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董玉梅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只见过两次面,且语言交流甚少,却枉谈认识。如果说我对董玉梅老师的认识,大多数缘于文字,缘于网络。
学者型的董玉梅
因家离武汉图书馆较近,不到10分钟的距离。每逢周六休息,便喜爱参加武汉图书馆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的“名家讲坛”2005年3月12日下午,是董老师讲漫谈三镇地名文化。那天,我迟到了,多功能厅里已是听众满座。董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四个部分表述了武汉三镇地名的文化现象。第一部分因来晚了没完全听到;第二部分谈的是地名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傍证;第三部分说的是地名活灵活现地保存着民情民风民俗;第四部分是军事要地构成军事地名系列。董老师她娓娓道来,让现场数百名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更使我激动不已。我虽然祖籍不在武汉,也不是在武汉出生的。可自打我记事起,就生活在斯地,长在斯地,对武汉的一草一木都极有感情,极有兴趣,更何况,从董老师的讲座中,使我长了不少见识。
这次坐在多功能厅的听众席上,算是我第一次与董老师的谋面,在心中记下了方志专家、省作协作家董玉梅的大名。
作家型的董玉梅
我喜欢买书,特别是听完演讲后,余兴未了,趁着那景仰的心理正旺时,乘兴去买演讲者推介的书籍。那天听完演讲后,欣然买了一本董老师写的文明的活化石(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从文明的活化石一书里,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型的董玉梅。那一篇篇文风硬朗、极有气度的散文,显示着一种沉雄的大手笔和大气派。在荆江记中,贞姜死守义节、桓温筑堤挡水、殷仲堪受责难、吴明扒堤攻城等故事,她追根溯源,尾尾道来,展示了一幅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九曲回肠的荆江全景图。在闲话白鹿洞中,作者纵论白鹿洞书院的兴衰。她用三幅彩图,第一幅:兴复白鹿书院,第二幅:白鹿书院揭示,第三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评述了朱熹与白鹿书院的关系,描绘了一代宗师朱喜讲学白鹿书院的盛况。还有失落的古都、漫话楚庄王等等,均是值得一读的文化散文,即人们常称的“大散文”在那积淀如渊的文明中,作者引领着我们,越过层层叠嶂及透出的神秘,走上了一条追溯历史、学习历史、反省历史的捷径。面对五彩斑烂历史,董老师如同一名出色的酿酒师,经她选料、密封发酵、搅拌、蒸馏、过滤、勾调、再过滤,酿出来的酒汁就格外地醇厚甘美。
导师型的董玉梅
请董老师在文明的活化石一书的扉页上签名时,我贸然请董老师留下了手机号,这给我更进一步认识董老师留下了机缘。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汉阳,生活在汉阳集家嘴,对汉阳情有独钟,看到了一本由刘振杰主编的汉阳史话(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便买下了,将它通览了一遍。当看到书中对集家嘴叙述时,心中便犯了疑惑。于是就将自己对集家嘴的质疑发了一份邮件给汉阳档案馆,但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急迫中,我翻开文明的活化石的扉页,找到了董老师的电话,给她打过去,请她告知邮箱的地址,她欣然同意了,我便将邮件发过去。很快就收到了董老师的回信:
你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我还不太清楚。还需要再查阅资料和旧志来印证。
在谈及地名时,我比较喜欢依靠地图,尤其是当时的地图,我认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从您的文章中看出你也喜欢用地图说话。
我手中有一张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合图。在汉阳这一块地界上,非常清楚地标着南岸接驾嘴。在南岸接驾嘴的岸上,有一条和汉水平行的长长的街道,分为三段,靠近长江的称为仁寿街,中间一段就是商业曾经非常发达的双街,第三段是油万街,在这份地图上,没有汉阳集稼嘴。
我知道,双街以及相关的部分街道码头都被江水冲没了,因此,清末的这个南岸接驾嘴也肯定是在双街被冲没前就先于双街毁于洪水中了的。现在的南岸嘴应该只是嘉靖皇帝在南边停留过的一个象征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南岸嘴,汉阳集稼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需要再查阅地图和史料,请您等几天,如果我有了新的资料,我会和您联系并进行讨论的。
谢谢您。
董玉梅2005 3 16 晚
另外,关于汉水入口问题,她也很快给了我回信:
关于汉水入江口的问题,以前有过争论。有学者认为,汉水历史上同时有几处入江口存在。龟山周围,历史上确实也有入江口,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曾从这里溯汉水而上。三国时期在龟山\蛇山先后建立夏口和夏口城;龟山下的夏口直接就在汉水入江口附近,而建在蛇山上的夏口城,正对着汉水入江口。这就是说,站在蛇山上是可以看到汉水入江口的,这也说明汉水入江口确实曾经在龟山脚下。唐代李白登黄鹤楼时,也确实看到了汉水入江口。
但是,具体位置是不是就如图上所标示,确实还值得商榷,我也不敢确定。等我向相关方面的专家咨询后,回答您。
董玉梅
她的回信以及后来的几次电话联系,对于我如何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答,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更重要是,鼓起我追求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求索型的董玉梅
董老师已是武汉方志的权威人士了,但从汉网?人文武汉版上看,她却从来没有故步自封,仍在不断地探索、求证。正如她所说的,要“把历史的风烟化为文化的波涛,然后变成自己的灵感。”
去年2月6日(腊月二十八),当家家户户者忙着准备过年时,董老师却冒着刺骨的寒风、蒙蒙的细雨,行走于武昌螃蟹岬,吸引她的却是山中的一座小道观。
山道很静,山道很窄。她踏在弥漫着历史沧桑的石板路上,寻找武昌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寻找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火花。在螃蟹岬的小道观旁,她居然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这种早已消逝的道术遗存,发出了“读万卷书,还真抵不上行万里路。只要你出门,只要你留心,你便会有新的发现。”的感慨。
我将学长胜蓝写的天空上写着他的名字——记1938年武汉“2。18”空战及李桂丹烈士一文转在了汉网?人文武汉。
胜蓝学长在通过对“二一八”空战,及2月19日那天蒋介石、周恩来给烈士提挽联的记述后,特别提出其父亲与空战英雄李桂丹在“二一八”空战前的一段交往:
我之所以对“2。18”空战和李桂丹烈士特别萦怀,乃因为李桂丹与我父亲同为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九期同学,且在“2。18”空战前的两个星期,李桂丹带领几个空军同学到兰州去接收一批从苏联运到兰州的单翼小型战斗机,当时我父亲在兰州控星墩机场任机枪连连长,执行机场的守卫任务。闻李桂丹等到兰州,家父便做东邀约了一批在兰州的军校同学为李桂丹接风和送行,并照相留念。
董老师看了这篇文章后,感慨地说:“刘老师,这资料太珍贵了。谢谢您了!”
古三皇人在发出有关璇宫饭店停业的帖子中,附了一张宣传照,照片上记录了“1961年9月19日,英国著名元帅蒙哥马利下榻饭店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的情景。
董老师看到这张照看后,立即跟帖:“呵呵,真是有心人。那张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照片,珍贵!”
还有,去年11月3日,董老师与作家加诗人的欣儿一起走进长堤街,感受那儿的市井生活气息——丰富物质而生活闲杂的气息。
记者型的董玉梅
说董老师记者型,一是她有记者一样的敏感。3月15日傍晚,我和王学长在弥漫着早春寒气的汉口火车站广场,接来一位珍贵的客人——一位抢救抗日战争历史的作家,人民网(日本版)日本问题专家,他就是方军。方军曾出过两本书,一本是我认识的日本鬼子,另一本是最后一批人。方军这次来汉,是专程采访王学长的父亲——一位曾经参加地淞沪会战,为周恩来、陈诚站过岗,三次护送过日本俘虏,现年92岁的国民党老兵。
我将这一信息在论坛上披露后,董老师立即认为,这国民党老兵,也正是她要采访的人,她要从他那儿得到一些资料,来佐证某些历史事实,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从志书史册上更真实反映历史。就这样,董老师便多次与我和王学长联系,待她从山西出差回来后,要采访这位国民党老兵,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他对抗日战争的回忆。
说董老师记者型,二是她有记者一样的装束。抗日战争胜利60多年了,经历过1931年至1945年抗日的中国老兵、战争受害者、战争目击者已经少之又少了。现在,他们的人数占曾经的抗战地区人口的万分之一。我应该去记录他们,反映他们,抱着这个目的,董老师采访了王老。我为了争取与董老师有第二次见面的机会,早早地便在王老家中迎接董老师等一行人的到来。
董老师来了,同行的还有武汉电视台的侯红志老师和另一名记者。董老师第一个进门,满面春风地与我握手,并将我介绍给侯老师。侯老师拉着我的手,哈哈大笑:“我想就是你!可董老师说你姓王,使我犯迷糊了。”
再看董老师的一身打扮,不是在“名家讲坛”上学者的打扮;也不是在办公室里,穿职业装的打扮;而活脱脱是一名摄影记者的打扮。头戴一顶挡阳帽,鼻梁上衬着一付近视眼镜;上身着一浅灰色的春装,下穿一漂白过的蓝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外加一炮筒式的照相机。董老师的这一朴实、简洁、大方的着装,更增加了王老对董老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实情毫不保留倾诉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素材。
说董老师记者型,三是她有记者一样的执着。我与董老师没说上两句话,侯老师他们已安放好摄像机,于是采访工作开始了。
王老的记忆力特强。从他的出生、成长、当兵说起,一直讲到淞沪会战,讲到武汉会战,讲到遣送日本俘虏。
王老说:“那时,冼星海先生天天到我们的连队来,教我们唱歌,教我们指挥,教我们欧洲的音乐历史。和我们一起吃饭,喝茶。这个‘老广’,他的音容笑貌我至今可以形象地描绘出来。从1938年到1939年底,我们连队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接着,王老引吭高歌军民合作歌: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
挖战壕,送子弹,抬伤兵,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
大家同心合力干哪嗬嗨——,嗨嗬嗨——,嗨嗬嗨——!
赶不走那鬼子心不甘哪嗬嗨——。
采访的气氛十分活跃且和谐,董老师很执着地询问王老关于武汉遭遇日本飞机轰炸的细节,询问王老关于陈诚指挥作战及生活中的细节,询问关于蛇山表烈祠的细节王老一一作答,应该说,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采访。
女人味的董玉梅
董老师大概有四个博客:乐活中国的博客很少上了;另外两个,一个是搜狐,一个是敏思的博客;还有一个是新浪刚建的博客。啊,还正在建立一个播客。
当你打开董老师的博客时,看到她谈生活,谈家事,谈丈夫,谈孩子的那些文字时,扑面而来的似乎有一股浓烈的女人味,一股带着异性芬芳特有的女人味。
在中奖彩票一文中,讲到先生出差,临走交给她一个重要的任务,买彩票,体育彩票。怎么买呢?
“先生交我一纸条,6组数字,一组复式,5组单注。”她将彩票连同先生预先写的纸条放在桌上。结果,先生回家后,找不到彩票了,先生叹了口气:
“我就知道你没买。别哄我了。
“什么?我没买?我还做了梦呢。”
先生一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什么梦?”
“由彩票而起的鸡生蛋,蛋生鸡,中奖中奖再中奖呀。”
她在博客中写了女儿的抓周,女儿的爱心,女儿的画瘾、女儿的谎言等,篇篇反映了母亲的爱女之心。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当她得知女儿在学校挨打后,恨不得教女儿用以牙还牙的方法去打欺侮她的同学。看到这里,我不禁笑了:哎,真是大作家,小女人。
生活中女人,就应该是像董老师博客中的这样,不然的话,还有什么生活的情趣呢?
只见过两次面,且语言交流甚少,却枉谈认识。如果说我对董玉梅老师的认识,大多数缘于文字,缘于网络。
学者型的董玉梅
因家离武汉图书馆较近,不到10分钟的距离。每逢周六休息,便喜爱参加武汉图书馆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的“名家讲坛”2005年3月12日下午,是董老师讲漫谈三镇地名文化。那天,我迟到了,多功能厅里已是听众满座。董老师深入浅出地从四个部分表述了武汉三镇地名的文化现象。第一部分因来晚了没完全听到;第二部分谈的是地名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傍证;第三部分说的是地名活灵活现地保存着民情民风民俗;第四部分是军事要地构成军事地名系列。董老师她娓娓道来,让现场数百名听众听得津津有味,更使我激动不已。我虽然祖籍不在武汉,也不是在武汉出生的。可自打我记事起,就生活在斯地,长在斯地,对武汉的一草一木都极有感情,极有兴趣,更何况,从董老师的讲座中,使我长了不少见识。
这次坐在多功能厅的听众席上,算是我第一次与董老师的谋面,在心中记下了方志专家、省作协作家董玉梅的大名。
作家型的董玉梅
我喜欢买书,特别是听完演讲后,余兴未了,趁着那景仰的心理正旺时,乘兴去买演讲者推介的书籍。那天听完演讲后,欣然买了一本董老师写的文明的活化石(作家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从文明的活化石一书里,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型的董玉梅。那一篇篇文风硬朗、极有气度的散文,显示着一种沉雄的大手笔和大气派。在荆江记中,贞姜死守义节、桓温筑堤挡水、殷仲堪受责难、吴明扒堤攻城等故事,她追根溯源,尾尾道来,展示了一幅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九曲回肠的荆江全景图。在闲话白鹿洞中,作者纵论白鹿洞书院的兴衰。她用三幅彩图,第一幅:兴复白鹿书院,第二幅:白鹿书院揭示,第三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评述了朱熹与白鹿书院的关系,描绘了一代宗师朱喜讲学白鹿书院的盛况。还有失落的古都、漫话楚庄王等等,均是值得一读的文化散文,即人们常称的“大散文”在那积淀如渊的文明中,作者引领着我们,越过层层叠嶂及透出的神秘,走上了一条追溯历史、学习历史、反省历史的捷径。面对五彩斑烂历史,董老师如同一名出色的酿酒师,经她选料、密封发酵、搅拌、蒸馏、过滤、勾调、再过滤,酿出来的酒汁就格外地醇厚甘美。
导师型的董玉梅
请董老师在文明的活化石一书的扉页上签名时,我贸然请董老师留下了手机号,这给我更进一步认识董老师留下了机缘。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汉阳,生活在汉阳集家嘴,对汉阳情有独钟,看到了一本由刘振杰主编的汉阳史话(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便买下了,将它通览了一遍。当看到书中对集家嘴叙述时,心中便犯了疑惑。于是就将自己对集家嘴的质疑发了一份邮件给汉阳档案馆,但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急迫中,我翻开文明的活化石的扉页,找到了董老师的电话,给她打过去,请她告知邮箱的地址,她欣然同意了,我便将邮件发过去。很快就收到了董老师的回信:
你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我还不太清楚。还需要再查阅资料和旧志来印证。
在谈及地名时,我比较喜欢依靠地图,尤其是当时的地图,我认为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从您的文章中看出你也喜欢用地图说话。
我手中有一张清末时期的武汉三镇合图。在汉阳这一块地界上,非常清楚地标着南岸接驾嘴。在南岸接驾嘴的岸上,有一条和汉水平行的长长的街道,分为三段,靠近长江的称为仁寿街,中间一段就是商业曾经非常发达的双街,第三段是油万街,在这份地图上,没有汉阳集稼嘴。
我知道,双街以及相关的部分街道码头都被江水冲没了,因此,清末的这个南岸接驾嘴也肯定是在双街被冲没前就先于双街毁于洪水中了的。现在的南岸嘴应该只是嘉靖皇帝在南边停留过的一个象征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南岸嘴,汉阳集稼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需要再查阅地图和史料,请您等几天,如果我有了新的资料,我会和您联系并进行讨论的。
谢谢您。
董玉梅2005 3 16 晚
另外,关于汉水入口问题,她也很快给了我回信:
关于汉水入江口的问题,以前有过争论。有学者认为,汉水历史上同时有几处入江口存在。龟山周围,历史上确实也有入江口,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曾从这里溯汉水而上。三国时期在龟山\蛇山先后建立夏口和夏口城;龟山下的夏口直接就在汉水入江口附近,而建在蛇山上的夏口城,正对着汉水入江口。这就是说,站在蛇山上是可以看到汉水入江口的,这也说明汉水入江口确实曾经在龟山脚下。唐代李白登黄鹤楼时,也确实看到了汉水入江口。
但是,具体位置是不是就如图上所标示,确实还值得商榷,我也不敢确定。等我向相关方面的专家咨询后,回答您。
董玉梅
她的回信以及后来的几次电话联系,对于我如何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答,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更重要是,鼓起我追求和探索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求索型的董玉梅
董老师已是武汉方志的权威人士了,但从汉网?人文武汉版上看,她却从来没有故步自封,仍在不断地探索、求证。正如她所说的,要“把历史的风烟化为文化的波涛,然后变成自己的灵感。”
去年2月6日(腊月二十八),当家家户户者忙着准备过年时,董老师却冒着刺骨的寒风、蒙蒙的细雨,行走于武昌螃蟹岬,吸引她的却是山中的一座小道观。
山道很静,山道很窄。她踏在弥漫着历史沧桑的石板路上,寻找武昌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寻找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火花。在螃蟹岬的小道观旁,她居然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这种早已消逝的道术遗存,发出了“读万卷书,还真抵不上行万里路。只要你出门,只要你留心,你便会有新的发现。”的感慨。
我将学长胜蓝写的天空上写着他的名字——记1938年武汉“2。18”空战及李桂丹烈士一文转在了汉网?人文武汉。
胜蓝学长在通过对“二一八”空战,及2月19日那天蒋介石、周恩来给烈士提挽联的记述后,特别提出其父亲与空战英雄李桂丹在“二一八”空战前的一段交往:
我之所以对“2。18”空战和李桂丹烈士特别萦怀,乃因为李桂丹与我父亲同为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九期同学,且在“2。18”空战前的两个星期,李桂丹带领几个空军同学到兰州去接收一批从苏联运到兰州的单翼小型战斗机,当时我父亲在兰州控星墩机场任机枪连连长,执行机场的守卫任务。闻李桂丹等到兰州,家父便做东邀约了一批在兰州的军校同学为李桂丹接风和送行,并照相留念。
董老师看了这篇文章后,感慨地说:“刘老师,这资料太珍贵了。谢谢您了!”
古三皇人在发出有关璇宫饭店停业的帖子中,附了一张宣传照,照片上记录了“1961年9月19日,英国著名元帅蒙哥马利下榻饭店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的情景。
董老师看到这张照看后,立即跟帖:“呵呵,真是有心人。那张毛泽东与蒙哥马利的照片,珍贵!”
还有,去年11月3日,董老师与作家加诗人的欣儿一起走进长堤街,感受那儿的市井生活气息——丰富物质而生活闲杂的气息。
记者型的董玉梅
说董老师记者型,一是她有记者一样的敏感。3月15日傍晚,我和王学长在弥漫着早春寒气的汉口火车站广场,接来一位珍贵的客人——一位抢救抗日战争历史的作家,人民网(日本版)日本问题专家,他就是方军。方军曾出过两本书,一本是我认识的日本鬼子,另一本是最后一批人。方军这次来汉,是专程采访王学长的父亲——一位曾经参加地淞沪会战,为周恩来、陈诚站过岗,三次护送过日本俘虏,现年92岁的国民党老兵。
我将这一信息在论坛上披露后,董老师立即认为,这国民党老兵,也正是她要采访的人,她要从他那儿得到一些资料,来佐证某些历史事实,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从志书史册上更真实反映历史。就这样,董老师便多次与我和王学长联系,待她从山西出差回来后,要采访这位国民党老兵,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他对抗日战争的回忆。
说董老师记者型,二是她有记者一样的装束。抗日战争胜利60多年了,经历过1931年至1945年抗日的中国老兵、战争受害者、战争目击者已经少之又少了。现在,他们的人数占曾经的抗战地区人口的万分之一。我应该去记录他们,反映他们,抱着这个目的,董老师采访了王老。我为了争取与董老师有第二次见面的机会,早早地便在王老家中迎接董老师等一行人的到来。
董老师来了,同行的还有武汉电视台的侯红志老师和另一名记者。董老师第一个进门,满面春风地与我握手,并将我介绍给侯老师。侯老师拉着我的手,哈哈大笑:“我想就是你!可董老师说你姓王,使我犯迷糊了。”
再看董老师的一身打扮,不是在“名家讲坛”上学者的打扮;也不是在办公室里,穿职业装的打扮;而活脱脱是一名摄影记者的打扮。头戴一顶挡阳帽,鼻梁上衬着一付近视眼镜;上身着一浅灰色的春装,下穿一漂白过的蓝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外加一炮筒式的照相机。董老师的这一朴实、简洁、大方的着装,更增加了王老对董老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实情毫不保留倾诉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素材。
说董老师记者型,三是她有记者一样的执着。我与董老师没说上两句话,侯老师他们已安放好摄像机,于是采访工作开始了。
王老的记忆力特强。从他的出生、成长、当兵说起,一直讲到淞沪会战,讲到武汉会战,讲到遣送日本俘虏。
王老说:“那时,冼星海先生天天到我们的连队来,教我们唱歌,教我们指挥,教我们欧洲的音乐历史。和我们一起吃饭,喝茶。这个‘老广’,他的音容笑貌我至今可以形象地描绘出来。从1938年到1939年底,我们连队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接着,王老引吭高歌军民合作歌: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嗨嗬嗨——,我们军民要合作。
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
挖战壕,送子弹,抬伤兵,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
大家同心合力干哪嗬嗨——,嗨嗬嗨——,嗨嗬嗨——!
赶不走那鬼子心不甘哪嗬嗨——。
采访的气氛十分活跃且和谐,董老师很执着地询问王老关于武汉遭遇日本飞机轰炸的细节,询问王老关于陈诚指挥作战及生活中的细节,询问关于蛇山表烈祠的细节王老一一作答,应该说,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采访。
女人味的董玉梅
董老师大概有四个博客:乐活中国的博客很少上了;另外两个,一个是搜狐,一个是敏思的博客;还有一个是新浪刚建的博客。啊,还正在建立一个播客。
当你打开董老师的博客时,看到她谈生活,谈家事,谈丈夫,谈孩子的那些文字时,扑面而来的似乎有一股浓烈的女人味,一股带着异性芬芳特有的女人味。
在中奖彩票一文中,讲到先生出差,临走交给她一个重要的任务,买彩票,体育彩票。怎么买呢?
“先生交我一纸条,6组数字,一组复式,5组单注。”她将彩票连同先生预先写的纸条放在桌上。结果,先生回家后,找不到彩票了,先生叹了口气:
“我就知道你没买。别哄我了。
“什么?我没买?我还做了梦呢。”
先生一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什么梦?”
“由彩票而起的鸡生蛋,蛋生鸡,中奖中奖再中奖呀。”
她在博客中写了女儿的抓周,女儿的爱心,女儿的画瘾、女儿的谎言等,篇篇反映了母亲的爱女之心。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当她得知女儿在学校挨打后,恨不得教女儿用以牙还牙的方法去打欺侮她的同学。看到这里,我不禁笑了:哎,真是大作家,小女人。
生活中女人,就应该是像董老师博客中的这样,不然的话,还有什么生活的情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