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阳早已下山了,卢小龙领着犁地耙地的人牵着牛扛着犁往村里走。刘堡村生产大队共有一百六七十户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两个生产小队,经过半年多的实干,他被选为第一生产小队的队长,两个副队长是贫下中农,会计和库房保管现在也由知识青年担任,现在,第一生产小队整个在卢小龙的领导下,第二生产小队的会计和保管也换成了知识青年。北京来的学生大公无私的实干精神已经在当地农民中获得一致公认,这也是卢小龙领着三十个知识青年干出来的成果,现在,下地干活在他眼里有了新的意义。
河滩地里的麦子刚刚收过,没犁过的还留着一行行麦茬,犁过的已经平整疏松地铺在那里,像褐色的地毯,匀匀的看着很舒服。快到村边时,他们将缰绳在牛脖子上一绕,放开手,十几头黄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里的饲养棚小跑起来,牛儿饥了渴了,不然他们这会儿还不会收工。前面坡上,一层层梯田里种着秋庄稼,大多是玉米,绿绿的已经没膝盖高,锄地的人还没有收工,远远地看到卢小龙领着犁地的人回来,一个黑瘦的中年农民放下锄冲卢小龙摆了摆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声:“我们锄完这一片再收工。”几十个人都直起腰从玉米地里往这边看,冲他嚷的黑瘦农民是副队长根喜,卢小龙一指村边的打麦场,回了一声嚷:“我去场上招呼一下。”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农民,村里干活的把式,卢小龙放他们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却拐了个弯,来到村边的打麦场。
打麦场上,另一个副队长来福正领着人干活,看到卢小龙过来,他满场吆喝的嗓门更大了。刘堡村按照几百年来的规矩,将割下的麦子一捆捆扎好,肩挑、牛驮、车拉运到打麦场,先在四边堆成麦垛,上边苫上草席,以防阴天下雨,而后,抓紧每一个晴天打麦子。
他们将一垛麦子扒开,漫铺在场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几个石碾子碾场。碾子不轻不重地在麦草上一遍又一遍碾过,松软的麦草就轧实了。这时,人们便拿着木叉将麦草挑起抖松,麦穗里的麦粒哗哗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麦草又厚厚地铺在场上,再碾、再抖。最后,麦穗上的麦粒都碾落了,鹅毛管一样的麦杆也都碾瘪了,就把碾过的麦草用木杈叉起来,在场边垛成麦草垛。这些碾过的麦草再用铡刀铡成寸长,就成为牛马的饲料了。
卢小龙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个大木齿,像弯弯的牛犄角一样,贴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层被碾实的麦草挑起来抖松,撂下来,抖上两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麦草,再一叉把它们叉起来,挑到一边。这是最后一碾了,草是草,麦粒是麦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层滚滚的麦粒十分舒服。二十来个人一人一把木杈,从四面将场上碾过的麦草挑起来,抖尽麦粒后,往场边草草地一堆,就有几个老头拿着大扫帚弯着腰将场上的麦粒归成一堆,麦粒由大面积收成小面积,由薄变厚。一个老头把扫帚换成了平头木锨,将寸厚的麦粒往一起堆,拿扫帚的老头跟在后面继续扫着木锨撮过的地方,又有几把木锨、一把大扫帚围上去,将麦粒集中成堆。这一伙都是些上年纪的农民,小伙子们在另一边开始将碾过的麦草堆垛。
他们先用麦草在地上铺出一个直径丈许的正圆,然后,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麦草送上去,三四个小伙子站在上面用脚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没多一会儿,麦垛像个大圆塔一样越堆越高,上面三四个小伙子站在塔顶上,更认真地在上边将一层层麦草铺好踩实,下边的人不断将麦草挑上去,同时有人围着麦垛将那些露头的麦草一把把揪出来,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麦垛,麦垛要垛得实,垛得光,才能在风吹雨打中存得住。麦垛更高了,上边的小伙子纷纷跳下来,只剩一个人在上面收顶,这时,麦垛几乎有三人高了。用木杈往上挑麦草,要有力气,有技术,像在深沟中挖土往上抛一样,将木杈猛地挑到头顶最高处,麦草沿着惯性飞上垛顶,上面的小伙子用手接住,然后铺着理着,用脚踩着,在顶部收成蓑笠帽一样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绳子绑扎住。这时,上面的小伙子拍拍手,周围的人便用蓬松的麦草给他堆个堆,他先把木杈扔下来,然后高兴地呼喊着纵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麦草堆中。
天黑了,场上已经亮了几盏电灯,几个扬场的把式开始扬场。垛麦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紧时间回家吃饭。吃完饭回来,扬场的也就扬完了,再接着摊场、碾场、收场、垛垛。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正是阴历五月,接连晴上一些天,把场上的活干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库了,那时,老天爷再稳稳地下起雨来,把秋庄稼浇个透,种地的人这一年就多少能够将肚子填个半饱。
卢小龙又操起一把木锨加入扬场的行列。当生产队长,第一要带头苦干,第二要会干,第三要会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他现在是一边学一边干,带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学犁地、耙地;带着人在打麦场上,他就一心操练场上的活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学,农村的活都不难。金灿灿的麦粒像一脉小山东西顺在打麦场的南边,就着不大不小的南风,用木掀铲起一铲麦粒,扬到空中,麦粒在空中呈扇形扬开,风把里边的灰土、麦壳都飞飞扬扬地往北吹了,沉甸甸的麦粒便成东西一条线齐齐地落在地上。卢小龙这两天已经掌握了扬场的要领,操起木锨就有琢磨技术和表现技术的热情。那一扬,要把木锨中的麦粒尽可能扬开,出来的扇形迎着风垂直于地面,才能让风将麦壳和土吹净,同时麦粒齐齐地东西一线落在地上。干得起劲时,就只需一掀一掀往空中扬,头都不抬,只见麦粒刷刷刷地落成一条线,眼睛的余光可以瞅见灰土、麦壳飘飘而走。听见周围几个农民笑呵呵地说:“队长这两下,已经像个老把式了。”他便嘿嘿一笑,继续和对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你一下我一下地扬着,一口气将一堆小麦扬了一遍。
抬头擦着额上的汗,看一下场上,灰土和麦壳薄薄地铺了一层,这边扬好的麦粒又成了东西走向的一脉小山。用大扫帚将这脉小山边上扫干净,再迎着南风扬第二遍,这一次就彻底扬净了。越是轻的东西飘得越远,麦粒最重落得最近。麦粒和麦粒重量也有差别,越迎风落得近的,麦粒越饱满,要留麦种,就要贴着迎风的一面将一部分麦粒先收起来,不留麦种,就当下将扬好的麦粒堆成一堆,一边堆一边也就混匀了。然后,张开一个个麻袋,簸箕木锨一起上,装个满,扎上麻袋口,两个人用木杠抬起一杆大秤,用秤钩挂住麻袋,挑起来一个个过秤,当保管的、当会计的、当队长的一一记了数。小伙子们蹲下身将一个个麻袋上到肩背上,低着头将它们扛到麦场旁边的库房里。等麦子都打完了,派出马车将公粮送到县里一交,剩下的麦子一部分分给本队社员,留作种子的小麦就拉到村里的另一个库房里锁起来,这夏收的一件大活就算了结。
这边麦子刚收好,那边吃完饭的人们又都来了,操起了木杈将没有碾过的麦垛拆开,很快抖松铺满一场。卢小龙这才和几个扬场的农民一起回村吃饭。进了村,各回各家,卢小龙在返回知青点前,决定先到刘堡村的机磨房和油坊看一看。
刘堡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下分两个生产小队,实行两级核算。一年农业的收支都是小队的事,只有机磨房、油坊是大队所有,也是大队的主要经济基础。过去多少年内,机磨房和油坊是全村农民意见最大的地方,总是账目不清,现在,都换成了知识青年掌管,也成了卢小龙要操心的地方了。卢小龙现在管着两摊事:一摊,是生产小队的事;又一摊,就是知识青年集体。三十个人一半对一半地分在了两个生产小队,不少人在生产小队里担任了职务,又有人到了大队机磨房、油坊;然而,三十个人还是一个大家庭,用他们的话讲:“对外实行社会主义,对内实行共产主义。”每个人在村里各挣各的工分,最后都交到知青点,每个人在队里分的粮油也都如数交到知青灶上。他现在管着的这个“大家庭”在村里已经很有势力了,用村里人的话讲,他现在管着半个刘堡村。带着这样的感觉,他不仅觉得自己是第一生产小队的当家人,对整个刘堡大队似乎也有当一点家的意思。
机磨房亮着灯,几台磨面机正在隆隆地转着,本村外村来磨玉米、磨麦子的农民都守着自己的粮食袋,按规矩排着队。知识青年中的大个子高伟民,现在负责着机磨房,他一脸粉白地从粉尘飞扬的机器旁走过来,扯着大嗓门对卢小龙说:“今天活多,我晚点回灶上吃饭。”卢小龙点点头,看见他又在忙着张罗一台台机器,和一个个加工粮食的农民捂着耳朵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说着话。一袋玉米打开,高伟民拿在手里看看,觉得够干燥,可以加工,便撂到大磅秤上称出分量,然后倒入磨面机的进料斗里,机器哐啷哐啷地运转着,将黄澄澄的玉米面徐徐吐了出来,农民在另一头张着口袋接着。这边面吐完了,那边玉米皮收到另一个袋里,农民有钱,就按斤数交钱,没钱,就把玉米皮留下,充作加工费了。一袋麦子拿来,也是抓起来看一看,太湿的便拒绝加工,够干了,过了秤,也倒到磨面机进料斗里,然后问你要什么粉?全麦粉,就白面麸子一出到底,100斤还是100斤;要出九0粉,就是100斤麦子磨出90斤面,收10斤麦麸;要出八七粉,就是城里人现在吃的标准粉;要出八一粉,100斤麦子出81斤白面,收19斤麸子,就是城里人吃的富强面。磨完了,也是有钱交钱,没钱扣一定数量的麸子充加工费。高伟民带着一个小个子的知识青年照顾着三台磨面机,过秤,算账,收钱,收麸子,忙得不可开交。卢小龙看了一下磨房里外排着队的几十个男女老少,便出了机磨房。一离开粉尘飞扬、轰隆声震耳的机磨房,呼吸一下舒畅了,头脑也十分清醒。
机磨房旁边就是油坊,主要给刘堡村和周围几个村的生产队加工棉花籽。摘下来的棉花被机器轧过,棉花就是棉花,棉花籽就是棉花籽了,棉花籽在火上蒸热,压榨成饼,出来的就是棉籽油,这是这带农村主要的食用油。油坊里灯光灰暗,油气腾腾,一进去就湿热呛人,憋得人喘不上气来,七八个青壮年都只穿着短裤衩,裸着上身,一身汗水地在昏暗中忙碌着。一个叫何广平的男知青在这里负责,他走过来冲卢小龙敦厚地笑笑。他个子挺高挺壮,却是小孩面孔,像是学生在学校看到家长来看望自己一样,很高兴,特别想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卢小龙每次来这里,都能体会到一点当家长的愉快。何广平在蒸气腾腾的昏暗中指着油坊,介绍着这几天榨油的情况。大蒸炉呼呼地烧着旺火,榨油的程序在一派近乎原始的劳动中进行着。卢小龙早已熟悉这里的程序,每次来,他都要在蒸气腾腾的油坊中烤一会儿,他要表示对知青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特别关心,把三十个人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他嘱咐着:“早点完事,就回去吃饭休息。”这等于是对何广平废寝忘食的劳动态度给予了最好的肯定。
从油坊出来,好像从蒸笼里钻出来一样,一股小风迎面吹来,山村里炎热的夏天显得近乎凉爽了。他正在往回走着,一声招呼,月光下遇到刘堡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仁鑫了。
这是一个高颧骨尖下巴的矮瘦小伙子,在县城中学读过几年书,后来给公社书记当了几年通讯员,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了造反派,这几年回村当大队支书了。他显得很亲热又稍有些不自然地对卢小龙笑笑,说道:“还没吃吧?又来看他们了?”
卢小龙点点头,极力淡化着自己来看望的意义,说道:“有事没事转一圈,催他们吃个饭。”
刘仁鑫眨着一双挺聪明的三角眼点头说道:“你们这个知青点搞得好,全县哪个村的知青点都不如你们。”卢小龙平和地一笑,说道:“我们就是心齐点呗。”
刘仁鑫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背起手来,多少有点像在公社当过干部的样子,说道:“齐心就了不得。”他一边说一边左右挪动着脚步,似乎要踩平脚下这段不平的坡路,同时左右打量着过往的农民。
卢小龙说笑着和刘仁鑫分了手。走了一截,后脖颈一直有感觉,不由得回头望了一下,刘仁鑫正眯着眼远远瞄着自己。看到卢小龙回头,刘仁鑫很快转过目光,看往别处了。卢小龙只能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又朝前走。
走了一段大鹅卵石铺就的下坡路,和两边院子里端着大碗吃饭的农民打着招呼,又上了一段石头铺就的上坡路,就到了第一生产队在村里的库房。这是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大院,院子一边是砖和土坯盖的几间库房,院内的泥地平平整整,穿过院子往里走,前面的角落里飘来一股豆浆的香味,接着又闻到猪粪的臭味。走过去就是一个大猪圈,低矮的猪圈里拱动着一二十头大猪。听见脚步声,一头大白猪从黑黑的窝里钻出来,踏着湿臭的烂泥走到猪圈的矮墙边抬起头,懵懵懂懂地冲着卢小龙呼哧呼哧嚼着嘴巴。卢小龙站在齐胸高的圈墙旁,噜噜噜地吆喝了一下,黑黑的猪圈里响起一片磨擦拱动的声音,几头黑的白的大猪打着呼噜抖着头先先后后走了出来,看着它们并不急迫的样子,卢小龙知道,这群猪天黑前已经喂得差不多了。
挨着猪圈就是豆腐房,这会儿正冒着白色的蒸气,鲁敏敏和鲁继敏从屋里走出来,见是卢小龙,姐妹俩都很高兴。卢小龙一低头进了豆腐房。昏暗的油灯光亮中,一只小毛驴蒙着眼罩,还在拉着石磨一圈一圈转着,鲁敏敏守在磨边,用铁勺从桶中将泡酥的黄豆连同水一勺勺加到磨眼上,磨旋转着,磨眼上堆着的湿黄豆逐渐落下去,用勺刮着,便都落进了磨眼。乳白色的粘稠汁液从磨四边渗漏下来,流到磨底盘周边的石槽里,再从一个出口流到桶中。卢小龙知道这粘稠的汁液要用水兑稀,再去掉泡沫,倒在一个用屉布做成的大漏袋里,大漏袋是吊在半空的木架子上的,一边摇着一边就把生豆浆漏在大铁锅里,漏袋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是喂猪的好饲料。生豆浆在锅里煮开,就成了城市人喝的熟豆浆;再加上石膏水或酸浆水一点,豆浆就泄了,豆腐脑沉在锅底,上边就是像啤酒一样黄色的浆水。将浆水舀在一边已经发酸的浆水缸中,就可以成为下次点豆腐用的酸浆水,多出来的舀到桶里,又是喂猪喂牛的好东西。
这里是第一生产小队的豆腐房和猪场,也是知识青年来到村里以后为生产队办起来的。
有了知识青年这样不偷饲料、不乱账目、全心全意张罗的人,办集体的豆腐房和猪场才有了可能。负责点豆腐的是一个姓丁的老头,他腰背佝偻着在灶边忙活着,一大锅豆浆早已经滚了,要让它多滚一会儿,又不能淤锅,他停住风箱,拿起大瓢,一瓢一瓢舀起豆浆,又瀑布一样高高倒回锅中,这便是典型的“扬汤止沸”了。这样滚了一阵以后,丁老头将煤火压住,滚够了的豆浆便冒着热气平静下来,丁老头拿着瓢舀了半瓢豆浆,笑眯眯地看着卢小龙说:“你不喝一碗?”卢小龙摇摇头,看着站在一边的鲁敏敏和鲁继敏说道:“我不坏她们的规矩。”鲁敏敏和鲁继敏听了都美美地一笑,两个人的账目管得很细,每天用多少豆子,出多少豆腐,豆腐挑出去卖了多少钱,换了多少豆子、小麦和玉米,每天都有每天的账,姐妹俩一心一意要把豆腐房和猪场办好。卢小龙笑眯眯地和姐妹俩说着话,帮着提提桶,干点活。鲁敏敏挺高挺壮地站在那里,看着卢小龙显得有些腼腆。鲁继敏则一边忙碌着,一边不时抬起那双黑得显深的眼睛看看卢小龙。卢小龙打点好姐妹俩,又忙着招呼丁老头,因为自己既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又是生产队的小队长。
丁老头开始点豆腐了。他从酸浆缸中舀出一瓢已经酵酸的浆水,稳稳地沉入豆浆中,瓢在豆浆里转圈移动着,瓢中的酸浆水便极为均匀平稳地落到了豆浆中,丁老头一边点着一边说着:“要让豆浆稳一稳,豆浆性子浮的时候,点不出好豆腐。下酸浆水要下得慢,下得匀,千万不要搅动它,一搅,出豆腐就少了。”说着,他把瓢递给卢小龙:“队长来一下。”
卢小龙接过瓢,这不是他第一次学艺了,他从酸浆缸中舀出满满一大瓢酸浆水,将瓢稍微斜着慢慢插入豆浆中,让瓢像船一样在豆浆中转圈移动,锅很大,几乎有两米的直径,他要俯身伸长手臂,拿着瓢转动着。先贴着锅边转大圈,慢慢把圈转小,缓缓的三四圈,瓢转到锅中心,一瓢酸浆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均匀地混入豆浆中。停一停,看一看,豆浆还是白白的,一动没动。等豆浆停稳了,再舀起第三瓢酸浆水点下去。点了几瓢以后,就看到豆浆开始泄了,啤酒一样的浆水在表面出现,乳白色的豆腐脑开始往下沉淀,样子颇像一潭水中看到的白云的倒影。卢小龙端着油灯静静地观察着,这就到了点豆腐最奥妙的时刻,要让豆腐脑静静地沉淀下去,人心稳,豆腐才稳,最后看看锅里还缺不缺酸浆水,若缺,就要稍稍补一点,那动作要更柔和,补的量绝不可过多。
终于,豆腐脑在锅底停稳了,啤酒一样的黄色浆水也在上面停稳了,便操起瓢一瓢一瓢将浆水舀到一个特大号的大水缸里,明天喂猪喂牛。豆腐脑在锅底出现,鲜嫩晃动,这时拿过一个篦子来,里面铺上屉布,将豆腐脑一瓢一瓢舀进去,篦子架在一个空水缸上面,豆腐脑里的水哗哗地渗落到水缸里。舀满了,将屉布对角一包,用力一勒,里边的水分就更加有力地透过屉布哗哗哗地流入缸中,然后展开屉布,再一次对角勒紧,里边的水又一阵哗哗哗地渗漏出来。勒上几勒,豆腐脑就快变成嫩豆腐了,这时将屉布再一次勒紧包好,在上面压上一个圆木盖,在木盖上压上两块大石头,听见屉布包里的水又哗哗地往外流着,等猛劲过去了,就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了。直到这时,这锅豆腐才算点完了,一晚上过去,明天清晨将豆腐包打开,就成了像篦子一样圆圆厚厚的一大块豆腐了,那时就任人切割了。
今天做豆腐的活算是完了,姐妹俩让丁老头先回家吃饭,她们一边和卢小龙说着话,一边将大锅洗净。锅底结了薄薄的一层锅巴,鲁敏敏用铁铲铲起来,拿在手中递给卢小龙说:“这个允许你尝一块。”卢小龙接过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说道:“真苦,不好吃。”
鲁敏敏愉快地看着他,鲁继敏一边刷着锅一边说:“就是不好吃才给你吃呢,要不还不都给你吃了,我们猪吃什么呀?”卢小龙扑哧笑了,鲁敏敏也笑了。一个大锅的锅巴都铲起来,扔到豆腐渣桶里,都是明天喂猪的饲料,又倒上清水,将大锅刷干净。再将一桶清水倒入锅中,用灶里压住的煤火暖一夜水。卢小龙帮着姐妹俩将豆腐房打扫干净,又等着姐妹俩查看了豆腐房的小账本,而后牵着毛驴,将一对木门的铁环锁上一把小铁锁,就回去吃饭。
路过生产队的饲养棚时,卢小龙将小毛驴送了进去。
饲养棚内点着一盏防风的煤油灯,村里人管它叫马灯。一片昏暗的光亮中,十几头牛和几匹骡马都在槽里嚼着草料,饲养员是一个姓田的矮个老头与一个叫做汤小明的男知识青年。田老头正一个槽一个槽地给牲口们拨拉着草料,看到卢小龙牵着小驴进来,他矮矮地走过来接了缰绳,系到一个空食槽的木柱上,顺手布上草料,小驴便欢欢地吃了起来。
卢小龙伸手摸了摸几头牛的脑门,牛都乖乖地吃着草,有的还抬起头用湿乎乎的舌头舔舔他的手。摸着牛的脑门,你能觉出它的毛又粗糙又光顺,头又大又温乎。一匹白马一边吃着草一边踏着蹄子,打着响鼻,卢小龙上去摸它时,它晃着头不让摸,卢小龙笑着对它说:“你这个傻瓜。”田老头听着,矮矮地过来笑了。卢小龙又看了看饲养棚深处的一盘大炕,说道:“晚上睡在这儿,热不热?”田老头说:“不热不热,咱们这棚子,后半截是窑洞,凉快。”卢小龙看着那盘大炕,心中不禁微微笑了。这里是生产小队召集社员开会的地方,马灯往炕上一放,七八十户人家的主要劳动力便都挤到这儿,听着牲口嚼草的声音,站着,坐着,说着,闹着,抽着烟,咳嗽着,就把生产队的事商量了。自从当了队长,他对在这个牲口棚里开会也特别有了兴趣。
烟雾腾腾中,他把牛马驴骡看了一遍,正准备退出来时,一挑水进了饲养棚,与田大爷一起喂牲口的知识青年汤小明进来了,他是个初中生,长得眉清目秀,看见卢小龙,他说:“你还没回去吃饭吧?”同时拎起一桶水倒到水缸里,卢小龙也顺手拎起另一桶水,帮着倒到水缸里,随口答道:“我送毛驴过来,顺便看看,你吃饭了吗?”汤小明说:“吃了。”
卢小龙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这两天犁地,牲口用得狠了点,夜里稍微加点料。”汤小明说:“这我知道,料少了,牲口腿会软的。”走到饲养棚外头,卢小龙又轻声问了一句:“料你管着呢?”汤小明点头说:“是,黑豆和玉米都是我直接从队里库房领出来,拿到机磨上磨了,再拿到饲养棚来,你放心吧。”卢小龙点点头,田老头喂牲口是个好手,就是爱占小便宜,经常克扣牛马的口粮,偷回家去。鲁敏敏和鲁继敏还在牲口棚外等着,三个人踏着月光在村中高低不平的路上几上几下地往回走着,两边的房屋和窑洞依稀透出油灯的光亮。
他们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正是夏忙时节,知识青年没有都回来,回来的几个人正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端着大碗吃饭。窑洞门敞开着,黑黑的窑洞里亮着煤油灯。今天轮值做饭的是唐北生和贾若曦,看到卢小龙三个人,唐北生仰着一张疙疙瘩瘩的脸笑着说道:“快吃吧。”卢小龙问:“还有几个人没吃?”唐北生说:“除了你们,就剩下机磨房和油坊上的人了。”卢小龙说:“早就饿得顶不住了,先洗一把。”唐北生伸手一指,说:“你们的脸盆都在这儿呢,已经倒上水了。”
窑洞门口摆着六七个脸盆,里边都有半盆水,卢小龙借着窑洞里透出的油灯亮和头顶上的月光认出自己的脸盆,立刻蹲下身双手掬着水洗起脸来,很快,一盆水就成了黄泥汤子,上面还漂着一些麦壳。唐北生笑着把毛巾递过来,说道:“这是你的毛巾,已经湿过了。”
卢小龙很舒服地擦着脸、脖子和手臂,又很舒服地擤了擤鼻子,觉得被汗水、泥土堵塞的毛汗孔又都爽快地张开了。鲁敏敏、鲁继敏也都洗完了,三个人一人一个大馒头、一大碗玉米面糊糊,就着咸菜丝香香地吃了起来。唐北生站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吃饭,贾若曦也晃着两个八字型的小辫子走过来,问:“馒头没有凉吧?”卢小龙说:“没有,天这么热,凉了也不怕。”唐北生说:“玉米糊糊还有,管够。”卢小龙说:“农忙的时候不敢饿着大家。”
唐北生看看院子里走动的邻居,蹲下身凑在卢小龙跟前说道:“刚才,富大爷领着几个人想要找你呢。”富大爷是村里的贫协主任,卢小龙问:“什么事?”唐北生转了转那双挺机灵的眼睛,压低声音说道:“他们说,大队会计刘来发贪污。”
卢小龙垂下眼想了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向大队支书刘仁鑫去反映?”
唐北生伸手捂在卢小龙的耳朵上说:“他是他的后台。”
卢小龙看了看院子里的人,轻声说道:“啥事别莽撞,弄清楚再说,慢慢来。”唐北生点点头,同时很有战斗情绪地低声说:“他们说,刘堡村过去四清时就雨过地皮湿。”
卢小龙看了唐北生一眼,说:“今天先说到这儿。”唐北生回头看了看院子里的人,又转过头低声对卢小龙说:“他们说的,以后你当大队支书就好了。”卢小龙哼地笑了一下,一边喝着大碗里的糊糊,一边说道:“我这会儿党员还不是呢!”
正说着,院门外一片脚步声,跑来一个脸色苍白的妇女,一进门就冲卢小龙说:“我家二狗子又抽开羊角疯了,去个人给他扎扎针吧。”二狗子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隔长间短地抽羊角疯。卢小龙对贾若曦说:“那你们就去一下吧。”知识青年一到村里就成立了针灸医疗队,专门跑到几十里外的野战军医院学习过,给村里人免费针灸,治好了不少病,在周围这一片村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了。贾若曦对鲁敏敏说:“你跟我一起去吧。”鲁敏敏也是针灸医疗队的成员,她放下饭碗说道:“行,我回来再接着吃。”两个人回到窑洞里拿出了针灸盒和针灸医疗手册,刚要走,又停下来对卢小龙说:“我们上次给二狗扎过,没管几天就又犯了。”卢小龙说:“那就再扎呗。”贾若曦说:“有个穴我们不敢扎。”卢小龙说:“什么穴?”
贾若曦说:“就是哑门穴,挺危险的,可是,这个穴位治聋哑有特效,治羊角疯也有特效。”
卢小龙说:“先在咱们自己身上试嘛,你们不是好多穴都试过吗?”贾若曦看了看鲁敏敏,说:“咱们现在就试吧,你在我身上试。”鲁敏敏说:“在我身上试吧,你比我扎得好。”卢小龙把喝空了的碗往地上一放,说道:“你们俩先去一个人,拣你们过去扎过的穴先扎上,留一个人在我身上试针。”贾若曦用商量的目光看着鲁敏敏,鲁敏敏说:“你先去还是我先去?”
贾若曦想了一下,说:“我先去吧。”她站起来,对二狗娘说道:“走,我先跟你走。”两个人匆匆走了。
卢小龙回到窑洞,在长条凳上坐下,鲁敏敏把油灯拿近,用酒精棉将他后脖颈哑门穴周围擦拭了一下,又将手指和细长的银针擦拭了一下,然后,在卢小龙的颈椎上来回摁着寻找着,小心地将银针插入一个颈椎缝中。卢小龙稍有些紧张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鲁敏敏小心翼翼地往里进着针,每深入一点就问:“有感觉没有?”卢小龙体会着,说道:“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只是微微有一点胀。”鲁敏敏说:“你有了特别的感觉,立刻告诉我。”
卢小龙说:“那肯定的。”卢小龙知道,这个穴位自古以来被称为“禁穴”就因为它很危险,稍一扎深,就可能造成死亡和医疗事故,扎得浅了,又毫无效果,只有扎到适当的深度,形成强刺激,才能治疗聋哑等疑难病症,只是这个深浅不好掌握。鲁敏敏旋转着手中的银针,极缓慢地一点点深入着。卢小龙酸胀的感觉越来越强,然而他知道,这个刺激还不足以治疗疑难病症,他说:“你接着进针吧。”
窑洞里围了好几个知识青年,都有些紧张地盯视着这有些危险的尝试,很静。突然,卢小龙觉得颈椎触电一样,从头顶到尾椎骨都被电流强烈贯通,浑身一个透彻的强烈震动。
这回不用他说,鲁敏敏也吓得停住了手。卢小龙闭着眼体会了一下,觉出脊背和头顶一阵穿透的轻快与凉爽,他转过头对鲁敏敏说道:“成功了。”鲁敏敏紧张的面孔这才舒展开来,她说:“真把我吓坏了,以为把你扎死了呢。”说着,抬起手背擦着自己额头上的一片汗珠。
卢小龙说:“哪那么容易死呀?”鲁敏敏旋转着轻轻往外拔针,一股电流又沿着脊柱上下蹿行着,只不过没有刚才那么强烈了。卢小龙把感觉一一报告给鲁敏敏,鲁敏敏收了针,说道:“这我就有把握了。”卢小龙提醒道:“你刚才记住了没有,扎了多深?”鲁敏敏笑着瞟了他一眼,说:“记住了,不过,给二狗不能扎那么深,因为他人小,脖子也比你细。”
鲁敏敏拿着针灸盒匆匆走了,唐北生笑着说道:“刚才,我也紧张得很,真把你扎死了,我们这伙人可就群龙无首了。”卢小龙一笑,说道:“再给一碗玉米面糊糊吧。”唐北生说:“没问题,我给你去盛。”鲁继敏两眼黑沉沉地看着卢小龙,说道:“这次要能把羊角疯治好了,咱们刘堡的知青就又创了一个奇迹。”
卢小龙走出窑洞坐在小板凳上喝开了玉米糊糊,这一碗喝完了,大个子高伟民打头,在机磨房和油坊干活的几个知识青年都累得七扭八歪地拖着步子回来了。卢小龙对唐北生说:“这几个人累坏了,先给他们搞饭吃,我还得去打麦场,今晚上那里通宵干。”唐北生说:“等灶上的事都完了,我去打麦场上替你一会儿,你也不能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卢小龙拍了拍脑门,说:“让它多辛苦几天吧,你又不能替我当队长。”说罢便要往外走,唐北生喊了一声:“等等。”跑进窑洞拿出一件褂子和一封信,说道:“后半夜凉,你把外衣带上,这儿还有你一封信。”卢小龙接过衣服搭在肩膀上,看了看信,是沈丽从北京来的,便捏在手中,顶着月光往村外的打麦场走去。
太阳早已下山了,卢小龙领着犁地耙地的人牵着牛扛着犁往村里走。刘堡村生产大队共有一百六七十户人家,六七百口人,下面分着两个生产小队,经过半年多的实干,他被选为第一生产小队的队长,两个副队长是贫下中农,会计和库房保管现在也由知识青年担任,现在,第一生产小队整个在卢小龙的领导下,第二生产小队的会计和保管也换成了知识青年。北京来的学生大公无私的实干精神已经在当地农民中获得一致公认,这也是卢小龙领着三十个知识青年干出来的成果,现在,下地干活在他眼里有了新的意义。
河滩地里的麦子刚刚收过,没犁过的还留着一行行麦茬,犁过的已经平整疏松地铺在那里,像褐色的地毯,匀匀的看着很舒服。快到村边时,他们将缰绳在牛脖子上一绕,放开手,十几头黄牛都加快步子向着村里的饲养棚小跑起来,牛儿饥了渴了,不然他们这会儿还不会收工。前面坡上,一层层梯田里种着秋庄稼,大多是玉米,绿绿的已经没膝盖高,锄地的人还没有收工,远远地看到卢小龙领着犁地的人回来,一个黑瘦的中年农民放下锄冲卢小龙摆了摆手,指了指面前的玉米地,嚷了一声:“我们锄完这一片再收工。”几十个人都直起腰从玉米地里往这边看,冲他嚷的黑瘦农民是副队长根喜,卢小龙一指村边的打麦场,回了一声嚷:“我去场上招呼一下。”犁地耙地的都是些中老年农民,村里干活的把式,卢小龙放他们先回家歇去了,自己却拐了个弯,来到村边的打麦场。
打麦场上,另一个副队长来福正领着人干活,看到卢小龙过来,他满场吆喝的嗓门更大了。刘堡村按照几百年来的规矩,将割下的麦子一捆捆扎好,肩挑、牛驮、车拉运到打麦场,先在四边堆成麦垛,上边苫上草席,以防阴天下雨,而后,抓紧每一个晴天打麦子。
他们将一垛麦子扒开,漫铺在场上,松松的有一尺多厚,人拉着几个石碾子碾场。碾子不轻不重地在麦草上一遍又一遍碾过,松软的麦草就轧实了。这时,人们便拿着木叉将麦草挑起抖松,麦穗里的麦粒哗哗地漏在地上,抖松的麦草又厚厚地铺在场上,再碾、再抖。最后,麦穗上的麦粒都碾落了,鹅毛管一样的麦杆也都碾瘪了,就把碾过的麦草用木杈叉起来,在场边垛成麦草垛。这些碾过的麦草再用铡刀铡成寸长,就成为牛马的饲料了。
卢小龙也操起一把木杈,木杈很大,有三四个大木齿,像弯弯的牛犄角一样,贴地滑滑地往前一叉,将厚厚一层被碾实的麦草挑起来抖松,撂下来,抖上两三叉,面前就成一大堆蓬松的麦草,再一叉把它们叉起来,挑到一边。这是最后一碾了,草是草,麦粒是麦粒了,踏着地上厚厚一层滚滚的麦粒十分舒服。二十来个人一人一把木杈,从四面将场上碾过的麦草挑起来,抖尽麦粒后,往场边草草地一堆,就有几个老头拿着大扫帚弯着腰将场上的麦粒归成一堆,麦粒由大面积收成小面积,由薄变厚。一个老头把扫帚换成了平头木锨,将寸厚的麦粒往一起堆,拿扫帚的老头跟在后面继续扫着木锨撮过的地方,又有几把木锨、一把大扫帚围上去,将麦粒集中成堆。这一伙都是些上年纪的农民,小伙子们在另一边开始将碾过的麦草堆垛。
他们先用麦草在地上铺出一个直径丈许的正圆,然后,四面八方的木杈将麦草送上去,三四个小伙子站在上面用脚踩,也用木杈整理着,没多一会儿,麦垛像个大圆塔一样越堆越高,上面三四个小伙子站在塔顶上,更认真地在上边将一层层麦草铺好踩实,下边的人不断将麦草挑上去,同时有人围着麦垛将那些露头的麦草一把把揪出来,用木杈四周拍打着麦垛,麦垛要垛得实,垛得光,才能在风吹雨打中存得住。麦垛更高了,上边的小伙子纷纷跳下来,只剩一个人在上面收顶,这时,麦垛几乎有三人高了。用木杈往上挑麦草,要有力气,有技术,像在深沟中挖土往上抛一样,将木杈猛地挑到头顶最高处,麦草沿着惯性飞上垛顶,上面的小伙子用手接住,然后铺着理着,用脚踩着,在顶部收成蓑笠帽一样的椎形,苫上草席,用绳子绑扎住。这时,上面的小伙子拍拍手,周围的人便用蓬松的麦草给他堆个堆,他先把木杈扔下来,然后高兴地呼喊着纵身一跳,陷落在蓬松的麦草堆中。
天黑了,场上已经亮了几盏电灯,几个扬场的把式开始扬场。垛麦草的人拍打着身上的衣服,抓紧时间回家吃饭。吃完饭回来,扬场的也就扬完了,再接着摊场、碾场、收场、垛垛。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正是阴历五月,接连晴上一些天,把场上的活干完,全年一半的收成就入库了,那时,老天爷再稳稳地下起雨来,把秋庄稼浇个透,种地的人这一年就多少能够将肚子填个半饱。
卢小龙又操起一把木锨加入扬场的行列。当生产队长,第一要带头苦干,第二要会干,第三要会派活,第四要分配公平。他现在是一边学一边干,带着人去犁地,他就跟着学犁地、耙地;带着人在打麦场上,他就一心操练场上的活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学,农村的活都不难。金灿灿的麦粒像一脉小山东西顺在打麦场的南边,就着不大不小的南风,用木掀铲起一铲麦粒,扬到空中,麦粒在空中呈扇形扬开,风把里边的灰土、麦壳都飞飞扬扬地往北吹了,沉甸甸的麦粒便成东西一条线齐齐地落在地上。卢小龙这两天已经掌握了扬场的要领,操起木锨就有琢磨技术和表现技术的热情。那一扬,要把木锨中的麦粒尽可能扬开,出来的扇形迎着风垂直于地面,才能让风将麦壳和土吹净,同时麦粒齐齐地东西一线落在地上。干得起劲时,就只需一掀一掀往空中扬,头都不抬,只见麦粒刷刷刷地落成一条线,眼睛的余光可以瞅见灰土、麦壳飘飘而走。听见周围几个农民笑呵呵地说:“队长这两下,已经像个老把式了。”他便嘿嘿一笑,继续和对面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你一下我一下地扬着,一口气将一堆小麦扬了一遍。
抬头擦着额上的汗,看一下场上,灰土和麦壳薄薄地铺了一层,这边扬好的麦粒又成了东西走向的一脉小山。用大扫帚将这脉小山边上扫干净,再迎着南风扬第二遍,这一次就彻底扬净了。越是轻的东西飘得越远,麦粒最重落得最近。麦粒和麦粒重量也有差别,越迎风落得近的,麦粒越饱满,要留麦种,就要贴着迎风的一面将一部分麦粒先收起来,不留麦种,就当下将扬好的麦粒堆成一堆,一边堆一边也就混匀了。然后,张开一个个麻袋,簸箕木锨一起上,装个满,扎上麻袋口,两个人用木杠抬起一杆大秤,用秤钩挂住麻袋,挑起来一个个过秤,当保管的、当会计的、当队长的一一记了数。小伙子们蹲下身将一个个麻袋上到肩背上,低着头将它们扛到麦场旁边的库房里。等麦子都打完了,派出马车将公粮送到县里一交,剩下的麦子一部分分给本队社员,留作种子的小麦就拉到村里的另一个库房里锁起来,这夏收的一件大活就算了结。
这边麦子刚收好,那边吃完饭的人们又都来了,操起了木杈将没有碾过的麦垛拆开,很快抖松铺满一场。卢小龙这才和几个扬场的农民一起回村吃饭。进了村,各回各家,卢小龙在返回知青点前,决定先到刘堡村的机磨房和油坊看一看。
刘堡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下分两个生产小队,实行两级核算。一年农业的收支都是小队的事,只有机磨房、油坊是大队所有,也是大队的主要经济基础。过去多少年内,机磨房和油坊是全村农民意见最大的地方,总是账目不清,现在,都换成了知识青年掌管,也成了卢小龙要操心的地方了。卢小龙现在管着两摊事:一摊,是生产小队的事;又一摊,就是知识青年集体。三十个人一半对一半地分在了两个生产小队,不少人在生产小队里担任了职务,又有人到了大队机磨房、油坊;然而,三十个人还是一个大家庭,用他们的话讲:“对外实行社会主义,对内实行共产主义。”每个人在村里各挣各的工分,最后都交到知青点,每个人在队里分的粮油也都如数交到知青灶上。他现在管着的这个“大家庭”在村里已经很有势力了,用村里人的话讲,他现在管着半个刘堡村。带着这样的感觉,他不仅觉得自己是第一生产小队的当家人,对整个刘堡大队似乎也有当一点家的意思。
机磨房亮着灯,几台磨面机正在隆隆地转着,本村外村来磨玉米、磨麦子的农民都守着自己的粮食袋,按规矩排着队。知识青年中的大个子高伟民,现在负责着机磨房,他一脸粉白地从粉尘飞扬的机器旁走过来,扯着大嗓门对卢小龙说:“今天活多,我晚点回灶上吃饭。”卢小龙点点头,看见他又在忙着张罗一台台机器,和一个个加工粮食的农民捂着耳朵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说着话。一袋玉米打开,高伟民拿在手里看看,觉得够干燥,可以加工,便撂到大磅秤上称出分量,然后倒入磨面机的进料斗里,机器哐啷哐啷地运转着,将黄澄澄的玉米面徐徐吐了出来,农民在另一头张着口袋接着。这边面吐完了,那边玉米皮收到另一个袋里,农民有钱,就按斤数交钱,没钱,就把玉米皮留下,充作加工费了。一袋麦子拿来,也是抓起来看一看,太湿的便拒绝加工,够干了,过了秤,也倒到磨面机进料斗里,然后问你要什么粉?全麦粉,就白面麸子一出到底,100斤还是100斤;要出九0粉,就是100斤麦子磨出90斤面,收10斤麦麸;要出八七粉,就是城里人现在吃的标准粉;要出八一粉,100斤麦子出81斤白面,收19斤麸子,就是城里人吃的富强面。磨完了,也是有钱交钱,没钱扣一定数量的麸子充加工费。高伟民带着一个小个子的知识青年照顾着三台磨面机,过秤,算账,收钱,收麸子,忙得不可开交。卢小龙看了一下磨房里外排着队的几十个男女老少,便出了机磨房。一离开粉尘飞扬、轰隆声震耳的机磨房,呼吸一下舒畅了,头脑也十分清醒。
机磨房旁边就是油坊,主要给刘堡村和周围几个村的生产队加工棉花籽。摘下来的棉花被机器轧过,棉花就是棉花,棉花籽就是棉花籽了,棉花籽在火上蒸热,压榨成饼,出来的就是棉籽油,这是这带农村主要的食用油。油坊里灯光灰暗,油气腾腾,一进去就湿热呛人,憋得人喘不上气来,七八个青壮年都只穿着短裤衩,裸着上身,一身汗水地在昏暗中忙碌着。一个叫何广平的男知青在这里负责,他走过来冲卢小龙敦厚地笑笑。他个子挺高挺壮,却是小孩面孔,像是学生在学校看到家长来看望自己一样,很高兴,特别想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卢小龙每次来这里,都能体会到一点当家长的愉快。何广平在蒸气腾腾的昏暗中指着油坊,介绍着这几天榨油的情况。大蒸炉呼呼地烧着旺火,榨油的程序在一派近乎原始的劳动中进行着。卢小龙早已熟悉这里的程序,每次来,他都要在蒸气腾腾的油坊中烤一会儿,他要表示对知青大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特别关心,把三十个人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他嘱咐着:“早点完事,就回去吃饭休息。”这等于是对何广平废寝忘食的劳动态度给予了最好的肯定。
从油坊出来,好像从蒸笼里钻出来一样,一股小风迎面吹来,山村里炎热的夏天显得近乎凉爽了。他正在往回走着,一声招呼,月光下遇到刘堡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仁鑫了。
这是一个高颧骨尖下巴的矮瘦小伙子,在县城中学读过几年书,后来给公社书记当了几年通讯员,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了造反派,这几年回村当大队支书了。他显得很亲热又稍有些不自然地对卢小龙笑笑,说道:“还没吃吧?又来看他们了?”
卢小龙点点头,极力淡化着自己来看望的意义,说道:“有事没事转一圈,催他们吃个饭。”
刘仁鑫眨着一双挺聪明的三角眼点头说道:“你们这个知青点搞得好,全县哪个村的知青点都不如你们。”卢小龙平和地一笑,说道:“我们就是心齐点呗。”
刘仁鑫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背起手来,多少有点像在公社当过干部的样子,说道:“齐心就了不得。”他一边说一边左右挪动着脚步,似乎要踩平脚下这段不平的坡路,同时左右打量着过往的农民。
卢小龙说笑着和刘仁鑫分了手。走了一截,后脖颈一直有感觉,不由得回头望了一下,刘仁鑫正眯着眼远远瞄着自己。看到卢小龙回头,刘仁鑫很快转过目光,看往别处了。卢小龙只能若有所思地笑了一下,又朝前走。
走了一段大鹅卵石铺就的下坡路,和两边院子里端着大碗吃饭的农民打着招呼,又上了一段石头铺就的上坡路,就到了第一生产队在村里的库房。这是一个土墙围起来的大院,院子一边是砖和土坯盖的几间库房,院内的泥地平平整整,穿过院子往里走,前面的角落里飘来一股豆浆的香味,接着又闻到猪粪的臭味。走过去就是一个大猪圈,低矮的猪圈里拱动着一二十头大猪。听见脚步声,一头大白猪从黑黑的窝里钻出来,踏着湿臭的烂泥走到猪圈的矮墙边抬起头,懵懵懂懂地冲着卢小龙呼哧呼哧嚼着嘴巴。卢小龙站在齐胸高的圈墙旁,噜噜噜地吆喝了一下,黑黑的猪圈里响起一片磨擦拱动的声音,几头黑的白的大猪打着呼噜抖着头先先后后走了出来,看着它们并不急迫的样子,卢小龙知道,这群猪天黑前已经喂得差不多了。
挨着猪圈就是豆腐房,这会儿正冒着白色的蒸气,鲁敏敏和鲁继敏从屋里走出来,见是卢小龙,姐妹俩都很高兴。卢小龙一低头进了豆腐房。昏暗的油灯光亮中,一只小毛驴蒙着眼罩,还在拉着石磨一圈一圈转着,鲁敏敏守在磨边,用铁勺从桶中将泡酥的黄豆连同水一勺勺加到磨眼上,磨旋转着,磨眼上堆着的湿黄豆逐渐落下去,用勺刮着,便都落进了磨眼。乳白色的粘稠汁液从磨四边渗漏下来,流到磨底盘周边的石槽里,再从一个出口流到桶中。卢小龙知道这粘稠的汁液要用水兑稀,再去掉泡沫,倒在一个用屉布做成的大漏袋里,大漏袋是吊在半空的木架子上的,一边摇着一边就把生豆浆漏在大铁锅里,漏袋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是喂猪的好饲料。生豆浆在锅里煮开,就成了城市人喝的熟豆浆;再加上石膏水或酸浆水一点,豆浆就泄了,豆腐脑沉在锅底,上边就是像啤酒一样黄色的浆水。将浆水舀在一边已经发酸的浆水缸中,就可以成为下次点豆腐用的酸浆水,多出来的舀到桶里,又是喂猪喂牛的好东西。
这里是第一生产小队的豆腐房和猪场,也是知识青年来到村里以后为生产队办起来的。
有了知识青年这样不偷饲料、不乱账目、全心全意张罗的人,办集体的豆腐房和猪场才有了可能。负责点豆腐的是一个姓丁的老头,他腰背佝偻着在灶边忙活着,一大锅豆浆早已经滚了,要让它多滚一会儿,又不能淤锅,他停住风箱,拿起大瓢,一瓢一瓢舀起豆浆,又瀑布一样高高倒回锅中,这便是典型的“扬汤止沸”了。这样滚了一阵以后,丁老头将煤火压住,滚够了的豆浆便冒着热气平静下来,丁老头拿着瓢舀了半瓢豆浆,笑眯眯地看着卢小龙说:“你不喝一碗?”卢小龙摇摇头,看着站在一边的鲁敏敏和鲁继敏说道:“我不坏她们的规矩。”鲁敏敏和鲁继敏听了都美美地一笑,两个人的账目管得很细,每天用多少豆子,出多少豆腐,豆腐挑出去卖了多少钱,换了多少豆子、小麦和玉米,每天都有每天的账,姐妹俩一心一意要把豆腐房和猪场办好。卢小龙笑眯眯地和姐妹俩说着话,帮着提提桶,干点活。鲁敏敏挺高挺壮地站在那里,看着卢小龙显得有些腼腆。鲁继敏则一边忙碌着,一边不时抬起那双黑得显深的眼睛看看卢小龙。卢小龙打点好姐妹俩,又忙着招呼丁老头,因为自己既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又是生产队的小队长。
丁老头开始点豆腐了。他从酸浆缸中舀出一瓢已经酵酸的浆水,稳稳地沉入豆浆中,瓢在豆浆里转圈移动着,瓢中的酸浆水便极为均匀平稳地落到了豆浆中,丁老头一边点着一边说着:“要让豆浆稳一稳,豆浆性子浮的时候,点不出好豆腐。下酸浆水要下得慢,下得匀,千万不要搅动它,一搅,出豆腐就少了。”说着,他把瓢递给卢小龙:“队长来一下。”
卢小龙接过瓢,这不是他第一次学艺了,他从酸浆缸中舀出满满一大瓢酸浆水,将瓢稍微斜着慢慢插入豆浆中,让瓢像船一样在豆浆中转圈移动,锅很大,几乎有两米的直径,他要俯身伸长手臂,拿着瓢转动着。先贴着锅边转大圈,慢慢把圈转小,缓缓的三四圈,瓢转到锅中心,一瓢酸浆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均匀地混入豆浆中。停一停,看一看,豆浆还是白白的,一动没动。等豆浆停稳了,再舀起第三瓢酸浆水点下去。点了几瓢以后,就看到豆浆开始泄了,啤酒一样的浆水在表面出现,乳白色的豆腐脑开始往下沉淀,样子颇像一潭水中看到的白云的倒影。卢小龙端着油灯静静地观察着,这就到了点豆腐最奥妙的时刻,要让豆腐脑静静地沉淀下去,人心稳,豆腐才稳,最后看看锅里还缺不缺酸浆水,若缺,就要稍稍补一点,那动作要更柔和,补的量绝不可过多。
终于,豆腐脑在锅底停稳了,啤酒一样的黄色浆水也在上面停稳了,便操起瓢一瓢一瓢将浆水舀到一个特大号的大水缸里,明天喂猪喂牛。豆腐脑在锅底出现,鲜嫩晃动,这时拿过一个篦子来,里面铺上屉布,将豆腐脑一瓢一瓢舀进去,篦子架在一个空水缸上面,豆腐脑里的水哗哗地渗落到水缸里。舀满了,将屉布对角一包,用力一勒,里边的水分就更加有力地透过屉布哗哗哗地流入缸中,然后展开屉布,再一次对角勒紧,里边的水又一阵哗哗哗地渗漏出来。勒上几勒,豆腐脑就快变成嫩豆腐了,这时将屉布再一次勒紧包好,在上面压上一个圆木盖,在木盖上压上两块大石头,听见屉布包里的水又哗哗地往外流着,等猛劲过去了,就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了。直到这时,这锅豆腐才算点完了,一晚上过去,明天清晨将豆腐包打开,就成了像篦子一样圆圆厚厚的一大块豆腐了,那时就任人切割了。
今天做豆腐的活算是完了,姐妹俩让丁老头先回家吃饭,她们一边和卢小龙说着话,一边将大锅洗净。锅底结了薄薄的一层锅巴,鲁敏敏用铁铲铲起来,拿在手中递给卢小龙说:“这个允许你尝一块。”卢小龙接过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说道:“真苦,不好吃。”
鲁敏敏愉快地看着他,鲁继敏一边刷着锅一边说:“就是不好吃才给你吃呢,要不还不都给你吃了,我们猪吃什么呀?”卢小龙扑哧笑了,鲁敏敏也笑了。一个大锅的锅巴都铲起来,扔到豆腐渣桶里,都是明天喂猪的饲料,又倒上清水,将大锅刷干净。再将一桶清水倒入锅中,用灶里压住的煤火暖一夜水。卢小龙帮着姐妹俩将豆腐房打扫干净,又等着姐妹俩查看了豆腐房的小账本,而后牵着毛驴,将一对木门的铁环锁上一把小铁锁,就回去吃饭。
路过生产队的饲养棚时,卢小龙将小毛驴送了进去。
饲养棚内点着一盏防风的煤油灯,村里人管它叫马灯。一片昏暗的光亮中,十几头牛和几匹骡马都在槽里嚼着草料,饲养员是一个姓田的矮个老头与一个叫做汤小明的男知识青年。田老头正一个槽一个槽地给牲口们拨拉着草料,看到卢小龙牵着小驴进来,他矮矮地走过来接了缰绳,系到一个空食槽的木柱上,顺手布上草料,小驴便欢欢地吃了起来。
卢小龙伸手摸了摸几头牛的脑门,牛都乖乖地吃着草,有的还抬起头用湿乎乎的舌头舔舔他的手。摸着牛的脑门,你能觉出它的毛又粗糙又光顺,头又大又温乎。一匹白马一边吃着草一边踏着蹄子,打着响鼻,卢小龙上去摸它时,它晃着头不让摸,卢小龙笑着对它说:“你这个傻瓜。”田老头听着,矮矮地过来笑了。卢小龙又看了看饲养棚深处的一盘大炕,说道:“晚上睡在这儿,热不热?”田老头说:“不热不热,咱们这棚子,后半截是窑洞,凉快。”卢小龙看着那盘大炕,心中不禁微微笑了。这里是生产小队召集社员开会的地方,马灯往炕上一放,七八十户人家的主要劳动力便都挤到这儿,听着牲口嚼草的声音,站着,坐着,说着,闹着,抽着烟,咳嗽着,就把生产队的事商量了。自从当了队长,他对在这个牲口棚里开会也特别有了兴趣。
烟雾腾腾中,他把牛马驴骡看了一遍,正准备退出来时,一挑水进了饲养棚,与田大爷一起喂牲口的知识青年汤小明进来了,他是个初中生,长得眉清目秀,看见卢小龙,他说:“你还没回去吃饭吧?”同时拎起一桶水倒到水缸里,卢小龙也顺手拎起另一桶水,帮着倒到水缸里,随口答道:“我送毛驴过来,顺便看看,你吃饭了吗?”汤小明说:“吃了。”
卢小龙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这两天犁地,牲口用得狠了点,夜里稍微加点料。”汤小明说:“这我知道,料少了,牲口腿会软的。”走到饲养棚外头,卢小龙又轻声问了一句:“料你管着呢?”汤小明点头说:“是,黑豆和玉米都是我直接从队里库房领出来,拿到机磨上磨了,再拿到饲养棚来,你放心吧。”卢小龙点点头,田老头喂牲口是个好手,就是爱占小便宜,经常克扣牛马的口粮,偷回家去。鲁敏敏和鲁继敏还在牲口棚外等着,三个人踏着月光在村中高低不平的路上几上几下地往回走着,两边的房屋和窑洞依稀透出油灯的光亮。
他们回到了自己的院子。正是夏忙时节,知识青年没有都回来,回来的几个人正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端着大碗吃饭。窑洞门敞开着,黑黑的窑洞里亮着煤油灯。今天轮值做饭的是唐北生和贾若曦,看到卢小龙三个人,唐北生仰着一张疙疙瘩瘩的脸笑着说道:“快吃吧。”卢小龙问:“还有几个人没吃?”唐北生说:“除了你们,就剩下机磨房和油坊上的人了。”卢小龙说:“早就饿得顶不住了,先洗一把。”唐北生伸手一指,说:“你们的脸盆都在这儿呢,已经倒上水了。”
窑洞门口摆着六七个脸盆,里边都有半盆水,卢小龙借着窑洞里透出的油灯亮和头顶上的月光认出自己的脸盆,立刻蹲下身双手掬着水洗起脸来,很快,一盆水就成了黄泥汤子,上面还漂着一些麦壳。唐北生笑着把毛巾递过来,说道:“这是你的毛巾,已经湿过了。”
卢小龙很舒服地擦着脸、脖子和手臂,又很舒服地擤了擤鼻子,觉得被汗水、泥土堵塞的毛汗孔又都爽快地张开了。鲁敏敏、鲁继敏也都洗完了,三个人一人一个大馒头、一大碗玉米面糊糊,就着咸菜丝香香地吃了起来。唐北生站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吃饭,贾若曦也晃着两个八字型的小辫子走过来,问:“馒头没有凉吧?”卢小龙说:“没有,天这么热,凉了也不怕。”唐北生说:“玉米糊糊还有,管够。”卢小龙说:“农忙的时候不敢饿着大家。”
唐北生看看院子里走动的邻居,蹲下身凑在卢小龙跟前说道:“刚才,富大爷领着几个人想要找你呢。”富大爷是村里的贫协主任,卢小龙问:“什么事?”唐北生转了转那双挺机灵的眼睛,压低声音说道:“他们说,大队会计刘来发贪污。”
卢小龙垂下眼想了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向大队支书刘仁鑫去反映?”
唐北生伸手捂在卢小龙的耳朵上说:“他是他的后台。”
卢小龙看了看院子里的人,轻声说道:“啥事别莽撞,弄清楚再说,慢慢来。”唐北生点点头,同时很有战斗情绪地低声说:“他们说,刘堡村过去四清时就雨过地皮湿。”
卢小龙看了唐北生一眼,说:“今天先说到这儿。”唐北生回头看了看院子里的人,又转过头低声对卢小龙说:“他们说的,以后你当大队支书就好了。”卢小龙哼地笑了一下,一边喝着大碗里的糊糊,一边说道:“我这会儿党员还不是呢!”
正说着,院门外一片脚步声,跑来一个脸色苍白的妇女,一进门就冲卢小龙说:“我家二狗子又抽开羊角疯了,去个人给他扎扎针吧。”二狗子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隔长间短地抽羊角疯。卢小龙对贾若曦说:“那你们就去一下吧。”知识青年一到村里就成立了针灸医疗队,专门跑到几十里外的野战军医院学习过,给村里人免费针灸,治好了不少病,在周围这一片村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了。贾若曦对鲁敏敏说:“你跟我一起去吧。”鲁敏敏也是针灸医疗队的成员,她放下饭碗说道:“行,我回来再接着吃。”两个人回到窑洞里拿出了针灸盒和针灸医疗手册,刚要走,又停下来对卢小龙说:“我们上次给二狗扎过,没管几天就又犯了。”卢小龙说:“那就再扎呗。”贾若曦说:“有个穴我们不敢扎。”卢小龙说:“什么穴?”
贾若曦说:“就是哑门穴,挺危险的,可是,这个穴位治聋哑有特效,治羊角疯也有特效。”
卢小龙说:“先在咱们自己身上试嘛,你们不是好多穴都试过吗?”贾若曦看了看鲁敏敏,说:“咱们现在就试吧,你在我身上试。”鲁敏敏说:“在我身上试吧,你比我扎得好。”卢小龙把喝空了的碗往地上一放,说道:“你们俩先去一个人,拣你们过去扎过的穴先扎上,留一个人在我身上试针。”贾若曦用商量的目光看着鲁敏敏,鲁敏敏说:“你先去还是我先去?”
贾若曦想了一下,说:“我先去吧。”她站起来,对二狗娘说道:“走,我先跟你走。”两个人匆匆走了。
卢小龙回到窑洞,在长条凳上坐下,鲁敏敏把油灯拿近,用酒精棉将他后脖颈哑门穴周围擦拭了一下,又将手指和细长的银针擦拭了一下,然后,在卢小龙的颈椎上来回摁着寻找着,小心地将银针插入一个颈椎缝中。卢小龙稍有些紧张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鲁敏敏小心翼翼地往里进着针,每深入一点就问:“有感觉没有?”卢小龙体会着,说道:“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只是微微有一点胀。”鲁敏敏说:“你有了特别的感觉,立刻告诉我。”
卢小龙说:“那肯定的。”卢小龙知道,这个穴位自古以来被称为“禁穴”就因为它很危险,稍一扎深,就可能造成死亡和医疗事故,扎得浅了,又毫无效果,只有扎到适当的深度,形成强刺激,才能治疗聋哑等疑难病症,只是这个深浅不好掌握。鲁敏敏旋转着手中的银针,极缓慢地一点点深入着。卢小龙酸胀的感觉越来越强,然而他知道,这个刺激还不足以治疗疑难病症,他说:“你接着进针吧。”
窑洞里围了好几个知识青年,都有些紧张地盯视着这有些危险的尝试,很静。突然,卢小龙觉得颈椎触电一样,从头顶到尾椎骨都被电流强烈贯通,浑身一个透彻的强烈震动。
这回不用他说,鲁敏敏也吓得停住了手。卢小龙闭着眼体会了一下,觉出脊背和头顶一阵穿透的轻快与凉爽,他转过头对鲁敏敏说道:“成功了。”鲁敏敏紧张的面孔这才舒展开来,她说:“真把我吓坏了,以为把你扎死了呢。”说着,抬起手背擦着自己额头上的一片汗珠。
卢小龙说:“哪那么容易死呀?”鲁敏敏旋转着轻轻往外拔针,一股电流又沿着脊柱上下蹿行着,只不过没有刚才那么强烈了。卢小龙把感觉一一报告给鲁敏敏,鲁敏敏收了针,说道:“这我就有把握了。”卢小龙提醒道:“你刚才记住了没有,扎了多深?”鲁敏敏笑着瞟了他一眼,说:“记住了,不过,给二狗不能扎那么深,因为他人小,脖子也比你细。”
鲁敏敏拿着针灸盒匆匆走了,唐北生笑着说道:“刚才,我也紧张得很,真把你扎死了,我们这伙人可就群龙无首了。”卢小龙一笑,说道:“再给一碗玉米面糊糊吧。”唐北生说:“没问题,我给你去盛。”鲁继敏两眼黑沉沉地看着卢小龙,说道:“这次要能把羊角疯治好了,咱们刘堡的知青就又创了一个奇迹。”
卢小龙走出窑洞坐在小板凳上喝开了玉米糊糊,这一碗喝完了,大个子高伟民打头,在机磨房和油坊干活的几个知识青年都累得七扭八歪地拖着步子回来了。卢小龙对唐北生说:“这几个人累坏了,先给他们搞饭吃,我还得去打麦场,今晚上那里通宵干。”唐北生说:“等灶上的事都完了,我去打麦场上替你一会儿,你也不能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卢小龙拍了拍脑门,说:“让它多辛苦几天吧,你又不能替我当队长。”说罢便要往外走,唐北生喊了一声:“等等。”跑进窑洞拿出一件褂子和一封信,说道:“后半夜凉,你把外衣带上,这儿还有你一封信。”卢小龙接过衣服搭在肩膀上,看了看信,是沈丽从北京来的,便捏在手中,顶着月光往村外的打麦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