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蝗虫倒霉了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步军到了之后,崇祯皇帝就没有再亲手去扑杀蝗虫了,要不然,年纪一大把的三边总督郑崇俭怎么办,也得去扑杀蝗虫,累不死他!可要是不去扑杀,皇上都在扑杀了,你身为臣子的好意思站着看?
拍拍双手,抹了一把汗,崇祯皇帝笑着对郑崇俭说道:“等都扑杀完了,就吃了这蝗虫,好歹都是蛋白质丰富的,可以补充下营养!”
说完之后,看到郑崇俭有点愕然的样子,他才想起这个“蛋白质”的词,让他听不懂,就连忙改口说道:“蚂蚁虽小也是肉,这蝗虫不管怎么样,总比蚂蚁要大多了,不是么!”
听到这话,郑崇俭才算听懂了,露出一个勉为其难的笑容道:“陛下说得在理,吃这蝗虫,总好过吃草皮树根,吃观音土了!”
这次蝗灾之后,因为及时扑杀,至少其他地方可以免遭蝗灾,但至少这泾阳,在收成上影响就非常大了。哪怕有蝗虫可以吃,可就这点吃食,也吃不了几天的。
一说到这个事情上,崇祯皇帝的表情就严肃了。他抬头环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大明将士和泾阳百姓在扑杀蝗虫的身影,有点严肃地说道:“泾阳这边,该救灾就一定要救灾,其他地方如果不能及时拨粮食过来的话,就实行临时管制,所有乡绅的粮食,全部都要拿出来,管控着泾阳口粮,争取做到不饿死一个人。对于那些开明的乡绅,官府可以给予奖励,贡献出来的粮食,等时候再补回去。可要是有人不长眼,藏着粮食不肯拿出来的,可以抓典型,狠狠地办他一个。听明白了么?”
“微臣明白,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郑崇俭听了,连忙点头答应道。
如果要饿死人,那就会给了流贼作乱的基础。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如果能不饿死人,自然是要尽量不饿死人了。至于那些乡绅是否有意见,就不重要了。皇上发话,难道这些乡绅的势力,还能大过皇帝去?
他们正在说着话时,忽然有快马飞骑而来,郑崇俭转头看了,便对崇祯皇帝说道:“应该是西安府过来的信使。”
果不其然,来得就是西安知府派过来的信使,是过来禀告两个情况的。
第一个情况,是辅臣张国维快马从京师赶来,刚刚到达西安府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消息,很是欣慰。算算时间,应该是张国维接到旨意之后,就没有丝毫耽搁,一路快马加鞭赶路而来的。
大旱,蝗灾,这些事情必须要及时得到处理,要不然,陕西这边好不容易平定下去的贼乱,很可能就会死灰复燃。也只有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了,这里还是边军重兵集结之地,才不会再出乱子。
因此,崇祯皇帝传旨给张国维,让他休息之后,尽快勘察陕西灾情,然后大力兴修水利,刚好也可以让灾民,比如泾阳百姓以工代赈,算是一举两得。
信使禀告得第二个情况,是有关流贼李自成所部的。说这李自成喊着“均田免赋”,还开仓放粮,很是收买民心,势力发展很快。商洛山附近的百姓,都心向流贼,虽然李自成所部已经蹿入河南,可留在陕西的这一小部分,如今又有发展壮大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剿灭,怕是贼乱会愈演愈烈,影响其他地方。
这就是李自成所部的可怕之处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不过好在李自成才刚刚蹿出商洛山,要是再晚个两年,任由他发展,那就真得非常难对付了!
想着这个,忽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匆匆过来禀告说:“陛下,末将查了下,确实是有人传言拜蝗神会有用,说很多地方摆了蝗神,蝗虫就飞走了。另外也有人说,其他地方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结果被御史弹劾,然后丢官获罪了!”
说话间,他带着一点不屑。因为他是知道的,根本就没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而获罪,这根本就是个谣言!说完之后,他又补充奏道:“陛下只要给末将一点时间,末将一定把传谣言的人给揪出来!”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忽然眼睛一亮。还用揪出来么?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不需要去揪。
因此,他直接就对李若琏交代道:“时间紧迫,此事无需再查,你去找泾阳县令,让他发个告示,就说这是流贼传播的谣言,朕就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官员为此受到处罚,反而是那种不作为,任凭蝗虫成灾的,才是朕要处罚的对象!呵呵,所谓拜蝗神,等他们都拜完了,蝗虫早已吃光了一切,当然是飞走了。这一切,都是谎言,让百姓认清流贼的真面目,切勿相信!”
李若琏一听,稍微吃了一惊。他以为皇上又是通过那神出鬼没的消息来源,获得了这个消息。因此,没有丝毫怀疑,立刻遵旨而行。
事实上,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真相如何,有可能是好事之徒,或者居心叵测之人传得谣言,也可能真得是流贼当中的一些人传得留言。
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百姓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蝗灾,也不要去相信流言,顺便知道流贼是看不得他们好的,巴不得他们没吃的,才会迫使他们加入流贼的队伍作乱!
郑崇俭在边上听着这些对话,心中不由得诧异。这其中的道道,他稍微一想就想出来,也是因此,他更是佩服皇上,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快就出手对付流贼了。这心思之敏捷,手段之高明,相信没有多少以前的大明皇帝能比得上。
等这事之后,皇上亲自参与扑杀蝗虫的事迹,会由泾阳百姓这边传开。如此鲜明的对比,百姓们自然知道,皇上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而那些流贼,原本就是个祸害,现在也一样是个祸害!
他正在想着,却见崇祯皇帝又转头过来,对他说道:“朕记得《农政全书》上有记载预防和灭蝗的方法,说起来,这《农政全书》确实是个宝啊,朕以为,每个地方主政官员都要了解才行。可以不深究,但至少要知道书上所写的大概内容!”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感慨道:“要真是做到这一点了,这些拜蝗神什么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郑崇俭一听,连连点头。之前的时候,他听说皇上因为《农政全书》而专门新设农司,好奇之下就托人求购了一套。因此他知道皇上所言非虚。
不管如何,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本,有关农学方面的书,也不是没有过。比如《齐民要术》,还有前朝的《农书》,都是,不过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农耕上的具体细节。但是,这本《农政全书》却不全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农政思想的阐述,另外一个部分才是农耕的具体细节。
如果说当官的,对于《齐民要术》和《农书》之类书籍,都去了解的话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可这《农政全书》,却是非常适合主政一方的官员去读了。就比如说《农政全书》中的荒政一目,就有十八卷之多,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达到了四百一十四种。
要是泾阳县令读了这《农政全书》,至少知道在蝗灾之后,该如何去补救,又该如何让百姓活命。
想着这些,郑崇俭的脸色严肃起来,认真地回奏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此套《农政全书》,确实该让亲民官都能知悉!”
听到郑崇俭也这么说,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有了决定,当即让人拟旨,对于目前全天下的大明主政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知州等等这些,必须人手一套进行熟读。另外,吏部这边,但凡有新的地方官外放,就必须要先行考核,内容就是这《农政全书》上的知识。考核要是不合格,不得外放地方主政官员。
虽然这事好像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毕竟外放官员就算考试不及格,可知道有这本书,回头用到的时候去查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崇祯皇帝就是要这么做,就是要让那些亲民官都知道他非常重视这《农政全书》,熟读这书,是他的基本要求!
处理完了这个政务,天色已经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火红一片,这也就是说,明天肯定又是一个晴天。
有了大军加入扑杀蝗虫,等到这傍晚时分时,基本上也扑杀得七七八八了。虽然田间地头肯定还有一些漏网的,但仅靠泾阳百姓,也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并肩战斗”,随处可见泾阳百姓和大明将士在笑着交谈。各地的方言,可能说得不是很懂,于是,手脚并用的解释。让人一看,这军民之情,就简直犹如兄弟之情一般了。
郑崇俭暗自扫视着这一切,心中满满地都是欣慰。他身为三边总督,在这流贼祸乱之始的地方,自然知道军民的关系有多糟糕。可眼下看到的这一切,让他相信,至少泾阳百姓,基本上都不可能有反意,会坚定地站在官军这一边。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泾阳县令带着泾阳乡绅匆匆赶来御驾所在,一脸的汗水,官服都贴在身上了,奏请皇帝并天子劲旅入城歇息。
看到泾阳县令的这个样子,知道他也是劳累了一天,对他的愤怒之意少了很多。加上刚好又可以利用之前的事情,来对冲李自成所部的影响,因此他便淡淡地说道:“入城就不必了,百姓都累了一天,都回去休息吧。朕和将士们就在这城外扎营便是。”
说实话,对于皇帝进城休息,这些泾阳人其实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对于这么多军队入城,他们还是头疼的。小小泾阳,这么多军队,怎么安排?睡大街总不好吧,睡民房?可就算所有百姓把房子都腾出来,怕也不够吧?光是那么多战马,都不知道怎么安排啊!
此时听了皇帝的话,这些泾阳乡绅,不由得都为皇帝这么体谅泾阳百姓而多了一分感动。加上之前皇帝甚至还亲自为泾阳去扑杀蝗虫,他们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更是溢于言表了。
他们正想说什么时,崇祯皇帝却已经先开口了,告诫泾阳县令,对于这次蝗灾,一定要好好善后,否则决不轻饶。
泾阳县令知道皇帝不会再处罚自己,不由得心中安慰的同时,又连忙保证,以后一定格尽职守,当好这个父母官。
聊完了这个严肃的话题,崇祯皇帝便露出一丝微笑道:“朕领军南下平定贼乱,不能久待。这样好了,就用随军携带的军粮和泾阳百姓换扑杀的蝗虫如何?”
一听这话,泾阳县令和那些乡绅顿时大喜。要知道,刚才扑杀的时候,很多蝗虫都是挖坑,扫进去之后活埋处理掉的。可如今要是能换粮食,那至少能挽回很多损失了。
因此,泾阳县令连忙答应,然后和那些乡绅一起,赶紧回去通告这个消息。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离去,微笑着转头对郑崇俭和李若琏,以及已经回到他身边的贺人龙和吴三桂等人说道:“今晚,朕就请诸位爱卿吃一顿蝗虫宴!相信朕,这味道绝对不错!”
在后世的时候,不少地方都有蝗虫的美食。崇祯皇帝曾经在旅游的时候,就吃过一次。
大明将士开始扎营,这些都不用崇祯皇帝操心,一麻袋一麻袋的蝗虫,扛到军营这边来换粮食,也不用崇祯皇帝操心。此时的他,就让人挑选了一些蝗虫,开始了蝗虫宴。
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时间有限之下,自然就不是晾晒了,而是烘干,然后油煎炸,那香味,让等候着的文官武将们,甚至连崇祯皇帝自己,都不由得很想立刻尝上一尝了。
再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去翅腿,穿签子上以碳火慢烤,烤时蝗虫上要刷匀食用油,以保证烤出的蝗虫外焦里嫩。然后再撒上少许孜然粉,盐之类的佐料等。这香气之扑鼻,比起之前油煎还要让人垂涎三尺。
……
当然了,这些事情都不是崇祯皇帝亲手去做的,而是他讲述之后,自有军中老手去操作,而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旁观。
夜色渐深,满天的夜空中,星星耀眼可见。御驾所在的香气,飘向四周,让所有将士都不由得心生向往,皇上那做得蝗虫宴,似乎非常好吃啊!
当然了,军卒这边的蝗虫处理,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等到快要做好之时,崇祯皇帝甚至还让人传来泾阳县令,以及几个积极做事的乡绅,让他们一起食用这蝗虫宴。
当然了,崇祯皇帝先动筷子,每种尝一口,每吃一种,他就露出很享受的样子,连道美味。
他的这话,顿时引来不少“咕噜”声。却是在座的文官武将们,忙碌了一天,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还被皇帝这么诱惑,简直是有点急不可耐了。
等到皇帝让他们尝了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文官还好一点,还讲究点吃相。武将们,比如贺人龙等人,那吃相,就没法看了。不过就算一边吃,还在一边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事实上,这个时候,就算再难吃的东西,他们也会觉得香!
在这之后,在场的不少人回忆起这一夜的美食,一个个都非常地怀念。他们也私自再去做过一样的蝗虫宴,可是,却再也没有记忆中的美味。当然,他们是把这个区别归结为皇帝的御厨手艺好的原因。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可以说人人仿效。皇上都吃的蝗虫宴啊,又有那么多人称赞那蝗虫宴的好吃,要是自己不吃上一吃,尝尝那蝗虫宴的味道,就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就这么着,有了皇帝的示范效应,大明境内地蝗灾,就再也没有历史上那么大的影响了。
除了预防得当,很少再有发生蝗灾之外,还有很多富户,一听说有蝗虫成群出现,就会立刻悬赏求购蝗虫,吃上一顿盼望中的蝗虫宴。
这一点,其实崇祯皇帝早就料到了,所以他才会在当时邀请了泾阳县令和乡绅一起吃蝗虫宴,就是想让这个消息传得更快一点。
不过有一点,却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
在他走之后,泾阳百姓为了纪念皇帝亲临泾阳这事,在他扑杀蝗虫的地方和吃蝗虫宴的地方,都立了碑来纪念。由此,又带动了大明的文人墨客,只要有途径附近的,都会跑来一观,纪念皇上当年在这里的往事,并且往往还会赋诗几首。最终,这里就成了泾阳的旅游胜地!
步军到了之后,崇祯皇帝就没有再亲手去扑杀蝗虫了,要不然,年纪一大把的三边总督郑崇俭怎么办,也得去扑杀蝗虫,累不死他!可要是不去扑杀,皇上都在扑杀了,你身为臣子的好意思站着看?
拍拍双手,抹了一把汗,崇祯皇帝笑着对郑崇俭说道:“等都扑杀完了,就吃了这蝗虫,好歹都是蛋白质丰富的,可以补充下营养!”
说完之后,看到郑崇俭有点愕然的样子,他才想起这个“蛋白质”的词,让他听不懂,就连忙改口说道:“蚂蚁虽小也是肉,这蝗虫不管怎么样,总比蚂蚁要大多了,不是么!”
听到这话,郑崇俭才算听懂了,露出一个勉为其难的笑容道:“陛下说得在理,吃这蝗虫,总好过吃草皮树根,吃观音土了!”
这次蝗灾之后,因为及时扑杀,至少其他地方可以免遭蝗灾,但至少这泾阳,在收成上影响就非常大了。哪怕有蝗虫可以吃,可就这点吃食,也吃不了几天的。
一说到这个事情上,崇祯皇帝的表情就严肃了。他抬头环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大明将士和泾阳百姓在扑杀蝗虫的身影,有点严肃地说道:“泾阳这边,该救灾就一定要救灾,其他地方如果不能及时拨粮食过来的话,就实行临时管制,所有乡绅的粮食,全部都要拿出来,管控着泾阳口粮,争取做到不饿死一个人。对于那些开明的乡绅,官府可以给予奖励,贡献出来的粮食,等时候再补回去。可要是有人不长眼,藏着粮食不肯拿出来的,可以抓典型,狠狠地办他一个。听明白了么?”
“微臣明白,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郑崇俭听了,连忙点头答应道。
如果要饿死人,那就会给了流贼作乱的基础。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如果能不饿死人,自然是要尽量不饿死人了。至于那些乡绅是否有意见,就不重要了。皇上发话,难道这些乡绅的势力,还能大过皇帝去?
他们正在说着话时,忽然有快马飞骑而来,郑崇俭转头看了,便对崇祯皇帝说道:“应该是西安府过来的信使。”
果不其然,来得就是西安知府派过来的信使,是过来禀告两个情况的。
第一个情况,是辅臣张国维快马从京师赶来,刚刚到达西安府了。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消息,很是欣慰。算算时间,应该是张国维接到旨意之后,就没有丝毫耽搁,一路快马加鞭赶路而来的。
大旱,蝗灾,这些事情必须要及时得到处理,要不然,陕西这边好不容易平定下去的贼乱,很可能就会死灰复燃。也只有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了,这里还是边军重兵集结之地,才不会再出乱子。
因此,崇祯皇帝传旨给张国维,让他休息之后,尽快勘察陕西灾情,然后大力兴修水利,刚好也可以让灾民,比如泾阳百姓以工代赈,算是一举两得。
信使禀告得第二个情况,是有关流贼李自成所部的。说这李自成喊着“均田免赋”,还开仓放粮,很是收买民心,势力发展很快。商洛山附近的百姓,都心向流贼,虽然李自成所部已经蹿入河南,可留在陕西的这一小部分,如今又有发展壮大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剿灭,怕是贼乱会愈演愈烈,影响其他地方。
这就是李自成所部的可怕之处了!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不过好在李自成才刚刚蹿出商洛山,要是再晚个两年,任由他发展,那就真得非常难对付了!
想着这个,忽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匆匆过来禀告说:“陛下,末将查了下,确实是有人传言拜蝗神会有用,说很多地方摆了蝗神,蝗虫就飞走了。另外也有人说,其他地方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结果被御史弹劾,然后丢官获罪了!”
说话间,他带着一点不屑。因为他是知道的,根本就没有地方官组织扑杀蝗虫而获罪,这根本就是个谣言!说完之后,他又补充奏道:“陛下只要给末将一点时间,末将一定把传谣言的人给揪出来!”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忽然眼睛一亮。还用揪出来么?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不需要去揪。
因此,他直接就对李若琏交代道:“时间紧迫,此事无需再查,你去找泾阳县令,让他发个告示,就说这是流贼传播的谣言,朕就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官员为此受到处罚,反而是那种不作为,任凭蝗虫成灾的,才是朕要处罚的对象!呵呵,所谓拜蝗神,等他们都拜完了,蝗虫早已吃光了一切,当然是飞走了。这一切,都是谎言,让百姓认清流贼的真面目,切勿相信!”
李若琏一听,稍微吃了一惊。他以为皇上又是通过那神出鬼没的消息来源,获得了这个消息。因此,没有丝毫怀疑,立刻遵旨而行。
事实上,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真相如何,有可能是好事之徒,或者居心叵测之人传得谣言,也可能真得是流贼当中的一些人传得留言。
对于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百姓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蝗灾,也不要去相信流言,顺便知道流贼是看不得他们好的,巴不得他们没吃的,才会迫使他们加入流贼的队伍作乱!
郑崇俭在边上听着这些对话,心中不由得诧异。这其中的道道,他稍微一想就想出来,也是因此,他更是佩服皇上,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快就出手对付流贼了。这心思之敏捷,手段之高明,相信没有多少以前的大明皇帝能比得上。
等这事之后,皇上亲自参与扑杀蝗虫的事迹,会由泾阳百姓这边传开。如此鲜明的对比,百姓们自然知道,皇上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而那些流贼,原本就是个祸害,现在也一样是个祸害!
他正在想着,却见崇祯皇帝又转头过来,对他说道:“朕记得《农政全书》上有记载预防和灭蝗的方法,说起来,这《农政全书》确实是个宝啊,朕以为,每个地方主政官员都要了解才行。可以不深究,但至少要知道书上所写的大概内容!”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感慨道:“要真是做到这一点了,这些拜蝗神什么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郑崇俭一听,连连点头。之前的时候,他听说皇上因为《农政全书》而专门新设农司,好奇之下就托人求购了一套。因此他知道皇上所言非虚。
不管如何,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本,有关农学方面的书,也不是没有过。比如《齐民要术》,还有前朝的《农书》,都是,不过这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农耕上的具体细节。但是,这本《农政全书》却不全是。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农政思想的阐述,另外一个部分才是农耕的具体细节。
如果说当官的,对于《齐民要术》和《农书》之类书籍,都去了解的话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可这《农政全书》,却是非常适合主政一方的官员去读了。就比如说《农政全书》中的荒政一目,就有十八卷之多,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达到了四百一十四种。
要是泾阳县令读了这《农政全书》,至少知道在蝗灾之后,该如何去补救,又该如何让百姓活命。
想着这些,郑崇俭的脸色严肃起来,认真地回奏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此套《农政全书》,确实该让亲民官都能知悉!”
听到郑崇俭也这么说,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有了决定,当即让人拟旨,对于目前全天下的大明主政官员,也就是县令、知府、知州等等这些,必须人手一套进行熟读。另外,吏部这边,但凡有新的地方官外放,就必须要先行考核,内容就是这《农政全书》上的知识。考核要是不合格,不得外放地方主政官员。
虽然这事好像有点小题大做的意思,毕竟外放官员就算考试不及格,可知道有这本书,回头用到的时候去查查,也是可以的。但是,崇祯皇帝就是要这么做,就是要让那些亲民官都知道他非常重视这《农政全书》,熟读这书,是他的基本要求!
处理完了这个政务,天色已经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火红一片,这也就是说,明天肯定又是一个晴天。
有了大军加入扑杀蝗虫,等到这傍晚时分时,基本上也扑杀得七七八八了。虽然田间地头肯定还有一些漏网的,但仅靠泾阳百姓,也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
经过这一次的“并肩战斗”,随处可见泾阳百姓和大明将士在笑着交谈。各地的方言,可能说得不是很懂,于是,手脚并用的解释。让人一看,这军民之情,就简直犹如兄弟之情一般了。
郑崇俭暗自扫视着这一切,心中满满地都是欣慰。他身为三边总督,在这流贼祸乱之始的地方,自然知道军民的关系有多糟糕。可眼下看到的这一切,让他相信,至少泾阳百姓,基本上都不可能有反意,会坚定地站在官军这一边。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泾阳县令带着泾阳乡绅匆匆赶来御驾所在,一脸的汗水,官服都贴在身上了,奏请皇帝并天子劲旅入城歇息。
看到泾阳县令的这个样子,知道他也是劳累了一天,对他的愤怒之意少了很多。加上刚好又可以利用之前的事情,来对冲李自成所部的影响,因此他便淡淡地说道:“入城就不必了,百姓都累了一天,都回去休息吧。朕和将士们就在这城外扎营便是。”
说实话,对于皇帝进城休息,这些泾阳人其实是非常欢迎的。但是,对于这么多军队入城,他们还是头疼的。小小泾阳,这么多军队,怎么安排?睡大街总不好吧,睡民房?可就算所有百姓把房子都腾出来,怕也不够吧?光是那么多战马,都不知道怎么安排啊!
此时听了皇帝的话,这些泾阳乡绅,不由得都为皇帝这么体谅泾阳百姓而多了一分感动。加上之前皇帝甚至还亲自为泾阳去扑杀蝗虫,他们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更是溢于言表了。
他们正想说什么时,崇祯皇帝却已经先开口了,告诫泾阳县令,对于这次蝗灾,一定要好好善后,否则决不轻饶。
泾阳县令知道皇帝不会再处罚自己,不由得心中安慰的同时,又连忙保证,以后一定格尽职守,当好这个父母官。
聊完了这个严肃的话题,崇祯皇帝便露出一丝微笑道:“朕领军南下平定贼乱,不能久待。这样好了,就用随军携带的军粮和泾阳百姓换扑杀的蝗虫如何?”
一听这话,泾阳县令和那些乡绅顿时大喜。要知道,刚才扑杀的时候,很多蝗虫都是挖坑,扫进去之后活埋处理掉的。可如今要是能换粮食,那至少能挽回很多损失了。
因此,泾阳县令连忙答应,然后和那些乡绅一起,赶紧回去通告这个消息。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离去,微笑着转头对郑崇俭和李若琏,以及已经回到他身边的贺人龙和吴三桂等人说道:“今晚,朕就请诸位爱卿吃一顿蝗虫宴!相信朕,这味道绝对不错!”
在后世的时候,不少地方都有蝗虫的美食。崇祯皇帝曾经在旅游的时候,就吃过一次。
大明将士开始扎营,这些都不用崇祯皇帝操心,一麻袋一麻袋的蝗虫,扛到军营这边来换粮食,也不用崇祯皇帝操心。此时的他,就让人挑选了一些蝗虫,开始了蝗虫宴。
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时间有限之下,自然就不是晾晒了,而是烘干,然后油煎炸,那香味,让等候着的文官武将们,甚至连崇祯皇帝自己,都不由得很想立刻尝上一尝了。
再一种做法,是将蝗虫去翅腿,穿签子上以碳火慢烤,烤时蝗虫上要刷匀食用油,以保证烤出的蝗虫外焦里嫩。然后再撒上少许孜然粉,盐之类的佐料等。这香气之扑鼻,比起之前油煎还要让人垂涎三尺。
……
当然了,这些事情都不是崇祯皇帝亲手去做的,而是他讲述之后,自有军中老手去操作,而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旁观。
夜色渐深,满天的夜空中,星星耀眼可见。御驾所在的香气,飘向四周,让所有将士都不由得心生向往,皇上那做得蝗虫宴,似乎非常好吃啊!
当然了,军卒这边的蝗虫处理,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等到快要做好之时,崇祯皇帝甚至还让人传来泾阳县令,以及几个积极做事的乡绅,让他们一起食用这蝗虫宴。
当然了,崇祯皇帝先动筷子,每种尝一口,每吃一种,他就露出很享受的样子,连道美味。
他的这话,顿时引来不少“咕噜”声。却是在座的文官武将们,忙碌了一天,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还被皇帝这么诱惑,简直是有点急不可耐了。
等到皇帝让他们尝了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文官还好一点,还讲究点吃相。武将们,比如贺人龙等人,那吃相,就没法看了。不过就算一边吃,还在一边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事实上,这个时候,就算再难吃的东西,他们也会觉得香!
在这之后,在场的不少人回忆起这一夜的美食,一个个都非常地怀念。他们也私自再去做过一样的蝗虫宴,可是,却再也没有记忆中的美味。当然,他们是把这个区别归结为皇帝的御厨手艺好的原因。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可以说人人仿效。皇上都吃的蝗虫宴啊,又有那么多人称赞那蝗虫宴的好吃,要是自己不吃上一吃,尝尝那蝗虫宴的味道,就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就这么着,有了皇帝的示范效应,大明境内地蝗灾,就再也没有历史上那么大的影响了。
除了预防得当,很少再有发生蝗灾之外,还有很多富户,一听说有蝗虫成群出现,就会立刻悬赏求购蝗虫,吃上一顿盼望中的蝗虫宴。
这一点,其实崇祯皇帝早就料到了,所以他才会在当时邀请了泾阳县令和乡绅一起吃蝗虫宴,就是想让这个消息传得更快一点。
不过有一点,却是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
在他走之后,泾阳百姓为了纪念皇帝亲临泾阳这事,在他扑杀蝗虫的地方和吃蝗虫宴的地方,都立了碑来纪念。由此,又带动了大明的文人墨客,只要有途径附近的,都会跑来一观,纪念皇上当年在这里的往事,并且往往还会赋诗几首。最终,这里就成了泾阳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