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送别1(一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明是很小的事,吴氏、朱氏都让她做主。
洛俪行事处处不出头,杨家率先开粥棚,洛、梁两家在杨家开了第四天也办了粥棚;杨家给返乡的灾民一人五百纹钱,洛俪也发五百文。
杨家在这此次开设粥棚中赚足了风光。
洛俪在静默地做自己的事,比如开设药茶、凉茶棚,甚至还将药茶方子拿出来与杨家共享。
素绻道:“素缱说,今日有些灾民领了返乡买干粮的钱,没走到四五里,就被身强力壮的灾民给强行抢夺。”
她是否给皇帝建议:派锦衣卫襄助当地官兵沿途护送灾民返乡,并定下一个章程,若有路中抢劫,横行者,一律充军北疆。他们既然有精力欺负弱小就用来打敌人。
想到卢淮安前世奉旨剿匪杀掉的几万人,那里面大多是身强力壮者,既是如此,倒不如给他们一方舞台,说不得还能避免一场浩劫,也给应天府、皇城一带的商人、百姓一个安宁日子。
翌日,洛俪在御书房,将自己的想法与皇帝说了。
皇帝负手而行,问道:“沐爱卿,你以为洛爱卿谏言如何?”
沐子轩揖手答道:“会解决难题的人不及会避免难题的人。洛侍读此言合情合理,现下瞧着有些劳师动众,可却避免了未来留下的瘾患。一旦有强壮灾民留在应天府、皇城,无土地耕种,又无生计,必要落草为贼。由锦衣卫会同沿途官兵一路护送,一旦发现有横行欺善者,充军北疆还能打仗。微臣以为,此计可行!”
皇帝点了点头,洛俪是女儿家,想得比他们远。
从近来来屡屡发生的田庄民变,联想到一小部分灾民许是从中吃到甜头,会以抢劫为生,虽然这可能不大,但其间却不乏有这种铤而走险,心存侥幸的人,与其将来朝廷要花大部分心力剿匪,不如抢先一步将这些带头闹事、不安分守己的灾民发配边疆,让他们去镇守北疆,若是遇敌偷袭,还能建功立业。
次日,皇帝与从臣商议此事,杨丞相自是大力赞赏,窦国舅阴沉着脸,还想着借灾民回乡大做文章,再次被皇帝给攻破。
皇帝下令令聂志强派了东卫得力锦衣卫五百名协同当地官差护送西北灾民返乡,并下了通告,再有灾民抢夺弱小百姓的财物,一经发现,充军北疆。
东卫锦衣卫在领命之后出发。
朝廷通告则是两日后才缓慢向各地发出。
于是乎,不到几日,从皇城到应天府,就被锦衣卫抓了不下八百名强壮汉子,二话不说,直接用绳套绳之法给绑起,只等选了日子,送到皇城校场苦训三月后再送往北疆。
杨丞相以为这法子是皇帝想的,对皇帝大肆夸赞。
皇帝听得乐滋滋地:俪妹妹虽是女儿家,提出的谏言合情合理。
杨丞相的赞赏,聂志强大受鼓励,更是传书心腹,让他们多抓不安分的灾民送往北疆。北疆正是用人之际,缺的就是这种身强力壮能打仗的。这十几年,北疆雁鸣关外的匈奴人一直不大安分,每年三至十月,时不时侵扰边城一带的百姓,抢妇女,夺米粮、烧房舍,杀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窦太后执政,一味退让,只想着平衡朝堂,对外患也无力应对。若非北疆有镇北大将军一家镇守,成北疆门神,只怕匈奴人早就过境祸害大赵百姓。
东卫得皇帝器重。
东卫指挥使聂志强是保皇派杨丞相的女婿,因着这个缘故,杨丞相翁婿二人自认站在皇帝这边。
西卫有个卢淮安。
卢淮安原就是不服输的,见东卫连连抓了不少人,这些人里头有带头烧田庄的,有带头抢粮的,甚至还有的杀过人。这样的人送到北疆能打仗。缠了皇帝大半日,终于得到皇帝应允,允他另带五百名锦衣卫去西北。
卢淮安出门,一路上又将一些惹事的、打人的,甚至是打自家娘子的男人都给抓起来。
东卫、西卫像在玩闹,又似在比赛看谁抓的人多,不到半月,两边就抓了三万余名灾民,从甘省、秦省到应天府都有,得了当地百姓揭发,说某林某山上有几十个灾民,全都是年轻力壮的,卢淮安也一并给抓回,另有不安分的当地百姓也给校场练兵。
两卫一抓人后,从皇城到西北的路上,灾民们安分守己,就算是有强壮妇人抢夺,照样被抓了送到校场,当成北疆的厨娘、浣娘送去。
女人们见撒泼闹腾的都抓,一个个收敛不小,不敢再闹,乖乖地跟着返乡的人群重返故里。
洛俪给不愿离开又心心想留在皇城的灾民一人加到了一两银子的返乡银子,发完最后一批银钱,洛家的粥棚就撤了。
外头还有不愿离开的灾民,其间有拖家带口的,也有对生活绝望,不想再回西北的。
素缱大声道:“各位百姓,我们洛家的粥棚从五月开设至今,整整两个多月,再有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你们回乡罢!”
城外的粥棚里,还余有四五百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拿定主意留下的,还有的是家中有几兄弟,与家里人说话这一房要留在皇城安家,以防将来西北再出天灾,好让一大家子人有个投亲落脚之处。
洛俪正要上马车,只听一个老妇人惊呼一声:“洛三姑娘!”她跪在地上,朗声道:“洛三姑娘,你收留收留我们吧。我年轻守寡,膝下只得一儿一女,女儿为让他大哥娶上媳妇,自愿嫁给一个六十岁的乡绅做了第九房侍妾。两年前,她在婆家吃尽苦头,最终被逼无奈悬梁自尽。
我们家是西北的佃户,早年祖上原是功勋名门家的老仆,因主家获罪,家中老仆或被贱卖他乡,又或是流放苦寒之地。
我们原是皇城人,这里才是我们的根。请洛三姑娘收留我们一家罢!
我们知道洛三姑娘的担心。早前洛三姑娘为保平安,舍弃田庄数年攒下的余粮,还让灾民住到田庄空置的屋子里,有行善之意,亦有舍粮求平安之意。
洛三姑娘,我们一家老小,祖孙五人愿自此卖/身为奴,请洛三姑娘收留。”
明明是很小的事,吴氏、朱氏都让她做主。
洛俪行事处处不出头,杨家率先开粥棚,洛、梁两家在杨家开了第四天也办了粥棚;杨家给返乡的灾民一人五百纹钱,洛俪也发五百文。
杨家在这此次开设粥棚中赚足了风光。
洛俪在静默地做自己的事,比如开设药茶、凉茶棚,甚至还将药茶方子拿出来与杨家共享。
素绻道:“素缱说,今日有些灾民领了返乡买干粮的钱,没走到四五里,就被身强力壮的灾民给强行抢夺。”
她是否给皇帝建议:派锦衣卫襄助当地官兵沿途护送灾民返乡,并定下一个章程,若有路中抢劫,横行者,一律充军北疆。他们既然有精力欺负弱小就用来打敌人。
想到卢淮安前世奉旨剿匪杀掉的几万人,那里面大多是身强力壮者,既是如此,倒不如给他们一方舞台,说不得还能避免一场浩劫,也给应天府、皇城一带的商人、百姓一个安宁日子。
翌日,洛俪在御书房,将自己的想法与皇帝说了。
皇帝负手而行,问道:“沐爱卿,你以为洛爱卿谏言如何?”
沐子轩揖手答道:“会解决难题的人不及会避免难题的人。洛侍读此言合情合理,现下瞧着有些劳师动众,可却避免了未来留下的瘾患。一旦有强壮灾民留在应天府、皇城,无土地耕种,又无生计,必要落草为贼。由锦衣卫会同沿途官兵一路护送,一旦发现有横行欺善者,充军北疆还能打仗。微臣以为,此计可行!”
皇帝点了点头,洛俪是女儿家,想得比他们远。
从近来来屡屡发生的田庄民变,联想到一小部分灾民许是从中吃到甜头,会以抢劫为生,虽然这可能不大,但其间却不乏有这种铤而走险,心存侥幸的人,与其将来朝廷要花大部分心力剿匪,不如抢先一步将这些带头闹事、不安分守己的灾民发配边疆,让他们去镇守北疆,若是遇敌偷袭,还能建功立业。
次日,皇帝与从臣商议此事,杨丞相自是大力赞赏,窦国舅阴沉着脸,还想着借灾民回乡大做文章,再次被皇帝给攻破。
皇帝下令令聂志强派了东卫得力锦衣卫五百名协同当地官差护送西北灾民返乡,并下了通告,再有灾民抢夺弱小百姓的财物,一经发现,充军北疆。
东卫锦衣卫在领命之后出发。
朝廷通告则是两日后才缓慢向各地发出。
于是乎,不到几日,从皇城到应天府,就被锦衣卫抓了不下八百名强壮汉子,二话不说,直接用绳套绳之法给绑起,只等选了日子,送到皇城校场苦训三月后再送往北疆。
杨丞相以为这法子是皇帝想的,对皇帝大肆夸赞。
皇帝听得乐滋滋地:俪妹妹虽是女儿家,提出的谏言合情合理。
杨丞相的赞赏,聂志强大受鼓励,更是传书心腹,让他们多抓不安分的灾民送往北疆。北疆正是用人之际,缺的就是这种身强力壮能打仗的。这十几年,北疆雁鸣关外的匈奴人一直不大安分,每年三至十月,时不时侵扰边城一带的百姓,抢妇女,夺米粮、烧房舍,杀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窦太后执政,一味退让,只想着平衡朝堂,对外患也无力应对。若非北疆有镇北大将军一家镇守,成北疆门神,只怕匈奴人早就过境祸害大赵百姓。
东卫得皇帝器重。
东卫指挥使聂志强是保皇派杨丞相的女婿,因着这个缘故,杨丞相翁婿二人自认站在皇帝这边。
西卫有个卢淮安。
卢淮安原就是不服输的,见东卫连连抓了不少人,这些人里头有带头烧田庄的,有带头抢粮的,甚至还有的杀过人。这样的人送到北疆能打仗。缠了皇帝大半日,终于得到皇帝应允,允他另带五百名锦衣卫去西北。
卢淮安出门,一路上又将一些惹事的、打人的,甚至是打自家娘子的男人都给抓起来。
东卫、西卫像在玩闹,又似在比赛看谁抓的人多,不到半月,两边就抓了三万余名灾民,从甘省、秦省到应天府都有,得了当地百姓揭发,说某林某山上有几十个灾民,全都是年轻力壮的,卢淮安也一并给抓回,另有不安分的当地百姓也给校场练兵。
两卫一抓人后,从皇城到西北的路上,灾民们安分守己,就算是有强壮妇人抢夺,照样被抓了送到校场,当成北疆的厨娘、浣娘送去。
女人们见撒泼闹腾的都抓,一个个收敛不小,不敢再闹,乖乖地跟着返乡的人群重返故里。
洛俪给不愿离开又心心想留在皇城的灾民一人加到了一两银子的返乡银子,发完最后一批银钱,洛家的粥棚就撤了。
外头还有不愿离开的灾民,其间有拖家带口的,也有对生活绝望,不想再回西北的。
素缱大声道:“各位百姓,我们洛家的粥棚从五月开设至今,整整两个多月,再有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你们回乡罢!”
城外的粥棚里,还余有四五百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拿定主意留下的,还有的是家中有几兄弟,与家里人说话这一房要留在皇城安家,以防将来西北再出天灾,好让一大家子人有个投亲落脚之处。
洛俪正要上马车,只听一个老妇人惊呼一声:“洛三姑娘!”她跪在地上,朗声道:“洛三姑娘,你收留收留我们吧。我年轻守寡,膝下只得一儿一女,女儿为让他大哥娶上媳妇,自愿嫁给一个六十岁的乡绅做了第九房侍妾。两年前,她在婆家吃尽苦头,最终被逼无奈悬梁自尽。
我们家是西北的佃户,早年祖上原是功勋名门家的老仆,因主家获罪,家中老仆或被贱卖他乡,又或是流放苦寒之地。
我们原是皇城人,这里才是我们的根。请洛三姑娘收留我们一家罢!
我们知道洛三姑娘的担心。早前洛三姑娘为保平安,舍弃田庄数年攒下的余粮,还让灾民住到田庄空置的屋子里,有行善之意,亦有舍粮求平安之意。
洛三姑娘,我们一家老小,祖孙五人愿自此卖/身为奴,请洛三姑娘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