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滚滚黄沙猎猎红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这部所谓的内地主旋律电影,不是因为它出色的摄影、美术、录音等技术层面的因素——虽然它的制作非常考究,曾戏言横空出世就像指环王横扫奥斯卡那样横扫了金鸡华表——而是因为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被演员准确的表演征服。
(上)动人的情感
激情
一直很喜欢发生在建国前后的故事,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很纯粹,也只有那个年代的故事才会让我热血沸腾。
激情,是影片打动我的首要元素。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甚至可以无关爱情,但绝不可以没有激情。在一片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呻吟声中,总该有一声怒吼来振奋一下民族精神。这些男导演总算拍出一部有阳刚之气的电影来了。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案材料。“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肯定。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光环,放弃了家庭,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有一种坚守“一辈子隐姓埋名”这是面对孤独苦闷面对怀疑审查对祖国始终不改的忠诚。
西部,一队志愿军在归国途中神秘失踪。如果说陆光达的牺牲是自己清醒地选择,那么战士的牺牲则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茫茫戈壁,一支队伍蜿蜒前行。队伍中传达着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到哪里去。”相对于伟大的国防事业,他们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着历史。而他们无怨无悔,一样地卖命,一样地奉献牺牲。此时传来豪迈的音乐,一股悲壮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在这些无名英雄对祖国无条件的服从中自有一种崇高,一种更加纯粹的崇高,这种崇高令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陆光达恪守信仰的理智,还是战士忠于祖国的情感,到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的时候,都化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弥漫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的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单纯的幸福。
本片是有气魄的,但不失浪漫。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主角冯石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原子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的夯歌,再到蘑菇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革命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
友情
记得有人说过,比爱情更动人的是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这样一部大气的影片能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述两个男人的友情是我意料之外的。
友情,是我观影的意外收获。
两人并非一开始就十分默契,他们有隔阂,甚至有争执。他们的矛盾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感情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第一次争执,关于水。陆光达的一丝不苟和毫不妥协给冯石上了一课,让冯石意识到与他合作的是认真严谨的知识分子,他冯石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大工程。
第二次争执,关于是否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我想这次是冯石给陆光达上了一课,他要让陆光达明白,他手下的士兵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机械,而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原子弹光靠技术是搞不出来的,还要靠战士的出生入死,他们的赤胆忠心伤不得。
这两件事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磨合。在磨合中,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对方,被感染的同时也欣赏着对方。
冯石开始对陆光达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许只是对人才的一种怜惜。比如,为陆光达送去自家缝制的布鞋,准备好咖啡,让车开得慢一点以便陆光达休息。而后来陆光达为冯石带来毛泽东诗集,带来下酒菜,则几乎完全是朋友间的情分了。
寒夜里炉火的兹兹声中陆光达平静的诉说,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男人间心灵的对话原来也可以这样的令人沉醉。
爱情
自从那年春节在北京台一个电影专题中看到了夫妻大雨中重逢那场戏,我就再也忘不掉了。之后别人又多次对我讲,我也多次对别人讲这场戏,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爱情,是我观影的全部动因。
对言情剧不甚感冒,倒是常常对主旋律中的感情戏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言情往往在非言情中。爱情只有放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背景下才显得厚重、崇高,有了深度和高度的爱情才更有滋味,不会失之肤浅和苍白。
也一直很喜欢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志趣相投、心有灵犀,平淡温婉却不失学人的浪漫激情。就像陆光达和王茹慧这样的学者夫妻,两情相悦、志同道合。
因为不是全片的主线,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追求的是华彩段落的冲击力。在麻省理工如何相知相恋无从想象。回想一下,他们的故事不过四个拥抱。
第一个拥抱带着陆光达长期不回家的歉疚,虽然他们分居是迫不得已;第三个是在作为临时的家的窝棚里,昏黄灯光下的温情让人倍感温暖,第四个是胜利时刻的含泪相拥;当然最难忘的是第二个。
这次重逢最后一次相见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那次相见两人中间还隔着卫兵,而且不仅仅是卫兵,忠诚信仰、阶级斗争等等太多的阻碍,但再多的障碍也隔不断那情丝缠绕。
相见前有很长时间的铺垫,吊足人的胃口。当陆光达看见水中的妻子,王茹慧也看见雨里的丈夫时,他们反而都愣住了,王茹慧急急忙忙去找掉进水里的咖啡,在发现找不到时,一脸孩童般的沮丧,沮丧中似乎还带着上次丈夫回家时没为他准备好咖啡的自责。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情节设置,就像动人乐章前的休止符,所有的感情都在那一刻凝聚,然后再爆发出来。滂沱大雨、晃动的镜头、激昂的配乐都极具感情色彩。小小的咖啡罐差不多有催泪弹的功用。
朋友怪我向她推荐的爱情故事太简单,几个拥抱而已。而我笑了笑说,一个拥抱足矣。
(下)准确的演绎
李幼斌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李幼斌许多的笑容:投篮命中时得意的笑、对冯石会心的俏皮的笑、望着妻子幸福的笑这些笑容既如孩子般没有一丝杂质又有智慧的灵光闪耀,它让人相信正在微笑的这位男人只能是头脑最复杂、心底最纯净的知识分子。
仅从这些笑容就可以看出李幼斌在塑造陆光达时十分用心,更何况用心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在风沙中观测气象表现出知识分子的严谨,饮酒时微微皱起的眉头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文弱,果决地否定苏联专家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自信。
打伞一场是耐人寻味的,其中透露的不光是陆光达的傲骨,还有一丝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稚气与直率。我想如果一位外交官遇到类似情形,可能会巧妙地反击而不是自己站在雨中。
我最欣赏的是李幼斌表演的含蓄。少有肢体动作,没有夸张的表情,语气平稳,感情内敛。但这些并不影响他表演的魅力。在李雪健的爆发力和陈瑾的投入的映衬下,他的含蓄反而异常突出。与众人的欢呼雀跃相比,陆光达压抑的泪水最令我动容。
可无论是形象还是表演,李幼斌都延续了他惯常的硬朗风格,这就使陆光达和我们一直以来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略有差距,观众和专家一时都难以适应。可以说这是他表演的不准确,不过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何尝不是一种新意?这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陈瑾
王茹慧戏份之少和拿奖之多形成鲜明对比。陈瑾笑称:“我也不知道王茹慧有这么大魅力呀。”
在这部影片中陈瑾将表演的细腻发挥到了极至。寥寥数场戏,仅凭体态表情就将知识女性的柔弱矜持与孤傲准确地传达出来。陈瑾总能让人误以为她就是她所扮演的那个角色。
看到分别已久的丈夫踉踉跄跄地走进家门,有一丝惊讶和不知所措,更有一丝怜爱和嗔怪;面对误解,用隐忍和压抑的微笑诠释一名知识女性应有的素养;在丈夫的怀中,她痴痴地笑着,清高的外表下原来也有着连绵不绝的似水柔情。
最为人称道的是给老将军上课的一场戏。全场戏她只有一句台词。王茹慧忐忑地走上台阶、走进教室,当她明白眼前的一切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她的眼圈微微发红、喉头微微颤抖,翻书的动作也因为紧张而变得不熟练。
所有的表演在沉默中完成,非常细致,有层次感,我甚至可以听到她急促的呼吸声。而能用手演戏这一点几乎可与钢琴课的女主角媲美。
也许就在这一刻,王茹慧已不知不觉抓住了观众、也抓住了评委,那些纷至沓来的奖项陈瑾受之无愧。王茹慧就有这么大魅力。
豪华龙套
高明因为之前和陈国星导演有过多次合作,所以这次甘当绿叶,友情出演了一个小角色。可回首老爷子漫长的演艺生涯,这个小角色却在角落里熠熠生辉。
高明是有官相的,这次饰演的老将军也很有威严和震慑力。他老人家的勃然大怒让冯石气势汹汹地来,灰溜溜地走。
不过更迷人的是他那很有感染力的笑,那笑差点让冷面李幼斌忍俊不禁。笑里透着一点狡猾,透着一点潇洒,透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举重若轻。一位深明大义的老将军的魅力就在这笑里散发出来。
老爷子的表演张弛有度、洒脱中自见功底。原来龙套也可以跑得这样帅啊。
另一位老帅哥在这部影片里才被我发现。他白发苍苍、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有革命家的风骨,甚至有些周总理的风范。后来我才搞清楚他叫张勇手,从年轻一路帅到老,堪称“跨越半个世纪的偶像”
我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注意到片中一个不起眼的演员——腾汝俊。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影帝的表演非常贴近认真得有点一根筋、愿为科学奉献终生的知识分子。他昂着头全神贯注地听陆光达讲制造原子弹的构想,一丝不苟地记笔记,老土的眼镜片还泛着光。这严谨得有些刻板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影片最高潮庆祝胜利的一刻,他的表演十分投入,比其他任何一位演员都要投入。
这几位豪华龙套让我深深感到,大明星塑造的小角色在不经意间也会放射出灿烂的星光。
终于等到了俏佳人降价的那一天,我乐呵呵地把横空出世买来收藏,尽管那滚滚黄沙、猎猎红旗,那激情与崇高、欢笑与泪水早已在我记忆中永存。
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及这部所谓的内地主旋律电影,不是因为它出色的摄影、美术、录音等技术层面的因素——虽然它的制作非常考究,曾戏言横空出世就像指环王横扫奥斯卡那样横扫了金鸡华表——而是因为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被演员准确的表演征服。
(上)动人的情感
激情
一直很喜欢发生在建国前后的故事,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很纯粹,也只有那个年代的故事才会让我热血沸腾。
激情,是影片打动我的首要元素。
一部电影可以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甚至可以无关爱情,但绝不可以没有激情。在一片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的呻吟声中,总该有一声怒吼来振奋一下民族精神。这些男导演总算拍出一部有阳刚之气的电影来了。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案材料。“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肯定。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和光环,放弃了家庭,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有一种坚守“一辈子隐姓埋名”这是面对孤独苦闷面对怀疑审查对祖国始终不改的忠诚。
西部,一队志愿军在归国途中神秘失踪。如果说陆光达的牺牲是自己清醒地选择,那么战士的牺牲则是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
茫茫戈壁,一支队伍蜿蜒前行。队伍中传达着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到哪里去。”相对于伟大的国防事业,他们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写着历史。而他们无怨无悔,一样地卖命,一样地奉献牺牲。此时传来豪迈的音乐,一股悲壮的感觉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在这些无名英雄对祖国无条件的服从中自有一种崇高,一种更加纯粹的崇高,这种崇高令我肃然起敬。
无论是陆光达恪守信仰的理智,还是战士忠于祖国的情感,到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的时候,都化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弥漫在欢呼雀跃的人群中的是当代人难以体会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的单纯的幸福。
本片是有气魄的,但不失浪漫。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主角冯石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原子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的夯歌,再到蘑菇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革命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
友情
记得有人说过,比爱情更动人的是男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这样一部大气的影片能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述两个男人的友情是我意料之外的。
友情,是我观影的意外收获。
两人并非一开始就十分默契,他们有隔阂,甚至有争执。他们的矛盾代表着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感情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第一次争执,关于水。陆光达的一丝不苟和毫不妥协给冯石上了一课,让冯石意识到与他合作的是认真严谨的知识分子,他冯石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大工程。
第二次争执,关于是否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我想这次是冯石给陆光达上了一课,他要让陆光达明白,他手下的士兵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机械,而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原子弹光靠技术是搞不出来的,还要靠战士的出生入死,他们的赤胆忠心伤不得。
这两件事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磨合。在磨合中,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对方,被感染的同时也欣赏着对方。
冯石开始对陆光达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也许只是对人才的一种怜惜。比如,为陆光达送去自家缝制的布鞋,准备好咖啡,让车开得慢一点以便陆光达休息。而后来陆光达为冯石带来毛泽东诗集,带来下酒菜,则几乎完全是朋友间的情分了。
寒夜里炉火的兹兹声中陆光达平静的诉说,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男人间心灵的对话原来也可以这样的令人沉醉。
爱情
自从那年春节在北京台一个电影专题中看到了夫妻大雨中重逢那场戏,我就再也忘不掉了。之后别人又多次对我讲,我也多次对别人讲这场戏,足见其感染力之强。
爱情,是我观影的全部动因。
对言情剧不甚感冒,倒是常常对主旋律中的感情戏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言情往往在非言情中。爱情只有放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背景下才显得厚重、崇高,有了深度和高度的爱情才更有滋味,不会失之肤浅和苍白。
也一直很喜欢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志趣相投、心有灵犀,平淡温婉却不失学人的浪漫激情。就像陆光达和王茹慧这样的学者夫妻,两情相悦、志同道合。
因为不是全片的主线,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追求的是华彩段落的冲击力。在麻省理工如何相知相恋无从想象。回想一下,他们的故事不过四个拥抱。
第一个拥抱带着陆光达长期不回家的歉疚,虽然他们分居是迫不得已;第三个是在作为临时的家的窝棚里,昏黄灯光下的温情让人倍感温暖,第四个是胜利时刻的含泪相拥;当然最难忘的是第二个。
这次重逢最后一次相见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那次相见两人中间还隔着卫兵,而且不仅仅是卫兵,忠诚信仰、阶级斗争等等太多的阻碍,但再多的障碍也隔不断那情丝缠绕。
相见前有很长时间的铺垫,吊足人的胃口。当陆光达看见水中的妻子,王茹慧也看见雨里的丈夫时,他们反而都愣住了,王茹慧急急忙忙去找掉进水里的咖啡,在发现找不到时,一脸孩童般的沮丧,沮丧中似乎还带着上次丈夫回家时没为他准备好咖啡的自责。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情节设置,就像动人乐章前的休止符,所有的感情都在那一刻凝聚,然后再爆发出来。滂沱大雨、晃动的镜头、激昂的配乐都极具感情色彩。小小的咖啡罐差不多有催泪弹的功用。
朋友怪我向她推荐的爱情故事太简单,几个拥抱而已。而我笑了笑说,一个拥抱足矣。
(下)准确的演绎
李幼斌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李幼斌许多的笑容:投篮命中时得意的笑、对冯石会心的俏皮的笑、望着妻子幸福的笑这些笑容既如孩子般没有一丝杂质又有智慧的灵光闪耀,它让人相信正在微笑的这位男人只能是头脑最复杂、心底最纯净的知识分子。
仅从这些笑容就可以看出李幼斌在塑造陆光达时十分用心,更何况用心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在风沙中观测气象表现出知识分子的严谨,饮酒时微微皱起的眉头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文弱,果决地否定苏联专家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自信。
打伞一场是耐人寻味的,其中透露的不光是陆光达的傲骨,还有一丝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稚气与直率。我想如果一位外交官遇到类似情形,可能会巧妙地反击而不是自己站在雨中。
我最欣赏的是李幼斌表演的含蓄。少有肢体动作,没有夸张的表情,语气平稳,感情内敛。但这些并不影响他表演的魅力。在李雪健的爆发力和陈瑾的投入的映衬下,他的含蓄反而异常突出。与众人的欢呼雀跃相比,陆光达压抑的泪水最令我动容。
可无论是形象还是表演,李幼斌都延续了他惯常的硬朗风格,这就使陆光达和我们一直以来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略有差距,观众和专家一时都难以适应。可以说这是他表演的不准确,不过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何尝不是一种新意?这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陈瑾
王茹慧戏份之少和拿奖之多形成鲜明对比。陈瑾笑称:“我也不知道王茹慧有这么大魅力呀。”
在这部影片中陈瑾将表演的细腻发挥到了极至。寥寥数场戏,仅凭体态表情就将知识女性的柔弱矜持与孤傲准确地传达出来。陈瑾总能让人误以为她就是她所扮演的那个角色。
看到分别已久的丈夫踉踉跄跄地走进家门,有一丝惊讶和不知所措,更有一丝怜爱和嗔怪;面对误解,用隐忍和压抑的微笑诠释一名知识女性应有的素养;在丈夫的怀中,她痴痴地笑着,清高的外表下原来也有着连绵不绝的似水柔情。
最为人称道的是给老将军上课的一场戏。全场戏她只有一句台词。王茹慧忐忑地走上台阶、走进教室,当她明白眼前的一切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她的眼圈微微发红、喉头微微颤抖,翻书的动作也因为紧张而变得不熟练。
所有的表演在沉默中完成,非常细致,有层次感,我甚至可以听到她急促的呼吸声。而能用手演戏这一点几乎可与钢琴课的女主角媲美。
也许就在这一刻,王茹慧已不知不觉抓住了观众、也抓住了评委,那些纷至沓来的奖项陈瑾受之无愧。王茹慧就有这么大魅力。
豪华龙套
高明因为之前和陈国星导演有过多次合作,所以这次甘当绿叶,友情出演了一个小角色。可回首老爷子漫长的演艺生涯,这个小角色却在角落里熠熠生辉。
高明是有官相的,这次饰演的老将军也很有威严和震慑力。他老人家的勃然大怒让冯石气势汹汹地来,灰溜溜地走。
不过更迷人的是他那很有感染力的笑,那笑差点让冷面李幼斌忍俊不禁。笑里透着一点狡猾,透着一点潇洒,透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举重若轻。一位深明大义的老将军的魅力就在这笑里散发出来。
老爷子的表演张弛有度、洒脱中自见功底。原来龙套也可以跑得这样帅啊。
另一位老帅哥在这部影片里才被我发现。他白发苍苍、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有革命家的风骨,甚至有些周总理的风范。后来我才搞清楚他叫张勇手,从年轻一路帅到老,堪称“跨越半个世纪的偶像”
我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注意到片中一个不起眼的演员——腾汝俊。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影帝的表演非常贴近认真得有点一根筋、愿为科学奉献终生的知识分子。他昂着头全神贯注地听陆光达讲制造原子弹的构想,一丝不苟地记笔记,老土的眼镜片还泛着光。这严谨得有些刻板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影片最高潮庆祝胜利的一刻,他的表演十分投入,比其他任何一位演员都要投入。
这几位豪华龙套让我深深感到,大明星塑造的小角色在不经意间也会放射出灿烂的星光。
终于等到了俏佳人降价的那一天,我乐呵呵地把横空出世买来收藏,尽管那滚滚黄沙、猎猎红旗,那激情与崇高、欢笑与泪水早已在我记忆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