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第 97 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两位皇子要成亲, 桓凌这个率先上书的自然休假也休不稳,每天不光被祖父拎去教训, 早晚还要到都察院应卯, 与同僚一道监察户、工两部的银钱出入。
宋时有些同情他,但更值得同情的还是都察院与礼、户、工三部被拉出来干活的官员, 也不知那些人去加班时, 会不会恨他这道奏章上的不是时候。
大约又恨又羡慕吧。毕竟皇子成亲是国朝大事, 他一本上去就让两位皇子定下婚事, 算是拿得出手的政绩了, 至少当初为了周王成亲连上不知多少道本的同事们都得羡慕。
宋时挥挥手送他踏上了加班的道路, 拿着他写的购房指南, 叫来经纪人带他看房。三套都是桓凌这个本地人精心选的, 不光房子大小合适,布局好,建房子的材料都是好料, 周围环境、邻居、交通、购物条件也都不错——从迷信上说, 这几处房子的风水也都不错。
他私心里,还是最喜欢西涯那处。
不光是为了跟未来名人当邻居,过一把养成首辅的瘾, 更是为了西涯这边地方空阔, 比城里的院子大上两三倍,东西跨院几乎都比得上城东那处的正院,足够他们一家住到四世同堂。
不光宅院大、房舍多,旁边还连着一座小小的花园。花园中从后海引进来一道水渠, 在园西测汇成一池碧水,傍立假山,听说还是个广结贵人的风水。宋时虽不信这些迷信的,却喜欢这池子——如今池中虽然没养什么,但清清败叶枯荷、投些莲、荇、菱、芡的种子,往后到夏秋便是一片好景致。
还能吃着鲜菱嫩藕,一举两得。
花园虽小,多弄几块玲珑……水泥湖石,再种些树,用回廊、月亮门、花窗制造景深,学苏式园林的设计布置出来,配上这池子和清渠,至少也是个街心公园的水平吧?
他越想越是心动,先找了个会写生的书生把这三处院子内外景致画下来,连图带房价、宅地鱼鳞图一并粘好,叫人捎回保定给母亲和兄嫂们做参考。
把正事安排好了,他又去了一趟灵泉寺,找那天见的杂剧班子。
端午正日,都察院的加班浪潮也暂歇了歇,桓凌偷得浮生半日闲,陪他一同到灵泉寺。周王上回就是微服到这里被捉的,这回估计不会再来,两人稳稳当当地遛回来,准备先仔细看看戏台上的人再去认亲。
万一人家就是从福建来的路岐人身上学来了这妆容打扮,根本不是孟三郎夫妇呢?他们要是上去认错了人,可就不好意思再看戏了,岂不浪费了这么好的原著改编的杂剧!
他们掐着上回的时间,到得比上回早了些,那杂剧班子的车外虽然已围了些人,演员却都在帐篷里上妆,净末都还没登台。此时过去,正好能看看前面的艳段。
两人经过路边卖吃食的摊子时,那个差点和他吵起来的摊主倒认出他们,上前招呼道:“二位公子莫不是为了上回没看成宋三元的杂剧,今日过来再看一次?上回公子们遇着贵友,就到寺里去了,冷淘可惜都没吃着几口,今日小的再给公子们做一份,不要你的银子。”
宋时见他如此大方,便笑着答道:“劳老丈惦记,今日我们要挤上去看戏,却不便吃冷淘了,只要买些方便拿在手里的吃食。”
端午正日,还有什么比粽子更方便的!
摊主道:“我家也有卖好江米粽子的,不知两位客官要吃什么的?有小枣的、蜜枣的,也有自家熬的好豆馅儿的,白送一小碟砂糖,不敢收客人们银子。”
他从后头打开一口大锅,捞出几个煮得碧绿欲滴的粽子,上头缠着红白几色的线。
北方日常吃的粽子无非红枣、豆馅、八宝、白糖,比南方的馅儿少。宋时自家爱吃枣的,索性就在他家要了两个枣棕子,又给桓凌要了一个枣的一个豆馅的,叫老板替他们剥开,切成小块搁在食盒里方便一会儿带走。
摊主痛快地说:“您这样富贵公子哪儿能亲手剥粽叶,自然是小老儿来。”他剥了箬叶,回头洗洗煮煮还能再用,积得多了,也能省点买粽叶的小钱。
他说话利落,干活也利落,几下就给弄好了,还将两小碟不怎么白的砂糖倒进一个空的格子里,方便他们蘸粽子吃。桓凌接过盒子,看看台上唱艳段的还没开始,便拿了两副筷子,用手帕擦了几下,劝宋时趁这机会先吃两口。
不光是热着好吃的问题,待会儿挤到人群中,只怕连抬臂的空当都没有,纵是这粽子切得再好也不方便吃。
宋时夹着粽子往糖盒里滚了一圈,吃起来仍是不如现代的糖甜,又找摊主买了几碟的量。不过民间小吃就是吃个气氛,不能要求摊主白送的糖还要搞白糖脱色工艺,砂砂甜甜的土白糖配上热腾腾粘糯香滑的蒸江米,偶尔还能吃到比糖还甜的蒸枣,感觉相当不错。
想当年大学食堂天天能买到粽子当早餐,也没觉得这粽子好,如今真是一年只能吃到一次了,才感觉到它作为节日食品的珍贵。
宋时忆起当年,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种适合在人多场合举着吃的粽子:“要是有云南的竹筒粽子就好了,破开竹子,拿个棍从底下一穿,外头滚一圈糖,到哪儿都能吃。”
桓凌却没听过“竹筒粽子”这名字,不禁问道:“你何时吃过云南的粽子?难道是随令遵在广西任上……”
宋时这才意识到失口,连忙咳嗽几声,夹着粽子块说:“正是,广西离云南近,有商人在云南贩药材,说起他们那里夷人吃食跟中原不同,爱有竹筒蒸饭。竹筒不只能做粽子,还能蒸菜饭,里面掺上豆子或搁上鸡肉、蘑菇……”
他在学校门口小摊上吃过好几年,不知是不是正宗云南产的,不过好吃是真的。
桓凌爱听他讲这些自己不曾参与过的经历,便咬着粽子含笑听着。那摊主倒是上了心,等他说完了便主动应承:“公子说的竹筒粽子倒也容易做,小老儿听了也就会蒸了。下回公子若还来这摊上吃东西,小老儿便蒸上一锅把与你们。”
宋时笑着摇摇头:“我们再能吃也吃不上一锅啊。老丈若要卖,自去试着做罢了。粽子容易做,那糯米蒸鸡蒸肉时却要在米里滴几滴油,再搁上秋油、姜、蒜腌了肉才好吃,单搁盐的不够香。”
他也忘了这是竹筒鸡还是糯米鸡的做法,不过凭他吃了小二十年食堂和外卖的经验,按着他这做法做出来的肯定能好吃。
邻桌几个刚坐下来点菜的客人也叫他忽悠得口水直泛,恨不得摊主立刻便买竹子、砍竹筒,替他们蒸出一盘来。摊主却给他们变不出竹筒和鸡肉来,只能许诺明天便买竹筒,先蒸个糯米的竹筒粽子试试。
这竹筒蒸的京里又不认它作粽子,过了端午也能卖钱,倒是做得起的买卖。
摊主打好主意,便问宋时:“小老儿往后要以公子教的法子做生意,敢请教公子贵姓,往后我这摊子上也好说是某公子府上赐的方子吧?”
……不,宋氏油印、宋氏硬笔书法他就认了,这宋氏粽子就不用了吧。
他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笑了一下,客气道:“就叫云南竹筒饭吧,在下只是个平常人,不求在这种事上出名。”
摊主可惜地叹了几声,一旁听他说了半天云南竹筒饭的人都说:“公子连夷人日常吃的东西都晓得,还能说出做法,定是个饮食大家,何不留个名姓?”
宋时肯意思给竹筒粽子留下这么个名人传说,端着盒食就想跑。
桓凌只觉着他这坐立不安的模样可爱得难以言说,含笑替他解围:“我这兄弟又不是宋三元那样的名人,留了名姓又如何?倒不如只说是云南粽子,吃东西的客人见是稀罕的远地风味,来买怕的还更多呢。”
这话说得摊主点头,他师弟却幽怨地看了他一眼——细看脸和脖子都有点红,好在端午的日头晒得很,别人也晒得脸红,没人发现他是为那句“宋三元”才脸红的。
桓凌对他神色间一点点变化都看在眼里,知道他不好意思,便拉起他说:“那边冲末上台了,咱们赶上去正好看他今日艳段说什么。这两匹马便暂寄于此,劳老丈替我们看一下,倒不用喂他什么。”
那摊主拍着胸脯道:“自然,自然,为着这位公子教小老儿做云南粽子,小老儿也要用心替你们看着。”
宋时转身便走,直走到看戏的人群外围才停步,磨着牙低声数落他:“你刚才说什没有谁出名?万一有人认出我就是……呢!以后这片人一提起我,就是做云南竹筒饭的宋……某某了!”
桓凌忍着笑将头凑过去,同样小声答道:“那些人若真个认得你,还有能忍着不说着?我之前下马时也看过周遭情形,确实没有认得咱们的人,贤弟只管放心就是。此处人声喧闹,说话也听不清,不如吃口粽子消消气?”
吃、吃吧。
不跟自己的胃过不去。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小摊就能买着粽子,超市还一年四季的冻粽子卖的21世纪,每年也就这一次能吃着。
恰好台上艳段也说着吃粽子的笑话,配着这粽子吃正好应景。前头人群中一浪接一浪的笑声起伏,桓凌跟着笑了几声,忽然想起师弟吃着粽子,笑得厉害容易噎着,又要劝他先别吃东西。
然而待他看向宋时,却那现他正捂着肚子低着头,身子微颤,食盒里倾斜着提在手上,里面剩的糖都洒了些在地上。
“时官儿!”
桓凌惊叫一声,扶住宋时,紧张地问他:“你哪里不好,是噎着了还是积食腹痛!”
宋时抬起头来,露出笑得眼都挤成一线的脸,摆着手笑了半天才道:“我听车上净末说笑,忽然想起一个从前听过的笑话,也是跟这粽子有关。说的是京城外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位大侠,姓江名米字小枣。江大侠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白糖的,一个叫馅儿的……”
这么多年没听相声,听人说到粽子的笑话,想起《大保镖》,仍然笑得直不起腰来。就是把这对口相声改成单口,传统艺术也仍是魅力无穷,桓凌听着粽子师徒的名字还不想笑,听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稀松”时也忍俊不禁。
围着这车子听戏的人平日也都爱看百戏,常见在瓦子里耍弄兵器的。听他诙谐地讲着这位练起武来“样样稀松”,十八般兵器摆出来都能“卖了”的馅儿少侠,却有不少联想起自己平日见过的卖艺人,也纷纷哄笑起来。
靠外的这一带听净末讲笑本就听不大清楚,正好他讲得又好,倒有不少人回转来看他。本是人家搭场子唱戏,却有不少客人叫他一个看戏的人勾搭走了,不肯给杂剧班子打赏,下来收钱的人见势不对,忙回去告诉班主——
有人在他们的场子外撂地卖艺,将他们的客人勾搭走了!
班主皱了皱眉,问道:“咱们连日在这里唱《白毛仙姑传》,还有人不知道这片场子是咱们占的?你可看见那人什么样子、演的什么?”
收钱的是个刚进班的童子,还不大敢看人,隔着一圈人又看不清里头围的人什么样子,只含糊的说:“是个说话人吧,儿听了几句,说的是个大侠的故事。”
班主见他也说不出什么,班里净、末、旦又都装扮上了,不便出去,便道:“你在这里看着箱笼,我去见他。只要不是来砸场子的,劝他几句,得他离远些便是了。”
他正了正衣冠,从人群中挤出去,果然见圈子最外头的人都不怎么听台上艳段,反而有不少人围着外头两个头戴纱帽、衣料光鲜的公子,人群中不时传来朗朗笑声。
他又强行从这群人中挤进去,到场中恰听着一句含着笑意的“我放下兵刃,你饶我不死——”
两旁身后的看客轰然大笑,连他自己都不觉有些笑意从胸间涌上,挤进去朝圈中人拱一拱手,抬眼看着他便要说话。
三人目光相对,他险些喊出一个“宋”字,方才还兴致勃勃讲着相声的宋时便猛地抬手,五指皆张,拦住了他没出口的话。桓凌抢先一步冲到他面前,打了个眼色,沉声道:“不想今日在此遇见李兄弟,既是有缘,不妨等会儿看完戏咱们一起到寺里说话。”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少笙,看得他不由自主地点了头,面带惭色地说:“我也有许多事要与两位……公子说。”
两位皇子要成亲, 桓凌这个率先上书的自然休假也休不稳,每天不光被祖父拎去教训, 早晚还要到都察院应卯, 与同僚一道监察户、工两部的银钱出入。
宋时有些同情他,但更值得同情的还是都察院与礼、户、工三部被拉出来干活的官员, 也不知那些人去加班时, 会不会恨他这道奏章上的不是时候。
大约又恨又羡慕吧。毕竟皇子成亲是国朝大事, 他一本上去就让两位皇子定下婚事, 算是拿得出手的政绩了, 至少当初为了周王成亲连上不知多少道本的同事们都得羡慕。
宋时挥挥手送他踏上了加班的道路, 拿着他写的购房指南, 叫来经纪人带他看房。三套都是桓凌这个本地人精心选的, 不光房子大小合适,布局好,建房子的材料都是好料, 周围环境、邻居、交通、购物条件也都不错——从迷信上说, 这几处房子的风水也都不错。
他私心里,还是最喜欢西涯那处。
不光是为了跟未来名人当邻居,过一把养成首辅的瘾, 更是为了西涯这边地方空阔, 比城里的院子大上两三倍,东西跨院几乎都比得上城东那处的正院,足够他们一家住到四世同堂。
不光宅院大、房舍多,旁边还连着一座小小的花园。花园中从后海引进来一道水渠, 在园西测汇成一池碧水,傍立假山,听说还是个广结贵人的风水。宋时虽不信这些迷信的,却喜欢这池子——如今池中虽然没养什么,但清清败叶枯荷、投些莲、荇、菱、芡的种子,往后到夏秋便是一片好景致。
还能吃着鲜菱嫩藕,一举两得。
花园虽小,多弄几块玲珑……水泥湖石,再种些树,用回廊、月亮门、花窗制造景深,学苏式园林的设计布置出来,配上这池子和清渠,至少也是个街心公园的水平吧?
他越想越是心动,先找了个会写生的书生把这三处院子内外景致画下来,连图带房价、宅地鱼鳞图一并粘好,叫人捎回保定给母亲和兄嫂们做参考。
把正事安排好了,他又去了一趟灵泉寺,找那天见的杂剧班子。
端午正日,都察院的加班浪潮也暂歇了歇,桓凌偷得浮生半日闲,陪他一同到灵泉寺。周王上回就是微服到这里被捉的,这回估计不会再来,两人稳稳当当地遛回来,准备先仔细看看戏台上的人再去认亲。
万一人家就是从福建来的路岐人身上学来了这妆容打扮,根本不是孟三郎夫妇呢?他们要是上去认错了人,可就不好意思再看戏了,岂不浪费了这么好的原著改编的杂剧!
他们掐着上回的时间,到得比上回早了些,那杂剧班子的车外虽然已围了些人,演员却都在帐篷里上妆,净末都还没登台。此时过去,正好能看看前面的艳段。
两人经过路边卖吃食的摊子时,那个差点和他吵起来的摊主倒认出他们,上前招呼道:“二位公子莫不是为了上回没看成宋三元的杂剧,今日过来再看一次?上回公子们遇着贵友,就到寺里去了,冷淘可惜都没吃着几口,今日小的再给公子们做一份,不要你的银子。”
宋时见他如此大方,便笑着答道:“劳老丈惦记,今日我们要挤上去看戏,却不便吃冷淘了,只要买些方便拿在手里的吃食。”
端午正日,还有什么比粽子更方便的!
摊主道:“我家也有卖好江米粽子的,不知两位客官要吃什么的?有小枣的、蜜枣的,也有自家熬的好豆馅儿的,白送一小碟砂糖,不敢收客人们银子。”
他从后头打开一口大锅,捞出几个煮得碧绿欲滴的粽子,上头缠着红白几色的线。
北方日常吃的粽子无非红枣、豆馅、八宝、白糖,比南方的馅儿少。宋时自家爱吃枣的,索性就在他家要了两个枣棕子,又给桓凌要了一个枣的一个豆馅的,叫老板替他们剥开,切成小块搁在食盒里方便一会儿带走。
摊主痛快地说:“您这样富贵公子哪儿能亲手剥粽叶,自然是小老儿来。”他剥了箬叶,回头洗洗煮煮还能再用,积得多了,也能省点买粽叶的小钱。
他说话利落,干活也利落,几下就给弄好了,还将两小碟不怎么白的砂糖倒进一个空的格子里,方便他们蘸粽子吃。桓凌接过盒子,看看台上唱艳段的还没开始,便拿了两副筷子,用手帕擦了几下,劝宋时趁这机会先吃两口。
不光是热着好吃的问题,待会儿挤到人群中,只怕连抬臂的空当都没有,纵是这粽子切得再好也不方便吃。
宋时夹着粽子往糖盒里滚了一圈,吃起来仍是不如现代的糖甜,又找摊主买了几碟的量。不过民间小吃就是吃个气氛,不能要求摊主白送的糖还要搞白糖脱色工艺,砂砂甜甜的土白糖配上热腾腾粘糯香滑的蒸江米,偶尔还能吃到比糖还甜的蒸枣,感觉相当不错。
想当年大学食堂天天能买到粽子当早餐,也没觉得这粽子好,如今真是一年只能吃到一次了,才感觉到它作为节日食品的珍贵。
宋时忆起当年,不禁又想起了另一种适合在人多场合举着吃的粽子:“要是有云南的竹筒粽子就好了,破开竹子,拿个棍从底下一穿,外头滚一圈糖,到哪儿都能吃。”
桓凌却没听过“竹筒粽子”这名字,不禁问道:“你何时吃过云南的粽子?难道是随令遵在广西任上……”
宋时这才意识到失口,连忙咳嗽几声,夹着粽子块说:“正是,广西离云南近,有商人在云南贩药材,说起他们那里夷人吃食跟中原不同,爱有竹筒蒸饭。竹筒不只能做粽子,还能蒸菜饭,里面掺上豆子或搁上鸡肉、蘑菇……”
他在学校门口小摊上吃过好几年,不知是不是正宗云南产的,不过好吃是真的。
桓凌爱听他讲这些自己不曾参与过的经历,便咬着粽子含笑听着。那摊主倒是上了心,等他说完了便主动应承:“公子说的竹筒粽子倒也容易做,小老儿听了也就会蒸了。下回公子若还来这摊上吃东西,小老儿便蒸上一锅把与你们。”
宋时笑着摇摇头:“我们再能吃也吃不上一锅啊。老丈若要卖,自去试着做罢了。粽子容易做,那糯米蒸鸡蒸肉时却要在米里滴几滴油,再搁上秋油、姜、蒜腌了肉才好吃,单搁盐的不够香。”
他也忘了这是竹筒鸡还是糯米鸡的做法,不过凭他吃了小二十年食堂和外卖的经验,按着他这做法做出来的肯定能好吃。
邻桌几个刚坐下来点菜的客人也叫他忽悠得口水直泛,恨不得摊主立刻便买竹子、砍竹筒,替他们蒸出一盘来。摊主却给他们变不出竹筒和鸡肉来,只能许诺明天便买竹筒,先蒸个糯米的竹筒粽子试试。
这竹筒蒸的京里又不认它作粽子,过了端午也能卖钱,倒是做得起的买卖。
摊主打好主意,便问宋时:“小老儿往后要以公子教的法子做生意,敢请教公子贵姓,往后我这摊子上也好说是某公子府上赐的方子吧?”
……不,宋氏油印、宋氏硬笔书法他就认了,这宋氏粽子就不用了吧。
他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笑了一下,客气道:“就叫云南竹筒饭吧,在下只是个平常人,不求在这种事上出名。”
摊主可惜地叹了几声,一旁听他说了半天云南竹筒饭的人都说:“公子连夷人日常吃的东西都晓得,还能说出做法,定是个饮食大家,何不留个名姓?”
宋时肯意思给竹筒粽子留下这么个名人传说,端着盒食就想跑。
桓凌只觉着他这坐立不安的模样可爱得难以言说,含笑替他解围:“我这兄弟又不是宋三元那样的名人,留了名姓又如何?倒不如只说是云南粽子,吃东西的客人见是稀罕的远地风味,来买怕的还更多呢。”
这话说得摊主点头,他师弟却幽怨地看了他一眼——细看脸和脖子都有点红,好在端午的日头晒得很,别人也晒得脸红,没人发现他是为那句“宋三元”才脸红的。
桓凌对他神色间一点点变化都看在眼里,知道他不好意思,便拉起他说:“那边冲末上台了,咱们赶上去正好看他今日艳段说什么。这两匹马便暂寄于此,劳老丈替我们看一下,倒不用喂他什么。”
那摊主拍着胸脯道:“自然,自然,为着这位公子教小老儿做云南粽子,小老儿也要用心替你们看着。”
宋时转身便走,直走到看戏的人群外围才停步,磨着牙低声数落他:“你刚才说什没有谁出名?万一有人认出我就是……呢!以后这片人一提起我,就是做云南竹筒饭的宋……某某了!”
桓凌忍着笑将头凑过去,同样小声答道:“那些人若真个认得你,还有能忍着不说着?我之前下马时也看过周遭情形,确实没有认得咱们的人,贤弟只管放心就是。此处人声喧闹,说话也听不清,不如吃口粽子消消气?”
吃、吃吧。
不跟自己的胃过不去。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小摊就能买着粽子,超市还一年四季的冻粽子卖的21世纪,每年也就这一次能吃着。
恰好台上艳段也说着吃粽子的笑话,配着这粽子吃正好应景。前头人群中一浪接一浪的笑声起伏,桓凌跟着笑了几声,忽然想起师弟吃着粽子,笑得厉害容易噎着,又要劝他先别吃东西。
然而待他看向宋时,却那现他正捂着肚子低着头,身子微颤,食盒里倾斜着提在手上,里面剩的糖都洒了些在地上。
“时官儿!”
桓凌惊叫一声,扶住宋时,紧张地问他:“你哪里不好,是噎着了还是积食腹痛!”
宋时抬起头来,露出笑得眼都挤成一线的脸,摆着手笑了半天才道:“我听车上净末说笑,忽然想起一个从前听过的笑话,也是跟这粽子有关。说的是京城外有个村子,村里住着位大侠,姓江名米字小枣。江大侠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白糖的,一个叫馅儿的……”
这么多年没听相声,听人说到粽子的笑话,想起《大保镖》,仍然笑得直不起腰来。就是把这对口相声改成单口,传统艺术也仍是魅力无穷,桓凌听着粽子师徒的名字还不想笑,听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稀松”时也忍俊不禁。
围着这车子听戏的人平日也都爱看百戏,常见在瓦子里耍弄兵器的。听他诙谐地讲着这位练起武来“样样稀松”,十八般兵器摆出来都能“卖了”的馅儿少侠,却有不少联想起自己平日见过的卖艺人,也纷纷哄笑起来。
靠外的这一带听净末讲笑本就听不大清楚,正好他讲得又好,倒有不少人回转来看他。本是人家搭场子唱戏,却有不少客人叫他一个看戏的人勾搭走了,不肯给杂剧班子打赏,下来收钱的人见势不对,忙回去告诉班主——
有人在他们的场子外撂地卖艺,将他们的客人勾搭走了!
班主皱了皱眉,问道:“咱们连日在这里唱《白毛仙姑传》,还有人不知道这片场子是咱们占的?你可看见那人什么样子、演的什么?”
收钱的是个刚进班的童子,还不大敢看人,隔着一圈人又看不清里头围的人什么样子,只含糊的说:“是个说话人吧,儿听了几句,说的是个大侠的故事。”
班主见他也说不出什么,班里净、末、旦又都装扮上了,不便出去,便道:“你在这里看着箱笼,我去见他。只要不是来砸场子的,劝他几句,得他离远些便是了。”
他正了正衣冠,从人群中挤出去,果然见圈子最外头的人都不怎么听台上艳段,反而有不少人围着外头两个头戴纱帽、衣料光鲜的公子,人群中不时传来朗朗笑声。
他又强行从这群人中挤进去,到场中恰听着一句含着笑意的“我放下兵刃,你饶我不死——”
两旁身后的看客轰然大笑,连他自己都不觉有些笑意从胸间涌上,挤进去朝圈中人拱一拱手,抬眼看着他便要说话。
三人目光相对,他险些喊出一个“宋”字,方才还兴致勃勃讲着相声的宋时便猛地抬手,五指皆张,拦住了他没出口的话。桓凌抢先一步冲到他面前,打了个眼色,沉声道:“不想今日在此遇见李兄弟,既是有缘,不妨等会儿看完戏咱们一起到寺里说话。”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少笙,看得他不由自主地点了头,面带惭色地说:“我也有许多事要与两位……公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