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崇福道院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暖花开的时候,王建浦,李尚,还有王建东和胡晓辉,在东道主陈露的邀请下,去三林踏青游玩。
换两部公交车,一行人先到达位于三林中心的崇福道院。
翘角屋檐、粉墙黛瓦。
崇福道院,是沪上及周边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正一派道观。正面大门上,在崇福道院匾额上方有“圣堂”二字大幅匾额,所以当地人又习惯称之为“圣堂”。
入得其内,道院前后四埭进深,院内楼台殿阁,蔚为大观。
前殿主供护法王灵官和财神赵玄坛,中殿主供神真武大帝,后殿楼下主供玉皇、城隍、吕纯阳等神位,楼上主供道教三清四御神灵,两侧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
另外,道院还供有观音、东岳、天妃、龙王、文昌、土地等神位。
院内还保存明嘉靖年间的《崇福道院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的《崇福道院赡田碑记》等两块古石碑。
这天刚好逢朔望日,又是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道院内十方信众络绎不绝,香烟袅袅,道乐声声,钟鼓齐鸣,为亡者超度升仙,为生者祈福延生。
几人继续往前走,陈露介绍说,“这里算得上是我们三林最有名的一处名胜古迹了。
石碑上有关于这座道院的详细介绍。
相传1700年前,崇福道院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陆逊为母亲修建的家祠,后来变成了陆逊祠堂。
北宋年间,徽宗皇帝大力提倡道教,於宣和元年(1119)赐匾额为“崇福道院”,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几百年来,百姓期盼风调雨顺,消灾避难,使圣堂香火不绝。
按照三林一带的传说,民间还有圣堂是龙尾的传说。分别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时浦江东西两岸有两座大庙,浦西的是龙华寺,是孙权所造,属于佛教;浦东的是陆逊祠堂,就是后来的圣堂,属于道教。当地民众认为,龙华寺是龙头,圣堂是龙尾,黄浦江是一条黄龙的身子,只要黄龙的身子一翻滚,黄浦江两岸就变成汪洋大海,所以要在龙头和龙尾造庙镇压,让它动弹不得。
三林有民谣:
黄龙过江头尾扰,周瑜过来斩一刀;
头截两岸锐在东,造了寺接保安康。
从这个民谣来看,这里以前可能还有周瑜斩黄龙的传说,斩断的黄龙头尾在黄浦江西、东两侧,在两地分别造一座庙堂,是为了镇住黄龙,使其无法为患。
圣堂是龙尾的另一种说法,则跟黄浦江、龙华寺无关,而跟三林镇的风水有关。
几百年来三林人都说,三林镇的地下藏有一条卧龙,龙头在三林老街,龙尾在镇北一里半的圣堂,老街旗杆、典当弄的两口古井是龙的两只眼睛。三林另有民谣说:
千年古镇藏龙头,典当旗杆两眼球;
圣堂真武助龙尾,永保三林民休安。
民谣中描写的正是传说中三林镇地下有龙,而这条龙是三林的风水所系,它跟圣堂的真武大帝一起,共同保佑三林人民幸福平安。
这两个圣堂的传说,内容不同,但都说圣堂能够造福三林人民、保佑一方平安,也都跟道院的建造目的和起始有关。
“前一个传说明确指出了圣堂创建于三国时期,后一个却没有指出具体年代。这些口头传说不是信史,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道院历史的参考性知识。”
王建浦点评:“不过,要说陆逊在三林建祠我是相信的,因为在三林不远处的航头牌楼村,曾有陆逊养鹤于此的记载。”
王建东他们对这些相关的历史和传说原本就不太清楚,只是点头。
陈露想了想,说道:“三林这里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三月半,上圣堂,品民俗,赏美景。”
“这里说的‘三月半’,就是今天。千百年来,庙会就是道院的传统特色,老百姓又叫‘三月半场’。”王建浦笑笑,说:
“在历史上,三林最多时有三十多座寺庙。作为曾经历史上下沙盐场的后方基地,这些寺庙满足着来自不同地域盐民们的宗教信仰,也催生出了三林庙会这一浦东特有的文化遗产。”
实际上,圣堂庙会,是三林古镇地域及文化的一道民俗风情,在三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百姓间,素有“三月半,上圣堂”和“烧烧圣堂香,投个好爷娘”之谚。
旧志记载,“上海东南乡香汛最盛处”,每年的“三月半”都要举行圣堂庙会,这个庙会成为演绎浦东民俗文化的舞台。
自清代起至解放初,圣堂庙会每年举行。庙会选在“三月半”,与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紧密相连,凝聚着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随着年复一年的发展,庙会已成了百姓展示文化特色,商贩集聚,加强社交往来的难得良机。
作为古老的民俗文化,旧时庙会,商贩甚多,从浦西、苏州、杭州等地远道而来。出售农副产品,如竹木藤器、香烛、标布、家具、衣服、鞋帽、药材等等,其余算命、看相、拉洋片、捏面人儿和江湖把式的猢狲耍把戏竟相招来,一显身手。庙会通常以圣堂为中心,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在长约三里的道路两侧,货摊、小吃摊鳞次栉比,面条、馒头、馄饨、糕团、海棠糕等应有尽有,游人、顾客和进香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
香火与集市的繁盛,以至于三林的文人雅士把这种融商业、旅游、宗教于一体的庙会称为“三林十景”之一。
八十年代初,偶办“三月半”圣堂庙会,但此时的庙会仅是城乡物资交流会而已。
陈露说,去年,交流会改称“圣堂庙会”,还搭建庙会牌楼,设摊400多个。很多客商都是远道而来,搭起露天帐篷,节场上横幅亘空,彩旗迎风猎猎,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如潮如海,盛况空前。销售额增至六十多万元,人流量达到数十万人次。
“在这里工作好几年,每次的‘三月半’圣堂庙会,我都会过来看看的。”陈露叹一口气,说,“只是可惜啊,今年的庙会却被取消了的。”
春暖花开的时候,王建浦,李尚,还有王建东和胡晓辉,在东道主陈露的邀请下,去三林踏青游玩。
换两部公交车,一行人先到达位于三林中心的崇福道院。
翘角屋檐、粉墙黛瓦。
崇福道院,是沪上及周边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正一派道观。正面大门上,在崇福道院匾额上方有“圣堂”二字大幅匾额,所以当地人又习惯称之为“圣堂”。
入得其内,道院前后四埭进深,院内楼台殿阁,蔚为大观。
前殿主供护法王灵官和财神赵玄坛,中殿主供神真武大帝,后殿楼下主供玉皇、城隍、吕纯阳等神位,楼上主供道教三清四御神灵,两侧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
另外,道院还供有观音、东岳、天妃、龙王、文昌、土地等神位。
院内还保存明嘉靖年间的《崇福道院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的《崇福道院赡田碑记》等两块古石碑。
这天刚好逢朔望日,又是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道院内十方信众络绎不绝,香烟袅袅,道乐声声,钟鼓齐鸣,为亡者超度升仙,为生者祈福延生。
几人继续往前走,陈露介绍说,“这里算得上是我们三林最有名的一处名胜古迹了。
石碑上有关于这座道院的详细介绍。
相传1700年前,崇福道院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陆逊为母亲修建的家祠,后来变成了陆逊祠堂。
北宋年间,徽宗皇帝大力提倡道教,於宣和元年(1119)赐匾额为“崇福道院”,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几百年来,百姓期盼风调雨顺,消灾避难,使圣堂香火不绝。
按照三林一带的传说,民间还有圣堂是龙尾的传说。分别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时浦江东西两岸有两座大庙,浦西的是龙华寺,是孙权所造,属于佛教;浦东的是陆逊祠堂,就是后来的圣堂,属于道教。当地民众认为,龙华寺是龙头,圣堂是龙尾,黄浦江是一条黄龙的身子,只要黄龙的身子一翻滚,黄浦江两岸就变成汪洋大海,所以要在龙头和龙尾造庙镇压,让它动弹不得。
三林有民谣:
黄龙过江头尾扰,周瑜过来斩一刀;
头截两岸锐在东,造了寺接保安康。
从这个民谣来看,这里以前可能还有周瑜斩黄龙的传说,斩断的黄龙头尾在黄浦江西、东两侧,在两地分别造一座庙堂,是为了镇住黄龙,使其无法为患。
圣堂是龙尾的另一种说法,则跟黄浦江、龙华寺无关,而跟三林镇的风水有关。
几百年来三林人都说,三林镇的地下藏有一条卧龙,龙头在三林老街,龙尾在镇北一里半的圣堂,老街旗杆、典当弄的两口古井是龙的两只眼睛。三林另有民谣说:
千年古镇藏龙头,典当旗杆两眼球;
圣堂真武助龙尾,永保三林民休安。
民谣中描写的正是传说中三林镇地下有龙,而这条龙是三林的风水所系,它跟圣堂的真武大帝一起,共同保佑三林人民幸福平安。
这两个圣堂的传说,内容不同,但都说圣堂能够造福三林人民、保佑一方平安,也都跟道院的建造目的和起始有关。
“前一个传说明确指出了圣堂创建于三国时期,后一个却没有指出具体年代。这些口头传说不是信史,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道院历史的参考性知识。”
王建浦点评:“不过,要说陆逊在三林建祠我是相信的,因为在三林不远处的航头牌楼村,曾有陆逊养鹤于此的记载。”
王建东他们对这些相关的历史和传说原本就不太清楚,只是点头。
陈露想了想,说道:“三林这里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三月半,上圣堂,品民俗,赏美景。”
“这里说的‘三月半’,就是今天。千百年来,庙会就是道院的传统特色,老百姓又叫‘三月半场’。”王建浦笑笑,说:
“在历史上,三林最多时有三十多座寺庙。作为曾经历史上下沙盐场的后方基地,这些寺庙满足着来自不同地域盐民们的宗教信仰,也催生出了三林庙会这一浦东特有的文化遗产。”
实际上,圣堂庙会,是三林古镇地域及文化的一道民俗风情,在三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百姓间,素有“三月半,上圣堂”和“烧烧圣堂香,投个好爷娘”之谚。
旧志记载,“上海东南乡香汛最盛处”,每年的“三月半”都要举行圣堂庙会,这个庙会成为演绎浦东民俗文化的舞台。
自清代起至解放初,圣堂庙会每年举行。庙会选在“三月半”,与春和景明万象更新紧密相连,凝聚着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随着年复一年的发展,庙会已成了百姓展示文化特色,商贩集聚,加强社交往来的难得良机。
作为古老的民俗文化,旧时庙会,商贩甚多,从浦西、苏州、杭州等地远道而来。出售农副产品,如竹木藤器、香烛、标布、家具、衣服、鞋帽、药材等等,其余算命、看相、拉洋片、捏面人儿和江湖把式的猢狲耍把戏竟相招来,一显身手。庙会通常以圣堂为中心,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在长约三里的道路两侧,货摊、小吃摊鳞次栉比,面条、馒头、馄饨、糕团、海棠糕等应有尽有,游人、顾客和进香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
香火与集市的繁盛,以至于三林的文人雅士把这种融商业、旅游、宗教于一体的庙会称为“三林十景”之一。
八十年代初,偶办“三月半”圣堂庙会,但此时的庙会仅是城乡物资交流会而已。
陈露说,去年,交流会改称“圣堂庙会”,还搭建庙会牌楼,设摊400多个。很多客商都是远道而来,搭起露天帐篷,节场上横幅亘空,彩旗迎风猎猎,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如潮如海,盛况空前。销售额增至六十多万元,人流量达到数十万人次。
“在这里工作好几年,每次的‘三月半’圣堂庙会,我都会过来看看的。”陈露叹一口气,说,“只是可惜啊,今年的庙会却被取消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