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