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沥泉神枪下册 > 七十五(1) 两胡伏诛三岔口, 二吴送亲十字坡

七十五(1) 两胡伏诛三岔口, 二吴送亲十字坡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十五(1)两胡伏诛三岔口,二吴送亲十字坡

    话说沥重分兵分完毕,把脸一沉。道,

    “我们现在是部队编制,凡事必讲军规军法,纪律的执行,必规法作保证。我们今天这个押车队也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我先把军法公布一遍。”

    说话之间,沥重虽然不在军帐,但万千威严总是在。

    众人见她一介女流,身着皓月乌云甲,微风吹过,铮铮作响,头戴貔貅紫金盔,阳光之下,闪闪有光。马车之上,高人一等,讲话刚健有力,斩钉截钉,言简意赅,但条理分明。军中十罚十斩,十功十赏,说得清清楚楚,不由大家不服。

    沥重讲完问道:

    “大家听清楚了?”

    “听清楚了,听清楚了。”

    大家应答,稍有不齐。

    “怎么枪队说话有气无力,比刀班差这许多?”沥重厉声问道,

    “枪班可有人不服军规?”

    “没有!”此次回答,音震如雷。回答音落,再无人作声,只听远处蛙噪蝉鸣,更显得庄重肃穆。沥重这才满意。

    此刻,已届申时,太阳开始西斜。但由于夏天天长,那骄阳仍高高在上。晴空万里,天际并未有一丝云彩。地面上,人人感到天气很有些炎热。

    但是更热的,是大家的内心。这些降兵降将,顿感活明白了,嘿,前途有望。

    王三横见本来乱遭遭的山匪,让沥重三下五除二,整治得有模有样,不由连连点头。他想起来,车轴没了润滑油不行,就去烧草灰。

    刚降的山匪见这人走路一瘸一拐,可干事干净利索快。耍把戏一般,烧好了草灰,又打个獾子烤了油,抹在车轴上。想起来他方才眨眼间刀毙二胡,镖打悍匪,这人作得什么营生?真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车上的女子,指定是提挈千军的将官。可这位烧灰抹油的高人,又是干这么的?岳飞的师弟,西夏的公主,这都哪跟哪呀。

    这路人能耐不是一般的。那岳飞定是神人了。

    人马准备停当,沥重呼喊一声,全队上路。

    再说大队整装出发,路上三横悄声对沥重说

    “沥将军真是八面威风呀,看来交朋友,怎么也得交个将军,只听军令,也兀自能振奋一下。”

    “王师傅,幸亏只有百十人,人员多了,我已经坚持不住了,头晕的不行。”沥重说话,声音发涩。

    “好好,快躺下吧。车子有蓬,无人得知他们的将军尚在危病之中!”三横忙说。

    突然间,他猛地想起来,山贼中原有三人不服。他自己治住其中二人。但第三个不明不白就死了。别是贼人苦肉计。

    沥重说,她看到暗中援手之人。感到是友不是敌。

    “为什么?”王三横并不放心。

    沥重道:

    “因为几个关键时刻,都是他率众响应,鼎力支持。没有此人,我们不可能这么顺利收复山贼。”

    “那这人是谁?”王三横问。

    “如果他要现身,便是早晚的事。否则,不必去寻。”

    沥重带的兵多去了。什么人没见过。当将军的,该细时要细。不该细时,宜大而化之,抓了重要即可。

    叫沥重最开始就捏一把汗的,都不是二胡这些山匪。却是护送的夏兵。因为她并不清楚皇上沥仁孝怎么想的。沥重甚至怀疑他们与山匪有勾结。但是从夏兵临战的反应,沥重知道自己多虑了。

    作将帅者,必须知兵。沥重探明,护送的夏兵对她没有杀心。只是并非精兵强将而已。她就着人暗中监视了诛杀第三个匪徒的那个。发现此人是友非敌。

    所有这些细节,她没有全告诉三横,因为不想让本已重伤的他再分心。

    你道何人在万分危急关头斩了二胡的把兄弟,又为什么高呼众人去从了王三横与沥重?

    书中暗表,那年王三横出山第一仗,在山西平陆救了十来多个铁匠。其中有个叫董铁链的,带个儿子叫董恩。

    这孩子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但对王三横义举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从此不学打铁,偷偷离了父母,去寻师傅习武。

    不料所投非人,到了二胡山上。二胡作恶多端,董恩可上贼船下不来了。他再也无颜回见父老乡亲,日日良心煎熬。

    董恩这次随二胡劫道,知道劫的是当年恩公,早下决心拼死也要护了王三横。所以见二胡的把兄弟要行不轨,就先下手为强。然后又呼唤弟兄们前来投靠。

    有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还真是这么回事。

    不过他曾入了贼伙,羞愧万分,始终无颜出来与三横相认。

    `话这支奇怪的队伍,又行了一日半,响午时分,业已到达十字坡。离铁匠营不过七十余里了。

    可在此时,三横发觉柳木车轴实在不行了。再走不久,多半要断。只得停下。

    沥重见状要换车而行。三横却想还有七十余里,路上颠簸总是不好。他于是在军中找了一杆最粗的枪。乃柞木所作的枪杆,用刀斩断,准备作轴。

    但是枪杆毕竟太细。沥重问行吗,三横说柞木杆力挺千斤,作轴没有问题。但太细与车轴不配。

    沥重说算了。王三横不干,就在路旁生了一堆火,命士兵把手中刀的刀身和刀欑在火中烧红了。

    西夏士兵的军刀,与宋军不一样。刀长七尺,刀身只有四尺余。那刀柄反而有近三尺,是空心铁管,为得的是拿着不沉却能挡敌人刀砍。

    这一层,王三横是铁匠,又与沥重交好。自然知道。

    三横烧红了十来把刀,卸下刀身和刀欑,等刀柄凉了,命十多个兵人每人一管,向生起的火中吹气。

    这一来,那火立马旺了许多。三横又将一柄宝剑,放入旺火中烧红,斩成合适的长度,趁热扭成一个圈。

    沥重在一边观瞧。看王三横巧手,先用路上买的大锤,一把当砧子,一把来回锻打,把断剑打成溜匀的铁条。再每头弯成小半圆,然后两下一挤,做成一个完美的圆圈。

    接着,他又把车轴上的铁箍烧红,走到林密之中。那里,有道边一个石凹,其中盛了士兵预先灌的凉水。三横将烧红的两个圈,一大一小,在凹中蘸了火。

    王三横修理车轴。整个动作不过一柱香的功夫,一气呵成。

    等铁圈蘸水后,两下一和,大圈正好套在小圈之外,小圈又能严丝合缝地套在柞木杆上。

    然后,三横走出林来,命士兵将柳木车抬起,将新的车轴装好。又抹些草木灰。接着,三横又把那十来把刀装回去,蘸了火。

    沥重好奇,不由问道:

    “王师傅,为什么要用刀柄管子吹火?”

    “啊。用剑做轴套,得大火,才能烧得够软,那才能锻匀了转圈够圆。车轴嘛,不圆走不好呢。”三横应道。

    “知道了,十多人才吹了这么小堆火。打兵器的铁匠炉要大风吹,得多少人工?你和阳泉的风箱,我算彻底明白了。”沥重点头道。

    “。。。”三横闻言说不出话。风箱的确是大功劳。大功劳前,沥重必提阳泉,王三横明镜似的,不由心存感念。

    “哎,那你烧军刀,就是为了找吹风管?可为什么就不要大火?”沥重又问。

    先前她掌军,就以为天下最大的学问是打仗。认识了王铁匠,理国事,读诗文,眼下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铁匠的活计。这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大学问。

    王三横听问,说道:

    “是呀。刀身刀欑是红装法安到柄上的。就是把刀柄烧红,套在刀身和刀欑上,然后冷却。柄管热涨冷缩,就把刀身和刀欑拿住了。要卸下来,暗红就行,不定要大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呀。”沥重不由感叹。

    “这算什么?雕虫小技。比起你领兵带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三横这么说,可不是谦虚,他是真心的。

    他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夏没了沥重,就如同大宋没有岳飞一样。那是不敢往下想的。

    “王师傅,切莫妄自菲薄。一个国家,铁业不发达,它就好不到哪儿去。”

    沥重的话,也是真心的。她曾经拼了性命,也要把王三横请回大夏。如今,造化弄人,她一切努力皆成虚妄不说,自己反要到王三横处避祸了。

    再说那一边士兵。他们个个会用刀,可鲜有人知这刀是怎么装的。见三横来来回回,变戏法一般,三下五除二,把刀卸了又装,多觉得很有意思,算是开了眼。

    大伙拿刀整队,高高兴兴,准备上路。

    可是刚要走,却走不了了。

    原来十字坡是个四叉路。三横沥重是从正北而来。此时从正西面来了数人,皆骑着快马,雄纠纠,气昂昂。

    王三横一见,立马,头就大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