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哈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春寒冷峭。
四月中旬,我们一行五人在经商朋友尚总和张总的陪同下游览了闻名遐迩的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山濒临英金河。到了山上,所谓的森林公园言过其实,只有稀疏小树的点缀,映衬着赤红山体更加眩目,我想:假如森林苍苍,荫翳蔽日,此山红颜何存?
山因赤得名,市因峰而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为百柳的意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考古人员在红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大量的冰斗群、刃脊、角峰、冰蚀痕等,提供了我国北方第四纪大陆冰川发育的重要证据,由于红山长期受到的风化及剥蚀作用,难以保存“冰臼”和“冰石林”等地貌景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中有一洞穴,供奉着菩萨。
站在山上,鸟瞰古城,蓝天白云、芳草绿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原生状态,真山真水淳朴风情。这里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为龙的传人。
冒着飒飒寒风,我们漫步在玉龙广场,冷寂空旷,惟独我们几位南方远客驻足观望,周围是雄伟的政府大楼,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娱乐中心、滨水景观、休闲场所。巨大的广场令人惊叹!其面积之大不亚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一座高耸的不锈钢雕塑,一条钢化玻璃铺成的观光道,下面无数的石头上雕刻着各种字体的龙字,令人咋舌!现代奢华和远古历史的反差,不知是寒冷所致还是环境触目惊心,使我惊颤!我想起那条玲珑、娇小的玉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它能穿越亘古的历史,能否存活在这现代而奢靡的尘埃里?!
二
赤峰市政协宴请我们,晚宴设在四星级宾馆的一个圆型的蒙古包里。
桌上摆满了菜肴佳,四大名菜:红烧梅花筋、红烧牛蹄筋、红烧牛尾、干炸华子鱼(瓦氏雅罗鱼);五大山珍:厥菜、黄花、白蘑、山杏仁、哈拉海(刺儿菜);还有奶食品、手扒肉、宁城老窖、沙棘饮料
推杯换盏,气氛热烈,政协斯主席请蒙古族歌手来,给客人唱歌敬酒。
身穿节日盛装的蒙古族歌手唱着敬酒歌,手捧银盏挨个向客人敬酒,隆重的蒙古族礼节,却之不恭,我欣然接过银盏,用手指沾酒,敬天、敬地,在自己的额头点了一下,然后一口饮下,两盏白酒下肚,热血翻腾,浑身燥热,头晕脑旋。蒙古族姑娘双手把一条蓝色哈达高高举起,挂在我脖子上,柔软如云,飘拂胸前
十二年前,我在西藏布达拉宫前,一位年轻僧人带我游览了宫殿之后,告别时,敬献一条白色哈达给我,圣洁的哈达,表达对我的敬意和祝贺,至今,我珍惜收藏。今晚,献给我蓝色哈达,表达的内涵是什么?我感到激动和疑惑。
政协斯主席笑着解释:“白色代表白云,蓝色代表蓝天,天比云高,献蓝色哈达,表达蒙古族最高的敬意,是蒙古族最高的礼节!”
最高礼遇,待为贵宾,宾朋频频举杯敬酒。
优美的乐曲响起,两人乐队,一人拉着马头琴,另一人弹着电子琴,一对蒙古族年轻歌手对唱一首脍炙人口草原情歌敖包相会: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
美妙歌声让人陶醉。我们点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天上不落的太阳等,请他们演唱。
我们一行唯一的女同志小章即兴清唱了一段越剧盘妻索妻,委婉动听,草原上听越剧,别有风味。
一曲长调随琴声而起,蒙古族男歌手迷醉的眼神透过蒙古包遥望着星空,唱得投入,用心在唱,高亢悠远、舒缓自由。
蒙古草原特有的悠扬旋律,让人仿佛骑马驰骋在辽阔草原
蒙古族称长调:乌日图道。意即长歌,特点为字少腔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斯主席自豪地说:“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此时此刻,我被宴会的热烈氛围所带动,酒意溢胸,我想起家乡的山歌对鸟,站起来要过话筒:“我唱一首原生态、土得掉渣的家乡山歌叫对鸟,儿时跟放牛娃学来,现在献给大家。”
“嘎呣飞过青又青?
嘎呣飞过打铜铃?
嘎呣飞过红夹绿?
嘎呣飞过抹把胭脂哎——搽嘴唇哦——”
用乐清方言唱,不知道别人听得舒服不,我并不介意,激情所致,我用普通话翻译了一遍,回到坐位。
同伴老杨说:“这首山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还有一段,再唱吧。”
我余兴未了,又上去唱了第二段:
“翠鸟飞过青又青——
白鸽飞过打铜铃哦——
雉鸡飞过红夹绿——
长儿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哟——”
难忘之旅,难眠之夜。
蓝色哈达,圣洁如天,柔软如云,飘拂胸前,把我的心系在赤峰辽阔、美丽的草原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一
春寒冷峭。
四月中旬,我们一行五人在经商朋友尚总和张总的陪同下游览了闻名遐迩的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山濒临英金河。到了山上,所谓的森林公园言过其实,只有稀疏小树的点缀,映衬着赤红山体更加眩目,我想:假如森林苍苍,荫翳蔽日,此山红颜何存?
山因赤得名,市因峰而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
赤峰市古称松州,谓之:平地松林、千里松林。清朝起称昭乌达盟(蒙语为百柳的意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考古人员在红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大量的冰斗群、刃脊、角峰、冰蚀痕等,提供了我国北方第四纪大陆冰川发育的重要证据,由于红山长期受到的风化及剥蚀作用,难以保存“冰臼”和“冰石林”等地貌景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中有一洞穴,供奉着菩萨。
站在山上,鸟瞰古城,蓝天白云、芳草绿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原生状态,真山真水淳朴风情。这里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敖汉“兴隆洼聚落遗址”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被史学界定名为“华夏第一村”;翁牛特旗出土的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玉龙,被史学界定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为龙的传人。
冒着飒飒寒风,我们漫步在玉龙广场,冷寂空旷,惟独我们几位南方远客驻足观望,周围是雄伟的政府大楼,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娱乐中心、滨水景观、休闲场所。巨大的广场令人惊叹!其面积之大不亚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一座高耸的不锈钢雕塑,一条钢化玻璃铺成的观光道,下面无数的石头上雕刻着各种字体的龙字,令人咋舌!现代奢华和远古历史的反差,不知是寒冷所致还是环境触目惊心,使我惊颤!我想起那条玲珑、娇小的玉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它能穿越亘古的历史,能否存活在这现代而奢靡的尘埃里?!
二
赤峰市政协宴请我们,晚宴设在四星级宾馆的一个圆型的蒙古包里。
桌上摆满了菜肴佳,四大名菜:红烧梅花筋、红烧牛蹄筋、红烧牛尾、干炸华子鱼(瓦氏雅罗鱼);五大山珍:厥菜、黄花、白蘑、山杏仁、哈拉海(刺儿菜);还有奶食品、手扒肉、宁城老窖、沙棘饮料
推杯换盏,气氛热烈,政协斯主席请蒙古族歌手来,给客人唱歌敬酒。
身穿节日盛装的蒙古族歌手唱着敬酒歌,手捧银盏挨个向客人敬酒,隆重的蒙古族礼节,却之不恭,我欣然接过银盏,用手指沾酒,敬天、敬地,在自己的额头点了一下,然后一口饮下,两盏白酒下肚,热血翻腾,浑身燥热,头晕脑旋。蒙古族姑娘双手把一条蓝色哈达高高举起,挂在我脖子上,柔软如云,飘拂胸前
十二年前,我在西藏布达拉宫前,一位年轻僧人带我游览了宫殿之后,告别时,敬献一条白色哈达给我,圣洁的哈达,表达对我的敬意和祝贺,至今,我珍惜收藏。今晚,献给我蓝色哈达,表达的内涵是什么?我感到激动和疑惑。
政协斯主席笑着解释:“白色代表白云,蓝色代表蓝天,天比云高,献蓝色哈达,表达蒙古族最高的敬意,是蒙古族最高的礼节!”
最高礼遇,待为贵宾,宾朋频频举杯敬酒。
优美的乐曲响起,两人乐队,一人拉着马头琴,另一人弹着电子琴,一对蒙古族年轻歌手对唱一首脍炙人口草原情歌敖包相会: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
美妙歌声让人陶醉。我们点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天上不落的太阳等,请他们演唱。
我们一行唯一的女同志小章即兴清唱了一段越剧盘妻索妻,委婉动听,草原上听越剧,别有风味。
一曲长调随琴声而起,蒙古族男歌手迷醉的眼神透过蒙古包遥望着星空,唱得投入,用心在唱,高亢悠远、舒缓自由。
蒙古草原特有的悠扬旋律,让人仿佛骑马驰骋在辽阔草原
蒙古族称长调:乌日图道。意即长歌,特点为字少腔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斯主席自豪地说:“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此时此刻,我被宴会的热烈氛围所带动,酒意溢胸,我想起家乡的山歌对鸟,站起来要过话筒:“我唱一首原生态、土得掉渣的家乡山歌叫对鸟,儿时跟放牛娃学来,现在献给大家。”
“嘎呣飞过青又青?
嘎呣飞过打铜铃?
嘎呣飞过红夹绿?
嘎呣飞过抹把胭脂哎——搽嘴唇哦——”
用乐清方言唱,不知道别人听得舒服不,我并不介意,激情所致,我用普通话翻译了一遍,回到坐位。
同伴老杨说:“这首山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还有一段,再唱吧。”
我余兴未了,又上去唱了第二段:
“翠鸟飞过青又青——
白鸽飞过打铜铃哦——
雉鸡飞过红夹绿——
长儿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哟——”
难忘之旅,难眠之夜。
蓝色哈达,圣洁如天,柔软如云,飘拂胸前,把我的心系在赤峰辽阔、美丽的草原
二00九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