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推心置腹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宋太平在阅读了贺筱筱的两篇文章后,深受启发,闭目静心凝神思索了一会儿,直接开始动笔撰写了两篇文档,作为自己离开人族居住的大衍星系之前的,最后一次向管理论坛文献贡献文档。
一份是蟑螂效应引发的思索。
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治蟑的药物,这种药物具有神奇的功效。一旦一只蟑螂吃下了这种药物,并不会马上死亡,但药物的毒性将会污染蟑螂的整个躯体。蟑螂有一个独特的习性,一只蟑螂死亡后,别的蟑螂会一点点的蚕食死亡蟑螂的躯体。当中毒的蟑螂死后,别的蟑螂又会相继中毒,直到全部死亡。蟑螂之间相互传染的效应,管理学上叫它蟑螂效应。
某公司有几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在创业初期,互相协作,互相团结。打拼下一片天地。随着业务的逐渐扩大,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A负责公司的市场运作,可以说做的得心应手,可是,B总担心A掌控了公司的核心业务,自己的风险增加,于是安插自己的人到A的部门工作,A也不是傻瓜,对B的举动心知肚明,开始怨恨起B来,C一看B在市场部门安插自己的人手,担心市场部门被A和B掌控,于是也安插自己的人手到市场部门。
A也不是省油的灯,也安插自己的人到B和C所负责的领域。时间一长,A、B、C之间越来越不信任,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
最后公司没有人有心思搞业务,大家都忙着互相监督,争权夺利,最后,公司业务江河日下,倒闭了。这就是人类之间的蟑螂效应。
B是第一只中毒的蟑螂,B中毒后,马上传染给了A和C。当然,这里面只讲述了A/B/C的故事,其实,如果算上A/B/C的手下,那么,蟑螂的数量更大。A/B/C分手后又各自重新创业,A没有再寻找合伙人,因为A坚信,自己是不会变成一只毒蟑螂来毒害自己的,但是A没有想到,自己受到了以往的伤害后,变得对人不信任了,对任何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做企业并不是A一个人就能完成的,A手下还会有员工,由于A已经是一只有毒的蟑螂,A又把这些毒性传染给了自己的员工,后来,A的事业又再次失败。B创业后,找到了新的合伙人,B认为以前的失败,就是控制力度不够,B要加强控制,手伸的很长,时间长了,新的合作者又变成了一只毒蟑螂,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最初的一只毒蟑螂B,变成了3只毒蟑螂,再他们各自创业后,又变成了更多只毒蟑螂,现在到底有多少毒蟑螂,没有办法计算了。
这些有毒的蟑螂是否又会把这些毒性传染给了自己的家庭、朋友?所以说,一只毒蟑螂,不只是影响一锅汤,而会影响很多锅汤。
蟑螂效应不只对团队有影响,会影响夫妻、父子、兄弟关系,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社会范围内的蟑螂效应,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变成了毒蟑螂,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故事并不鲜见。
蟑螂效应的传播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蟑螂效应很简单,在我们人类之间也同样会存在蟑螂效应。也许有人会说,蟑螂效应和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有什么区别?一只老鼠掉在汤水里,这锅汤自然不能再食用了。但是,不能食用的只是这一锅汤而已,别的汤还能食用,而蟑螂效应不只是坏一锅汤的问题,如果发生了蟑螂效应,可能会坏很多锅汤。
1、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
毒性飞快传播,从B开始,到传播了整个公司没有花多少时间就完成,而且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LLL公司是中山最大的连锁企业,公司内部没有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每天的销售数据对公司的销售策略与进货异常重要,公司请了十几个数据统计人员,每天进行手工作业。这十几个人是没有加班费的,由于工作辛苦,公司决定对这十几个统计人员发放加班费。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问题出来了,工作完成的快的员工可以按时完成工作,而工作做的慢的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结果,工作效率低的人工资反而比效率高的人薪水高。
结果,第一个月有2个人效率低,第二个月有4个人效率低,到了第三个月,所有的人都在磨磨蹭蹭。
2、有自我复制的功能。
毒性有自我复制功能,只需要外部的少许刺激就可以完成。A和C被传染完全是被B的行为所刺激而产生的。2000年在浙江某华侨企业工作,公司的老板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想继承父业,尤其看好大陆市场,所以,他们轮番来大陆的企业进行指导,结果,由于每个人的命令不统一,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后来,四兄弟说好谁都不插手大陆业务。刚开始相安无事,没过多久,老大派代理人来大陆插手企业内部事务,其它三个兄弟一看,也紧跟着派出代理人到企业来,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只不过改直接插手为遥控指挥。
3、留存时间长。
留存的时间很长,一旦形成,轻则影响几年,重则影响一生。A/B/C经过了创业失败后,总结经验时不会认为自己也是一只毒蟑螂,进而将毒性带到了另外一群人中。在与A后来的交谈中,A到现在还坚信,一定要控制,要控制是对,关键是看怎么个控制法了。这个想法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蟑螂效应具备上述特点,所以,蟑螂效应处理不好,会影响家庭关系、团队氛围、社会风气。
蟑螂效应的解决。
人群之间的蟑螂效应与蟑螂之间存在一点不同。这点不同就是因为毒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有毒蟑螂,这个毒蟑螂就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忌妒、贪婪、自私、欲望。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到某种约束和束缚,这种毒性表现为隐性。但只要外部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情况下,马上又会由隐隐性变为显性,而显性的毒性又会诱发别人潜在的毒性。看来,“蟑螂效应”是个应该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
1、硬约束——规则的约束。
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全是象ABC那样不欢而散。很多的成功案例中,除了创业者之间的默契与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明确。 DEF也是一个三人创业团队,这个团队从开始创业,经常会开会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并且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从来不模糊相互之间的边界关系。如果不排队的人,受到维持秩序的人约束,是不会不排队的,每当看到北京的汽车站有人排队的时候,不用说,旁边一定站着一个手拿小红旗的人在维持秩序。要解决蟑螂效应,应该建立游戏规则。有了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就会制约每个人的行为,而且,这个规则应该是随着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通过规则来解决问题成本也是很高的,因为我们会为制订规则、维护规则、评估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而花费很多的成本。
2、软约束——榜样与环境。
既然“蟑螂效应”是毒性之间的相互诱发与传播,那么,是否存在“正面的蟑螂效应”呢?答案是肯定的。人既然可以被负面的影响诱发“毒性”,肯定也可以被正面的因素影响。这个正面的蟑螂效应就是榜样的力量与正面环境的影响。每个时代都在树立不同的榜样,虽然他们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但都是正面的形象。古代有岳飞、文天祥,现代有雷锋。当然,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些榜样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其实榜样不仅仅局限于英雄人物,企业、团队内部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也同样值得大力宣扬,这样对建立“正面的螳螂效应很有好处。环境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环境对人有暗示作用,比如一个喜欢随地吐痰的人,在五星级酒店中可能不会随地吐痰。同样,当有人变成了即将变成一只毒蟑螂的时候,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毒性。在深圳市区,除了罗湖口岸可以看到有人排队乘车以外,在别的地方基本上看不到有人排队等车。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罗湖口岸等车的大多数为香港人,一些人看见了香港人排队上车,也不好意思加塞了。但是为什么香港人在深圳别的地方不排队上车呢?因为罗湖口岸的香港人很集中,而在市区别的地方,香港人少了,排队行不成气候,所以就没有人排队了。这就是环境的暗示作用,所以,要驱除蟑螂效应,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与氛围非常重要。
3、价值观重塑。
当然,不论前面所说的软约束还是硬约束,都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蟑螂效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从每个人的价值观教育与塑造入手。这里所说的价值观重塑并不想讨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问题,也不想批判人类的天性,而是要说明每个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别人受损的基础上。这个道理在明白不过了,人生活在群体当中,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因为当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导致别人受损的时候,别人也可以同样做,自己的利益也可能受损。当老板克扣员工,员工同样也可以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或者消极怠工;当合伙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处处留一手,别的合伙人也可以对该合伙人留一手。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茅老先生的说法就是:“己所不欲,慎施于人”。建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念,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决蟑螂效应。
另一份文档讨论的是什么在摧毁我们的事业。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简单来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90%都是我们能掌控的。
一位27岁的妈妈,因3岁儿子贪玩不吃饭,把孩子叫到厕所用拳脚进行“教训”,不料下手太重,把自己的儿子打死了!
这位妈妈发现儿子没有呼吸后,割腕自尽想和儿子一起死去,但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孩子却永远醒不过来了。
很多朋友评论说这个母亲不配做妈妈。但如果她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怎会在发现孩子死后割腕自尽呢?她只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在盛怒的时候,大脑充血、思维混乱,甚至会失去理智。
因为没有控制住心中的怒火,这位妈妈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黄泉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是要为之买单的。
所以,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不要因为生活中10%的不可控,而毁了90%可控的人生。
“忍”能成就事业。
文叔的事业还算成功,长辈们都说他能“忍”,其实他不过是不会随便让情绪掌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始终都很清醒。
听说当年文叔还是生产线上的小主管的时候,经常被直属上司骂得狗血淋头。
但他并没有因此积怨,而是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也是因为叔叔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在三十不到的时候就当上了深圳某中型鞋厂的厂长。
资深心理学家顾修全曾说:“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不懂得管理情绪的人,也许一不小心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隔壁有对情侣,天天吵架,动不动就各种撕逼,甚至三更半夜都不消停。其实仔细听,他们吵架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男生袜子又没洗、今晚又不回来吃饭、女生要睡觉了还在玩游戏等。
同样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温和的处理方式。
别忽视了情绪的连带效应。
情绪是一种很奇妙的具有严重传染性的东西,“蝴蝶效应”和“踢猫效应”在情绪学里也极其常见。
老板批评员工,员工骂孩子,孩子踢猫,猫可以引发一场车祸。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从十数到一:当气愤的时候,慢慢由十倒数到一再说话;深呼吸,说话的声音及速度要保持平稳。
2、暂时离开现场: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暂时离开惹毛你的人,找个安全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比如回房间。
3、转移注意力: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发现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先去洗个热水澡。
4、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并试着去理解对方。
5、冷静后再沟通:永远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去理论,待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再去平静的沟通、解决问题。
6、给情绪找个出口:比如去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找信得过的人倾吐苦水,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哭一场或者大声喊叫。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控制好情绪,才能控制局面。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他拿到两个 offer,A 公司是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但只能给 16k;B 公司相对不太喜欢,但可以开到 20k。
他倒不怎么考虑去 B 公司,主要苦恼的是:应不应该跟 A 公司提提,把薪酬再往上加点。
我问他:你是想在 A 公司长期做下去,还是做一阵子就走?
他说:当然是长期做下去。
我问:如果没有 B 公司的 Offer,你会不会接受 A 公司 16k 的条件?
他说:其实也可以,但现在这样,总觉得心里有点疙瘩。其实我之前跟用人部门的老大稍微提过,他说,这个是规定死的,比较困难,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尽力帮你向总部申请。
其实,有了这些条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我告诉他:你最好的策略,是接受 16k 的条件,去 A 公司上班。但与此同时,跟老大约定好:如果业绩出色,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你希望能优先得到调薪的机会。
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 20k 的薪水,那就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非常规」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
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上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
反之,如果他接受 16k 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
也就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 100 分,在前后两种情景中,前者的要求是 120 分,后者的要求,是 80 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上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 4k 的收益。
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比你实际上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
这就是我想说的: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
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 Roland Fryer 的一项实验结果。
Fryer 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 630 万元,针对 18000 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 20 - 50 不等的美元奖励。
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 2000 美元的奖金。
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中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奖金。
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跌入深渊的失望。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就是期望的力量。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就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上相当于挣了好几百。但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
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上,就是成瘾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
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
这就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
Kuss 和 Griffiths 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致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神经细胞就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停止摄入药物,神经细胞适应不了低水平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
也就是说,通过剧烈的刺激和奖赏,我们的大脑,会被我们一步步推到「高水平」的期望状态。
一旦我们满足不了它,就会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难以控制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
不仅仅是成瘾性药物,包括游戏,信息,乃至一些行为,都可能具备成瘾性,将大脑的期望水平拉高。
两个实验分别都证实了: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经常玩游戏的人,腹侧纹状体灰质更多、对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简而言之,跟药物成瘾的人大脑结构是相似的。信息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习惯了什么呢?买大量的书,却一本都不去读;刷大量的信息,却完全不去思考;我们越来越读不进深度内容,看不下去长文章。
原因就在于,大脑已经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期望水平被我们人为地调得太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
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通过游戏、综艺、信息,来不断获取刺激,强化自己的奖赏回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
媒体和自媒体们,不断渲染着金钱、财富、阶层、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逆袭和阶层跃迁的例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世界:
有房有车,有流动资金,每年2次出国游,孩子必须留学,最好藤校,财务自由,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标准。
——按照最新的说法,这好像已经降低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了。
直接报结论吧:估计正确的人只有10%,高估的人是30%,低估的人达到了60%。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有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他们的境况,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如今都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焦虑」的社会中——低于中产阶级的人,焦虑着想要挤进中产阶级;位于中产阶级的人,又担心自己阶级跌落。
这种焦虑,是谁给予的呢?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外界。
外界的压力,把我们的期望无限制拉高。对比着媒体为我们塑造的生活标准,再看回自己的现状,焦虑便无法抑制地产生。
努力却看不到终点,投入却始终没有回报,而目标还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用各种刺激去给予大脑兴奋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步步,把路走得更窄。而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避开外界为你营造的懒人收益。
这个时代,媒体和商家们,喜欢做一个事情:千方百计地帮你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他们希望你躺下去,舒舒服服,不动脑,用各种学习和进步的幻觉,来为你营造满足感——同时,拿走你的一点钱。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会有意识地保持审慎。因为,我知道,有些状态,你一旦陷进去了,也许就再也出不来。
与其喝醉,不如滴酒不沾。
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高效的行动力,保持对事物的探寻和思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维。
2.将奖赏和行为绑定,而非结果。
我做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首要考虑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些什么,可能获得些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经验导向。
如果我觉得一个项目,对我的能力和经验有帮助,哪怕它的结果不乐观,我也会去尝试。这样一来,我就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取反馈,并从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奖励。
这样,就可以把对于结果的期望,压制在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
就算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至于沮丧。
3.摒弃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因果思维。
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诉苦过:我很努力,也很勤奋,但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怎么办?
实际上,回报跟付出,本来就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是努力一定会有所得——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保持着这种思维,你就会在每一次的「付出」时,不断地累积期望。期望累积得越高,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就越强烈。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把你的行为,当做一颗种子。你种下它,给它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待外界条件合适的时候,自然地萌生出来。
能长出来,自然很好;长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已经尽你所能。这样,对于结果的期望、焦虑和烦恼,也就将不复存在。
宋太平再次审视了几遍着两份文档,没有可修改的地方后,才将提交了这两份文档。看了一下窗外的夜色,吩咐守护在自己身旁的林啸他们去把人族联盟的各位官员和星长们请来,毕竟已经临近半夜时间,又嘱咐了一遍林啸,他们愿意来则来,不愿意来可以不来的。
出乎宋太平意料之外的是,这些权掌一方的高官全都来了,宋太平也没有客套,直接诚恳的说道:“各位都是手掌一方大权、身系千万民众生死的大人物,小子宋太平在出发前,需要再次重申一遍,人族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但并不仅仅是那两个族群可能的报复行动,而是一个未知的威胁,会造成大面积的同胞伤亡,为此,我和田薇副盟长、玉灵族前首领余玲玲做了一些预备手段,但并不能完全抵挡住这场浩劫的!
我这次出行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是向强大的修炼者拜师,将修炼者的法门带回人族,让人族真正拥有可以抵抗强敌的能力,我可能回不来了,会让我的子嗣回来传授的,这个时间会很漫长!人族需要继续全力发展太空科技,尽管我们的星系级武器已经研发成功了,三款新型太空战舰也研制出来,但是这些是不够的,只能算是这个宇宙三流偏上的科技水平,还需努力。人族的古武有助拓展人们的经脉和筋骨,会有助于让人们更快的适应修炼,不可让古武在高科技武器中没落。
大衍星系是我们人族共同的,我们是利益共同体,在未来,无论大家有多大的利益冲突,也不准相互开战,这会大幅度削弱我们人族实力,而且那些星系级武器会毁灭人族的大衍星系,人族会在内战自我毁灭!各位大人物们,需要看到即便我们维持着和海顿族、冥羽族最好的关系,在较大的利益冲突下,会出现同盟坐视我们人族生死不管的情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切友谊和交往都要建立在我们人族的强大和团结上!”
人族联盟的各位官员和星长们将双手一只搭一只的按在宋太平的双手上,动容的表示会以自身为榜样,恪守人族利益底线,并将宋太平的话作为警世名言一代代传下去!
宋太平在阅读了贺筱筱的两篇文章后,深受启发,闭目静心凝神思索了一会儿,直接开始动笔撰写了两篇文档,作为自己离开人族居住的大衍星系之前的,最后一次向管理论坛文献贡献文档。
一份是蟑螂效应引发的思索。
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治蟑的药物,这种药物具有神奇的功效。一旦一只蟑螂吃下了这种药物,并不会马上死亡,但药物的毒性将会污染蟑螂的整个躯体。蟑螂有一个独特的习性,一只蟑螂死亡后,别的蟑螂会一点点的蚕食死亡蟑螂的躯体。当中毒的蟑螂死后,别的蟑螂又会相继中毒,直到全部死亡。蟑螂之间相互传染的效应,管理学上叫它蟑螂效应。
某公司有几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在创业初期,互相协作,互相团结。打拼下一片天地。随着业务的逐渐扩大,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A负责公司的市场运作,可以说做的得心应手,可是,B总担心A掌控了公司的核心业务,自己的风险增加,于是安插自己的人到A的部门工作,A也不是傻瓜,对B的举动心知肚明,开始怨恨起B来,C一看B在市场部门安插自己的人手,担心市场部门被A和B掌控,于是也安插自己的人手到市场部门。
A也不是省油的灯,也安插自己的人到B和C所负责的领域。时间一长,A、B、C之间越来越不信任,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
最后公司没有人有心思搞业务,大家都忙着互相监督,争权夺利,最后,公司业务江河日下,倒闭了。这就是人类之间的蟑螂效应。
B是第一只中毒的蟑螂,B中毒后,马上传染给了A和C。当然,这里面只讲述了A/B/C的故事,其实,如果算上A/B/C的手下,那么,蟑螂的数量更大。A/B/C分手后又各自重新创业,A没有再寻找合伙人,因为A坚信,自己是不会变成一只毒蟑螂来毒害自己的,但是A没有想到,自己受到了以往的伤害后,变得对人不信任了,对任何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做企业并不是A一个人就能完成的,A手下还会有员工,由于A已经是一只有毒的蟑螂,A又把这些毒性传染给了自己的员工,后来,A的事业又再次失败。B创业后,找到了新的合伙人,B认为以前的失败,就是控制力度不够,B要加强控制,手伸的很长,时间长了,新的合作者又变成了一只毒蟑螂,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最初的一只毒蟑螂B,变成了3只毒蟑螂,再他们各自创业后,又变成了更多只毒蟑螂,现在到底有多少毒蟑螂,没有办法计算了。
这些有毒的蟑螂是否又会把这些毒性传染给了自己的家庭、朋友?所以说,一只毒蟑螂,不只是影响一锅汤,而会影响很多锅汤。
蟑螂效应不只对团队有影响,会影响夫妻、父子、兄弟关系,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社会范围内的蟑螂效应,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变成了毒蟑螂,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故事并不鲜见。
蟑螂效应的传播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蟑螂效应很简单,在我们人类之间也同样会存在蟑螂效应。也许有人会说,蟑螂效应和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有什么区别?一只老鼠掉在汤水里,这锅汤自然不能再食用了。但是,不能食用的只是这一锅汤而已,别的汤还能食用,而蟑螂效应不只是坏一锅汤的问题,如果发生了蟑螂效应,可能会坏很多锅汤。
1、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
毒性飞快传播,从B开始,到传播了整个公司没有花多少时间就完成,而且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LLL公司是中山最大的连锁企业,公司内部没有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每天的销售数据对公司的销售策略与进货异常重要,公司请了十几个数据统计人员,每天进行手工作业。这十几个人是没有加班费的,由于工作辛苦,公司决定对这十几个统计人员发放加班费。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问题出来了,工作完成的快的员工可以按时完成工作,而工作做的慢的人无法按时完成工作,结果,工作效率低的人工资反而比效率高的人薪水高。
结果,第一个月有2个人效率低,第二个月有4个人效率低,到了第三个月,所有的人都在磨磨蹭蹭。
2、有自我复制的功能。
毒性有自我复制功能,只需要外部的少许刺激就可以完成。A和C被传染完全是被B的行为所刺激而产生的。2000年在浙江某华侨企业工作,公司的老板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想继承父业,尤其看好大陆市场,所以,他们轮番来大陆的企业进行指导,结果,由于每个人的命令不统一,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后来,四兄弟说好谁都不插手大陆业务。刚开始相安无事,没过多久,老大派代理人来大陆插手企业内部事务,其它三个兄弟一看,也紧跟着派出代理人到企业来,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只不过改直接插手为遥控指挥。
3、留存时间长。
留存的时间很长,一旦形成,轻则影响几年,重则影响一生。A/B/C经过了创业失败后,总结经验时不会认为自己也是一只毒蟑螂,进而将毒性带到了另外一群人中。在与A后来的交谈中,A到现在还坚信,一定要控制,要控制是对,关键是看怎么个控制法了。这个想法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蟑螂效应具备上述特点,所以,蟑螂效应处理不好,会影响家庭关系、团队氛围、社会风气。
蟑螂效应的解决。
人群之间的蟑螂效应与蟑螂之间存在一点不同。这点不同就是因为毒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我们每个人心理都有毒蟑螂,这个毒蟑螂就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忌妒、贪婪、自私、欲望。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到某种约束和束缚,这种毒性表现为隐性。但只要外部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情况下,马上又会由隐隐性变为显性,而显性的毒性又会诱发别人潜在的毒性。看来,“蟑螂效应”是个应该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
1、硬约束——规则的约束。
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全是象ABC那样不欢而散。很多的成功案例中,除了创业者之间的默契与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规则明确。 DEF也是一个三人创业团队,这个团队从开始创业,经常会开会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利,并且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从来不模糊相互之间的边界关系。如果不排队的人,受到维持秩序的人约束,是不会不排队的,每当看到北京的汽车站有人排队的时候,不用说,旁边一定站着一个手拿小红旗的人在维持秩序。要解决蟑螂效应,应该建立游戏规则。有了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就会制约每个人的行为,而且,这个规则应该是随着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然,通过规则来解决问题成本也是很高的,因为我们会为制订规则、维护规则、评估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而花费很多的成本。
2、软约束——榜样与环境。
既然“蟑螂效应”是毒性之间的相互诱发与传播,那么,是否存在“正面的蟑螂效应”呢?答案是肯定的。人既然可以被负面的影响诱发“毒性”,肯定也可以被正面的因素影响。这个正面的蟑螂效应就是榜样的力量与正面环境的影响。每个时代都在树立不同的榜样,虽然他们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但都是正面的形象。古代有岳飞、文天祥,现代有雷锋。当然,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这些榜样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其实榜样不仅仅局限于英雄人物,企业、团队内部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也同样值得大力宣扬,这样对建立“正面的螳螂效应很有好处。环境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环境对人有暗示作用,比如一个喜欢随地吐痰的人,在五星级酒店中可能不会随地吐痰。同样,当有人变成了即将变成一只毒蟑螂的时候,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毒性。在深圳市区,除了罗湖口岸可以看到有人排队乘车以外,在别的地方基本上看不到有人排队等车。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罗湖口岸等车的大多数为香港人,一些人看见了香港人排队上车,也不好意思加塞了。但是为什么香港人在深圳别的地方不排队上车呢?因为罗湖口岸的香港人很集中,而在市区别的地方,香港人少了,排队行不成气候,所以就没有人排队了。这就是环境的暗示作用,所以,要驱除蟑螂效应,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与氛围非常重要。
3、价值观重塑。
当然,不论前面所说的软约束还是硬约束,都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蟑螂效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从每个人的价值观教育与塑造入手。这里所说的价值观重塑并不想讨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问题,也不想批判人类的天性,而是要说明每个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欲望建立在别人受损的基础上。这个道理在明白不过了,人生活在群体当中,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因为当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导致别人受损的时候,别人也可以同样做,自己的利益也可能受损。当老板克扣员工,员工同样也可以在工作中偷工减料或者消极怠工;当合伙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处处留一手,别的合伙人也可以对该合伙人留一手。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茅老先生的说法就是:“己所不欲,慎施于人”。建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念,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决蟑螂效应。
另一份文档讨论的是什么在摧毁我们的事业。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简单来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90%都是我们能掌控的。
一位27岁的妈妈,因3岁儿子贪玩不吃饭,把孩子叫到厕所用拳脚进行“教训”,不料下手太重,把自己的儿子打死了!
这位妈妈发现儿子没有呼吸后,割腕自尽想和儿子一起死去,但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孩子却永远醒不过来了。
很多朋友评论说这个母亲不配做妈妈。但如果她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怎会在发现孩子死后割腕自尽呢?她只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在盛怒的时候,大脑充血、思维混乱,甚至会失去理智。
因为没有控制住心中的怒火,这位妈妈硬生生的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黄泉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是要为之买单的。
所以,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不要因为生活中10%的不可控,而毁了90%可控的人生。
“忍”能成就事业。
文叔的事业还算成功,长辈们都说他能“忍”,其实他不过是不会随便让情绪掌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始终都很清醒。
听说当年文叔还是生产线上的小主管的时候,经常被直属上司骂得狗血淋头。
但他并没有因此积怨,而是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也是因为叔叔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在三十不到的时候就当上了深圳某中型鞋厂的厂长。
资深心理学家顾修全曾说:“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不懂得管理情绪的人,也许一不小心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隔壁有对情侣,天天吵架,动不动就各种撕逼,甚至三更半夜都不消停。其实仔细听,他们吵架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男生袜子又没洗、今晚又不回来吃饭、女生要睡觉了还在玩游戏等。
同样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温和的处理方式。
别忽视了情绪的连带效应。
情绪是一种很奇妙的具有严重传染性的东西,“蝴蝶效应”和“踢猫效应”在情绪学里也极其常见。
老板批评员工,员工骂孩子,孩子踢猫,猫可以引发一场车祸。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1、从十数到一:当气愤的时候,慢慢由十倒数到一再说话;深呼吸,说话的声音及速度要保持平稳。
2、暂时离开现场: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暂时离开惹毛你的人,找个安全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比如回房间。
3、转移注意力: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发现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先去洗个热水澡。
4、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并试着去理解对方。
5、冷静后再沟通:永远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去理论,待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再去平静的沟通、解决问题。
6、给情绪找个出口:比如去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找信得过的人倾吐苦水,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哭一场或者大声喊叫。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控制好情绪,才能控制局面。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他拿到两个 offer,A 公司是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但只能给 16k;B 公司相对不太喜欢,但可以开到 20k。
他倒不怎么考虑去 B 公司,主要苦恼的是:应不应该跟 A 公司提提,把薪酬再往上加点。
我问他:你是想在 A 公司长期做下去,还是做一阵子就走?
他说:当然是长期做下去。
我问:如果没有 B 公司的 Offer,你会不会接受 A 公司 16k 的条件?
他说:其实也可以,但现在这样,总觉得心里有点疙瘩。其实我之前跟用人部门的老大稍微提过,他说,这个是规定死的,比较困难,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尽力帮你向总部申请。
其实,有了这些条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我告诉他:你最好的策略,是接受 16k 的条件,去 A 公司上班。但与此同时,跟老大约定好:如果业绩出色,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你希望能优先得到调薪的机会。
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 20k 的薪水,那就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非常规」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
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上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
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
反之,如果他接受 16k 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
也就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 100 分,在前后两种情景中,前者的要求是 120 分,后者的要求,是 80 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上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 4k 的收益。
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比你实际上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
这就是我想说的: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
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 Roland Fryer 的一项实验结果。
Fryer 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 630 万元,针对 18000 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
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 20 - 50 不等的美元奖励。
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 2000 美元的奖金。
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中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
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奖金。
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跌入深渊的失望。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就是期望的力量。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就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上相当于挣了好几百。但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
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上,就是成瘾的机制。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
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
这就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
Kuss 和 Griffiths 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致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
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神经细胞就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停止摄入药物,神经细胞适应不了低水平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
也就是说,通过剧烈的刺激和奖赏,我们的大脑,会被我们一步步推到「高水平」的期望状态。
一旦我们满足不了它,就会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难以控制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
不仅仅是成瘾性药物,包括游戏,信息,乃至一些行为,都可能具备成瘾性,将大脑的期望水平拉高。
两个实验分别都证实了: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经常玩游戏的人,腹侧纹状体灰质更多、对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简而言之,跟药物成瘾的人大脑结构是相似的。信息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习惯了什么呢?买大量的书,却一本都不去读;刷大量的信息,却完全不去思考;我们越来越读不进深度内容,看不下去长文章。
原因就在于,大脑已经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期望水平被我们人为地调得太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
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通过游戏、综艺、信息,来不断获取刺激,强化自己的奖赏回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
媒体和自媒体们,不断渲染着金钱、财富、阶层、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逆袭和阶层跃迁的例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世界:
有房有车,有流动资金,每年2次出国游,孩子必须留学,最好藤校,财务自由,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标准。
——按照最新的说法,这好像已经降低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了。
直接报结论吧:估计正确的人只有10%,高估的人是30%,低估的人达到了60%。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有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他们的境况,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
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如今都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焦虑」的社会中——低于中产阶级的人,焦虑着想要挤进中产阶级;位于中产阶级的人,又担心自己阶级跌落。
这种焦虑,是谁给予的呢?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外界。
外界的压力,把我们的期望无限制拉高。对比着媒体为我们塑造的生活标准,再看回自己的现状,焦虑便无法抑制地产生。
努力却看不到终点,投入却始终没有回报,而目标还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用各种刺激去给予大脑兴奋感,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步步,把路走得更窄。而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避开外界为你营造的懒人收益。
这个时代,媒体和商家们,喜欢做一个事情:千方百计地帮你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他们希望你躺下去,舒舒服服,不动脑,用各种学习和进步的幻觉,来为你营造满足感——同时,拿走你的一点钱。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会有意识地保持审慎。因为,我知道,有些状态,你一旦陷进去了,也许就再也出不来。
与其喝醉,不如滴酒不沾。
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高效的行动力,保持对事物的探寻和思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维。
2.将奖赏和行为绑定,而非结果。
我做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首要考虑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些什么,可能获得些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经验导向。
如果我觉得一个项目,对我的能力和经验有帮助,哪怕它的结果不乐观,我也会去尝试。这样一来,我就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取反馈,并从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奖励。
这样,就可以把对于结果的期望,压制在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
就算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至于沮丧。
3.摒弃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因果思维。
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诉苦过:我很努力,也很勤奋,但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怎么办?
实际上,回报跟付出,本来就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是努力一定会有所得——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果保持着这种思维,你就会在每一次的「付出」时,不断地累积期望。期望累积得越高,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就越强烈。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把你的行为,当做一颗种子。你种下它,给它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待外界条件合适的时候,自然地萌生出来。
能长出来,自然很好;长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已经尽你所能。这样,对于结果的期望、焦虑和烦恼,也就将不复存在。
宋太平再次审视了几遍着两份文档,没有可修改的地方后,才将提交了这两份文档。看了一下窗外的夜色,吩咐守护在自己身旁的林啸他们去把人族联盟的各位官员和星长们请来,毕竟已经临近半夜时间,又嘱咐了一遍林啸,他们愿意来则来,不愿意来可以不来的。
出乎宋太平意料之外的是,这些权掌一方的高官全都来了,宋太平也没有客套,直接诚恳的说道:“各位都是手掌一方大权、身系千万民众生死的大人物,小子宋太平在出发前,需要再次重申一遍,人族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但并不仅仅是那两个族群可能的报复行动,而是一个未知的威胁,会造成大面积的同胞伤亡,为此,我和田薇副盟长、玉灵族前首领余玲玲做了一些预备手段,但并不能完全抵挡住这场浩劫的!
我这次出行的第二项主要任务是向强大的修炼者拜师,将修炼者的法门带回人族,让人族真正拥有可以抵抗强敌的能力,我可能回不来了,会让我的子嗣回来传授的,这个时间会很漫长!人族需要继续全力发展太空科技,尽管我们的星系级武器已经研发成功了,三款新型太空战舰也研制出来,但是这些是不够的,只能算是这个宇宙三流偏上的科技水平,还需努力。人族的古武有助拓展人们的经脉和筋骨,会有助于让人们更快的适应修炼,不可让古武在高科技武器中没落。
大衍星系是我们人族共同的,我们是利益共同体,在未来,无论大家有多大的利益冲突,也不准相互开战,这会大幅度削弱我们人族实力,而且那些星系级武器会毁灭人族的大衍星系,人族会在内战自我毁灭!各位大人物们,需要看到即便我们维持着和海顿族、冥羽族最好的关系,在较大的利益冲突下,会出现同盟坐视我们人族生死不管的情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切友谊和交往都要建立在我们人族的强大和团结上!”
人族联盟的各位官员和星长们将双手一只搭一只的按在宋太平的双手上,动容的表示会以自身为榜样,恪守人族利益底线,并将宋太平的话作为警世名言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