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镇庞楼村)人,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庞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在后来的仕途生涯中,庞籍的能力屡屡得到上司的认可,所以他很快就被调任京城开封,成为在皇帝身边的朝臣。
社稷之臣
当时,北宋建国七十余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庞籍,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礼治、人才、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坚持原则,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被称为社稷之臣。
仁宗亲政后,庞籍在整肃朝纲等方面,屡献良策,他劝仁宗:“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提出要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词,让那些勇于进取、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不惜采用排挤异己的手段,结私用人,还暗地派人到各地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制作珠玉宝器的工匠也倍增于前。为此,庞籍在奏疏中还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张士逊此时正得仁宗皇帝的宠信,言事官们当时说话,都千方百计地迎合张士逊。庞籍敢于直斥其行径,因此深得同僚们的佩服,御史中丞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景佑元年(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当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始放纵色欲,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请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今后凡是自内宫传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此举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边关雄帅
自真宗景德初年,宋朝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北方的边患暂时得以缓解。但此后,宋朝的西邻党项政权却迅速发展起来,党项族首领、宋封西平王赵德明死后,其子元昊继位,开始谋求摆脱宋朝的控制。元昊推行党项传统的秃发方式,禁用汉人风俗结发;废除唐宋两朝所赐李、赵姓氏,复用党项原姓“嵬名”;并开始派兵入侵宋朝边地,把十万军队部署于临宋边界地区。
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建文字、礼仪制度等,完成了西夏建国的巨大事业,同时也成为宋朝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为宋朝的一大边患。为了选任一位既有将才、又有智谋的人全力经营西边,对付元昊,仁宗斟酌再三,选中庞籍,遂任命他为陕西体量安抚使、都转运使,全权处理对西夏的军政事务。
庞籍到任陕西、充任封疆大吏后,认真落实朝廷整饬边备的诏令,亲自巡访各地。在战略上,他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和谋略,从边疆全局出发,考察分析了整个战争时局。一方面,庞籍全面考察了西夏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庞籍全面分析了北宋、西夏、辽和其他民族政权并存的情况,看到西夏连年不断对辽及吐蕃、回鹘等政权用兵,频繁的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不仅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也严重影响了西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再一方面,庞籍经过慎密侦察,全面掌握了西夏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积极采用离间政策,逐步瓦解了元昊的统治。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西夏与辽等民族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而庞籍对少数民族采用招抚蕤和政策,稳定了大宋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一次,契丹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对这一关系到民族间利益关系的重大事务,庞籍的部将知忻州郭逵,在庞籍的授意下,礼节俱全、稳妥地进行了处理。郭逵查阅有关文书档案,发现有一封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写给天池县的信,信中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据此,向契丹使者出示信件委婉予以拒绝,使契丹无法再争,大为折服。
在战略战备方面,庞籍总结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变更宋军原来的东西阵法为方阵法,重点配备各军的兵甲器械,修葺战道,加强了永和、乌仁关等地的防御能力,使大宋军队一路有警、数路能援,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并数次挫败了夏军的入侵,使之不敢贸然侵犯鄜延地区,阻遏了夏军的攻势。
在戍边御敌中,庞籍堪称为古人所认可的良将:“良将者,不必亲披坚锐。上兵伐谋,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他两为边帅,戍边数载,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得到仁宗皇帝嘉许诏奖、赐钱百万。因此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渔家傲》(见《全宋词》):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在宋夏关系中,庞籍尽展其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儒雅风度。以正确的战略决策戍边,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策略议和,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大宋的尊严与利益,保全了国家疆域。在北宋一度委屈求和的屈辱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抹亮光。
独任宰相
因为庞籍在抗击西夏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和在宋夏议和中极力斡旋的佳绩及表现出的超人才智,深得仁宗信任,所以于皇佑三年(1051年),将他升任为宰相。当时,朝野上下独任庞籍为相(宋时一般以两人或三人同为宰相执政),且加其昭文馆大学士的称号,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庞籍执掌朝廷枢政,尽职尽责,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声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的毁誉,为一度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维持承平时日,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庞籍受命之时,正是宋王朝积重难返之际,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荒民疲。庞籍认为致使国用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兵多而不精。庞籍据实提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以补国用不足。他向仁宗皇帝献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体矮小者,一律免放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庞籍向仁宗推荐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帅兵平叛。
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抵达岭南,果然不辱君命,整饬军纪,一举收复邕州。捷报传至京城,仁宗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便要授狄青为枢密使,庞籍认为不妥,他说:“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都议论纷纷,说自大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相比的了。现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立下战功,议论的声音才刚刚停止。假若现在对狄青再加封赏太过,又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他进一步解释说:“臣所言非徙便于国体,也是为狄青考虑。”但仁宗还是任命了狄青。岭南平定以后,两广推举因功受赏的六百九十余人,当时廷臣们都议论赏赐太过了。
庞籍长期任地方官,对农民的疾苦了解较多,他认为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农民生活不好,就是当官的羞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庞籍在三年的宰相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贯穿在他所有的执政岁月里。
整顿吏治、实施礼制是庞籍的政治主张。庞籍为相伊始,即下诏曰: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课迁官。后又多次下诏整顿规范吏治,严格官吏举荐制度,并制定了对不称职官吏弹劾、惩罚措施。他提倡节俭,反对挥霍浪费。认为天下之财是农民之膏血,应该备饥馑兵革非常之用。宋朝到仁宗时,国势日趋贫困。国家府库之财,十之七八被皇帝奉养赐予和贵臣饮宴之用。因而他极力举谏要皇帝、贵近之臣带头节俭,以期收到上行下效之功效。在一些具体事务上,他都积极上谏仁宗皇帝。比如:宫禁市物给实直,非所阙省毋市等。
庞籍为相三载,在宋王朝官场风气十分奢侈、腐败的氛围中,为官清廉,正道直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一心期盼中兴的太平盛世!
田园宰相
庞籍被仁宗皇帝称为“深谋远虑”的宰相。罢相以后,仁宗感到朝中再没有他那样有智谋而能断大事的官员了,有失左右手之感。有一次,辽朝遣使来宋,求索御器,仁宗问宰执大臣如何处理此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没有一个人拿出良策,仁宗不由感叹道:“你们有谁能像庞籍那样能断大事啊!”颇悔当初罢免庞籍之举,于是特诏加庞籍观文殿大学士之衔,后又拜庞籍昭德军节度使,徙知永兴军,再改知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仍不时垂询遣问。
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从郓州前往永兴军路过京城,时文彦博再次任宰相。仁宗特召见庞籍,在谈话中问道:“朕今用文彦博和富弼二人为相,你以为二人如何?”庞籍忠恳地回答说:“他们二人都是朝廷大臣中的最佳人选,陛下能任用他们,正是天下所希望的,实为国家社稷之福。”仁宗又说:“不过也有人说文彦博私心较多,朕倒没有听人说富弼有什么缺点。”庞籍态度更加坚定,凛然回答道:“文彦博曾与臣一起执政中枢,臣了解他,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私心,都是那些对他有意见的人诬陷的。文彦博前被诽谤罢官,这次重新执政,必定会更加谨慎。富弼前任枢密副使,没执掌过大政,也没得罪过朝臣士大夫,故得众口称赞。陛下既知其二人贤而可用,就应当深信不疑,使之尽力辅佐朝廷。若陛下以一人之言而用他们,又以一人之言而怀疑他们,臣恐朝廷大业难以有所成就。”
庞籍居家以后,以写字、读书、诗赋自娱,他对史学、理学亦颇有研究。其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他一生安邦治国、尽职守责、力求进取、功勋卓著,为官处事、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甘处清贫,正如他晚年所作诗曰:“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庞籍病逝于家,享年76岁,仁宗时病重,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曰庄敏。著有《天圣编敕》、《清风集》范缜序、《清风集略》司马光序等。如今在山东潍坊市辖内沂山的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的歪头崮南面,尚有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石刻,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苍劲老练。司马光称其“敏而好谋,果而不惑”。《宋史》曰:庞籍为政,通晓律令,长于吏事,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庞籍戍边治民功绩赫赫,不愧为我国北宋时代一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内忧外患连绵不断的艰难时代,也是涌现大批人才的时代,庞籍便是其中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臣,曾经官至宰相。他在大宋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族战争、民族关系中,留下了一抹亮光,延续了宋王朝的和平时日……在陕西延安城东北隔延河与宝塔山对峙的清凉山上、在山东青州松林书院内,贤相庞籍的塑像、礼位赫然在目,他杰出的风范、传世的业绩,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奉和景仰。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镇庞楼村)人,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庞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在后来的仕途生涯中,庞籍的能力屡屡得到上司的认可,所以他很快就被调任京城开封,成为在皇帝身边的朝臣。
社稷之臣
当时,北宋建国七十余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庞籍,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礼治、人才、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坚持原则,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被称为社稷之臣。
仁宗亲政后,庞籍在整肃朝纲等方面,屡献良策,他劝仁宗:“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提出要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词,让那些勇于进取、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不惜采用排挤异己的手段,结私用人,还暗地派人到各地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制作珠玉宝器的工匠也倍增于前。为此,庞籍在奏疏中还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张士逊此时正得仁宗皇帝的宠信,言事官们当时说话,都千方百计地迎合张士逊。庞籍敢于直斥其行径,因此深得同僚们的佩服,御史中丞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景佑元年(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当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始放纵色欲,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请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今后凡是自内宫传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此举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边关雄帅
自真宗景德初年,宋朝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北方的边患暂时得以缓解。但此后,宋朝的西邻党项政权却迅速发展起来,党项族首领、宋封西平王赵德明死后,其子元昊继位,开始谋求摆脱宋朝的控制。元昊推行党项传统的秃发方式,禁用汉人风俗结发;废除唐宋两朝所赐李、赵姓氏,复用党项原姓“嵬名”;并开始派兵入侵宋朝边地,把十万军队部署于临宋边界地区。
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建文字、礼仪制度等,完成了西夏建国的巨大事业,同时也成为宋朝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为宋朝的一大边患。为了选任一位既有将才、又有智谋的人全力经营西边,对付元昊,仁宗斟酌再三,选中庞籍,遂任命他为陕西体量安抚使、都转运使,全权处理对西夏的军政事务。
庞籍到任陕西、充任封疆大吏后,认真落实朝廷整饬边备的诏令,亲自巡访各地。在战略上,他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和谋略,从边疆全局出发,考察分析了整个战争时局。一方面,庞籍全面考察了西夏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庞籍全面分析了北宋、西夏、辽和其他民族政权并存的情况,看到西夏连年不断对辽及吐蕃、回鹘等政权用兵,频繁的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不仅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也严重影响了西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再一方面,庞籍经过慎密侦察,全面掌握了西夏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并积极采用离间政策,逐步瓦解了元昊的统治。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西夏与辽等民族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而庞籍对少数民族采用招抚蕤和政策,稳定了大宋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一次,契丹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对这一关系到民族间利益关系的重大事务,庞籍的部将知忻州郭逵,在庞籍的授意下,礼节俱全、稳妥地进行了处理。郭逵查阅有关文书档案,发现有一封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写给天池县的信,信中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据此,向契丹使者出示信件委婉予以拒绝,使契丹无法再争,大为折服。
在战略战备方面,庞籍总结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变更宋军原来的东西阵法为方阵法,重点配备各军的兵甲器械,修葺战道,加强了永和、乌仁关等地的防御能力,使大宋军队一路有警、数路能援,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并数次挫败了夏军的入侵,使之不敢贸然侵犯鄜延地区,阻遏了夏军的攻势。
在戍边御敌中,庞籍堪称为古人所认可的良将:“良将者,不必亲披坚锐。上兵伐谋,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他两为边帅,戍边数载,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得到仁宗皇帝嘉许诏奖、赐钱百万。因此他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渔家傲》(见《全宋词》):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在宋夏关系中,庞籍尽展其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儒雅风度。以正确的战略决策戍边,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策略议和,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大宋的尊严与利益,保全了国家疆域。在北宋一度委屈求和的屈辱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抹亮光。
独任宰相
因为庞籍在抗击西夏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和在宋夏议和中极力斡旋的佳绩及表现出的超人才智,深得仁宗信任,所以于皇佑三年(1051年),将他升任为宰相。当时,朝野上下独任庞籍为相(宋时一般以两人或三人同为宰相执政),且加其昭文馆大学士的称号,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庞籍执掌朝廷枢政,尽职尽责,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声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的毁誉,为一度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维持承平时日,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庞籍受命之时,正是宋王朝积重难返之际,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荒民疲。庞籍认为致使国用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兵多而不精。庞籍据实提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以补国用不足。他向仁宗皇帝献策“凡年五十以上及身体矮小者,一律免放为民。”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略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庞籍向仁宗推荐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帅兵平叛。
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狄青抵达岭南,果然不辱君命,整饬军纪,一举收复邕州。捷报传至京城,仁宗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便要授狄青为枢密使,庞籍认为不妥,他说:“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都议论纷纷,说自大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相比的了。现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立下战功,议论的声音才刚刚停止。假若现在对狄青再加封赏太过,又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他进一步解释说:“臣所言非徙便于国体,也是为狄青考虑。”但仁宗还是任命了狄青。岭南平定以后,两广推举因功受赏的六百九十余人,当时廷臣们都议论赏赐太过了。
庞籍长期任地方官,对农民的疾苦了解较多,他认为应当关心百姓疾苦,农民生活不好,就是当官的羞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庞籍在三年的宰相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贯穿在他所有的执政岁月里。
整顿吏治、实施礼制是庞籍的政治主张。庞籍为相伊始,即下诏曰: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课迁官。后又多次下诏整顿规范吏治,严格官吏举荐制度,并制定了对不称职官吏弹劾、惩罚措施。他提倡节俭,反对挥霍浪费。认为天下之财是农民之膏血,应该备饥馑兵革非常之用。宋朝到仁宗时,国势日趋贫困。国家府库之财,十之七八被皇帝奉养赐予和贵臣饮宴之用。因而他极力举谏要皇帝、贵近之臣带头节俭,以期收到上行下效之功效。在一些具体事务上,他都积极上谏仁宗皇帝。比如:宫禁市物给实直,非所阙省毋市等。
庞籍为相三载,在宋王朝官场风气十分奢侈、腐败的氛围中,为官清廉,正道直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一心期盼中兴的太平盛世!
田园宰相
庞籍被仁宗皇帝称为“深谋远虑”的宰相。罢相以后,仁宗感到朝中再没有他那样有智谋而能断大事的官员了,有失左右手之感。有一次,辽朝遣使来宋,求索御器,仁宗问宰执大臣如何处理此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没有一个人拿出良策,仁宗不由感叹道:“你们有谁能像庞籍那样能断大事啊!”颇悔当初罢免庞籍之举,于是特诏加庞籍观文殿大学士之衔,后又拜庞籍昭德军节度使,徙知永兴军,再改知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仍不时垂询遣问。
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从郓州前往永兴军路过京城,时文彦博再次任宰相。仁宗特召见庞籍,在谈话中问道:“朕今用文彦博和富弼二人为相,你以为二人如何?”庞籍忠恳地回答说:“他们二人都是朝廷大臣中的最佳人选,陛下能任用他们,正是天下所希望的,实为国家社稷之福。”仁宗又说:“不过也有人说文彦博私心较多,朕倒没有听人说富弼有什么缺点。”庞籍态度更加坚定,凛然回答道:“文彦博曾与臣一起执政中枢,臣了解他,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私心,都是那些对他有意见的人诬陷的。文彦博前被诽谤罢官,这次重新执政,必定会更加谨慎。富弼前任枢密副使,没执掌过大政,也没得罪过朝臣士大夫,故得众口称赞。陛下既知其二人贤而可用,就应当深信不疑,使之尽力辅佐朝廷。若陛下以一人之言而用他们,又以一人之言而怀疑他们,臣恐朝廷大业难以有所成就。”
庞籍居家以后,以写字、读书、诗赋自娱,他对史学、理学亦颇有研究。其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他一生安邦治国、尽职守责、力求进取、功勋卓著,为官处事、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甘处清贫,正如他晚年所作诗曰:“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庞籍病逝于家,享年76岁,仁宗时病重,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曰庄敏。著有《天圣编敕》、《清风集》范缜序、《清风集略》司马光序等。如今在山东潍坊市辖内沂山的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的歪头崮南面,尚有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石刻,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苍劲老练。司马光称其“敏而好谋,果而不惑”。《宋史》曰:庞籍为政,通晓律令,长于吏事,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庞籍戍边治民功绩赫赫,不愧为我国北宋时代一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内忧外患连绵不断的艰难时代,也是涌现大批人才的时代,庞籍便是其中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臣,曾经官至宰相。他在大宋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族战争、民族关系中,留下了一抹亮光,延续了宋王朝的和平时日……在陕西延安城东北隔延河与宝塔山对峙的清凉山上、在山东青州松林书院内,贤相庞籍的塑像、礼位赫然在目,他杰出的风范、传世的业绩,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奉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