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完美的财政翻身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成了资本家,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国有资本在天启九年,则在继续消化北方市场,如今北方各省都纳入了改革范围,别说是国有资本的商业利益,就是政府财政税收就在疯狂的往上窜。
过去免税的特权阶级都交税了,商人也全面交税,尽管北方市场没有南方市场繁荣,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经济刺激等等手段下去,如今北方市场已经要比南方市场繁荣了,商业越发达,税收越高。
朝廷财政在这样的改革之下,已经越来越充裕了,而且这些年朱由校花钱也省,朝廷的财政赤字已经完全消除,每年还有盈余。
“皇上,今年内帑的钱还是没花出去。”皇后张嫣最近有点发愁,内帑的钱不怎么该往哪花。
如今宫内话费,朱由校都是交给皇后去打理,内帑有多少钱也不是很了解,问道:“内帑还剩多少钱没花完?”
“去年就剩下一百多万,去年年底银行那边又分了五百万过来。”张嫣有些无奈的说道:“这么多钱花得掉啊!宫内可没那么多花钱的地方,各地赈灾捐款也花不掉这么多钱。”
“分红是有点多,既然花不完,那就拿点钱出来盖个图书馆、博物馆什么的也好。”朱由校想了想说道,皇家财团国有化之后,皇室还留有5%的股份,去年盈利实际上达到两千万元左右,不过其中1500万继续用于财团投资,只有500万元的分红。
这是朱由校私人的钱,怎么花看自己喜好。
“图书馆?博物馆?”皇后奇怪的问道:“图书馆是藏书楼吗?”
“对,就是藏书楼,不过这个藏书楼可以对外开放,只要是大明百姓都可以免费进去看书,还可以办理借书证,把图书带回去阅读。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大明也需要建一个比较大的图书馆了。把各种孤本之类的书籍复印几份备好,免得一些古籍失传。”朱由校对皇后解释道,“另外那个博物馆就是收藏各种文物、古董,允许百姓买票进入参观。”
“这些钱还是花不掉的话。那还可以再修一座皇家剧院,或者把钱投到皇家大学去,用来兴办教育。”朱由校说道。
“臣妾明白了。”张嫣大受启发,顿时知道这钱该怎么花了。
对于花钱方面,朱由校还是很谨慎的。个人享受方面的东西不能铺张,只要不寒酸就行。
花不完的钱用来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剧院、学校,都是功在千秋的事。
千万不能学唐朝的李隆基,给他老子修个陵园就花了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整天沉溺于个人享受,搞个什么梨园,尽管是发展了艺术,但也发展太过了。结果出了个安禄山,整个国家直接就完蛋了。
如今大明的国家财政和君主个人花费已经是彻底的分家了。已经不是刚登基那会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国家财政收入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家不能再碰国库一分钱。
当然皇帝还是要有收入的,否则哪里受灾了,捐个款的钱都拿不出来,那就太寒酸了。
国有资本财团5%的股份的分红已经十分的恐怖了,这两年财团资本迅猛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以至于此时朱由校的内帑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花。
不久之后,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就确定了下来,由皇室内帑出资建设。第一年先投个300万元进去。
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朝臣们的支持,一个个积极得不得了,一个个又捐书又捐文物的。
大明民间的藏书风气很浓烈,各地到处都有藏书楼。不过因为是私人所有,并不完全对外开放。
实际上这是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下来,那些有文化的群体尝到了甜头,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注重文化的底蕴与教育。但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那就是文化垄断比较严重。
特别是中国文化又精英文化。普通寒门子弟所受到的教育与富家子弟是没办法相比的。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寒门子弟不容易出头,除非是很努力,又有一定的天赋。
皇家图书馆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只要是大明子民,都可以进入其中看书。首先一个就是地方要大,朱由校直接把图书馆与博物馆建在了王恭厂,那里地盘够大,正好这些项目把灾后重建也给搞定了。
皇家图书馆面积很大,收藏的图书也非常巨大,并将图书分类存放,各类图书都有。什么文学、农业、军事、小说、四书五经、百家典籍一应俱全,而且还扩印了不少孤本,对图书的收藏活动将持续不断的进行。
市面上出版的图书,只要有价值的都收藏。
同时朱由校下令编写‘天启百科全书’,对万事万物进归类总结,这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不过谁让皇帝有钱,而且还有人。
至于博物馆,能摆放的东西那就多了。这年头的大明,文物没有外流,本国文物太多了。
能进皇家博物馆的,不是具备代表某个时代面貌的古董,就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光是抄家就弄到了不少顶级文物,何况皇宫里也有不少文物。
除了皇帝在往博物馆送文物,朝臣们,还有国有资本财团的那些红顶商人们,一个个都在向博物馆捐赠文物。
天启九年,皇家图书馆与皇家博物馆的成立,对大明来说有重要的意义,皇家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官方收藏图书,保障文化传承的地方。只要是孤本和一些古籍,都会进行备份,以免因为战乱和火灾被毁。
同时还对许多书籍进行了整理,修编天启百科全书,更是一个大工程,陆续参与到其中的文人多达上万人。
这一系列的政策,就是在整理、发展文化资源。
博物馆则变成了一个记录着文明与历史发展的地方,不过朱由校不会在博物馆摆放其他国家的文物,那是一种炫耀行为。掠夺到海外文物,私下收藏就好了,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并不是很道德。
这个世界阴阳共生,有人做了好事。肯定也有人做坏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世界又是‘阳主阴从’,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还怕被人知道,那么性质还不算太恶劣,如果一个人是光明正大的做坏事。性质就非常恶劣了。
就像是贪污一样,偷偷的贪点钱,能贪去算本事。但光明正大的贪污,那就非常恶劣。
抢了别人的文物,还要公然拿出来显摆、展览,是非常没道德的行为。大明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有时候坏事可以做,但不能做得光明正大。
不久之后,又成立了一个皇家剧院。这个剧院各取所长,不论本土还是西方都是来所不拒。葡萄牙人卖到大明的很多乐器。很快就出现了在了皇家剧院。皇家剧院倒是没花多少钱,就是建筑花了点钱。同时养人花了一些钱,不过皇室也就养了一些乐器方面拥有特长的艺人。
各种戏曲之类的艺人,全部看市场。
皇家剧院成立开始,就是走半市场化模式,能吸引观众买票入场观看的艺人留下,混不开的艺人让道,没有公家铁饭碗给他们吃。通常能进入皇家剧院的艺人,都是闯荡出了一些名气的。
皇家剧院刚成立,便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火爆了起来。皇家剧院的设施最为气派。而且还充满艺术气息。而且请的又是各省名家艺人前来演出,更有各种音乐表演,很快就让皇家剧院变成了代表大明艺术巅峰的殿堂。
能有这样的效果,无非就是整合优良资源。而那些有名头的艺人。同样喜欢去皇家剧院表演。皇家剧院不仅给的报酬高,而且这代表着一种官方的认可。上过皇家剧院的舞台,那相当于是给皇帝表演。
尽管朱由校仅是偶尔带着皇后和妃子们出宫去看表演,并不是天天都去。但这并不重要,只要上了这个舞台,那些艺人的出场价马上就涨。
以至于很多接到邀请的各省艺人。不辞辛苦的赶到京城到皇家剧院表演。
很多艺人来到京城之后就在京城扎了根,此时的京城称之为遍地黄金都不为过。这里不仅是大明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当前国有资本财团的大本营,也发挥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北方物产尽管没有南方丰富,但随着不断的对外扩张和海外殖民活动,输送回来的物产也极为丰富。
在这里权贵遍地、富商遍地。而且这里是天子脚下,没有什么权贵敢在这里乱来。特别是经过一番改革之后,这里行政效率高,而且也比较人性化。
此时的京城,有发展艺术的经济基础。有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日子好过了自然要享受,能养得起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艺人。
特别是权贵多的地方,很多人过的闲啊!有大把的时间去看戏听曲,而一些很富裕但人们却很忙的地方,这些艺人的生存土壤则没那么旺盛。
此前给那些盐商唱戏的扬州艺人,此时大部分都跑到京城来了。扬州的盐商没落了,没那个经济基础,也没那么多闲人捧他们的场。不过朱由校对戏曲并不是很痴迷,平时看也会看一些,但更喜欢听纯音乐。
在乐师们的努力下,各种本土、西方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相结合之下,玩出了诸多花样,一个曲子用不同的乐器相配合演奏,有许多新鲜感。
整个京城在朱由校的治理之下,此时已经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北方消退。
南方只要不改革,显然也不会有什么战争,南方一旦发生战争,肯定是因为改革的原因。
反倒是西南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这个年代的西南地区汉人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没有经历明末乱世,没那么汉人因为战乱跑到西南。
西南土司太多,汉人数量不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明王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条件完全并不上满清时期。
不过西南暂时倒也没什么叛乱,尽管依旧天灾不断,天下总体还算是太平的。
这样的天下太平,却是建立在外部扩张和对外贸易掠夺之上的,天启九年年末,一支商船队在胶州湾扬帆起航,这支船队一路向东,前往檀香山和美洲西海岸。这支船队拥有三十多艘商船,满载人员与货物,一个月后,又有五十多艘商船起航前往美洲,这些商船不断的驶向美洲,拉开了开发美洲的序幕,并且正式开通美洲贸易航线。
此时的大明,已经拥有四千余艘远洋商船,这些商船为大明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但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船还是太少了。
大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完全的追求更多贵金属为本质目的,掠夺世界的贵金属是需要不断进行的,但大明更需要的是各种资源,例如粮食和各种工业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随着对海外开发的不断深入,为了运输这些大宗商品,需要的商船也越来越多。
大部分商船实际上都是在东北亚、中南半岛、南洋、澳洲,以及大明沿海跑运输,运输着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大宗商品。
朝廷此时已经不再动用徭役在京杭大运河运输粮食了,北方各省所需的大米都是直接从台湾、中南半岛和南洋运到北方港口,效率完爆河运,成本降低许多倍。
大明的危局已经被朱由校给盘活了,到了年末,朝廷全年的财政收入进行全面统计之后,达到了惊人的6.2亿元,财政收入完美的打了个翻身仗,并经开始呈现出碾压南方财阀的局势。
大明的双王格局,已经快要分出胜负了。
那些向政治伸出触手的江南资本,根本比不上朝廷财政增长的速度,以及国有资本成长的速度。
在朝廷的多方位围堵之下,大明的大资本商人势力已经被遏制了资本成长空间,而国有资本则在快速增长。
北方经济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最大的秘诀还是发行了纸币,避免了货币紧缩的现象发生。扼杀生产的往往不是通膨,而是通缩,天灾时粮价暴涨,往往会造成受灾地区产生严重的通缩,天灾过后大家都没钱了,而奸商们又不把钱花出来,进而产生大量失业,随之而来就是汹涌的土地兼并,直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天启九年北方市场在纸币的大量发行下,产生了轻微的通膨,对经济非常利好。
货币多了,带动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货币依旧值钱。货币量多了,税收自然也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的快速上涨,实际上还是改革所带动的。随着北方各省全面纳入改革,接下来几年税收增长速度则会放缓。(未完待续。)
皇帝成了资本家,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国有资本在天启九年,则在继续消化北方市场,如今北方各省都纳入了改革范围,别说是国有资本的商业利益,就是政府财政税收就在疯狂的往上窜。
过去免税的特权阶级都交税了,商人也全面交税,尽管北方市场没有南方市场繁荣,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经济刺激等等手段下去,如今北方市场已经要比南方市场繁荣了,商业越发达,税收越高。
朝廷财政在这样的改革之下,已经越来越充裕了,而且这些年朱由校花钱也省,朝廷的财政赤字已经完全消除,每年还有盈余。
“皇上,今年内帑的钱还是没花出去。”皇后张嫣最近有点发愁,内帑的钱不怎么该往哪花。
如今宫内话费,朱由校都是交给皇后去打理,内帑有多少钱也不是很了解,问道:“内帑还剩多少钱没花完?”
“去年就剩下一百多万,去年年底银行那边又分了五百万过来。”张嫣有些无奈的说道:“这么多钱花得掉啊!宫内可没那么多花钱的地方,各地赈灾捐款也花不掉这么多钱。”
“分红是有点多,既然花不完,那就拿点钱出来盖个图书馆、博物馆什么的也好。”朱由校想了想说道,皇家财团国有化之后,皇室还留有5%的股份,去年盈利实际上达到两千万元左右,不过其中1500万继续用于财团投资,只有500万元的分红。
这是朱由校私人的钱,怎么花看自己喜好。
“图书馆?博物馆?”皇后奇怪的问道:“图书馆是藏书楼吗?”
“对,就是藏书楼,不过这个藏书楼可以对外开放,只要是大明百姓都可以免费进去看书,还可以办理借书证,把图书带回去阅读。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大明也需要建一个比较大的图书馆了。把各种孤本之类的书籍复印几份备好,免得一些古籍失传。”朱由校对皇后解释道,“另外那个博物馆就是收藏各种文物、古董,允许百姓买票进入参观。”
“这些钱还是花不掉的话。那还可以再修一座皇家剧院,或者把钱投到皇家大学去,用来兴办教育。”朱由校说道。
“臣妾明白了。”张嫣大受启发,顿时知道这钱该怎么花了。
对于花钱方面,朱由校还是很谨慎的。个人享受方面的东西不能铺张,只要不寒酸就行。
花不完的钱用来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剧院、学校,都是功在千秋的事。
千万不能学唐朝的李隆基,给他老子修个陵园就花了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整天沉溺于个人享受,搞个什么梨园,尽管是发展了艺术,但也发展太过了。结果出了个安禄山,整个国家直接就完蛋了。
如今大明的国家财政和君主个人花费已经是彻底的分家了。已经不是刚登基那会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国家财政收入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家不能再碰国库一分钱。
当然皇帝还是要有收入的,否则哪里受灾了,捐个款的钱都拿不出来,那就太寒酸了。
国有资本财团5%的股份的分红已经十分的恐怖了,这两年财团资本迅猛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以至于此时朱由校的内帑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花。
不久之后,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就确定了下来,由皇室内帑出资建设。第一年先投个300万元进去。
皇家图书馆和皇家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朝臣们的支持,一个个积极得不得了,一个个又捐书又捐文物的。
大明民间的藏书风气很浓烈,各地到处都有藏书楼。不过因为是私人所有,并不完全对外开放。
实际上这是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下来,那些有文化的群体尝到了甜头,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注重文化的底蕴与教育。但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那就是文化垄断比较严重。
特别是中国文化又精英文化。普通寒门子弟所受到的教育与富家子弟是没办法相比的。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寒门子弟不容易出头,除非是很努力,又有一定的天赋。
皇家图书馆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只要是大明子民,都可以进入其中看书。首先一个就是地方要大,朱由校直接把图书馆与博物馆建在了王恭厂,那里地盘够大,正好这些项目把灾后重建也给搞定了。
皇家图书馆面积很大,收藏的图书也非常巨大,并将图书分类存放,各类图书都有。什么文学、农业、军事、小说、四书五经、百家典籍一应俱全,而且还扩印了不少孤本,对图书的收藏活动将持续不断的进行。
市面上出版的图书,只要有价值的都收藏。
同时朱由校下令编写‘天启百科全书’,对万事万物进归类总结,这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不过谁让皇帝有钱,而且还有人。
至于博物馆,能摆放的东西那就多了。这年头的大明,文物没有外流,本国文物太多了。
能进皇家博物馆的,不是具备代表某个时代面貌的古董,就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光是抄家就弄到了不少顶级文物,何况皇宫里也有不少文物。
除了皇帝在往博物馆送文物,朝臣们,还有国有资本财团的那些红顶商人们,一个个都在向博物馆捐赠文物。
天启九年,皇家图书馆与皇家博物馆的成立,对大明来说有重要的意义,皇家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官方收藏图书,保障文化传承的地方。只要是孤本和一些古籍,都会进行备份,以免因为战乱和火灾被毁。
同时还对许多书籍进行了整理,修编天启百科全书,更是一个大工程,陆续参与到其中的文人多达上万人。
这一系列的政策,就是在整理、发展文化资源。
博物馆则变成了一个记录着文明与历史发展的地方,不过朱由校不会在博物馆摆放其他国家的文物,那是一种炫耀行为。掠夺到海外文物,私下收藏就好了,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并不是很道德。
这个世界阴阳共生,有人做了好事。肯定也有人做坏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世界又是‘阳主阴从’,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还怕被人知道,那么性质还不算太恶劣,如果一个人是光明正大的做坏事。性质就非常恶劣了。
就像是贪污一样,偷偷的贪点钱,能贪去算本事。但光明正大的贪污,那就非常恶劣。
抢了别人的文物,还要公然拿出来显摆、展览,是非常没道德的行为。大明作为一个文明国家,有时候坏事可以做,但不能做得光明正大。
不久之后,又成立了一个皇家剧院。这个剧院各取所长,不论本土还是西方都是来所不拒。葡萄牙人卖到大明的很多乐器。很快就出现了在了皇家剧院。皇家剧院倒是没花多少钱,就是建筑花了点钱。同时养人花了一些钱,不过皇室也就养了一些乐器方面拥有特长的艺人。
各种戏曲之类的艺人,全部看市场。
皇家剧院成立开始,就是走半市场化模式,能吸引观众买票入场观看的艺人留下,混不开的艺人让道,没有公家铁饭碗给他们吃。通常能进入皇家剧院的艺人,都是闯荡出了一些名气的。
皇家剧院刚成立,便在这样的经营理念下火爆了起来。皇家剧院的设施最为气派。而且还充满艺术气息。而且请的又是各省名家艺人前来演出,更有各种音乐表演,很快就让皇家剧院变成了代表大明艺术巅峰的殿堂。
能有这样的效果,无非就是整合优良资源。而那些有名头的艺人。同样喜欢去皇家剧院表演。皇家剧院不仅给的报酬高,而且这代表着一种官方的认可。上过皇家剧院的舞台,那相当于是给皇帝表演。
尽管朱由校仅是偶尔带着皇后和妃子们出宫去看表演,并不是天天都去。但这并不重要,只要上了这个舞台,那些艺人的出场价马上就涨。
以至于很多接到邀请的各省艺人。不辞辛苦的赶到京城到皇家剧院表演。
很多艺人来到京城之后就在京城扎了根,此时的京城称之为遍地黄金都不为过。这里不仅是大明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当前国有资本财团的大本营,也发挥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北方物产尽管没有南方丰富,但随着不断的对外扩张和海外殖民活动,输送回来的物产也极为丰富。
在这里权贵遍地、富商遍地。而且这里是天子脚下,没有什么权贵敢在这里乱来。特别是经过一番改革之后,这里行政效率高,而且也比较人性化。
此时的京城,有发展艺术的经济基础。有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日子好过了自然要享受,能养得起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艺人。
特别是权贵多的地方,很多人过的闲啊!有大把的时间去看戏听曲,而一些很富裕但人们却很忙的地方,这些艺人的生存土壤则没那么旺盛。
此前给那些盐商唱戏的扬州艺人,此时大部分都跑到京城来了。扬州的盐商没落了,没那个经济基础,也没那么多闲人捧他们的场。不过朱由校对戏曲并不是很痴迷,平时看也会看一些,但更喜欢听纯音乐。
在乐师们的努力下,各种本土、西方以及少数民族乐器相结合之下,玩出了诸多花样,一个曲子用不同的乐器相配合演奏,有许多新鲜感。
整个京城在朱由校的治理之下,此时已经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北方消退。
南方只要不改革,显然也不会有什么战争,南方一旦发生战争,肯定是因为改革的原因。
反倒是西南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这个年代的西南地区汉人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没有经历明末乱世,没那么汉人因为战乱跑到西南。
西南土司太多,汉人数量不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明王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条件完全并不上满清时期。
不过西南暂时倒也没什么叛乱,尽管依旧天灾不断,天下总体还算是太平的。
这样的天下太平,却是建立在外部扩张和对外贸易掠夺之上的,天启九年年末,一支商船队在胶州湾扬帆起航,这支船队一路向东,前往檀香山和美洲西海岸。这支船队拥有三十多艘商船,满载人员与货物,一个月后,又有五十多艘商船起航前往美洲,这些商船不断的驶向美洲,拉开了开发美洲的序幕,并且正式开通美洲贸易航线。
此时的大明,已经拥有四千余艘远洋商船,这些商船为大明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但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船还是太少了。
大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完全的追求更多贵金属为本质目的,掠夺世界的贵金属是需要不断进行的,但大明更需要的是各种资源,例如粮食和各种工业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随着对海外开发的不断深入,为了运输这些大宗商品,需要的商船也越来越多。
大部分商船实际上都是在东北亚、中南半岛、南洋、澳洲,以及大明沿海跑运输,运输着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大宗商品。
朝廷此时已经不再动用徭役在京杭大运河运输粮食了,北方各省所需的大米都是直接从台湾、中南半岛和南洋运到北方港口,效率完爆河运,成本降低许多倍。
大明的危局已经被朱由校给盘活了,到了年末,朝廷全年的财政收入进行全面统计之后,达到了惊人的6.2亿元,财政收入完美的打了个翻身仗,并经开始呈现出碾压南方财阀的局势。
大明的双王格局,已经快要分出胜负了。
那些向政治伸出触手的江南资本,根本比不上朝廷财政增长的速度,以及国有资本成长的速度。
在朝廷的多方位围堵之下,大明的大资本商人势力已经被遏制了资本成长空间,而国有资本则在快速增长。
北方经济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最大的秘诀还是发行了纸币,避免了货币紧缩的现象发生。扼杀生产的往往不是通膨,而是通缩,天灾时粮价暴涨,往往会造成受灾地区产生严重的通缩,天灾过后大家都没钱了,而奸商们又不把钱花出来,进而产生大量失业,随之而来就是汹涌的土地兼并,直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天启九年北方市场在纸币的大量发行下,产生了轻微的通膨,对经济非常利好。
货币多了,带动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货币依旧值钱。货币量多了,税收自然也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的快速上涨,实际上还是改革所带动的。随着北方各省全面纳入改革,接下来几年税收增长速度则会放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