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侣行 > 第10章 零下71.2℃的求婚计划(2)

第10章 零下71.2℃的求婚计划(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车里的气氛骤然变得肃穆起来,脑海里那些人修路、惨死的画面都上来了。一路的舟车劳顿,本来有些犯困,这会儿就再也睡不着了。那种感觉很奇怪,无法形容。刺骨寒在外心寒颤在内。

    幽灵公路上的无名墓标。

    突然,车里散开来一股很浓的胶皮烧焦的味道,紧接着就有烟雾,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我做过机械修理,一看这状况心里就咯噔一下:坏了,车出故障了。

    不一会儿,车子就像烧着了似的,前盖那儿浓烟滚滚怕什么来什么,是真出故障了。

    今天有可能要交待在这里了。

    司机下去,掀开盖子做检查,找出了问题出在哪儿:电动机、暖风机过热,线烧坏了,保险也烧了。

    这下子问题严重了,如果是其他问题,比如车不能走了咱们还能缩在车里,负隅顽抗一阵子等救援;但是暖风机坏了,没了供暖,我们就相当于暴露在零下50℃以下,待在一个大冰箱里,而且还是冷藏模式,待不了半个小时我们就得全部冻死。

    短短两分钟之后,刚才还暖融融的车厢,瞬间就结满了冰晶,呼吸都是冰冰冷冷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快就会被冻伤,接下来就是冻死。

    那一刻,人类在大自然前面显得无比的渺小。

    零下71.2℃,白色的村庄

    路边那些废弃的汽车坟墓,历历在目。

    “抓紧时间,修!”惊恐、怨天尤人没用。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老张对机械维修还有点儿经验,能上手。搞不搞得定看天,这几条人命全系在我身上了。

    我哆嗦着下去,三下五除二把大灯的线拆了,替换到电动机和暖风机上。10分钟后,问题解决了。司机做了一个谢天谢地谢耶稣的动作。

    胖子果然耐寒,我在外面修车的时候,还没太感觉到冷得不行。一回到车上,见梁红和魏凯都冻哆嗦了,他们的眉毛上都结冰晶了,嘴唇惨白。梁红咧嘴一笑:“老张你太能耐了。”一股白气升腾而起。

    车里的暖风机又开始工作了,一点点儿地把寒气逼了出去,我们继续上路。

    开了一天一夜,司机也不能疲劳驾驶,顶不住的时候,就停在路中间眯瞪20分钟半个小时,后面也没车摁喇叭催。车停着的时候,不能熄火,否则在这种温度之下,就再也别想发动。我们计划要在奥伊米亚康待一个星期,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星期里,这车都不能熄火,发动机得开着。

    在这些极寒地带,车主都有暖车库,只有在那里面才能发动汽车,我们现在这辆车,也只能等回到雅库茨克之后,才能熄火。

    终于,奥伊米亚康的标志性建筑——零下71.2℃纪念碑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后面原野里、山丘上林立着许多房屋。房顶都被白色的雪覆盖,不怕冷的树的绿色也全都屈服了,装点上了雪。

    经历过这一路的惊吓和事故,那一刻的兴奋劲儿,不亲身经历感觉不到。我第一个钻下车,先屁颠屁颠儿地奔到纪念碑前,右手拿着小五星红旗,左手特二逼地伸出两根手指,摆了个“V”字造型,让魏凯拍照;紧接着就扑到雪地里,来了个跪地滑翔。

    这股豪迈劲儿,非要形容的话,就是凯撒大帝征服非洲时那句话: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Vidi Vici)——当然,现在我只是来到了奥伊米亚康,看到了零下71.2℃纪念碑,征服还要等两天。露营成功后,再来说我征服了。

    梁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来早准备好的温度计,甩一甩,举到半空,发现没反应。又使劲儿甩了甩,依然没反应然后她就愣了,说应该是给冻坏了。我们准备的这个温度计最低刻度是零下50℃。

    到这儿,得说道说道北极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和这个零下71.2℃纪念碑了。

    奥伊米亚康一名来自萨哈语,意思是“不冻的水”,由村庄附近的一眼温泉得名。其处于西伯利亚东北角,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气温都低。高纬度,让这个地方太阳辐射少,白昼时间、日照时间都特别短;这里海拔2000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西伯利亚中部高原,所谓高处不胜寒;此外还由于这地方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冷空气下沉,气流交换不畅,散热过快。

    雪光的清晨。琉璃堆砌,冰雪晶莹。

    如诗如画的冰雪夕阳,绚烂一如我们的征程。

    种种天时地利之下,造就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度严寒气候。这里和绝对最低温度零下71℃的维尔霍扬斯克,并称为寒极的“两个女儿”。

    1926年1月26日,奥伊米亚康地区记录到零下71.2℃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目前为止地球上有人居住地区所测到的最低温度。那座纪念碑就为这个而建,现在也成了这儿的标志、这儿的图腾。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奥伊米亚康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直到1960年,被南极东方考察站的零下88.3℃的纪录所取代;而到了1983年,这一纪录被“拔高”到了零下89.2℃——那里,是属于无人居住地区的,仅有少数科研人员在那边从事研究工作,而且还曾三度关闭。

    “跨过”纪念碑,后面便是奥伊米亚康的村落,一座白色的村庄。房子挺有现代化村镇的范儿,但是都稀稀落落的,互相依靠得并不近。

    刚进村,就有几个妇女非常热情地过来迎接:“欢迎来到奥伊米亚康。”

    她们是村委会的人,看见我们非常高兴,这儿可是不常有客人来的。很快我们就被迎进了村委会,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挂着许多人的照片,有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都是此前来奥伊米亚康的“游客”们。

    我们仨到时候,是不是也得拍几张照片留下,被贴在这儿。

    村委会的大姐拿出来一个大本儿,问我们三个的姓名等资料,然后开始往上面填。我很好奇,这是游客登记吗?

    很快就有了答案,那也可以算作是游客登记吧,我们仨是第129、130、131位到达奥伊米亚康的游客。完事了,还给我们一人一张证书,上面有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到达当天的温度。我瞅了一眼:零下52℃。右下角还盖了章,我们是经过“中华医学会”和“ISO9001”认证,到达奥伊米亚康了。

    我借大姐的那个登记的本儿看了一下,在此之前的201年4月份,有过6个中国人来过这里。不过那个时候是夏天这里已经很暖和了。所以,我们还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这儿根本就没什么游客,算上我们仨半个多世纪以来,总共也就来了131个人,开旅馆得赔死。住宿的问题村委会给解决了,我们被安排在一户当地的居民家里借宿。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人带着一个孩子。

    屋子里的一切都挺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民族装饰。屋子的墙壁不是平整的,凹凸相间,错落有致;在中国东北一般房子都是双层圆木的,这儿温度甩了东北几条街,两层自然是不够的了,一般都得三到四层,中间还得塞各种苔藓等能保温的东西,于是就成了现在这种凹凸不平的样子了。

    我们是第一批冬季到达奥伊米亚康的中国人。

    一眼就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这么冷,这儿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啊。他们也有自己的取暖措施。

    此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俩字:暖和!是真暖和。从进入雅库茨克开始,我就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热乎过,进了这房子之后,总算是有“血仍未冷”的感觉了,穿单衣就够。他们通过烧柴火和煤炭来保暖,整个屋子里就给人一种温暖的舒适。在北京的时候冬天也有暖气,但也没这种感觉。

    在这儿,室内外的参照太明显了,才能感觉到这种温暖的难得和惬意,完全就是一种享受。

    能在这种环境下定居并生存下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说伟大都不为过。此时我满脑子都是好奇和新鲜,东瞅瞅,西碰碰,还好主人家没见外。

    之前一路上我们都是在户外上的厕所,虽然没有传说中的把命根子冻掉那么夸张,但是在零下50℃的环境里方便,那感觉绝对不好受;有了第一次之后,绝对不愿意再尝试第二次,不到憋得不行了坚决不在野外解决。进屋子之后,我蹿的第一个地儿就是厕所。

    室内厕所,跟咱们城里的差不多,也是蹲坑的,上面自制了一木板盖儿,下面我不知道通到哪儿,但是有一点,不冷厕所里的供暖也很足。这家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狗拴在厕所,导致上厕所的时候,还必须得先哄着那狗。

    他们自制了一个沙漏一样的东西,做洗手器。先用瓢把水舀到漏斗里,然后把手放下面就可以了,水很凉。

    这儿方圆千里都是被冰封住的,唯一的活水是那个温泉但是温泉水里面含有很多硫磺之类的东西,不能饮用;所以我很好奇,他们的生活用水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只能等明天跟着房主去寻找答案了。

    主人家招呼大伙儿吃晚饭,更多的新鲜事儿在等待着我们。

    天然速冻加工厂

    冰激凌大餐!什么都是硬邦邦的,颜色各异。色肯定不好看,香没嗅到,味需要尝试。

    这是一顿让人大开眼界的晚餐,非常丰盛。主人公全家和我们三个围在饭桌边,气氛很温馨。

    从形状上能分辨出来的,只有鱼。生鱼整冻,像皮鞋一样还硬邦邦的。男主人叫阿里里,他抓住鱼尾巴,鱼头顶住毡板然后用刀从上往下,像削甘蔗一样,把鱼削成一块块、一片片的,盛在盘子里,然后蘸着盐吃。还有甜点搭配,就是当地人自制的雅库特冰激凌——估计这儿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了,都不需要机器、冰箱来制作,配好原料扔外面一会儿就可以了。

    寒极肉三鲜:活切生鱼片、冰冻肥猪油、冻血生马肝。

    鱼蘸盐再搭配特色冰激凌,这吃法挺新鲜,味道还很不错比在北京吃的刺身什么的好吃多了。

    梁红拿着一块儿枣糕一样的东西,有点儿发愣,不太敢下嘴。我问这什么东西?看着挺有食欲的。知道答案后,就感觉有点儿惊悚了,那东西是猪的肥膘,就是大肥油,还是生的放外面冻着,然后用刀一切,就成现在这枣糕模样了。

    这吃到嘴里得多腻啊!碍着主人的面子,梁红还是闭着眼睛咬了下去;我也尝了一口,感觉全糊嘴里了。我们这些没吃惯的人,挺难以下咽的。不过在如此寒冷的地方,这东西热量高,吃了肯定是有好处。

    梁红事后跟我说,真不敢尝试,以后也肯定不会再吃这东西了。

    还有一道菜是马肝。吃法跟鱼的差不多,也是切成了片儿蘸着盐粒儿吃。不一样的是,鱼没什么血,生马肝里面有血吃生鱼片还能接受,但是生吃马肝就颇具挑战性了。虽然它也是冻过的,但是塞到嘴里就很恐怖,牙齿一嚼,嘴里稀里哗啦的一片红,全是血。

    不过话说回来,这东西还挺好吃的,营养价值挺高,还能补血,问题就是那吃相太吓人了,嚼两口之后,不用化妆直接可以去拍恐怖片儿了。

    吃过之后,再仔细研究一下制作原理。

    奥伊米亚康的第一顿饭,新鲜而有特色,别扭是别扭但必须习惯,这儿常年的伙食,就是那三样标配。非要说它有什么优点,那就只能是:无菌、热量高。

    饭后一根烟,是我的老习惯。屋子密闭这么好,担心在室内抽烟味儿散不出去,我就套上衣服打算去外面抽。一出一进,瞬间温差80℃。这切身感受极其刺激。得亏动物有生理调节机能,要是屋子里温度再高点儿,然后我钻出去,会不会瞬间冰裂?

    掏出打火机我就傻眼了,液化的丁烷气体在这种温度之下,不用压力就是液态,点不着。

    男主人见我要点烟,赶忙远远阻止。火是有,但建议我最好别抽烟,温度太低,抽烟时,吸进喉咙的不仅有烟雾,还有冷空气。零下50℃的空气,会把人的喉咙冻坏。

    在这儿多住一阵子,我一定能把烟戒掉。

    男主人套上衣服,要去检查牲畜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他一直是戴着眼镜的,出门的时候却摘掉了。女主人解释,出去戴眼镜的话,镜框会冻在脸上的。这敢情好,奥伊米亚康不接待近视眼。

    我们就围着女主人,问东问西。在这种极地生活,像是一个与人类世界隔绝的地方,生活方式也和外面不一样。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答案。

    白色村庄,让我们像孩子一样。

    女主人很开朗,很乐意给我们讲这儿的事情。

    她说奥伊米亚康在地理上差不多是与世隔绝的,但生活和外面的世界没什么两样,他们也有公共设施,有行政单位,有商店,有学校——女主人就是学校的历史老师。

    和外面不一样的,只是一些生活方式,必须要遵循天气的规律。

    在极寒之下,有很多事情是不允许做的,比如我刚试过的抽烟。还有在室外不怎么能运动,因为这样会流汗——汗水会很快在贴身衣服上凝结,衣物就无法保暖了,人很快就会被冻坏。

    女主人说,他们这儿的人都很长寿。这个我觉得自己能理解,冰天雪地,绝对的无菌世界;食物也很少烹饪,没有营养流失;人们还不抽烟,减少外界伤害;极低气温,新陈代谢慢,抗衰老……这些都是居民能长寿的条件。还有一点,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人,心态都特别好,乐观、和气。

    我们得知没多久之前,就有一个百岁老人去世了。女主人说,村委会组织给他办葬礼,大部分村民都会出席。在这里葬礼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挖掘坟墓。前前后后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因为地表需要先用炭火解冻,融一点,挖一点。

    不能葬在冰层里吗?

    女主人摇了摇头。这里也有夏天的,温度也能达到30℃以上,冰层会融化。那时候,逝者就暴尸荒野了。

    这里,是一个无法用常理来形容的世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