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提婆达多的信徒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般若羯罗有些担忧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笑道:“我知道师兄慈悲,你就把他们的行为当作是一种苦修好了。”
苦修?玄奘苦笑不已。
他知道印度有很多苦修者,各自修持着从远古时期便传承下来的种种稀奇古怪的“苦行”。
这段日子以来,他除了每天清晨到恒河岸边打坐读书外,有时也到附近的森林里转转,在那里,他见到了更多的苦行者,大多数是婆罗门教徒和耆那教徒,也有一小部分不知是什么教徒,只知道他们之中有的奉日月为教,有的奉水火为教……恒河两岸的热带丛林似乎就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印度人自古就有在森林中漫游悟道的古老习惯,甚至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森林团体。他们一般不受社会和法律的限制,但其内部却有自己的律条。
这些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可谓千奇百怪,多数人以草为衣,有的只披着树皮树叶,有的完全赤身裸体;他们实行简陋的、饥饿的修行方式,只吃一些草木花果,有一天吃一顿饭的,有两天、三天、甚至七天才吃一顿饭的;他们白天翘起一脚,只用另一只脚站立,晚上就睡眠在尘土里,有的甚至睡在荆棘之上、水火之侧,使身体经受水深火热般的考验。总之,他们的修行方式是自惩性的,是极端痛苦的。
“你们为何要修炼这样奇特的苦行呢?”记得有一天,玄奘实在忍不住了,向几个天衣派的耆那教徒发问道。
“修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教徒这样回答他,“如果容易,那岂不是人人都能修行?想要修行,就必须吃常人无法吃的苦头。”
“可是,贫僧还是不明白,你们要用这种方式求得什么样的果报呢?”他问。
那教徒回答道:“我们修炼这种种苦行,为的是要升天。”
“升天?”玄奘皱起了眉头,“天界虽然快乐,可一旦福德用尽,还是会跌落下来,继续轮回六道,最终还是要受尽种种痛苦。你们为什么要修行这种因行,最终得到的仍是痛苦的果报呢?”
那个天衣派教徒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这时旁边冲过来几个人,手执藤条冲他吼道:“你这个贪图享乐的异乡人,不要用你那套罪恶的思想来影响我们!”
说着,便挥起手中的藤条朝他身上抽打过来,他只好狼狈地逃离了这群苦修者。
那一天,当他离开那片丛林时,竟意外地遇到了几位佛教沙门,他们坐在树下,脖子上挂着念珠,腰间缠了一块裹裆布,露出骨瘦如柴的身体。
玄奘初时以为这些人是瑜伽行者,便停下脚步,诚心向他们请教。几句问话之后,才知道,他们并非修定,而是在用苦行的方式追求智慧和解脱。
“你们怎么会认为这么做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呢?”玄奘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那几位沙门摇头道:“我知道你是释迦的信徒,只知道追求享乐,我们的修行方式你是不会理解的。”
“难道你们不是释迦的信徒?”玄奘反问道。
“我们信奉提婆达多的教义。”那几位沙门答道。
听到“提婆达多”这个名字,玄奘顿时呆住了。
作为一个博览群经的高僧,玄奘当然知道提婆达多是何许人也——他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的亲哥哥。幼时曾与太子悉达多共习诸艺。由于他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因而各方面都非常优异,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常起争竞之心,嫉恨始终比他强的悉达多。
悉达多成道后,提婆达多也随其出家。在开始的十二年里,他的表现还好——
据《十诵律》记载,提婆达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
《出曜经》中则说他:“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
“于佛法中,信敬心清净。”
然而经过十二年的苦修,提婆达多仍未证入“阿罗汉”果位,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潜伏着“贪、嗔、痴、慢、疑”的种子,这些种子虽然暂时被压抑,然而在遇到足以引发其滋长的因缘时,还是会开出有毒的花,结出有毒的果来。
提婆达多向往“神通力”,他认为大家之所以尊敬佛陀,就是因为他有神通。
其实他不知道,佛陀受人尊敬是因为有般若智慧,是以伟大的人格来感化一切众生,这与神通无关。然而提婆达多的心被无明遮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一层。
提婆达多向佛陀乞求神通之道。佛陀很清楚自己这位堂弟的性格,因此回答他道︰“你拥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启迪内在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才是使自己解脱的不二法门。神通并不是万能的利器,也无法解脱轮回之苦。”
佛陀甚至委婉地劝他还俗,做在家弟子来拥护佛法,不要在僧团中惹是生非。
但是提婆达多始终不服,他瞒着佛陀去请求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大阿罗汉,没想到这两个人也同样拒绝了他的请求,只教他观察佛陀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在碰了一鼻子灰后,提婆达多仍不死心,又把目光瞄准了他的亲弟弟——在佛陀身旁担任侍者的阿难。
阿难在佛弟子当中,号称“多闻第一”,他所听闻的佛法数量之多,为其他弟子所不及。而且阿难性情温和,当时尚未证得阿罗汉果,对于兄长的求教动机,也未深刻理解,于是便一五一十地将听闻到的神通修习法门教给了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得到神通修习法门之后,立即到山林旷野处努力修习,凭借着自身的聪明与坚持,他很快便进入四禅,又由四禅生起了神通力。
原本对佛陀就不敬服的提婆达多,在拥有了神通之后,自信心大幅膨涨,权力欲也随之增强。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梵行者,理所应当得到大众的崇敬与供养。
于是,他开始向佛陀索取统辖僧团的权力。
佛陀慈和地对他说:“僧团之中人才济济,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等等,人品、学识、修为都在你之上,他们才能继承我的法统,领导我的弟子。你初入门径,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才好。”
这番话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便想到了要报负。
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毗娑罗是佛陀最早的拥护者,虔信三宝。他的儿子阿阇世却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物。提婆达多施展神通,轻易打动了阿阇世王子,受到王子的供养。他决定,借助阿阇世王子的力量,达到自己篡夺僧团领导权的目的。
阿阇世王子对提婆达多十分恭敬信任,他在王舍城附近为提婆达多建立了富丽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车的物品供养。这样,提婆达多的门下渐渐聚集了很多弟子,他的名望日渐增高。
然而这些“名闻利养”,反而损害了他的修行,令他将苦心获得的神通又丢失了个干净。于是他的苦行修养更加精严,我慢心愈发炽盛,更加企求统摄僧众的权力。他的弟子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人时常毁谤舍利弗、目犍连等佛陀弟子,他本人则开始煽动阿阇世王子发动政变,弑杀父王,篡夺王位,实现他设想中的“新王——阿阇世,新佛——提婆达多”的目的。
阿阇世王子终于听从了提婆达多的唆使,将频毗娑罗王幽闭于七重室内,从而提前登上了王位。提婆达多便以阿阇世王为政治靠山,逼迫佛陀将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
然而佛陀再一次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提婆达多感到非常羞辱,他怀恨在心,竟然决定使计加害佛陀。
他向阿阇世王借来八名武士,企图刺杀佛陀,但是没有成功,刺客们反而被佛陀感化,皈依佛门了。
就在提婆达多派人行刺后不久,有一天清晨,佛陀走到院外,看到很多弟子手拿木棒禅杖,声音嘈杂。佛陀问他们在做甚么,众人回答道:“我们听说提婆达多要加害佛陀,为防万一,所以才集结在此。”
佛陀微笑着告诉他们:“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你们用棍棒刀杖对棍棒刀杖,这不是究竟的办法。放心,佛陀早就准备好了,佛陀的应身也还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要入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留在这个世间。你们去修道吧,守护住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紧的!”
听到佛陀的开示后,比丘们惭愧地散去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佛陀的忍让不以为然。
一日佛陀外出化缘,远远的看见提婆达多来了,佛陀便拐入另外一条道路,避免与其相见。弟子们见师父这么做,纷纷出言相询。
有的说:“佛陀为什么要避开提婆达多呢?难道佛陀怕他吗?”
还有的居然问:“是不是因为提婆达多是大贤能者,佛陀为了尊敬他才避开来,给他让道的呢?”
佛陀的回答是:“我既不是怕他,也不是尊敬他。只是不想与他相逢。他现在满怀嗔念,你去招惹他,只会令他的恶念更加炽盛,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不要触犯他,不要同他辩论,一切麻烦就会减少。”
佛陀虽然不记恨提婆达多,但是提婆达多却不打算放过佛陀。他将一头大象用酒灌醉,引到佛陀的必经之路上,在佛陀经过时将醉象放出,企图以此谋害如来。
他想,醉象是畜生,不通人情,绝不会再像刺客那样被佛陀感化,这一次,佛陀一定会亡身于醉象的蹄下。
那一天,佛陀身边的弟子们见醉象冲来,有的弃师而逃,有的挺身而出,不料那头醉象跑到佛陀面前时,突然跪倒……
这惊险又离奇的一幕令提婆达多大失民心,受到公众舆论的强烈谴责。
提婆达多屡屡加害佛陀,都没有成功。而佛陀却于此时救渡了被阿阇世王关在地牢中的频毗娑罗王及他的母后韦提希,终使阿阇世王明白,自己残害父亲,逼迫母亲是极大的罪恶。他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
但是此刻为时已晚,阿阇世王的全身长满恶疮,臭秽难当。文武百官纷纷延请婆罗门仙人来宫中为王治病消灾,但是无一见效。他心如死灰,自知业报现前,地狱的果报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了。
这时,他的异母兄长——神医耆域前来探视,询问他的病况。阿阇世王悲伤地说道:“我的病很严重,因为这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业力引起的病。我想这世上的任何良药都无法治好我的病苦了。我日夜悔恨,懊恼过去的罪孽,以至无法入眠。你虽是天下名医,恐怕也救不了我。”
耆域答道:“我的确无法医治大王的病,当今世上能解除大王病苦的,只有佛陀一人。”
听了这话,阿阇世王更加惭愧,他苦笑道:“佛陀?佛陀会救我吗?我曾经听信提婆达多的怂恿,派人去刺杀他,那头醉酒的狂象也是他从我这里借去的……”
“大王!”耆域打断他的话道,“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一切众生。不分贫富贵贱,同等救度。他准许尊贵的跋提迦王子等人出家,也准许出身下贱的优波离出家;他接受富贵的须达多长者的供养,也接受贫女的布施;他感化大迦叶等人加入僧团,也方便劝导贪欲的难陀披剃;他为自己的弟子说法,也为外道尼干子说法。大王,诸佛世尊,大悲普覆,怨亲平等,佛陀更是视一切众生如佛子罗睺罗,还请大王不要疑虑!
“说到医术,佛陀才是无上医王。大王的苦恼既然是从心而生,那就要先从根本上把心病医好,然后才能治身体上的病。”
听完耆域这番话,阿阇世王即刻放宽心胸,请他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前去拜访佛陀,哀求忏悔。
耆域回答说:“大王!佛法中没有哪一天不是良辰吉日,重病的人必须立即寻求良医治病,哪里还能再拖延等待呢?大王既然要向佛陀忏悔灭罪,那么今天就起程吧。”
耆域引阿阇世王来到佛陀面前,阿阇世王真心向佛陀忏悔,佛陀身放光明,犹如月光,照在王的身上,恶疮马上痊愈,顿感轻安无比。
紧接着,佛陀又为阿阇世王传授了三皈五戒,并宣说治国之道,勉励国王以正法治民,多行仁政,必得民众尊敬。阿阇世王听闻妙法,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与信心,不禁感激泣泪,跪在佛前作礼,又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等物供养佛陀,发愿保护佛教,保护僧团。
据说,阿阇世王离开的时候,佛陀曾略有遗憾地对弟子说:“此人若不是犯了弑父之罪,今日就证初果了……”
阿阇世王从此依教奉行,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提婆达多的计划再一次失败了。
提婆达多随佛出家十二年都没有证得圣果,他不是阿罗汉,却残忍地加害了一位阿罗汉。
那是竹林精舍的莲花色比丘尼,是一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有一回,提婆达多来到竹林精舍大闹,莲花色比丘尼出面呵责了他几句,提婆达多一气之下,竟然一拳将莲花色比丘尼打死,犯下了杀阿罗汉的重罪!
不久,他又开始在僧团内部制造分裂,他主张僧团内应实行更加严苛的戒律,并且标新立异地提出了五条戒律:
第一,比丘必须住在森林里。进村落者有罪;
第二,比丘只能托钵乞食,日中一食。受人请食者有罪;
第三,比丘只能穿着垃圾堆里找到的破布做成的袈裟,即“粪扫衣”。着居士衣者有罪;
第四,比丘必须住在树下。住房屋者有罪;
第五,比丘不可以食用酥、盐、鱼、肉。食鱼肉者有罪。
事实上,这五条在佛陀的僧团中也是鼓励的,但不强迫,也不放在戒律之中。佛陀是宽容的,他实行的是“中道”的戒律。
然而苦行在印度毕竟是有传统的,提婆达多的这一号召,很快召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大约有五百名比丘支持他提出的五条戒律。
般若羯罗有些担忧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笑道:“我知道师兄慈悲,你就把他们的行为当作是一种苦修好了。”
苦修?玄奘苦笑不已。
他知道印度有很多苦修者,各自修持着从远古时期便传承下来的种种稀奇古怪的“苦行”。
这段日子以来,他除了每天清晨到恒河岸边打坐读书外,有时也到附近的森林里转转,在那里,他见到了更多的苦行者,大多数是婆罗门教徒和耆那教徒,也有一小部分不知是什么教徒,只知道他们之中有的奉日月为教,有的奉水火为教……恒河两岸的热带丛林似乎就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印度人自古就有在森林中漫游悟道的古老习惯,甚至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森林团体。他们一般不受社会和法律的限制,但其内部却有自己的律条。
这些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可谓千奇百怪,多数人以草为衣,有的只披着树皮树叶,有的完全赤身裸体;他们实行简陋的、饥饿的修行方式,只吃一些草木花果,有一天吃一顿饭的,有两天、三天、甚至七天才吃一顿饭的;他们白天翘起一脚,只用另一只脚站立,晚上就睡眠在尘土里,有的甚至睡在荆棘之上、水火之侧,使身体经受水深火热般的考验。总之,他们的修行方式是自惩性的,是极端痛苦的。
“你们为何要修炼这样奇特的苦行呢?”记得有一天,玄奘实在忍不住了,向几个天衣派的耆那教徒发问道。
“修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教徒这样回答他,“如果容易,那岂不是人人都能修行?想要修行,就必须吃常人无法吃的苦头。”
“可是,贫僧还是不明白,你们要用这种方式求得什么样的果报呢?”他问。
那教徒回答道:“我们修炼这种种苦行,为的是要升天。”
“升天?”玄奘皱起了眉头,“天界虽然快乐,可一旦福德用尽,还是会跌落下来,继续轮回六道,最终还是要受尽种种痛苦。你们为什么要修行这种因行,最终得到的仍是痛苦的果报呢?”
那个天衣派教徒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这时旁边冲过来几个人,手执藤条冲他吼道:“你这个贪图享乐的异乡人,不要用你那套罪恶的思想来影响我们!”
说着,便挥起手中的藤条朝他身上抽打过来,他只好狼狈地逃离了这群苦修者。
那一天,当他离开那片丛林时,竟意外地遇到了几位佛教沙门,他们坐在树下,脖子上挂着念珠,腰间缠了一块裹裆布,露出骨瘦如柴的身体。
玄奘初时以为这些人是瑜伽行者,便停下脚步,诚心向他们请教。几句问话之后,才知道,他们并非修定,而是在用苦行的方式追求智慧和解脱。
“你们怎么会认为这么做就能够得到无上智慧呢?”玄奘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那几位沙门摇头道:“我知道你是释迦的信徒,只知道追求享乐,我们的修行方式你是不会理解的。”
“难道你们不是释迦的信徒?”玄奘反问道。
“我们信奉提婆达多的教义。”那几位沙门答道。
听到“提婆达多”这个名字,玄奘顿时呆住了。
作为一个博览群经的高僧,玄奘当然知道提婆达多是何许人也——他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的亲哥哥。幼时曾与太子悉达多共习诸艺。由于他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因而各方面都非常优异,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常起争竞之心,嫉恨始终比他强的悉达多。
悉达多成道后,提婆达多也随其出家。在开始的十二年里,他的表现还好——
据《十诵律》记载,提婆达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
《出曜经》中则说他:“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
“于佛法中,信敬心清净。”
然而经过十二年的苦修,提婆达多仍未证入“阿罗汉”果位,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潜伏着“贪、嗔、痴、慢、疑”的种子,这些种子虽然暂时被压抑,然而在遇到足以引发其滋长的因缘时,还是会开出有毒的花,结出有毒的果来。
提婆达多向往“神通力”,他认为大家之所以尊敬佛陀,就是因为他有神通。
其实他不知道,佛陀受人尊敬是因为有般若智慧,是以伟大的人格来感化一切众生,这与神通无关。然而提婆达多的心被无明遮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一层。
提婆达多向佛陀乞求神通之道。佛陀很清楚自己这位堂弟的性格,因此回答他道︰“你拥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启迪内在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才是使自己解脱的不二法门。神通并不是万能的利器,也无法解脱轮回之苦。”
佛陀甚至委婉地劝他还俗,做在家弟子来拥护佛法,不要在僧团中惹是生非。
但是提婆达多始终不服,他瞒着佛陀去请求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大阿罗汉,没想到这两个人也同样拒绝了他的请求,只教他观察佛陀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在碰了一鼻子灰后,提婆达多仍不死心,又把目光瞄准了他的亲弟弟——在佛陀身旁担任侍者的阿难。
阿难在佛弟子当中,号称“多闻第一”,他所听闻的佛法数量之多,为其他弟子所不及。而且阿难性情温和,当时尚未证得阿罗汉果,对于兄长的求教动机,也未深刻理解,于是便一五一十地将听闻到的神通修习法门教给了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得到神通修习法门之后,立即到山林旷野处努力修习,凭借着自身的聪明与坚持,他很快便进入四禅,又由四禅生起了神通力。
原本对佛陀就不敬服的提婆达多,在拥有了神通之后,自信心大幅膨涨,权力欲也随之增强。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梵行者,理所应当得到大众的崇敬与供养。
于是,他开始向佛陀索取统辖僧团的权力。
佛陀慈和地对他说:“僧团之中人才济济,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等等,人品、学识、修为都在你之上,他们才能继承我的法统,领导我的弟子。你初入门径,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才好。”
这番话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便想到了要报负。
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毗娑罗是佛陀最早的拥护者,虔信三宝。他的儿子阿阇世却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物。提婆达多施展神通,轻易打动了阿阇世王子,受到王子的供养。他决定,借助阿阇世王子的力量,达到自己篡夺僧团领导权的目的。
阿阇世王子对提婆达多十分恭敬信任,他在王舍城附近为提婆达多建立了富丽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车的物品供养。这样,提婆达多的门下渐渐聚集了很多弟子,他的名望日渐增高。
然而这些“名闻利养”,反而损害了他的修行,令他将苦心获得的神通又丢失了个干净。于是他的苦行修养更加精严,我慢心愈发炽盛,更加企求统摄僧众的权力。他的弟子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人时常毁谤舍利弗、目犍连等佛陀弟子,他本人则开始煽动阿阇世王子发动政变,弑杀父王,篡夺王位,实现他设想中的“新王——阿阇世,新佛——提婆达多”的目的。
阿阇世王子终于听从了提婆达多的唆使,将频毗娑罗王幽闭于七重室内,从而提前登上了王位。提婆达多便以阿阇世王为政治靠山,逼迫佛陀将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
然而佛陀再一次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提婆达多感到非常羞辱,他怀恨在心,竟然决定使计加害佛陀。
他向阿阇世王借来八名武士,企图刺杀佛陀,但是没有成功,刺客们反而被佛陀感化,皈依佛门了。
就在提婆达多派人行刺后不久,有一天清晨,佛陀走到院外,看到很多弟子手拿木棒禅杖,声音嘈杂。佛陀问他们在做甚么,众人回答道:“我们听说提婆达多要加害佛陀,为防万一,所以才集结在此。”
佛陀微笑着告诉他们:“佛陀的生命,不是用人力可以防护的,这是异教徒的作风。你们用棍棒刀杖对棍棒刀杖,这不是究竟的办法。放心,佛陀早就准备好了,佛陀的应身也还没有到要离开世间的时候。即使将来要入涅槃,佛陀的法身,仍然会永远留在这个世间。你们去修道吧,守护住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紧的!”
听到佛陀的开示后,比丘们惭愧地散去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佛陀的忍让不以为然。
一日佛陀外出化缘,远远的看见提婆达多来了,佛陀便拐入另外一条道路,避免与其相见。弟子们见师父这么做,纷纷出言相询。
有的说:“佛陀为什么要避开提婆达多呢?难道佛陀怕他吗?”
还有的居然问:“是不是因为提婆达多是大贤能者,佛陀为了尊敬他才避开来,给他让道的呢?”
佛陀的回答是:“我既不是怕他,也不是尊敬他。只是不想与他相逢。他现在满怀嗔念,你去招惹他,只会令他的恶念更加炽盛,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不要触犯他,不要同他辩论,一切麻烦就会减少。”
佛陀虽然不记恨提婆达多,但是提婆达多却不打算放过佛陀。他将一头大象用酒灌醉,引到佛陀的必经之路上,在佛陀经过时将醉象放出,企图以此谋害如来。
他想,醉象是畜生,不通人情,绝不会再像刺客那样被佛陀感化,这一次,佛陀一定会亡身于醉象的蹄下。
那一天,佛陀身边的弟子们见醉象冲来,有的弃师而逃,有的挺身而出,不料那头醉象跑到佛陀面前时,突然跪倒……
这惊险又离奇的一幕令提婆达多大失民心,受到公众舆论的强烈谴责。
提婆达多屡屡加害佛陀,都没有成功。而佛陀却于此时救渡了被阿阇世王关在地牢中的频毗娑罗王及他的母后韦提希,终使阿阇世王明白,自己残害父亲,逼迫母亲是极大的罪恶。他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生悔悟。
但是此刻为时已晚,阿阇世王的全身长满恶疮,臭秽难当。文武百官纷纷延请婆罗门仙人来宫中为王治病消灾,但是无一见效。他心如死灰,自知业报现前,地狱的果报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了。
这时,他的异母兄长——神医耆域前来探视,询问他的病况。阿阇世王悲伤地说道:“我的病很严重,因为这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业力引起的病。我想这世上的任何良药都无法治好我的病苦了。我日夜悔恨,懊恼过去的罪孽,以至无法入眠。你虽是天下名医,恐怕也救不了我。”
耆域答道:“我的确无法医治大王的病,当今世上能解除大王病苦的,只有佛陀一人。”
听了这话,阿阇世王更加惭愧,他苦笑道:“佛陀?佛陀会救我吗?我曾经听信提婆达多的怂恿,派人去刺杀他,那头醉酒的狂象也是他从我这里借去的……”
“大王!”耆域打断他的话道,“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一切众生。不分贫富贵贱,同等救度。他准许尊贵的跋提迦王子等人出家,也准许出身下贱的优波离出家;他接受富贵的须达多长者的供养,也接受贫女的布施;他感化大迦叶等人加入僧团,也方便劝导贪欲的难陀披剃;他为自己的弟子说法,也为外道尼干子说法。大王,诸佛世尊,大悲普覆,怨亲平等,佛陀更是视一切众生如佛子罗睺罗,还请大王不要疑虑!
“说到医术,佛陀才是无上医王。大王的苦恼既然是从心而生,那就要先从根本上把心病医好,然后才能治身体上的病。”
听完耆域这番话,阿阇世王即刻放宽心胸,请他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前去拜访佛陀,哀求忏悔。
耆域回答说:“大王!佛法中没有哪一天不是良辰吉日,重病的人必须立即寻求良医治病,哪里还能再拖延等待呢?大王既然要向佛陀忏悔灭罪,那么今天就起程吧。”
耆域引阿阇世王来到佛陀面前,阿阇世王真心向佛陀忏悔,佛陀身放光明,犹如月光,照在王的身上,恶疮马上痊愈,顿感轻安无比。
紧接着,佛陀又为阿阇世王传授了三皈五戒,并宣说治国之道,勉励国王以正法治民,多行仁政,必得民众尊敬。阿阇世王听闻妙法,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与信心,不禁感激泣泪,跪在佛前作礼,又以种种宝幢、幡盖、香花、璎珞等物供养佛陀,发愿保护佛教,保护僧团。
据说,阿阇世王离开的时候,佛陀曾略有遗憾地对弟子说:“此人若不是犯了弑父之罪,今日就证初果了……”
阿阇世王从此依教奉行,成为佛教僧团的大护法,提婆达多的计划再一次失败了。
提婆达多随佛出家十二年都没有证得圣果,他不是阿罗汉,却残忍地加害了一位阿罗汉。
那是竹林精舍的莲花色比丘尼,是一位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有一回,提婆达多来到竹林精舍大闹,莲花色比丘尼出面呵责了他几句,提婆达多一气之下,竟然一拳将莲花色比丘尼打死,犯下了杀阿罗汉的重罪!
不久,他又开始在僧团内部制造分裂,他主张僧团内应实行更加严苛的戒律,并且标新立异地提出了五条戒律:
第一,比丘必须住在森林里。进村落者有罪;
第二,比丘只能托钵乞食,日中一食。受人请食者有罪;
第三,比丘只能穿着垃圾堆里找到的破布做成的袈裟,即“粪扫衣”。着居士衣者有罪;
第四,比丘必须住在树下。住房屋者有罪;
第五,比丘不可以食用酥、盐、鱼、肉。食鱼肉者有罪。
事实上,这五条在佛陀的僧团中也是鼓励的,但不强迫,也不放在戒律之中。佛陀是宽容的,他实行的是“中道”的戒律。
然而苦行在印度毕竟是有传统的,提婆达多的这一号召,很快召来了众多的追随者,大约有五百名比丘支持他提出的五条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