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昙华林之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昌昙华林位于武昌老城西北隅。一条普普通通长约千米的街道,集中了数十处百年的老房子。据说,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共产主义的演讲,南昌起义前在这里曾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少年时期,曾随表兄弟们穿行过武昌的大街小巷,到过昙华林,但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但知道省重点中学武汉十四中座落在昙华林。1964年,中考之时,我的第一志愿便是填报的武汉十四中。班上比我成绩低几分的同学考进十四中,而我与十四中却失之交臂,至今仍念念不忘。
这次,为了能参与汉网人文武汉版举办悠悠昙华林摄影展活动,便特意到昙华林进行一次寻访。
清早,我在汉阳古琴台站乘上584路,在螃蟹岬车站下了车,穿过马路,正准备到目的地昙华林去时,看见湖北中医院门前站着版主豆米,连忙给他打招呼。豆米问明情由好,便热情邀请我与他的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去昙华林。有豆米作向导,使我这次昙华林收获不小。如果让我一个人到处蒙蒙董董地闯,既费时还会落得个一事无成。
这不,我们几人盲目地走到了武汉十四中的靠西的大门,还是豆米用手机将我们叫回来的。从东大门往里走,绿树丛中,有一栋两层楼的洋房,这里便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政治部迁至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作第三厅厅长。据郭沫若回忆:这“地方尽管大,但三厅的人后来有一个时期却把他挤满了”“各处、各科和秘书室,在编制中正式名额就有三百人。加上附属团队:孩子剧团、抗战宣传队四队、抗敌演剧队十队、漫画宣传队一队,还有各科处的雇员、公役、卫士等等,合共总在两千人左右。”从这些文字中,可窥见当时这儿作为全国“文化首都”的繁忙景象。
从十四中东大门出来,透过十四中的铁栅栏可看到这所学校的全貌。整齐的教学楼和宽敞的大操场。十四中校园原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1907年,张之洞曾先后在这里开办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老谢的父亲谢境止老人曾是省立一中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
十四中的斜对面是仁济医院旧址。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于1895年所建。
仁济医院旧址对面是武警医院驻地,院门口的中年妇女将我们拦住,不允许参观,说首长们今天都在家休息,希望不要受到打扰。在豆米的好言相求下,那中年妇女让我们进去一会就出来。一进大院,豆米便发出惊叹,他好几次到昙华林来,都错过了这一地方。这儿却正是徐源泉公馆所在地。那保存完好的西式双层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那可真是叫绝。紧邻西式建筑的左侧则是一间砖混结构的庭堂建筑,也别有风趣。我们顺着公馆的右侧的小路爬上了山坡。半山中,有一幢中式风格的单层建筑,正住着武警医院家属。旁边是一有琉璃瓦的六角亭,上面标有五角星、八一的字样,这使我们犯疑惑了,这是一座现代的,还是近代的建筑。豆米看那鱼尾状的飞檐,便断定不是解放后所修。经询问,果然说是老建筑。后查资料,我们所见的这三处建筑,包括这六角亭,均属徐源泉公馆范畴。徐源泉(1886~1960),湖北黄冈人,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参加阳夏保卫战,后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副司令长官、上将参议,国大代表、中央执行委员,抗战时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1946年退出政界,1949年去台湾。
从半山腰正往下走时,院门口的中年妇女赶来,大声地呵斥:“只让你们看一下就出来的,怎么还跑到半山腰去了,快下来!”
可就在这下坡的路上,有一栋后屋顶已被掀开了的四阿顶式砖木结构建筑,豆米带着肯定的语气说,这就是夏斗寅公馆。他接着说:武警医院正在拆这栋房子的时候,有武汉文化单位来人,说这是座值得保存的历史建筑,才使它得以幸免。夏斗寅公馆本来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现所存的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平房便显然尤其珍贵。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历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武汉解放前夕,参加过湖北和平运动,迎接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夏斗寅与徐源泉两者比较,夏斗寅的名声似乎胜过徐源泉。从一本书中看到,夏斗寅任湖北省主席时,还专门组织,并聘请王葆心主持编写湖北通志。徐源泉别墅被列为武汉市优秀建筑,而夏斗寅别墅却未列入,这其中是否是因为夏曾组织过镇压工农红军?冤冤相报何时了?看来,夏在1949年去香港这着棋是对的。
走出武警医院驻地,其紧邻处是数栋砖木结构且而具特色的平房。其居民对我们说,这里不是参观游览之地,我们照了几张相后便出来了。
昙华林与胭脂路交叉处现已辟有街心花园,花园山脚下是由原教会公寓重修后的一家咖啡馆。
从咖啡馆背后的台阶,我们来到嘉诺撒善功修女会礼拜堂,里面正在举行一个画展。豆米告诉我们,在礼拜堂后面,有一处是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儿是天文台的旧址,像圆明园一样,留给我们的是一堵残壁。据说,这天文台是美国人在1930年修建的。台内安装有观测天象、天气预报的设备和仪器,启用后曾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可惜的是,1938年武汉沦陷后,台内的设备和仪器被日寇抢劫一空。那残壁留下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
接着,我们下山绕到花园山天主堂(圣家堂)。教堂为罗马式砖木结构,四壁饰有巨幅圣象。天花板图客案十分精致。为教友和游客服务的自愿者告诉我们,那闪耀着金光的天花板图案,全部镶的是黄金。教堂外的万年青叶,原来也都镶有黄金,但那个特殊年代被人撬空了。我正在感叹之时,豆米告诉我,教堂门上方装有一座日晷。与我专门走出教堂,看那堂门顶上凭着日影计时的日晷。
走出天主堂,已临近中午。豆米坚持要领我们到湖北中医学院去看一座在学院大操场旁的健身房。我们仄回原路,进到中医学院。校园右侧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的红墙黑琉璃瓦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再向右转,便看到学院的大操场。豆米十分兴奋:“就是这栋房子!”
这栋房子被命名为翟雅各健身房,是武汉仅存的三座最早的体育馆之一。翟雅各(英),(1903~1924)任文华大学校长。文华大学即华师大的前身。中国童子军第一团诞生于此。为纪念翟雅各,其继任校长孟良佐(美)于1921年主持修建了翟雅各健身房。
这次寻访,因有豆米的引导,收获很大。但所到地方,可能只是昙华林的一小半,还有日知会旧址、石英等故居及几处教堂、图书馆均没有看,期待着再去昙华林。
武昌昙华林位于武昌老城西北隅。一条普普通通长约千米的街道,集中了数十处百年的老房子。据说,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共产主义的演讲,南昌起义前在这里曾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少年时期,曾随表兄弟们穿行过武昌的大街小巷,到过昙华林,但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象,但知道省重点中学武汉十四中座落在昙华林。1964年,中考之时,我的第一志愿便是填报的武汉十四中。班上比我成绩低几分的同学考进十四中,而我与十四中却失之交臂,至今仍念念不忘。
这次,为了能参与汉网人文武汉版举办悠悠昙华林摄影展活动,便特意到昙华林进行一次寻访。
清早,我在汉阳古琴台站乘上584路,在螃蟹岬车站下了车,穿过马路,正准备到目的地昙华林去时,看见湖北中医院门前站着版主豆米,连忙给他打招呼。豆米问明情由好,便热情邀请我与他的几位大学同学一起去昙华林。有豆米作向导,使我这次昙华林收获不小。如果让我一个人到处蒙蒙董董地闯,既费时还会落得个一事无成。
这不,我们几人盲目地走到了武汉十四中的靠西的大门,还是豆米用手机将我们叫回来的。从东大门往里走,绿树丛中,有一栋两层楼的洋房,这里便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政治部迁至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作第三厅厅长。据郭沫若回忆:这“地方尽管大,但三厅的人后来有一个时期却把他挤满了”“各处、各科和秘书室,在编制中正式名额就有三百人。加上附属团队:孩子剧团、抗战宣传队四队、抗敌演剧队十队、漫画宣传队一队,还有各科处的雇员、公役、卫士等等,合共总在两千人左右。”从这些文字中,可窥见当时这儿作为全国“文化首都”的繁忙景象。
从十四中东大门出来,透过十四中的铁栅栏可看到这所学校的全貌。整齐的教学楼和宽敞的大操场。十四中校园原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1907年,张之洞曾先后在这里开办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老谢的父亲谢境止老人曾是省立一中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
十四中的斜对面是仁济医院旧址。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于1895年所建。
仁济医院旧址对面是武警医院驻地,院门口的中年妇女将我们拦住,不允许参观,说首长们今天都在家休息,希望不要受到打扰。在豆米的好言相求下,那中年妇女让我们进去一会就出来。一进大院,豆米便发出惊叹,他好几次到昙华林来,都错过了这一地方。这儿却正是徐源泉公馆所在地。那保存完好的西式双层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那可真是叫绝。紧邻西式建筑的左侧则是一间砖混结构的庭堂建筑,也别有风趣。我们顺着公馆的右侧的小路爬上了山坡。半山中,有一幢中式风格的单层建筑,正住着武警医院家属。旁边是一有琉璃瓦的六角亭,上面标有五角星、八一的字样,这使我们犯疑惑了,这是一座现代的,还是近代的建筑。豆米看那鱼尾状的飞檐,便断定不是解放后所修。经询问,果然说是老建筑。后查资料,我们所见的这三处建筑,包括这六角亭,均属徐源泉公馆范畴。徐源泉(1886~1960),湖北黄冈人,辛亥首义学生军队长,参加阳夏保卫战,后曾任国民党军长、集团军副司令长官、上将参议,国大代表、中央执行委员,抗战时参加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1946年退出政界,1949年去台湾。
从半山腰正往下走时,院门口的中年妇女赶来,大声地呵斥:“只让你们看一下就出来的,怎么还跑到半山腰去了,快下来!”
可就在这下坡的路上,有一栋后屋顶已被掀开了的四阿顶式砖木结构建筑,豆米带着肯定的语气说,这就是夏斗寅公馆。他接着说:武警医院正在拆这栋房子的时候,有武汉文化单位来人,说这是座值得保存的历史建筑,才使它得以幸免。夏斗寅公馆本来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现所存的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平房便显然尤其珍贵。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历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武汉解放前夕,参加过湖北和平运动,迎接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夏斗寅与徐源泉两者比较,夏斗寅的名声似乎胜过徐源泉。从一本书中看到,夏斗寅任湖北省主席时,还专门组织,并聘请王葆心主持编写湖北通志。徐源泉别墅被列为武汉市优秀建筑,而夏斗寅别墅却未列入,这其中是否是因为夏曾组织过镇压工农红军?冤冤相报何时了?看来,夏在1949年去香港这着棋是对的。
走出武警医院驻地,其紧邻处是数栋砖木结构且而具特色的平房。其居民对我们说,这里不是参观游览之地,我们照了几张相后便出来了。
昙华林与胭脂路交叉处现已辟有街心花园,花园山脚下是由原教会公寓重修后的一家咖啡馆。
从咖啡馆背后的台阶,我们来到嘉诺撒善功修女会礼拜堂,里面正在举行一个画展。豆米告诉我们,在礼拜堂后面,有一处是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儿是天文台的旧址,像圆明园一样,留给我们的是一堵残壁。据说,这天文台是美国人在1930年修建的。台内安装有观测天象、天气预报的设备和仪器,启用后曾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可惜的是,1938年武汉沦陷后,台内的设备和仪器被日寇抢劫一空。那残壁留下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
接着,我们下山绕到花园山天主堂(圣家堂)。教堂为罗马式砖木结构,四壁饰有巨幅圣象。天花板图客案十分精致。为教友和游客服务的自愿者告诉我们,那闪耀着金光的天花板图案,全部镶的是黄金。教堂外的万年青叶,原来也都镶有黄金,但那个特殊年代被人撬空了。我正在感叹之时,豆米告诉我,教堂门上方装有一座日晷。与我专门走出教堂,看那堂门顶上凭着日影计时的日晷。
走出天主堂,已临近中午。豆米坚持要领我们到湖北中医学院去看一座在学院大操场旁的健身房。我们仄回原路,进到中医学院。校园右侧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的红墙黑琉璃瓦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再向右转,便看到学院的大操场。豆米十分兴奋:“就是这栋房子!”
这栋房子被命名为翟雅各健身房,是武汉仅存的三座最早的体育馆之一。翟雅各(英),(1903~1924)任文华大学校长。文华大学即华师大的前身。中国童子军第一团诞生于此。为纪念翟雅各,其继任校长孟良佐(美)于1921年主持修建了翟雅各健身房。
这次寻访,因有豆米的引导,收获很大。但所到地方,可能只是昙华林的一小半,还有日知会旧址、石英等故居及几处教堂、图书馆均没有看,期待着再去昙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