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美食跟文化同样重要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剧组拍的节目虽然是主打文化传承,也是顶的纪录片的壳子,但已经有了户外综艺的影子,参与的人都有点面熟,应该是电视剧演员比较多。
虽然说有些户外综艺的性质,但是在情绪调动上肯定不如陈馨知道的那几个出名的综艺节目好,演员们做作的痕迹比较重,不过相较于主流的室内综艺,这已经是非常有魄力的改动。而且因为形式的新颖,就传统纪录片来说,这种半娱乐性质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喜欢。
剧组选择的地方在漳北的一个山村,这里传说是中原文明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传承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从语系上说,的确是属于“官话”而且他们这里流传下来的很多规矩和俗礼都是在中原文明中有记载的。
这几年也不是没有其他地方作假,想要给自己谋一个“出身”但是那些事迹都经不起推敲,更多的是牵强附会的找一些所谓的证据,然后修一些精致的“古建筑”来证明自己的历史。
漳北这地跟那些地方都不同,这里是真正的有历史底蕴,史书上的名人资料也有记载,千百年来地名都没改变过。
趁着剧组准备的空档,陈馨拿着本子将这里的特点全部记录下来,相机一直挂胸前都没取下来过。还有这里的饮食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有一个听上去就有古意的名字,虽然说陈馨很怀疑这些名字根本就是后来人取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取得很贴切。
“他们这里旧时候是耕读传家的,现在看不到了,在破坏活动之前,这里有很多牌坊,还有最大的宗祠。据说宗祠分内外两部分,只有祖上出过高官显贵和大儒的,才能进入内祠堂,其他都在外祠堂。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副导演负责确定每个取景点的安排,正好带着陈馨走一圈。
“我母亲就是出自这里,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回来走亲戚,看过祭祀的场景,特别的壮观。今年又是一个十年,估计还有祭祀活动,可惜我们拍摄时间对不上,不然还能饱饱眼福。”
他们登上半山腰,在木头寺前面的小广场能看到以前漳北这里最大的祠堂。
“他们在修什么?是要重新建祠堂?”陈馨看到远处有几块地方被圈了起来,都是依托现存的祠堂主体延伸出去的。
“听说是要想重新恢复内外祠堂的规模。”副导演拿出一份地图,是从县志上找到的图片扫描打印出来的“漳北这边虽然现在有好几个大姓,但是依旧是这个姓为主,他们也占据了这一块的绝大部分土地。我来的时候听我妈说,他们好像分了好几房,然后各自凑钱修建自己这一房的外祠堂。内祠堂是全族,包括海外的族人一起凑钱修建的,估计是还要扩大,你看他们把这里都圈起来了,应该是想要修功德堂。”
陈馨对古建筑不了解,她只拍了几张照片,就跟副导演一起下山去找第一位拍摄的手艺人。
这位手艺人擅长剪纸。给他一张纸一把剪刀,他能给你一个世界。看到对方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就下手,然后成品精致得让人感叹,陈馨忍不住咔擦咔擦的拍了好多照片。还有手艺人专门给他们展示的剪纸册,里面的图案复杂得根本让人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正好他们跟手艺人谈完就到了晚饭时间,手艺人的老婆给他们端出来两碗面条。这面条是手工做的,叫裤带面。真的跟皮带一样宽,而且一碗就一根面。浇头很简单,是自家煨的小鱼汤,撒了一把葱花在上面,香气扑鼻。
手艺人的妻子是北方人,就是最喜欢面条的那个省的人,她家里开面馆的,打小就跟在家里父母身后揉面擀面条,能把面条做出数十种花样来。
跟剧组喜欢的手艺人的剪纸不同,陈馨的重点则放到了手艺人老婆的面食手艺上。
擀的裤带面,手拉的拉面,还有类似拉面的哒哒面,以及切出来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龙须面,每一种面条配的浇头都不一样。想裤带面就适合重口的浓油赤酱的汤料,哒哒面做干拌面极有嚼劲,拉面大家都知道,汤清面白才是上品。
然而最让陈馨惊叹的是龙须面,用的是鱼和鸡骨架熬的汤,滤了两次之后,只剩下没有油花的清汤,碗底加一点虾酱蛤蜊煎,面在鱼汤中烫一分钟即可,筷子巧劲儿一盘,窝在蛤蜊煎上,然后一勺滤过的清汤浇上去,几根香菜点缀。不用加太多的调味品,本来熬汤的时候就放了少许盐,而后虾酱和蛤蜊煎也足够有咸味,这样被汤一淋,鲜香顿时散发出来,好吃得能让舌头都吞下去。
这跟陈馨吃过的阳春面有点类似,但是味道更鲜,一碗汤喝下去,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陈馨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阿姨做的面条用文字配上图片,排版出来,还做了一份三分钟的小视频,将做面条的整个过程穿插起来,放在博客下面,还配上了音乐,感觉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陈馨的后期制作在剧组的人眼里看来很一般,但是她拍的照片十分的精致漂亮。或者说不能用精致去形容,而是恰到好处。哪怕是手艺人家里的粗陶碗,配着格子小方巾,一串儿辣椒大蒜做配饰,两根竹筷搁在碗边,就能将浓浓的烟火气用极佳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
当天晚上,被取名为“漳北之行d1”的博客文章一发上去,下面就有老餮嗷嗷叫着让上地址。也就陈馨的博客有这种效果了,其他人也不是没有推荐美食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把那些推荐当做攻略文章在看待,只有陈馨的博客,下面讨论的永远都是美食的一百零八种做法,以及给当地出谋划策弄个美食集锦的建议。
陈馨没有急着把地址发上去,毕竟这边要拍节目,如果游人太多会有影响,她打算在离开的时候才将具体地址和交通方式以及住宿建议发上去给大家做参考。但是毕竟这里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有在附近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也没在博客下面声张,而是悄悄的呼朋唤友抢先一步来品尝美食。
这个剧组拍的节目虽然是主打文化传承,也是顶的纪录片的壳子,但已经有了户外综艺的影子,参与的人都有点面熟,应该是电视剧演员比较多。
虽然说有些户外综艺的性质,但是在情绪调动上肯定不如陈馨知道的那几个出名的综艺节目好,演员们做作的痕迹比较重,不过相较于主流的室内综艺,这已经是非常有魄力的改动。而且因为形式的新颖,就传统纪录片来说,这种半娱乐性质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喜欢。
剧组选择的地方在漳北的一个山村,这里传说是中原文明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传承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从语系上说,的确是属于“官话”而且他们这里流传下来的很多规矩和俗礼都是在中原文明中有记载的。
这几年也不是没有其他地方作假,想要给自己谋一个“出身”但是那些事迹都经不起推敲,更多的是牵强附会的找一些所谓的证据,然后修一些精致的“古建筑”来证明自己的历史。
漳北这地跟那些地方都不同,这里是真正的有历史底蕴,史书上的名人资料也有记载,千百年来地名都没改变过。
趁着剧组准备的空档,陈馨拿着本子将这里的特点全部记录下来,相机一直挂胸前都没取下来过。还有这里的饮食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有一个听上去就有古意的名字,虽然说陈馨很怀疑这些名字根本就是后来人取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取得很贴切。
“他们这里旧时候是耕读传家的,现在看不到了,在破坏活动之前,这里有很多牌坊,还有最大的宗祠。据说宗祠分内外两部分,只有祖上出过高官显贵和大儒的,才能进入内祠堂,其他都在外祠堂。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副导演负责确定每个取景点的安排,正好带着陈馨走一圈。
“我母亲就是出自这里,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回来走亲戚,看过祭祀的场景,特别的壮观。今年又是一个十年,估计还有祭祀活动,可惜我们拍摄时间对不上,不然还能饱饱眼福。”
他们登上半山腰,在木头寺前面的小广场能看到以前漳北这里最大的祠堂。
“他们在修什么?是要重新建祠堂?”陈馨看到远处有几块地方被圈了起来,都是依托现存的祠堂主体延伸出去的。
“听说是要想重新恢复内外祠堂的规模。”副导演拿出一份地图,是从县志上找到的图片扫描打印出来的“漳北这边虽然现在有好几个大姓,但是依旧是这个姓为主,他们也占据了这一块的绝大部分土地。我来的时候听我妈说,他们好像分了好几房,然后各自凑钱修建自己这一房的外祠堂。内祠堂是全族,包括海外的族人一起凑钱修建的,估计是还要扩大,你看他们把这里都圈起来了,应该是想要修功德堂。”
陈馨对古建筑不了解,她只拍了几张照片,就跟副导演一起下山去找第一位拍摄的手艺人。
这位手艺人擅长剪纸。给他一张纸一把剪刀,他能给你一个世界。看到对方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就下手,然后成品精致得让人感叹,陈馨忍不住咔擦咔擦的拍了好多照片。还有手艺人专门给他们展示的剪纸册,里面的图案复杂得根本让人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正好他们跟手艺人谈完就到了晚饭时间,手艺人的老婆给他们端出来两碗面条。这面条是手工做的,叫裤带面。真的跟皮带一样宽,而且一碗就一根面。浇头很简单,是自家煨的小鱼汤,撒了一把葱花在上面,香气扑鼻。
手艺人的妻子是北方人,就是最喜欢面条的那个省的人,她家里开面馆的,打小就跟在家里父母身后揉面擀面条,能把面条做出数十种花样来。
跟剧组喜欢的手艺人的剪纸不同,陈馨的重点则放到了手艺人老婆的面食手艺上。
擀的裤带面,手拉的拉面,还有类似拉面的哒哒面,以及切出来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龙须面,每一种面条配的浇头都不一样。想裤带面就适合重口的浓油赤酱的汤料,哒哒面做干拌面极有嚼劲,拉面大家都知道,汤清面白才是上品。
然而最让陈馨惊叹的是龙须面,用的是鱼和鸡骨架熬的汤,滤了两次之后,只剩下没有油花的清汤,碗底加一点虾酱蛤蜊煎,面在鱼汤中烫一分钟即可,筷子巧劲儿一盘,窝在蛤蜊煎上,然后一勺滤过的清汤浇上去,几根香菜点缀。不用加太多的调味品,本来熬汤的时候就放了少许盐,而后虾酱和蛤蜊煎也足够有咸味,这样被汤一淋,鲜香顿时散发出来,好吃得能让舌头都吞下去。
这跟陈馨吃过的阳春面有点类似,但是味道更鲜,一碗汤喝下去,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陈馨忙活了整整一天,才将阿姨做的面条用文字配上图片,排版出来,还做了一份三分钟的小视频,将做面条的整个过程穿插起来,放在博客下面,还配上了音乐,感觉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陈馨的后期制作在剧组的人眼里看来很一般,但是她拍的照片十分的精致漂亮。或者说不能用精致去形容,而是恰到好处。哪怕是手艺人家里的粗陶碗,配着格子小方巾,一串儿辣椒大蒜做配饰,两根竹筷搁在碗边,就能将浓浓的烟火气用极佳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
当天晚上,被取名为“漳北之行d1”的博客文章一发上去,下面就有老餮嗷嗷叫着让上地址。也就陈馨的博客有这种效果了,其他人也不是没有推荐美食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把那些推荐当做攻略文章在看待,只有陈馨的博客,下面讨论的永远都是美食的一百零八种做法,以及给当地出谋划策弄个美食集锦的建议。
陈馨没有急着把地址发上去,毕竟这边要拍节目,如果游人太多会有影响,她打算在离开的时候才将具体地址和交通方式以及住宿建议发上去给大家做参考。但是毕竟这里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有在附近的人一眼就认出来了,也没在博客下面声张,而是悄悄的呼朋唤友抢先一步来品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