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162.第161章 加官进爵

162.第161章 加官进爵

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61章 加官进爵

    权翼虽然比桓熙更晚离开凉州,但是乘坐马车,沿途更换驿马,倒也只比桓熙晚了三天回到长安。

    此时,邓羌已经将州郡兵带了回来,就地解散,而王猛也与桓熙定下了为麾下将佐求赏的奏疏。

    其中伐凉功劳最大的谢艾,将由福禄县开国伯进为开国县侯。

    晋朝以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没有开国前缀的县侯为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桓熙麾下爵位最高的则是邓遐,依旧是宜城县开国公。

    邓遐在其父邓岳死后,袭爵宜城县开国伯,这么多年追随桓熙南征北,立下许多的功勋,放在其他朝代,只怕早已位列开国郡公。

    但自东晋立国以来,对于爵位的封赏,尤其是郡公的封赏较为慎重。

    开国君主晋元帝时,只册封了辽东郡公慕容廆、武昌郡公王敦。

    晋明帝时,仅册封始兴郡公王导。

    晋成帝时,仅册封长沙郡公陶侃、始安郡公温峤。

    当朝天子册封最多,有临贺郡公桓温、京兆郡公桓熙、广川郡公苻洪、高陵郡公姚弋仲等四人。

    从这份名单就能看出,除了慕容廆、苻洪、姚弋仲三人是出于拉拢胡人的目的以外,其余几人,王敦、桓温、桓熙属于朝廷难以挟制的一方诸侯,但求安抚、羁縻。

    荆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温峤是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匡扶社稷。

    而王导自不必多说,以他对东晋的功劳,也是在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才在第二任君主晋明帝的统治期间,进位始兴郡公。

    至于曾经权倾一时的庾亮、庾冰、庾翼兄弟三人,庾亮为亭侯,庾冰为乡侯,庾翼更是没有爵位。

    当然,作为庾氏基业的开创者,庾亮死后,晋成帝曾为舅父追赠永昌郡开国公,但被其弟庾冰、庾翼上表推辞。

    而庾冰自身也曾推辞过朝廷的县侯赏赐,庾翼也是如此。

    综上可知,想在东晋做郡公,除王导以外,身为一方诸侯是最基本的条件,要么你的势力大到让朝廷畏惧,要么你有平定叛乱,匡扶社稷之功。

    还不能是一般的叛乱,需得是面对苏峻这样占据建康,控制朝廷的反贼。

    这几点,邓遐都不能满足,因此,在东晋,他顶了天也就能走到县公这一步。

    桓熙麾下的其余将佐也各有爵位赏赐,比如沈劲就因为击退虞国的进攻,由北伐后的六品关内侯,升为了五品亭侯。

    只是众人并不在乎东晋给的爵位,而是关注桓熙自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封赏。

    毕竟只要桓熙一直进步,大家迟早能抛开东晋的那一套,根据在桓熙麾下的功劳、苦劳,获得相应的爵位。

    比如王猛一直坐镇长安,机会没有战功,也得不到爵位晋升的机会。

    仅仅因为追随桓熙夺取关中有功,而受封关内侯。

    可一旦桓氏建国,毫无疑问,王猛将由关内侯,一跃成为开国郡公,毕竟他治理关陇的功劳,谁也不能忽视。

    因此,当王猛、权翼出面,联络众人,为桓熙请封的时候,将佐们都表现得很积极。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二十五日,长安。

    权翼、王猛领着军府一众将佐,来到未央宫外请愿。

    桓熙闻讯大惊,赶忙出宫,问道:

    “诸君不在军府当差,为何聚于此处?”

    王猛进言道:

    “昔日临贺公伐蜀,以主公与湘西简伯(袁乔)并为首功,此后主公出镇汉中,厉兵秣马,克复关陇,如今又兴义师,收取凉州。

    “我等皆以为,非加官进爵,不足以赏赐主公的功劳1

    桓熙闻言大怒,时隔多年,再一次挥起拳头。

    只听砰地一声,一拳权翼脸上,将他打翻在地。

    众人无不惊愕,但见桓熙指着权翼怒斥:

    “不要以为我不知道,这一切定是你在背后怂恿!

    “蒙陛下恩宠,使我与家父官爵相当,如今我何德何能,竟敢奢望加官进爵,伱是要陷我于不忠不孝吗1

    权翼对此倒早有心理准备,哪怕是王猛率先进言,桓熙又怎么舍得去打他,到头来,还不是要自己承受这一切。

    好在一拳两千匹布,也算没有白挨。

    权翼顺势拜倒,苦谏道:

    “主公!这并非是权翼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北方士民共同的愿望呀!主公为何还要推辞!

    “有功当赏,有过则罚,主公平凉,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都不肯向朝廷请求封赏,军中将士又如何期待能够得到应有的赏赐。

    “赏罚不公,迟早是要众叛亲离的呀!

    “主公今日若是执意推辞,权翼宁愿一头撞死在未央宫前,也好过活着见到那一幕。”

    说着,权翼从地上爬起,作势就要撞向宫墙。

    桓熙大惊,赶忙抱住权翼,急道:

    “子良!何至于此!何至于此1

    其余将佐无不下跪请愿,希望桓熙不要再推辞,哪怕朝廷不许,也该效仿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故事。      阿满牵着妹妹洛娘,饶有兴致的在宫门内看着这场大戏。

    桓熙左右为难,无奈道:

    “非是桓某不愿,只是我的爵位怎能在父亲之上。”

    在古代,君臣、父子之间,都要遵循礼仪制度,鲜少有儿子官爵在父亲之上的情况。

    尤其是桓温、桓熙这样的父子权臣,更应该注意。

    如果桓熙的官爵高于桓温,父子二人见面,是桓温先向长官桓熙行礼,还是桓熙先向父亲桓温行礼。

    总不能桓熙穿着官府,桓温向他行礼,桓熙脱了官服,再去向桓温行礼。

    后周、北宋时的宰相王溥就是因为官爵高于父亲王祚,因此父子关系闹得很僵。

    当然,儿子的官爵要高出父亲太多,就没有这种忌讳了。

    对此,王猛拿出了办法,他进言道:

    “主公平定凉州,临贺公又怎能说是没有功劳,若非临贺公抚育成才,主公安能立此功业。

    “猛以为,临贺公应当一同受到封赏。”

    众人纷纷附和,桓熙借口自己要考虑考虑,让众人暂且回去军府当差。

    离开前,他特意叮嘱权翼,往后不许轻视生命。

    当晚,就有两千匹布被秘密送到了权翼的府上。

    权翼大受鼓舞,对于推动此事也更为积极。

    翌日,曾经守备森严的西汉皇城如今门户大开,长安百姓在权翼等人的带领下纷纷涌入,伏跪在未央宫前,请求桓熙顺应民意。

    桓熙见群情汹涌,无奈只得答应下来。

    众人见状,无不举手欢呼。

    桓熙连夜与王猛、权翼商量该如何为自己与父亲桓温请封。

    最终决定,表桓温为大司马,自己则进位大将军。

    自汉魏以来,时而大司马的地位高于大将军,时而大将军的地位高于大司马,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同为最高军事统帅的官职,掌握兵权,位在三司,即司空、司徒、司马之上。

    通常情况下,不会同时出现。

    但桓温、桓熙父子的情况较为特殊,真要破例,也能说得过去。

    至于爵位,现在还不是称王的时候,毕竟自曹操、曹丕、孙权、司马昭、司马炎以来,异姓称王所释放的信号还是太明显,目前还没有控制建康,也不应该把朝廷逼得太急,倒不如先称公。

    这里的公,并非郡公、县公,或者北周以后的国公。

    而是具有封国的公,譬如魏公曹操、晋公司马昭。

    桓温的封号倒是不需要多想,他常驻荆州,没有比楚公更适合桓温的封号了。

    唯独桓熙的封号,到时让王猛、权翼有了不同的意见。

    权翼以为,桓熙如今占据关陇,当以秦为封国国号,称秦公。

    当然,权翼自己是秦州人,希望桓熙称秦公,多少也带着点私心。

    但王猛却认为,秦朝苛政深入人心,名声太差,倒不如以梁为封国国号,称梁公。

    王猛的理由有二,其一,梁国本就是春秋时的关中诸侯国。

    西周周宣王时,秦国国君领兵勤王,立下功劳,周宣王将秦国国君没有继承权的小儿子封在河西,这就是梁国的由来。

    此河西并非如今的河西走廊,而是紧邻河东,在战国时期,被秦国与魏国反复争夺的河西之地。

    第二个原因则是梁州,虽然桓熙如今的统治中心在长安,但他真正成为一方诸侯,还是因为当上了梁州刺史。

    也是出镇梁州之后,桓熙才能够脱离父亲桓温的掌控,独自开创出一片基业。

    桓温的龙兴之地自然是荆州,而桓熙却是在梁州。

    因此,在王猛看来,梁公是比秦公更合适的封号。

    桓熙沉吟许久,最终倾向于王猛的建议。

    毕竟将来桓氏篡位称帝,无论是定国号为楚,还是定国号为梁,都要好过定国号为秦。

    自古以来的大一统王朝,就没有重名的说法。

    如果定国号为秦,后人必定称呼桓秦为后秦,再将赢秦称呼为前秦。

    桓熙不希望被冠以后秦的称呼,总的来说,还是楚与梁更适合。

    下一章在晚上七点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