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学贵经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寺院的晨钟尚未敲响,忙了一天的人们也都还沉浸在浓浓的睡梦之中……
空慧寺,一间寂静的禅房内,玄奘将一封书信轻轻折好,放在长捷兄长的床边。
随后,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悄然离开空慧寺,朝远处的锦江走去。
当他在老胡僧伊伐罗留下的那片贝叶经上读到那四句神秘的佛谒时,就已经在计划这一天了——
伊伐罗显然是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背井离乡,险些客死在这天府之国的异地他乡?他后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要写下那四句谒语,让他这个后辈能够“广利无边众”?
所有这一切玄奘都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这位菩萨既然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原传播佛法,自己难道连一个蜀地都走不出去吗?那么,菩萨又为什么要将这“般若之舟”付于自己呢?
江边的码头上,几位荆州客商正焦急地等待着他。这几日,玄奘已经将自己想要浮江而下,游历荆楚,北上赵州的打算向他们说了,对此,客商们热烈响应,甚至当他们得知玄奘没有得到官府审批的过所和公验时也毫不在乎。
他们告诉玄奘,大唐关禁,在边境或各割据势力接壤之处,执行得确实严格,至于国内各地区间的行止,其实颇为宽松。
“法师根本不用担心!”一个年轻客商大声说道,“依《唐律疏议》,私度关者,最重不过‘徒一年’,如果有人具保,还可减刑或者改收罚金。像法师这样的,给予豁免也说不定呢!本来嘛,一个和尚,只要有庙愿意收留,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又碍不着谁的事儿!”
另一名年纪大些的商人则要稳重得多:“要我看,法师无过所和公验,想要出川确实不易。不过若有人愿意结伴,倒是可以一试的。”
“我愿意!”那个年轻商人立即说道,“过几天,我们正要再往荆州去运一批货,法师就与我们搭伴同舟好了。嘿,你们说呢?”
他把脸转向另外几个商人,商人们都在旁边点头表示同意。
玄奘大喜,当即与众人约定时间在锦江码头见面。
这是玄奘生命中第一次不辞而别。
商船在锦江之上缓缓航行,河面的流光在阳光的照射下优雅地晃动着,如同一匹碧绿色的绸缎。一群织锦女工正在江边濯锦,那刚刚织好的蜀锦经过江水的濯洗,色泽更加鲜亮,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映在江中。
玄奘站在船舷边,默默地望着这快速后退的一切。
如蜀锦一般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再见了!
船行到了岷江,十日后又进入波涛滚滚的长江。
同行的客商们告诉玄奘,顺着长江向东航行,途经横切巫山的壮丽险峻的三峡,很快便可到达三楚大地。
“从益州到荆州,行船差不多要半个月,”那名鼓动玄奘私度关的年轻客商眉飞色舞地说道,“最难行的就是前面的峡谷了,山高峡长,水流湍急,特别是经过瞿塘峡时,必须紧贴峡谷航行百里,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撞上礁石!”
“法师别听他瞎掰扯,”那位年纪大些的商人轻捋胡须,慢悠悠地说道,“年轻人就喜欢夸大其词。我们往返长江水路已有多次,三峡虽险,却也没他说得那么邪乎,只要行船小心一些就不会有事,法师不用担心。”
玄奘微笑点头,他此刻心情极佳,看着两岸连绵不绝的不老青山,望着满眼令人心情舒畅的碧绿,只觉得天地之间无一处不是佛国,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夜里,一轮弯月倒映江中,给万里长江更增添了一分静美。玄奘靠着船舷,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
这弯弯的月亮,就是蜀地的化身吧?抑或是长捷兄长和众位法师的化身?
想到长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便在他心头激荡。
出家前,玄奘一直将这位佛门兄长看成是自己的榜样和引路人;出家后,兄长也一直像父亲一样照顾着他。
长捷始终认为,四弟的人生之路会同自己一样——从行者到沙弥,再受戒成为比丘,继而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师,日后若有机缘,或可住持一座寺院。兄弟相伴,学佛修行,共同进益,确是一件乐事。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玄奘自己也这么认为。
然而现在他明白了,世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河流。
“法师这么晚了还不歇息,在看月亮吗?”那位老商人不知何时站到了他的身后,问道。
“是啊,”玄奘感叹道,“这月儿也有灵气,它像是知道玄奘从此便要远去,不知何日方能再回蜀地,因此一路之上都来伴随,为玄奘送行……”
老商人哈哈大笑起来:“法师到底是个读书人,虽然出家,却还带着几分书生气,看到月儿也能生出这许多感伤!其实这天地之间,哪里没有月亮呢?”
不错!天下处处有江水,时时有明月,我又何必感怀?
玄奘回转身,朝这位颇具佛性的老商人深施一礼。
又行了数日,眼前开阔的水路突然变得狭窄起来,滔滔江水被两岸的群山挤压得暴烈异常,江水轰鸣如鼓,掀起层层白浪奔腾东去,气势磅礴!
不用说,这便是那惊心动魄的七百里三峡了。
玄奘站在船头上,迎风而立,任三峡的风吹入他的广袖,鼓荡起身上的僧袍,情不自禁地诵起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的诗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中国文化是山水文化,古来圣贤都十分重视山水游历,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为一个个自然景观赋予了文化的特殊美感。
人,飘逸于丛林原野,漫游于名山大川,逍遥于天地怀抱,心灵便很容易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从而使性情得到升华。
玄奘此时便沉浸在这种情感之中,商船正在浪涛急流之中上下颠簸,不仅未让他觉得惊险,反倒有一种要长出翅膀,凌云飞渡的感觉。
出了三峡,便是荆门,荆门山和虎牙山南北对峙,长江从两山之间流过,天地忽然间就开阔了许多,崇山峻岭似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了。
玄奘回过头,朝来路上望了又望,却再也望不见连绵的巴山,只有那变化多姿的楚云,在烟水苍茫的江面上飘荡。
碧绿透明的江水,依然是锦江的颜色。翘首东望,江水遥接天边,那天水相接处便是大海吧?那海云升起的地方,会出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吗?
此时的玄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与长捷兄长这一别,从此便是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荆州便是当年陈慧曾担任过县令的江陵。
时隔多年,重新看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古城墙,玄奘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悲怆之感,幼时往事历历在目……
古城犹在,亲人却早已化做尘土,一念及此,心中便不禁隐隐作痛。
“阿弥陀佛……”他轻诵佛号,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荆州名刹天皇寺内,一场法会正在进行。
突然,一小僧来报:“成都空慧寺玄奘法师请求挂单,知客师父要我来禀报住持。”
住持大喜过望,立即站了起来:“这是佛光降临荆州啊,快快有请!”
原来,荆州自晋代以来,重佛的风气就极为浓厚,无论道俗均虔信佛法,只要是僧人设坛讲经,百姓们便会前去倾听供养。
天皇寺更是当地第一大寺,东晋法显、觉贤诸大德均曾在此驻锡译经,之后南齐的刘虬又在此著《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
此外,这里又是三论学派僧侣荟萃之地,天台宗圆熟教义之所在。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战乱,高僧流离,加之梁帝萧铣盘踞江陵之时,长江水运被阻多年,致使佛法鼎盛不再。
而蜀中高僧玄奘之名早已远播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荆州僧俗更是闻名已久,深盼能够亲闻经筵。却不曾想他能够出蜀入荆,到天皇寺挂单,难怪住持喜出望外,立即宣布暂停法会,带领阖寺僧众出门迎接。
玄奘到天皇寺的目的是为了度夏,顺便与荆州众法师共同参详、讨论各种佛学问题。他学问广博,为人又极谦逊,因而深受荆州僧俗的钦敬,纷纷邀请他开席讲解经论。
于是,玄奘便在天皇寺设坛开讲《摄大乘论》和《杂阿毗昙心论》,这两部经论均是玄奘极为熟悉的,讲起来便如水银泻地,滔滔不绝,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令听者如痴如迷。一时间,荆楚名僧闻风会聚。
此时的荆州由汉阳王李瓖都督暂管,他是唐朝宗室,又笃信佛法,听说玄奘法师在天皇寺讲经,便亲率群僚及僧俗有德之士,前来听讲。而这些人中,颇有一些佛学底蕴强的,每当玄奘讲完一段,便会立即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玄奘一一作答,他神态幽邃,辞气清雅,风采洒落,四方道俗无不为之倾倒赞叹,每天前来请益问法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前来问法的人,玄奘都很认真地做了解答,他善于从浅显处入手,故事和譬喻时常出现在口中,因而显得应对自如,又能令人听得清楚明白,一时间誉腾荆州。
这位青年法师非凡的气质和才华让李瓖敬慕不已,当即皈依到他的门下,并一再恳求玄奘留在荆州弘法。
然而玄奘内心仍惦记着漫漫求法之路,他在荆州已经住了半年,《摄论》、《毗昙》均已连讲三遍,如今严冬将至,他不想再停留了。
一日讲经完毕,汉阳王李瓖又到禅房内请教经义,玄奘趁机将自己想要游历四方,向各地名宿请益的心愿跟他说了,李瓖心中顿生敬意,当即为玄奘签发了过所和公验,这使得玄奘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国境内游学四方,寻师访道了。
临行前,李瓖又向玄奘施舍巨财,以做盘缠。加上来自各界的布施,各种供养一时堆积如山,而玄奘却一无所取,依然只身云游,沿江东下……
在苏州,玄奘拜访了当地名僧智琰法师。
智琰法师,字明璨,是隋代佛教“成实派”的代表人物。玄奘在四川就听说过他,知道他是苏州东寺的住持,不仅精通成实学派,而且对《涅槃》、《法华》、《维摩》等经典的研究也都极为深厚,名噪一时。听说他每个月都要在寺中集会一日,建斋讲经,听讲的信徒有五百多人。
玄奘对这位老法师仰慕已久,因此一直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同他结个法缘。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沿长江一路参学的玄奘一到苏州,立即就去智琰法师所在的东寺挂单。
智琰本性谦逊随和,与玄奘一见如故。本来他也只是把玄奘当成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小沙弥,可是没过几天,这位“小沙弥”的学问就让智琰法师感到了惊讶,他决定召集一批江汉名僧来与玄奘讨论佛学,实际上也是想试试这位少年才俊到底有多大本事。
说到辩经,玄奘自然是毫无异议,更不惧怕。他本来就是个参学僧,辩经既是他的强项,也是学习的方式。他愿意通过激烈的辩难窥见法理。
古代的学术辩论不仅讲口才,还讲修辞与气度。这方面魏晋时期的风范堪称是千古楷模。
《高僧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难数番,问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渐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抒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是而息。
汉传佛教的辩经都是对坐论道,讲话要不疾不徐,神色要不慌不忙。道恒只是“神色渐动,尘尾扣案”就输了,惹得“坐者皆笑”,若是有人急赤白脸,肯定就更招人笑话了。
在这场由智琰法师组织的法会上,众僧执经辩难,玄奘从容应对,不时妙语连珠,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听着玄奘与众人辩经,智琰法师初时还很镇定,但很快便汗不能禁,未等众人辩完,他便独自一人回到禅房,闷坐不语。
弟子们关切地前来询问,老法师竟悲叹一声道:“岂知桑榆之末光,而得见太阳初运晖!”
言毕潸然泪下,一种老之将至,有心无力的感慨油然而生。
自此以后,智琰法师就对玄奘执礼甚恭,而玄奘对智琰法师也极为尊敬,两人遂成忘年之交。
公元625年秋,玄奘离开苏州,转而向北,边走边学。
在相州,他师从慈润寺慧休法师学习《杂阿毗昙心论》,用了八个月时间,研究小乘毗昙学。
慧休法师常对人称赞道:“玄奘法师的才学当真少见得很,他的领悟力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
公元626年春天,玄奘告别了慧休法师,北上赵州,挂单在观音院,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道深法师,并拜道深法师为师,研习《成实论》。
这部论著是印度小乘佛教最后的经典之一,也是由小乘过渡到大乘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此论大约二世纪中叶写成,经鸠摩罗什译成中文后,影响甚广,在南朝齐、梁、陈间,逐渐形成成实学派。
隋朝时期,随着天台宗的兴起,成实学派渐渐衰落,而道深法师却是此学派的大师。
在赵州观音院,玄奘整整十个月足不出寺,白天向道深法师讨教疑难问题,晚上挑灯夜读,很快便理解了《成实论》的要义和精髓。
道深法师也非常喜欢玄奘,对他深厚的佛理和出众的悟性赞不绝口。
一日早课完毕,法师将玄奘请到自己的禅房,两人面对面坐下,许多没有说话。
还是玄奘先开了口:“师父有什么训示,请尽管道来。”
道深叹道:“玄奘法师,你千万不要这样讲,你虽年幼,学识却不在我之下。老衲今日确有一事,万望法师勿要推辞。”
玄奘合掌道:“师父请讲,弟子自当尽力而为。”
道深叹道:“法师来我寺中,已近一载,这里的情形想必你已知晓。老衲徒儿不少,可如奘师这般精进者,未见一人。如今我已年迈力弱,无常随时便至。而这寺中僧众,竟无一人可承我衣钵。老衲担心,这诺大一座观音院,于我寂灭之后香火渐歇。所以,我意欲求法师屈尊住持本寺,万望不要推辞。”
玄奘呆了一呆,这是一个令他既感动又为难的提议,道深法师的一片真情和爱才之心难以推托,但他只想学通诸法,又怎么会将脚步停留在这里呢?
思量片刻,玄奘恳切地说道:“师父一片见爱之情,弟子感激不尽。只是弟子生性愚鲁,多年来行脚参学,备餐众师之说,不仅未能统摄佛法要旨,反而从中产生了疑情,常常莫知适从。如若留在这里住持寺院,只怕是以盲引盲,断人慧命。所以,弟子只想再行游学,询答问疑,以便将佛法发扬光大。”
道深听后,叹了口气道:“我早知你意,只是不甘心而已。”
此时玄奘离开成都已有两年,从荆襄到吴扬,从江南到河北,四处参学、求证,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河北等省,可以说已踏遍大半个中原。
这段游学的经历,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都非常重要。
对玄奘而言,在这种近似流浪的生活中,他既从各地名师那里汲取了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的体能,为他日后的西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当时的中原佛教界而言,年轻的玄奘就像一阵龙卷风扫过,佛家各个派别的经论,各大法师的心得,无不被他深究参透,了然于胸,直至最后辩难,在当地佛界引发一场“地震”,然后任由他怀着疑惑离去……
茫茫大雪中,长安城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座古老的帝都南负秦岭,北临渭水,西濒沣、皂二水,东靠产、灞两河,河上有灞桥可过。
这是长安最有名的桥,桥上有驿站,且种有万株杨柳,据说到了春天,柳絮漫天飞扬,成为长安灞桥的一大景致。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送,因而灞桥又被时人称为“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为长安胜景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洒下离别的泪水。
玄奘现在就站在灞桥上,头顶上是真正的风雪,而非那充满诗意和淡淡离愁的“柳絮雪”。
此时正是深夜,借着白雪反射的光,仍然可以看到远处在冰雪覆盖下安静的长安城,虽经多年战乱,长安城依然壮观,那份骨子里的大气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
时间过得可真快,距上次来长安已经七年了吧?玄奘感慨地想着。
七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犹记得上次和兄长一起逃难到长安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当时,全国正处于各种势力割据的局面,天下沸腾,战火连绵,两千多万百姓死于非命!
在两京之间,灞河桥上,年少的他曾目睹尸横遍野,路陈饿殍,田地荒芜。那惨烈景象至今思之不寒而栗……
如今的他又回来了,驻足远望,这座大唐的国都在深夜里看上去是如此的安宁,垂直落下的大块雪花将它牢牢覆盖住,同南部的秦岭、北方的渭水连成一个整体,活像一个躺在棉被里的婴儿……
不知不觉,东方渐渐发白,随着城内钟鼓报晓的声音,一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显现在关中平原的大地上。
估计着城门已经打开,他把冻僵的手放在嘴边哈着,又用力搓了搓,便牵着小白龙的缰绳,举步朝着长安的方向走去。
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把他身后的脚印覆盖……
踩着脚下咯吱咯吱的积雪,玄奘走进了通化门,这是长安三个东城门中最靠北的一个。
同七年前比起来,今日的长安要恢弘壮阔得多,整座城市规划严谨,百坊千里,犹如棋局一般整齐。
城中道路笔直宽阔,尤其是那条宽五百余尺,可容四十七辆马车并行的朱雀大街,当玄奘置身其上时,心中着实发出一阵惊叹!
新生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而国都长安,正是这太平景象的集中体现。
不过,对于玄奘来说,这座城市只是他修学的一站,来此的目的是聆听各位高僧的讲座,解决心中的疑难。此刻的他绝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自己便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长安城变化极大,但玄奘多年游历,有着极强的方向感,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事实上,自从离开蜀地后,两年来,他独自一人南北参学,广谒高僧大德,芒鞋踏遍大半个中国,既使是那些初次涉足之地,都鲜有迷路之时,更何况长安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此时的他凭着记忆一直往西,很快便找到了西市东南方向的崇贤坊,大觉寺就座落在这里。
寺院客堂之中,稍稍有些发福的知客僧正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僧人。
多年的风吹日晒,使他原本白晰的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一身粗麻布做的短褐,由于浆洗得太多,看上去单薄而又破旧,肩头等处甚至磨得只剩几根丝线,堆积着尚未融化的雪花;背上背着一只斗笠,脚上的僧鞋沾满雪泥,一副风尘仆仆的托钵僧模样。
知客僧不觉皱起了眉头:“你是哪里来的和尚?到大觉寺来做什么?”
“弟子玄奘,乃是参学僧,慕名至此,欲随道岳法师学习《阿毗达磨俱舍论》。”玄奘一面回答,一面双手呈上戒牒。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一部总结小乘各种学说向大乘有宗过渡的重要论著,论中详尽地描述了佛家的时空观念等重要思想。真谛论师曾将它译成中文二十二卷,而这里的住持道岳法师又著有《俱舍论疏》二十二卷,成为中原研究俱舍论的大家,远近闻名。是以玄奘一到长安,便直奔大觉寺而来。
知客和尚显然没听过玄奘的名字,那戒牒也只是随便瞄了一眼便被他随手扔在案上,冷笑道:“道岳法师乃京城十大德之一,岂是你这无名小僧说见就见的?”
玄奘略略一怔,随即问道:“既然如此,可否容小僧在此挂单?”
知客僧有些不耐烦:“你要留在大觉寺,可有银米攒单吗?”
“攒单?”听到这个词,玄奘惊讶极了,他从蜀地游学至长安,从来都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挂单,这一路不知住过多少寺院,从未吃过闭门羹,更未听说过“攒单”二字。
“京城米贵,不攒单,随便哪里来的野和尚都跑来这里骗吃骗喝,大觉寺如何供养得起?”知客僧的声音冰冷如刀。
“师兄此言差矣,”玄奘正色肃然道,“不管哪座寺院的银米,都是檀越们供养四方僧宝的。岂可因僧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寺院而起分别之念?”
知客僧没有想到这个前来挂单的小和尚居然敢跟他顶嘴,顿时勃然大怒:“哪里来的野和尚?不好好呆在自己庙里念经,跑到这里来说嘴!大觉寺总共就这么大点地方,什么人都来噌饭吃,你当那白花花的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快走快走,这儿没有多余的地方收留你!”
说到这里,他将袍袖一拂,转身便走,摆出一副送客的架势。
玄奘起身道:“师兄请留步!”
“还有什么话说?”知客僧满脸的不耐烦。
“知客师父,”玄奘走上前,恳切地说道,“弟子虽无银米攒单,扫地担柴还是会的,可否容弟子在此做个行堂?”
知客僧皱着眉头,再次打量了一下玄奘,这个年轻僧人虽说看上去单薄了点儿,但由于常年在外东奔西走,身子骨倒还颇为结实。
“好吧,”他勉为其难地说道,“看你初来乍到,我就行个方便吧。你到后院的斋堂去找石顽,让他给你安排点活干。”
“多谢师父。”玄奘合掌道。
那个叫石顽的是一名粗壮热情的伙头僧,他将玄奘领到斋堂,笑道:“师兄先在这里吃点东西,然后我再带你去寮房,先安顿下来再说。”
“多谢师兄,”玄奘称谢道,“知客师父要玄奘凡事听从师兄的安排。”
“有啥好安排的?”石顽倒是颇为豪气,“你就跟着师兄弟们扫扫庭院,打打杂也就是了。”
“是,”玄奘答应一声,又问,“请问师兄,道岳法师最近讲经吗?”
“好像……不怎么讲了,”石顽道,“师兄问这个做什么?法师便是讲经,咱们做行堂的也没工夫听;便是听,也弄不明白啊。”
“有些法师讲经就很通俗,不难听懂的。”玄奘道。
这时,另一位伙头僧捧出一盘香气四溢的菜,笑道:“师兄你算来着了!尝尝本寺的红烧斋鱼,包你喜欢!”
玄奘看着盘子里那条活灵活现的“斋鱼”,不禁皱起了眉头,合掌轻诵一声:“阿弥陀佛!”
石顽呵呵一笑:“师兄别怕,这鱼虽说做得挺像,却是本寺最有名的素菜,绝无半点荤腥!师兄就请放心食用吧。”
玄奘摇头道:“我知道这是素的,只是……还请师兄端走吧。”
“怎么?”石顽奇怪地问道。
玄奘道:“明明是素食,却偏要做成飞禽走兽的模样,一来过于着相,二来还是断不了杀生之念啊。”
“师兄这是什么话?”那伙头僧不高兴地说道,“若是我们有杀生之念,干脆直接吃肉好了,又何必费这个事?”
玄奘摇头道:“佛门弟子做素食的时候却还想着肉,又怎能算得上清净?岂不与我们所学有违吗?”
“你……”那伙头僧顿时气得语塞。
“好了好了,这位师兄既然不吃,那就端走吧。”石顽对那个伙头僧道。
“这小和尚哪来的?这么多毛病,不吃拉倒!”伙头僧低声骂了一句,将盘子一端就走开了。
玄奘再次向石顽打听道岳法师讲经之事,石顽叹了口气:“师兄有所不知,最近几年,京城里那班道士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门心思就想把咱佛门灭掉。听说那个太史令傅栾,已经为此上了好几道表文了。又有一班道士儒生,三天两头上寺院来辩论挑战,还向前来上香的居士们分发那个什么《老子化胡经》。道岳法师这些日子已经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哪儿还有工夫讲经啊?”
这些事情,玄奘在荆州时就已经听说了,此时又听石顽这么一说,不禁皱紧了眉头。
长安的冬晨格外寂静,树上、屋顶、地面,都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天上还在簌簌地往下落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天地之间,除了这个单调的声音,别的什么都不见……
但很快,一阵清脆的打板声便打破了这一宁静,那是寺院开始起床了。
接着,一声磬响,清澈悠长,寺院早课的唱诵声就伴随着这声清脆的声响悠然传出。
玄奘提着水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聆听,就如幼年时第一次听到这声音一样,他再一次感受到一种玉宇澄清的意境。
奇怪!为什么自己以前做早课时没有这种感觉呢?还是因为当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会有什么感觉了?
“嘿!在这发什么呆呢?”石顽走过他的身边,笑问道。
“没什么。”玄奘自嘲地摇了摇头,跟着石顽朝水井边走去。
天气寒冷,水井已被一层坚冰牢牢地封冻住,玄奘用绳子系住一块大石头,朝下一掷,随着一声闷响,冰上只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
“哈哈!”石顽笑道,“玄奘师兄,别看你会讲故事,论力气还是不行啊。看我的!”
说罢哈了哈手,袖子向上一捋,三下两下,便将这块石头拉上来抱住,再用力朝下一掷,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冰块应声碎裂。
“如何?”石顽得意地问道。
玄奘点头赞叹:“还是师兄厉害。”
石顽一边往上提水一边说:“我这算什么厉害?不过有股子蛮力罢了。师兄你才厉害,肚子里学问多,还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大伙儿都听入迷了。今晚还讲吗?”
“只要师兄们爱听,玄奘当然会讲。”
“爱听!哪有不爱听的?”石顽笑道,“只是不知这么多的故事,师兄都是从哪儿听来的?”
玄奘道:“这些大都是经书里讲过的,师兄平常不阅经吗?”
石顽摇了摇头。
两人担了水往回走,石顽道:“我听人说,经书都是很神圣的,只要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我想我又不是每个字都认识,万一读错了怎么办?所以还是不读的好。”
玄奘奇道:“师兄是听谁说,经书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的?”
石顽想了想,道:“我也忘了是听谁说的了,反正都这么说。”
“这纯粹是魔说,”玄奘道,“只有不愿意让三宝弟子读经阅藏的魔罗,才会这般出言恐吓的。难道佛菩萨讲经说法是为了给众生下圈套吗?”
“说得也是啊……”石顽喃喃自语,顿时有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这段日子以来,玄奘一直都在大觉寺里做行堂,始终没有机会见到道岳法师。但他觉得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以做得非常安心。每晚的晚课时间,他都抽空给同一寮舍的行堂们讲佛经里的故事。
“这雪怎么下个没完没了?”寮舍内,石顽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和飘飞的雪花,抱怨道。
玄奘盘坐在广单上,缓缓说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看不见的落雪,覆盖着理想和希望。”
“玄奘师兄的话总是有深意的,”一个叫觉行的僧人笑道,“今晚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对呀,”另外几个行堂也随声附和,“你别老讲经中的故事,讲个新的吧。”
玄奘想了想,道:“好吧,我给你们讲一个小和尚修佛的故事吧。”
十几个行堂立刻围拢过来,簇拥着他,听他开讲——
有一个小沙弥,在山间小庙里修习了三年佛法,自觉已经掌握了佛理,便要下山。
老僧问他道:“你自觉已悟佛理了吗?”
小沙弥点头道:“是的师父。”
“既如此,”老僧指着院内一口大水缸道,“你若能把此缸填满,便可离去。”
小和尚看着那口水缸,心里暗道,这还不容易?
他花了一整天时间,从山下运来许多石块,填满水缸,回来向师父禀报。
老僧道:“你觉得水缸已满?”小沙弥点头。
老僧过去,取一钵沙,随手倒入,沙子立刻渗入不见。
小沙弥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良久后,才垂头丧气地去取沙子填入水缸。填满后,又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师父,自己已经将水缸填满了。
老僧不言,过去舀一瓢水,倒入缸中,转瞬即逝。
小沙弥恍然而悟,惭愧合十,再也不提下山之事。
“这小沙弥太笨了!”石顽笑道。
“怎么?”玄奘问。
石顽说:“水缸水缸,当然是用来装水的。他应该一开始就用水填满水缸。”
“这样就可以满了吗?”玄奘笑问道。
“难道还能再装?”石顽瞪着眼问。
玄奘也不说话,笑着看圆安,这个在第一天给他做红烧斋鱼的伙头僧。现在他知道,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僧人们做面食。
圆安憨憨地说道:“石顽师兄,就算你往缸里装满了水,我还是可以再往里加一些面的。”
众人哈哈大笑,石顽顿时呆住。
玄奘笑道:“其实,我们修行人都不过是这个小沙弥,常以一点点成就而自傲。殊不知,人的知识就像画圆,你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发觉自己的无知。”
“谁说的?”石顽还是有些不服气,“如果我把水缸里装满水,再将这些水放在外面冻成冰,这样总该满了吧?”
“这主意不错,”大伙儿道,“不过,那也得是像这样的冬天才行啊。”
玄奘见话题转移,也便随缘而转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好好的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因为太冷了呗。”有人说。
“不错,”玄奘感慨地说道,“人心就如同水一样,原本是温暖的柔和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可是这个世界的冷却让它变成了冰,变成了冰的水不再温暖柔和,而是寒气森然、坚硬无比,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清凉的柔和的,可在这三界火宅之中,它又会变得无比燥热,化成烟气消逝,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宁静的柔和的,可是有时嗔心大发,又会化为洪水巨浪,在汹涌中迷失自我,乃至伤害世界。”
听了这话,人们都沉默不语,许久,才听圆安轻轻说道:“我有时就会嗔心大发,怎么修行也回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比如上次,师兄不肯吃我做的斋鱼,我就很生气。”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无妨,”玄奘道,“想要回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其实很容易,只要当下明了就行了。但要永远让心清净柔软,就要修行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有了般若智慧,自然就不会有嗔心了。”
觉行道:“我平日里也打坐,可是却定不下来,因为时时会有恶念冒出来。我们能控制住自己的心,让它什么都不去想吗?”
“你控制不了就不必去控制,”玄奘道,“念头生起来就让它生起来,关键是你要学会察照,念头一起你就知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行喃喃自语,似有所悟。
玄奘接着说道:“我们的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像流水一样,你控不控制它,它都一样清净。因此,你不需要有意去压抑妄念,而是要转依如来藏,妄念自然就会消失。以石压草,一念不生的方法是错误的。”
觉行若有所悟地点头。
“师兄所言甚是,”石顽心悦诚服地点头道:“我刚来大觉寺时,道岳法师要我在这里做行堂,还说,这也是一种修行。我心里一直不服气,觉得他这是瞧不起我。现在看来,法师一点儿都没说错。”
“做行堂当然是修行的一部分。”玄奘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在净土寺里做了三年的童行,当真受益非浅。
又是一个清晨,大觉寺的沙弥及行堂们照例早早地起床,两个小沙弥在冷风中哈手跺脚地跑去将寺门打开,行堂们则拿着扫帚,清扫着院中的积雪,准备迎接那些到寺院里赶早香的居士们。
一名中年人大踏步走了进来,骂骂咧咧地说道:“你们这都什么佛法呀?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烦恼更多!”
他声音很大,惹得很多香客都围了过来。
站在大殿前的道岳法师不禁摇了摇头——这段日子,太多前来捣乱的人了。
“施主请了,”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传入他的耳中,“其实施主学不学佛不是关键,关键是您的烦恼是否能真正减少。”
中年人一愣,这才注意到说话的是一个手执扫帚的扫地僧,不禁大怒:“你是个什么东西?一个脏兮兮的扫地僧也敢说话?”
道岳法师也觉得有些奇怪,他认出说话的僧人名叫觉行,是寺中的一个行堂。这觉行原本是一介武夫,三年前为避仇家才躲进了寺院,像他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剃度为僧的,因此只能在此做个行者。
“这觉行平常说话做事一向粗鲁,经书是一本都不读的,也没听人说起他有多高的佛学素养,怎么今日突然变得文质彬彬起来了呢?”道岳法师一面想着,一面朝这边走了过来。
“观人不洁,皆自己心不洁之故。”觉行对那人说道。
“正是。”一些来上香的居士们一起点头。
“小僧送施主一句话吧,”觉行又道,“万事皆有因果,凡夫难以勉强,因缘聚合之时,花开见佛之日。”
听到这句颇具禅意的话,周围的僧侣居士们都哄然叫好。
那人见此情形,知道无法再说,口中又骂了几句,急急地走了。
居士们小声议论着:“佛门真是人才辈出啊,一个扫地的行者都有如此道行,更别说那些大法师了。”
“道岳法师可是罗汉转世,他调教出来的还能错得了?”
“这大概就是那些人总也灭不了佛的缘故吧……”
“说起来,道岳法师可是有阵子没讲经了……”
“咦?刚才我还看到法师了呢,现在哪去了?”
……
此时的道岳法师已经拦住了即将回寮房的觉行,问道:“行者出言不俗,这段日子一直都在参研佛法吗?”
觉行忙恭恭敬敬地合掌道:“回大师话,弟子一向业障深重,难近佛法。幸好菩萨慈悲,让弟子得遇玄奘师兄。这一个多月以来,弟子每晚都跟玄奘师兄学习佛法,只是生性愚鲁,没有学到多少。”
“你说的是谁?!”道岳法师大吃一惊,忍不住抬高了声音。
也难怪他吃惊,他刚刚在客堂接待了一位从荆州来的大施主,此人布施极厚,并且声称,他是在荆州听了玄奘法师讲经后才皈依佛门的。
而在此之前,道岳就已经听说过玄奘,苏州的智琰法师组织江南群僧辩经,竟然败于一位青年才俊,这故事早就传到了京城佛教界。
觉行对道岳法师的反应有些奇怪,他当然不知道,一个时辰前,这位高僧还在想:那个玄奘法师,什么时候能来长安呢?到时可定要见上一见。如今突然从一个行堂口中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反应自然也就格外激烈了。
不过他毕竟是京城十大德之一,生性稳重,很快便定下心来,又随便问了几句后,便对觉行说:“你去吧。”
旋即便转身回禅房去了。
这天晚上,道岳法师没有去做晚课,而是直接来到行堂的寮舍前。
刚刚踏上门前湿滑的台阶,他就听到一个声音,陌生而又清朗,正在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脸上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要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当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弟子只是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那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道:“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说到这里,佛陀又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假如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岂不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佛陀继续说道。
“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的,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此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不要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于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听到这里,一个声音感叹道:“佛陀真是一个伟大的导师!”
道岳法师听出,这是石顽的声音。
“师兄,你犯了那个弟子同样的错误了。”这是觉行的声音。
“我知道,”石顽道,“可我实在想不起别的词来称赞他。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为什么伟大,可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先前那个讲故事的声音说道:“佛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要别人盲目地崇拜他,他也不会盲目地贬低别人。在他的眼中没有敌人,有的只是等待渡化的众生。他有这样的自信,让弟子们在比较中获得最终的真理。”
“是啊……”几个声音一起说道。
道岳法师听得入了神,不觉伸手推开虚掩的门,他看到行堂们都盘坐在长长的广单上,往昔的粗鲁全都不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虔诚。而坐在他们中间的,是一位面容清俊,年不过双旬的年轻僧人,正用舒缓温和的语调为大家讲法。他面含微笑,仿佛眼中的一切都令他充满喜悦。
见法师进来,行堂们全都大吃一惊,忙穿鞋下地,合掌行礼。
“不必多礼,”道岳法师摆了摆手,眼睛仍停留在那个讲故事的年轻人身上,“行者绝非寻常之人。敢问法号?”
“不敢,”僧人合掌答道,“弟子玄奘,拜见道岳法师。”
果然是他!道岳法师上下打量着玄奘,忍不住感叹道:“想不到把江汉群僧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四方诸德都深为折服的玄奘法师竟然如此年轻,真是后生可畏啊!”
玄奘觉得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的名声居然已经传到了京城。
“大师千万别这么说,弟子愧不敢当。听说大师精通《阿毗达磨俱舍论》,弟子此行是特来拜师求教的。”玄奘说罢,伏身顶礼。
道岳连忙伸手将他搀起:“法师太过谦了,不知法师到大觉寺有多久了?”
“快四十天了。”玄奘答道。
“四十天……”道岳法师先是一呆,随即叹道,“老衲今日还想,玄奘法师何时会来长安?想不到法师早已至此,且在我这寺中做了这么久的行堂,老衲昏味,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说到这里,颇有自责之意。
玄奘却微微一笑:“佛门时时处处皆是修行,弟子年少之时曾在东都净土寺中做过童行,受益非浅,这回重操旧业,倒也未见生疏。”
见玄奘说得轻松,道岳法师也便释然地笑了。
道岳的师父是大译经师真谛的及门弟子道尼法师,当真谛的得意弟子智恺去世之后,以道尼为首的十二人,曾在真谛面前立誓弘传《摄论》与《俱舍》。真谛在广州译出的《摄大乘论》与《俱舍论》,能够弘传到北方,以致成立宗派,都是道尼几个的功劳。后来,年轻的道岳慕名来到北方,师从道尼法师,研究俱舍学,成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
和当年的道岳一样,玄奘此行,同样是慕名而来,拜师学法。
“法师这些年来云水天涯,遍访名师,想是参悟良多?”引领着玄奘走在寺院的回廊之中,道岳法师开口问道。
玄奘摇头苦笑道:“弟子愚鲁,虽有众多大德劳神施教,却还是有很多疑难不解。特别是近两年来,参悟没有多少,困惑倒是日增。”
道岳法师笑了:“法师何必过谦,中原佛界盛传玄奘法师乃佛门希世之才啊。老衲听说,苏州的智琰大师与法师辩难失败,竟然伤心得哭了?”
“那些都不过是大家的谬赞罢了,当不得真,”玄奘道,“至于智琰大师的悲叹,不是因为不及玄奘,而是因为道之不弘,法理难解。”
道岳惊讶不已,这于一些传言,他确实是有些半信半疑的,觉得其中必有夸大之处。可如今见了玄奘,他却不由得信了。
玄奘接着说道:“智琰法师不仅学养深厚,更为难得的是,为人还极谦逊。他虽为弟子讲解《成实论》,却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赵州的道深法师,还劝弟子说,日后若有机缘定要前往赵州,再从道深法师学习此论。唉,这位老法师的人品学问,着实令弟子难以望其项背啊!”
道岳听玄奘言谈之间,对智琰法师极为敬重,不禁感叹。
他可不想跟玄奘讲什么法理,只知道眼前这位儒雅俊秀一脸谦恭地向自己讨教学问的家伙搞不好是个天才,于是开始就佛家义学方面的知识向他提问。
道岳是京城十大德之一,不光是高僧,而且是天下一等一的学者。大凡学者都有个毛病,非要拿自己压箱底的知识考察新人,道岳自然也不例外。
他接连问了六七个问题,玄奘始终畅言,对答如流。
道岳法师已经很久没遇到这么投缘的人了,一时间是越说越愉快,越说越带劲。双方你来我往,又是佛学又是诗文,早把其他人其它事忘在了一边。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寺院的晨钟尚未敲响,忙了一天的人们也都还沉浸在浓浓的睡梦之中……
空慧寺,一间寂静的禅房内,玄奘将一封书信轻轻折好,放在长捷兄长的床边。
随后,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悄然离开空慧寺,朝远处的锦江走去。
当他在老胡僧伊伐罗留下的那片贝叶经上读到那四句神秘的佛谒时,就已经在计划这一天了——
伊伐罗显然是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背井离乡,险些客死在这天府之国的异地他乡?他后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要写下那四句谒语,让他这个后辈能够“广利无边众”?
所有这一切玄奘都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这位菩萨既然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原传播佛法,自己难道连一个蜀地都走不出去吗?那么,菩萨又为什么要将这“般若之舟”付于自己呢?
江边的码头上,几位荆州客商正焦急地等待着他。这几日,玄奘已经将自己想要浮江而下,游历荆楚,北上赵州的打算向他们说了,对此,客商们热烈响应,甚至当他们得知玄奘没有得到官府审批的过所和公验时也毫不在乎。
他们告诉玄奘,大唐关禁,在边境或各割据势力接壤之处,执行得确实严格,至于国内各地区间的行止,其实颇为宽松。
“法师根本不用担心!”一个年轻客商大声说道,“依《唐律疏议》,私度关者,最重不过‘徒一年’,如果有人具保,还可减刑或者改收罚金。像法师这样的,给予豁免也说不定呢!本来嘛,一个和尚,只要有庙愿意收留,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又碍不着谁的事儿!”
另一名年纪大些的商人则要稳重得多:“要我看,法师无过所和公验,想要出川确实不易。不过若有人愿意结伴,倒是可以一试的。”
“我愿意!”那个年轻商人立即说道,“过几天,我们正要再往荆州去运一批货,法师就与我们搭伴同舟好了。嘿,你们说呢?”
他把脸转向另外几个商人,商人们都在旁边点头表示同意。
玄奘大喜,当即与众人约定时间在锦江码头见面。
这是玄奘生命中第一次不辞而别。
商船在锦江之上缓缓航行,河面的流光在阳光的照射下优雅地晃动着,如同一匹碧绿色的绸缎。一群织锦女工正在江边濯锦,那刚刚织好的蜀锦经过江水的濯洗,色泽更加鲜亮,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映在江中。
玄奘站在船舷边,默默地望着这快速后退的一切。
如蜀锦一般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再见了!
船行到了岷江,十日后又进入波涛滚滚的长江。
同行的客商们告诉玄奘,顺着长江向东航行,途经横切巫山的壮丽险峻的三峡,很快便可到达三楚大地。
“从益州到荆州,行船差不多要半个月,”那名鼓动玄奘私度关的年轻客商眉飞色舞地说道,“最难行的就是前面的峡谷了,山高峡长,水流湍急,特别是经过瞿塘峡时,必须紧贴峡谷航行百里,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撞上礁石!”
“法师别听他瞎掰扯,”那位年纪大些的商人轻捋胡须,慢悠悠地说道,“年轻人就喜欢夸大其词。我们往返长江水路已有多次,三峡虽险,却也没他说得那么邪乎,只要行船小心一些就不会有事,法师不用担心。”
玄奘微笑点头,他此刻心情极佳,看着两岸连绵不绝的不老青山,望着满眼令人心情舒畅的碧绿,只觉得天地之间无一处不是佛国,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夜里,一轮弯月倒映江中,给万里长江更增添了一分静美。玄奘靠着船舷,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
这弯弯的月亮,就是蜀地的化身吧?抑或是长捷兄长和众位法师的化身?
想到长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便在他心头激荡。
出家前,玄奘一直将这位佛门兄长看成是自己的榜样和引路人;出家后,兄长也一直像父亲一样照顾着他。
长捷始终认为,四弟的人生之路会同自己一样——从行者到沙弥,再受戒成为比丘,继而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师,日后若有机缘,或可住持一座寺院。兄弟相伴,学佛修行,共同进益,确是一件乐事。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玄奘自己也这么认为。
然而现在他明白了,世上没有相同的两条河流。
“法师这么晚了还不歇息,在看月亮吗?”那位老商人不知何时站到了他的身后,问道。
“是啊,”玄奘感叹道,“这月儿也有灵气,它像是知道玄奘从此便要远去,不知何日方能再回蜀地,因此一路之上都来伴随,为玄奘送行……”
老商人哈哈大笑起来:“法师到底是个读书人,虽然出家,却还带着几分书生气,看到月儿也能生出这许多感伤!其实这天地之间,哪里没有月亮呢?”
不错!天下处处有江水,时时有明月,我又何必感怀?
玄奘回转身,朝这位颇具佛性的老商人深施一礼。
又行了数日,眼前开阔的水路突然变得狭窄起来,滔滔江水被两岸的群山挤压得暴烈异常,江水轰鸣如鼓,掀起层层白浪奔腾东去,气势磅礴!
不用说,这便是那惊心动魄的七百里三峡了。
玄奘站在船头上,迎风而立,任三峡的风吹入他的广袖,鼓荡起身上的僧袍,情不自禁地诵起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的诗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中国文化是山水文化,古来圣贤都十分重视山水游历,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为一个个自然景观赋予了文化的特殊美感。
人,飘逸于丛林原野,漫游于名山大川,逍遥于天地怀抱,心灵便很容易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从而使性情得到升华。
玄奘此时便沉浸在这种情感之中,商船正在浪涛急流之中上下颠簸,不仅未让他觉得惊险,反倒有一种要长出翅膀,凌云飞渡的感觉。
出了三峡,便是荆门,荆门山和虎牙山南北对峙,长江从两山之间流过,天地忽然间就开阔了许多,崇山峻岭似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了。
玄奘回过头,朝来路上望了又望,却再也望不见连绵的巴山,只有那变化多姿的楚云,在烟水苍茫的江面上飘荡。
碧绿透明的江水,依然是锦江的颜色。翘首东望,江水遥接天边,那天水相接处便是大海吧?那海云升起的地方,会出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吗?
此时的玄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与长捷兄长这一别,从此便是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荆州便是当年陈慧曾担任过县令的江陵。
时隔多年,重新看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古城墙,玄奘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悲怆之感,幼时往事历历在目……
古城犹在,亲人却早已化做尘土,一念及此,心中便不禁隐隐作痛。
“阿弥陀佛……”他轻诵佛号,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荆州名刹天皇寺内,一场法会正在进行。
突然,一小僧来报:“成都空慧寺玄奘法师请求挂单,知客师父要我来禀报住持。”
住持大喜过望,立即站了起来:“这是佛光降临荆州啊,快快有请!”
原来,荆州自晋代以来,重佛的风气就极为浓厚,无论道俗均虔信佛法,只要是僧人设坛讲经,百姓们便会前去倾听供养。
天皇寺更是当地第一大寺,东晋法显、觉贤诸大德均曾在此驻锡译经,之后南齐的刘虬又在此著《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
此外,这里又是三论学派僧侣荟萃之地,天台宗圆熟教义之所在。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战乱,高僧流离,加之梁帝萧铣盘踞江陵之时,长江水运被阻多年,致使佛法鼎盛不再。
而蜀中高僧玄奘之名早已远播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荆州僧俗更是闻名已久,深盼能够亲闻经筵。却不曾想他能够出蜀入荆,到天皇寺挂单,难怪住持喜出望外,立即宣布暂停法会,带领阖寺僧众出门迎接。
玄奘到天皇寺的目的是为了度夏,顺便与荆州众法师共同参详、讨论各种佛学问题。他学问广博,为人又极谦逊,因而深受荆州僧俗的钦敬,纷纷邀请他开席讲解经论。
于是,玄奘便在天皇寺设坛开讲《摄大乘论》和《杂阿毗昙心论》,这两部经论均是玄奘极为熟悉的,讲起来便如水银泻地,滔滔不绝,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令听者如痴如迷。一时间,荆楚名僧闻风会聚。
此时的荆州由汉阳王李瓖都督暂管,他是唐朝宗室,又笃信佛法,听说玄奘法师在天皇寺讲经,便亲率群僚及僧俗有德之士,前来听讲。而这些人中,颇有一些佛学底蕴强的,每当玄奘讲完一段,便会立即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玄奘一一作答,他神态幽邃,辞气清雅,风采洒落,四方道俗无不为之倾倒赞叹,每天前来请益问法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前来问法的人,玄奘都很认真地做了解答,他善于从浅显处入手,故事和譬喻时常出现在口中,因而显得应对自如,又能令人听得清楚明白,一时间誉腾荆州。
这位青年法师非凡的气质和才华让李瓖敬慕不已,当即皈依到他的门下,并一再恳求玄奘留在荆州弘法。
然而玄奘内心仍惦记着漫漫求法之路,他在荆州已经住了半年,《摄论》、《毗昙》均已连讲三遍,如今严冬将至,他不想再停留了。
一日讲经完毕,汉阳王李瓖又到禅房内请教经义,玄奘趁机将自己想要游历四方,向各地名宿请益的心愿跟他说了,李瓖心中顿生敬意,当即为玄奘签发了过所和公验,这使得玄奘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国境内游学四方,寻师访道了。
临行前,李瓖又向玄奘施舍巨财,以做盘缠。加上来自各界的布施,各种供养一时堆积如山,而玄奘却一无所取,依然只身云游,沿江东下……
在苏州,玄奘拜访了当地名僧智琰法师。
智琰法师,字明璨,是隋代佛教“成实派”的代表人物。玄奘在四川就听说过他,知道他是苏州东寺的住持,不仅精通成实学派,而且对《涅槃》、《法华》、《维摩》等经典的研究也都极为深厚,名噪一时。听说他每个月都要在寺中集会一日,建斋讲经,听讲的信徒有五百多人。
玄奘对这位老法师仰慕已久,因此一直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同他结个法缘。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沿长江一路参学的玄奘一到苏州,立即就去智琰法师所在的东寺挂单。
智琰本性谦逊随和,与玄奘一见如故。本来他也只是把玄奘当成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小沙弥,可是没过几天,这位“小沙弥”的学问就让智琰法师感到了惊讶,他决定召集一批江汉名僧来与玄奘讨论佛学,实际上也是想试试这位少年才俊到底有多大本事。
说到辩经,玄奘自然是毫无异议,更不惧怕。他本来就是个参学僧,辩经既是他的强项,也是学习的方式。他愿意通过激烈的辩难窥见法理。
古代的学术辩论不仅讲口才,还讲修辞与气度。这方面魏晋时期的风范堪称是千古楷模。
《高僧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难数番,问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渐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抒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是而息。
汉传佛教的辩经都是对坐论道,讲话要不疾不徐,神色要不慌不忙。道恒只是“神色渐动,尘尾扣案”就输了,惹得“坐者皆笑”,若是有人急赤白脸,肯定就更招人笑话了。
在这场由智琰法师组织的法会上,众僧执经辩难,玄奘从容应对,不时妙语连珠,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听着玄奘与众人辩经,智琰法师初时还很镇定,但很快便汗不能禁,未等众人辩完,他便独自一人回到禅房,闷坐不语。
弟子们关切地前来询问,老法师竟悲叹一声道:“岂知桑榆之末光,而得见太阳初运晖!”
言毕潸然泪下,一种老之将至,有心无力的感慨油然而生。
自此以后,智琰法师就对玄奘执礼甚恭,而玄奘对智琰法师也极为尊敬,两人遂成忘年之交。
公元625年秋,玄奘离开苏州,转而向北,边走边学。
在相州,他师从慈润寺慧休法师学习《杂阿毗昙心论》,用了八个月时间,研究小乘毗昙学。
慧休法师常对人称赞道:“玄奘法师的才学当真少见得很,他的领悟力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
公元626年春天,玄奘告别了慧休法师,北上赵州,挂单在观音院,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道深法师,并拜道深法师为师,研习《成实论》。
这部论著是印度小乘佛教最后的经典之一,也是由小乘过渡到大乘空宗的一部重要著作。此论大约二世纪中叶写成,经鸠摩罗什译成中文后,影响甚广,在南朝齐、梁、陈间,逐渐形成成实学派。
隋朝时期,随着天台宗的兴起,成实学派渐渐衰落,而道深法师却是此学派的大师。
在赵州观音院,玄奘整整十个月足不出寺,白天向道深法师讨教疑难问题,晚上挑灯夜读,很快便理解了《成实论》的要义和精髓。
道深法师也非常喜欢玄奘,对他深厚的佛理和出众的悟性赞不绝口。
一日早课完毕,法师将玄奘请到自己的禅房,两人面对面坐下,许多没有说话。
还是玄奘先开了口:“师父有什么训示,请尽管道来。”
道深叹道:“玄奘法师,你千万不要这样讲,你虽年幼,学识却不在我之下。老衲今日确有一事,万望法师勿要推辞。”
玄奘合掌道:“师父请讲,弟子自当尽力而为。”
道深叹道:“法师来我寺中,已近一载,这里的情形想必你已知晓。老衲徒儿不少,可如奘师这般精进者,未见一人。如今我已年迈力弱,无常随时便至。而这寺中僧众,竟无一人可承我衣钵。老衲担心,这诺大一座观音院,于我寂灭之后香火渐歇。所以,我意欲求法师屈尊住持本寺,万望不要推辞。”
玄奘呆了一呆,这是一个令他既感动又为难的提议,道深法师的一片真情和爱才之心难以推托,但他只想学通诸法,又怎么会将脚步停留在这里呢?
思量片刻,玄奘恳切地说道:“师父一片见爱之情,弟子感激不尽。只是弟子生性愚鲁,多年来行脚参学,备餐众师之说,不仅未能统摄佛法要旨,反而从中产生了疑情,常常莫知适从。如若留在这里住持寺院,只怕是以盲引盲,断人慧命。所以,弟子只想再行游学,询答问疑,以便将佛法发扬光大。”
道深听后,叹了口气道:“我早知你意,只是不甘心而已。”
此时玄奘离开成都已有两年,从荆襄到吴扬,从江南到河北,四处参学、求证,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河北等省,可以说已踏遍大半个中原。
这段游学的经历,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当时的中国佛教界都非常重要。
对玄奘而言,在这种近似流浪的生活中,他既从各地名师那里汲取了知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旅行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的体能,为他日后的西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当时的中原佛教界而言,年轻的玄奘就像一阵龙卷风扫过,佛家各个派别的经论,各大法师的心得,无不被他深究参透,了然于胸,直至最后辩难,在当地佛界引发一场“地震”,然后任由他怀着疑惑离去……
茫茫大雪中,长安城终于出现在眼前。
这座古老的帝都南负秦岭,北临渭水,西濒沣、皂二水,东靠产、灞两河,河上有灞桥可过。
这是长安最有名的桥,桥上有驿站,且种有万株杨柳,据说到了春天,柳絮漫天飞扬,成为长安灞桥的一大景致。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送,因而灞桥又被时人称为“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为长安胜景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洒下离别的泪水。
玄奘现在就站在灞桥上,头顶上是真正的风雪,而非那充满诗意和淡淡离愁的“柳絮雪”。
此时正是深夜,借着白雪反射的光,仍然可以看到远处在冰雪覆盖下安静的长安城,虽经多年战乱,长安城依然壮观,那份骨子里的大气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
时间过得可真快,距上次来长安已经七年了吧?玄奘感慨地想着。
七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犹记得上次和兄长一起逃难到长安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当时,全国正处于各种势力割据的局面,天下沸腾,战火连绵,两千多万百姓死于非命!
在两京之间,灞河桥上,年少的他曾目睹尸横遍野,路陈饿殍,田地荒芜。那惨烈景象至今思之不寒而栗……
如今的他又回来了,驻足远望,这座大唐的国都在深夜里看上去是如此的安宁,垂直落下的大块雪花将它牢牢覆盖住,同南部的秦岭、北方的渭水连成一个整体,活像一个躺在棉被里的婴儿……
不知不觉,东方渐渐发白,随着城内钟鼓报晓的声音,一座雄伟壮阔的长安城显现在关中平原的大地上。
估计着城门已经打开,他把冻僵的手放在嘴边哈着,又用力搓了搓,便牵着小白龙的缰绳,举步朝着长安的方向走去。
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把他身后的脚印覆盖……
踩着脚下咯吱咯吱的积雪,玄奘走进了通化门,这是长安三个东城门中最靠北的一个。
同七年前比起来,今日的长安要恢弘壮阔得多,整座城市规划严谨,百坊千里,犹如棋局一般整齐。
城中道路笔直宽阔,尤其是那条宽五百余尺,可容四十七辆马车并行的朱雀大街,当玄奘置身其上时,心中着实发出一阵惊叹!
新生的大唐帝国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呈现出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景象。而国都长安,正是这太平景象的集中体现。
不过,对于玄奘来说,这座城市只是他修学的一站,来此的目的是聆听各位高僧的讲座,解决心中的疑难。此刻的他绝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自己便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长安城变化极大,但玄奘多年游历,有着极强的方向感,根本不用担心会迷路。事实上,自从离开蜀地后,两年来,他独自一人南北参学,广谒高僧大德,芒鞋踏遍大半个中国,既使是那些初次涉足之地,都鲜有迷路之时,更何况长安已经是第二次来了。
此时的他凭着记忆一直往西,很快便找到了西市东南方向的崇贤坊,大觉寺就座落在这里。
寺院客堂之中,稍稍有些发福的知客僧正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僧人。
多年的风吹日晒,使他原本白晰的皮肤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一身粗麻布做的短褐,由于浆洗得太多,看上去单薄而又破旧,肩头等处甚至磨得只剩几根丝线,堆积着尚未融化的雪花;背上背着一只斗笠,脚上的僧鞋沾满雪泥,一副风尘仆仆的托钵僧模样。
知客僧不觉皱起了眉头:“你是哪里来的和尚?到大觉寺来做什么?”
“弟子玄奘,乃是参学僧,慕名至此,欲随道岳法师学习《阿毗达磨俱舍论》。”玄奘一面回答,一面双手呈上戒牒。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一部总结小乘各种学说向大乘有宗过渡的重要论著,论中详尽地描述了佛家的时空观念等重要思想。真谛论师曾将它译成中文二十二卷,而这里的住持道岳法师又著有《俱舍论疏》二十二卷,成为中原研究俱舍论的大家,远近闻名。是以玄奘一到长安,便直奔大觉寺而来。
知客和尚显然没听过玄奘的名字,那戒牒也只是随便瞄了一眼便被他随手扔在案上,冷笑道:“道岳法师乃京城十大德之一,岂是你这无名小僧说见就见的?”
玄奘略略一怔,随即问道:“既然如此,可否容小僧在此挂单?”
知客僧有些不耐烦:“你要留在大觉寺,可有银米攒单吗?”
“攒单?”听到这个词,玄奘惊讶极了,他从蜀地游学至长安,从来都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挂单,这一路不知住过多少寺院,从未吃过闭门羹,更未听说过“攒单”二字。
“京城米贵,不攒单,随便哪里来的野和尚都跑来这里骗吃骗喝,大觉寺如何供养得起?”知客僧的声音冰冷如刀。
“师兄此言差矣,”玄奘正色肃然道,“不管哪座寺院的银米,都是檀越们供养四方僧宝的。岂可因僧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寺院而起分别之念?”
知客僧没有想到这个前来挂单的小和尚居然敢跟他顶嘴,顿时勃然大怒:“哪里来的野和尚?不好好呆在自己庙里念经,跑到这里来说嘴!大觉寺总共就这么大点地方,什么人都来噌饭吃,你当那白花花的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快走快走,这儿没有多余的地方收留你!”
说到这里,他将袍袖一拂,转身便走,摆出一副送客的架势。
玄奘起身道:“师兄请留步!”
“还有什么话说?”知客僧满脸的不耐烦。
“知客师父,”玄奘走上前,恳切地说道,“弟子虽无银米攒单,扫地担柴还是会的,可否容弟子在此做个行堂?”
知客僧皱着眉头,再次打量了一下玄奘,这个年轻僧人虽说看上去单薄了点儿,但由于常年在外东奔西走,身子骨倒还颇为结实。
“好吧,”他勉为其难地说道,“看你初来乍到,我就行个方便吧。你到后院的斋堂去找石顽,让他给你安排点活干。”
“多谢师父。”玄奘合掌道。
那个叫石顽的是一名粗壮热情的伙头僧,他将玄奘领到斋堂,笑道:“师兄先在这里吃点东西,然后我再带你去寮房,先安顿下来再说。”
“多谢师兄,”玄奘称谢道,“知客师父要玄奘凡事听从师兄的安排。”
“有啥好安排的?”石顽倒是颇为豪气,“你就跟着师兄弟们扫扫庭院,打打杂也就是了。”
“是,”玄奘答应一声,又问,“请问师兄,道岳法师最近讲经吗?”
“好像……不怎么讲了,”石顽道,“师兄问这个做什么?法师便是讲经,咱们做行堂的也没工夫听;便是听,也弄不明白啊。”
“有些法师讲经就很通俗,不难听懂的。”玄奘道。
这时,另一位伙头僧捧出一盘香气四溢的菜,笑道:“师兄你算来着了!尝尝本寺的红烧斋鱼,包你喜欢!”
玄奘看着盘子里那条活灵活现的“斋鱼”,不禁皱起了眉头,合掌轻诵一声:“阿弥陀佛!”
石顽呵呵一笑:“师兄别怕,这鱼虽说做得挺像,却是本寺最有名的素菜,绝无半点荤腥!师兄就请放心食用吧。”
玄奘摇头道:“我知道这是素的,只是……还请师兄端走吧。”
“怎么?”石顽奇怪地问道。
玄奘道:“明明是素食,却偏要做成飞禽走兽的模样,一来过于着相,二来还是断不了杀生之念啊。”
“师兄这是什么话?”那伙头僧不高兴地说道,“若是我们有杀生之念,干脆直接吃肉好了,又何必费这个事?”
玄奘摇头道:“佛门弟子做素食的时候却还想着肉,又怎能算得上清净?岂不与我们所学有违吗?”
“你……”那伙头僧顿时气得语塞。
“好了好了,这位师兄既然不吃,那就端走吧。”石顽对那个伙头僧道。
“这小和尚哪来的?这么多毛病,不吃拉倒!”伙头僧低声骂了一句,将盘子一端就走开了。
玄奘再次向石顽打听道岳法师讲经之事,石顽叹了口气:“师兄有所不知,最近几年,京城里那班道士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门心思就想把咱佛门灭掉。听说那个太史令傅栾,已经为此上了好几道表文了。又有一班道士儒生,三天两头上寺院来辩论挑战,还向前来上香的居士们分发那个什么《老子化胡经》。道岳法师这些日子已经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哪儿还有工夫讲经啊?”
这些事情,玄奘在荆州时就已经听说了,此时又听石顽这么一说,不禁皱紧了眉头。
长安的冬晨格外寂静,树上、屋顶、地面,都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天上还在簌簌地往下落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天地之间,除了这个单调的声音,别的什么都不见……
但很快,一阵清脆的打板声便打破了这一宁静,那是寺院开始起床了。
接着,一声磬响,清澈悠长,寺院早课的唱诵声就伴随着这声清脆的声响悠然传出。
玄奘提着水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聆听,就如幼年时第一次听到这声音一样,他再一次感受到一种玉宇澄清的意境。
奇怪!为什么自己以前做早课时没有这种感觉呢?还是因为当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会有什么感觉了?
“嘿!在这发什么呆呢?”石顽走过他的身边,笑问道。
“没什么。”玄奘自嘲地摇了摇头,跟着石顽朝水井边走去。
天气寒冷,水井已被一层坚冰牢牢地封冻住,玄奘用绳子系住一块大石头,朝下一掷,随着一声闷响,冰上只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
“哈哈!”石顽笑道,“玄奘师兄,别看你会讲故事,论力气还是不行啊。看我的!”
说罢哈了哈手,袖子向上一捋,三下两下,便将这块石头拉上来抱住,再用力朝下一掷,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冰块应声碎裂。
“如何?”石顽得意地问道。
玄奘点头赞叹:“还是师兄厉害。”
石顽一边往上提水一边说:“我这算什么厉害?不过有股子蛮力罢了。师兄你才厉害,肚子里学问多,还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大伙儿都听入迷了。今晚还讲吗?”
“只要师兄们爱听,玄奘当然会讲。”
“爱听!哪有不爱听的?”石顽笑道,“只是不知这么多的故事,师兄都是从哪儿听来的?”
玄奘道:“这些大都是经书里讲过的,师兄平常不阅经吗?”
石顽摇了摇头。
两人担了水往回走,石顽道:“我听人说,经书都是很神圣的,只要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我想我又不是每个字都认识,万一读错了怎么办?所以还是不读的好。”
玄奘奇道:“师兄是听谁说,经书读错一个字就要下地狱的?”
石顽想了想,道:“我也忘了是听谁说的了,反正都这么说。”
“这纯粹是魔说,”玄奘道,“只有不愿意让三宝弟子读经阅藏的魔罗,才会这般出言恐吓的。难道佛菩萨讲经说法是为了给众生下圈套吗?”
“说得也是啊……”石顽喃喃自语,顿时有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这段日子以来,玄奘一直都在大觉寺里做行堂,始终没有机会见到道岳法师。但他觉得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是以做得非常安心。每晚的晚课时间,他都抽空给同一寮舍的行堂们讲佛经里的故事。
“这雪怎么下个没完没了?”寮舍内,石顽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和飘飞的雪花,抱怨道。
玄奘盘坐在广单上,缓缓说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看不见的落雪,覆盖着理想和希望。”
“玄奘师兄的话总是有深意的,”一个叫觉行的僧人笑道,“今晚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对呀,”另外几个行堂也随声附和,“你别老讲经中的故事,讲个新的吧。”
玄奘想了想,道:“好吧,我给你们讲一个小和尚修佛的故事吧。”
十几个行堂立刻围拢过来,簇拥着他,听他开讲——
有一个小沙弥,在山间小庙里修习了三年佛法,自觉已经掌握了佛理,便要下山。
老僧问他道:“你自觉已悟佛理了吗?”
小沙弥点头道:“是的师父。”
“既如此,”老僧指着院内一口大水缸道,“你若能把此缸填满,便可离去。”
小和尚看着那口水缸,心里暗道,这还不容易?
他花了一整天时间,从山下运来许多石块,填满水缸,回来向师父禀报。
老僧道:“你觉得水缸已满?”小沙弥点头。
老僧过去,取一钵沙,随手倒入,沙子立刻渗入不见。
小沙弥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良久后,才垂头丧气地去取沙子填入水缸。填满后,又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师父,自己已经将水缸填满了。
老僧不言,过去舀一瓢水,倒入缸中,转瞬即逝。
小沙弥恍然而悟,惭愧合十,再也不提下山之事。
“这小沙弥太笨了!”石顽笑道。
“怎么?”玄奘问。
石顽说:“水缸水缸,当然是用来装水的。他应该一开始就用水填满水缸。”
“这样就可以满了吗?”玄奘笑问道。
“难道还能再装?”石顽瞪着眼问。
玄奘也不说话,笑着看圆安,这个在第一天给他做红烧斋鱼的伙头僧。现在他知道,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僧人们做面食。
圆安憨憨地说道:“石顽师兄,就算你往缸里装满了水,我还是可以再往里加一些面的。”
众人哈哈大笑,石顽顿时呆住。
玄奘笑道:“其实,我们修行人都不过是这个小沙弥,常以一点点成就而自傲。殊不知,人的知识就像画圆,你知道的越多,越容易发觉自己的无知。”
“谁说的?”石顽还是有些不服气,“如果我把水缸里装满水,再将这些水放在外面冻成冰,这样总该满了吧?”
“这主意不错,”大伙儿道,“不过,那也得是像这样的冬天才行啊。”
玄奘见话题转移,也便随缘而转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好好的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因为太冷了呗。”有人说。
“不错,”玄奘感慨地说道,“人心就如同水一样,原本是温暖的柔和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可是这个世界的冷却让它变成了冰,变成了冰的水不再温暖柔和,而是寒气森然、坚硬无比,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清凉的柔和的,可在这三界火宅之中,它又会变得无比燥热,化成烟气消逝,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人心如水,原本是宁静的柔和的,可是有时嗔心大发,又会化为洪水巨浪,在汹涌中迷失自我,乃至伤害世界。”
听了这话,人们都沉默不语,许久,才听圆安轻轻说道:“我有时就会嗔心大发,怎么修行也回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比如上次,师兄不肯吃我做的斋鱼,我就很生气。”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无妨,”玄奘道,“想要回复到那种清净柔和的状态,其实很容易,只要当下明了就行了。但要永远让心清净柔软,就要修行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有了般若智慧,自然就不会有嗔心了。”
觉行道:“我平日里也打坐,可是却定不下来,因为时时会有恶念冒出来。我们能控制住自己的心,让它什么都不去想吗?”
“你控制不了就不必去控制,”玄奘道,“念头生起来就让它生起来,关键是你要学会察照,念头一起你就知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行喃喃自语,似有所悟。
玄奘接着说道:“我们的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的,就像流水一样,你控不控制它,它都一样清净。因此,你不需要有意去压抑妄念,而是要转依如来藏,妄念自然就会消失。以石压草,一念不生的方法是错误的。”
觉行若有所悟地点头。
“师兄所言甚是,”石顽心悦诚服地点头道:“我刚来大觉寺时,道岳法师要我在这里做行堂,还说,这也是一种修行。我心里一直不服气,觉得他这是瞧不起我。现在看来,法师一点儿都没说错。”
“做行堂当然是修行的一部分。”玄奘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在净土寺里做了三年的童行,当真受益非浅。
又是一个清晨,大觉寺的沙弥及行堂们照例早早地起床,两个小沙弥在冷风中哈手跺脚地跑去将寺门打开,行堂们则拿着扫帚,清扫着院中的积雪,准备迎接那些到寺院里赶早香的居士们。
一名中年人大踏步走了进来,骂骂咧咧地说道:“你们这都什么佛法呀?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烦恼更多!”
他声音很大,惹得很多香客都围了过来。
站在大殿前的道岳法师不禁摇了摇头——这段日子,太多前来捣乱的人了。
“施主请了,”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传入他的耳中,“其实施主学不学佛不是关键,关键是您的烦恼是否能真正减少。”
中年人一愣,这才注意到说话的是一个手执扫帚的扫地僧,不禁大怒:“你是个什么东西?一个脏兮兮的扫地僧也敢说话?”
道岳法师也觉得有些奇怪,他认出说话的僧人名叫觉行,是寺中的一个行堂。这觉行原本是一介武夫,三年前为避仇家才躲进了寺院,像他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剃度为僧的,因此只能在此做个行者。
“这觉行平常说话做事一向粗鲁,经书是一本都不读的,也没听人说起他有多高的佛学素养,怎么今日突然变得文质彬彬起来了呢?”道岳法师一面想着,一面朝这边走了过来。
“观人不洁,皆自己心不洁之故。”觉行对那人说道。
“正是。”一些来上香的居士们一起点头。
“小僧送施主一句话吧,”觉行又道,“万事皆有因果,凡夫难以勉强,因缘聚合之时,花开见佛之日。”
听到这句颇具禅意的话,周围的僧侣居士们都哄然叫好。
那人见此情形,知道无法再说,口中又骂了几句,急急地走了。
居士们小声议论着:“佛门真是人才辈出啊,一个扫地的行者都有如此道行,更别说那些大法师了。”
“道岳法师可是罗汉转世,他调教出来的还能错得了?”
“这大概就是那些人总也灭不了佛的缘故吧……”
“说起来,道岳法师可是有阵子没讲经了……”
“咦?刚才我还看到法师了呢,现在哪去了?”
……
此时的道岳法师已经拦住了即将回寮房的觉行,问道:“行者出言不俗,这段日子一直都在参研佛法吗?”
觉行忙恭恭敬敬地合掌道:“回大师话,弟子一向业障深重,难近佛法。幸好菩萨慈悲,让弟子得遇玄奘师兄。这一个多月以来,弟子每晚都跟玄奘师兄学习佛法,只是生性愚鲁,没有学到多少。”
“你说的是谁?!”道岳法师大吃一惊,忍不住抬高了声音。
也难怪他吃惊,他刚刚在客堂接待了一位从荆州来的大施主,此人布施极厚,并且声称,他是在荆州听了玄奘法师讲经后才皈依佛门的。
而在此之前,道岳就已经听说过玄奘,苏州的智琰法师组织江南群僧辩经,竟然败于一位青年才俊,这故事早就传到了京城佛教界。
觉行对道岳法师的反应有些奇怪,他当然不知道,一个时辰前,这位高僧还在想:那个玄奘法师,什么时候能来长安呢?到时可定要见上一见。如今突然从一个行堂口中听到这个名字,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反应自然也就格外激烈了。
不过他毕竟是京城十大德之一,生性稳重,很快便定下心来,又随便问了几句后,便对觉行说:“你去吧。”
旋即便转身回禅房去了。
这天晚上,道岳法师没有去做晚课,而是直接来到行堂的寮舍前。
刚刚踏上门前湿滑的台阶,他就听到一个声音,陌生而又清朗,正在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脸上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要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当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弟子只是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那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道:“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说到这里,佛陀又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假如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岂不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佛陀继续说道。
“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的,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此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不要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于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听到这里,一个声音感叹道:“佛陀真是一个伟大的导师!”
道岳法师听出,这是石顽的声音。
“师兄,你犯了那个弟子同样的错误了。”这是觉行的声音。
“我知道,”石顽道,“可我实在想不起别的词来称赞他。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为什么伟大,可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先前那个讲故事的声音说道:“佛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要别人盲目地崇拜他,他也不会盲目地贬低别人。在他的眼中没有敌人,有的只是等待渡化的众生。他有这样的自信,让弟子们在比较中获得最终的真理。”
“是啊……”几个声音一起说道。
道岳法师听得入了神,不觉伸手推开虚掩的门,他看到行堂们都盘坐在长长的广单上,往昔的粗鲁全都不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虔诚。而坐在他们中间的,是一位面容清俊,年不过双旬的年轻僧人,正用舒缓温和的语调为大家讲法。他面含微笑,仿佛眼中的一切都令他充满喜悦。
见法师进来,行堂们全都大吃一惊,忙穿鞋下地,合掌行礼。
“不必多礼,”道岳法师摆了摆手,眼睛仍停留在那个讲故事的年轻人身上,“行者绝非寻常之人。敢问法号?”
“不敢,”僧人合掌答道,“弟子玄奘,拜见道岳法师。”
果然是他!道岳法师上下打量着玄奘,忍不住感叹道:“想不到把江汉群僧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四方诸德都深为折服的玄奘法师竟然如此年轻,真是后生可畏啊!”
玄奘觉得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的名声居然已经传到了京城。
“大师千万别这么说,弟子愧不敢当。听说大师精通《阿毗达磨俱舍论》,弟子此行是特来拜师求教的。”玄奘说罢,伏身顶礼。
道岳连忙伸手将他搀起:“法师太过谦了,不知法师到大觉寺有多久了?”
“快四十天了。”玄奘答道。
“四十天……”道岳法师先是一呆,随即叹道,“老衲今日还想,玄奘法师何时会来长安?想不到法师早已至此,且在我这寺中做了这么久的行堂,老衲昏味,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说到这里,颇有自责之意。
玄奘却微微一笑:“佛门时时处处皆是修行,弟子年少之时曾在东都净土寺中做过童行,受益非浅,这回重操旧业,倒也未见生疏。”
见玄奘说得轻松,道岳法师也便释然地笑了。
道岳的师父是大译经师真谛的及门弟子道尼法师,当真谛的得意弟子智恺去世之后,以道尼为首的十二人,曾在真谛面前立誓弘传《摄论》与《俱舍》。真谛在广州译出的《摄大乘论》与《俱舍论》,能够弘传到北方,以致成立宗派,都是道尼几个的功劳。后来,年轻的道岳慕名来到北方,师从道尼法师,研究俱舍学,成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
和当年的道岳一样,玄奘此行,同样是慕名而来,拜师学法。
“法师这些年来云水天涯,遍访名师,想是参悟良多?”引领着玄奘走在寺院的回廊之中,道岳法师开口问道。
玄奘摇头苦笑道:“弟子愚鲁,虽有众多大德劳神施教,却还是有很多疑难不解。特别是近两年来,参悟没有多少,困惑倒是日增。”
道岳法师笑了:“法师何必过谦,中原佛界盛传玄奘法师乃佛门希世之才啊。老衲听说,苏州的智琰大师与法师辩难失败,竟然伤心得哭了?”
“那些都不过是大家的谬赞罢了,当不得真,”玄奘道,“至于智琰大师的悲叹,不是因为不及玄奘,而是因为道之不弘,法理难解。”
道岳惊讶不已,这于一些传言,他确实是有些半信半疑的,觉得其中必有夸大之处。可如今见了玄奘,他却不由得信了。
玄奘接着说道:“智琰法师不仅学养深厚,更为难得的是,为人还极谦逊。他虽为弟子讲解《成实论》,却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赵州的道深法师,还劝弟子说,日后若有机缘定要前往赵州,再从道深法师学习此论。唉,这位老法师的人品学问,着实令弟子难以望其项背啊!”
道岳听玄奘言谈之间,对智琰法师极为敬重,不禁感叹。
他可不想跟玄奘讲什么法理,只知道眼前这位儒雅俊秀一脸谦恭地向自己讨教学问的家伙搞不好是个天才,于是开始就佛家义学方面的知识向他提问。
道岳是京城十大德之一,不光是高僧,而且是天下一等一的学者。大凡学者都有个毛病,非要拿自己压箱底的知识考察新人,道岳自然也不例外。
他接连问了六七个问题,玄奘始终畅言,对答如流。
道岳法师已经很久没遇到这么投缘的人了,一时间是越说越愉快,越说越带劲。双方你来我往,又是佛学又是诗文,早把其他人其它事忘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