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凭祥城外,泥土飞扬中,数百役夫挥洒着汗水。
自凭祥到谅山,一条以碎石和泥土铺成的大路逐渐成型,修路的役夫,有受雇的边民,也有征发的土人,最多的,却是安南战俘和被捕获的贼寇。
在县令李庆青的主持下,凭祥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城西的市坊已经建成,每日往来和常驻的商队土官,几乎是临近州府的总和。随着粮食,木材和各种货物的聚集,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不断扩大。
“不出两年,凭祥县可以该称为凭祥州了。”
明朝府州县的区划,除了土地,人口税额等都要考虑在内。
一年前的凭祥,不过是一座边境小城,除大军出征,无任何特别之处。
如今的凭祥,成为了明朝边境的物资转运中心,大量的货物经商队运送到此,再售卖出去,每日的交易额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收取的商税更是让人惊叹。同繁华的金陵等地还不能相提并论,却将设立已久的茶马互市远远甩在了身后。
广西云南的土官开始习惯到凭祥交易。尽管距离较远,税额更高,但有县衙主簿专管市坊,取消项目繁多的杂费,马匹和方物不会被过分压价,所得的利润反而更高。而且,这里不只能换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有西南土官和番邦眼中的奢侈品。
比起茶马互市,凭祥的市坊更合人意。
金银,铜铁,丝绸,瓷器,海外舶来的香料,源源不断汇集到凭祥,换成稻谷良种和木材,经海运,漕运和马队运往中原。往来的的商队,越来越多,连江南一带的巨贾都关注起这座西南县城。
朝廷中,以铜钱换粮的奏请一经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立刻派人前往广西。来人还在路上,消息就已传开。运往凭祥的粮食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据悉暹罗国王都亲自派出了商队,老挝占城等更是不甘落后。
大明有钱,他们有粮食,铁器和丝绸都能交换,不抓紧机会的是傻子。
西南各处的土官和商人对兴宁伯敬畏万分。这位神通广大的伯爷,难道真是财神转世?
李庆青和思明府等地的豪族对孟清和愈发恭敬,也更加坚定了抱紧兴宁伯大腿的决心。
跟着兴宁伯,果真是有肉吃,有钱赚啊!
土官,知州,知府,甚至是道员,都对小小的凭祥县令各种羡慕,能抱上兴宁伯的大腿,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能福荫三代。
在这种情况下,李大令行事愈发谨慎稳妥,对孟清和的交代也是全力以赴。就如修路这件事,孟清和提出总纲,县衙上下立刻制定出最详细的规划,从役夫,资金到各项环节,详细得不能再详细,包括伙夫每天的工作,都细化到十余条目。
孟清和乐得做甩手掌柜。
身为大宁镇守,只要皇帝没-撸-了他的官,不可能一直留在广西。征讨大军已平定了安南,离启程返京的日子不远了。
一旦离开,凭祥的繁荣能不能持续下去,不再是他能左右。
“本官只是过客。”孟清和的话中有一丝遗憾,可再遗憾也要面对事实,“凭祥的事,本官不便继续-插-手。但有一点,只要能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粮食,李大令入京述职,不过是早晚的事。”
至于商人到安南境内购买土地,种植粮食的事,单凭李家的力量无法维持。成国公向天子上了秘奏,不经通政使司和文渊阁,直接由锦衣卫递送。
孟清和相信,以永乐帝的眼光,定然能看到背后乃至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不定,他没想到的部分,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执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已经涉及到扩张领土的问题。
如果他聪明,就不该继续插手,假释道衍在,定然也会给出同样的建议。
孟清和自然不笨,得知沈瑄以剿寇的理由先一步离开安南,“功高震主”四个大字就砸在了脑门上。
以定国公的地位和实力,尚且要把功劳送出去,自己不趁早收手靠边站,真等着别人找麻烦,在永乐帝跟前给他上眼药?
在朱能第二次上疏之后,孟清和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
听到沈瑄途经凭祥的消息,更是将所有事情一推,亲自到城外迎接。
“迎接国公爷是大事,凭祥诸事,李大令同县衙中人自定即可。”
兴宁伯很潇洒,说放手就放手。此举让习惯了内外诸事皆登门求教的李大令有些发懵,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才逐渐走上正轨。
这段时间里,县衙二尹和主簿和其背后的家族展现出了相当实力,思明府凭祥县,李氏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不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却是必然。
此事是好是坏,已同孟清和无关,他做了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如果李家不能扛起领头羊的责任,就只能将手中的令旗交给别人,退后一步,安分的做个富家翁。
继续打着兴宁伯的名义压制他人?
为了一手创立的凭祥市坊,孟清和也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进步。
一家独大,只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李庆青多少能猜到孟清和的想法,为此,即使有族人抱怨,也没有再请兴宁伯援手。
要么凭自己的力量压垮对手,要么被对手压垮。李家能够父子两代占据凭祥县令一职,自然有相当的底气,不是随便某个家族能轻易取代的。
思明府当地的豪族开始了各方面的角逐,临近的州府也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促成这一切的孟伯爷,却带着亲卫,迎出城外十里,翘首等待定国公的队伍。
正午时分,架在火堆上的大锅飘出香味,一桶桶的杂粮饭掀开了木盖,在监工的哨音下,役夫们直起身,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排着队开始领饭。
一阵如雷鸣般的马蹄声突然响起,不同于商队的驽马,蹄声仿似重鼓,一下下敲击着众人的耳膜。
孟清和顿时精神一振,双-腿-一夹-马腹,迎着蹄声就冲了过去。
“伯爷!”
亲卫都被吓了一跳,连忙挥鞭追了上去。
跃上一处土丘,视野更加清晰。
石子和泥土铺成的大路,可容四马并行。
远处地平线,似刮起了一阵黑色的旋风。带着战场上未褪去的血腥和煞气,迎面而来。
孟清和心如擂鼓,喉咙似被堵住,发不出一点声音。
定国公一身玄甲,带着血光的煞气,如利箭破开长空。
帅旗之下,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朱红的袢袄,似乎燃烧过的火龙,从被征服的土地飞腾而来。只有经历过战场拼杀,沐浴过血光,才会有这样的气势。
激动的不只是孟清和,紧跟而来的亲卫,也不由得攥紧了拳头。
敬佩,震撼,热血沸腾,各种情绪在胸中激荡,以致同兴宁伯一样失声。
距离土丘尚有一段距离,队伍开始减速。
沈瑄同样看到了孟清和,到了近前,猛的一拉缰绳,战马嘶鸣。
“国公爷……”
孟清和喉咙发涩,只吐出这三个字。
沈瑄弯了一下嘴角,黑眸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在此迎瑄?”
低沉的声音,熟悉,却又让人感到陌生。
孟清和有些恍惚,本能的调转马头,同沈瑄并肩而行。
“这些时日,十二郎可好?”
“啊。”
脑袋里仍是一团浆糊,口中只能发出单音。
“在安南征战,瑄一直想念十二郎。”
“哦。”
“十二郎的信,瑄已收到。”
“恩。”
“十二郎,”沈瑄侧过头,双眸中映出孟清和的影子,“可曾思我?”
孟清和回神了,意识到沈瑄说了什么,脸没红,耳朵却充血了。
四下看看,亲卫距离两个马身,却不保证一定听不着。侯二代如此那啥,他委实有点HOLD不住了。
不是不好意思,而是真心想扑。
不能怪他,一年没见,身为一个大好青年,会产生这种念头再正常不过。
“国公爷。”
“恩?”
“先回城。”
孟清和力持镇定,硬生生从沈瑄脸上移开目光。心中默念,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必须忍,至少要忍到进城,回府,关门再扑!
可惜,孟伯爷的愿望很难实现。
闻听定国公到来的消息,李县令率领县衙上下和凭祥的豪族代表,备好水酒,排队等在城门口。在凭祥休养快一年的成国公也凑起了热闹。
李庆青等人,沈瑄可以不理,遇上成国公,却不能当没看见。
距离还有十几步,沈瑄翻身下马,大步行至朱能面前,抱拳,“兄长在上,瑄有礼。”
朱能一把扶住沈瑄的胳膊,笑道:“贤弟奉皇命讨逆,平定黎贼,扬我国威,定青史留名!为兄已备好酒水,为贤弟接风洗尘!”
成国公的邀请,不能拒绝。
兴冲冲的迎出城外,却被人截胡,孟清和除了磨牙只能磨牙。磨完牙,还要硬着头皮表示,成国公的洗尘宴很好,非常好!下官不才,也想凑个热闹。
“贤弟自然要一起来。”
朱能笑得豪迈,左手沈瑄,右手孟清和,身后跟着李庆青等人,大步进城。
一万五千步骑在城外扎营,不必孟清和吩咐,慰劳的酒肉已抬出了城外。
“瑄代麾下儿郎谢诸位。然军中不得饮酒,还请诸位见谅。”
商人们习惯了孟清和的行事风格,对沈瑄如此直白,并不抵触,反而觉得定国公直来直往,是武将风范。
“是下官想得不周。”李县令主动出列,将此事扛到自己肩上,刷脸熟的机会,怎能落到别家,“下官马上令人将酒水抬回。”
酒抬回来,炖肉加量,米饭馒头管饱,迅速吩咐下去,毫不拖泥带水,不只赢得商家好感,也让定国公点头。
“多谢李大令。”
沈瑄很客气,除了一身的煞气不敢让人靠近,态度难得的温和。
李庆青仿佛热天浇了凉水,通体舒泰。
商家也纷纷暗道,定国公同传言大不相同。观其容貌言行,哪里是个杀神,分明是钟鸣鼎食之家,圣人教化的王侯子弟。
朱能抚须浅笑,一段时日不见,贤弟行事愈发周密,可喜!
回京之后,定要选家中子弟送往顺天大宁,不求闻达于世,只求不堕武将子弟之名。躺在膏粱堆上,不可能出息,武将家的儿孙就该真刀真枪的沙场拼杀,才能成就一身本领。
安南平定了,鞑靼和瓦剌仍有仗打。
汉王赵王的封地都在北疆,如果天子对北边大漠没想法,朱能敢把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一场接风宴,沈瑄没醉,朱能反倒先醉了。
孟清和没胆子和两位国公爷拼酒,只能捧起饭碗,化郁闷为饭量,横扫三分之一的桌面。放下饭碗,直打饱嗝,仍是觉得不够本。
殊不知,陪坐的李庆青等人早被惊得瞪大了双眼。
近一年的时间,他们竟不知,兴宁伯的饭量是如此惊人!
难怪会一门心思的买粮种地了……如果边军都是这等饭量,单靠中原出产的粮食的确不够吃。
美好的误会,就这样造成了。
当然,李县令等人也喝酒上了头,否则也不会产生这样看似荒谬的想法。
成国公喝醉,被抬了下去。
定国公放下酒杯,端起饭碗,继兴宁伯之后,再次以饭量震慑众人。
宴罢,李县令等人各回各家,做梦都是一副震惊的表情。隔日酒醒,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备好钱钞,寻找关系,到安南买地种粮。
凭祥豪族的举动带动了广西云南各地的商人,在永乐帝还没决定是否将安南装进自己的碗里,半个安南已经被明朝的商人买了下来。
到后来,购买安南土地的商家,背后都有了朝廷的影子。
武装起来的边民和退役的卫军陆续进驻,安南的土人也纷纷投靠,许多明朝商人开始雇佣这些土人作为佃农。
在利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安南土人只知大明,不知安南。更有军民耆老奏请,陈氏早被黎氏断了宗嗣,安南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大明既已在此设立都指挥使司,不如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一并设立,大家都愿意归入大明,重拾华夏衣冠。
这样的结果,令朝廷中诸公傻眼,也让周边临封胆寒。如果明朝也在自己境内如此行事,该当如何?
对此,永乐帝明面表示,朕乃仁义之君,绝不会肆意吞并邻邦。背地里却笑得停也停不住,没办法,谁让咱有钱呢!
“仁义之主,不兴征伐,不侵邻邦。”
不出兵征讨,出钱买,当地之民愿意桂华,投向大明,也是没办法的事。
还是那句话,谁让咱有钱呢!
沈瑄在凭祥停留五日,恰好赶上户部来人抵达。
孟伯爷以身体不适为由,将事情一推,出面的,换成了成国公和定国公。
作为朝廷代表,户部右侍郎李文郁顿时压力山大。和兴宁伯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这两位,基本不可能。
“两位国公,这个价格,是否合适?”
李侍郎给出户部商定的条款,朱能直接推给沈瑄,沈瑄道:“去县衙,请李县令。”
李庆青匆匆赶到,同户部的粮食交易,直接由县衙接手,与商人牵线搭桥的工作,李县令更熟。又有了同户部侍郎攀交情的机会,李县令对定国公的感激,瞬间提高十个百分点。
将事情推给李庆青,朱能和沈瑄都不再插手。孟伯爷知道的道理,两人岂会不知,之所以露这一面,不过是给户部提醒,此事涉及面广,最好按照最正规的程序,最合理的价格操作。否则,出了岔子,后果不是几个人能担待的。
“兴宁伯有大才。”朱能站在廊檐下,貌似不经意的说道,“回京之后,贤弟可有打算?”
“自当唯天子命是从。”
朱能没接话,眺望远处,忽然笑了,“此言甚是,为兄却是想多了。不过,经此一病,为兄却是不适合再带兵,家中有几个不成器的,贤弟帮帮忙,如何?”
“兄长丰富,瑄自不容辞。”
两位国公爷就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讨论时,孟伯爷正趴在榻上睡得昏天暗地。
所谓的身体不适,绝非借口,而是事实。
于此同时,留在安南的征讨大军,一边寻访陈氏子孙,一边抓捕黎氏宗族,黎季牦灭了陈氏一族,黎氏,也将因此步上后尘。
朝堂之上,户部粮食的问题解决,大臣们开始讨论,如果陈氏子孙遍寻不着,该如何处置安南的问题,再立新姓,还是将其划入大明版图。
海面上,满载着西洋方物,携带数国使节的郑和船队,也离开了此次出访的最后目的地古里,扬帆回航。
凭祥城外,泥土飞扬中,数百役夫挥洒着汗水。
自凭祥到谅山,一条以碎石和泥土铺成的大路逐渐成型,修路的役夫,有受雇的边民,也有征发的土人,最多的,却是安南战俘和被捕获的贼寇。
在县令李庆青的主持下,凭祥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城西的市坊已经建成,每日往来和常驻的商队土官,几乎是临近州府的总和。随着粮食,木材和各种货物的聚集,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不断扩大。
“不出两年,凭祥县可以该称为凭祥州了。”
明朝府州县的区划,除了土地,人口税额等都要考虑在内。
一年前的凭祥,不过是一座边境小城,除大军出征,无任何特别之处。
如今的凭祥,成为了明朝边境的物资转运中心,大量的货物经商队运送到此,再售卖出去,每日的交易额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收取的商税更是让人惊叹。同繁华的金陵等地还不能相提并论,却将设立已久的茶马互市远远甩在了身后。
广西云南的土官开始习惯到凭祥交易。尽管距离较远,税额更高,但有县衙主簿专管市坊,取消项目繁多的杂费,马匹和方物不会被过分压价,所得的利润反而更高。而且,这里不只能换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有西南土官和番邦眼中的奢侈品。
比起茶马互市,凭祥的市坊更合人意。
金银,铜铁,丝绸,瓷器,海外舶来的香料,源源不断汇集到凭祥,换成稻谷良种和木材,经海运,漕运和马队运往中原。往来的的商队,越来越多,连江南一带的巨贾都关注起这座西南县城。
朝廷中,以铜钱换粮的奏请一经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立刻派人前往广西。来人还在路上,消息就已传开。运往凭祥的粮食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据悉暹罗国王都亲自派出了商队,老挝占城等更是不甘落后。
大明有钱,他们有粮食,铁器和丝绸都能交换,不抓紧机会的是傻子。
西南各处的土官和商人对兴宁伯敬畏万分。这位神通广大的伯爷,难道真是财神转世?
李庆青和思明府等地的豪族对孟清和愈发恭敬,也更加坚定了抱紧兴宁伯大腿的决心。
跟着兴宁伯,果真是有肉吃,有钱赚啊!
土官,知州,知府,甚至是道员,都对小小的凭祥县令各种羡慕,能抱上兴宁伯的大腿,不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能福荫三代。
在这种情况下,李大令行事愈发谨慎稳妥,对孟清和的交代也是全力以赴。就如修路这件事,孟清和提出总纲,县衙上下立刻制定出最详细的规划,从役夫,资金到各项环节,详细得不能再详细,包括伙夫每天的工作,都细化到十余条目。
孟清和乐得做甩手掌柜。
身为大宁镇守,只要皇帝没-撸-了他的官,不可能一直留在广西。征讨大军已平定了安南,离启程返京的日子不远了。
一旦离开,凭祥的繁荣能不能持续下去,不再是他能左右。
“本官只是过客。”孟清和的话中有一丝遗憾,可再遗憾也要面对事实,“凭祥的事,本官不便继续-插-手。但有一点,只要能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粮食,李大令入京述职,不过是早晚的事。”
至于商人到安南境内购买土地,种植粮食的事,单凭李家的力量无法维持。成国公向天子上了秘奏,不经通政使司和文渊阁,直接由锦衣卫递送。
孟清和相信,以永乐帝的眼光,定然能看到背后乃至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不定,他没想到的部分,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执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已经涉及到扩张领土的问题。
如果他聪明,就不该继续插手,假释道衍在,定然也会给出同样的建议。
孟清和自然不笨,得知沈瑄以剿寇的理由先一步离开安南,“功高震主”四个大字就砸在了脑门上。
以定国公的地位和实力,尚且要把功劳送出去,自己不趁早收手靠边站,真等着别人找麻烦,在永乐帝跟前给他上眼药?
在朱能第二次上疏之后,孟清和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
听到沈瑄途经凭祥的消息,更是将所有事情一推,亲自到城外迎接。
“迎接国公爷是大事,凭祥诸事,李大令同县衙中人自定即可。”
兴宁伯很潇洒,说放手就放手。此举让习惯了内外诸事皆登门求教的李大令有些发懵,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才逐渐走上正轨。
这段时间里,县衙二尹和主簿和其背后的家族展现出了相当实力,思明府凭祥县,李氏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不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却是必然。
此事是好是坏,已同孟清和无关,他做了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如果李家不能扛起领头羊的责任,就只能将手中的令旗交给别人,退后一步,安分的做个富家翁。
继续打着兴宁伯的名义压制他人?
为了一手创立的凭祥市坊,孟清和也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进步。
一家独大,只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李庆青多少能猜到孟清和的想法,为此,即使有族人抱怨,也没有再请兴宁伯援手。
要么凭自己的力量压垮对手,要么被对手压垮。李家能够父子两代占据凭祥县令一职,自然有相当的底气,不是随便某个家族能轻易取代的。
思明府当地的豪族开始了各方面的角逐,临近的州府也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促成这一切的孟伯爷,却带着亲卫,迎出城外十里,翘首等待定国公的队伍。
正午时分,架在火堆上的大锅飘出香味,一桶桶的杂粮饭掀开了木盖,在监工的哨音下,役夫们直起身,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排着队开始领饭。
一阵如雷鸣般的马蹄声突然响起,不同于商队的驽马,蹄声仿似重鼓,一下下敲击着众人的耳膜。
孟清和顿时精神一振,双-腿-一夹-马腹,迎着蹄声就冲了过去。
“伯爷!”
亲卫都被吓了一跳,连忙挥鞭追了上去。
跃上一处土丘,视野更加清晰。
石子和泥土铺成的大路,可容四马并行。
远处地平线,似刮起了一阵黑色的旋风。带着战场上未褪去的血腥和煞气,迎面而来。
孟清和心如擂鼓,喉咙似被堵住,发不出一点声音。
定国公一身玄甲,带着血光的煞气,如利箭破开长空。
帅旗之下,骑兵在前,步兵在后。
朱红的袢袄,似乎燃烧过的火龙,从被征服的土地飞腾而来。只有经历过战场拼杀,沐浴过血光,才会有这样的气势。
激动的不只是孟清和,紧跟而来的亲卫,也不由得攥紧了拳头。
敬佩,震撼,热血沸腾,各种情绪在胸中激荡,以致同兴宁伯一样失声。
距离土丘尚有一段距离,队伍开始减速。
沈瑄同样看到了孟清和,到了近前,猛的一拉缰绳,战马嘶鸣。
“国公爷……”
孟清和喉咙发涩,只吐出这三个字。
沈瑄弯了一下嘴角,黑眸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在此迎瑄?”
低沉的声音,熟悉,却又让人感到陌生。
孟清和有些恍惚,本能的调转马头,同沈瑄并肩而行。
“这些时日,十二郎可好?”
“啊。”
脑袋里仍是一团浆糊,口中只能发出单音。
“在安南征战,瑄一直想念十二郎。”
“哦。”
“十二郎的信,瑄已收到。”
“恩。”
“十二郎,”沈瑄侧过头,双眸中映出孟清和的影子,“可曾思我?”
孟清和回神了,意识到沈瑄说了什么,脸没红,耳朵却充血了。
四下看看,亲卫距离两个马身,却不保证一定听不着。侯二代如此那啥,他委实有点HOLD不住了。
不是不好意思,而是真心想扑。
不能怪他,一年没见,身为一个大好青年,会产生这种念头再正常不过。
“国公爷。”
“恩?”
“先回城。”
孟清和力持镇定,硬生生从沈瑄脸上移开目光。心中默念,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必须忍,至少要忍到进城,回府,关门再扑!
可惜,孟伯爷的愿望很难实现。
闻听定国公到来的消息,李县令率领县衙上下和凭祥的豪族代表,备好水酒,排队等在城门口。在凭祥休养快一年的成国公也凑起了热闹。
李庆青等人,沈瑄可以不理,遇上成国公,却不能当没看见。
距离还有十几步,沈瑄翻身下马,大步行至朱能面前,抱拳,“兄长在上,瑄有礼。”
朱能一把扶住沈瑄的胳膊,笑道:“贤弟奉皇命讨逆,平定黎贼,扬我国威,定青史留名!为兄已备好酒水,为贤弟接风洗尘!”
成国公的邀请,不能拒绝。
兴冲冲的迎出城外,却被人截胡,孟清和除了磨牙只能磨牙。磨完牙,还要硬着头皮表示,成国公的洗尘宴很好,非常好!下官不才,也想凑个热闹。
“贤弟自然要一起来。”
朱能笑得豪迈,左手沈瑄,右手孟清和,身后跟着李庆青等人,大步进城。
一万五千步骑在城外扎营,不必孟清和吩咐,慰劳的酒肉已抬出了城外。
“瑄代麾下儿郎谢诸位。然军中不得饮酒,还请诸位见谅。”
商人们习惯了孟清和的行事风格,对沈瑄如此直白,并不抵触,反而觉得定国公直来直往,是武将风范。
“是下官想得不周。”李县令主动出列,将此事扛到自己肩上,刷脸熟的机会,怎能落到别家,“下官马上令人将酒水抬回。”
酒抬回来,炖肉加量,米饭馒头管饱,迅速吩咐下去,毫不拖泥带水,不只赢得商家好感,也让定国公点头。
“多谢李大令。”
沈瑄很客气,除了一身的煞气不敢让人靠近,态度难得的温和。
李庆青仿佛热天浇了凉水,通体舒泰。
商家也纷纷暗道,定国公同传言大不相同。观其容貌言行,哪里是个杀神,分明是钟鸣鼎食之家,圣人教化的王侯子弟。
朱能抚须浅笑,一段时日不见,贤弟行事愈发周密,可喜!
回京之后,定要选家中子弟送往顺天大宁,不求闻达于世,只求不堕武将子弟之名。躺在膏粱堆上,不可能出息,武将家的儿孙就该真刀真枪的沙场拼杀,才能成就一身本领。
安南平定了,鞑靼和瓦剌仍有仗打。
汉王赵王的封地都在北疆,如果天子对北边大漠没想法,朱能敢把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一场接风宴,沈瑄没醉,朱能反倒先醉了。
孟清和没胆子和两位国公爷拼酒,只能捧起饭碗,化郁闷为饭量,横扫三分之一的桌面。放下饭碗,直打饱嗝,仍是觉得不够本。
殊不知,陪坐的李庆青等人早被惊得瞪大了双眼。
近一年的时间,他们竟不知,兴宁伯的饭量是如此惊人!
难怪会一门心思的买粮种地了……如果边军都是这等饭量,单靠中原出产的粮食的确不够吃。
美好的误会,就这样造成了。
当然,李县令等人也喝酒上了头,否则也不会产生这样看似荒谬的想法。
成国公喝醉,被抬了下去。
定国公放下酒杯,端起饭碗,继兴宁伯之后,再次以饭量震慑众人。
宴罢,李县令等人各回各家,做梦都是一副震惊的表情。隔日酒醒,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族人,备好钱钞,寻找关系,到安南买地种粮。
凭祥豪族的举动带动了广西云南各地的商人,在永乐帝还没决定是否将安南装进自己的碗里,半个安南已经被明朝的商人买了下来。
到后来,购买安南土地的商家,背后都有了朝廷的影子。
武装起来的边民和退役的卫军陆续进驻,安南的土人也纷纷投靠,许多明朝商人开始雇佣这些土人作为佃农。
在利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安南土人只知大明,不知安南。更有军民耆老奏请,陈氏早被黎氏断了宗嗣,安南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大明既已在此设立都指挥使司,不如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一并设立,大家都愿意归入大明,重拾华夏衣冠。
这样的结果,令朝廷中诸公傻眼,也让周边临封胆寒。如果明朝也在自己境内如此行事,该当如何?
对此,永乐帝明面表示,朕乃仁义之君,绝不会肆意吞并邻邦。背地里却笑得停也停不住,没办法,谁让咱有钱呢!
“仁义之主,不兴征伐,不侵邻邦。”
不出兵征讨,出钱买,当地之民愿意桂华,投向大明,也是没办法的事。
还是那句话,谁让咱有钱呢!
沈瑄在凭祥停留五日,恰好赶上户部来人抵达。
孟伯爷以身体不适为由,将事情一推,出面的,换成了成国公和定国公。
作为朝廷代表,户部右侍郎李文郁顿时压力山大。和兴宁伯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和这两位,基本不可能。
“两位国公,这个价格,是否合适?”
李侍郎给出户部商定的条款,朱能直接推给沈瑄,沈瑄道:“去县衙,请李县令。”
李庆青匆匆赶到,同户部的粮食交易,直接由县衙接手,与商人牵线搭桥的工作,李县令更熟。又有了同户部侍郎攀交情的机会,李县令对定国公的感激,瞬间提高十个百分点。
将事情推给李庆青,朱能和沈瑄都不再插手。孟伯爷知道的道理,两人岂会不知,之所以露这一面,不过是给户部提醒,此事涉及面广,最好按照最正规的程序,最合理的价格操作。否则,出了岔子,后果不是几个人能担待的。
“兴宁伯有大才。”朱能站在廊檐下,貌似不经意的说道,“回京之后,贤弟可有打算?”
“自当唯天子命是从。”
朱能没接话,眺望远处,忽然笑了,“此言甚是,为兄却是想多了。不过,经此一病,为兄却是不适合再带兵,家中有几个不成器的,贤弟帮帮忙,如何?”
“兄长丰富,瑄自不容辞。”
两位国公爷就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讨论时,孟伯爷正趴在榻上睡得昏天暗地。
所谓的身体不适,绝非借口,而是事实。
于此同时,留在安南的征讨大军,一边寻访陈氏子孙,一边抓捕黎氏宗族,黎季牦灭了陈氏一族,黎氏,也将因此步上后尘。
朝堂之上,户部粮食的问题解决,大臣们开始讨论,如果陈氏子孙遍寻不着,该如何处置安南的问题,再立新姓,还是将其划入大明版图。
海面上,满载着西洋方物,携带数国使节的郑和船队,也离开了此次出访的最后目的地古里,扬帆回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