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杨梅重的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好像是“六一”过后的第四天,他接到山里老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其实,并没有直接接到,老人把电话嘀了几下就放下了,他是根据来电显示给老人回了电话。他和老人们说好了,他嘀几下,他就会给他回电话的,这样,老人就不用花钱。
“阿国——”他拨出的电话刚嘀了一下,就听到听筒里传来老人那迫不及待的很冲的声音,好像要和人吵架一样。每次打电话,他都会被老人那出乎意料迅速的声音给吓一跳,好像他一直就守在电话旁,手一直颤抖地抓着耳机。他好几次想告诉老人,这不符合接电话的礼仪,电话要等铃声响了三声之后才接,要先问对话是谁,接电话也不是村里隔山隔水喊人,用不着那么可着喉咙但每一次他都想想算了,他知道,除了自己偶尔给老人回一两个电话,再不会有人给老人打电话了。
“对,是我,是我啊,阿国啊,叔,有什么事啊——”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也开始可着喉咙对着电话喊话,好像每一次都这样。他扫了一眼身边的妻子,发现她这次还没有笑话他,她和女儿正沉浸有电视里。她对他们父子喊山一样的打电话总要笑话一通,就像他喊老爸为“叔”一样。
“没事,没事,就是家里的杨梅熟了,今年是当年,杨梅可垂了,你,小艾和依依什么时候回家吃杨梅——”
“杨梅?现在是杨梅真的可以摘了?”
“对啊,端午的杨梅重九的柿——”老人笑着说,就像对着小时候不谙事的他“再过几天就端午了,你们回来我们顺便也过过端午,吃吃粽子——”
“端午?六一,六二”
“对啊,今天是农历二十八了,再过六天就是端午了。”
“端午是五月初五吧?谁还记得那个啊。我和小艾他们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空,有空就回家吃杨梅。”
“依依呢?”他知道老人想和小孙女说话,这是老人每次要结束电话的告别仪式。
“依依,过来,爷爷叫你。”
“哪个爷爷啊?”小依依眼睛盯着电视,正入迷地看着那半洋半中的新动漫哪咤,头也不回地说。
“还有哪个爷爷?你有几个亲爷爷?过来,好好和爷爷说话!”他一听就火了,不由大声喝斥道,情急之下还记得赶紧把话筒捂上。
“爷爷——是我,依依啊——杨梅?粽子?好吧——”小依依显然还沉浸在动画片里,一边听着电话,一边眼睛瞟着电视。
“嗯,杨梅——啊,粽子——”好一阵子了,小依依还在心不在焉地重复着这两样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可以想象,老人正在电话那头向他的小孙女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两样东西。小艾听着,看了小依依一眼,又瞟了他一眼,不置可否地顾自看电视了。
“嗯呀嗯呀的,好好说话,好了就和爷爷说再见。”他赶紧对女儿说。
“爷爷,爸爸叫我和你说再见拜拜——再见,拜拜。”说着,小依依不失时机地啪地一声把电话放下了,好像放下一个重担。
妻子小艾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却气得恨不得给小不点一巴掌,这个小鬼头,真是人小鬼大。他可以想象得出正沉浸在讲述的兴奋里的老人在那一头一定被依依突如其来的那一“啪”给弄傻了。他想再给老人打个电话,又觉得没什么可说,也就不了了之了,但终究是件心事,所以这半天也就闷闷不乐了。
到晚上,想和小艾商量回老家的事,一下子想不出怎么开头,却高兴小依依突然说:
“爸爸,爷爷说让我们回山里摘杨梅,吃粽子。”
“那依依想不想去?”
“随便,你们去,我也去,你们不去,我也不去。”“随便”是小依依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个才五岁的小女孩,什么都可以随便,像个老头子。他一听女儿说随便,就有气,她觉得这都是的电视动漫电脑游戏惹得祸。
“中午爷爷都对你说些什么了?”
“说些什么——说摘杨梅说包粽子啊。你们到底去不去啊?”看来,小依依还是对摘杨梅或包粽子有点向往。
“那你问妈妈去不去。”
“再说,还早着呢?今天才——”
“已经是四月二十八了,农历,再过六天——”
“那就去吧。”他心里一阵高兴,这阵高兴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在他的脸上——他看到小艾也把这份高兴看在眼里了,因为她故意装出一份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知道,她会去的,不仅因为她还是能为他着想,还因为她和他一样,一直就是一个“贪玩”的人。吃杨梅他们倒未必那么喜欢,但摘杨梅对他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结婚前,他们曾回老家摘过一次杨梅,那真的是一次温馨而独特的体验。
那一年好像也是一个当年,满山红的发紫的杨梅把绿叶都给压了下去,远远的看去,一棵杨梅树就像一个特大的草莓,红里带着那么点黑绿,又像山上安着一个个大号的豆沙包子。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杨梅把枝都压弯了,有的甚至压折了。他们家的杨梅树在村里杨梅山的最顶,因为日照充足,透风透气,总是长得最好。他们一路都在黑压压的杨梅树下穿行,一不小心就会碰下一阵杨梅雨,路的两旁也都是熟透的落地梅,有的正发出杨梅酒的香气。其实,一上山,鼻子里就已经全是杨梅那淡而固执的酸气儿了。一路上遇到不少摘杨梅的村人,但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其实,村里也就剩几个老头子老太婆了。他们看到他,都热烈地和他打着招呼,然后塞过来一捧杨梅。
“我们也有,吃过了,吃过了。”
“你们家是你们家的,先尝尝我们的。”
走到自家杨梅树下的时候,他们差不多都吃够了,但自家的杨梅实在好,红得发紫,熟得发泡,亮晶晶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馋人极了。他们一起飞快地爬上一棵并不高的杨梅树——老人说,那是专门给他们留着的,老人还给它取了外名字,叫子孙梅。每摘一颗,他们在互相比较了一番大小之后,就争着把它放进已经有点心发麻的嘴里。这一天,他们不知吃了多少,少说也有两三斤吧,反正,他们俩的篮子里一直都是空的。在另一棵树上摘杨梅的老人看着看着也都笑了。他知道,老人虽然和他们隔着几棵树,但他的眼光和心思其实都在他们的杨梅树上,他们的身上。他摘杨梅似乎仅仅是一种掩饰,是一种道具,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学生摆弄着作业本却玩他自己的玩具一样,他们的一笑一动都会进入他的余光,他们吃杨梅的那份喜悦和微酸发甜的感觉也丝丝缕缕地进入他的心里。他记得那一天,老人没有把一颗杨梅丢进自己的嘴里,他说他自己吃够了。他知道,那其实是他们替他吃够了。老人是很喜欢杨梅的,村人都叫他“杨梅篓”他可以一口气吃下五斤杨梅。当然,老人很少这么海吃,除了下雨天杨梅卖不掉或者落地梅多了又没有太阳晒,他才会那么拿杨梅当饭吃。其实,这一村的老人和女人都差不多,他们几乎舍不得吃一颗好杨梅:一颗好杨梅他们也要拿来卖钱——如果有人买的话。虽然这一山的杨梅像所有的地头货一样,贱得很,才几毛钱一斤,但如果有人来收购,杨梅多的人家一年还是可以卖四五百块钱——这对于村里的老人们来说,已经是一年的油盐日用了。这一年,如果杨梅当年,他们这一年的日子就不用太发愁了——至少,不用怕断油少盐了。所以,这地里的杨梅,就是村人们的“低保”
晌午,他们准备先下山回家吃饭。老人把摘了一筐的杨梅放在树荫下,扯了几把茅草盖上,扣上斗笠,大家就下山了。小艾很奇怪,又很担心,老人看出来了,就说:
“我们这山里,规矩还算好,谁的就是谁的。”
他听老人说,最近几年村里的规矩已经大不如前了。在以前,去山上地里的路上,要是看到一块牛粪,在旁边围三块小石子;看到一根野笋,在旁边插一枝小树枝;或者捡到一堆柴,随便在上面压一块石子。回来的时候,那牛粪、那笋、那柴一定像上了保险似的原封不动。但现在,乱摘茶的人多了,乱挖笋的人多了,乱砍柴的人多了,乱摘杨梅的人也不少。
虽然已过晌午,但杨梅林里的人还是很多。老头子们一个个动作拘谨、颤颤巍巍地趴在树枝上伸出青筋暴露的手艰难地摘着杨梅。他们很像一只只有着保护色的甲虫,和杨梅树几乎融为一体——他们的身子就像杨梅树一个树疙瘩,他们的手脚就像虬曲的杨梅枝。老太太们则在树下佝偻着虾腰在捡落地梅或者拿着钩竿把较低的杨梅枝钩下来摘着,有时候那杨梅枝的拉力几乎要把她们弹上天,硬是把她们的虾米腰拉得嗝嗝响。
“该回家吃饭了。”
“先摘了,先摘了。”
老人和每一个树上树下的人打着招呼。但不管是问的还是答的,都有点心不在焉。老人问得山响,无非是想引他们的注意——他今天显然又高又自豪;摘杨梅的人答得随便,他们的心只在手上、杨梅上。路上老人说,他们没有到下半晌才舍不得回家吃饭呢,有的老人吃点落地杨喝点山水就摘一天。杨梅是大家的摇钱树,现在杨梅一颗颗地摘,就是把钱一分分地往腰包里塞啊。老人这么说的时候,似乎是表示他自己是那种看得开的人——他才不会像他们那样拼命呢。可是他知道,他们不在的时候,老人一定和其它村人一样没餐没顿地摘杨梅,一分一分地拼命捞钱。在路上老人还告诉他们,上屋的林公从杨梅树上掉下,折了手脚,现在只好躺在床上眼巴巴看杨梅在树上成了鸟食;外屋的三婆空肚子摘了一天杨梅,饿昏了过去,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还上不了树。其实,每一年的杨梅,除了给村里的这些没有其它收入的老人们送来一分一分宝贵的钞票以外,也拿走了不少老人的健康和生命。好在,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都不那么值钱。当然,他们在路上也看到一些像他和小艾一样年轻的男女,他们一定是那户老人的子女或亲戚。杨梅当年了,大家会隔山隔水地跑来摘一天的杨梅,然后大篮小篮地拎到山外去。
那一次回去后,小艾说他变小气了,不管是买菜还是下馆子,他都似乎一分一毛地算钱。他说,应该每年多回几次老家,那样,他们的钱才能积起来。因为每一次从老家回来,每一次和老人生活几天之后,他总会节俭好一段时间,他才会想起一块钱应该掰开100分来用——就像小时候,整整一个正月一分一分去花那两三块的压岁钱。但他和小艾就那次一起回老家摘过杨梅,虽然老人每一年杨梅时节都打来电话,他们好像总是有事,总是忙,家乡的杨梅就这和他久违了。
这一次
这一次,是几天后被老家的一个电话才提起来的,可那已是端午之后了,这么多天,他居然彻底地把这件事给忘了。
那一天,他一开始就觉得有点奇怪,老人的那个电话号码固执地在他的电话显示屏上跳跃着,持续不断地发出响声。平时老人总是嘀两下就放下了,然后他给他回电话。可是这一次,那个电话号码似乎完全没有了老人平时温顺尔雅的好脾气,固执地叫着跳着,那刺耳的响声在房间里荡漾开去。一分钟之后,铃声终于间歇性地停了一下,他赶紧给拨了回去,但他听到一阵盲音——显然,老人又把电话打过来了。他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赶紧抓起电话。也许他的动作太猛了,一定把电话的那头的老人给吓了一跳,就像平时老人迅速抓起电话时把他吓了一跳一样。对方愣了一会,才传来声音。
“喂,喂——”
虽然还没有说话,他已经听出来电话的那头不是老人。屋子里似乎有很多人,因为电话里传来嘈杂的声音,好像是在一个会议现场打的电话。
“是我,是我,我是阿国——”
“阿国啊,我是你二公,二公!有元公,上屋的亲公,下屋的阿木叔,还有三公,还有——他们也都在。”
“那,那我阿叔呢?”
“对啊,我们就是想跟你说你阿叔的事。不过,我先跟你说啊,你慢慢听,还是拿把椅子坐着听吧——”
“对,对——”旁边有好几个人应和。
他没有拿过椅子,他就那么站着听,一直站着听,直到里屋的小艾似乎也预感到什么,走出来正好看到他颓然坐到地上。
“怎么了?”
“阿叔没了。”
“没了?”
“阿叔没了——”
“怎么没了?”
说不清,他说。他真的到现在也还没有理清。阿叔那样温顺雅尔体面得当的人,怎么会选择那样一条不归路呢?是谁把阿叔推上了不归路?
是那个狂妄的青年——
“你阿叔把摘好的一筐杨梅像以往一样放在树下,扣上斗笠,人先回家吃饭了。吃过饭到山上一看,却发现岭脚的阿产的儿子和你另外两个年轻人正在你们家的杨梅树下。你阿叔不认得岭脚阿产的儿子,年轻人变化大,又都在外地,眼花的老人真的没有几个认得,那阿产的儿子也认不得你阿叔。你阿叔走近一看,那两个年轻人正从他的杨梅筐旁走开,而那阿产的儿子正在你们家的杨梅树摘杨梅。你阿叔仔细一看,放在筐上的斗笠已经被拿到一边的地上,筐里的杨梅也浅了一个大窟窿,那足足有两三斤的杨梅。你阿叔问他们是谁,怎么回事?他们不认得你叔,反而问你叔是谁,来干什么。你叔说他是谁没关系,但他们不能这样就爬到人家树上摘杨梅,还把人家摘的杨梅给吃了。那两个年轻人说他们没吃,就是看看。阿产的儿子说他摘的是熟人的杨梅。你阿叔说跟他们不熟,叫他快下来。他们没想到这杨梅就是眼前这个老人的,就是你阿叔的。但阿产的儿子却不想下来,他还对下面的两个年轻人说,没关系,这里的人好说,他们拿钱买就是了。你阿叔说他不卖,还是叫他们下来。阿产的儿子还是不下来,还叫树下的两个都上去摘,然后扔下一张一百块头到你的阿叔面前。你阿叔还是说不卖,还是叫他们下来。后来,阿产的儿子和那两个年轻人都下来了,他们一到树下,又扔给了你阿叔一张一百块头,然后,谁也没想到他们开始出死劲地摇那棵杨梅树,顿时,就像下了一声杨梅雨。”二公说的很快,旁边很多人想插嘴似乎都被摆手制止了。
“你阿叔的那株杨梅是我们村最好的,又大又黑又甜,就是你们家的那棵子孙梅,他一颗都没舍得摘,他说你们端午的时候要回来,他要留着给你们,所以,他说不卖呢。”一等二公说完,亲公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说。
“那岭脚阿产的儿子这两年挣了不少的钱,所以,他才会拿了一张一百块头,又拿了一张一百块头,照理说,两百块”下屋的阿木叔也赶紧插话说。
“那两个年轻人是阿产的儿子在温州的朋友,这一次他们是专门开小车回来摘杨梅吃的。”稍一停歇,有人凑近话筒说,但听不出是谁。
是阿叔自己吗——
“你阿叔这个人,一辈子温厚体面,从没做过恶人。”村里的老人中说话说的好的元公接过话筒说“这一次他一定是气得不得了。他虽然温厚体面,但他一向对年轻人没有好感,最看不惯年轻人一到杨梅山上一点规矩都没有,谁的筐里的杨梅他们敢动,谁的杨梅他们都敢摘。这些年轻人啊,可是,你阿叔啊,也——怎么说呢,他还是把规矩,把面子看得太重了。这么一个温厚体面的的,真想不到气起来那份劲——”
或者——
“你们要是端午那一天回来就好了,也许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你阿叔说你们忙,要迟一天才能回来。我们也知道你们忙,忙。”三公说。
唉,他们居然把答应的事给忘了,甚至,那次通了电话后,他居然忘了再打个电话给老人。他忘得那么彻底,直到今天这个急促的电话响起,在不祥的预感中,他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居然忘了给老人再打个电话,居然一家人商量好了要回老家却直到端午节过去了还没有想到要回老家。
“不过,你也不用太难过,用我们老话说,一命拼三命,你阿叔值。”二公说。
真的值吗?直到老人葬礼后一年清明上坟的时候,他才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说老人走的不体面,他一杨梅钩把阿产的独生子给钩死了——阿产再多的财产也变成空了,老人还顺便捎走了另外两个年轻人的命——他们虽然活活把老人打死了实在残忍,但毕竟两条年轻的生命要在牢里度一辈子了。还有,他们还觉得老人也给——老人的孩子们——留下一个不平静的回念,留下充满是非的后事,要知道,对于老人们来说,安安静静地走开,才是前世修来的好事。
村人似乎是在为他抱一些不平。对着老人开始长着着稀疏青草的墓地,他的心里的确一直有一种不平静,但不是村人所的不平。这一年来,他总是在想,为了那些个老人一直嘲笑为地头货的杨梅,老人为什么有那致人也致己于死地的奋力一击呢?
端午的杨梅重阳的柿,老人曾那么充满期待地说。
2005/8/2草于梧桐坦
好像是“六一”过后的第四天,他接到山里老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其实,并没有直接接到,老人把电话嘀了几下就放下了,他是根据来电显示给老人回了电话。他和老人们说好了,他嘀几下,他就会给他回电话的,这样,老人就不用花钱。
“阿国——”他拨出的电话刚嘀了一下,就听到听筒里传来老人那迫不及待的很冲的声音,好像要和人吵架一样。每次打电话,他都会被老人那出乎意料迅速的声音给吓一跳,好像他一直就守在电话旁,手一直颤抖地抓着耳机。他好几次想告诉老人,这不符合接电话的礼仪,电话要等铃声响了三声之后才接,要先问对话是谁,接电话也不是村里隔山隔水喊人,用不着那么可着喉咙但每一次他都想想算了,他知道,除了自己偶尔给老人回一两个电话,再不会有人给老人打电话了。
“对,是我,是我啊,阿国啊,叔,有什么事啊——”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也开始可着喉咙对着电话喊话,好像每一次都这样。他扫了一眼身边的妻子,发现她这次还没有笑话他,她和女儿正沉浸有电视里。她对他们父子喊山一样的打电话总要笑话一通,就像他喊老爸为“叔”一样。
“没事,没事,就是家里的杨梅熟了,今年是当年,杨梅可垂了,你,小艾和依依什么时候回家吃杨梅——”
“杨梅?现在是杨梅真的可以摘了?”
“对啊,端午的杨梅重九的柿——”老人笑着说,就像对着小时候不谙事的他“再过几天就端午了,你们回来我们顺便也过过端午,吃吃粽子——”
“端午?六一,六二”
“对啊,今天是农历二十八了,再过六天就是端午了。”
“端午是五月初五吧?谁还记得那个啊。我和小艾他们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空,有空就回家吃杨梅。”
“依依呢?”他知道老人想和小孙女说话,这是老人每次要结束电话的告别仪式。
“依依,过来,爷爷叫你。”
“哪个爷爷啊?”小依依眼睛盯着电视,正入迷地看着那半洋半中的新动漫哪咤,头也不回地说。
“还有哪个爷爷?你有几个亲爷爷?过来,好好和爷爷说话!”他一听就火了,不由大声喝斥道,情急之下还记得赶紧把话筒捂上。
“爷爷——是我,依依啊——杨梅?粽子?好吧——”小依依显然还沉浸在动画片里,一边听着电话,一边眼睛瞟着电视。
“嗯,杨梅——啊,粽子——”好一阵子了,小依依还在心不在焉地重复着这两样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可以想象,老人正在电话那头向他的小孙女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两样东西。小艾听着,看了小依依一眼,又瞟了他一眼,不置可否地顾自看电视了。
“嗯呀嗯呀的,好好说话,好了就和爷爷说再见。”他赶紧对女儿说。
“爷爷,爸爸叫我和你说再见拜拜——再见,拜拜。”说着,小依依不失时机地啪地一声把电话放下了,好像放下一个重担。
妻子小艾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却气得恨不得给小不点一巴掌,这个小鬼头,真是人小鬼大。他可以想象得出正沉浸在讲述的兴奋里的老人在那一头一定被依依突如其来的那一“啪”给弄傻了。他想再给老人打个电话,又觉得没什么可说,也就不了了之了,但终究是件心事,所以这半天也就闷闷不乐了。
到晚上,想和小艾商量回老家的事,一下子想不出怎么开头,却高兴小依依突然说:
“爸爸,爷爷说让我们回山里摘杨梅,吃粽子。”
“那依依想不想去?”
“随便,你们去,我也去,你们不去,我也不去。”“随便”是小依依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个才五岁的小女孩,什么都可以随便,像个老头子。他一听女儿说随便,就有气,她觉得这都是的电视动漫电脑游戏惹得祸。
“中午爷爷都对你说些什么了?”
“说些什么——说摘杨梅说包粽子啊。你们到底去不去啊?”看来,小依依还是对摘杨梅或包粽子有点向往。
“那你问妈妈去不去。”
“再说,还早着呢?今天才——”
“已经是四月二十八了,农历,再过六天——”
“那就去吧。”他心里一阵高兴,这阵高兴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在他的脸上——他看到小艾也把这份高兴看在眼里了,因为她故意装出一份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知道,她会去的,不仅因为她还是能为他着想,还因为她和他一样,一直就是一个“贪玩”的人。吃杨梅他们倒未必那么喜欢,但摘杨梅对他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结婚前,他们曾回老家摘过一次杨梅,那真的是一次温馨而独特的体验。
那一年好像也是一个当年,满山红的发紫的杨梅把绿叶都给压了下去,远远的看去,一棵杨梅树就像一个特大的草莓,红里带着那么点黑绿,又像山上安着一个个大号的豆沙包子。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杨梅把枝都压弯了,有的甚至压折了。他们家的杨梅树在村里杨梅山的最顶,因为日照充足,透风透气,总是长得最好。他们一路都在黑压压的杨梅树下穿行,一不小心就会碰下一阵杨梅雨,路的两旁也都是熟透的落地梅,有的正发出杨梅酒的香气。其实,一上山,鼻子里就已经全是杨梅那淡而固执的酸气儿了。一路上遇到不少摘杨梅的村人,但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其实,村里也就剩几个老头子老太婆了。他们看到他,都热烈地和他打着招呼,然后塞过来一捧杨梅。
“我们也有,吃过了,吃过了。”
“你们家是你们家的,先尝尝我们的。”
走到自家杨梅树下的时候,他们差不多都吃够了,但自家的杨梅实在好,红得发紫,熟得发泡,亮晶晶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馋人极了。他们一起飞快地爬上一棵并不高的杨梅树——老人说,那是专门给他们留着的,老人还给它取了外名字,叫子孙梅。每摘一颗,他们在互相比较了一番大小之后,就争着把它放进已经有点心发麻的嘴里。这一天,他们不知吃了多少,少说也有两三斤吧,反正,他们俩的篮子里一直都是空的。在另一棵树上摘杨梅的老人看着看着也都笑了。他知道,老人虽然和他们隔着几棵树,但他的眼光和心思其实都在他们的杨梅树上,他们的身上。他摘杨梅似乎仅仅是一种掩饰,是一种道具,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学生摆弄着作业本却玩他自己的玩具一样,他们的一笑一动都会进入他的余光,他们吃杨梅的那份喜悦和微酸发甜的感觉也丝丝缕缕地进入他的心里。他记得那一天,老人没有把一颗杨梅丢进自己的嘴里,他说他自己吃够了。他知道,那其实是他们替他吃够了。老人是很喜欢杨梅的,村人都叫他“杨梅篓”他可以一口气吃下五斤杨梅。当然,老人很少这么海吃,除了下雨天杨梅卖不掉或者落地梅多了又没有太阳晒,他才会那么拿杨梅当饭吃。其实,这一村的老人和女人都差不多,他们几乎舍不得吃一颗好杨梅:一颗好杨梅他们也要拿来卖钱——如果有人买的话。虽然这一山的杨梅像所有的地头货一样,贱得很,才几毛钱一斤,但如果有人来收购,杨梅多的人家一年还是可以卖四五百块钱——这对于村里的老人们来说,已经是一年的油盐日用了。这一年,如果杨梅当年,他们这一年的日子就不用太发愁了——至少,不用怕断油少盐了。所以,这地里的杨梅,就是村人们的“低保”
晌午,他们准备先下山回家吃饭。老人把摘了一筐的杨梅放在树荫下,扯了几把茅草盖上,扣上斗笠,大家就下山了。小艾很奇怪,又很担心,老人看出来了,就说:
“我们这山里,规矩还算好,谁的就是谁的。”
他听老人说,最近几年村里的规矩已经大不如前了。在以前,去山上地里的路上,要是看到一块牛粪,在旁边围三块小石子;看到一根野笋,在旁边插一枝小树枝;或者捡到一堆柴,随便在上面压一块石子。回来的时候,那牛粪、那笋、那柴一定像上了保险似的原封不动。但现在,乱摘茶的人多了,乱挖笋的人多了,乱砍柴的人多了,乱摘杨梅的人也不少。
虽然已过晌午,但杨梅林里的人还是很多。老头子们一个个动作拘谨、颤颤巍巍地趴在树枝上伸出青筋暴露的手艰难地摘着杨梅。他们很像一只只有着保护色的甲虫,和杨梅树几乎融为一体——他们的身子就像杨梅树一个树疙瘩,他们的手脚就像虬曲的杨梅枝。老太太们则在树下佝偻着虾腰在捡落地梅或者拿着钩竿把较低的杨梅枝钩下来摘着,有时候那杨梅枝的拉力几乎要把她们弹上天,硬是把她们的虾米腰拉得嗝嗝响。
“该回家吃饭了。”
“先摘了,先摘了。”
老人和每一个树上树下的人打着招呼。但不管是问的还是答的,都有点心不在焉。老人问得山响,无非是想引他们的注意——他今天显然又高又自豪;摘杨梅的人答得随便,他们的心只在手上、杨梅上。路上老人说,他们没有到下半晌才舍不得回家吃饭呢,有的老人吃点落地杨喝点山水就摘一天。杨梅是大家的摇钱树,现在杨梅一颗颗地摘,就是把钱一分分地往腰包里塞啊。老人这么说的时候,似乎是表示他自己是那种看得开的人——他才不会像他们那样拼命呢。可是他知道,他们不在的时候,老人一定和其它村人一样没餐没顿地摘杨梅,一分一分地拼命捞钱。在路上老人还告诉他们,上屋的林公从杨梅树上掉下,折了手脚,现在只好躺在床上眼巴巴看杨梅在树上成了鸟食;外屋的三婆空肚子摘了一天杨梅,饿昏了过去,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还上不了树。其实,每一年的杨梅,除了给村里的这些没有其它收入的老人们送来一分一分宝贵的钞票以外,也拿走了不少老人的健康和生命。好在,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都不那么值钱。当然,他们在路上也看到一些像他和小艾一样年轻的男女,他们一定是那户老人的子女或亲戚。杨梅当年了,大家会隔山隔水地跑来摘一天的杨梅,然后大篮小篮地拎到山外去。
那一次回去后,小艾说他变小气了,不管是买菜还是下馆子,他都似乎一分一毛地算钱。他说,应该每年多回几次老家,那样,他们的钱才能积起来。因为每一次从老家回来,每一次和老人生活几天之后,他总会节俭好一段时间,他才会想起一块钱应该掰开100分来用——就像小时候,整整一个正月一分一分去花那两三块的压岁钱。但他和小艾就那次一起回老家摘过杨梅,虽然老人每一年杨梅时节都打来电话,他们好像总是有事,总是忙,家乡的杨梅就这和他久违了。
这一次
这一次,是几天后被老家的一个电话才提起来的,可那已是端午之后了,这么多天,他居然彻底地把这件事给忘了。
那一天,他一开始就觉得有点奇怪,老人的那个电话号码固执地在他的电话显示屏上跳跃着,持续不断地发出响声。平时老人总是嘀两下就放下了,然后他给他回电话。可是这一次,那个电话号码似乎完全没有了老人平时温顺尔雅的好脾气,固执地叫着跳着,那刺耳的响声在房间里荡漾开去。一分钟之后,铃声终于间歇性地停了一下,他赶紧给拨了回去,但他听到一阵盲音——显然,老人又把电话打过来了。他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赶紧抓起电话。也许他的动作太猛了,一定把电话的那头的老人给吓了一跳,就像平时老人迅速抓起电话时把他吓了一跳一样。对方愣了一会,才传来声音。
“喂,喂——”
虽然还没有说话,他已经听出来电话的那头不是老人。屋子里似乎有很多人,因为电话里传来嘈杂的声音,好像是在一个会议现场打的电话。
“是我,是我,我是阿国——”
“阿国啊,我是你二公,二公!有元公,上屋的亲公,下屋的阿木叔,还有三公,还有——他们也都在。”
“那,那我阿叔呢?”
“对啊,我们就是想跟你说你阿叔的事。不过,我先跟你说啊,你慢慢听,还是拿把椅子坐着听吧——”
“对,对——”旁边有好几个人应和。
他没有拿过椅子,他就那么站着听,一直站着听,直到里屋的小艾似乎也预感到什么,走出来正好看到他颓然坐到地上。
“怎么了?”
“阿叔没了。”
“没了?”
“阿叔没了——”
“怎么没了?”
说不清,他说。他真的到现在也还没有理清。阿叔那样温顺雅尔体面得当的人,怎么会选择那样一条不归路呢?是谁把阿叔推上了不归路?
是那个狂妄的青年——
“你阿叔把摘好的一筐杨梅像以往一样放在树下,扣上斗笠,人先回家吃饭了。吃过饭到山上一看,却发现岭脚的阿产的儿子和你另外两个年轻人正在你们家的杨梅树下。你阿叔不认得岭脚阿产的儿子,年轻人变化大,又都在外地,眼花的老人真的没有几个认得,那阿产的儿子也认不得你阿叔。你阿叔走近一看,那两个年轻人正从他的杨梅筐旁走开,而那阿产的儿子正在你们家的杨梅树摘杨梅。你阿叔仔细一看,放在筐上的斗笠已经被拿到一边的地上,筐里的杨梅也浅了一个大窟窿,那足足有两三斤的杨梅。你阿叔问他们是谁,怎么回事?他们不认得你叔,反而问你叔是谁,来干什么。你叔说他是谁没关系,但他们不能这样就爬到人家树上摘杨梅,还把人家摘的杨梅给吃了。那两个年轻人说他们没吃,就是看看。阿产的儿子说他摘的是熟人的杨梅。你阿叔说跟他们不熟,叫他快下来。他们没想到这杨梅就是眼前这个老人的,就是你阿叔的。但阿产的儿子却不想下来,他还对下面的两个年轻人说,没关系,这里的人好说,他们拿钱买就是了。你阿叔说他不卖,还是叫他们下来。阿产的儿子还是不下来,还叫树下的两个都上去摘,然后扔下一张一百块头到你的阿叔面前。你阿叔还是说不卖,还是叫他们下来。后来,阿产的儿子和那两个年轻人都下来了,他们一到树下,又扔给了你阿叔一张一百块头,然后,谁也没想到他们开始出死劲地摇那棵杨梅树,顿时,就像下了一声杨梅雨。”二公说的很快,旁边很多人想插嘴似乎都被摆手制止了。
“你阿叔的那株杨梅是我们村最好的,又大又黑又甜,就是你们家的那棵子孙梅,他一颗都没舍得摘,他说你们端午的时候要回来,他要留着给你们,所以,他说不卖呢。”一等二公说完,亲公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说。
“那岭脚阿产的儿子这两年挣了不少的钱,所以,他才会拿了一张一百块头,又拿了一张一百块头,照理说,两百块”下屋的阿木叔也赶紧插话说。
“那两个年轻人是阿产的儿子在温州的朋友,这一次他们是专门开小车回来摘杨梅吃的。”稍一停歇,有人凑近话筒说,但听不出是谁。
是阿叔自己吗——
“你阿叔这个人,一辈子温厚体面,从没做过恶人。”村里的老人中说话说的好的元公接过话筒说“这一次他一定是气得不得了。他虽然温厚体面,但他一向对年轻人没有好感,最看不惯年轻人一到杨梅山上一点规矩都没有,谁的筐里的杨梅他们敢动,谁的杨梅他们都敢摘。这些年轻人啊,可是,你阿叔啊,也——怎么说呢,他还是把规矩,把面子看得太重了。这么一个温厚体面的的,真想不到气起来那份劲——”
或者——
“你们要是端午那一天回来就好了,也许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你阿叔说你们忙,要迟一天才能回来。我们也知道你们忙,忙。”三公说。
唉,他们居然把答应的事给忘了,甚至,那次通了电话后,他居然忘了再打个电话给老人。他忘得那么彻底,直到今天这个急促的电话响起,在不祥的预感中,他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居然忘了给老人再打个电话,居然一家人商量好了要回老家却直到端午节过去了还没有想到要回老家。
“不过,你也不用太难过,用我们老话说,一命拼三命,你阿叔值。”二公说。
真的值吗?直到老人葬礼后一年清明上坟的时候,他才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说老人走的不体面,他一杨梅钩把阿产的独生子给钩死了——阿产再多的财产也变成空了,老人还顺便捎走了另外两个年轻人的命——他们虽然活活把老人打死了实在残忍,但毕竟两条年轻的生命要在牢里度一辈子了。还有,他们还觉得老人也给——老人的孩子们——留下一个不平静的回念,留下充满是非的后事,要知道,对于老人们来说,安安静静地走开,才是前世修来的好事。
村人似乎是在为他抱一些不平。对着老人开始长着着稀疏青草的墓地,他的心里的确一直有一种不平静,但不是村人所的不平。这一年来,他总是在想,为了那些个老人一直嘲笑为地头货的杨梅,老人为什么有那致人也致己于死地的奋力一击呢?
端午的杨梅重阳的柿,老人曾那么充满期待地说。
2005/8/2草于梧桐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