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集稼嘴的活档案——李金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被称为汉阳集稼嘴“活档案”的李金文是我的同学。他在网上有件特别俊俏的马甲——晴川老三。他是这样解释“晴川老三”这四个字的:在汉阳集稼嘴这片空旷无人的区域,红道是老大,黑道是老二,我这个红黑两道都不是的人就只能算是老三。
初中时,我们同在武汉市晴川阁中学,我三班,他四班,见了面,顶多点个头。1964年,同时考上武汉三中,分到班主任黄慎昌所带的四班。我们这个班40来号人,生源主要来自武汉市晴川阁中学、武汉市三十七中、武汉市拦江堤中学和武汉市十里铺中学的一二十个班级,可以说是这4个学校的佼佼者,自然形成了若干个松散的小团体。李金文因他家在高公街口上有一个水果摊,放学后要帮父母打点一下,做个帮手,便直奔回家的路上,很少与同学一起玩,彼此了解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初出生时皮肤黝黑而取小名为“泥巴”我们常常不呼正名,直呼其小名,他会扭动一下脖子,略显腼腆却十分爽快地回答我们,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随和而有自己主张的小伙子。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高二下便开始了文革),算是我对李金文的初识。
再识李金文是40多年后,我从长江日报副刊中惊奇地发现老同学李金文的名字,这使我喜出望外。那是今年2月25日长江日报副刊城人文版上,赫然载着一篇署名李金文的文章——汉阳曾有个“洋油帮”。我细细读着其中的每个句话,每个字。文中讲述了汉阳集稼嘴一带专营洋油(即煤油)的老字号邓盛茂的兴起,发展,洋油码头的兴建,码头工人的定居以及条洋油街的形成,大庆街的定名。将洋油帮的出现到2002年集稼嘴居民拆迁,长达80多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一道来秋云茶楼、曾家茶馆的故事,日本飞机轰炸所带来的灾难,上世纪50年代初洋油街的繁华,政府对1954年遭遇洪水灾民的拯救。文中写道:“上世纪50年代初(洋油街)这条四百多米长的水泥路,两边的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卖油石灰的铺子最多,大小有一二十家,大部分集中在街的西头。卖船上用品的、打铁的则在小河边。七八家理发店、二家照相馆、十几家茶楼、九家租书店、三四家广货铺,还有那卖棉油的、卖洋油的将这洋油街装点成了一个小都市。夜色降临,人们还来不及换掉工作服,就三五成群漫步于洋油街,所有店铺门前的洋油灯将整条街照得跟白天一样,工人、上岸买东西的船民,将整条街挤得满满的。卖吃的、卖小玩意的叫卖声,卖水饺、莲子米汤的梆子声此起彼伏,河里还有叫卖猪血的小划子,慢慢地将洋油帮居民及船上的人带入美满的梦乡。”所有这些,不仅使我对汉阳洋油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李金文同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竭力地打听与他联系的方式。
10月2日,在女儿出嫁后的同学聚会上,我三识李金文。这天下午,在汉阳乐福园酒楼2058号包厢内,我的学友、网友坐了满满三桌,其中同班同学有李金文、万少卿、常志杰、苏贤康、杨严峰、盛家洲、王远侯和朱德元(斋主),大家欢聚一堂,共贺我女儿的新婚大喜,气氛十分热烈。
李金文大概是最早一个到乐福园酒楼的,来后,他没有直接进酒楼,而是坐在酒楼外的石阶上用草稿纸急速地写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征文稿,1500字一挥而就,然后步入酒楼包厢,静等其他同学的到来。同学到来后,他将自制的十分简明的名片分发给大家,显得既谦逊又成稳。席间,他如数家珍地道出汉阳集稼嘴一带的老地名、老商铺、老行当,老住户,说得我这个自认为对汉阳集稼嘴还有些了解的人一头雾水,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在他的脑海中,似乎有一张汉阳集稼嘴的人文地图,哪条街连着哪条街;这街过去的名字,现今的名字?哪条街上住着什么样的人家,这人家的历史与现在;茶馆、酒楼进进出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规矩?他都能跟你滔滔不绝,尾尾道来。
“你听说集稼嘴一带有个‘大汉口’的地名冒?”我摇摇头。
“在这里确实有个地方叫‘大汉口’”接着他说出他的方位等情景。
一个刚60出头的李金文,为何对汉阳集稼嘴了解得如此多,如此细?这是我的疑问,也是当时长江日报副刊主编罗时汉的疑问。罗时汉看了关于洋油帮的初稿后,便打电话给李金文,你多大年纪,是搞什么工作的,怎么对洋油帮了解得如此详细?席间,李金文对我说,他父亲8岁时便到汉阳集稼嘴,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有七八十年,而李金文是一个有心人,他将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一一向父亲请教,问得详详细细,烂熟于心。另外,在位于高公街堤口摆摊卖水果,使李金文有了洞察人间冷暖,事故人情的一个绝好观察点,培养出他敏锐的嗅觉、视觉,丰富了他对集稼嘴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他本人有着极其丰富的阅历,与汉正街女老板有过缠绵的情恋,做个古玩字画的生意,掌握有雕刻艺术,会中医推拿。这些,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汉阳集稼嘴的“活档案”目前,他正着手写一部反映汉阳集稼嘴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小说。小说的整体构思已经完成,预计大约40万字。另外,他打算写两部电视情节剧,其中一部是关于息夫人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想要重新诠释“晴川老三”这四个字:老大是天,老二是地,老三是神。李金文,晴川老三,你汉阳集稼嘴“活档案”的名头以及将要出台40万字的小说和电视情节剧,将铸就这块已消失在人们眼前的曾经繁华的集稼嘴居民区的神韵和灵魂。“晴川老三”就是神的化身和再现。
被称为汉阳集稼嘴“活档案”的李金文是我的同学。他在网上有件特别俊俏的马甲——晴川老三。他是这样解释“晴川老三”这四个字的:在汉阳集稼嘴这片空旷无人的区域,红道是老大,黑道是老二,我这个红黑两道都不是的人就只能算是老三。
初中时,我们同在武汉市晴川阁中学,我三班,他四班,见了面,顶多点个头。1964年,同时考上武汉三中,分到班主任黄慎昌所带的四班。我们这个班40来号人,生源主要来自武汉市晴川阁中学、武汉市三十七中、武汉市拦江堤中学和武汉市十里铺中学的一二十个班级,可以说是这4个学校的佼佼者,自然形成了若干个松散的小团体。李金文因他家在高公街口上有一个水果摊,放学后要帮父母打点一下,做个帮手,便直奔回家的路上,很少与同学一起玩,彼此了解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初出生时皮肤黝黑而取小名为“泥巴”我们常常不呼正名,直呼其小名,他会扭动一下脖子,略显腼腆却十分爽快地回答我们,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随和而有自己主张的小伙子。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高二下便开始了文革),算是我对李金文的初识。
再识李金文是40多年后,我从长江日报副刊中惊奇地发现老同学李金文的名字,这使我喜出望外。那是今年2月25日长江日报副刊城人文版上,赫然载着一篇署名李金文的文章——汉阳曾有个“洋油帮”。我细细读着其中的每个句话,每个字。文中讲述了汉阳集稼嘴一带专营洋油(即煤油)的老字号邓盛茂的兴起,发展,洋油码头的兴建,码头工人的定居以及条洋油街的形成,大庆街的定名。将洋油帮的出现到2002年集稼嘴居民拆迁,长达80多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一道来秋云茶楼、曾家茶馆的故事,日本飞机轰炸所带来的灾难,上世纪50年代初洋油街的繁华,政府对1954年遭遇洪水灾民的拯救。文中写道:“上世纪50年代初(洋油街)这条四百多米长的水泥路,两边的商铺一家连着一家。卖油石灰的铺子最多,大小有一二十家,大部分集中在街的西头。卖船上用品的、打铁的则在小河边。七八家理发店、二家照相馆、十几家茶楼、九家租书店、三四家广货铺,还有那卖棉油的、卖洋油的将这洋油街装点成了一个小都市。夜色降临,人们还来不及换掉工作服,就三五成群漫步于洋油街,所有店铺门前的洋油灯将整条街照得跟白天一样,工人、上岸买东西的船民,将整条街挤得满满的。卖吃的、卖小玩意的叫卖声,卖水饺、莲子米汤的梆子声此起彼伏,河里还有叫卖猪血的小划子,慢慢地将洋油帮居民及船上的人带入美满的梦乡。”所有这些,不仅使我对汉阳洋油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李金文同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竭力地打听与他联系的方式。
10月2日,在女儿出嫁后的同学聚会上,我三识李金文。这天下午,在汉阳乐福园酒楼2058号包厢内,我的学友、网友坐了满满三桌,其中同班同学有李金文、万少卿、常志杰、苏贤康、杨严峰、盛家洲、王远侯和朱德元(斋主),大家欢聚一堂,共贺我女儿的新婚大喜,气氛十分热烈。
李金文大概是最早一个到乐福园酒楼的,来后,他没有直接进酒楼,而是坐在酒楼外的石阶上用草稿纸急速地写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征文稿,1500字一挥而就,然后步入酒楼包厢,静等其他同学的到来。同学到来后,他将自制的十分简明的名片分发给大家,显得既谦逊又成稳。席间,他如数家珍地道出汉阳集稼嘴一带的老地名、老商铺、老行当,老住户,说得我这个自认为对汉阳集稼嘴还有些了解的人一头雾水,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在他的脑海中,似乎有一张汉阳集稼嘴的人文地图,哪条街连着哪条街;这街过去的名字,现今的名字?哪条街上住着什么样的人家,这人家的历史与现在;茶馆、酒楼进进出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规矩?他都能跟你滔滔不绝,尾尾道来。
“你听说集稼嘴一带有个‘大汉口’的地名冒?”我摇摇头。
“在这里确实有个地方叫‘大汉口’”接着他说出他的方位等情景。
一个刚60出头的李金文,为何对汉阳集稼嘴了解得如此多,如此细?这是我的疑问,也是当时长江日报副刊主编罗时汉的疑问。罗时汉看了关于洋油帮的初稿后,便打电话给李金文,你多大年纪,是搞什么工作的,怎么对洋油帮了解得如此详细?席间,李金文对我说,他父亲8岁时便到汉阳集稼嘴,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有七八十年,而李金文是一个有心人,他将这片土地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一一向父亲请教,问得详详细细,烂熟于心。另外,在位于高公街堤口摆摊卖水果,使李金文有了洞察人间冷暖,事故人情的一个绝好观察点,培养出他敏锐的嗅觉、视觉,丰富了他对集稼嘴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他本人有着极其丰富的阅历,与汉正街女老板有过缠绵的情恋,做个古玩字画的生意,掌握有雕刻艺术,会中医推拿。这些,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汉阳集稼嘴的“活档案”目前,他正着手写一部反映汉阳集稼嘴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小说。小说的整体构思已经完成,预计大约40万字。另外,他打算写两部电视情节剧,其中一部是关于息夫人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想要重新诠释“晴川老三”这四个字:老大是天,老二是地,老三是神。李金文,晴川老三,你汉阳集稼嘴“活档案”的名头以及将要出台40万字的小说和电视情节剧,将铸就这块已消失在人们眼前的曾经繁华的集稼嘴居民区的神韵和灵魂。“晴川老三”就是神的化身和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