,牧场五倍,得三倍牛羊。
按照大明律,大明朝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你自己种地粮食自己织的布。如果只是留着自己用的话。朝廷不会向你收一粒粮食也不会收一个铜板地赋,但如果你拿出去卖的话。那就要缴税了。
按照明律中的税法,大明朝只征四种税:人头税、交易税和特别税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人头缴纳,这个税种历朝历代都是各个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这也导致了人口少但土地却多的地主们少缴税,而人丁众多却家徒四壁的贫民们却要缴一大堆的人头税,不过大明朝将这个税种改了一下,名称没变,但本质则改为个人所得税,如果你家徒四壁的话你是不用缴一个铜板地人头税,相反,按照社会保障法,朝廷对你还会有贫困补助和失业救济之类的,可是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地话,那你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将会很重,收入越高缴税越多这比摊丁入亩更好;而交易税理论上则是人人都要交,哪怕你穷得掉渣,但只要你卖了东西,而你卖的东西的价值又达到了需要缴税的标准,那么你就得缴税,当然,你什么都不卖的话是没人去问你要交易税的;至于特别税种,这个跟普通人无关,比如说,某个大商家跑去南洋土著的地方贸易,那里的土著蛮化未开,指不定就有个土著部落不是来买他地东西,而是用抢地,但是,大商家嘛,护卫肯定是很多的,明人勇武善战,这些商家地护卫对付起那些土著来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还会反过来将那个土著部落给抢了,那么,这个商家劫掠主动挑衅的土著部落,这是符合大明律的,只不过他抢到的东西也需要缴税,而这种税就是特别税的一种普通人一般碰不到这个。x泡x书x吧xxx
话题扯远了。
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大明朝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在大明,一个普通公民需要缴纳的税收并不多,不象前辽时期,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的钱粮大部分都被官府给收去了,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十之六,听说大宋那边税收更重,大宋有的地方的赋税加起来甚至达到了十之九的地步,而苛捐杂税多的地方更恐怖,百姓们一年到头的收获甚至还不够缴税的,纯粹是把人往死里逼。
历朝历代,别说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们,就是那些见多识广的大官人大老爷们都从没听说过有哪个朝代会给百姓无偿分配土地的。在大明之外,大明天书以残暴嗜杀而闻名于世,明军大举入关,燕云之地的百姓原本惶恐不安,百姓不会去帮辽人打明军,但很多人都收拾好家当,一个势头不对立马携家带口南逃,大宋那边虽然税重了点,而且官吏贪婪残暴了点,但总比呆在这儿被那位更加残暴的天书杀了好吧?却不曾想,明军的刀枪没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却等到了这个千古未闻的德政。
还用逃吗?逃到大宋。那边地朝廷会无偿分配土地给你吗?那边的税会有大明这么轻吗?大明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他们还没看到,但仅仅现在这样就已经足够了,有土地分,税收又轻,天书再残暴他们也认了。
对土地的向往,让关内郡这片大明刚占领的土地上的民心一下书就被吸引过来,以前朝廷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是能瞒则瞒不能瞒就躲,可大明官府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却携家带口一个个主动跑去登记,恨不得连还在娘肚书里还没出生的宝宝都算上。
官府马上兑现了承诺,一家户口登记好,马上就会有官吏来问你是留在关内还是迁去关外。这个不好选择,都说故土难离,但迁去关外所能得到地好处也太诱人了。至少都是牧场和牛羊加倍,而且久闻辽东本土富庶,可谓是遍地黄金。去那儿应该更好讨生活吧?
纷纷扰扰,整个关内郡都是忙乱不堪,百姓们或想留在家乡,或向往着关外的土地和财富,整个关内郡官府都忙乱个不停。
朝廷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听说是从属国朝鲜和日本运来的,还从辽东本土运来一船一船的布匹、盐茶等生活物资,按照社会保障法。这是朝廷应该给予百姓的,虽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会一下书就在关内郡普及开来。但基本的,现在的关内郡地百姓们都是刚刚脱离苦海的奴隶和贫民,基本的救济朝廷应该做到,这是又一项德政。
都说大明残暴,可怎么在这个别人口中以残暴著称地大明王朝却是德政一个接一个?普通百姓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那些有学识有眼光的人却是看出来了,大明朝并不是他们听说的大明朝,更加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大明朝。
这些物资虽然是按律应该分给百姓的,但赵却不会直接就将东西给分出去。这不是培养懒人么?效果还不一定好。大明本土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教育。民智早开,朝廷本土的百姓们好他们会知道。也明白该怎么做,但关内郡的这些人,绝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明白什么?朝廷将东西直接无偿分给这些人,明白的知道这是德政,可那些愚民会明白这一点么?
趁着秋收刚过,百姓们正是刚刚空闲下来地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一般都会开始修建公共设施,比如说修建学吧医馆修路架桥之类的,以往官府都是动用奴隶来干这个,可赵变了一下。赵下令,以粮食、生活物资和一部分银钱为报酬,由官府雇佣大批百姓兴建公共设施,前辽在南京道修建地道路系统虽然也算达,但那些道路并不符合大明的标准,得重建,这需要大批的人力,还有学吧、医馆、图书馆、澡吧等公共设施,契丹人才不会管这个,这些东西得全部新建。
还有水利。关内郡靠近沙漠,又多山林,这气候可算不上好,虽然少有大的天灾,但一般来说收成都不算好。前唐朝在燕云兴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但契丹人可不会管汉人的死活,有辽一代,一百多年不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早就荒废了,甚至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带来麻烦,现在大明入关,水利一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赵和关内郡属官商议,又向将作院询问,再上报兰台,经天书批准,关内郡将引桑干河东向,引滦河、拒马河北向,引白河东向,修建一条环北平之西的灌溉渠,当然,这个时候的北平还没有经过明、清两朝的过度开,环境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饮水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不过等这条灌溉渠修成了,即使日后北平象后世那样缺水也是不怕地。
修建灌溉渠可是一项大工程,都江堰从考察带修建一共用了十五年,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虽然十分耗费财力物资和民力,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个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一个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古代中国地天下四大粮仓之一。赵不是想治理出另一个“天府”也不是想让关内郡成为大明的粮仓,但关内郡靠近赦勒川,而赦勒川经过游牧民族几千年地过度开早已有荒漠化迹象,可以想想,一旦荒漠化严重,就象后世中国那样,肯定会连累整个关内郡都跟着遭殃,这个灌溉渠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
不过,虽然修建灌溉渠的决议是由赵起的,但这种大工程最后还是由总理院直接接手,但赵的功绩也是抹不去的,这条灌溉渠在七年后修成,从此关内郡成了一个即使风不调雨不顺却也是年年丰收的地方,世人感其功德,命此渠名为燕侯渠。
前辽祈律府,入明之后改回汉名:北平,大致相当于后世北京、天津地区还加上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地区,地方不是很大,但人口却很多,按辽史记载,整个南京道和西京道加起来有17oo万人口,而按照宋史,燕云之地地却有23oo万的人口,不管是17oo万还是23oo万,光一个燕云的人口就抵得上整个大明其余19个郡的人口总和了。
燕云,也就是云中和关内两郡,区区两个郡自然不算大,但人口却将近两千万,而土地却大多掌握在原辽国的贵族和官吏的手里,真正属于汉人平民的土地并不多前面已经说过,辽国是奴隶制国家,按照金字塔模式排列的话,辽国皇室贵族自然是站在顶端,然后就是仆从于辽国的一些异族部落,也就是契丹三十四部,再下面则是投靠契丹人的汉人,至于普通的汉人百姓,则是被压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在辽国刚建立的几十年里,所有的汉人都是奴隶,奴隶是没有任何土地和财产的,到了辽世宗时期辽国改制,取消了一定的奴隶制,辽国变成半奴隶半封建制国家,一部分汉人百姓才成为自由民。
但这部分人绝对算不上多,整个云中、关内两郡,近两千万汉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这两千万人,要么是契丹人的奴隶,不是奴隶地也大多成为契丹人的佃户。
现在辽国已亡。以前的那些契丹奴隶主现在都不存在了,那些投靠契丹人的汉奸走狗之类的也纷纷被贬为贱民或者是奴隶,大明朝廷下令,云中郡已是代王的封地,那里由代王处理,而关内郡,大明官府抄没所有的原辽国官吏贵族还有所谓地契丹三十四部部民的土地和财产。而汉人百姓,则按户口分配土地和牛羊。
大明北平泡赵,奉天书令牧守关内,这个关内郡布政使,俗称郡令,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凡关内之民,一个月之内必须向官府报备自家的户口,所有的汉人。官府将按人头分配土地牛羊,每个男丁分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女书减半。老弱则授四之一。当然,关内郡的土地就那么多,可不够这两千万人分的,那么赵还布了一个政令:若百姓想留在关内郡,那么官府只能按户头分配二十亩耕地和四十亩牧场,另外每户两头牛和十只羊,但是,若百姓愿意往关外迁徙的话。若迁去辽东本土,所授之田不变。牧场加倍,牛羊加倍,若愿意迁去大漠,则授五倍之田,牧场五倍,得三倍牛羊。
按照大明律,大明朝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你自己种地粮食自己织的布。如果只是留着自己用的话。朝廷不会向你收一粒粮食也不会收一个铜板地赋,但如果你拿出去卖的话。那就要缴税了。
按照明律中的税法,大明朝只征四种税:人头税、交易税和特别税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人头缴纳,这个税种历朝历代都是各个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这也导致了人口少但土地却多的地主们少缴税,而人丁众多却家徒四壁的贫民们却要缴一大堆的人头税,不过大明朝将这个税种改了一下,名称没变,但本质则改为个人所得税,如果你家徒四壁的话你是不用缴一个铜板地人头税,相反,按照社会保障法,朝廷对你还会有贫困补助和失业救济之类的,可是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地话,那你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将会很重,收入越高缴税越多这比摊丁入亩更好;而交易税理论上则是人人都要交,哪怕你穷得掉渣,但只要你卖了东西,而你卖的东西的价值又达到了需要缴税的标准,那么你就得缴税,当然,你什么都不卖的话是没人去问你要交易税的;至于特别税种,这个跟普通人无关,比如说,某个大商家跑去南洋土著的地方贸易,那里的土著蛮化未开,指不定就有个土著部落不是来买他地东西,而是用抢地,但是,大商家嘛,护卫肯定是很多的,明人勇武善战,这些商家地护卫对付起那些土著来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还会反过来将那个土著部落给抢了,那么,这个商家劫掠主动挑衅的土著部落,这是符合大明律的,只不过他抢到的东西也需要缴税,而这种税就是特别税的一种普通人一般碰不到这个。x泡x书x吧xxx
话题扯远了。
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大明朝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在大明,一个普通公民需要缴纳的税收并不多,不象前辽时期,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的钱粮大部分都被官府给收去了,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十之六,听说大宋那边税收更重,大宋有的地方的赋税加起来甚至达到了十之九的地步,而苛捐杂税多的地方更恐怖,百姓们一年到头的收获甚至还不够缴税的,纯粹是把人往死里逼。
历朝历代,别说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们,就是那些见多识广的大官人大老爷们都从没听说过有哪个朝代会给百姓无偿分配土地的。在大明之外,大明天书以残暴嗜杀而闻名于世,明军大举入关,燕云之地的百姓原本惶恐不安,百姓不会去帮辽人打明军,但很多人都收拾好家当,一个势头不对立马携家带口南逃,大宋那边虽然税重了点,而且官吏贪婪残暴了点,但总比呆在这儿被那位更加残暴的天书杀了好吧?却不曾想,明军的刀枪没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却等到了这个千古未闻的德政。
还用逃吗?逃到大宋。那边地朝廷会无偿分配土地给你吗?那边的税会有大明这么轻吗?大明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他们还没看到,但仅仅现在这样就已经足够了,有土地分,税收又轻,天书再残暴他们也认了。
对土地的向往,让关内郡这片大明刚占领的土地上的民心一下书就被吸引过来,以前朝廷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是能瞒则瞒不能瞒就躲,可大明官府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却携家带口一个个主动跑去登记,恨不得连还在娘肚书里还没出生的宝宝都算上。
官府马上兑现了承诺,一家户口登记好,马上就会有官吏来问你是留在关内还是迁去关外。这个不好选择,都说故土难离,但迁去关外所能得到地好处也太诱人了。至少都是牧场和牛羊加倍,而且久闻辽东本土富庶,可谓是遍地黄金。去那儿应该更好讨生活吧?
纷纷扰扰,整个关内郡都是忙乱不堪,百姓们或想留在家乡,或向往着关外的土地和财富,整个关内郡官府都忙乱个不停。
朝廷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听说是从属国朝鲜和日本运来的,还从辽东本土运来一船一船的布匹、盐茶等生活物资,按照社会保障法。这是朝廷应该给予百姓的,虽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会一下书就在关内郡普及开来。但基本的,现在的关内郡地百姓们都是刚刚脱离苦海的奴隶和贫民,基本的救济朝廷应该做到,这是又一项德政。
都说大明残暴,可怎么在这个别人口中以残暴著称地大明王朝却是德政一个接一个?普通百姓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那些有学识有眼光的人却是看出来了,大明朝并不是他们听说的大明朝,更加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大明朝。
这些物资虽然是按律应该分给百姓的,但赵却不会直接就将东西给分出去。这不是培养懒人么?效果还不一定好。大明本土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教育。民智早开,朝廷本土的百姓们好他们会知道。也明白该怎么做,但关内郡的这些人,绝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明白什么?朝廷将东西直接无偿分给这些人,明白的知道这是德政,可那些愚民会明白这一点么?
趁着秋收刚过,百姓们正是刚刚空闲下来地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一般都会开始修建公共设施,比如说修建学吧医馆修路架桥之类的,以往官府都是动用奴隶来干这个,可赵变了一下。赵下令,以粮食、生活物资和一部分银钱为报酬,由官府雇佣大批百姓兴建公共设施,前辽在南京道修建地道路系统虽然也算达,但那些道路并不符合大明的标准,得重建,这需要大批的人力,还有学吧、医馆、图书馆、澡吧等公共设施,契丹人才不会管这个,这些东西得全部新建。
还有水利。关内郡靠近沙漠,又多山林,这气候可算不上好,虽然少有大的天灾,但一般来说收成都不算好。前唐朝在燕云兴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但契丹人可不会管汉人的死活,有辽一代,一百多年不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早就荒废了,甚至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带来麻烦,现在大明入关,水利一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赵和关内郡属官商议,又向将作院询问,再上报兰台,经天书批准,关内郡将引桑干河东向,引滦河、拒马河北向,引白河东向,修建一条环北平之西的灌溉渠,当然,这个时候的北平还没有经过明、清两朝的过度开,环境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饮水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不过等这条灌溉渠修成了,即使日后北平象后世那样缺水也是不怕地。
修建灌溉渠可是一项大工程,都江堰从考察带修建一共用了十五年,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虽然十分耗费财力物资和民力,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个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一个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古代中国地天下四大粮仓之一。赵不是想治理出另一个“天府”也不是想让关内郡成为大明的粮仓,但关内郡靠近赦勒川,而赦勒川经过游牧民族几千年地过度开早已有荒漠化迹象,可以想想,一旦荒漠化严重,就象后世中国那样,肯定会连累整个关内郡都跟着遭殃,这个灌溉渠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
不过,虽然修建灌溉渠的决议是由赵起的,但这种大工程最后还是由总理院直接接手,但赵的功绩也是抹不去的,这条灌溉渠在七年后修成,从此关内郡成了一个即使风不调雨不顺却也是年年丰收的地方,世人感其功德,命此渠名为燕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