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亡命者的群像—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选。春秋时代有春秋二十列国之称,也就是有二十个大国,其他则还有许多的小国;然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本来是超大国的晋分成了赵、魏、韩三国,最后则有所谓的战国七雄。当时周的王室虽然承续了下来,但是却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统治的范围就仅限于其周围。这还是因为那是为了要保持诸强国间的平衡,因此并没有特别要将之灭亡的必要,而让它继续存活下来。
所谓的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国。关于这七雄,高中生应该都学习过,如果照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顺序背下来的话,我想就应该比较不会忘了,因为这样刚好大致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从西方开始绕一圈回来,而大致国力的强盛也是依照这顺序。因此,从这两方面看来,应当算是个不错的记忆方法。
在战国时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吴起。提到这个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国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孙吴兵法。孙吴的孙,指的是孙子的孙;而吴,指的则是吴子,其著作者就是吴起。吴子乃是对吴起的敬称,就像是吴老师一样的感觉,与孔子代表孔老师的意义是相同的。
吴起虽是大家所知吴子的作者,但实际上也有将吴子这本书说是其弟子所着,或是后人之伪作的说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后人伪作之说。
当我在写作中国的事情时,常倚赖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亚洲历史事典,上头有关了“吴子”的记载,只有著作物解释的吴子,而没有吴起这个人。虽说吴子这本书给了后世相当大的影响。但其实吴起这个人本身也相当有趣。只不过,后世的人所认为有趣的人,在当时可不一定具有人气,像是日本的织田信长,当时所生的人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而吴起,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
这个人原本属于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门,但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进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顺的人物。就在此时,吴起的母亲过世,曾子认为理所当然地吴起应该在家为母亲服丧,然而没想到在塾中却见到了他。因此就问道:为何你没有在为母亲服丧呢?吴起答道:母亲已经死了,因此并不能够再做什么,与之相比,还不如追求学问来得重要。曾子就认为这样子的家伙实在太过分,便破门将他赶走。
重要的是,曾子这个人认为孝顺乃是所有道德的开始,从这点看来,吴起的为人着实十分糟糕。而实际上,吴起不但重物欲,而且还好色,甚至连妻子都杀害,从此应该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经过了一番辛苦、到处流浪的生活之后,吴起来到了魏国。在一些战事之中,他逐渐崭露了头角,也以其善辩的长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赖。
曾有一次,在与敌军的作战中,有位负伤的兵士由于脚部的伤口恶化开始流脓,没想到吴起居然以自己的口亲自替兵士吸脓,再加以包扎,让所有的兵士们都相当感激,愿意为他而卖命。听说这名兵士的母亲还因此而流泪,叹息着说:这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感念吴将军的恩德而勇敢战死,看来将来这孩子也一定是会这样战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话。
至于吴起自己本身,在死时也是相当壮烈。由于信赖吴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据当时的情形,当君主死亡时,受君主宠爱的人物多会为后继的君王所肃清,特别是吴起的情况,由于他实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许多名门的憎恶,在前王的葬式还没有结束之前,就发生了骚动,准备要杀死吴起。数百人的兵士拿着武器追赶而来,让吴起不得不做出已经不可能逃走的觉悟。
那要怎么办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遗体的房间,将身体趴在遗体之上,就这样,追来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吴起像剌猬一样射死了。而当然,前王的遗体也为箭所射中,因此,杀死吴起的兵士,就因为伤害前王遗体之罪而被捕,最后受到死刑之处分。
也就是说,吴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杀死自己的人报了仇,这当然是十分壮烈的死法,也表示着吴起这个人是直到死前都还在玩弄着谋略的。
在史记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战国时代的战事,而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写成小说,一般的读者可能也较熟知,而这就是战国时代初期吴起的故事。
接下来要说提第六位孙膑的故事。孙膑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孙子这本书,其实应该是这个人所写的才是。依据近年报研究,认为第一位的孙武有其所写的书物,而第六位的孙膑也有书物留下,因此两者都有兵法书传世。可是,孙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直留传至今,其实跟曹操很有关系,因为曹操在研究了孙子之后,订下了注释继续留传。如果没有他的话,孙子大概也不见得够够留传到现在吧!另有一个较极端的说法,就是孙子这本书会不会根本就是曹操听写的呢?实际上,我想曹操倒确实有写这种书的实力才是。
关于孙膑这个人,和之前所谈到的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朗所写的孙子这本书中,倒是将之化为小说中的人物了。
孙膑的膑并不是本名,而是对脚部有残疾的人的称呼,而他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史记上这也是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
在亚洲历史事典中,关于孙膑这个人只写了他姓孙,至于本名则未提到,因而无从得知。只知这个人年幼的时候曾和另一名叫庞涓的人一同学习兵法,而他们的老师则是鬼谷子。
这个鬼谷老师是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在此后数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现。人当然不可能活到几百岁,所以如果他不是个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号和兵法乃是个代代相传的流派,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就不晓得了。
这两个人在鬼谷老师的门下均十分优秀而有名,不过也有人开玩笑说那大概是因为弟子只有这两个的缘故。
总之,这两人的将来是十分受到瞩目的,而其中的庞涓更是非常积极度地在各国之间游走,最后来到了魏惠王的身边,其国家战略之观点受到惠王的认同。在当时,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销自己,不将自己的理论说出去的话,那就无法得到认同。由于庞涓这个人有相当的辩才,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立下了相当的武勋。而这时庞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孙膑。由于我们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孙膑这样称呼他吧!
之前,这两人可能曾订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话,就一定要提拔另一个人的誓约,因此庞涓在自己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之后,就想到了之前的约定而将孙膑叫来,并向惠王推荐。孙膑这个人也是很能够表现自己长处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赖。
就破绽时看来有点像小说或戏剧的题材——庞涓的心中出现了恶魔,他认为,当孙膑获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后,由于孙膑比自己优秀,总有一天会追过并赶走自己的。因此,庞涓就对自己之前把孙膑叫来的事感到十分后悔,而想要把他解决掉。于是就用无实的罪名强加在孙膑身上,把他送进了牢狱。在此孙膑必须选择是要被杀,或者是接受一种叫做“肉刑”的刑罚,也就是把手或是脚切断。
这种刑罚到底是直接把两脚切断,或者只是把骨头打碎,具体的情形我们不知道,总之孙膑从此就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孙膑在牢狱中努力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迫害,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受到了庞涓嫉妒。当了复仇,孙膑费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狱,从此不知去向。
之后,孙膑逃离庞涓所仕的魏国,最后亡命来到了齐国,经过了一番运作之后,终于得到齐之有力贵族的后援,而成为齐的军师。当时齐的总司令官为田忌,这人也是个非常有力的贵族,名单上第八位的田单也是这个人的一族。
在齐与魏的作战中,魏的总司令官理作当然地就是庞涓,而以庞涓的眼光看来,应该已经在社会中无地自容的孙膑,竟然以敌军的军师身份出现,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在此,两人便进入了必须竭尽智慧的作战之中——这是在史记和小说孙子之中的说法,实际上也形容得十分贴切。总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样的策略,最后孙膑胜过了庞涓。
首先,在庞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国家时,孙膑就针对空巢一般的魏都突进,而当庞涓听闻此一消息慌忙回军时,这慌忙而不整的军队就一一地被打败。这时——说过其实庞涓的心理状态真的是非常小说化,他一面因为不知是否会被孙膑打败而不安,在想到对方不知会不会比自己更高竿的情况下,自然就相当地想要显示出自己的优秀。庞涓的心理状态一一被孙膑看在眼里,看来孙膑确实是比庞涓技高一筹。
军队前进下阵地,当然吃饭是必须的大事,这时就得利用灶来进行煮炊,而孙膑就利用操作灶的数量,增增减减来扰乱敌军。庞涓跟着齐军,在计算了灶的数量后,发现灶一天天地减少,就判断齐军每日都有不少逃兵,因而决定进军。然而这正好中了孙膑的策略。
最后,孙膑还在森林中剥下了一棵树的树皮,在呈现白色的树干上写下文字,然后再派军埋伏于附近。当魏军来到此处之时,周围的天色已暗,只有白色的树干上似乎有些文字隐隐浮现。庞涓在发现了这东西之后,举起松明火把准备看清楚上头到底写了些什么时,发现写的竟是“庞涓死于此”五个大字。正在大叫的时候,齐军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为信号万箭齐发,把庞涓如刺猬般地射死。
记得这个场面在东周英雄传(郑问著)中也有描画,对庞涓来说当然有点可怜,但这也成了一个名场面。
得报了大仇的孙膑,死于何时并没有资料,自报仇之后,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一般,他自第一线引退,而后我想他大概就是写他的兵法书去了。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代孙膑非常有名的故事,不过,我想应该也有不少人在孙子或是东周英雄传中读过这个故事了才是。
好了好了,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七位的乐毅和第八位的田单。乐毅是燕的将军,而田单则刚刚提过,和田忌一样是齐有力的贵族及将军。这两个人就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田和上杉一样,是敌对的关系,尽了力互相战斗。
我从之前开始,就像流水般地叙述了好几位武将,然而确实在这些人之间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是依着史记的叙述这样一直写下来而已,关于年代的方面还有不少难以确实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关于这两个人,应该要多什么地方开始谈呢?这两人用尽力量的正面冲突,乃是发生在西历纪元前二八四年间的事,至于秦国统一天下,则是六十年之后的事情。
燕和齐这两个国家,大致上是位在中国大陆本土的东北部而将之二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双方之间有着积年的怨恨。乐毅本来虽是出生于魏国,但却在燕昭王的招募下成为其将军。
这个时代的中国,与某个时期的欧洲很像,即使是生于某一国的人,在不见容于本国之后,就离开到名一个国家,并且仕奉这个国家的国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出生到死都一直出仕同一个国家的人反而少见。也因此,在这个时期向外国挖角的风气很盛,一日不想再待在这个国家,立刻就可以去别在国家寻求支持。不单是武将而已,思想家、政治家也都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会从一国到一国,因此各地才会学问兴盛、国家也因此而繁荣。
而就像刚刚说过的孙膑一样,年轻时所建立的人脉,与其后的历史可能息息相关;而年轻时的仇怨,以后也可能会演变为国与国的战争。
乐毅在出仕于燕昭王之后,于纪元前二八四年展开了对齐的大举攻势。一举攻占了齐的七十余个城池,大约也就是现在的七十几个县或州的感觉。而在攻下了七十余个城池后,齐只剩下两个城,就快要完蛋了。如果以现代的日本为例的话,四十七个都道府县,就只剩下两个县,其他则全都被某个国家所占据一般,眼看就要亡国了。当时,天下的人也是如此认为,而在燕与齐合并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更强的大国。
就在这个时候,留下的城池中,一个叫做即墨,在这儿有个叫做田单的人,他和之前所提过的田忌一样,是齐皇家的一员,当然,皇家也会有本流与分支的不同,这个人属于分支,因而虽为皇家出身,然而却没有大的出仕机会,只能够在都城的市场中当个役人。在燕军来攻之后,他就带着他的族人逃离了都城。只是在燕军准备进攻即墨的时候,他却就被民众推举成即墨的防卫司令官。
在此,田单是说了些什么才接受这个任务的呢?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述,总之他是接受了。而由于他守城的方法十分巧妙,因此燕军包围了许久依然无法拿下这座城池。这时,燕的国王昭王过世,而由惠王即位,是为燕惠王。他和之前提过的魏惠王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之前在叙述吴起的时候也曾经提过,当新的国王继位的时候,仕奉旧王的人可能会遭到冷冻,更甚者还可能受到肃清。这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个燕惠王并不喜欢乐毅,与其说是感情上的讨厌,还不如说是对在前王时代获得巨大武勋的人物的一种警戒心。
当然,燕的新王即位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田单耳中,在此,田单就派间谍放出流言,说乐毅在将齐几乎完全征服之后,就会自立为齐王,不可能再继续在燕王之下当个听话的官了。
而惠王相信了这个流言。
这乃是传统的一种政治力学,会有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有会相信这种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让乐毅失势,不再让他继续拥有进攻的权力的话——之前是因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现在没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让这样的流言传出。本来谗言就是想信的人就会相信,于是惠王就免了乐毅的职。
乐毅悄然自战场离去,当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替,然而这个人并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军还是继续包围着,只不过,总司令官乐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将官士气势必受到动摇,在此田单就运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计。
他集结了千头以上的牛匹,在夜晚于牛的尾巴上绑上松明及稻草,点上火让其冲向燕军阵地。燕军在休息之际突然遭到夜袭,一看之下,却发现随着动摇地轴般的轰隆重响声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带着火焰杀到,不由得阵脚大乱,而随后则有田单选出的五千余兵士,一举就将燕军击退。在燕军方面,本来就因这场夜袭而十分惊恐,再加上乐毅不在后的不安,有许多人就逃走了,结果在短短时间中,本来为燕军所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便一一地为田单所收复。
结果,田单因此战功而受封为贵族,此后过着平稳的人生以至终老。说过来。田单这个人虽是位名将,然却是在一役间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后似乎都没有参加过其后的战役。只是他一战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的话,齐国早就灭亡,而战国七雄也就变成了六雄。田单在危急之际解救了齐国,光是这生涯中惟一一次的战役,就成了留名历史的名将。
另一方面,着了田单一道的乐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阵地,此后又怎样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国去的话,一定会被杀的,于是他就亡命前往赵国。由于他是具有实力和名声的人,因此受到赵王的厚遇。而在燕国这一方面,惠王虽然一度将乐毅流放,但在田单将燕攻占的城池又占回去之后,他才发现乐毅的伟大,因而十分后悔,就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回来燕国。然而乐毅则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认为现在他如果回去的话,两边可能都会觉得尴尬,日后可能又会发生杀人或被杀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欢,就拒绝了燕王。此后也老死在赵国之中。
让战国时代更显壮丽的名将对决,就在此合上了幕。虽说是十分命运般的对决,但实际上在作战时,乐毅是否知道田单这个人,说不定都还是个问题呢!
当时,要是乐毅获胜的话,也许齐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则更为强大。战国时代虽是以秦之统一天下做为结束,但秦是位于大陆之西,若是东侧进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话,由于东侧的农业生产力等均较高一等,也许秦与燕将会东西分割中国,最后则会进入两国间的最终决战也说不定。只不过,在此之前,齐国都城市中的田单这个小小官吏居然改变了历史就是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九位的廉颇吧!这个人虽为赵的将军,但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将着称,当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岁之后才在战场上活跃,因此给人这样的印象。
在这个人的情况,与其次次地来叙述他战胜的经过,是没有什么意义,他有名的乃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颇的情况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赵奢则是输给了儿子,然后看透了儿子的将来等等。
要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在史记上是确实有写明的,只不过在身为读者的我的记忆中,却没有留下些什么,因此责任应该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样地,在日本关于史记的文章中,不管是关于赵奢还是廉颇,也都不太注意其个别的作战,而是在于这些逸话。
再下来就要谈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这个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当有名的孟尝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各国的王族,无论具体行事如何,总是当时具有人望与势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况则是更具有军事方面的优秀才能并为世所知。要说孟尝君有什么样的功绩,可能还得侧头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军事上的功绩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信陵君是国王的弟弟,因此一开头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自然就在贵族的生活中,集结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边。所谓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体的数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许多许多的意思就行了。
纪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军包围了赵的城都。赵的城都名叫邯郸,是个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由于城都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赵国亡国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赵国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这个人是个贵族,虽然有丰裕的生活,但是却完全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实权,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话,不发动大军与秦相敌又不行。在没有发动大军的权利之下,信陵君经过努力思考,惟有使用一些小伎俩来夺得可发动军队所必要的凭证了。所谓的凭证,指的并不是文书,而是虎符,一种虎形的兵符。他在瞒过负责的人员后,以夺得的虎符发动了十万军力,直赶至邯郸。那此为止,还只是个贵族领军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却战胜了秦军,由此可知其是个非常具有将才的人。
当然,这是一件任意出的行为,就魏国来说,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国怎么办?因此并不希望他回来,信陵君也就这样子在邯郸留下,过了十年平稳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则接到了秦国攻打魏国的战报。当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结了其他的国家,号称五国联合军队,与赵、韩、齐等国的军队一同与之对抗。
信陵群领着联军击破了秦国的军队。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其他的国家全都处于时时害怕秦国来攻的状态,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赵国,十年之后再救了祖国魏国,于是,其名声自然传遍了天下。
对秦来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在,要灭赵或灭魏就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间谍,前往散发流言,说信陵君将要自立。这样的行为相当奏效,对战国时代各国的国王来说,几乎都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有力的将军夺取自己国家的恐惧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怀疑。为此,信陵君自动交还了军队,以后就带着他的家人,什么也不做,只是饮酒作乐,而在其死后,魏就被秦所灭亡了。
关于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会有人把信陵君当成主角来写成小说才是,这是那么有趣而难以令人放手的题材。
就是这样,谁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什么事情,我想,史记的日本语版已经有不少译本,读了就应该会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写的是将主题置于个人的活跃上的人物故事。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关于这个人,不详细一点叙述是不行的。
这个人乃是赵人,身处于战国末期,也是那个会感到不知何时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时代的人。我个人是从中学生时开始对史记感到兴趣的,一共读了好几遍,即使是以史记为素材的小说,或是以像名将传记一类的东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从来没来看过有那一本是以李牧为主的。正巧我处在一种虽然读过史记,但却有不少地方遗忘的时期,因此就买了中国所出的原书来阅读。而在中国所出的历史名将集或评论集中,却一定会见到这个李牧。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么人呢?我立刻动手去翻了史记的日本语版。原来李牧这个人并没有怎么与他国进行战争,重要是的,他是当北方匈奴,随时都在伺机寻找南下进攻的机会,而李牧就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大功。
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并不是在汉代就突然出现在北方的,而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窥视着中国本土。
而李牧正是确立了对匈奴侵攻战术的人,他挖掘堑壕、筑建土垒、立起栅栏,因此在匈奴进攻之际,得以削弱其机动力而能进行持久战。
对于像匈奴这种如风一般呼啸而来,然后再呼啸而去的行为来说,只要利用栅栏或土垒来封死他们的机动力,他们也无可奈保,一旦成了持久战之后——匈奴本来就不是军事物资丰富的种族,也因此他们才会想前来中国进行掠夺——等到他们的食粮耗尽,再从后头加以突袭,自然就能予其相当大的打击。
也就是说,李牧乃是确立了农耕民族针对骑马游牧民族之防御战术的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后,一般虽说是由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但实际上他乃是利用以前所筑的燕与赵等的城壁,所连结而成这号称万里的长城的。其中,筑成赵之长城的,应该就是李牧。
相对于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速攻和奇袭,具有如此恒久的,就算是一时的也好,像这样的防御物自然能够建立起持久战的基础,而确立了这个战术的人,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莫大的名声了!然而在日本,他则几乎是完全无名。在名单上从第一位到第十一位的那些人,当然在史记上均有所记载,在日本应当或多或少也为人所知,然而李牧这个人却不然。因此,从中国的原书中得知李牧这个人存在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也就是说,日本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历史上人物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对中国人来说所谓名将的条件,直到今日。对于李牧这个人的存在,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
李牧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获得大功之后,再接下来则是被选为与其他强国作战之指挥官。这时已是战国时代末期,秦为了统一天下而不断出兵进击的时期,不过,就算在此时,李牧依旧有两次大破秦军的记录。于是,秦国又再度派出了间谍,说李牧将会拥兵自立的老套,可惜赵的国王依旧相信了,因此李牧就被捕而遭到杀害。这是纪元前二二八年,秦的统一天下也就在不远。
就这样,我关于战国时代的叙述,最后也以李牧告终。
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我曾写出做为名将的条件之一,乃是与北方民族作战获得功绩,如果我不知道李牧这个人的话,大概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条件吧!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就是因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想的。此后,随着我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会问到当地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抵也都是从知道李牧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我也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对谈,这位作家曾对中国大陆前来的留学生询问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尝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结果却是不晓得。他提到如果像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话,不由得令人慨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读到这儿时,我不由得嗯了一声,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人与日本的认识果然不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位作家应该是和我一样,在提问题的时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为什么没有接着提出“那么你们知道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应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人各有不同,我这么说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专注的知识之外,应该还有无限有趣的宽广世界才是。如果没能从自当地而来的人获得这样的知识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
吴起:纪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卫出身。与春秋时代的战略家孙子并称,而有孙吴兵法之称。当齐攻鲁之时,仕鲁的吴起将自齐出身的妻子杀死,破除怀疑而当上将军大破齐军。其后在魏国也相当活跃,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赖。是个相当着名,然其详细情况则不明所以的人物。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吴起传孙膑:生殁年不明。纪元前四世纪时齐之兵法家。根据史记孙子吴起传,其为孙武百数十年后的子孙,仕齐,本名不明。所著之书被称为齐孙子或是孙膑兵法,以与最初的孙子相对。在攻城战及步兵战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时代而与以前的许多不同。而关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连贯性及判断两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之前汉时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在这时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现行的三十篇孙子之外,还有以前所未知的关于孙武和孙膑之两种兵书,经过确认整理,分别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乐毅: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田单: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廉颇: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赵奢: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信陵君:?-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李牧:?~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接下来就进入了战国时代,在这个多采多姿的年代中,一共有八人入选。春秋时代有春秋二十列国之称,也就是有二十个大国,其他则还有许多的小国;然而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本来是超大国的晋分成了赵、魏、韩三国,最后则有所谓的战国七雄。当时周的王室虽然承续了下来,但是却只剩下形式上的都城而已,统治的范围就仅限于其周围。这还是因为那是为了要保持诸强国间的平衡,因此并没有特别要将之灭亡的必要,而让它继续存活下来。
所谓的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齐、燕、赵、魏、韩等七国。关于这七雄,高中生应该都学习过,如果照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顺序背下来的话,我想就应该比较不会忘了,因为这样刚好大致是依照逆时针的方向,从西方开始绕一圈回来,而大致国力的强盛也是依照这顺序。因此,从这两方面看来,应当算是个不错的记忆方法。
在战国时代的八人之中,最古早的是吴起。提到这个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中国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孙吴兵法。孙吴的孙,指的是孙子的孙;而吴,指的则是吴子,其著作者就是吴起。吴子乃是对吴起的敬称,就像是吴老师一样的感觉,与孔子代表孔老师的意义是相同的。
吴起虽是大家所知吴子的作者,但实际上也有将吴子这本书说是其弟子所着,或是后人之伪作的说法。大抵上,凡是古典名著大概或多或少都有后人伪作之说。
当我在写作中国的事情时,常倚赖的就是平凡社所出版的亚洲历史事典,上头有关了“吴子”的记载,只有著作物解释的吴子,而没有吴起这个人。虽说吴子这本书给了后世相当大的影响。但其实吴起这个人本身也相当有趣。只不过,后世的人所认为有趣的人,在当时可不一定具有人气,像是日本的织田信长,当时所生的人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人。而吴起,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
这个人原本属于儒家,也就是孔子的一门,但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是曾进到孔子弟子中最孝顺的人物。就在此时,吴起的母亲过世,曾子认为理所当然地吴起应该在家为母亲服丧,然而没想到在塾中却见到了他。因此就问道:为何你没有在为母亲服丧呢?吴起答道:母亲已经死了,因此并不能够再做什么,与之相比,还不如追求学问来得重要。曾子就认为这样子的家伙实在太过分,便破门将他赶走。
重要的是,曾子这个人认为孝顺乃是所有道德的开始,从这点看来,吴起的为人着实十分糟糕。而实际上,吴起不但重物欲,而且还好色,甚至连妻子都杀害,从此应该也是多少可以看出端倪的。
在经过了一番辛苦、到处流浪的生活之后,吴起来到了魏国。在一些战事之中,他逐渐崭露了头角,也以其善辩的长振而得到魏王的信赖。
曾有一次,在与敌军的作战中,有位负伤的兵士由于脚部的伤口恶化开始流脓,没想到吴起居然以自己的口亲自替兵士吸脓,再加以包扎,让所有的兵士们都相当感激,愿意为他而卖命。听说这名兵士的母亲还因此而流泪,叹息着说:这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感念吴将军的恩德而勇敢战死,看来将来这孩子也一定是会这样战死而成了有名的逸话。
至于吴起自己本身,在死时也是相当壮烈。由于信赖吴起的君主死亡,而根据当时的情形,当君主死亡时,受君主宠爱的人物多会为后继的君王所肃清,特别是吴起的情况,由于他实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改革,因而受到许多名门的憎恶,在前王的葬式还没有结束之前,就发生了骚动,准备要杀死吴起。数百人的兵士拿着武器追赶而来,让吴起不得不做出已经不可能逃走的觉悟。
那要怎么办呢,他跑到了放置前王遗体的房间,将身体趴在遗体之上,就这样,追来的兵士所放的箭,就把吴起像剌猬一样射死了。而当然,前王的遗体也为箭所射中,因此,杀死吴起的兵士,就因为伤害前王遗体之罪而被捕,最后受到死刑之处分。
也就是说,吴起在死前竟然就向杀死自己的人报了仇,这当然是十分壮烈的死法,也表示着吴起这个人是直到死前都还在玩弄着谋略的。
在史记的世界中,提到不少战国时代的战事,而这些在日本也有不少被写成小说,一般的读者可能也较熟知,而这就是战国时代初期吴起的故事。
接下来要说提第六位孙膑的故事。孙膑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孙子这本书,其实应该是这个人所写的才是。依据近年报研究,认为第一位的孙武有其所写的书物,而第六位的孙膑也有书物留下,因此两者都有兵法书传世。可是,孙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直留传至今,其实跟曹操很有关系,因为曹操在研究了孙子之后,订下了注释继续留传。如果没有他的话,孙子大概也不见得够够留传到现在吧!另有一个较极端的说法,就是孙子这本书会不会根本就是曹操听写的呢?实际上,我想曹操倒确实有写这种书的实力才是。
关于孙膑这个人,和之前所谈到的孙武、伍子胥、范蠡等人合在一起,在海音寺潮五朗所写的孙子这本书中,倒是将之化为小说中的人物了。
孙膑的膑并不是本名,而是对脚部有残疾的人的称呼,而他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史记上这也是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
在亚洲历史事典中,关于孙膑这个人只写了他姓孙,至于本名则未提到,因而无从得知。只知这个人年幼的时候曾和另一名叫庞涓的人一同学习兵法,而他们的老师则是鬼谷子。
这个鬼谷老师是个相当神秘的人物,在此后数百年的故事中也有出现。人当然不可能活到几百岁,所以如果他不是个幻想的人物,就是鬼谷子的名号和兵法乃是个代代相传的流派,至于实际情况如何,那就不晓得了。
这两个人在鬼谷老师的门下均十分优秀而有名,不过也有人开玩笑说那大概是因为弟子只有这两个的缘故。
总之,这两人的将来是十分受到瞩目的,而其中的庞涓更是非常积极度地在各国之间游走,最后来到了魏惠王的身边,其国家战略之观点受到惠王的认同。在当时,如果自己不好好推销自己,不将自己的理论说出去的话,那就无法得到认同。由于庞涓这个人有相当的辩才,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立下了相当的武勋。而这时庞涓就想到了好朋友孙膑。由于我们不知道他的本名,因此就照孙膑这样称呼他吧!
之前,这两人可能曾订下了如果有一方出名的话,就一定要提拔另一个人的誓约,因此庞涓在自己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之后,就想到了之前的约定而将孙膑叫来,并向惠王推荐。孙膑这个人也是很能够表现自己长处的人,因此也得到了惠王的信赖。
就破绽时看来有点像小说或戏剧的题材——庞涓的心中出现了恶魔,他认为,当孙膑获得了和自己相同的地位之后,由于孙膑比自己优秀,总有一天会追过并赶走自己的。因此,庞涓就对自己之前把孙膑叫来的事感到十分后悔,而想要把他解决掉。于是就用无实的罪名强加在孙膑身上,把他送进了牢狱。在此孙膑必须选择是要被杀,或者是接受一种叫做“肉刑”的刑罚,也就是把手或是脚切断。
这种刑罚到底是直接把两脚切断,或者只是把骨头打碎,具体的情形我们不知道,总之孙膑从此就再也无法站起来了。孙膑在牢狱中努力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迫害,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受到了庞涓嫉妒。当了复仇,孙膑费了一番工夫逃出了牢狱,从此不知去向。
之后,孙膑逃离庞涓所仕的魏国,最后亡命来到了齐国,经过了一番运作之后,终于得到齐之有力贵族的后援,而成为齐的军师。当时齐的总司令官为田忌,这人也是个非常有力的贵族,名单上第八位的田单也是这个人的一族。
在齐与魏的作战中,魏的总司令官理作当然地就是庞涓,而以庞涓的眼光看来,应该已经在社会中无地自容的孙膑,竟然以敌军的军师身份出现,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在此,两人便进入了必须竭尽智慧的作战之中——这是在史记和小说孙子之中的说法,实际上也形容得十分贴切。总之,就是使用各式各样的策略,最后孙膑胜过了庞涓。
首先,在庞涓自魏出征攻打其他国家时,孙膑就针对空巢一般的魏都突进,而当庞涓听闻此一消息慌忙回军时,这慌忙而不整的军队就一一地被打败。这时——说过其实庞涓的心理状态真的是非常小说化,他一面因为不知是否会被孙膑打败而不安,在想到对方不知会不会比自己更高竿的情况下,自然就相当地想要显示出自己的优秀。庞涓的心理状态一一被孙膑看在眼里,看来孙膑确实是比庞涓技高一筹。
军队前进下阵地,当然吃饭是必须的大事,这时就得利用灶来进行煮炊,而孙膑就利用操作灶的数量,增增减减来扰乱敌军。庞涓跟着齐军,在计算了灶的数量后,发现灶一天天地减少,就判断齐军每日都有不少逃兵,因而决定进军。然而这正好中了孙膑的策略。
最后,孙膑还在森林中剥下了一棵树的树皮,在呈现白色的树干上写下文字,然后再派军埋伏于附近。当魏军来到此处之时,周围的天色已暗,只有白色的树干上似乎有些文字隐隐浮现。庞涓在发现了这东西之后,举起松明火把准备看清楚上头到底写了些什么时,发现写的竟是“庞涓死于此”五个大字。正在大叫的时候,齐军就以其手中的松明火把为信号万箭齐发,把庞涓如刺猬般地射死。
记得这个场面在东周英雄传(郑问著)中也有描画,对庞涓来说当然有点可怜,但这也成了一个名场面。
得报了大仇的孙膑,死于何时并没有资料,自报仇之后,就如同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一般,他自第一线引退,而后我想他大概就是写他的兵法书去了。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代孙膑非常有名的故事,不过,我想应该也有不少人在孙子或是东周英雄传中读过这个故事了才是。
好了好了,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七位的乐毅和第八位的田单。乐毅是燕的将军,而田单则刚刚提过,和田忌一样是齐有力的贵族及将军。这两个人就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田和上杉一样,是敌对的关系,尽了力互相战斗。
我从之前开始,就像流水般地叙述了好几位武将,然而确实在这些人之间到底经过了多少年呢?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我只是依着史记的叙述这样一直写下来而已,关于年代的方面还有不少难以确实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关于这两个人,应该要多什么地方开始谈呢?这两人用尽力量的正面冲突,乃是发生在西历纪元前二八四年间的事,至于秦国统一天下,则是六十年之后的事情。
燕和齐这两个国家,大致上是位在中国大陆本土的东北部而将之二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双方之间有着积年的怨恨。乐毅本来虽是出生于魏国,但却在燕昭王的招募下成为其将军。
这个时代的中国,与某个时期的欧洲很像,即使是生于某一国的人,在不见容于本国之后,就离开到名一个国家,并且仕奉这个国家的国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出生到死都一直出仕同一个国家的人反而少见。也因此,在这个时期向外国挖角的风气很盛,一日不想再待在这个国家,立刻就可以去别在国家寻求支持。不单是武将而已,思想家、政治家也都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样的人会从一国到一国,因此各地才会学问兴盛、国家也因此而繁荣。
而就像刚刚说过的孙膑一样,年轻时所建立的人脉,与其后的历史可能息息相关;而年轻时的仇怨,以后也可能会演变为国与国的战争。
乐毅在出仕于燕昭王之后,于纪元前二八四年展开了对齐的大举攻势。一举攻占了齐的七十余个城池,大约也就是现在的七十几个县或州的感觉。而在攻下了七十余个城池后,齐只剩下两个城,就快要完蛋了。如果以现代的日本为例的话,四十七个都道府县,就只剩下两个县,其他则全都被某个国家所占据一般,眼看就要亡国了。当时,天下的人也是如此认为,而在燕与齐合并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更强的大国。
就在这个时候,留下的城池中,一个叫做即墨,在这儿有个叫做田单的人,他和之前所提过的田忌一样,是齐皇家的一员,当然,皇家也会有本流与分支的不同,这个人属于分支,因而虽为皇家出身,然而却没有大的出仕机会,只能够在都城的市场中当个役人。在燕军来攻之后,他就带着他的族人逃离了都城。只是在燕军准备进攻即墨的时候,他却就被民众推举成即墨的防卫司令官。
在此,田单是说了些什么才接受这个任务的呢?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述,总之他是接受了。而由于他守城的方法十分巧妙,因此燕军包围了许久依然无法拿下这座城池。这时,燕的国王昭王过世,而由惠王即位,是为燕惠王。他和之前提过的魏惠王乃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之前在叙述吴起的时候也曾经提过,当新的国王继位的时候,仕奉旧王的人可能会遭到冷冻,更甚者还可能受到肃清。这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个燕惠王并不喜欢乐毅,与其说是感情上的讨厌,还不如说是对在前王时代获得巨大武勋的人物的一种警戒心。
当然,燕的新王即位这个消息也传到了田单耳中,在此,田单就派间谍放出流言,说乐毅在将齐几乎完全征服之后,就会自立为齐王,不可能再继续在燕王之下当个听话的官了。
而惠王相信了这个流言。
这乃是传统的一种政治力学,会有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有会相信这种流言的心理。如果想让乐毅失势,不再让他继续拥有进攻的权力的话——之前是因为他有前王可倚靠,然而现在没有了——要做的就是要让这样的流言传出。本来谗言就是想信的人就会相信,于是惠王就免了乐毅的职。
乐毅悄然自战场离去,当然一定会有人前来接替,然而这个人并不有名,也不值得去知道他的名字,燕军还是继续包围着,只不过,总司令官乐毅遭到解任,其他留下的将官士气势必受到动摇,在此田单就运用他的智慧,使出了著名的火牛之计。
他集结了千头以上的牛匹,在夜晚于牛的尾巴上绑上松明及稻草,点上火让其冲向燕军阵地。燕军在休息之际突然遭到夜袭,一看之下,却发现随着动摇地轴般的轰隆重响声之下,居然有不知其真面目的一大群怪物带着火焰杀到,不由得阵脚大乱,而随后则有田单选出的五千余兵士,一举就将燕军击退。在燕军方面,本来就因这场夜袭而十分惊恐,再加上乐毅不在后的不安,有许多人就逃走了,结果在短短时间中,本来为燕军所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便一一地为田单所收复。
结果,田单因此战功而受封为贵族,此后过着平稳的人生以至终老。说过来。田单这个人虽是位名将,然却是在一役间成名天下,在那之前之后似乎都没有参加过其后的战役。只是他一战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的话,齐国早就灭亡,而战国七雄也就变成了六雄。田单在危急之际解救了齐国,光是这生涯中惟一一次的战役,就成了留名历史的名将。
另一方面,着了田单一道的乐毅,自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阵地,此后又怎样了呢?他知道如果自己再晃回燕国去的话,一定会被杀的,于是他就亡命前往赵国。由于他是具有实力和名声的人,因此受到赵王的厚遇。而在燕国这一方面,惠王虽然一度将乐毅流放,但在田单将燕攻占的城池又占回去之后,他才发现乐毅的伟大,因而十分后悔,就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回来燕国。然而乐毅则郑重地写了一封回信,认为现在他如果回去的话,两边可能都会觉得尴尬,日后可能又会发生杀人或被杀的事情,因此他不喜欢,就拒绝了燕王。此后也老死在赵国之中。
让战国时代更显壮丽的名将对决,就在此合上了幕。虽说是十分命运般的对决,但实际上在作战时,乐毅是否知道田单这个人,说不定都还是个问题呢!
当时,要是乐毅获胜的话,也许齐就真的就此而亡,而燕则更为强大。战国时代虽是以秦之统一天下做为结束,但秦是位于大陆之西,若是东侧进入燕的支配之下的话,由于东侧的农业生产力等均较高一等,也许秦与燕将会东西分割中国,最后则会进入两国间的最终决战也说不定。只不过,在此之前,齐国都城市中的田单这个小小官吏居然改变了历史就是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九位的廉颇吧!这个人虽为赵的将军,但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将着称,当然他不可能一出生就很老,只是因为他在有了一定的年岁之后才在战场上活跃,因此给人这样的印象。
在这个人的情况,与其次次地来叙述他战胜的经过,是没有什么意义,他有名的乃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颇的情况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赵奢则是输给了儿子,然后看透了儿子的将来等等。
要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在史记上是确实有写明的,只不过在身为读者的我的记忆中,却没有留下些什么,因此责任应该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样地,在日本关于史记的文章中,不管是关于赵奢还是廉颇,也都不太注意其个别的作战,而是在于这些逸话。
再下来就要谈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这个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当有名的孟尝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各国的王族,无论具体行事如何,总是当时具有人望与势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况则是更具有军事方面的优秀才能并为世所知。要说孟尝君有什么样的功绩,可能还得侧头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军事上的功绩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信陵君是国王的弟弟,因此一开头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自然就在贵族的生活中,集结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边。所谓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体的数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许多许多的意思就行了。
纪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军包围了赵的城都。赵的城都名叫邯郸,是个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由于城都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赵国亡国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赵国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这个人是个贵族,虽然有丰裕的生活,但是却完全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实权,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话,不发动大军与秦相敌又不行。在没有发动大军的权利之下,信陵君经过努力思考,惟有使用一些小伎俩来夺得可发动军队所必要的凭证了。所谓的凭证,指的并不是文书,而是虎符,一种虎形的兵符。他在瞒过负责的人员后,以夺得的虎符发动了十万军力,直赶至邯郸。那此为止,还只是个贵族领军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却战胜了秦军,由此可知其是个非常具有将才的人。
当然,这是一件任意出的行为,就魏国来说,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国怎么办?因此并不希望他回来,信陵君也就这样子在邯郸留下,过了十年平稳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则接到了秦国攻打魏国的战报。当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结了其他的国家,号称五国联合军队,与赵、韩、齐等国的军队一同与之对抗。
信陵群领着联军击破了秦国的军队。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其他的国家全都处于时时害怕秦国来攻的状态,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赵国,十年之后再救了祖国魏国,于是,其名声自然传遍了天下。
对秦来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在,要灭赵或灭魏就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间谍,前往散发流言,说信陵君将要自立。这样的行为相当奏效,对战国时代各国的国王来说,几乎都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有力的将军夺取自己国家的恐惧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怀疑。为此,信陵君自动交还了军队,以后就带着他的家人,什么也不做,只是饮酒作乐,而在其死后,魏就被秦所灭亡了。
关于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会有人把信陵君当成主角来写成小说才是,这是那么有趣而难以令人放手的题材。
就是这样,谁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什么事情,我想,史记的日本语版已经有不少译本,读了就应该会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写的是将主题置于个人的活跃上的人物故事。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关于这个人,不详细一点叙述是不行的。
这个人乃是赵人,身处于战国末期,也是那个会感到不知何时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时代的人。我个人是从中学生时开始对史记感到兴趣的,一共读了好几遍,即使是以史记为素材的小说,或是以像名将传记一类的东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从来没来看过有那一本是以李牧为主的。正巧我处在一种虽然读过史记,但却有不少地方遗忘的时期,因此就买了中国所出的原书来阅读。而在中国所出的历史名将集或评论集中,却一定会见到这个李牧。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么人呢?我立刻动手去翻了史记的日本语版。原来李牧这个人并没有怎么与他国进行战争,重要是的,他是当北方匈奴,随时都在伺机寻找南下进攻的机会,而李牧就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大功。
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并不是在汉代就突然出现在北方的,而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窥视着中国本土。
而李牧正是确立了对匈奴侵攻战术的人,他挖掘堑壕、筑建土垒、立起栅栏,因此在匈奴进攻之际,得以削弱其机动力而能进行持久战。
对于像匈奴这种如风一般呼啸而来,然后再呼啸而去的行为来说,只要利用栅栏或土垒来封死他们的机动力,他们也无可奈保,一旦成了持久战之后——匈奴本来就不是军事物资丰富的种族,也因此他们才会想前来中国进行掠夺——等到他们的食粮耗尽,再从后头加以突袭,自然就能予其相当大的打击。
也就是说,李牧乃是确立了农耕民族针对骑马游牧民族之防御战术的人,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后,一般虽说是由秦始皇所筑的万里长城,但实际上他乃是利用以前所筑的燕与赵等的城壁,所连结而成这号称万里的长城的。其中,筑成赵之长城的,应该就是李牧。
相对于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速攻和奇袭,具有如此恒久的,就算是一时的也好,像这样的防御物自然能够建立起持久战的基础,而确立了这个战术的人,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莫大的名声了!然而在日本,他则几乎是完全无名。在名单上从第一位到第十一位的那些人,当然在史记上均有所记载,在日本应当或多或少也为人所知,然而李牧这个人却不然。因此,从中国的原书中得知李牧这个人存在这件事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也就是说,日本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历史上人物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思考对中国人来说所谓名将的条件,直到今日。对于李牧这个人的存在,我也希望能让更多的日本人知道。
李牧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获得大功之后,再接下来则是被选为与其他强国作战之指挥官。这时已是战国时代末期,秦为了统一天下而不断出兵进击的时期,不过,就算在此时,李牧依旧有两次大破秦军的记录。于是,秦国又再度派出了间谍,说李牧将会拥兵自立的老套,可惜赵的国王依旧相信了,因此李牧就被捕而遭到杀害。这是纪元前二二八年,秦的统一天下也就在不远。
就这样,我关于战国时代的叙述,最后也以李牧告终。
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我曾写出做为名将的条件之一,乃是与北方民族作战获得功绩,如果我不知道李牧这个人的话,大概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条件吧!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就是因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想的。此后,随着我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会问到当地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抵也都是从知道李牧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我也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对谈,这位作家曾对中国大陆前来的留学生询问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尝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结果却是不晓得。他提到如果像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话,不由得令人慨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读到这儿时,我不由得嗯了一声,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人与日本的认识果然不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位作家应该是和我一样,在提问题的时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为什么没有接着提出“那么你们知道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应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人各有不同,我这么说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专注的知识之外,应该还有无限有趣的宽广世界才是。如果没能从自当地而来的人获得这样的知识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
吴起:纪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卫出身。与春秋时代的战略家孙子并称,而有孙吴兵法之称。当齐攻鲁之时,仕鲁的吴起将自齐出身的妻子杀死,破除怀疑而当上将军大破齐军。其后在魏国也相当活跃,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赖。是个相当着名,然其详细情况则不明所以的人物。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吴起传孙膑:生殁年不明。纪元前四世纪时齐之兵法家。根据史记孙子吴起传,其为孙武百数十年后的子孙,仕齐,本名不明。所著之书被称为齐孙子或是孙膑兵法,以与最初的孙子相对。在攻城战及步兵战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时代而与以前的许多不同。而关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连贯性及判断两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之前汉时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在这时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现行的三十篇孙子之外,还有以前所未知的关于孙武和孙膑之两种兵书,经过确认整理,分别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乐毅: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田单: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廉颇: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赵奢: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信陵君:?-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李牧:?~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