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等等小庄文集 > 读读禅避避暑

读读禅避避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历

    佛经中有句名言,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一件事中将自己剥离不难,难的是真正融入其中。拿自己的经历说事,再难也是容易。听别人的经验,再复杂都是简单。每个人一生所能的经历总是有限,站在自己的领域眺望别处的风景,或美或丑,都只是一种心情。

    如同卞之琳的诗中所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路是人走的,走过来的路已经不再是路。花开花败总是让人感慨,可你不是花,怎知花的悲喜无奈。难道,只是因为它不懂语言不懂表达?

    局外人的天真,就是对当事者的残忍。

    我们还在说,那是因为我们想要试图理解。再好的语言去形容也总是有限,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能真正的表达,只有对未知的事物才能形容的让自己满意。我们不能忽视了一切事物自身的非言性,而企图用丰富的话语去描述它的本质。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妄。形容越多,离本质反而越远。

    你所能描述的路,永远是你未走的。越是你不懂的东西,你越是善于表达。一个人所经历过的就已经是他的自身,你即无法剥离,也无法真正的融入其他人的自身。“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从本质上说这种所谓的移情也只是一种自我释放的需要。故事可能是别人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真实的不是故事,而是眼泪,是你想要哭的冲动。

    狭隘

    记得原来读二十四孝里的黄香打虎。小黄香每每淘气的时候,妈妈就用老虎来了吓唬他,然后他就会马上的变乖。一天,父亲带他去打柴,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叼走了他的父亲。他那时候才八岁,拿着斧头就朝着老虎屁股上砍了一下,老虎丢下他父亲就逃跑了。人们都夸赞小黄香,问他“你不是最怕老虎么,怎么敢去砍老虎的屁股?”小黄香说“可它叼走了我的爸爸啊”

    我读完这个故事,想的最多的是,如果老虎叼走的不是他认识的人,他还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这显然也是一种爱。

    爱亲人,爱身边的人,这只是爱的最后底线。我们习惯赞美这种局限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的由爱衍生出的勇气善良等一系列的美好品质,却忽略了当这种狭隘的情感一旦分布在生活里的各个角落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就会变成一把双仞剑,马上狰狞起来。

    任何狭隘的情感一旦相遇,就会变的冷酷势利。而这种心态也最能导致社会的某种风气形成。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功利。

    入了虎穴,不得虎子往往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一个现实。功利,这个本来世俗的词语恰当好处的反讽着伪善的人们对于因果报应轮回的美好宿命论。

    宿命,本身就意味着不可预知。所谓轮回,只是人们的理想,是人们坚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后道德信仰底线。可即便是如此,这种所谓的的相信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现实的功利面前不堪一击,甚至不会有一丝的侥幸心理。

    功利的社会是现实的,但功利的心态却未必是健康的。许多人信佛,祈求佛可以给他们带平安。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想法本身也无可厚非,但真正懂的佛法的人终究会明白,外身是永远不会安稳的,真正平静的惟有心灵。

    大体同悲。佛法讲博爱。如果只是拘囿在自己的世界,本身再许少的伤害都觉得是残酷,他人再细微的快乐都认为是幸运。只有敞开心扉,朝向自然的心灵才能将悲喜系于万物,坦然待之。

    吃亏

    弘一大师李叔同说过“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天上掉馅饼,马路上捡到钱像这样不劳而获的好事常被人们形容成幸运。我们总是爱津津乐道“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美差,而淡忘“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艰辛。也可能正是由于我们不可能天天遇到像掉馅饼的好事,而更加认为这是一种幸运的垂青。

    偶尔的幸运若能换来自己的一份好心情也就罢了。怕就怕误解这样的偶尔,将这种“幸运”当成了“迷信”守株待兔般的自作聪明而习惯于懒惰,只会整日的呼喊着“机遇”的降临和嫉妒他人的“幸运”自怨自艾,患得患失。

    势利,贪图小便宜。这本身就是一种恶劣。如果更加的迷恋这种行为并对此抱以自然的态度,那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种悲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是在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的。我们不能理想的认为所有的行走都是为了最后的目的地,因为行走过程本身这就已经是一种收获。

    避免功利的心态,首先就要正确的面对吃亏。学聪明易,学愚难。四处逢源八面玲珑被人们形容为成熟,勾心斗角以权谋私被人们说成是现实。“我不入天堂,谁入天堂”吃得一次亏可以忍,可要是总这样吃亏,就难免会不平衡了。而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狭隘的对功利的攀附所至。以为付出总会有回报,苦苦的只为了追寻某个特定结果的一瞬,而忽略了过程本身体验的常态。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一个在生活中的常胜将军未必是生命意义中的超人,前者在他人眼中活的更出色,后者在人群中过的更洒脱。

    都说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钱。那么一个好的心态就是身体运转是否健康的源泉,切不可本末倒置,顾此失彼。

    爱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爱是在爱中满足的。

    佛学讲缘。缘是自然。随缘而绝非攀缘。

    李叔同

    初涉佛经的时候,读到弘一大师李叔同是我这几日最大的收获。大师的德行和品质实在是令人景仰和叹服。

    大师生于天津的一个富裕家庭。会试中过进士,当过一阵的衙门官吏,后来改营经商。从小苦读诗卷,对书法,绘画,金石尤为爱好。去日本留学六年,回国后曾担任图案教员,报刊编辑等一系列的艺术教育界要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

    在丰子恺的一篇追忆大师的文字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侯大师还在学校教书,上课时,一位同学趁着大师不注意在课堂上吐了口痰。当时大师是看到了的,但并没有言语,而是继续讲课。等到下课的时候,大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叫住那位同学留下。然后又是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告诉这位同学“请你以后不要在课堂上随地吐痰,谢谢”然后大师又给这位同学鞠了个躬,告诉他“你现在可以出去了”这位同学当时自然是满面通红,羞愧不已。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持已,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这个也是大师谦人严己的一生处世态度。

    大师在圆寂之前的遗嘱中特意嘱托他人,要注意到是否有蚂蚁等小虫在圆寂的时候爬到自己的身上,一定要及时的驱赶,避免无辜的死伤。

    大师说过,爱他人爱他物即是爱自己。

    世间万物皆是和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正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正是出于这种博爱的精神,大师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对任何事都抱以极度认真的态度。

    大师一生对佛学的传播和推广不遗余力。把与佛教有波及的关于科学、哲学、迷信、信仰等意见的分歧和疑义都做出了正确的阐明,这些对于刚涉足佛学的人来说,是最有必要的理解和认知。

    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没有彻底的意思,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空,绝非无情无爱的意思,而是将万物归一,以一种更加博大的意义去爱。爱到极致,便是永恒,看似虚无,实则融与自然。

    “悲欣交集”

    每每想到大师的绝笔,就更加让我感慨万千。

    他是最爱这个世界的。

    境界

    佛学讲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是水,看水是山。

    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文学泰斗巴金老人曾说“写作是不需要技巧的”

    当然,这样的话从他老人家口里说和一个刚涉足文学的青年说,就完全是两个概念了。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这也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真相及本体的最终含义。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这个炎炎的夏日,一个人在家读佛经,还是觉得受益非浅。并非是为了寻求某种解脱而读,权当作修身养性的一部分来渗阅。佛法博大精深,慧根聪颖之士穷及一生也只能参透几分,我等迂腐世俗之人更不可能在短短数日就了悟皮毛。读着大师们的传记和翻阅那些空灵的偈语,体味着大师们的品德和博怀,净化自己心灵,免得了酷暑下的焦躁不堪,我已知足。

    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就在看到大师连圆寂都不忘嘱托众人要注意小虫上身,要避免无辜的生命死伤的时候,数只小蚊子正惨死在我下意识挥动的手掌之下。

    哎,差距啊,差距。

    还是继续念经吧。哦吗呢哞嘛哄。哦吗呢哞嘛哄。哦吗呢哞嘛哄。all money go my home!all money go my home!

    2004年8月11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