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锦囊妙计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事实上,洪承畴的这份奏章还没送到京师,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比洪承畴知道得更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是发愁啊!又出现了一个好机会,可惜大明这边也没粮食,要不然,就可以狠狠地收割一波。当然了,就像建虏一样,要是硬凑凑的话,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想凑。
毕竟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还能再蹦跶多少天?崇祯皇帝有自信,能把建虏收拾掉的。另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明末历史真得不是很熟悉,他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又发生大的灾害?如果他硬凑了粮食拿去打仗,结果国内突然发生大的灾害,那他宁可不打建虏,先搞好国内建设先。
粮食问题,总得来说,是在慢慢好转。但是还需要时间,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把大明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要知道,在崇祯皇帝穿越之后,在他的努力下,流贼平定,就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而且一年年地重点,都是抗灾防灾,又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
这些人命挽救下来是功德,但是,也是耗粮的嘴,需要比原本历史上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支撑大明百姓不挨饿。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一早就从代善和阿济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处,知道了建虏的阴谋,不过他却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先在忙内政。
从郑家那边反馈回来的南洋消息说,因为大明这边在这几年内,大量收购粮食的原因,让南洋的明人大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而且从大明东南沿海过去南洋的明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似乎引起了南洋各国的当权者注意。
据说,南洋那边已经有国家开始传言,说大明这是有阴谋,很可能是觊觎南洋的土地,想要永久占领南洋,这样就不用再每年花那么多银子来购买粮食。越来越多的明人去南洋,就是要占领南洋的第一步。
对此,崇祯皇帝只是笑笑,还真别说,要不是现在腾不开手,他还真想把南洋给打下来,总好过让西夷继续殖民南洋吧!
另外,南洋那边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对大明并不友好的情况。就是南洋各国,特别是那些西夷统治的地区,他们每年从大明这边购买大量的丝绸棉丝茶叶之类,觉得他们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是有点亏了。见大明好像对粮食的需求一直很大,就想着提高粮食价格,以此来补购买丝绸棉丝和茶叶之类的成本。
对于这点,郑家这边也给崇祯皇帝禀告了,说目前这些粮食都是郑家出面在购买,南洋各国还都给面子,虽然有说这事,但终归是没敢提价。
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心情就不是很好。对他来说,他是希望从南洋购买粮食的事情,能够顺顺当当的,不要出什么幺蛾子。至少在大明国内的粮食产量上来,能达到自给自足之前,最好是不要出波折。要不然,就真得要提兵南下,教训一下那些对大明趁火打劫的人才行!
又是因为这个事情,让崇祯皇帝又关注卫所革新上。南方的战事,终归是用南方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军队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因此,云南沙普之乱,就一直没有增派兵力,只是让秦良玉的白杆军协助沐国公镇压而已。
说真的,崇祯皇帝的事情真不少。
不过眼下,洪承畴的奏章既然已经送来京师了,那就必须要做出处理了。
皇太极意外地被气死,建虏因此在整个冬天都是安份地很。当然,不包括北征索伦部,那和大明没关系。留在金州防守的勇卫营、磐石营的混编,也就安稳地过了一个冬天。
那代善想要将计就计,阴大明一把的话,要不再让这支军队活动活动。就只是一万多人的粮草,这个还是能有的。
这么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便有了主意。这一次,动一动东部蒙古部族的话,相信河套平原那边,应该就没有蒙古部族敢打主意,就可以迁移一些大明百姓过去开荒种田!
有了这河套平原,哪怕秦晋两地再有灾荒,那也不怕了!
是时候,该让大明的军威再次威震草原了!
于是,崇祯皇帝便准了洪承畴的奏章,与此同时,他另外给了洪承畴一份密旨,一起送往山海关。
洪承畴的奏章中,先禀明了他之前的计策,然后再说明效果不错,至少喀喇沁部愿意归附。因此,他在奏章中建议,把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留在京师封个虚衔做人质,然后让喀喇沁部配合,打败敖汉部,再剪除建虏的一个盟友,为大明最终光复辽东打下基础。
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回复之后,洪承畴第一时间,便去看自己奏章的批复。毕竟这是关系到他功劳的。
如果得到皇帝肯定,那就说明他洪承畴并不比卢象升逊色,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比起卢象升还要更强一些。毕竟卢象升是上战场玩命的,而他洪承畴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境界就不一样。
打开奏章,洪承畴看到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甚至还让他送固鲁思奇布进京,要封他为一个伯爵,就在京师养老,这让洪承畴就更是大喜,觉得皇上英明神武,而他洪承畴,也有了一份大功劳了。
不过,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又打开崇祯皇帝的那份密旨时,那冷汗就下来了。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想到竟然会是建虏的阴谋。
就比如说,谁都觉得喀喇沁部实力弱,又离大明近,肯定受不得大明的要挟。不但洪承畴自己这么认为,敖汉部那边也是这么认为,甚至连建虏的几个亲王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建虏目前的困境,比如缺少粮草,比如士气低落等等,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建虏这个时候,会出兵草原的可能性很低。而固鲁思奇布的诉苦,也是证明了这点。
如此种种,洪承畴压根就没想着,这其中还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是因此,他觉得以关宁军自己的能力,由熟悉草原的喀喇沁部配合,肯定能重挫一次敖汉部的。如此一来,这份功劳就全是自己的了。
然而,没想到建虏竟然如此狡猾,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来了个将计就计。如果没有皇上这份密旨的话,还真有可能上当!
洪承畴看完密旨,那捏着密旨的手上,已经全是汗了。
良久之后,他松了口气,恭敬地放好密旨,擦了擦汗,自言自语道:“幸亏是由皇上看着,要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的做这事,那后果就真得是难以想象了!”
缓了缓,稳定下心神之后,洪承畴才开始按照原来的打算进行布置,就等着让建虏那边将计就计。
于是,接下来,关宁军这边开始有动作,建虏那边,也是估摸着差不多,就借着各种名义开始调兵遣将,主要是把骑军抽调出来,说是拱卫盛京,有可能还要继续增援北上讨伐索伦部。当然了,实际上是为了有足够的骑军能快速突入草原进行穿插。
敖汉部族这边,其族长敖汉班第在一番恩爱之后,便问固伦公主道:“盛京给过来的那个锦囊里面,到底是什么地方,要不先看看?”
虽然刚才固伦公主很满意,但是一听这话,她还是摇头拒绝道:“盛京那边有严令,不到时机成熟,绝对不能看。要是事先看了的话,会治罪于我的!”
“看一下又有什么关系,盛京那边又怎么可能知道?”敖汉班第忍不住又提议道。
把喀喇沁部的事情上报盛京之后,盛京派人来,神神秘秘地交给固伦公主两个锦囊,其中一个当场打开,说不用在意喀喇沁部的动静,保持现状就可以;另外还有一个锦囊,却是让固伦公主保管,而不是让他来保管,这让他很是好奇,不知道盛京那边到底要干什么?
固伦公主听了,有点不高兴了,对敖汉班第道:“难道你是想让我被盛京处罚?这样做,对敖汉部族有什么好处?”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显然不想打开。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她是爱新觉罗家的,虽然嫁到了敖汉部族。可盛京那边千叮万嘱,甚至还要挟她,让她知道事情肯定非常重大,只为了好奇心,就提前打开,她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敖汉班第一听这话,也感觉到了她地不高兴,就不敢坚持了,不过还是忍不住又问另外一个问题道:“那什么时候能打开那个锦囊,这总可以说吧?”
谁知固伦公主听了,还是摇摇头道:“这不能告诉你,要不然,会对盛京那边的事情有影响。”
敖汉班第一听,也有点不高兴了,盛京那边到底搞什么鬼,竟然什么事情都瞒着他。难不成,还以为嫁个公主过来,就真能在敖汉部族说了算了?
似乎看出了他的不高兴,固伦公主便又解释道:“你也不比生气,盛京那边说了,不会让敖汉部吃亏的。事情成功之后,敖汉部族的牧场就能大增了。”
一听这话,敖汉班第终于高兴了一回,虽然心中对于那锦囊里的东西还是好奇,不过最终还是没再继续追问。
与此同时,在金州城这边,保定总督卢象升从广鹿岛过来了,带了崇祯皇帝的旨意。
守将曹变蛟、黄得功一听圣旨的内容,不由得大喜,忍不住就说道:“一直在辽东无所事事,都快憋出病来了。”
“对啊,上一次打金州,还没来得及认真打,建虏就投降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一次好了,总算能真正打他一仗了。”
卢象升听了,笑着点点头,有皇上亲自指挥的战事,虽然非常轻松,但总感觉没劲。对于他们这些有本事的文官武将来说,他们倒希望对手能强一点,这样打起来才有劲,对手太弱,真提不起兴趣。
原本来说,建虏可是大明最为强大的对手,以前的时候,明军和建虏打,那是连战连败,再战再败的。这样的对手,要是能胜之的话,就是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可是,一旦皇上领军,在皇上神机妙算之下,只要按照皇上所说来打,根本就不用他们费脑子,每次都是能以多打少,出其不意地欺负建虏,这根本就没让他们体现出该有的价值来!
虽然这一次,同样是有皇上密旨,有交代下来事情。可是,毕竟皇上没有亲自过来,这让曹变蛟、黄得功都变得格外兴奋起来。甚至连卢象升,也有一些期待。
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按照皇帝旨意,开始动了起来。当然,夜不收该屏蔽新金那边的建虏,就还是要屏蔽的,不能让建虏知道金州这边有动静。
辽东局势,看似平静,其实是又到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了。只不过,建虏不知道,而明军这边却是心里有数。
这一日,经过多次沟通之后,锦州总兵金国凤率领从宁锦一线抽调出来的三千骑军,悄悄地进入了草原。
喀喇沁部族这边,由固鲁思奇布的儿子配合,领着金国凤出现在其营地。
对于明军的到来,还有明军和族长这边竟然如此和谐,不少族人都是非常吃惊的。
对此,固鲁思奇布的儿子自然对族人公开了情况,先是说了族里面对的压力,包括察哈尔马贼,敖汉部的欺压,至于明军的威胁,就不提了。然后求援盛京那边,连人都见不到,反而是大明这边,不计前嫌,肯接受喀喇沁部,并且大明皇帝还封了固鲁思奇布爵位。如此种种,喀喇沁部只有投靠归附仁慈的大明,才有活路……
解释完了一切,也不给底下牧民选择的机会,就抽调出了兵力,大概两千人,随同明军一起行动,离开了营地。
事实上,洪承畴的这份奏章还没送到京师,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比洪承畴知道得更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是发愁啊!又出现了一个好机会,可惜大明这边也没粮食,要不然,就可以狠狠地收割一波。当然了,就像建虏一样,要是硬凑凑的话,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想凑。
毕竟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还能再蹦跶多少天?崇祯皇帝有自信,能把建虏收拾掉的。另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明末历史真得不是很熟悉,他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又发生大的灾害?如果他硬凑了粮食拿去打仗,结果国内突然发生大的灾害,那他宁可不打建虏,先搞好国内建设先。
粮食问题,总得来说,是在慢慢好转。但是还需要时间,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把大明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要知道,在崇祯皇帝穿越之后,在他的努力下,流贼平定,就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而且一年年地重点,都是抗灾防灾,又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
这些人命挽救下来是功德,但是,也是耗粮的嘴,需要比原本历史上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支撑大明百姓不挨饿。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一早就从代善和阿济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处,知道了建虏的阴谋,不过他却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先在忙内政。
从郑家那边反馈回来的南洋消息说,因为大明这边在这几年内,大量收购粮食的原因,让南洋的明人大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而且从大明东南沿海过去南洋的明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似乎引起了南洋各国的当权者注意。
据说,南洋那边已经有国家开始传言,说大明这是有阴谋,很可能是觊觎南洋的土地,想要永久占领南洋,这样就不用再每年花那么多银子来购买粮食。越来越多的明人去南洋,就是要占领南洋的第一步。
对此,崇祯皇帝只是笑笑,还真别说,要不是现在腾不开手,他还真想把南洋给打下来,总好过让西夷继续殖民南洋吧!
另外,南洋那边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对大明并不友好的情况。就是南洋各国,特别是那些西夷统治的地区,他们每年从大明这边购买大量的丝绸棉丝茶叶之类,觉得他们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明,是有点亏了。见大明好像对粮食的需求一直很大,就想着提高粮食价格,以此来补购买丝绸棉丝和茶叶之类的成本。
对于这点,郑家这边也给崇祯皇帝禀告了,说目前这些粮食都是郑家出面在购买,南洋各国还都给面子,虽然有说这事,但终归是没敢提价。
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心情就不是很好。对他来说,他是希望从南洋购买粮食的事情,能够顺顺当当的,不要出什么幺蛾子。至少在大明国内的粮食产量上来,能达到自给自足之前,最好是不要出波折。要不然,就真得要提兵南下,教训一下那些对大明趁火打劫的人才行!
又是因为这个事情,让崇祯皇帝又关注卫所革新上。南方的战事,终归是用南方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军队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因此,云南沙普之乱,就一直没有增派兵力,只是让秦良玉的白杆军协助沐国公镇压而已。
说真的,崇祯皇帝的事情真不少。
不过眼下,洪承畴的奏章既然已经送来京师了,那就必须要做出处理了。
皇太极意外地被气死,建虏因此在整个冬天都是安份地很。当然,不包括北征索伦部,那和大明没关系。留在金州防守的勇卫营、磐石营的混编,也就安稳地过了一个冬天。
那代善想要将计就计,阴大明一把的话,要不再让这支军队活动活动。就只是一万多人的粮草,这个还是能有的。
这么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心中便有了主意。这一次,动一动东部蒙古部族的话,相信河套平原那边,应该就没有蒙古部族敢打主意,就可以迁移一些大明百姓过去开荒种田!
有了这河套平原,哪怕秦晋两地再有灾荒,那也不怕了!
是时候,该让大明的军威再次威震草原了!
于是,崇祯皇帝便准了洪承畴的奏章,与此同时,他另外给了洪承畴一份密旨,一起送往山海关。
洪承畴的奏章中,先禀明了他之前的计策,然后再说明效果不错,至少喀喇沁部愿意归附。因此,他在奏章中建议,把喀喇沁部族长固鲁思奇布留在京师封个虚衔做人质,然后让喀喇沁部配合,打败敖汉部,再剪除建虏的一个盟友,为大明最终光复辽东打下基础。
在接到崇祯皇帝的回复之后,洪承畴第一时间,便去看自己奏章的批复。毕竟这是关系到他功劳的。
如果得到皇帝肯定,那就说明他洪承畴并不比卢象升逊色,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比起卢象升还要更强一些。毕竟卢象升是上战场玩命的,而他洪承畴却是运筹帷幄之中,境界就不一样。
打开奏章,洪承畴看到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甚至还让他送固鲁思奇布进京,要封他为一个伯爵,就在京师养老,这让洪承畴就更是大喜,觉得皇上英明神武,而他洪承畴,也有了一份大功劳了。
不过,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又打开崇祯皇帝的那份密旨时,那冷汗就下来了。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想到竟然会是建虏的阴谋。
就比如说,谁都觉得喀喇沁部实力弱,又离大明近,肯定受不得大明的要挟。不但洪承畴自己这么认为,敖汉部那边也是这么认为,甚至连建虏的几个亲王也是这么认为的。
还有,建虏目前的困境,比如缺少粮草,比如士气低落等等,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建虏这个时候,会出兵草原的可能性很低。而固鲁思奇布的诉苦,也是证明了这点。
如此种种,洪承畴压根就没想着,这其中还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是因此,他觉得以关宁军自己的能力,由熟悉草原的喀喇沁部配合,肯定能重挫一次敖汉部的。如此一来,这份功劳就全是自己的了。
然而,没想到建虏竟然如此狡猾,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来了个将计就计。如果没有皇上这份密旨的话,还真有可能上当!
洪承畴看完密旨,那捏着密旨的手上,已经全是汗了。
良久之后,他松了口气,恭敬地放好密旨,擦了擦汗,自言自语道:“幸亏是由皇上看着,要是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的做这事,那后果就真得是难以想象了!”
缓了缓,稳定下心神之后,洪承畴才开始按照原来的打算进行布置,就等着让建虏那边将计就计。
于是,接下来,关宁军这边开始有动作,建虏那边,也是估摸着差不多,就借着各种名义开始调兵遣将,主要是把骑军抽调出来,说是拱卫盛京,有可能还要继续增援北上讨伐索伦部。当然了,实际上是为了有足够的骑军能快速突入草原进行穿插。
敖汉部族这边,其族长敖汉班第在一番恩爱之后,便问固伦公主道:“盛京给过来的那个锦囊里面,到底是什么地方,要不先看看?”
虽然刚才固伦公主很满意,但是一听这话,她还是摇头拒绝道:“盛京那边有严令,不到时机成熟,绝对不能看。要是事先看了的话,会治罪于我的!”
“看一下又有什么关系,盛京那边又怎么可能知道?”敖汉班第忍不住又提议道。
把喀喇沁部的事情上报盛京之后,盛京派人来,神神秘秘地交给固伦公主两个锦囊,其中一个当场打开,说不用在意喀喇沁部的动静,保持现状就可以;另外还有一个锦囊,却是让固伦公主保管,而不是让他来保管,这让他很是好奇,不知道盛京那边到底要干什么?
固伦公主听了,有点不高兴了,对敖汉班第道:“难道你是想让我被盛京处罚?这样做,对敖汉部族有什么好处?”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她显然不想打开。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她是爱新觉罗家的,虽然嫁到了敖汉部族。可盛京那边千叮万嘱,甚至还要挟她,让她知道事情肯定非常重大,只为了好奇心,就提前打开,她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敖汉班第一听这话,也感觉到了她地不高兴,就不敢坚持了,不过还是忍不住又问另外一个问题道:“那什么时候能打开那个锦囊,这总可以说吧?”
谁知固伦公主听了,还是摇摇头道:“这不能告诉你,要不然,会对盛京那边的事情有影响。”
敖汉班第一听,也有点不高兴了,盛京那边到底搞什么鬼,竟然什么事情都瞒着他。难不成,还以为嫁个公主过来,就真能在敖汉部族说了算了?
似乎看出了他的不高兴,固伦公主便又解释道:“你也不比生气,盛京那边说了,不会让敖汉部吃亏的。事情成功之后,敖汉部族的牧场就能大增了。”
一听这话,敖汉班第终于高兴了一回,虽然心中对于那锦囊里的东西还是好奇,不过最终还是没再继续追问。
与此同时,在金州城这边,保定总督卢象升从广鹿岛过来了,带了崇祯皇帝的旨意。
守将曹变蛟、黄得功一听圣旨的内容,不由得大喜,忍不住就说道:“一直在辽东无所事事,都快憋出病来了。”
“对啊,上一次打金州,还没来得及认真打,建虏就投降了,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一次好了,总算能真正打他一仗了。”
卢象升听了,笑着点点头,有皇上亲自指挥的战事,虽然非常轻松,但总感觉没劲。对于他们这些有本事的文官武将来说,他们倒希望对手能强一点,这样打起来才有劲,对手太弱,真提不起兴趣。
原本来说,建虏可是大明最为强大的对手,以前的时候,明军和建虏打,那是连战连败,再战再败的。这样的对手,要是能胜之的话,就是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可是,一旦皇上领军,在皇上神机妙算之下,只要按照皇上所说来打,根本就不用他们费脑子,每次都是能以多打少,出其不意地欺负建虏,这根本就没让他们体现出该有的价值来!
虽然这一次,同样是有皇上密旨,有交代下来事情。可是,毕竟皇上没有亲自过来,这让曹变蛟、黄得功都变得格外兴奋起来。甚至连卢象升,也有一些期待。
接下来,就没什么好说的,按照皇帝旨意,开始动了起来。当然,夜不收该屏蔽新金那边的建虏,就还是要屏蔽的,不能让建虏知道金州这边有动静。
辽东局势,看似平静,其实是又到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了。只不过,建虏不知道,而明军这边却是心里有数。
这一日,经过多次沟通之后,锦州总兵金国凤率领从宁锦一线抽调出来的三千骑军,悄悄地进入了草原。
喀喇沁部族这边,由固鲁思奇布的儿子配合,领着金国凤出现在其营地。
对于明军的到来,还有明军和族长这边竟然如此和谐,不少族人都是非常吃惊的。
对此,固鲁思奇布的儿子自然对族人公开了情况,先是说了族里面对的压力,包括察哈尔马贼,敖汉部的欺压,至于明军的威胁,就不提了。然后求援盛京那边,连人都见不到,反而是大明这边,不计前嫌,肯接受喀喇沁部,并且大明皇帝还封了固鲁思奇布爵位。如此种种,喀喇沁部只有投靠归附仁慈的大明,才有活路……
解释完了一切,也不给底下牧民选择的机会,就抽调出了兵力,大概两千人,随同明军一起行动,离开了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