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巧设埋伏 频派使臣(5)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蔡昭侯说:“寡人此来,正为此事,不意竟为大王占先。自古道,寡妇心思寡妇知,谁又能知我弱小国家之悲哀!唐、蔡两国既利害一致,望今后能同进退,共患难。”
唐成公深表赞同,说道:“正如大王所言,我们弱小国家理当携手并肩,共对强敌,不作虎狼之饵食。”
唐、蔡之君谈得很投机,达成了默契一致的协议,决定与吴结盟。此后不久,分别派使臣赴姑苏,并以其亲生骨肉为质,以表达亲吴仇楚的决心。
吴王阖闾按照孙子的意见,对两国使臣以最惠国大使之礼迎之。唐使拜谒吴王,说道:“唐今后以贵国为宗主国,且决心与贵国同呼吸,共命运。小臣乃秉吾王旨意而来贵国,料大王必不嫌弃。”
吴王紧握唐使双手说道:“寡人对唐公仰慕已久,此后唐公将国家命运与我共之,实乃兄弟,真是可喜可贺!归国后烦请向唐公转达寡人心意,吴王阖闾向神明发誓,将与唐公谨守兄弟之义。”
是夜吴王盛设国宴款待唐国使臣,孙子与伍子胥等作陪。席间阖闾对唐使说道:“以两国情谊,寡人理应往访唐公,然各国耳目众多,不宜前往,归国后代向唐公致歉。”
孙子与伍子胥劝酒,说道:“吾王已向您讲了许多恳切之语,我俩亦进一言。今后贵国若与楚国发生纠纷,作为吴之将帅,必奉王命全力协助贵国,请将此意告知唐公。”
自此,唐与吴歃血为盟。蔡国使臣来吴,吴亦这般接待,如此言语,大同小异而已。
两国使臣离去,吴王喜出望外,对孙子的谋略深感佩服,夸道:“元帅纯以外交手法,不费一兵一卒,即获得唐、蔡之五万军队,这是何等伟大的胜利呀!”
伍子胥在一旁插言道:“大王,楚失五万,我获五万,合计得十万大军矣!”
“对,不是五万,乃十万也!哈哈哈……”吴王笑得前合后仰。
唐、蔡两国转而靠吴,皆因对囊瓦一人的反感,善谋略的孙子巧妙地利用这种反感,使两国与吴结盟,确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囊瓦因一马一裘而失两个同盟国,其损失不谓不大。然而,一般人,如阖闾与伍子胥,只能看到这种有形的、有数的五万或十万大军,却看不到孙子用一柄湛卢剑所换得的无形的、无数的军队。
楚昭王收到伍子胥的一封来信,信中写道:“万古昏君楚平王,因听信费无极之谗言,逐子纳媳,屠杀四代忠良伍氏全家三百余口,其罪断不可赦!今楚平王、费无极已死,然吾恨未消,不久,非以吾力亡楚不可,尔将死于吾手!”
昭王读信,非但不惧,反而哈哈大笑,说道:“寡人本以为伍子胥是何等罕有之将才,读此信方知不过匹夫而已!”
囊瓦不解地问道:“大王何出此言?”
昭王满怀自信地答道:“若吴欲犯我,何以会寄此信?吴欲来犯我国,又苦于力弱,方叫伍子胥来信威胁,虚张声势。”
囊瓦闻听,昭王言之有理,遂拜伏道:“大王判断英明,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囊瓦知伍子胥非等闲之辈,不可轻看,便对昭王说:“伍子胥对费无极之恨未除,方寄此信。不如借机掘费无极之坟,将其首级送与伍子胥,以消他心头之恨。如此一来,可免战事,乃上策也。”
昭王也希望暂避战争,说道:“令尹言之有理,费无极万人憎恨,掘其坟墓,送其首级,亦不足惜。”
楚将快要腐烂之费无极首级送给伍子胥,伍子胥挥剑乱砍一阵,大放悲声,哭难报父兄及全家之仇,问孙子何时伐楚。
孙子慎重地回答说:“现在伐楚,理应对我有利,但有后顾之忧,不可不除。”
伍子胥问:“何为后顾之忧?”
孙子答曰:“越王允常,领土欲望十分强烈,其文官有文种、范蠡之智者,武官有胥抒、郭如臬等猛将,且有数十万军队,伺机图吴久矣。螳螂捕蝉,需防黄雀在后,否则,彼必乘虚而入,我腹背受敌,亡无几矣!”
伍子胥闻言,不禁脊背透凉,急忙问道:“如何防范越国乘虚而入呢?”
孙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派使者探其心理,托言我欲伐楚,请其贷我军粮兵卒。若其应我之求,必无犯我之意,届时方可安心伐楚。”
“倘越拒我之求,又该如何呢?”伍子胥心急如火地问。
孙子坚定地答道:“越拒我求,必将攻吴,故伐楚前必先亡越!”
泛恺来到越国,向越王允常恳求道:“吴与越乃兄弟睦邻,因楚频频侵犯我国,故欲伐之。大王知吴势单力薄,以一国之力伐楚,十分困难,故特向贵国请援,望大王念及兄弟情谊,助吴军粮与兵卒。”
此系国之大事,越王不敢专决,召集宰相范蠡、贤士文种、武臣胥抒及郭如臬等权臣商议。武臣胥抒说:“依臣之见,万不可借,吴国伐楚,为何要牺牲我越国士卒之生命。”
蔡昭侯说:“寡人此来,正为此事,不意竟为大王占先。自古道,寡妇心思寡妇知,谁又能知我弱小国家之悲哀!唐、蔡两国既利害一致,望今后能同进退,共患难。”
唐成公深表赞同,说道:“正如大王所言,我们弱小国家理当携手并肩,共对强敌,不作虎狼之饵食。”
唐、蔡之君谈得很投机,达成了默契一致的协议,决定与吴结盟。此后不久,分别派使臣赴姑苏,并以其亲生骨肉为质,以表达亲吴仇楚的决心。
吴王阖闾按照孙子的意见,对两国使臣以最惠国大使之礼迎之。唐使拜谒吴王,说道:“唐今后以贵国为宗主国,且决心与贵国同呼吸,共命运。小臣乃秉吾王旨意而来贵国,料大王必不嫌弃。”
吴王紧握唐使双手说道:“寡人对唐公仰慕已久,此后唐公将国家命运与我共之,实乃兄弟,真是可喜可贺!归国后烦请向唐公转达寡人心意,吴王阖闾向神明发誓,将与唐公谨守兄弟之义。”
是夜吴王盛设国宴款待唐国使臣,孙子与伍子胥等作陪。席间阖闾对唐使说道:“以两国情谊,寡人理应往访唐公,然各国耳目众多,不宜前往,归国后代向唐公致歉。”
孙子与伍子胥劝酒,说道:“吾王已向您讲了许多恳切之语,我俩亦进一言。今后贵国若与楚国发生纠纷,作为吴之将帅,必奉王命全力协助贵国,请将此意告知唐公。”
自此,唐与吴歃血为盟。蔡国使臣来吴,吴亦这般接待,如此言语,大同小异而已。
两国使臣离去,吴王喜出望外,对孙子的谋略深感佩服,夸道:“元帅纯以外交手法,不费一兵一卒,即获得唐、蔡之五万军队,这是何等伟大的胜利呀!”
伍子胥在一旁插言道:“大王,楚失五万,我获五万,合计得十万大军矣!”
“对,不是五万,乃十万也!哈哈哈……”吴王笑得前合后仰。
唐、蔡两国转而靠吴,皆因对囊瓦一人的反感,善谋略的孙子巧妙地利用这种反感,使两国与吴结盟,确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囊瓦因一马一裘而失两个同盟国,其损失不谓不大。然而,一般人,如阖闾与伍子胥,只能看到这种有形的、有数的五万或十万大军,却看不到孙子用一柄湛卢剑所换得的无形的、无数的军队。
楚昭王收到伍子胥的一封来信,信中写道:“万古昏君楚平王,因听信费无极之谗言,逐子纳媳,屠杀四代忠良伍氏全家三百余口,其罪断不可赦!今楚平王、费无极已死,然吾恨未消,不久,非以吾力亡楚不可,尔将死于吾手!”
昭王读信,非但不惧,反而哈哈大笑,说道:“寡人本以为伍子胥是何等罕有之将才,读此信方知不过匹夫而已!”
囊瓦不解地问道:“大王何出此言?”
昭王满怀自信地答道:“若吴欲犯我,何以会寄此信?吴欲来犯我国,又苦于力弱,方叫伍子胥来信威胁,虚张声势。”
囊瓦闻听,昭王言之有理,遂拜伏道:“大王判断英明,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囊瓦知伍子胥非等闲之辈,不可轻看,便对昭王说:“伍子胥对费无极之恨未除,方寄此信。不如借机掘费无极之坟,将其首级送与伍子胥,以消他心头之恨。如此一来,可免战事,乃上策也。”
昭王也希望暂避战争,说道:“令尹言之有理,费无极万人憎恨,掘其坟墓,送其首级,亦不足惜。”
楚将快要腐烂之费无极首级送给伍子胥,伍子胥挥剑乱砍一阵,大放悲声,哭难报父兄及全家之仇,问孙子何时伐楚。
孙子慎重地回答说:“现在伐楚,理应对我有利,但有后顾之忧,不可不除。”
伍子胥问:“何为后顾之忧?”
孙子答曰:“越王允常,领土欲望十分强烈,其文官有文种、范蠡之智者,武官有胥抒、郭如臬等猛将,且有数十万军队,伺机图吴久矣。螳螂捕蝉,需防黄雀在后,否则,彼必乘虚而入,我腹背受敌,亡无几矣!”
伍子胥闻言,不禁脊背透凉,急忙问道:“如何防范越国乘虚而入呢?”
孙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派使者探其心理,托言我欲伐楚,请其贷我军粮兵卒。若其应我之求,必无犯我之意,届时方可安心伐楚。”
“倘越拒我之求,又该如何呢?”伍子胥心急如火地问。
孙子坚定地答道:“越拒我求,必将攻吴,故伐楚前必先亡越!”
泛恺来到越国,向越王允常恳求道:“吴与越乃兄弟睦邻,因楚频频侵犯我国,故欲伐之。大王知吴势单力薄,以一国之力伐楚,十分困难,故特向贵国请援,望大王念及兄弟情谊,助吴军粮与兵卒。”
此系国之大事,越王不敢专决,召集宰相范蠡、贤士文种、武臣胥抒及郭如臬等权臣商议。武臣胥抒说:“依臣之见,万不可借,吴国伐楚,为何要牺牲我越国士卒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