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蒙太奇与中国古典诗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 电影艺术相比于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而言,只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当它从活动照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时,是凭借着灵活的镜头分切与组合来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所谓分切是指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所谓组合是指剪辑师按导演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无声黑白电影时代,蒙太奇语言的构成元素主要是镜头及画面,即通过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的承接来叙述情节,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音响蒙太奇,色彩蒙太奇也成了构成蒙太奇语言的重要元素,大大丰富了电影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艺术走向成熟。
中国古典诗词在电影发明十多个世纪之前就发展出完美的蒙太奇技巧。下面我们可以对一些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那些从来没有看过电影,不知道电影为何物的作者,却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地运用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技巧。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表现方式,跟电影中的蒙太奇就有不少共通之处。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同电影上的镜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情境。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吟咏之间,就仿佛在人脑海中播放着一幅幅运动的影视画面,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作品中有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虽然"画面"上没有动作,但仍然能通过"镜头"的运动,以声画对位的方法,展现出富于生气和意境的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一开头就描写了秋雨之后,薄暮时分青翠欲滴的山色,仿佛是用一个远景镜头,把山谷里秋天特有的斑斓色彩和雨后清新宜人的气息,通过一个水墨画似的画面,传达给读者了。然后,诗人的笔,仿佛摄影师手里的摄影机镜头,慢慢摇过那被明月的清辉照耀着的松树林,移到雨后陡涨漫过石堆、轻溅浪花的清澈山泉,再摇向对岸的竹林。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忽然,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而归;镜头摇向远处的湖塘,远远望见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散,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水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幅山间美景,异常清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幽静而不孤寂。
在这首诗中,声音符号的作用得以呈现,它很好地衬托了图像符号,有机地组合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声画语。共同为表达更富灵性的意境服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运用声画分立的声音蒙太奇的精彩例子,如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最精彩独特的地方,是通过老妇人的答话,写出石壕吏的凶狠。作者把大部分篇幅给了老妇人,而对石壕吏的凶狠,诗中直接写出的只有一句:“吏呼一何怒”;但读者从老妇人一连串的答话中,可以想象石壕吏的凶狠。吏的问话,完全可以从老妇人的答话中想象出来,因为她的答话,都是在恶吏的凶狠呼喝中逼出来的。比如,她述说三个儿子都服兵役去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家里没有人了!在吏的逼问下,她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吃奶的孙儿;接着,又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守寡未改嫁的儿媳。因为吏逼迫她的儿媳去服劳役,善良的老妇人陈述困难,哀求免役无效,只得自己挺身而出,表示家里实在没有人可以服劳役了,如果一定要去,只有自己去了。吏嫌她老弱,不肯要,于是,就有老妇人的答话“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吏勉强同意了,这才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对话。画面上出现的,是听到这场对话而百感交杂、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其余几个人物形象,都是运用声音来刻画;“吏呼一何怒”的咄咄逼人之势,从节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而那位“出入无完裙”的少妇的形象,是通过“如闻泣幽咽”的饮泣声勾画出来的。
接着,画面上是天明以后,诗人“独与老翁别”的中景镜头,然后,镜头拉开,升起,慢慢拉成俯拍的大远景:诗人走在苦难深重的祖国大地上
我们还可以在古典诗词中发现爱森斯坦式的隐喻蒙太奇。谢榛在四溟诗话说到唐代有三个诗人就同一题旨写了三个诗句,一是韦苏州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一是白乐天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一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谢榛评曰:“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为什么第三句诗最好呢?因为第三句诗中的黄叶树和白头人,就好象两个电影镜头,把“黄叶树”与“白头人”两个画面组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比两个画面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形象,更耐人寻味的意思来。人们可以在这两个镜头之间,在“雨”、“灯”、“黄叶”、“白头”、“人”、“树”等意象之间,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从中获得不少若隐若现,欲露不露,难以一语道破,却又不断充盈着的人生意蕴。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和呼应。
白居易写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文学作品,但它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却具有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每一句都可以化成可见的形象,句与句的连接,都暗示着不同镜头的处理。比起某些概念化的影片,在欣赏时,是更能给予读者以生动的视觉感受的。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士奉唐明皇之命,到“虚无缥缈”的仙山去,拜访死后做了神仙的杨贵妃时的情景。
诗人在一句诗中,用七个字写了四个动作:“揽衣”、“推枕”、“起”、“徘徊”第一、二个动作,是非常急遽的,表现刚从梦中惊醒的杨贵妃,对于唐明皇使者的到来,是非常震惊的,所以她的反应很强烈。第三个动作,节奏有了改变,由快变慢,表现她已完全清醒过来了,对眼前这一事件的思考,又深了一层,她想到平日对自己无限宠爱的唐明皇,其实真正爱惜的只有他自己。马嵬坡“赐死”一举,证明所谓“比翼鸟”、“连理枝”等等的“信誓旦旦”都是虚情假意,两人之间早已恩断义绝了。这样一想,她犹豫起来:“见不见这使者呢?”因此,她在卧室里徘徊着,内心卷起爱恨交加的风暴。白居易在这一连串富于动作性的描写中,是把几个不同景别的“镜头处理”都暗示出来了:近景“九华帐”、特“梦魂惊”、中景“起徘徊”接着,她终于决定了:去见他!这个决心一下,她又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连衣服也不换,头发也不梳,便匆匆走下楼去。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长镜头:云髻半偏、花冠不整的杨贵妃,一路上撩开珠箔、推开银屏,她的步态是那样急切、又那样优美,在迎风飘举的衣袂衬托下,仿佛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时的舞姿。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外部动作,真切而优美地尽情表现出来了。这些镜头,不但有外部动作,还有内部动作,并且很强烈,这种视象感受传达出多么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这首诗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分析就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电影脚本:“千山鸟飞绝”这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成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成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主人公绝、灭、孤、独的内心世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是写诗人乘车途经山麓观赏枫林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把它切分为几个“镜头”:
(全景)深秋季节,层层叠叠的山岭,诗人乘车来到山麓。
(中景)车子停下,诗人抬头仰望深山。(摄影机缓缓上摇)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山顶,云雾中隐隐约约地露出房屋的轮廓。
(近景)诗人醉心于观赏枫林,流连忘返。
(特写)红艳明丽的枫叶,生机勃勃,逗人喜爱,引人遐思。
有的诗词,能够通过不同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完成时空的跳跃,这一点同电影非常接近。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很多明白无误地表示着时空跳跃的画面组合的例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大幅度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这里仅仅把不同场景的三个画面组接起来,就把木兰万里关山飞渡、紧急奔赴战场的情形,极有气势地表现出来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中运用了声音串位的声画分立蒙太奇手法,非常形象地把木兰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得绵绵不绝。使严酷的战争环境与女儿家的脉脉温情以强烈的对比交织在一起,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那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诗句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以及“月”和“霜”都是实写,可以用画面具体表现的,但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却传达出无法用具体形象表达的内容,蕴含着许多言外之意了。
牛希济是五代时花间派词人。花间集一书中共收录了18位词人,牛希济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查子很有名: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词一开始是写景,也是描写送别的氛围。“春山烟欲收”早上朦胧的烟雾正在逐渐消退。如果让我们用摄影机去捕捉这样一个镜头,会非常的优美。青山当中,一缕薄薄的烟雾,正在慢慢消退。一个“欲”字,表明是一种动态,不是静止的景象。“天淡稀星小”天边有几颗稀稀落落的星,因为到了清晨,星星已经暗淡无光,模糊微小了。这两句建立起了一个立体的时空环境,如果我们用镜头来拍摄的话,上句是一个平视的远景,下句是向天空仰拍的镜头。这两句既写了季节、时令,又写明了具体的送别时间。“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按照日常的句式,应该是“别泪脸边明,残月临清晓”作者故意打乱日常的语序,写成“残月脸边明”就产生出奇特的效果,让读者生发出无限的想象。
借景托情,不止是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冯延巳的一首词也比较典型。这类作品,强调的是画面感和情绪的象征性、暗示性,它往往没有送别过程和细节的描写,只有不同画面和镜头的组接。它不像独幕剧,更像电影的几个蒙太奇镜头。且看冯延巳的临江仙: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这首词是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视角描述一个送别的场面,秣陵是现在的南京,冯延巳是南唐人,南唐的都城在南京,所以用本地秣陵江点明送别的地点。“雨晴芳草烟深”通过具体的画面,既展现离别的氛围,同时也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时令。一场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心情也非常清爽。从表现手法来说,有一点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味。这里烘托的不是沉重悲凉的氛围,而是青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景色。晴日、芳草和雨烟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路遥人去马嘶沉”写的不是分离时的情景,而是离别之后的情景。通过“路遥人去”点明行人已经远去。如果我们拍摄镜头的话,这是一个拉得很远很远的长镜头,行人走得很远的一个背影。先从视觉来写,然后是听觉:“马嘶沉”人去了,马儿仿佛舍不得走,在那里嘶鸣,马嘶鸣的声音随着人的远去也逐渐消失。“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环顾四周,不见行人,只看到路边斜挂着的一面青色酒旗,还有让阳光镶了金边的嫩柳枝儿在和风中招摇。用酒旗暗示酒家,用柳枝儿谐音“留”既有画面质感,又有情绪流露。
宋词中运用蒙太奇技法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镜头的自然移动——摇,是宋词中做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在画面上的首先是一个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现出了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晓风拂动下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新月。于是,一种十分凄凉孤寂的氛围整体地呈现出来,使人顿生同情。
在晏几道的御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彩色和主观镜头,闪回镜头和表现主人公的想象的叙述镜头等等的运用: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一开头,是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画面是一条街的一部分,在夹道的绿荫下,白濛濛的飞絮,有如洁白的雪花铺满路面与树木。镜头推近街的一角,只见绿树枝头各色盛开的鲜花,犹如一团五彩云围绕着一户人家。镜头继续向下推近,在绿树的掩映中,现出一角朱门。这是介绍环境的空镜头,色彩的丰富与鲜艳,把春色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景色的展现,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一幅活动的画。随着镜头的移动,画中除了摇曳的杨柳、不断飘落的飞絮外,还有人物在其中活动。看:那座落在街北的红楼上,一位少女登楼了“闲上”二字,准确地描写了她的步态,是那样娇慵。接下去,就是这少女的主观镜头了:“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少女卷起疏帘,凝视着对面街南的树荫。这个主观镜头是一个空镜头。她在看什么呢?词人马上告诉我们:“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这个镜头主要表现惹人闲愁的春雨:濛濛细雨,雨而又晴,少女长时间倚着阑干,凝神深思,我们立刻体会到那个空镜头并不空,它代表着那位少女痴情凝视的目光。
在一个“闪回”镜头中,出现了终日萦绕在少女心头的人儿:那是另一个晚春,也是路满落花,那人儿曾骑着一匹马,出现在街角的树荫下,并踏着绿荫深处的青苔,停下来过。深闺少女无可排遣的春愁,使她眼前又幻化出一个令人惆怅的场面:“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心中的人儿呵!你来晚了,无情的命运已作了另外的安排,如今人去楼空,彼此已无缘见面了!画面上出现了朱楼的近影,空虚寂寞,重门深锁,绿窗低掩,悄无声息,只有雪白的飞絮,仍在飘落着,飘落着这是用少女想象中那位人儿的主观镜头表现的,它充满一种怅然若失,遗恨无穷的感情,把青年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周邦彦的蝶恋花,这首词讲述了一个离别的故事: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我们来看这首词,前三句为一个层次,是写环境。如果要表现这个画面,可以选择用蒙太奇镜头。先是室内,床上躺着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什么样子,用不着表现,可以用远镜头把她晃过去,也可以用帷帐把她隔开。然后接着另外一个镜头:窗外,一轮皓月当空。“惊乌”可以视为乌啼。唐人张继诗中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词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亮初升或从云层钻出,光线由暗转亮,会让树上的鸟儿不安定。“栖不定”鸟在树上来回翻飞。因为鸟的叫声,吵醒了室内似睡非睡的女子。这两句,先呈现听觉形象,然后再展现视觉形象。镜头先推出鸟儿的叫声,然后再是一轮明月,当然也有“惊乌栖不定”的动态画面。“更漏将残”是交代时间,又是听觉形象的呈现,好像听到铜壶更漏的滴滴答答的声响。由更漏,她感觉到天快亮了。“辘轳牵金井”是说凌晨时分,井边已经有人在打水了。三个户外镜头过后,再转向室内。先用特写镜头展现女子眼泪汪汪的神态。然后镜头挪移,移到枕头上,展现“泪落红绵冷”红绵枕头睡得冷,什么原因啊?枕头都被泪水湿透了。上阕是环境的铺垫和情绪神态的铺垫。这里没有离别,但是离别的味道已经出来了。
下阕写她起身到门外送行。又是一个镜头:“执手霜风吹鬓影”两人在门外握手话别“霜风”吹拂着双方的鬓发,霜风是秋风,这不仅是写她的触觉感受,还暗示着季节是深秋,送别的时令是在深秋的清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去意徊徨”好像写的是行人,其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实是写双方的不舍。唉,算了,我不走了吧——本来准备赶车离开的,可又不想动身了。“别语愁难听”说了很多听了让人难受的话,也许是安慰与叮咛,也许是埋怨与责备。其实要离别了,即使安慰的别语,听起来也让人难受。
这首词像独幕剧一样,把离别的几个场面、细节、过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往下写,不仅有画面感,有故事情节,还充满着声响效果。你看看,前面是乌啼、漏响、牵井、打水的声音,以声音起,以声音作结,露寒人远,鸡声相应。整首词就像是一首交响曲,慢慢地品味,确实非常优美。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即使表现极平凡的日常生活,也能如画般将生活的情趣,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用的手法,就象电影蒙太奇一样,是由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画组接而成的,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仿佛用一组蒙太奇镜头,把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动作神态,逼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她蹴秋千累了,站起来娇慵地揉揉发麻的纤手。首先,我们可以在全景镜头中,看到这位在深宅大院的后花园中嬉戏的小姑娘。接着,是一个更近的镜头,可以看到她那鲜艳的脸庞上布满细细的汗珠,象是带着浓露的鲜花;薄薄的衣裳也被汗水湿透了。忽然,有人来了,她害羞地慌忙逃走,脚上的袜子划下来了,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在一个有纵深感的镜头里,这位爱活动的天真女孩的形象表现得多么鲜明呵!特别是最后那个回眸一瞥的“特写镜头”含意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少女很想看看客人的样子但又怕见到,很想让客人见到她又怕客人见到她,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她跑到园门边,又终于停了下来,也许,只是瞬间,但她总算回过头来看了客人一眼,也让客人看到她一眼,这时的她,却佯装回头是为了嗅枝上青梅。少女惊诧、惶遽、害羞、好奇等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一幅生活小景,是由一连串不同景别的活动画面构成的,不但有动作,而且色彩斑斓鲜明,甚至还有声音:鸟鸣、小姑娘的娇喘声、来人的脚步声最后定格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画面。
在宋词里,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恰当处理,俯拾皆是。如远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李清照)。中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近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特写:“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但是,各种视距的综合使用往往更为突出。试看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边的一个高俯角的远景,水天相接,远山遥遥。然后镜头渐拉,一个中景的烘托,哀鸿声里,夕阳映照着高亭。忽然转成近景,杀敌心切的游子把宝剑看了又看,拍遍了所倚的栏杆。最后,停留在一个无可奈何、悲愤万分的面部特写上。如果我们要拍辛弃疾的一部电影,这是最好不过的一个序幕了。推拉摇转的恰当使用,有点有面,有背景,有细节。使宋词,尤其是慢词,焕发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是南宋后期的“江湖派”诗人,他的约客一诗:也运用了很多的蒙太奇技法。
“黄梅时节家家雨”诗人首先推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比较阔远的画面,概括性很强“雨”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所以这画面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既诉之视觉也诉之于听觉。既渲染了那种恼人的凄苦气氛,也可以说是诗人心境寂寥而切盼友人前来的主观心理的外射。此外,淫雨霏霏,也为久候客人不至埋下了伏笔。“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画面的时空,较前一个画面的时空为小,它是由视觉形象,特别是听觉形象所构成的。南北朝时的谢灵远,在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化用了谢灵远的“池塘生春草”而不露痕迹,也更为浓缩。如果说,前面两个镜头还是户外自然之景,那么“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由户外而室内的人物之景了。从诗的整体来看,这三个镜头的组接关系是平行线式的,然而,从前面两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的关系来看,则可以理出先后发展的时间线索,这种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发展的镜头,可称之为“前进式的蒙太奇”同时,从画面上看,前面两个镜头较为阔大,是远景,全景;后一个镜头较为细小,是近景、小景,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只见主人失望,而仍然不无期待地频频敲着桌上的棋子,灯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客人则迟迟不至。一“敲”一“落”表现时间之久,怀念之深,企盼之殷。而室外的雨声、蛙声,室内的敲棋声与灯花开落声,声声入耳。这种强动态的听觉描写,把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情绪,表现得分外动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中很好的蒙太奇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小令的每一组文字都是一个蒙太奇镜头,由十一个镜头完成一个人物命运的故事性叙述,意蕴深远,非同凡响。第一句是中近景,用的是每况愈下的衰败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深秋时节,万物萧条,藤枝枯老,黄叶凋零;静谧的暮蔼中,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发出“哑哑”的嘶叫声,镜头中展现出的荒凉、冷落、衰颓的秋景,衬托出游子内心的悲戚哀伤。第二句镜头一转,眼前忽现“小桥流水人家”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的动人景致。但见远处有一座小桥,潺潺流水环绕着小村,几间茅屋错落有致。这幅清幽秀丽的田园小景,显得恬静,温馨,不由得使人眼前为之一亮。“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镜头叠加起来,本来应该给人一种温暖、幽静、安逸的感受;可在这首小令中却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格格不入,从反面衬托了游子无所归依的愁思。第三句也是三个意象镜头,从“古道西风”到“瘦马”变焦距的推移镜头,我们看到,在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伶仃的驽马,正驮着愁眉不展的游子,在沉沉暮蔼中向远方踽踽独行。“古道”一词,不仅点出了路途的漫长无际,还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在这条荒凉的古道上,曾有多少天涯游子风尘仆仆,洒下寂寞惆怅的泪水。由于作者“思接千载”把眼前的景物推向了遥远的过去因而画面上超越时空,使人有“尺幅千里”、“浮想联翩”之感。第四句和第五句合起来,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仿佛是摄像机沿着轨道渐渐地推近:斜阳一抹,余晖脉脉,一幅灰暗阴冷,让人凄凉感伤的秋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经过这些镜头的层层铺垫,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是落日残阳背景下断肠人的大特写,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仿徨之情,把“秋思”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我们从电影的视听语言角度,对这些著名的古典诗词来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和电影艺术基本思维的构建有很多共通之处,这些优秀的古代诗人,都不曾看过电影,恐怕想也想不到以后会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但为什么他们作品里却有这样“电影化”的描写,而且如此丰富,如此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呢?普多夫金说得好:“蒙太奇的本性是各种艺术所固有的东西,只不过在电影中获得了更完善的形式”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量不断攀升,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大片也崭露头角,但是其中的粗制滥造之作也不少,其原因就是很多的电影文学剧本只注重“电影”而缺乏“文学”造成某些影片内容空洞乏味,呈现一种令人难堪的低俗化和弱智化倾向。
夏衍说过“电影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文学、音乐、美术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带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学艺术遗产极其丰富,中国电影要想根深叶茂,就必须要民族化,尤其需要承继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思想,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吸取营养。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土壤,电影即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营造,对增强电影镜头画面的造型表现力以及蒙太奇思维大有裨益,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应该多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写出更多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电影作品,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繁荣!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学艺术遗产极其丰富,中国电影要想根深叶茂,就必须要民族化,尤其需要承继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思想,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吸取营养。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土壤,电影即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营造,对增强电影镜头画面的造型表现力以及蒙太奇思维大有裨益,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应该多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更多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电影作品,才能建构中国特有的电影美学理论及欣赏价值体系,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繁荣,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电影镜头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叶延滨
浅谈电影蒙太奇——张玉王襄
古典诗词与蒙太奇——朱云珍
中国电影对“意境论”的运用——罗刚
夯实电影剧作的文学基础——高尔纯
宋词中的蒙太奇——(孔庆东空山疯语)
电影艺术的语言—蒙太奇——佚名
王维山水诗简说——桂华况
唐宋词名篇演讲录——王兆鹏
古诗词意境与影视思维——陆劲
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
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 电影艺术相比于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而言,只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当它从活动照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时,是凭借着灵活的镜头分切与组合来构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的。所谓分切是指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所谓组合是指剪辑师按导演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无声黑白电影时代,蒙太奇语言的构成元素主要是镜头及画面,即通过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的承接来叙述情节,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出现,音响蒙太奇,色彩蒙太奇也成了构成蒙太奇语言的重要元素,大大丰富了电影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艺术走向成熟。
中国古典诗词在电影发明十多个世纪之前就发展出完美的蒙太奇技巧。下面我们可以对一些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那些从来没有看过电影,不知道电影为何物的作者,却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熟练地运用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技巧。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表现方式,跟电影中的蒙太奇就有不少共通之处。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剪辑,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画面也如同电影上的镜头,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情境。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吟咏之间,就仿佛在人脑海中播放着一幅幅运动的影视画面,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作品中有一些描写景物的诗句,虽然"画面"上没有动作,但仍然能通过"镜头"的运动,以声画对位的方法,展现出富于生气和意境的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一开头就描写了秋雨之后,薄暮时分青翠欲滴的山色,仿佛是用一个远景镜头,把山谷里秋天特有的斑斓色彩和雨后清新宜人的气息,通过一个水墨画似的画面,传达给读者了。然后,诗人的笔,仿佛摄影师手里的摄影机镜头,慢慢摇过那被明月的清辉照耀着的松树林,移到雨后陡涨漫过石堆、轻溅浪花的清澈山泉,再摇向对岸的竹林。天色已暗,却有明月当空;群芳虽谢,仍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于松石之间,有如一条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派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忽然,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而归;镜头摇向远处的湖塘,远远望见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散,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水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幅山间美景,异常清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幽静而不孤寂。
在这首诗中,声音符号的作用得以呈现,它很好地衬托了图像符号,有机地组合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声画语。共同为表达更富灵性的意境服务。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运用声画分立的声音蒙太奇的精彩例子,如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最精彩独特的地方,是通过老妇人的答话,写出石壕吏的凶狠。作者把大部分篇幅给了老妇人,而对石壕吏的凶狠,诗中直接写出的只有一句:“吏呼一何怒”;但读者从老妇人一连串的答话中,可以想象石壕吏的凶狠。吏的问话,完全可以从老妇人的答话中想象出来,因为她的答话,都是在恶吏的凶狠呼喝中逼出来的。比如,她述说三个儿子都服兵役去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家里没有人了!在吏的逼问下,她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吃奶的孙儿;接着,又只好承认家中还有一个守寡未改嫁的儿媳。因为吏逼迫她的儿媳去服劳役,善良的老妇人陈述困难,哀求免役无效,只得自己挺身而出,表示家里实在没有人可以服劳役了,如果一定要去,只有自己去了。吏嫌她老弱,不肯要,于是,就有老妇人的答话“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吏勉强同意了,这才结束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对话。画面上出现的,是听到这场对话而百感交杂、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其余几个人物形象,都是运用声音来刻画;“吏呼一何怒”的咄咄逼人之势,从节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而那位“出入无完裙”的少妇的形象,是通过“如闻泣幽咽”的饮泣声勾画出来的。
接着,画面上是天明以后,诗人“独与老翁别”的中景镜头,然后,镜头拉开,升起,慢慢拉成俯拍的大远景:诗人走在苦难深重的祖国大地上
我们还可以在古典诗词中发现爱森斯坦式的隐喻蒙太奇。谢榛在四溟诗话说到唐代有三个诗人就同一题旨写了三个诗句,一是韦苏州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一是白乐天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一是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谢榛评曰:“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为什么第三句诗最好呢?因为第三句诗中的黄叶树和白头人,就好象两个电影镜头,把“黄叶树”与“白头人”两个画面组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比两个画面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形象,更耐人寻味的意思来。人们可以在这两个镜头之间,在“雨”、“灯”、“黄叶”、“白头”、“人”、“树”等意象之间,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从中获得不少若隐若现,欲露不露,难以一语道破,却又不断充盈着的人生意蕴。窗外,绵绵秋雨中隐现枝枯叶黄的树木;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的含义,去感受诗人因岁月流逝、年迈力衰而产生的伤感之情,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和呼应。
白居易写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文学作品,但它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却具有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每一句都可以化成可见的形象,句与句的连接,都暗示着不同镜头的处理。比起某些概念化的影片,在欣赏时,是更能给予读者以生动的视觉感受的。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士奉唐明皇之命,到“虚无缥缈”的仙山去,拜访死后做了神仙的杨贵妃时的情景。
诗人在一句诗中,用七个字写了四个动作:“揽衣”、“推枕”、“起”、“徘徊”第一、二个动作,是非常急遽的,表现刚从梦中惊醒的杨贵妃,对于唐明皇使者的到来,是非常震惊的,所以她的反应很强烈。第三个动作,节奏有了改变,由快变慢,表现她已完全清醒过来了,对眼前这一事件的思考,又深了一层,她想到平日对自己无限宠爱的唐明皇,其实真正爱惜的只有他自己。马嵬坡“赐死”一举,证明所谓“比翼鸟”、“连理枝”等等的“信誓旦旦”都是虚情假意,两人之间早已恩断义绝了。这样一想,她犹豫起来:“见不见这使者呢?”因此,她在卧室里徘徊着,内心卷起爱恨交加的风暴。白居易在这一连串富于动作性的描写中,是把几个不同景别的“镜头处理”都暗示出来了:近景“九华帐”、特“梦魂惊”、中景“起徘徊”接着,她终于决定了:去见他!这个决心一下,她又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连衣服也不换,头发也不梳,便匆匆走下楼去。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长镜头:云髻半偏、花冠不整的杨贵妃,一路上撩开珠箔、推开银屏,她的步态是那样急切、又那样优美,在迎风飘举的衣袂衬托下,仿佛当年在宫中跳霓裳羽衣舞时的舞姿。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通过她的外部动作,真切而优美地尽情表现出来了。这些镜头,不但有外部动作,还有内部动作,并且很强烈,这种视象感受传达出多么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这首诗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分析就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电影脚本:“千山鸟飞绝”这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成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成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主人公绝、灭、孤、独的内心世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是写诗人乘车途经山麓观赏枫林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把它切分为几个“镜头”:
(全景)深秋季节,层层叠叠的山岭,诗人乘车来到山麓。
(中景)车子停下,诗人抬头仰望深山。(摄影机缓缓上摇)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路,通向白云缭绕的山顶,云雾中隐隐约约地露出房屋的轮廓。
(近景)诗人醉心于观赏枫林,流连忘返。
(特写)红艳明丽的枫叶,生机勃勃,逗人喜爱,引人遐思。
有的诗词,能够通过不同画面的蒙太奇组接,完成时空的跳跃,这一点同电影非常接近。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很多明白无误地表示着时空跳跃的画面组合的例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大幅度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这里仅仅把不同场景的三个画面组接起来,就把木兰万里关山飞渡、紧急奔赴战场的情形,极有气势地表现出来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中运用了声音串位的声画分立蒙太奇手法,非常形象地把木兰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得绵绵不绝。使严酷的战争环境与女儿家的脉脉温情以强烈的对比交织在一起,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一诗中那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时空跳跃的蒙太奇组合。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两幅画面的组接,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诗句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以及“月”和“霜”都是实写,可以用画面具体表现的,但这些画面组合起来,却传达出无法用具体形象表达的内容,蕴含着许多言外之意了。
牛希济是五代时花间派词人。花间集一书中共收录了18位词人,牛希济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查子很有名: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词一开始是写景,也是描写送别的氛围。“春山烟欲收”早上朦胧的烟雾正在逐渐消退。如果让我们用摄影机去捕捉这样一个镜头,会非常的优美。青山当中,一缕薄薄的烟雾,正在慢慢消退。一个“欲”字,表明是一种动态,不是静止的景象。“天淡稀星小”天边有几颗稀稀落落的星,因为到了清晨,星星已经暗淡无光,模糊微小了。这两句建立起了一个立体的时空环境,如果我们用镜头来拍摄的话,上句是一个平视的远景,下句是向天空仰拍的镜头。这两句既写了季节、时令,又写明了具体的送别时间。“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按照日常的句式,应该是“别泪脸边明,残月临清晓”作者故意打乱日常的语序,写成“残月脸边明”就产生出奇特的效果,让读者生发出无限的想象。
借景托情,不止是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冯延巳的一首词也比较典型。这类作品,强调的是画面感和情绪的象征性、暗示性,它往往没有送别过程和细节的描写,只有不同画面和镜头的组接。它不像独幕剧,更像电影的几个蒙太奇镜头。且看冯延巳的临江仙: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这首词是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视角描述一个送别的场面,秣陵是现在的南京,冯延巳是南唐人,南唐的都城在南京,所以用本地秣陵江点明送别的地点。“雨晴芳草烟深”通过具体的画面,既展现离别的氛围,同时也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时令。一场春雨过后,空气非常清新,心情也非常清爽。从表现手法来说,有一点以乐景写哀情的意味。这里烘托的不是沉重悲凉的氛围,而是青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景色。晴日、芳草和雨烟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路遥人去马嘶沉”写的不是分离时的情景,而是离别之后的情景。通过“路遥人去”点明行人已经远去。如果我们拍摄镜头的话,这是一个拉得很远很远的长镜头,行人走得很远的一个背影。先从视觉来写,然后是听觉:“马嘶沉”人去了,马儿仿佛舍不得走,在那里嘶鸣,马嘶鸣的声音随着人的远去也逐渐消失。“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环顾四周,不见行人,只看到路边斜挂着的一面青色酒旗,还有让阳光镶了金边的嫩柳枝儿在和风中招摇。用酒旗暗示酒家,用柳枝儿谐音“留”既有画面质感,又有情绪流露。
宋词中运用蒙太奇技法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两个人眼泪汪汪看着对方,拉着手依依难分,心里有千言万语想说,由于悲痛,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特写镜头之后,马上接上远景镜头:楚地,天高地远,江阔水缓,暮霭沉沉,秋雁声声。再接上中景镜头:一弯残月,晨曦初露,岸柳飘拂,孤舟泊岸。这一连串无声的跳跃式组接,高度凝炼地把愁肠百结、依依难舍的离情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镜头的自然移动——摇,是宋词中做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在画面上的首先是一个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现出了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晓风拂动下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新月。于是,一种十分凄凉孤寂的氛围整体地呈现出来,使人顿生同情。
在晏几道的御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彩色和主观镜头,闪回镜头和表现主人公的想象的叙述镜头等等的运用: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一开头,是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画面是一条街的一部分,在夹道的绿荫下,白濛濛的飞絮,有如洁白的雪花铺满路面与树木。镜头推近街的一角,只见绿树枝头各色盛开的鲜花,犹如一团五彩云围绕着一户人家。镜头继续向下推近,在绿树的掩映中,现出一角朱门。这是介绍环境的空镜头,色彩的丰富与鲜艳,把春色充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景色的展现,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一幅活动的画。随着镜头的移动,画中除了摇曳的杨柳、不断飘落的飞絮外,还有人物在其中活动。看:那座落在街北的红楼上,一位少女登楼了“闲上”二字,准确地描写了她的步态,是那样娇慵。接下去,就是这少女的主观镜头了:“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少女卷起疏帘,凝视着对面街南的树荫。这个主观镜头是一个空镜头。她在看什么呢?词人马上告诉我们:“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这个镜头主要表现惹人闲愁的春雨:濛濛细雨,雨而又晴,少女长时间倚着阑干,凝神深思,我们立刻体会到那个空镜头并不空,它代表着那位少女痴情凝视的目光。
在一个“闪回”镜头中,出现了终日萦绕在少女心头的人儿:那是另一个晚春,也是路满落花,那人儿曾骑着一匹马,出现在街角的树荫下,并踏着绿荫深处的青苔,停下来过。深闺少女无可排遣的春愁,使她眼前又幻化出一个令人惆怅的场面:“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心中的人儿呵!你来晚了,无情的命运已作了另外的安排,如今人去楼空,彼此已无缘见面了!画面上出现了朱楼的近影,空虚寂寞,重门深锁,绿窗低掩,悄无声息,只有雪白的飞絮,仍在飘落着,飘落着这是用少女想象中那位人儿的主观镜头表现的,它充满一种怅然若失,遗恨无穷的感情,把青年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周邦彦的蝶恋花,这首词讲述了一个离别的故事: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我们来看这首词,前三句为一个层次,是写环境。如果要表现这个画面,可以选择用蒙太奇镜头。先是室内,床上躺着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什么样子,用不着表现,可以用远镜头把她晃过去,也可以用帷帐把她隔开。然后接着另外一个镜头:窗外,一轮皓月当空。“惊乌”可以视为乌啼。唐人张继诗中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词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亮初升或从云层钻出,光线由暗转亮,会让树上的鸟儿不安定。“栖不定”鸟在树上来回翻飞。因为鸟的叫声,吵醒了室内似睡非睡的女子。这两句,先呈现听觉形象,然后再展现视觉形象。镜头先推出鸟儿的叫声,然后再是一轮明月,当然也有“惊乌栖不定”的动态画面。“更漏将残”是交代时间,又是听觉形象的呈现,好像听到铜壶更漏的滴滴答答的声响。由更漏,她感觉到天快亮了。“辘轳牵金井”是说凌晨时分,井边已经有人在打水了。三个户外镜头过后,再转向室内。先用特写镜头展现女子眼泪汪汪的神态。然后镜头挪移,移到枕头上,展现“泪落红绵冷”红绵枕头睡得冷,什么原因啊?枕头都被泪水湿透了。上阕是环境的铺垫和情绪神态的铺垫。这里没有离别,但是离别的味道已经出来了。
下阕写她起身到门外送行。又是一个镜头:“执手霜风吹鬓影”两人在门外握手话别“霜风”吹拂着双方的鬓发,霜风是秋风,这不仅是写她的触觉感受,还暗示着季节是深秋,送别的时令是在深秋的清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去意徊徨”好像写的是行人,其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实是写双方的不舍。唉,算了,我不走了吧——本来准备赶车离开的,可又不想动身了。“别语愁难听”说了很多听了让人难受的话,也许是安慰与叮咛,也许是埋怨与责备。其实要离别了,即使安慰的别语,听起来也让人难受。
这首词像独幕剧一样,把离别的几个场面、细节、过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往下写,不仅有画面感,有故事情节,还充满着声响效果。你看看,前面是乌啼、漏响、牵井、打水的声音,以声音起,以声音作结,露寒人远,鸡声相应。整首词就像是一首交响曲,慢慢地品味,确实非常优美。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即使表现极平凡的日常生活,也能如画般将生活的情趣,生动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用的手法,就象电影蒙太奇一样,是由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画组接而成的,如李清照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仿佛用一组蒙太奇镜头,把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动作神态,逼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她蹴秋千累了,站起来娇慵地揉揉发麻的纤手。首先,我们可以在全景镜头中,看到这位在深宅大院的后花园中嬉戏的小姑娘。接着,是一个更近的镜头,可以看到她那鲜艳的脸庞上布满细细的汗珠,象是带着浓露的鲜花;薄薄的衣裳也被汗水湿透了。忽然,有人来了,她害羞地慌忙逃走,脚上的袜子划下来了,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在一个有纵深感的镜头里,这位爱活动的天真女孩的形象表现得多么鲜明呵!特别是最后那个回眸一瞥的“特写镜头”含意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少女很想看看客人的样子但又怕见到,很想让客人见到她又怕客人见到她,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她跑到园门边,又终于停了下来,也许,只是瞬间,但她总算回过头来看了客人一眼,也让客人看到她一眼,这时的她,却佯装回头是为了嗅枝上青梅。少女惊诧、惶遽、害羞、好奇等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一幅生活小景,是由一连串不同景别的活动画面构成的,不但有动作,而且色彩斑斓鲜明,甚至还有声音:鸟鸣、小姑娘的娇喘声、来人的脚步声最后定格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画面。
在宋词里,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恰当处理,俯拾皆是。如远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李清照)。中景:“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近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特写:“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但是,各种视距的综合使用往往更为突出。试看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边的一个高俯角的远景,水天相接,远山遥遥。然后镜头渐拉,一个中景的烘托,哀鸿声里,夕阳映照着高亭。忽然转成近景,杀敌心切的游子把宝剑看了又看,拍遍了所倚的栏杆。最后,停留在一个无可奈何、悲愤万分的面部特写上。如果我们要拍辛弃疾的一部电影,这是最好不过的一个序幕了。推拉摇转的恰当使用,有点有面,有背景,有细节。使宋词,尤其是慢词,焕发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是南宋后期的“江湖派”诗人,他的约客一诗:也运用了很多的蒙太奇技法。
“黄梅时节家家雨”诗人首先推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比较阔远的画面,概括性很强“雨”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所以这画面刺激读者的视听感官,既诉之视觉也诉之于听觉。既渲染了那种恼人的凄苦气氛,也可以说是诗人心境寂寥而切盼友人前来的主观心理的外射。此外,淫雨霏霏,也为久候客人不至埋下了伏笔。“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画面的时空,较前一个画面的时空为小,它是由视觉形象,特别是听觉形象所构成的。南北朝时的谢灵远,在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化用了谢灵远的“池塘生春草”而不露痕迹,也更为浓缩。如果说,前面两个镜头还是户外自然之景,那么“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由户外而室内的人物之景了。从诗的整体来看,这三个镜头的组接关系是平行线式的,然而,从前面两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的关系来看,则可以理出先后发展的时间线索,这种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发展的镜头,可称之为“前进式的蒙太奇”同时,从画面上看,前面两个镜头较为阔大,是远景,全景;后一个镜头较为细小,是近景、小景,相当于电影中的“特写”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只见主人失望,而仍然不无期待地频频敲着桌上的棋子,灯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客人则迟迟不至。一“敲”一“落”表现时间之久,怀念之深,企盼之殷。而室外的雨声、蛙声,室内的敲棋声与灯花开落声,声声入耳。这种强动态的听觉描写,把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情绪,表现得分外动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典诗词中很好的蒙太奇典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小令的每一组文字都是一个蒙太奇镜头,由十一个镜头完成一个人物命运的故事性叙述,意蕴深远,非同凡响。第一句是中近景,用的是每况愈下的衰败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深秋时节,万物萧条,藤枝枯老,黄叶凋零;静谧的暮蔼中,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发出“哑哑”的嘶叫声,镜头中展现出的荒凉、冷落、衰颓的秋景,衬托出游子内心的悲戚哀伤。第二句镜头一转,眼前忽现“小桥流水人家”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的动人景致。但见远处有一座小桥,潺潺流水环绕着小村,几间茅屋错落有致。这幅清幽秀丽的田园小景,显得恬静,温馨,不由得使人眼前为之一亮。“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镜头叠加起来,本来应该给人一种温暖、幽静、安逸的感受;可在这首小令中却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格格不入,从反面衬托了游子无所归依的愁思。第三句也是三个意象镜头,从“古道西风”到“瘦马”变焦距的推移镜头,我们看到,在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伶仃的驽马,正驮着愁眉不展的游子,在沉沉暮蔼中向远方踽踽独行。“古道”一词,不仅点出了路途的漫长无际,还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在这条荒凉的古道上,曾有多少天涯游子风尘仆仆,洒下寂寞惆怅的泪水。由于作者“思接千载”把眼前的景物推向了遥远的过去因而画面上超越时空,使人有“尺幅千里”、“浮想联翩”之感。第四句和第五句合起来,从西下的夕阳到断肠人,仿佛是摄像机沿着轨道渐渐地推近:斜阳一抹,余晖脉脉,一幅灰暗阴冷,让人凄凉感伤的秋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经过这些镜头的层层铺垫,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是落日残阳背景下断肠人的大特写,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仿徨之情,把“秋思”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我们从电影的视听语言角度,对这些著名的古典诗词来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和电影艺术基本思维的构建有很多共通之处,这些优秀的古代诗人,都不曾看过电影,恐怕想也想不到以后会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但为什么他们作品里却有这样“电影化”的描写,而且如此丰富,如此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呢?普多夫金说得好:“蒙太奇的本性是各种艺术所固有的东西,只不过在电影中获得了更完善的形式”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量不断攀升,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大片也崭露头角,但是其中的粗制滥造之作也不少,其原因就是很多的电影文学剧本只注重“电影”而缺乏“文学”造成某些影片内容空洞乏味,呈现一种令人难堪的低俗化和弱智化倾向。
夏衍说过“电影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文学、音乐、美术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带有决定性的因素。”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学艺术遗产极其丰富,中国电影要想根深叶茂,就必须要民族化,尤其需要承继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思想,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吸取营养。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土壤,电影即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营造,对增强电影镜头画面的造型表现力以及蒙太奇思维大有裨益,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应该多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写出更多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电影作品,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繁荣!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学艺术遗产极其丰富,中国电影要想根深叶茂,就必须要民族化,尤其需要承继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思想,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吸取营养。离开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土壤,电影即无法生存,更谈不上繁荣。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营造,对增强电影镜头画面的造型表现力以及蒙太奇思维大有裨益,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应该多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更多内容丰富,意境优美的电影作品,才能建构中国特有的电影美学理论及欣赏价值体系,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繁荣,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电影镜头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叶延滨
浅谈电影蒙太奇——张玉王襄
古典诗词与蒙太奇——朱云珍
中国电影对“意境论”的运用——罗刚
夯实电影剧作的文学基础——高尔纯
宋词中的蒙太奇——(孔庆东空山疯语)
电影艺术的语言—蒙太奇——佚名
王维山水诗简说——桂华况
唐宋词名篇演讲录——王兆鹏
古诗词意境与影视思维——陆劲
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编者按 本文中作者将电影与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比较,凸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描写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精神境界。让我们认真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蒙太奇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