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三章 陛下没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归化城之战后,整个草原的天气拨云见雾,太阳不吝笑脸,整日在天上晃荡,等到了农历三月,也就是公历的四月时,整个草原的天气开始回暖。
虽然寒风飒飒,但是却没有那么冷了。而此时的归化城,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无数牛羊马匹在牧人的看管下,悠闲的吃着草,而更多的,则是如同蚂蚁一样,忙碌不停的草原牧民。
他们被聚集这里,破土动工,在归化城原来的基础上,增扩外城,有了水泥之后,城池的修建便利多了,从此刻正在打下的地基就能看的出来,一座巨大的城市正在逐渐耸立起来。
外面苦力号子喧天,归化城中,朱由校却安稳异常的处理着政务,此时距离战场结束大概有十来天了。他的大军哪里也没去,就是在草原上扫荡,清剿更小的部落。
由于不需要头人贵族等进行间接控制,因此骠骑军和骁骑军的清剿是相当血腥的,杀掉他们的头领,掠夺牧民,带回牛羊马匹。
此刻的归化城附近,因为他的动作,一下子聚集了四五十万的人口,幸好当初中南半岛的国家朝贡时送来了大量的粮食,不然他根本负担不起真多人的嚼裹。
再加上天宫商号和后勤部的拼命转运粮食,总算是让他各种物资供应正常。
骑兵去扫荡,步兵则留下来看家,监视着那些人群修建城池。同时,一批批内陆无地的农民被送到了这里来,他们大都是河北、山西、陕西人,当地土地不够分,他们又想分的土地,只能这样办理。
当然,他们并不吃亏,来到归化城后,有现成的牛羊马匹分给他们,有修建好的房子,有皇帝免费送的马车,还有天宫商号以及其他一些涉及毛纺织业的商人的订单合同,甚至还有没人五个银币的安家费,按人头算,老人小孩都有,算是折抵了没有的土地。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未来的生活,只需要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草原上的生活就好了。
同时,从内陆的支援源源不绝的到来,有着内府做支撑,朱由校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要比内阁大的多。
官员、文吏、警察、商人,无数人的到来,让这里繁华异常,而有着皇帝的坐镇,这里又非常的安全。随着朱由校的干预,很多忙纺织业都迁徙到了这里来,羊毛那么蓬松,不如就地加工,制成各种成品之后再贩卖来的方便。
有了产出,有了人口,同时有了安全的保证,一个商业化的大城市就这样逐渐成型了。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设想,但是一切都可以预见的。
坐在琉璃金銮殿中,朱由校看着文书上面各种的反馈,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归化城的局面算是搞定了。等到白城也发展起来,两座城市分居两头,算是将后世内蒙古的底盘给钳制住了。
这次征伐林丹汗可谓是收获巨大,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底盘,更重要的是战马的获取,他总算是让自己十万骑兵弄上了双马,不再是以前一样,每次行军都是慢悠悠的走着,直到接敌后才发起冲锋。
有了双马后,尤其是耐力悠长的蒙古战马,他的这两只部队才算是有了长途奔袭的本钱,有了大规模迂回机动的能力。
这个意义十分的巨大,是战略级的改变。
随着归化城走上正轨,警察队伍的组建,城防军的组建,以及各种官员的就位,野战军的作用逐渐减小,最后甚至都从日常中撤了出来,单独驻扎在大青山脚下。
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又是经历过来战争,心中憋着的负面情绪不晓得几多,虽然这些都被朱由校用严格的军纪和丰厚的赏赐给压了下来,但是一旦悠闲下来,没有事情做,还是会出事。
故而,由于还需要在大草原等待一段时间,朱由校就开展了大学习活动,晚上所有人集中起来,集体学习文化课,识字扫盲,而老师,则是去年科举后,分到军队中的那五千举人。
虽然有很多人分到了四总部去,但是光是剩下的,也绰绰有余了。
至于白天,更简单,军中大比武,随军军校,篮球、足球,各种活动一展开,二十万的小伙子玩的是不亦乐乎,不仅锻炼了军事素质,还得到了放松。到了后来,朱由校甚至利用从各个蒙古高层头人哪里抢夺过来的歌姬舞女等组建了一个歌舞艺术团,到军中表演,彻底让军队从战争的紧张中放松过来。
“陛下,此间事了,何不班师回朝,缘何在此空耗粮饷。”面对皇帝的迁延,新任的呼和浩特知府,内蒙古行省左参议陈子壮同志问道。
他因为河北的土改工作贡献突出,便从都察系统出来,高升到了这里,和他这样的还有很多,甚至还有些小吏出身的官员,这次直接提拔成了知县,到内蒙古的土地上给帝国做贡献。
在大明,别的不多,能当官的人一抓一大把,不说以万计数的举人,但是那些文吏等杂流小官,都不知道有多少,他们的能力并不差,只是在学问上差些,才没有通过科举,前途有限。
如今朱由校打破了科举的枷锁,升迁了很多人,让他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此大的基数下,朱由校根本不担心某些举人辞官不做,想做官的人全天下多的是。
面对陈子壮的疑问,朱由校笑笑,答道,“朕在等,等待一封奏折的到来。”
“等奏折?”陈子壮疑惑,不知道什么样的奏折需要皇帝等待。
大明,京师。
文华殿中,几个宰辅济济一堂,围桌而坐,汇报着工作,坐在上首的,自然是名义上的次辅,实际上的首辅徐光启了,他的下面,左右各坐着几个人。
如今搭班干了这么久,相互能力也都了解了,分管的工作也就此确认下来,王佐一如既往的,管着工部,主持着目前整个大明颇受注目的筑路计划。
朱燮元负责人事工作,主要是对下面各个省份的官员进行考核和督促,让他们切实落实内阁下发的各种文件,不定时的他还要派人下去巡查,一旦发现有阳奉阴违的,立刻查办。
不仅要送到都察院进行罪名的审核,还有做出行政处罚,革职,永不叙用,多少多少代禁止科举,多近的亲戚关系也禁止科举。各种株连的处罚措施相当的严重,让下面的官员怨声载道,不过也正是这样,才让一直懒散惯了的大明官员难得的勤奋起来,操办着各种事情。
至于其他几位,毕自严负责经济工作,管着商部,财部,以及税收总局和海关总署,管辖的部门最多,范围最广,没办法,谁让内阁就他财务方面的能力最强呢。
蔡复一则是负责暴力机关,比如兵部和警部。各地警局的组建,执行,内部肃清,甚至培训等,都要他来操办。而兵部的事务,虽然河北正在逐渐进行民兵的训练,但是这个系统真正想要在全国实施,还有待商榷。况且,就算没有问题,此时也没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来执行。
最后的李长庚,则是负责文化教育以及外交方面的事情,和杨涟、何如宠一起搭班工作,每日和翰林院啊,天宫院啊打打交道,规范下全国的出版社,勘定下书籍,然后出版些图书,或者调节下藩国的关系。可谓是最轻松不过的工作了。不过因为手里有着遍布全国的帝国日报,职责也不轻。
而十二部中,宗人府历来都是独来独往,甚至都不上朝的,里面的事务都是王常月说了算的,平常在内阁看到他们,基本都是来要钱的。
而国部和户部,则由首辅徐光启张总负责,同时土改工作,也是他亲自指挥督促的。
这个就是目前大明中枢的权利结构了,各自一滩事,每日到首辅哪里汇总,相互商量下各自的影响交流,而后办公,颇有种民主集中制的风范。
没办法,和以往不一样,因为皇帝极强的控制欲,内阁的事务一下子多出了好多来,必须要这么的人手才能关顾过来,不然整个天下都乱套了。
不过,今天聚集在一起,他们没有聊自己的工作,而是一起讨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科举。
自从去年皇帝想要改革,在会试的时候,设置了多个科举科目,分流考试的举人,然后取消掉了殿试,直接以会试成绩定终身后,今年的科举形式还没有确定呢。
明年,天启四年,上班呢,是秀才的考试,而下半年,则是秋闱,后年则进行春闱,然后让人郁闷的是,直到现在,皇帝还没有定下科举的形式。
若是放在前朝,他定然想都不想,考八股,这还用说么,但是面对强势至极的天启皇帝,这些官员心里都没数了。
上次改了会试的样式和内容,这次不知道还会不会改其他的呢。
“徐大人,不知道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几个阁老逼宫似的问道。没办法,皇帝出征前,和徐光启谈了整整一个晚上,若是说不是在交待走后的政务,谁都不信。
只是,面对诘难的同僚,徐光启只能无奈的摊手,“关于科举,陛下真的什么都没说。”
归化城之战后,整个草原的天气拨云见雾,太阳不吝笑脸,整日在天上晃荡,等到了农历三月,也就是公历的四月时,整个草原的天气开始回暖。
虽然寒风飒飒,但是却没有那么冷了。而此时的归化城,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无数牛羊马匹在牧人的看管下,悠闲的吃着草,而更多的,则是如同蚂蚁一样,忙碌不停的草原牧民。
他们被聚集这里,破土动工,在归化城原来的基础上,增扩外城,有了水泥之后,城池的修建便利多了,从此刻正在打下的地基就能看的出来,一座巨大的城市正在逐渐耸立起来。
外面苦力号子喧天,归化城中,朱由校却安稳异常的处理着政务,此时距离战场结束大概有十来天了。他的大军哪里也没去,就是在草原上扫荡,清剿更小的部落。
由于不需要头人贵族等进行间接控制,因此骠骑军和骁骑军的清剿是相当血腥的,杀掉他们的头领,掠夺牧民,带回牛羊马匹。
此刻的归化城附近,因为他的动作,一下子聚集了四五十万的人口,幸好当初中南半岛的国家朝贡时送来了大量的粮食,不然他根本负担不起真多人的嚼裹。
再加上天宫商号和后勤部的拼命转运粮食,总算是让他各种物资供应正常。
骑兵去扫荡,步兵则留下来看家,监视着那些人群修建城池。同时,一批批内陆无地的农民被送到了这里来,他们大都是河北、山西、陕西人,当地土地不够分,他们又想分的土地,只能这样办理。
当然,他们并不吃亏,来到归化城后,有现成的牛羊马匹分给他们,有修建好的房子,有皇帝免费送的马车,还有天宫商号以及其他一些涉及毛纺织业的商人的订单合同,甚至还有没人五个银币的安家费,按人头算,老人小孩都有,算是折抵了没有的土地。
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未来的生活,只需要担心自己能不能适应草原上的生活就好了。
同时,从内陆的支援源源不绝的到来,有着内府做支撑,朱由校所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要比内阁大的多。
官员、文吏、警察、商人,无数人的到来,让这里繁华异常,而有着皇帝的坐镇,这里又非常的安全。随着朱由校的干预,很多忙纺织业都迁徙到了这里来,羊毛那么蓬松,不如就地加工,制成各种成品之后再贩卖来的方便。
有了产出,有了人口,同时有了安全的保证,一个商业化的大城市就这样逐渐成型了。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设想,但是一切都可以预见的。
坐在琉璃金銮殿中,朱由校看着文书上面各种的反馈,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归化城的局面算是搞定了。等到白城也发展起来,两座城市分居两头,算是将后世内蒙古的底盘给钳制住了。
这次征伐林丹汗可谓是收获巨大,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底盘,更重要的是战马的获取,他总算是让自己十万骑兵弄上了双马,不再是以前一样,每次行军都是慢悠悠的走着,直到接敌后才发起冲锋。
有了双马后,尤其是耐力悠长的蒙古战马,他的这两只部队才算是有了长途奔袭的本钱,有了大规模迂回机动的能力。
这个意义十分的巨大,是战略级的改变。
随着归化城走上正轨,警察队伍的组建,城防军的组建,以及各种官员的就位,野战军的作用逐渐减小,最后甚至都从日常中撤了出来,单独驻扎在大青山脚下。
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又是经历过来战争,心中憋着的负面情绪不晓得几多,虽然这些都被朱由校用严格的军纪和丰厚的赏赐给压了下来,但是一旦悠闲下来,没有事情做,还是会出事。
故而,由于还需要在大草原等待一段时间,朱由校就开展了大学习活动,晚上所有人集中起来,集体学习文化课,识字扫盲,而老师,则是去年科举后,分到军队中的那五千举人。
虽然有很多人分到了四总部去,但是光是剩下的,也绰绰有余了。
至于白天,更简单,军中大比武,随军军校,篮球、足球,各种活动一展开,二十万的小伙子玩的是不亦乐乎,不仅锻炼了军事素质,还得到了放松。到了后来,朱由校甚至利用从各个蒙古高层头人哪里抢夺过来的歌姬舞女等组建了一个歌舞艺术团,到军中表演,彻底让军队从战争的紧张中放松过来。
“陛下,此间事了,何不班师回朝,缘何在此空耗粮饷。”面对皇帝的迁延,新任的呼和浩特知府,内蒙古行省左参议陈子壮同志问道。
他因为河北的土改工作贡献突出,便从都察系统出来,高升到了这里,和他这样的还有很多,甚至还有些小吏出身的官员,这次直接提拔成了知县,到内蒙古的土地上给帝国做贡献。
在大明,别的不多,能当官的人一抓一大把,不说以万计数的举人,但是那些文吏等杂流小官,都不知道有多少,他们的能力并不差,只是在学问上差些,才没有通过科举,前途有限。
如今朱由校打破了科举的枷锁,升迁了很多人,让他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此大的基数下,朱由校根本不担心某些举人辞官不做,想做官的人全天下多的是。
面对陈子壮的疑问,朱由校笑笑,答道,“朕在等,等待一封奏折的到来。”
“等奏折?”陈子壮疑惑,不知道什么样的奏折需要皇帝等待。
大明,京师。
文华殿中,几个宰辅济济一堂,围桌而坐,汇报着工作,坐在上首的,自然是名义上的次辅,实际上的首辅徐光启了,他的下面,左右各坐着几个人。
如今搭班干了这么久,相互能力也都了解了,分管的工作也就此确认下来,王佐一如既往的,管着工部,主持着目前整个大明颇受注目的筑路计划。
朱燮元负责人事工作,主要是对下面各个省份的官员进行考核和督促,让他们切实落实内阁下发的各种文件,不定时的他还要派人下去巡查,一旦发现有阳奉阴违的,立刻查办。
不仅要送到都察院进行罪名的审核,还有做出行政处罚,革职,永不叙用,多少多少代禁止科举,多近的亲戚关系也禁止科举。各种株连的处罚措施相当的严重,让下面的官员怨声载道,不过也正是这样,才让一直懒散惯了的大明官员难得的勤奋起来,操办着各种事情。
至于其他几位,毕自严负责经济工作,管着商部,财部,以及税收总局和海关总署,管辖的部门最多,范围最广,没办法,谁让内阁就他财务方面的能力最强呢。
蔡复一则是负责暴力机关,比如兵部和警部。各地警局的组建,执行,内部肃清,甚至培训等,都要他来操办。而兵部的事务,虽然河北正在逐渐进行民兵的训练,但是这个系统真正想要在全国实施,还有待商榷。况且,就算没有问题,此时也没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来执行。
最后的李长庚,则是负责文化教育以及外交方面的事情,和杨涟、何如宠一起搭班工作,每日和翰林院啊,天宫院啊打打交道,规范下全国的出版社,勘定下书籍,然后出版些图书,或者调节下藩国的关系。可谓是最轻松不过的工作了。不过因为手里有着遍布全国的帝国日报,职责也不轻。
而十二部中,宗人府历来都是独来独往,甚至都不上朝的,里面的事务都是王常月说了算的,平常在内阁看到他们,基本都是来要钱的。
而国部和户部,则由首辅徐光启张总负责,同时土改工作,也是他亲自指挥督促的。
这个就是目前大明中枢的权利结构了,各自一滩事,每日到首辅哪里汇总,相互商量下各自的影响交流,而后办公,颇有种民主集中制的风范。
没办法,和以往不一样,因为皇帝极强的控制欲,内阁的事务一下子多出了好多来,必须要这么的人手才能关顾过来,不然整个天下都乱套了。
不过,今天聚集在一起,他们没有聊自己的工作,而是一起讨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科举。
自从去年皇帝想要改革,在会试的时候,设置了多个科举科目,分流考试的举人,然后取消掉了殿试,直接以会试成绩定终身后,今年的科举形式还没有确定呢。
明年,天启四年,上班呢,是秀才的考试,而下半年,则是秋闱,后年则进行春闱,然后让人郁闷的是,直到现在,皇帝还没有定下科举的形式。
若是放在前朝,他定然想都不想,考八股,这还用说么,但是面对强势至极的天启皇帝,这些官员心里都没数了。
上次改了会试的样式和内容,这次不知道还会不会改其他的呢。
“徐大人,不知道陛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几个阁老逼宫似的问道。没办法,皇帝出征前,和徐光启谈了整整一个晚上,若是说不是在交待走后的政务,谁都不信。
只是,面对诘难的同僚,徐光启只能无奈的摊手,“关于科举,陛下真的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