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儿圆圆也非常喜欢各种“读图”活动,她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动画片,上大学了还经常看,书架里有很多漫画书,但这些不影响她的“读字”活动。她对“读字”的兴趣早就稳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轻重缓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那些从小到大,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损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读字”活动没有及时出现——这是个很大的遗憾。这样一个遗憾,难道不该归咎于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轻视吗?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缩写本”指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缩减、内容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改编版。我认为这是把一只新鲜苹果做成果脯的行为,至少我在书店看到的几个所谓“儿童版”《三国演义》这类的书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缩印本”指总字数不减少,但把文字缩小,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种书。这种书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盗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红楼梦》做成一本书。这样的书可能仅仅方便携带,但读起来很累,阅读感觉不好,容易使孩子厌倦;此外错别字可能也比较多。所以也不要给孩子读缩印本。
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不喜欢“坏东西”,孩子更是把好与坏区分得势不两立,他们纯如一张白纸的生命底片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他们成长中千万个细节的好坏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圆圆刚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感觉她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已具备了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就建议她读长篇小说。圆圆听到这个建议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
她经常看到我读小说,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字,基本上没插图。她本能地觉得长篇小说很难读,也没意思,只能是大人读。而她在这之前读的书都是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理解她的为难,就没再说什么。
考虑我书架上那些小说当时没有太适合她的,我去买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前我从没读过金庸的小说,只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电视剧中猜测小说也是有魅力的,应该能为儿童所喜爱。我没对圆圆说这是为了让她读才买的,像平时拿回任何一本给我自己看的小说一样,干完活就自己去读了。
那本书确实是比较好看,有很多悬念,我每天读完了顺口赞叹一句说这本书很好看,然后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情节讲给圆圆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我正读到这里,后面还不知道呢,等读完了再给你讲。
这样几次,搔得圆圆心里痒痒,看她着急,我就顺水推舟说要么你自己看去吧,妈妈没时间一下子看那么多。圆圆还是顾虑她能不能读得了小说,我就说,你试试,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把大概意思看懂就行,哪些字影响理解,就问妈妈。她听我这样说,就开始试着读起来。
阅读是个并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等她读到超过我读的部分,我就经常假装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知道某个人后来怎样了,让她把看到的情节讲给我听,并和她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这让圆圆越读越有兴趣了,到读完这部书,她开始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信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和圆圆一起看了一下该书的前言,知道金庸一共写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取每部第一个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样美的文字让圆圆很好奇,她说还想看金庸的小说。我就说这么多书要是买的话挺费钱,不如租来看吧。于是带她去租书。
这以后,她越读越多,越读越快,阅读兴趣和能力很快呈现出良好稳定的状态。圆圆一口气读完了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从此发现了读长篇小说的乐趣,再往后读长篇小说就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当时我的一位同事,说她儿子不喜欢任何阅读,连故事书都不读,似乎对读字有一种恐惧,作文写得很差。当妈的为此很发愁。她知道圆圆读了很多书,就特别希望她儿子和圆圆认识,受些影响,也能喜欢读书。
有一天我领圆圆到她家玩,她儿子比圆圆高一个年级,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看我们来了很高兴。
我们刚坐下,同事就对她儿子说,你看圆圆比你小两岁,人家已读了好多书,你以后也要多读些书,不能整天光是玩儿。
这种对比让小男孩显出难为情。
我赶快让两个孩子到另外一个屋玩,然后提醒同事不该对着外人这样说孩子,这样说会让孩子对阅读更没信心,而且觉得很丢面子。孩子其实是很要面子的,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着外人流露出对他这方面的赞赏。
我还提醒她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接下来我把自己如何“诱惑”圆圆读小说的过程对她讲了,想她应该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来。
我们走的时候,男孩也出来送。他妈妈也许是出于客气,又对儿子说,你看圆圆已经把金庸的小说都看完了,回头我也给你租几本来看。男孩子有些迟疑地点点头。
我隐隐觉得她这样说还是不太妥当。她其实仍然在用一个孩子的强,对比另一个孩子的弱,而且她的话说得实在太明白,目的性太强了,没给“诱惑”留下一点余地。
后来这位同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她租了金庸的书,但她儿子就是不读,一本书三天看了三页,然后就再不肯往下看了。
我不得不坦率地对她说,你找了个榜样,却没找到激励孩子的突破口,只是用别的孩子的好,对比出了他的不足,所以没从心里打动孩子。儿童阅读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的要求而去读呢!
她问我怎么办?考虑到“金庸”已给孩子带来压力,我说,你暂时不要再提读小说的事,他对文字那么恐惧,只能先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读起。这样吧,你先订份晚报,上面天天有一些有趣的社会新闻,这谁都爱看,是最消遣的东西。你每天看到哪条新闻有趣,就推荐给孩子读,不要多,每天一两条就够了。先引诱他读报纸,如果他能经常浏览报纸,慢慢就会觉得阅读不那么可怕,然后再想办法让他读小说。
过了几天,这位同事见我的面还是摇头,说她儿子连报纸也不肯看。我奇怪这个孩子为什么对文字这么刀枪不入。细细地了解过程后,发现家长的做法总是不得要领。这种情况下,孩子要是愿意去读才怪呢!
原来,这位同事那几天每天下班买份晚报,回家后就把报纸递给孩子。她也试图使用“诱惑”办法,就总对孩子说,读报纸有好处,这张报纸很好看,你至少要读一到两篇文章,想读哪篇读哪篇。她为了检查孩子读没读,每天要在孩子睡觉前让孩子把读过的内容讲给她听。孩子只读了几天,又开始为了读报纸和她顶牛。
这位妈妈虽然每次把该做的好像都做了,却总是达不到目的,她说她对儿子的阅读简直绝望了。
我不得不再一次坦率地对她说,你的行动中有一点“诱惑”,但实质上还是在“指令”。你规定他至少要读一两篇,还去检查孩子读没读,这样读报纸就变成了“任务”。你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好好想想,感受一下什么才叫诱惑。如果你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想问题,就很容易一次次地把诱惑变成指令,一次次地失去效果。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么一根筋,很多人一旦理解了阅读的重要,也能同时理解诱惑的重要,并会创造一些诱惑的手段。但其中不少人的手段也往往失效,因为这些手段所制造的诱惑敌不过另一个诱惑:电视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建立起了阅读的兴趣,他一般不会让电视夺走自己的阅读时间;但如果孩子一直以来很少接触书籍,在电视机前长大,你想要让他半路开始阅读,那是比较难的,需要动用更多的手段。
家长绝不可以采用强行关电视的方法来让孩子读书。即使关了电视,也不可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拿起书;即使他拿起了书,也不可能用心去读。有些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给他们支过一个“歪”招,一些人用了效果很好。
我建议他们把电视机的某根线拔掉,或把一个什么配件取下,使电视不能正常播放。家长假装说电视机坏了,然后找出各种借口拖延修电视的时间。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开始读一些书,然后适时地给孩子推荐一本有趣的书,让他在百无聊赖中发现阅读的乐趣。等到孩子真正一本接一本地开始读书了,再去“修”电视。
为了防止电视“修好”后,孩子又回到没完没了看电视的状态,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提出看电视机的规定,并且要以身作则。
在看电视的规定上,我认为不规定时间,只规定看哪几个节目较好,这样比较好掌控。规则一旦定出来,就要执行,父母首先不做破坏者,也要少看电视,抽时间看些书,这对孩子是无言的教育。这里面的核心也是不动声色地诱惑,不要有冲突。
也许有些家长觉得这招有些“馊”,操作起来太麻烦,不如直接关电视方便。更有许多父母,他们不希望孩子看电视,对自己看电视可是一点不想限制。
不止一位做妈妈的听我这样建议,都拼命摇头,说自己晚上没事干,不看电视干什么呢;或是丈夫不会同意这样,因为丈夫工作很累,每天回家要放松。这种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无计可施”了。
家长要是任性而为,有什么办法不培养一个率性而为的孩子呢?你不想诱惑孩子去读书,那只好让电视诱惑孩子一天又一天地在它面前消磨时间了。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7 不看“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写作文,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当我了解到她的孩子很少读课外书这个情况后,建议她在这方面加强,并给她推荐了两本小说。她给孩子买了这两本书,孩子读了,很喜欢,读完了还要买其他小说来看。为此她给我打了电话,显得非常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她时提到孩子阅读的事,她却又是一脸愁容,说现在孩子又不喜欢读课外书了,不知该怎么办。
原来她在孩子读完这两本小说后,就急忙给孩子买了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妈妈的理解是,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光读小说有什么用,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可孩子不愿意读作文选。家长就给孩子提条件说:你读完作文选才可以再买其他书。孩子当时虽然答应了,但一直不愿读作文选,结果作文选一直在那里扔着,孩子现在也不再提说要买课外书了,刚刚起步的阅读就这样又一次搁浅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她不理解小说的营养价值,也没意识到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她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一筐新鲜苹果,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不赞成学生们读作文选,所以也从不让圆圆读。她的课外阅读书籍大部分是小说,此外有传记、历史、随笔等。只是在高三时,为了把握高考作文写作要点,才读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选”。圆圆高考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许与她研究过那些满分作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她十几年来持续不断的阅读,和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笔,高考前读多少本“满分作文选”也没用。
现在,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小学生作文杂志,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我看过一些“中小学生作文选”和作文杂志,上面登的文章当然都还文理通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写出那样的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它们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些学生的习作,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可读性上,都非常稚气。这些东西只是习作,不是创作,除了老师或编辑,谁愿意看这些东西呢。
况且很多作文大人指导的痕迹太重,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甚至有文革遗风、八股腔调。它既不能在语言词汇上丰富孩子的见识,也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们的进步,反而教会孩子们在写作中说虚情假意的话。拿这些东西来给孩子读,他们怎么可能喜欢呢。
不少“中小学生作文选”的出台非常有意思。
其实“读字”并不完全反对“读图”,这两种阅读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儿圆圆也非常喜欢各种“读图”活动,她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动画片,上大学了还经常看,书架里有很多漫画书,但这些不影响她的“读字”活动。她对“读字”的兴趣早就稳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轻重缓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
那些从小到大,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读图”而不是“读字”的孩子,他的阅读其实仍停留在初期阶段,阅读所带来的一系列智力成长也不可能实现。这种损失源于他早年生活中“读字”活动没有及时出现——这是个很大的遗憾。这样一个遗憾,难道不该归咎于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阅读的轻视吗?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缩写本”指把名著进行大量删节,变成字数缩减、内容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改编版。我认为这是把一只新鲜苹果做成果脯的行为,至少我在书店看到的几个所谓“儿童版”《三国演义》这类的书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建议给孩子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出的原版作品。
“缩印本”指总字数不减少,但把文字缩小,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那种书。这种书可能多半出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出版社或盗版者手中。比如把一部《红楼梦》做成一本书。这样的书可能仅仅方便携带,但读起来很累,阅读感觉不好,容易使孩子厌倦;此外错别字可能也比较多。所以也不要给孩子读缩印本。
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不喜欢“坏东西”,孩子更是把好与坏区分得势不两立,他们纯如一张白纸的生命底片上会留下怎样的痕迹,与他们成长中千万个细节的好坏有必然的联系。教育全在细节中,每个看似微小的“好”“坏”细节,对孩子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好阅读”,避免“坏阅读”,这也是你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阅读需要诱惑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圆圆刚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感觉她的识字量及阅读水平已具备了再上一个台阶的可能,就建议她读长篇小说。圆圆听到这个建议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
她经常看到我读小说,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字,基本上没插图。她本能地觉得长篇小说很难读,也没意思,只能是大人读。而她在这之前读的书都是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我理解她的为难,就没再说什么。
考虑我书架上那些小说当时没有太适合她的,我去买了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前我从没读过金庸的小说,只看过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电视剧中猜测小说也是有魅力的,应该能为儿童所喜爱。我没对圆圆说这是为了让她读才买的,像平时拿回任何一本给我自己看的小说一样,干完活就自己去读了。
那本书确实是比较好看,有很多悬念,我每天读完了顺口赞叹一句说这本书很好看,然后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情节讲给圆圆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我正读到这里,后面还不知道呢,等读完了再给你讲。
这样几次,搔得圆圆心里痒痒,看她着急,我就顺水推舟说要么你自己看去吧,妈妈没时间一下子看那么多。圆圆还是顾虑她能不能读得了小说,我就说,你试试,有不认识的字没关系,把大概意思看懂就行,哪些字影响理解,就问妈妈。她听我这样说,就开始试着读起来。
阅读是个并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等她读到超过我读的部分,我就经常假装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知道某个人后来怎样了,让她把看到的情节讲给我听,并和她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这让圆圆越读越有兴趣了,到读完这部书,她开始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信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和圆圆一起看了一下该书的前言,知道金庸一共写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取每部第一个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样美的文字让圆圆很好奇,她说还想看金庸的小说。我就说这么多书要是买的话挺费钱,不如租来看吧。于是带她去租书。
这以后,她越读越多,越读越快,阅读兴趣和能力很快呈现出良好稳定的状态。圆圆一口气读完了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从此发现了读长篇小说的乐趣,再往后读长篇小说就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当时我的一位同事,说她儿子不喜欢任何阅读,连故事书都不读,似乎对读字有一种恐惧,作文写得很差。当妈的为此很发愁。她知道圆圆读了很多书,就特别希望她儿子和圆圆认识,受些影响,也能喜欢读书。
有一天我领圆圆到她家玩,她儿子比圆圆高一个年级,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看我们来了很高兴。
我们刚坐下,同事就对她儿子说,你看圆圆比你小两岁,人家已读了好多书,你以后也要多读些书,不能整天光是玩儿。
这种对比让小男孩显出难为情。
我赶快让两个孩子到另外一个屋玩,然后提醒同事不该对着外人这样说孩子,这样说会让孩子对阅读更没信心,而且觉得很丢面子。孩子其实是很要面子的,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着外人流露出对他这方面的赞赏。
我还提醒她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接下来我把自己如何“诱惑”圆圆读小说的过程对她讲了,想她应该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来。
我们走的时候,男孩也出来送。他妈妈也许是出于客气,又对儿子说,你看圆圆已经把金庸的小说都看完了,回头我也给你租几本来看。男孩子有些迟疑地点点头。
我隐隐觉得她这样说还是不太妥当。她其实仍然在用一个孩子的强,对比另一个孩子的弱,而且她的话说得实在太明白,目的性太强了,没给“诱惑”留下一点余地。
后来这位同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她租了金庸的书,但她儿子就是不读,一本书三天看了三页,然后就再不肯往下看了。
我不得不坦率地对她说,你找了个榜样,却没找到激励孩子的突破口,只是用别的孩子的好,对比出了他的不足,所以没从心里打动孩子。儿童阅读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的要求而去读呢!
她问我怎么办?考虑到“金庸”已给孩子带来压力,我说,你暂时不要再提读小说的事,他对文字那么恐惧,只能先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读起。这样吧,你先订份晚报,上面天天有一些有趣的社会新闻,这谁都爱看,是最消遣的东西。你每天看到哪条新闻有趣,就推荐给孩子读,不要多,每天一两条就够了。先引诱他读报纸,如果他能经常浏览报纸,慢慢就会觉得阅读不那么可怕,然后再想办法让他读小说。
过了几天,这位同事见我的面还是摇头,说她儿子连报纸也不肯看。我奇怪这个孩子为什么对文字这么刀枪不入。细细地了解过程后,发现家长的做法总是不得要领。这种情况下,孩子要是愿意去读才怪呢!
原来,这位同事那几天每天下班买份晚报,回家后就把报纸递给孩子。她也试图使用“诱惑”办法,就总对孩子说,读报纸有好处,这张报纸很好看,你至少要读一到两篇文章,想读哪篇读哪篇。她为了检查孩子读没读,每天要在孩子睡觉前让孩子把读过的内容讲给她听。孩子只读了几天,又开始为了读报纸和她顶牛。
这位妈妈虽然每次把该做的好像都做了,却总是达不到目的,她说她对儿子的阅读简直绝望了。
我不得不再一次坦率地对她说,你的行动中有一点“诱惑”,但实质上还是在“指令”。你规定他至少要读一两篇,还去检查孩子读没读,这样读报纸就变成了“任务”。你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好好想想,感受一下什么才叫诱惑。如果你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想问题,就很容易一次次地把诱惑变成指令,一次次地失去效果。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么一根筋,很多人一旦理解了阅读的重要,也能同时理解诱惑的重要,并会创造一些诱惑的手段。但其中不少人的手段也往往失效,因为这些手段所制造的诱惑敌不过另一个诱惑:电视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建立起了阅读的兴趣,他一般不会让电视夺走自己的阅读时间;但如果孩子一直以来很少接触书籍,在电视机前长大,你想要让他半路开始阅读,那是比较难的,需要动用更多的手段。
家长绝不可以采用强行关电视的方法来让孩子读书。即使关了电视,也不可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拿起书;即使他拿起了书,也不可能用心去读。有些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给他们支过一个“歪”招,一些人用了效果很好。
我建议他们把电视机的某根线拔掉,或把一个什么配件取下,使电视不能正常播放。家长假装说电视机坏了,然后找出各种借口拖延修电视的时间。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开始读一些书,然后适时地给孩子推荐一本有趣的书,让他在百无聊赖中发现阅读的乐趣。等到孩子真正一本接一本地开始读书了,再去“修”电视。
为了防止电视“修好”后,孩子又回到没完没了看电视的状态,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提出看电视机的规定,并且要以身作则。
在看电视的规定上,我认为不规定时间,只规定看哪几个节目较好,这样比较好掌控。规则一旦定出来,就要执行,父母首先不做破坏者,也要少看电视,抽时间看些书,这对孩子是无言的教育。这里面的核心也是不动声色地诱惑,不要有冲突。
也许有些家长觉得这招有些“馊”,操作起来太麻烦,不如直接关电视方便。更有许多父母,他们不希望孩子看电视,对自己看电视可是一点不想限制。
不止一位做妈妈的听我这样建议,都拼命摇头,说自己晚上没事干,不看电视干什么呢;或是丈夫不会同意这样,因为丈夫工作很累,每天回家要放松。这种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无计可施”了。
家长要是任性而为,有什么办法不培养一个率性而为的孩子呢?你不想诱惑孩子去读书,那只好让电视诱惑孩子一天又一天地在它面前消磨时间了。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7 不看“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有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会写作文,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写作文。
当我了解到她的孩子很少读课外书这个情况后,建议她在这方面加强,并给她推荐了两本小说。她给孩子买了这两本书,孩子读了,很喜欢,读完了还要买其他小说来看。为此她给我打了电话,显得非常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她时提到孩子阅读的事,她却又是一脸愁容,说现在孩子又不喜欢读课外书了,不知该怎么办。
原来她在孩子读完这两本小说后,就急忙给孩子买了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妈妈的理解是,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光读小说有什么用,看看作文选,学学人家怎么写,才能学会写作文。可孩子不愿意读作文选。家长就给孩子提条件说:你读完作文选才可以再买其他书。孩子当时虽然答应了,但一直不愿读作文选,结果作文选一直在那里扔着,孩子现在也不再提说要买课外书了,刚刚起步的阅读就这样又一次搁浅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真是让人感叹,她不理解小说的营养价值,也没意识到阅读是需要兴趣相伴的。她认为读小说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一筐新鲜苹果,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不赞成学生们读作文选,所以也从不让圆圆读。她的课外阅读书籍大部分是小说,此外有传记、历史、随笔等。只是在高三时,为了把握高考作文写作要点,才读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选”。圆圆高考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许与她研究过那些满分作文有一定的关系;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她十几年来持续不断的阅读,和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笔,高考前读多少本“满分作文选”也没用。
现在,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小学生作文杂志,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我看过一些“中小学生作文选”和作文杂志,上面登的文章当然都还文理通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写出那样的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它们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些学生的习作,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可读性上,都非常稚气。这些东西只是习作,不是创作,除了老师或编辑,谁愿意看这些东西呢。
况且很多作文大人指导的痕迹太重,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甚至有文革遗风、八股腔调。它既不能在语言词汇上丰富孩子的见识,也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们的进步,反而教会孩子们在写作中说虚情假意的话。拿这些东西来给孩子读,他们怎么可能喜欢呢。
不少“中小学生作文选”的出台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