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荧荧烛光 灿灿地图(4)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吴楚都是新兴国家,两强相遇,势必争斗。至于原来散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诸部落,对于吴楚两国的侵入,都属于外来之敌,本无轩轾厚薄之分。但事实上,东夷民族与吴国同处长江下游,历年久远,其间血缘与人事交往,甚为密切。加以吴国长于舟楫与水上交通,江淮间的商业贸易与经济往来,加深、密切了彼此间的关系。至于楚国,则是来自长江中游,其侵入东夷民族的范围,是楚穆王以来数十年间的事,而且楚穆王是以武力消灭了江、六、蓼诸国,抢占其土地,掠夺其财产,杀戮其同胞,然后屯驻重兵,横征暴敛,这完全是野兽般的侵略行为,自然要激起东夷民族的憎恨与反抗。因此,吴国出兵淮河流域,对楚作战,是以东夷民族保护者的姿态出现,因而能处处受到东夷人民的欢迎与帮助,行军用兵,均十分顺利。
吴楚两国所争,为江淮之间的广阔地域,这里必然是交战的主战场,吴军击败楚军后,侵入楚境,也必沿长江与淮河前进。因此,战前孙子审视地图,江淮之间自然是重点。
一、豫章山区。豫章山脉由楚之申、邓地区南方迤逦东行,达于六国及群舒西方,山岭高峻,道路崎岖,本是楚国内部的坚固防线,但楚国既北出中原,东越淮泗,豫章山反成为其交通障碍。楚国北出中原,本以申邑为根据地,如今既东出淮泗,自然须另行开辟由郢都经柏举,越过豫章山区,达于六、蓼的通路。
二、淮河、州来及钟离。淮河地域是一大平原,以淮河水系为该地区的特点。淮河中上游支流甚多,一部分汇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再东行,有涡水自西北而来,汇于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之临淮关)。因此,州来与钟离两地,是淮河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成为该地区的战略要地。
三、巢湖、巢邑及厘邑。巢湖为吴楚两国的屏障,因而巢湖东的巢邑(今安徽省巢县)及巢湖南的厘邑(今安徽省无为县),亦成为吴楚两国必争之要地。
四、长江、衡山及长岸。长江两岸尚颡未辟,并无良好的陆路交通可供战车行驶,但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往来却十分方便,因而吴楚两国在长江中常有舟师冲突,而无陆上战斗。江流中最险厄的地区是鸠兹、衡山及长岸,这里江流狭窄,江中多沙洲,陆上则有当涂西之东西梁山,当涂北之采石矶,当涂东北之马鞍山,丹阳镇之横望山及秣陵关等。
由此不难看出,影响吴楚两国战斗行动的最大地理障碍是豫章山、桐柏山和长江。豫章山和桐柏山为颡未辟的原始山林地带,层峦叠嶂,森林密布,难于通行。两山之间有三隘口——一曰冥厄,又称平靖关,以山为障,不营濠隍;二曰直辕,又称黄岘关、百雁关、九里关,位于信阳州南九十里,南至应山亦九十里,三曰大隧,又称武阳美、澧山关,位于信阳东南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应山县一百三十里,地名大塞岭。此所谓义阳三关,其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草深林密,荒无人烟,不过是江(今河南省息县西南)、黄(今河南省潢川县)、随(今湖北省随县)、唐(今湖北省随县之唐城镇)诸小国人民往来的小径,难容大军出入。豫章山东面同样为山岭崎岖、荆林丛薄的无人之境,山隘甚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有雁门关、松子关、铜锣关、隘门关等,为群舒族往来之小径,也难容大军周旋。
至于长江,倒是为舟师往来提供了方便,但顺流与逆流,船速相差极远,影响战斗,倘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进易,见不利退则难;反之亦然。而且两岸颡未辟,陆上无道路可通,所以舟师只能为偏师奇袭,不能作主力决战。
地图上画有四条从姑苏到郢都的虚线:
第一条:溯大江西上,达于郢都。
第二条:从云娄(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越隘门关(今安徽省金寨县与湖北省麻城县交界之隘口)至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然后经郧(今湖北省安陆县,一说郧县)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三条: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弦一(今河南省光山县),穿越义阳三关——大隧、直辕、冥厄,至随(今湖北省随州市),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四条:由淮河北岸经陈、蔡之间攻取楚之方城(今河南省方城县)、申、吕,然后循襄、樊渡汉水达于郢都。
这四条线,是吴攻楚可供选择的路线,之所以画成虚线,是因为尚未最终确定选择哪一条。孙子详细地审视了一遍攻楚的兵略地理,未发现任何差错。为慎重起见,他又粗粗地浏览了一遍,重点突出地推敲琢磨了三五处地方,踱步有顷,深思良久,最后毅然决然地走上前去,挥动朱笔,将第二三两虚线涂成了红色的实线,这便是吴破楚入郢之战的路线。这两条路线,虽然经由豫章山脉之山僻小径,只容步卒行动,但却行于无人之地,即《孙子兵法》所谓“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之路,而且是由吴攻楚最近捷的路径。至于第一条路线,以舟师从水上进攻,倒是十分便捷,但楚是陆军强大的国家,纵然舟师进入郢都,若不击破其陆军,仍无破楚的可能。第四条路线则道路遥远,犯孤军深入之忌,而且楚的陆军实力,多布置在方城、申、吕一带,有以逸待劳之势。
两条粗粗的红线如火似焰,照得满屋通红如染,一片光明——晨曦透过窗纱,射进了孙子的书房,烛光融进了朝霞里……
吴楚都是新兴国家,两强相遇,势必争斗。至于原来散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诸部落,对于吴楚两国的侵入,都属于外来之敌,本无轩轾厚薄之分。但事实上,东夷民族与吴国同处长江下游,历年久远,其间血缘与人事交往,甚为密切。加以吴国长于舟楫与水上交通,江淮间的商业贸易与经济往来,加深、密切了彼此间的关系。至于楚国,则是来自长江中游,其侵入东夷民族的范围,是楚穆王以来数十年间的事,而且楚穆王是以武力消灭了江、六、蓼诸国,抢占其土地,掠夺其财产,杀戮其同胞,然后屯驻重兵,横征暴敛,这完全是野兽般的侵略行为,自然要激起东夷民族的憎恨与反抗。因此,吴国出兵淮河流域,对楚作战,是以东夷民族保护者的姿态出现,因而能处处受到东夷人民的欢迎与帮助,行军用兵,均十分顺利。
吴楚两国所争,为江淮之间的广阔地域,这里必然是交战的主战场,吴军击败楚军后,侵入楚境,也必沿长江与淮河前进。因此,战前孙子审视地图,江淮之间自然是重点。
一、豫章山区。豫章山脉由楚之申、邓地区南方迤逦东行,达于六国及群舒西方,山岭高峻,道路崎岖,本是楚国内部的坚固防线,但楚国既北出中原,东越淮泗,豫章山反成为其交通障碍。楚国北出中原,本以申邑为根据地,如今既东出淮泗,自然须另行开辟由郢都经柏举,越过豫章山区,达于六、蓼的通路。
二、淮河、州来及钟离。淮河地域是一大平原,以淮河水系为该地区的特点。淮河中上游支流甚多,一部分汇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再东行,有涡水自西北而来,汇于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之临淮关)。因此,州来与钟离两地,是淮河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成为该地区的战略要地。
三、巢湖、巢邑及厘邑。巢湖为吴楚两国的屏障,因而巢湖东的巢邑(今安徽省巢县)及巢湖南的厘邑(今安徽省无为县),亦成为吴楚两国必争之要地。
四、长江、衡山及长岸。长江两岸尚颡未辟,并无良好的陆路交通可供战车行驶,但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往来却十分方便,因而吴楚两国在长江中常有舟师冲突,而无陆上战斗。江流中最险厄的地区是鸠兹、衡山及长岸,这里江流狭窄,江中多沙洲,陆上则有当涂西之东西梁山,当涂北之采石矶,当涂东北之马鞍山,丹阳镇之横望山及秣陵关等。
由此不难看出,影响吴楚两国战斗行动的最大地理障碍是豫章山、桐柏山和长江。豫章山和桐柏山为颡未辟的原始山林地带,层峦叠嶂,森林密布,难于通行。两山之间有三隘口——一曰冥厄,又称平靖关,以山为障,不营濠隍;二曰直辕,又称黄岘关、百雁关、九里关,位于信阳州南九十里,南至应山亦九十里,三曰大隧,又称武阳美、澧山关,位于信阳东南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应山县一百三十里,地名大塞岭。此所谓义阳三关,其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草深林密,荒无人烟,不过是江(今河南省息县西南)、黄(今河南省潢川县)、随(今湖北省随县)、唐(今湖北省随县之唐城镇)诸小国人民往来的小径,难容大军出入。豫章山东面同样为山岭崎岖、荆林丛薄的无人之境,山隘甚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有雁门关、松子关、铜锣关、隘门关等,为群舒族往来之小径,也难容大军周旋。
至于长江,倒是为舟师往来提供了方便,但顺流与逆流,船速相差极远,影响战斗,倘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进易,见不利退则难;反之亦然。而且两岸颡未辟,陆上无道路可通,所以舟师只能为偏师奇袭,不能作主力决战。
地图上画有四条从姑苏到郢都的虚线:
第一条:溯大江西上,达于郢都。
第二条:从云娄(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越隘门关(今安徽省金寨县与湖北省麻城县交界之隘口)至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然后经郧(今湖北省安陆县,一说郧县)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三条: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弦一(今河南省光山县),穿越义阳三关——大隧、直辕、冥厄,至随(今湖北省随州市),渡汉水达于郢都。
第四条:由淮河北岸经陈、蔡之间攻取楚之方城(今河南省方城县)、申、吕,然后循襄、樊渡汉水达于郢都。
这四条线,是吴攻楚可供选择的路线,之所以画成虚线,是因为尚未最终确定选择哪一条。孙子详细地审视了一遍攻楚的兵略地理,未发现任何差错。为慎重起见,他又粗粗地浏览了一遍,重点突出地推敲琢磨了三五处地方,踱步有顷,深思良久,最后毅然决然地走上前去,挥动朱笔,将第二三两虚线涂成了红色的实线,这便是吴破楚入郢之战的路线。这两条路线,虽然经由豫章山脉之山僻小径,只容步卒行动,但却行于无人之地,即《孙子兵法》所谓“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之路,而且是由吴攻楚最近捷的路径。至于第一条路线,以舟师从水上进攻,倒是十分便捷,但楚是陆军强大的国家,纵然舟师进入郢都,若不击破其陆军,仍无破楚的可能。第四条路线则道路遥远,犯孤军深入之忌,而且楚的陆军实力,多布置在方城、申、吕一带,有以逸待劳之势。
两条粗粗的红线如火似焰,照得满屋通红如染,一片光明——晨曦透过窗纱,射进了孙子的书房,烛光融进了朝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