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4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赈济所需的物资数量巨大,募集、运输、分发,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部门间进行反复协调,可不是陶弘方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
他在南京虽然位高权重,但能管到的地方也仅仅只有原应天府辖区而已,出了这片范围,他的影响力可就没那么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陶弘方只能先召集手下的民政官员来开会,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再制定相应的措施。
但令他有些诧异的是,管委会的人员编制上明明有十几名民政官员,但接到通知匆匆赶来的参会的,却仅有两三人而已。
陶弘方问过之后方才得知,原来这些下层官员大多在城外组织赈济工作,一时半会也通知不到,能来开会的几人都是留守衙门的。而这种排班是每日轮换,也就是说陶弘方想一次性把人聚齐,恐怕还得先提前几天安排才行。
陶弘方听出其中关键,追问道:“城外的难民很多吗?需要动用这么人手去组织赈济?”
几名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敢隐瞒,老老实实给他汇报了目前城外的状况。
相较于陶弘方先前所看到的书面资料,南京城外的实际情况可能要更为严重,纸面统计数据已经跟不上每日新增。以至于管委会的这些官员只能分班去城外坐镇指挥,才能应付越来越多聚集到南京的难民。
陶弘方又问道:“我昨日从燕子矶码头乘车入城,怎么没有看到难民?”
一名官员应道:“大人,燕子矶码头西北两面临江,东南有宝华山、汤山、栖霞山、钟山,横亘于南京与镇江之间,所以从那个方向逃难来南京的百姓比较少。而城南地形平坦,所以来南京的难民多是选择这个方向。”
陶弘方一想,这话也是有些道理,据说之前从南京撤走的十多万军民,大多数也是从城南走的,可见南边的地形和交通条件的确要更好一些。
但城外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仅凭这些官员口述,陶弘方也难有一个确切的认知。既然眼下这会议也开不了,陶弘方决定干脆亲自去城外看一看,也好对目前的状况能做到知根知底。
陶弘方当即便让人准备车马,出发去城南。
手下官员建议他带些兵马在身边,以防万一。毕竟城外难民鱼龙混杂,也说不清有多少是大明派来的探子混在其中。
陶弘方要是去了,难免会招来民众围观。而他从杭州带来的几名亲随虽然都是身手不错的护卫,但如果到了四面八方都是人的复杂环境中,恐怕也难免有所疏漏,这种时候当然还是出动军队维持秩序最为可靠。
陶弘方觉得言之有理,便写了一纸调兵文书,送去驻军司令部。不多时那边就给了回复,出动了一个步兵连,以及二十名骑兵,护卫陶弘方出城去巡视城南的难民营地。
石成武虽然没有亲自出动,但还是让下属给陶弘方带了个口信,让他去城南的雨花台附近转一转,看样子石成武对城外的难民情况也是比较了解。
于是陶弘方便按照他的建议,自夫子庙方向过镇淮桥,出城南的聚宝门,然后再过护城河上的长干桥,自此便进入南京城与外郭城之间的地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长干桥两端竟然都建有规模颇大的街垒。陶弘方从车窗看了一下,这里至少驻扎了一个连的部队,可见石迪文父子对城外这些难民并不放心。
横亘在桥头的拒马颇为沉重,要十来个人一起上前,才能将其移开,因而陶弘方的队伍花了一些时间才通过了这座桥。不过在桥头这里,其实就已经能看到不远处的雨花台了。
这雨花台本是南京城南一处丘陵,据说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这里说法,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因而得名雨花台。
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典故,雨花台附近佛寺众多,西天寺、能仁寺、大报恩寺等,都是本地闻名遐迩的寺庙。
不过此时的雨花台早就不见了往日接踵摩肩的虔诚香客,取而代之的是交错搭建的各种帐篷窝棚,沿着官道两侧铺开,一直蔓延至远处的寺庙。
陶弘方从车窗望出去,见许多难民就站在官道边,目光呆滞地望着这支穿行于营地间的队伍。
他们似乎并不害怕荷枪实弹的海汉军,甚至还有一些小孩肩上扛根树枝,模仿海汉士兵扛枪的模样跟着队伍行进。
很显然这些难民知道海汉军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反倒是会让这里得以维持基本的秩序。
马车没走多远,前面通向寺庙的道路便已经被难民的窝棚遮断,陶弘方也只能下车步行了。
随行的民政官叫樊成超,年纪大概比陶弘方长个几岁,就跟在他身边低声介绍这里的情况。
“大人,目前从附近州县涌来南京的难民,十之七八都暂住在这里。但因为我们人手有限,也没法每日清点,所以只能估算难民目前的大概数量,约莫有四五万人。”
“另外每日通过南边外郭城的安德门、凤台门、双桥门、夹岗门几处通道进来的难民,大约还有两至三千不等。”
陶弘方问道:“那要是来南京投奔亲友的怎么处理?”
樊成超应道:“如此之多的难民聚集在城外,我们也不敢开放城南的几处城门了,只能先将人全部拦在城外。”
“如有城内亲友的确切住址信息,也可向我们申请代为传信,让城里的亲友到长干桥接人。不过我们人手有限,每天能申请的名额,只能控制在几十人。”
陶弘方默默点了点头,这种情况的确不允许南京城开门放人,一旦几万饥肠辘辘的难民涌进城中,只怕会出大乱。而且消息传出去之后,会让周边地区的难民都向南京集中,到时候局面更是难以收拾。
樊成超继续介绍道:“我们把施粥的赈济点设在这里的几座寺庙里,每天要向这些赈济点投放一千多斤粮食。”
陶弘方道:“一千多斤粮食,四五万难民,这够吃吗?”
樊成超道:“大人,其实粮食我们是有余,但也不可滥放,一是防着有人从中贪墨,二来也不能让这些难民吃得太饱,否则容易生事。还有,要是无限制放粮的消息传出去,只会让这里的难民越聚越多。”
赈济所需的物资数量巨大,募集、运输、分发,每个环节都需要在不同地区的不同部门间进行反复协调,可不是陶弘方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
他在南京虽然位高权重,但能管到的地方也仅仅只有原应天府辖区而已,出了这片范围,他的影响力可就没那么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陶弘方只能先召集手下的民政官员来开会,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再制定相应的措施。
但令他有些诧异的是,管委会的人员编制上明明有十几名民政官员,但接到通知匆匆赶来的参会的,却仅有两三人而已。
陶弘方问过之后方才得知,原来这些下层官员大多在城外组织赈济工作,一时半会也通知不到,能来开会的几人都是留守衙门的。而这种排班是每日轮换,也就是说陶弘方想一次性把人聚齐,恐怕还得先提前几天安排才行。
陶弘方听出其中关键,追问道:“城外的难民很多吗?需要动用这么人手去组织赈济?”
几名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敢隐瞒,老老实实给他汇报了目前城外的状况。
相较于陶弘方先前所看到的书面资料,南京城外的实际情况可能要更为严重,纸面统计数据已经跟不上每日新增。以至于管委会的这些官员只能分班去城外坐镇指挥,才能应付越来越多聚集到南京的难民。
陶弘方又问道:“我昨日从燕子矶码头乘车入城,怎么没有看到难民?”
一名官员应道:“大人,燕子矶码头西北两面临江,东南有宝华山、汤山、栖霞山、钟山,横亘于南京与镇江之间,所以从那个方向逃难来南京的百姓比较少。而城南地形平坦,所以来南京的难民多是选择这个方向。”
陶弘方一想,这话也是有些道理,据说之前从南京撤走的十多万军民,大多数也是从城南走的,可见南边的地形和交通条件的确要更好一些。
但城外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仅凭这些官员口述,陶弘方也难有一个确切的认知。既然眼下这会议也开不了,陶弘方决定干脆亲自去城外看一看,也好对目前的状况能做到知根知底。
陶弘方当即便让人准备车马,出发去城南。
手下官员建议他带些兵马在身边,以防万一。毕竟城外难民鱼龙混杂,也说不清有多少是大明派来的探子混在其中。
陶弘方要是去了,难免会招来民众围观。而他从杭州带来的几名亲随虽然都是身手不错的护卫,但如果到了四面八方都是人的复杂环境中,恐怕也难免有所疏漏,这种时候当然还是出动军队维持秩序最为可靠。
陶弘方觉得言之有理,便写了一纸调兵文书,送去驻军司令部。不多时那边就给了回复,出动了一个步兵连,以及二十名骑兵,护卫陶弘方出城去巡视城南的难民营地。
石成武虽然没有亲自出动,但还是让下属给陶弘方带了个口信,让他去城南的雨花台附近转一转,看样子石成武对城外的难民情况也是比较了解。
于是陶弘方便按照他的建议,自夫子庙方向过镇淮桥,出城南的聚宝门,然后再过护城河上的长干桥,自此便进入南京城与外郭城之间的地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长干桥两端竟然都建有规模颇大的街垒。陶弘方从车窗看了一下,这里至少驻扎了一个连的部队,可见石迪文父子对城外这些难民并不放心。
横亘在桥头的拒马颇为沉重,要十来个人一起上前,才能将其移开,因而陶弘方的队伍花了一些时间才通过了这座桥。不过在桥头这里,其实就已经能看到不远处的雨花台了。
这雨花台本是南京城南一处丘陵,据说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这里说法,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因而得名雨花台。
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典故,雨花台附近佛寺众多,西天寺、能仁寺、大报恩寺等,都是本地闻名遐迩的寺庙。
不过此时的雨花台早就不见了往日接踵摩肩的虔诚香客,取而代之的是交错搭建的各种帐篷窝棚,沿着官道两侧铺开,一直蔓延至远处的寺庙。
陶弘方从车窗望出去,见许多难民就站在官道边,目光呆滞地望着这支穿行于营地间的队伍。
他们似乎并不害怕荷枪实弹的海汉军,甚至还有一些小孩肩上扛根树枝,模仿海汉士兵扛枪的模样跟着队伍行进。
很显然这些难民知道海汉军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反倒是会让这里得以维持基本的秩序。
马车没走多远,前面通向寺庙的道路便已经被难民的窝棚遮断,陶弘方也只能下车步行了。
随行的民政官叫樊成超,年纪大概比陶弘方长个几岁,就跟在他身边低声介绍这里的情况。
“大人,目前从附近州县涌来南京的难民,十之七八都暂住在这里。但因为我们人手有限,也没法每日清点,所以只能估算难民目前的大概数量,约莫有四五万人。”
“另外每日通过南边外郭城的安德门、凤台门、双桥门、夹岗门几处通道进来的难民,大约还有两至三千不等。”
陶弘方问道:“那要是来南京投奔亲友的怎么处理?”
樊成超应道:“如此之多的难民聚集在城外,我们也不敢开放城南的几处城门了,只能先将人全部拦在城外。”
“如有城内亲友的确切住址信息,也可向我们申请代为传信,让城里的亲友到长干桥接人。不过我们人手有限,每天能申请的名额,只能控制在几十人。”
陶弘方默默点了点头,这种情况的确不允许南京城开门放人,一旦几万饥肠辘辘的难民涌进城中,只怕会出大乱。而且消息传出去之后,会让周边地区的难民都向南京集中,到时候局面更是难以收拾。
樊成超继续介绍道:“我们把施粥的赈济点设在这里的几座寺庙里,每天要向这些赈济点投放一千多斤粮食。”
陶弘方道:“一千多斤粮食,四五万难民,这够吃吗?”
樊成超道:“大人,其实粮食我们是有余,但也不可滥放,一是防着有人从中贪墨,二来也不能让这些难民吃得太饱,否则容易生事。还有,要是无限制放粮的消息传出去,只会让这里的难民越聚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