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孔[1]德[2]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5]。
窈[6]兮冥[7]兮,其中有精[8]。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9]。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0]。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外化和表现。
[3]恍,惚:飘忽不定的样子。
[4]象:形象、具象。
[5]物:实物。
[6]窈(yǎo):深远,微不可见。
[7]冥:暗昧,深不可测。
[8]精:内核,指最微小的物质。
[9]信:真实,可信验。
[10]甫:通"父",比喻事物的原始。
译文
大德的形态行踪,以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既真又纯,可相信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
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
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解读心得
1.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2."道"虚无缥缈,深不可测。但并非捉摸不到。它虽然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形有象,有实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虽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实质,得道之人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诚实可信、真纯可验。说明"道"是真实存在、值得人追求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3.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们只有顺道而行,才能抓住这个事物发展的真理,从而及时行动,获得成功。老子自己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所以领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4.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前人校注
道本不可以物言,此言为物者,病万物皆出于道也。
--范应元
道唯恍惚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道唯恍惚,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河上公
阅自门而出者,一一而数之,言道如门,万物皆自此往也。
--王辅嗣
圣人之所以能知万物之所以然者,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苏辙
此章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
--纯阳真人
夫纯粹谓之精,自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粹精为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也。
--陆希声
前文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恍惚便是混元一气,乃人心也。心有所著,故生恍惚;心无所著,便是窈冥。老子先言有心之境,次明无心之道。
--邵若愚
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气集于中,英华现于外,而为盛德之容。此盛德,皆从道体所发。即圣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盛德之容。众美皆具,惟自道中而发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秉公拒礼显孔德
春秋时期,由于郑国攻打宋国,引起了中原十多个国家的不满,它们联合出兵支援宋国,使郑国十分被动。
没想到,楚国趁火打劫,出兵逼郑国向它投降。郑国只得答应,从而引起以晋国为首的齐、卫等十余个国家的不满。于是,齐、卫等国决定联合讨郑,郑国无力抵抗,只好请求与晋国和谈。
郑国为了讨好晋国,送去了大批奇珍异宝:包括技艺超群的乐师、歌女、乐器、兵车等。晋悼公收下礼物后,非常高兴,乐不思蜀。晋悼公便把几名歌女送给有功之臣魏绛,并亲切地说:"你为我效命多年,事无巨细,都办得很稳妥,你我之间虽为君臣,却如同音乐一样合拍。现在郑国送来了礼物,你就与我一起享用吧!"但魏绛谢绝了国君的分赠,并且规劝说:"在您领导下,晋国朝政清明,大家同心同德,国泰民安,我个人无功可言,无功不受禄。我也要提醒您,在安逸之时不可忘形。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望大王三思而行啊。"晋悼公恍然大悟:"爱卿所言极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魏绛秉公谢绝收受礼物,正是"孔德"之表现,而他的德,也正是大道的自然流露。
孔[1]德[2]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5]。
窈[6]兮冥[7]兮,其中有精[8]。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9]。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0]。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外化和表现。
[3]恍,惚:飘忽不定的样子。
[4]象:形象、具象。
[5]物:实物。
[6]窈(yǎo):深远,微不可见。
[7]冥:暗昧,深不可测。
[8]精:内核,指最微小的物质。
[9]信:真实,可信验。
[10]甫:通"父",比喻事物的原始。
译文
大德的形态行踪,以随着"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
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
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幽深不明,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既真又纯,可相信可体验。
由今天上溯到远古,大道从未消失,人们据此认识万物之发展规律。
我是怎么认识到万物发展的始终的呢?
就是从认识"道"开始的。
解读心得
1.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关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大德之人,总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只有细心体认了"道",才能认识到万物发展之始终,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2."道"虚无缥缈,深不可测。但并非捉摸不到。它虽然恍惚,但其中确实有形有象,有实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虽然幽深不明,但其中有精神实质,得道之人能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诚实可信、真纯可验。说明"道"是真实存在、值得人追求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3.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理所在,所以我们只有顺道而行,才能抓住这个事物发展的真理,从而及时行动,获得成功。老子自己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所以领悟到如此深刻的哲理。
4.道的若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从"虚无"中寻找其中存在的真理。只有回归这种纯粹虚无的状态中,内心才能宁静,并在宁静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前人校注
道本不可以物言,此言为物者,病万物皆出于道也。
--范应元
道唯恍惚无形之中,独有万物法象。道唯恍惚,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河上公
阅自门而出者,一一而数之,言道如门,万物皆自此往也。
--王辅嗣
圣人之所以能知万物之所以然者,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苏辙
此章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
--纯阳真人
夫纯粹谓之精,自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粹精为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也。
--陆希声
前文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恍惚便是混元一气,乃人心也。心有所著,故生恍惚;心无所著,便是窈冥。老子先言有心之境,次明无心之道。
--邵若愚
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气集于中,英华现于外,而为盛德之容。此盛德,皆从道体所发。即圣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盛德之容。众美皆具,惟自道中而发也。
--憨山德清
经典故事
秉公拒礼显孔德
春秋时期,由于郑国攻打宋国,引起了中原十多个国家的不满,它们联合出兵支援宋国,使郑国十分被动。
没想到,楚国趁火打劫,出兵逼郑国向它投降。郑国只得答应,从而引起以晋国为首的齐、卫等十余个国家的不满。于是,齐、卫等国决定联合讨郑,郑国无力抵抗,只好请求与晋国和谈。
郑国为了讨好晋国,送去了大批奇珍异宝:包括技艺超群的乐师、歌女、乐器、兵车等。晋悼公收下礼物后,非常高兴,乐不思蜀。晋悼公便把几名歌女送给有功之臣魏绛,并亲切地说:"你为我效命多年,事无巨细,都办得很稳妥,你我之间虽为君臣,却如同音乐一样合拍。现在郑国送来了礼物,你就与我一起享用吧!"但魏绛谢绝了国君的分赠,并且规劝说:"在您领导下,晋国朝政清明,大家同心同德,国泰民安,我个人无功可言,无功不受禄。我也要提醒您,在安逸之时不可忘形。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望大王三思而行啊。"晋悼公恍然大悟:"爱卿所言极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魏绛秉公谢绝收受礼物,正是"孔德"之表现,而他的德,也正是大道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