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或可一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泰当然不需要再辗转从中外府获知蜀中最新的情报,早在中外府收到尉迟迥的奏报之前,他便已经先一步收到了贺若敦和李迁哲所传来的消息,提前一步知晓了蜀中情势的变化。
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未必能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有的人未必拥有多强大的能力,但因其身份地位的特殊,一念之间或许就能酝酿出一场灾祸。
早在那些自作聪明的巴西人搞出那一套出尔反尔的投降把戏、从而让尉迟迥心生警觉和抵触的时候,李泰心内其实就放弃了针对蜀中局面作进一步干涉的打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笃定的成功,任何变化中的事物都有变好和变坏两种可能。
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便也明白这些巴蜀豪强们是个怎样货色,所以对于意外的发生也是有所准备。如果事情发展能够遵循他的设想那自然最好,但若有悖于预期,也不过是走死了一步闲棋,谈不上有多么惋惜遗憾。
只是李泰没有想到,事情发展下来竟然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原本以为已经走死的闲棋,竟然又因此而萌生出新的可能和变数。
尽管他还不知中外府将要向他垂询意见,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明白自己针对蜀中局面的话语权又得到了加强。
原因也很简单,眼下只有他能够向蜀中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别看宇文泰随随便便就率领三万精骑前往陇右耀武扬威,但如今国中的局面却不容许他继续向蜀中增派太多人马。
一方面自然是来自皇帝和朝廷的掣肘,为了稳定国中的局面,宇文泰就必须要在关中掌握绝对的兵力优势,在这一暗潮涌动的局面没有画上句号之前,绝不可将太多的人马派驻在外,尤其是蜀中这样一个进出不易的地方。
另一方面那就是来自宿敌北齐的威胁了,虽然北齐并没有直接针对西魏的军事行动,但齐主高洋越来越频繁的军事行为也逼得西魏不得不加强边防布置。
还有一点,虽然李泰暂时还不想承认,但却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荆州总管府的存在已经实实在在给中外府的军政行为造成了掣肘和威胁。
之前他借助平定汉中山南的叛乱而增派人马,实际接手了汉中的军政权力。那么眼下就算宇文泰想要向蜀中增兵,都必须要充分的与他进行沟通,因为蜀中人马的进退之路,已经是捏在了李泰的手里。
如果说之前荆州总管府的尾大不掉还是一种趋势、一种感觉,但其实只要认真面对和处理,还是有着转圜的空间。
可是现在荆州总管府对汉中的管控,已经实实在在形成了中外府经略蜀中的障碍。如果伐蜀进行的比较顺利,那么这一点障碍还不会太过凸显。可今伐蜀进行的并不顺利,甚至陷入了泥沼困境之中,那么汉中的归属就是一个非常卡脖子的问题。
所以现在李泰也需要面对一个抉择了,他究竟是要暂退一步、主动放弃对汉中的管控,从而继续向宇文泰表达忠心、来免除猜忌,还是要牢牢的将汉中掌握在手中,从而在蜀中以及其他问题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这对李泰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他和宇文泰之间的关系走向。究竟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君臣,还是面和心离的上司和下级。
单纯从这一点而言,对于很早就确立其的卢志向的李泰而言倒也不难选择,甚至是不成选择。可若是讲到两个选择各自所带来的利益和弊端,那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一番了。
这当中利害牵扯也并不简单,可归根到底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李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他人手中? 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占有的越多就越从容、越安全,相反的享有越多那么责任就越大,当实力和所拥有的不相匹配时,那么遭到反噬就不远了。
这个道理李泰很明白,放在宇文泰的身上也同样适用。所以这一次李泰想试试,你特么都明牌了,老子还不敢上桌?
他也并不是即刻便要与宇文泰划清界限、乃至于针锋相对,而是要试探一下彼此间求同存异的空间和尺度,你有你的诉求,我有我的抱负,意见不相统一时,可以商量着来,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上命下行。
对于一个下属而言,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玩火自焚。毕竟如今宇文泰的权势地位那也绝不是充话费送的,一旦感觉自己遭受了下属的冒犯和忤逆,说不定就会立即展开歇斯底里的打压和报复。
但是对李泰来说,眼下又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国中的皇帝元钦不断的对宇文泰的霸府权力进行冲击和动摇,而外界又出现了尉迟迥伐蜀大军这样一个出血点,眼下的宇文泰同样有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所以宇文泰要比李泰更加的需要一个大局的稳定。
所以在收到贺若敦和李迁哲的报信之后,李泰稍作权衡之后,便亲率一万人马从沔北西去兴州,名义上是为的视察丹江口这一造船基地,但实际上则是为了增加下一步能够做出的选择。比如说通过一点非常规的手段,直接在蜀中埋了尉迟迥这一支伐蜀人马。
征调人马同样需要一点时间,当李泰率部抵达兴州的时候,来自中外府的使者便也随后赶到,分别是中外府右长史长孙俭与开府唐瑾。
长孙俭也算是老熟人了,尤其是作为李泰的前任,每每来到荆州与李泰相见,心中都倍生感慨。此番来到丹江口这一船舶制造基地,长孙俭更是忍不住喟叹不已,自感当年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时,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这一职位会如此有发挥的空间。
至于唐瑾,李泰倒是颇闻其名,也在朝廷和中外府不同场合上见过面,但彼此间却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和交情。
“某等此来,便是奉主上所命,请问太原公对于当下蜀中情势可有应对良计?”
在将如今蜀中局面详细讲解一番之后,长孙俭便又望着李泰认真发问道。
李泰虽然早已经知道了情况如何,但还是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听完之后当即便皱眉说道:“消息辗转已过旬日,情势瞬息万变,如今局面或许又有转变。譬如魏安公本意平稳入城,却不意变数横生,以至于临事功毁,如今再作谋计,纵有成策定议,待到施行的时候,恐怕也已经有悖时宜了。”
长孙俭听到这话后便摆手道:“应该不会罢,魏安公亦是知兵之人,今知情势不妙,麾下亦有精兵万人,纵然无作浩大进取,稳固当下应是不难。”
“知兵之人,能行事至此?既知孤军入境,后援艰难,却不能因势利导、竟然轻触众怒,如此‘知兵’者,谁又敢笃言不会再犯?”
李泰听到这里,当即便不客气的冷笑道,他自有途径知道尉迟迥在之前兵事进展顺利时向中外府打自己小报告的事情,所以这会儿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尉迟迥的不满。
只是长孙俭和唐瑾在听到李泰这一番话后,却是不好流露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眼下言为向李泰垂询,其实就是希望荆州总管府能够出力帮忙,解决眼前的困难麻烦。如果他们这里再作什么口舌之争因而得罪了李泰,那也免不了要遭受责罚。
好在李泰还算善解人意,眼见两人神态有些尴尬,便摆手说道:“我知此时纵然再作控诉,也已经无补于事,终究还是要正视问题,才能正确解决。两位奉命来询,我若只是狂言论虚,也连累你们无从归禀,还是要就事论事,希望能有所补益。”
两人听到这话后也连连点头,并且齐声夸赞太原公不愧国之名臣,懂得以大局为重。
李泰当然不需要再辗转从中外府获知蜀中最新的情报,早在中外府收到尉迟迥的奏报之前,他便已经先一步收到了贺若敦和李迁哲所传来的消息,提前一步知晓了蜀中情势的变化。
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未必能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有的人未必拥有多强大的能力,但因其身份地位的特殊,一念之间或许就能酝酿出一场灾祸。
早在那些自作聪明的巴西人搞出那一套出尔反尔的投降把戏、从而让尉迟迥心生警觉和抵触的时候,李泰心内其实就放弃了针对蜀中局面作进一步干涉的打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笃定的成功,任何变化中的事物都有变好和变坏两种可能。
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便也明白这些巴蜀豪强们是个怎样货色,所以对于意外的发生也是有所准备。如果事情发展能够遵循他的设想那自然最好,但若有悖于预期,也不过是走死了一步闲棋,谈不上有多么惋惜遗憾。
只是李泰没有想到,事情发展下来竟然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原本以为已经走死的闲棋,竟然又因此而萌生出新的可能和变数。
尽管他还不知中外府将要向他垂询意见,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明白自己针对蜀中局面的话语权又得到了加强。
原因也很简单,眼下只有他能够向蜀中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别看宇文泰随随便便就率领三万精骑前往陇右耀武扬威,但如今国中的局面却不容许他继续向蜀中增派太多人马。
一方面自然是来自皇帝和朝廷的掣肘,为了稳定国中的局面,宇文泰就必须要在关中掌握绝对的兵力优势,在这一暗潮涌动的局面没有画上句号之前,绝不可将太多的人马派驻在外,尤其是蜀中这样一个进出不易的地方。
另一方面那就是来自宿敌北齐的威胁了,虽然北齐并没有直接针对西魏的军事行动,但齐主高洋越来越频繁的军事行为也逼得西魏不得不加强边防布置。
还有一点,虽然李泰暂时还不想承认,但却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荆州总管府的存在已经实实在在给中外府的军政行为造成了掣肘和威胁。
之前他借助平定汉中山南的叛乱而增派人马,实际接手了汉中的军政权力。那么眼下就算宇文泰想要向蜀中增兵,都必须要充分的与他进行沟通,因为蜀中人马的进退之路,已经是捏在了李泰的手里。
如果说之前荆州总管府的尾大不掉还是一种趋势、一种感觉,但其实只要认真面对和处理,还是有着转圜的空间。
可是现在荆州总管府对汉中的管控,已经实实在在形成了中外府经略蜀中的障碍。如果伐蜀进行的比较顺利,那么这一点障碍还不会太过凸显。可今伐蜀进行的并不顺利,甚至陷入了泥沼困境之中,那么汉中的归属就是一个非常卡脖子的问题。
所以现在李泰也需要面对一个抉择了,他究竟是要暂退一步、主动放弃对汉中的管控,从而继续向宇文泰表达忠心、来免除猜忌,还是要牢牢的将汉中掌握在手中,从而在蜀中以及其他问题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这对李泰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他和宇文泰之间的关系走向。究竟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君臣,还是面和心离的上司和下级。
单纯从这一点而言,对于很早就确立其的卢志向的李泰而言倒也不难选择,甚至是不成选择。可若是讲到两个选择各自所带来的利益和弊端,那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一番了。
这当中利害牵扯也并不简单,可归根到底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李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他人手中? 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占有的越多就越从容、越安全,相反的享有越多那么责任就越大,当实力和所拥有的不相匹配时,那么遭到反噬就不远了。
这个道理李泰很明白,放在宇文泰的身上也同样适用。所以这一次李泰想试试,你特么都明牌了,老子还不敢上桌?
他也并不是即刻便要与宇文泰划清界限、乃至于针锋相对,而是要试探一下彼此间求同存异的空间和尺度,你有你的诉求,我有我的抱负,意见不相统一时,可以商量着来,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上命下行。
对于一个下属而言,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危险,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玩火自焚。毕竟如今宇文泰的权势地位那也绝不是充话费送的,一旦感觉自己遭受了下属的冒犯和忤逆,说不定就会立即展开歇斯底里的打压和报复。
但是对李泰来说,眼下又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国中的皇帝元钦不断的对宇文泰的霸府权力进行冲击和动摇,而外界又出现了尉迟迥伐蜀大军这样一个出血点,眼下的宇文泰同样有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所以宇文泰要比李泰更加的需要一个大局的稳定。
所以在收到贺若敦和李迁哲的报信之后,李泰稍作权衡之后,便亲率一万人马从沔北西去兴州,名义上是为的视察丹江口这一造船基地,但实际上则是为了增加下一步能够做出的选择。比如说通过一点非常规的手段,直接在蜀中埋了尉迟迥这一支伐蜀人马。
征调人马同样需要一点时间,当李泰率部抵达兴州的时候,来自中外府的使者便也随后赶到,分别是中外府右长史长孙俭与开府唐瑾。
长孙俭也算是老熟人了,尤其是作为李泰的前任,每每来到荆州与李泰相见,心中都倍生感慨。此番来到丹江口这一船舶制造基地,长孙俭更是忍不住喟叹不已,自感当年他在荆州刺史任上时,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这一职位会如此有发挥的空间。
至于唐瑾,李泰倒是颇闻其名,也在朝廷和中外府不同场合上见过面,但彼此间却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和交情。
“某等此来,便是奉主上所命,请问太原公对于当下蜀中情势可有应对良计?”
在将如今蜀中局面详细讲解一番之后,长孙俭便又望着李泰认真发问道。
李泰虽然早已经知道了情况如何,但还是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听完之后当即便皱眉说道:“消息辗转已过旬日,情势瞬息万变,如今局面或许又有转变。譬如魏安公本意平稳入城,却不意变数横生,以至于临事功毁,如今再作谋计,纵有成策定议,待到施行的时候,恐怕也已经有悖时宜了。”
长孙俭听到这话后便摆手道:“应该不会罢,魏安公亦是知兵之人,今知情势不妙,麾下亦有精兵万人,纵然无作浩大进取,稳固当下应是不难。”
“知兵之人,能行事至此?既知孤军入境,后援艰难,却不能因势利导、竟然轻触众怒,如此‘知兵’者,谁又敢笃言不会再犯?”
李泰听到这里,当即便不客气的冷笑道,他自有途径知道尉迟迥在之前兵事进展顺利时向中外府打自己小报告的事情,所以这会儿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尉迟迥的不满。
只是长孙俭和唐瑾在听到李泰这一番话后,却是不好流露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眼下言为向李泰垂询,其实就是希望荆州总管府能够出力帮忙,解决眼前的困难麻烦。如果他们这里再作什么口舌之争因而得罪了李泰,那也免不了要遭受责罚。
好在李泰还算善解人意,眼见两人神态有些尴尬,便摆手说道:“我知此时纵然再作控诉,也已经无补于事,终究还是要正视问题,才能正确解决。两位奉命来询,我若只是狂言论虚,也连累你们无从归禀,还是要就事论事,希望能有所补益。”
两人听到这话后也连连点头,并且齐声夸赞太原公不愧国之名臣,懂得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