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梦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校一名女知青插队在江陵县长江以北的一个小村庄。那儿是产粮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不同于我们生产队,不肥沃的沙土地以种棉花为主。那里每年种两季水稻,我们这里只种一季水稻。他们收获后要送公粮,我们收获后粮食自给。
1969年的秋天,青春年华的她手推满载稻谷的吱吱呀呀的独轮车,挥洒着汗水,走在送公粮的路上。出发时,精神是亢奋的。因为,这是把自己辛勤劳动果实送给国家,献给党,没有比这更光荣的了——把红心献给党!
她未曾想到这条并不遥远的送公粮的路,竟然是她自己人生的末路,她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太阳悬在她的头上肆虐,阳光把大地灼得热浪翻卷,衣衫一次又一次被汗水湿透,一次又一次被烈日蒸干。她的力气随汗水一点点溜走,她还紧咬牙关,鼓励自己,一定不能倒下。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把公粮送到站,一个极为单纯的朴实想法。
这就是被英雄主义哺育长大的知青这代人共有的朴实,骨子里渴望奉献,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握着车把的双手不再那么有力气了,两腿有如注了铅一样的沉重,渐渐地落在送公粮的队伍后面了。不怕苦的姑娘至此还没声张,继续向那个方向走去
在献红心的路上,无声无息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个鲜活生命如盛开的鲜花却早早地凋谢了。
这个消息,我们是在江陵县把她的光荣事迹广为传颂时才知道的。
我们为之叹息!但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她很光荣,她很伟大,能把生命献给党的伟大。还为自己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
恐怕现在没有人能理解当时的人们缺失了人文关怀的不正常。而处在浓厚政治气氛包裹中的我们打心里都是这么以为,如果是自己,我也会是那么做的。坚持到最后,走向
我想,那是因为没有哪个时代的人能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整整一代知青人那样充满革命激情的疯狂——以不惜自己生命的价值观为最高尚——无论是关键时刻还是平常都会做到不惜自己的生命——把一切献给党——当时最流行的革命口号。
看过一篇有关成都知青插队云南的报导。一个年仅十八,如花似玉的女知青,家庭出身不好,她一直特别能吃苦耐劳,总想努力改造好自己,与家庭划清界限,积极靠拢团组织,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一九七三年五月,云南建设兵团的连队领导批准她回家探亲,并叮嘱,不能超假,团支部正在考验你。
她牢记组织的教导,回家与亲人团聚仅仅十二天,探亲假未满,就提前匆匆踏上了回云南边疆的旅程。
当时,她天天低烧不止,家人苦苦劝留她,让其在成都检查治病。但她心里只想到自己正在经受组织的考验,一定不能违反探亲纪律,必须按时归队。于是她力排亲人的好意,执意要提前归队。这全是因为她迫切希望自己早日加入光荣的共青团。
从成都到云南边疆要乘两天火车,再转乘六天长途汽车。在汽车颠簸到第五天时,遇途中塌方,她归心似剑,于是硬支撑着有病的身体,步行两天,翻山越岭,赶回连队。当她被人扶进屋时,已是面无人色了,她还蠕动嘴唇微弱地说:我按时回来了
她从此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团支部追认她为共青团员。
女知青的梦想成真了。
那个时代造就了一代渴望无私奉献,渴望通过献身为实现自己以为是某种精神的崇高境界的知青人。
这样真实的故事太多是值得可歌可泣?还是可悲呢?
2005。12。10
我校一名女知青插队在江陵县长江以北的一个小村庄。那儿是产粮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不同于我们生产队,不肥沃的沙土地以种棉花为主。那里每年种两季水稻,我们这里只种一季水稻。他们收获后要送公粮,我们收获后粮食自给。
1969年的秋天,青春年华的她手推满载稻谷的吱吱呀呀的独轮车,挥洒着汗水,走在送公粮的路上。出发时,精神是亢奋的。因为,这是把自己辛勤劳动果实送给国家,献给党,没有比这更光荣的了——把红心献给党!
她未曾想到这条并不遥远的送公粮的路,竟然是她自己人生的末路,她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太阳悬在她的头上肆虐,阳光把大地灼得热浪翻卷,衣衫一次又一次被汗水湿透,一次又一次被烈日蒸干。她的力气随汗水一点点溜走,她还紧咬牙关,鼓励自己,一定不能倒下。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把公粮送到站,一个极为单纯的朴实想法。
这就是被英雄主义哺育长大的知青这代人共有的朴实,骨子里渴望奉献,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握着车把的双手不再那么有力气了,两腿有如注了铅一样的沉重,渐渐地落在送公粮的队伍后面了。不怕苦的姑娘至此还没声张,继续向那个方向走去
在献红心的路上,无声无息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个鲜活生命如盛开的鲜花却早早地凋谢了。
这个消息,我们是在江陵县把她的光荣事迹广为传颂时才知道的。
我们为之叹息!但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她很光荣,她很伟大,能把生命献给党的伟大。还为自己有这样的校友而自豪。
恐怕现在没有人能理解当时的人们缺失了人文关怀的不正常。而处在浓厚政治气氛包裹中的我们打心里都是这么以为,如果是自己,我也会是那么做的。坚持到最后,走向
我想,那是因为没有哪个时代的人能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整整一代知青人那样充满革命激情的疯狂——以不惜自己生命的价值观为最高尚——无论是关键时刻还是平常都会做到不惜自己的生命——把一切献给党——当时最流行的革命口号。
看过一篇有关成都知青插队云南的报导。一个年仅十八,如花似玉的女知青,家庭出身不好,她一直特别能吃苦耐劳,总想努力改造好自己,与家庭划清界限,积极靠拢团组织,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一九七三年五月,云南建设兵团的连队领导批准她回家探亲,并叮嘱,不能超假,团支部正在考验你。
她牢记组织的教导,回家与亲人团聚仅仅十二天,探亲假未满,就提前匆匆踏上了回云南边疆的旅程。
当时,她天天低烧不止,家人苦苦劝留她,让其在成都检查治病。但她心里只想到自己正在经受组织的考验,一定不能违反探亲纪律,必须按时归队。于是她力排亲人的好意,执意要提前归队。这全是因为她迫切希望自己早日加入光荣的共青团。
从成都到云南边疆要乘两天火车,再转乘六天长途汽车。在汽车颠簸到第五天时,遇途中塌方,她归心似剑,于是硬支撑着有病的身体,步行两天,翻山越岭,赶回连队。当她被人扶进屋时,已是面无人色了,她还蠕动嘴唇微弱地说:我按时回来了
她从此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团支部追认她为共青团员。
女知青的梦想成真了。
那个时代造就了一代渴望无私奉献,渴望通过献身为实现自己以为是某种精神的崇高境界的知青人。
这样真实的故事太多是值得可歌可泣?还是可悲呢?
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