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想着法地折腾人,以便延缓家长对他的逼迫。他先要妈妈喂饭,让爸爸和奶奶出去站门外;妈妈刚喂两口,让妈妈出去,要爸爸进来喂。一顿饭就这样让三个大人走马灯似地不停地出出进进。他每顿饭都在提条件,不断创新着折腾人的方法。把自家人折腾完后,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某个玩具,就要求马上给他也买那个玩具,否则不吃饭,第二天买都不行。他的父母就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可每个玩具拿到手上一小会儿就厌倦了,就要换新的,他父母就不停地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有的小朋友不愿把玩具给他,小男孩就更变本加厉地以不吃饭来要挟父母,他的父母于是厚着脸给别的小朋友做思想工作。而小男孩拿到父母讨来的玩具,不得不张嘴吃饭时,宛如对手中的玩具有仇,趁大人不提防,就要扔到地上,所以他总是搅得病房不得安宁,惹得别的孩子大哭。等我们这个病室里的玩具他都玩过一遍后,他父母就开始到隔壁儿童病房给他找玩具,又惹得别的房间的孩子大哭。
我终于忍不住对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生病期间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是正常的,大人不也这样吗?强求孩子吃饭可能对他反而不好,顺其自然比较好。这位妈妈不爱听我这样说,她说,她儿子平时就不好好吃饭,正是因为不好好吃饭,身体素质差,才经常生病。现在生了病,想恢复就得吃饭啊,要不哪儿来抵抗力呢。
她的儿子看起来确实面黄肌瘦的。我忧心忡忡地想,他们一直这样做下去,孩子不但胃口好不起来,道德品质恐怕也要被损坏了。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许多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愁的家长不去思考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哪里听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追着喂饭?只要有吃的,哪个孩子被饿着了?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厌食?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发展自己的饮食功能;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会变糟。“儿童有一种被逼急了就要顶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会进一步败坏食欲,使之长期得不到复原。”我在一所小学见到一个五年级小男孩,他奶奶是某农业科学院的食品研究专家,在行业里很有名气。后来有一次和男孩的妈妈聊天,听她说她家每天晚上都做八个菜一个汤,每周的菜谱都是孩子的奶奶精心制定的,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来考虑,而保姆烧菜的手艺也不错。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家庭条件下培养出的孩子,他的身体应该是健康出众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和同学们比,长得又瘦又小,像个缺吃少喝的小难民;而且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她妈妈说起孩子就愁得要命。
通过和她聊天,我了解到她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们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除了吃什么有规定,哪样东西吃够多少也有规定。孩子吃不到制定的标准,家长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玉米,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当我试图劝这位妈妈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过分追求“标准化操作”,不要在饭桌上逼迫孩子时,当妈的立即摇头说,孩子太会耍花招,有几天说如果家长不因为吃饭唠叨教训他,他就好好吃;结果他一筷子只夹一根菜,一根菜放嘴里嚼半天,一顿饭下来,其实只吃了很少的一点。这位家长突然忿忿地说:“我们现在都不管他了”。
可从她接下来的话我才听明白,所谓“不管”,只是换了管的方式,每顿饭都给孩子单独盛出一大碗,不管他吃多长时间,都必须吃完——妈妈觉得自己已做得很够意思,不再像以前那样总因为吃饭和孩子发生冲突了。但令她气愤的是,孩子居然有时能把这碗饭一直吃到睡觉。
我还是想劝说这位家长,让她替孩子着想一下,体会一下自己不想吃饭别人硬塞的感觉,建议她不要那样和孩子天天顶牛,允许孩子少吃一些。这位家长立即反驳说,他是个男孩子,个子长不高怎么办,全家人为这个着急死了,不多吃些怎么能长个子呢!
我能理解她的着急,就不死心地想让她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进食有很大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这位妈妈对我的话没有兴趣,在言语间表示我不懂得食品营养,不知道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哪些营养,必须达到多少量。她认为婆婆在这方面比谁都懂,觉得不需要别人指点。
在这样的家长面前,我黔驴技穷了。
有一天,我在学校午餐时观察了一下男孩。他的饭盒里只要了很少的东西,几乎没吃一口,整个午餐时间他只是做样子,用勺子拔拉几下饭,但没有一口送进嘴里。到别的同学吃饭结束后,他把所有的饭倒进垃圾桶,走出食堂。他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几乎天天这样,从不吃学校的饭。以前向他家长反映过,家长就要求老师盯着他吃饭,并流露出对老师的责怪。老师要关照全班学生,怎么可能天天盯着他吃饭,所以现在也不对他家长讲这回事了。
看着那孩子瘦小的身体、目光里的飘忽不定和不时流露的敌意,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不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也希望他心理健康,能生活得幸福;同时还希望他身体健康,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出众。可单是吃饭这一件事,弄不对了,对这方方面面就不知有多大的破坏作用。从吃饭这件事再猜测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另一些事上的做法,恐怕也是刻板而缺少对孩子理解的。唉,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许多希望,恐怕都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如同在学习问题上我对那些干涉过多的家长们说“不要管孩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家长的反感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对那些斤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同样也会遭到人家的白眼。“不管”在许多父母那里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他们不认为自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这叫“干涉”,他们坚信这叫关心和指导。所以,如果有人让他不要“管”孩子,就如同让他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
可事实是,如同在学习问题上越“管”越坏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从一开始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你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又简单又成功了。
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斯巴克先生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具体指导,归纳他的指导,有如下内容: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复。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病几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比如有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2008年4月,我看到湖南某地方电视台一档育儿节目,谈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的问题。
电视中小男孩大约有五、六岁,家长特别希望孩子长得高高的,可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此都很发愁。
电视台请某大学一位教授支招,教授给出了一个“玻璃球治疗法”。就是准备一个罐子和二十颗玻璃球,罐里先放十颗玻璃球,孩子哪天吃得好就加一颗,不好就减一颗。当时孩子急于去买一张《奥特曼》光盘,但必须瓶里攒够二十颗才可以去买。
电视台把这当作好方法呈现给观众——可这是个典型的“馊主意”,是一种畸形的诱惑——它让孩子把吃饭当成一种功利行为,教孩子拿吃饭来和家长讨价还价。节目没交代操作后效果如何,但我可以断定,它最多只有一个短期“效果”,即延续到《奥特曼》买回家。接下来家长当然可以再利用孩子的新需求,向孩子提出吃饭要求。但孩子没有那么大毅力,他不会坚持的,他会很快厌倦和家长玩这种“游戏”。
这个方法不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厌食问题,反而让孩子在以后玻璃球总是难以攒够的挫败中,更加痛恨吃饭这个事。
有的家长并不逼迫孩子,但经常有不良语言暗示,也会导致孩子厌食或偏食。
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总是一脸焦虑地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抱怨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多次提醒她不要这样说,即使想说,也要背着孩子,别让孩子听到了。但她一直不在意,或者是形成了习惯,总不自觉地当着孩子的面唠叨孩子不爱吃饭这类话。她的孩子现在已十多岁了,胃口一直不好。
我还听另一个朋友说,她儿子小时候原本是喜欢吃羊肉的,但她丈夫不喜欢吃羊肉。后来有两次家里做了羊肉,孩子正要吃时,爸爸无意中提醒说“那是羊肉”,言外之意是“你肯定自己会吃吗?”孩子在这种口气中捕捉到了父亲对羊肉的排斥,感觉到父亲的口气是说“那东西挺难吃的”,以后就再也不肯吃一口羊肉了。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语言来暗示他很喜欢吃这个。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儿子什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想着法地折腾人,以便延缓家长对他的逼迫。他先要妈妈喂饭,让爸爸和奶奶出去站门外;妈妈刚喂两口,让妈妈出去,要爸爸进来喂。一顿饭就这样让三个大人走马灯似地不停地出出进进。他每顿饭都在提条件,不断创新着折腾人的方法。把自家人折腾完后,看到别的小朋友玩某个玩具,就要求马上给他也买那个玩具,否则不吃饭,第二天买都不行。他的父母就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可每个玩具拿到手上一小会儿就厌倦了,就要换新的,他父母就不停地向别的小朋友借玩具。有的小朋友不愿把玩具给他,小男孩就更变本加厉地以不吃饭来要挟父母,他的父母于是厚着脸给别的小朋友做思想工作。而小男孩拿到父母讨来的玩具,不得不张嘴吃饭时,宛如对手中的玩具有仇,趁大人不提防,就要扔到地上,所以他总是搅得病房不得安宁,惹得别的孩子大哭。等我们这个病室里的玩具他都玩过一遍后,他父母就开始到隔壁儿童病房给他找玩具,又惹得别的房间的孩子大哭。
我终于忍不住对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生病期间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是正常的,大人不也这样吗?强求孩子吃饭可能对他反而不好,顺其自然比较好。这位妈妈不爱听我这样说,她说,她儿子平时就不好好吃饭,正是因为不好好吃饭,身体素质差,才经常生病。现在生了病,想恢复就得吃饭啊,要不哪儿来抵抗力呢。
她的儿子看起来确实面黄肌瘦的。我忧心忡忡地想,他们一直这样做下去,孩子不但胃口好不起来,道德品质恐怕也要被损坏了。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许多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发愁的家长不去思考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哪里听说有不好好吃饭的?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哪个孩子需要追着喂饭?只要有吃的,哪个孩子被饿着了?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厌食?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正常发展自己的饮食功能;而家长在这方面如果经常干涉孩子,事情就会变糟。“儿童有一种被逼急了就要顶牛的本能。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见了就讨厌……催逼儿童吃饭是无益的,反而会进一步败坏食欲,使之长期得不到复原。”我在一所小学见到一个五年级小男孩,他奶奶是某农业科学院的食品研究专家,在行业里很有名气。后来有一次和男孩的妈妈聊天,听她说她家每天晚上都做八个菜一个汤,每周的菜谱都是孩子的奶奶精心制定的,主要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来考虑,而保姆烧菜的手艺也不错。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家庭条件下培养出的孩子,他的身体应该是健康出众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和同学们比,长得又瘦又小,像个缺吃少喝的小难民;而且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她妈妈说起孩子就愁得要命。
通过和她聊天,我了解到她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他们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除了吃什么有规定,哪样东西吃够多少也有规定。孩子吃不到制定的标准,家长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玉米,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当我试图劝这位妈妈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要过分追求“标准化操作”,不要在饭桌上逼迫孩子时,当妈的立即摇头说,孩子太会耍花招,有几天说如果家长不因为吃饭唠叨教训他,他就好好吃;结果他一筷子只夹一根菜,一根菜放嘴里嚼半天,一顿饭下来,其实只吃了很少的一点。这位家长突然忿忿地说:“我们现在都不管他了”。
可从她接下来的话我才听明白,所谓“不管”,只是换了管的方式,每顿饭都给孩子单独盛出一大碗,不管他吃多长时间,都必须吃完——妈妈觉得自己已做得很够意思,不再像以前那样总因为吃饭和孩子发生冲突了。但令她气愤的是,孩子居然有时能把这碗饭一直吃到睡觉。
我还是想劝说这位家长,让她替孩子着想一下,体会一下自己不想吃饭别人硬塞的感觉,建议她不要那样和孩子天天顶牛,允许孩子少吃一些。这位家长立即反驳说,他是个男孩子,个子长不高怎么办,全家人为这个着急死了,不多吃些怎么能长个子呢!
我能理解她的着急,就不死心地想让她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进食有很大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这位妈妈对我的话没有兴趣,在言语间表示我不懂得食品营养,不知道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每天需要哪些营养,必须达到多少量。她认为婆婆在这方面比谁都懂,觉得不需要别人指点。
在这样的家长面前,我黔驴技穷了。
有一天,我在学校午餐时观察了一下男孩。他的饭盒里只要了很少的东西,几乎没吃一口,整个午餐时间他只是做样子,用勺子拔拉几下饭,但没有一口送进嘴里。到别的同学吃饭结束后,他把所有的饭倒进垃圾桶,走出食堂。他班主任说这个孩子几乎天天这样,从不吃学校的饭。以前向他家长反映过,家长就要求老师盯着他吃饭,并流露出对老师的责怪。老师要关照全班学生,怎么可能天天盯着他吃饭,所以现在也不对他家长讲这回事了。
看着那孩子瘦小的身体、目光里的飘忽不定和不时流露的敌意,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遗憾。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不仅希望他学习成绩好,将来能上名牌大学;也希望他心理健康,能生活得幸福;同时还希望他身体健康,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出众。可单是吃饭这一件事,弄不对了,对这方方面面就不知有多大的破坏作用。从吃饭这件事再猜测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另一些事上的做法,恐怕也是刻板而缺少对孩子理解的。唉,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许多希望,恐怕都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如同在学习问题上我对那些干涉过多的家长们说“不要管孩子”,往往会遭到这些家长的反感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对那些斤斤计较的父母们说“不要管”的话,同样也会遭到人家的白眼。“不管”在许多父母那里真是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原因在于他们不认为自己的“管”是多余的,也不相信这叫“干涉”,他们坚信这叫关心和指导。所以,如果有人让他不要“管”孩子,就如同让他放弃做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一样难以接受。
可事实是,如同在学习问题上越“管”越坏一样,“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家长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不强迫不焦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从一开始你就只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厌食的情况,你在这件事上就做得又简单又成功了。
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斯巴克先生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具体指导,归纳他的指导,有如下内容: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复。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病几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比如有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2008年4月,我看到湖南某地方电视台一档育儿节目,谈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的问题。
电视中小男孩大约有五、六岁,家长特别希望孩子长得高高的,可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此都很发愁。
电视台请某大学一位教授支招,教授给出了一个“玻璃球治疗法”。就是准备一个罐子和二十颗玻璃球,罐里先放十颗玻璃球,孩子哪天吃得好就加一颗,不好就减一颗。当时孩子急于去买一张《奥特曼》光盘,但必须瓶里攒够二十颗才可以去买。
电视台把这当作好方法呈现给观众——可这是个典型的“馊主意”,是一种畸形的诱惑——它让孩子把吃饭当成一种功利行为,教孩子拿吃饭来和家长讨价还价。节目没交代操作后效果如何,但我可以断定,它最多只有一个短期“效果”,即延续到《奥特曼》买回家。接下来家长当然可以再利用孩子的新需求,向孩子提出吃饭要求。但孩子没有那么大毅力,他不会坚持的,他会很快厌倦和家长玩这种“游戏”。
这个方法不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厌食问题,反而让孩子在以后玻璃球总是难以攒够的挫败中,更加痛恨吃饭这个事。
有的家长并不逼迫孩子,但经常有不良语言暗示,也会导致孩子厌食或偏食。
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总是一脸焦虑地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抱怨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多次提醒她不要这样说,即使想说,也要背着孩子,别让孩子听到了。但她一直不在意,或者是形成了习惯,总不自觉地当着孩子的面唠叨孩子不爱吃饭这类话。她的孩子现在已十多岁了,胃口一直不好。
我还听另一个朋友说,她儿子小时候原本是喜欢吃羊肉的,但她丈夫不喜欢吃羊肉。后来有两次家里做了羊肉,孩子正要吃时,爸爸无意中提醒说“那是羊肉”,言外之意是“你肯定自己会吃吗?”孩子在这种口气中捕捉到了父亲对羊肉的排斥,感觉到父亲的口气是说“那东西挺难吃的”,以后就再也不肯吃一口羊肉了。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你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甚至要找机会故意用语言来暗示他很喜欢吃这个。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儿子什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