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何时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现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感觉:节日气氛少了欢乐,多了愁思;少了底蕴,多了市侩;少了悠闲,多了忙碌。节日过的去了本意,却添了几许失意。
不过于我来说,有一个节日无论如何都是铭记于心的,这个节日因了两人使我不能忘怀:我的母亲和屈原。两人本是没什么可以交集的地方,却以一个相传了两千年的节日紧紧联系在一起。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既是母亲的生日,亦是祭祀夫子的日子。
那时母亲欣慰的笑了,不为旁的,只是看到了儿子平安的回家自是由衷的欢快,精神也会好了许多。父母不会奢求什么,但愿家人和睦安康。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在我未曾去过江南的时节,每每想到如水的江南,想到一代代江南文士风流潇洒的气韵,想到江南所蕴含的内敛柔韧的文化氛围,即便朦胧,也觉得是美的享受,不由心神向往,却也存有疑惑。可当我到达江南时,我终于知道,江南之所以能够散发出无比柔和而不失风采的气质,是这里深藏着千古文士的一颗心。
汨罗江上游江不断回荡,直上苍天,震得云收雨散,万里晴空。数十龙舟激昂的竞发,锣鼓响彻云霄,万人同祭夫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风采,只因一缕忠魂一直就在这里,两千年来未曾远离。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试想夫子两千二百多年前形容枯槁,行吟于湖畔,那理想的光辉绝不曾悔恨,那与日月争光的君子风度令人无比敬佩,那九死而犹未悔的豪情岂能随岁月而逝?
即使夫子已经作古,却终于留下了一颗真心,影响无数仁人志士承继衣钵,亦不曾悔恨。
现在就让我们品一杯香茗,漂泊的思绪回到两千年前的历史尘埃中,体味那颗灼热挚诚的心!
一、日月青莲
“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是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亦是屈氏的姓氏源流。而屈氏最为人熟知的名人,恐怕非屈原莫属。
但凡知名的古人,他的经历总是会在出生的时候就让人觉其不凡,即使是后人杜撰,亦可流传甚广。屈原也是如此,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即便是屈原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所不同的,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东汉王逸在章句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其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平”是天的象征“原”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如此巧合的生辰八字,即便在今天亦是让人觉得是一个好兆头。
人的成长总是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屈原故里秭归,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秭归”的由来很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于是人们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置身于秭归,我终于明白屈原是多么的幸运了。看那西陵峡雄奇壮美,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群山怀抱,还有清澈的香溪河,俊秀的四溪竹和九畹溪“八山一水一分田”真的是名实相符。
楚国的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是楚辞的本源与基础,而美景也熏陶了屈原唯美的浪漫主义精神,让你在拜读中领略美的意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遥想当年屈原少时数不尽的风流,欢乐无忧的生活,实是羡煞旁人。
如果说屈原一直处于虽家道中落却安详和乐的生活,那么或许世上就没有振聋发聩的千古之音。作为楚王的本家,家族先人多为楚国做官,其家庭身份自是不同。再加上自我的学识修养逐渐丰富,使得屈原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才儿童终于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浪漫青年。
生于如画江山,国力强盛,又是心有沟壑的人才,怎能不让雄姿英发的屈原拥有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于是,有了楚怀王信任与超人的才干,我们看到了屈原仕途的青云直上,任左徒,与怀王议国是,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施行“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前期的屈原是一帆风顺的。我想,那时屈原可能还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失意的将来吧!但若仅是一帆风顺的故事,恐怕永远也成不了经典。惟其有所憾,有所失,有所悲,才能更加衬托出所得的珍贵。正如几千年中国无数士大夫悲苦的命运一样,大起大落,方知英雄本色。
“不遭人忌是庸才”屈原的光芒太过耀眼“木秀于林”的结果总是在中国不断上演,心术不正的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不断的以谗言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一提那些使楚国走向灭亡的人了。
二、魑魅魍魉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驾崩,其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每一个帝王心里都有一杆秤,里面装着先帝们的功绩作为和自己的性格爱好。在楚怀王登基前,楚国已经是当时的主要强国之一,国土面积广阔,财物积累也十分富足,所谓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再有多年的威信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楚国视作强国。历史告诉我们,楚怀王上位初期也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同样做着一统天下的美梦,只是其才干不足以做一个合格的君主,而仅仅是一个有着白日梦的浑人。也许一个普通人成为这样的人还无所谓,可作为君主,那就意味着祸国之音已不远了。
急于求成的怀王同意了屈原的政策措施,希望能让国家富强起来,从而青史留名。这本不是错,只是这也正是改革与强国的最大弱点。屈原的美政并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而是君王的个人好恶,脆弱的不及一张白纸。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魏、韩、赵、燕、楚五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战争开始时,楚国的攻势十分凌厉,打得秦国抬不起头来,甚至攻秦至函谷关。到了公元前313年,齐国见楚国联合国军攻秦,战果频频,也对秦发起攻势,助楚取曲沃之地。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更增加了怀王的威信。屈原愈发得到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但是,当屈原的改革一再触犯官僚集团的核心利益时,屈原悲剧的命运也便开始了。
以公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旧官僚集团势力,与屈原的矛盾随着新政的逐渐推行而深化,冲突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势力总是在内部首先被攻破才会迅速灭亡的,楚国正处于这样的形势下。
屈原的美政,简要说就是圣君贤相以及民本思想。圣贤君相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楚国旧的官僚体制为世袭身份,而任人唯贤的政治直接剥夺了官员原有提拔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旧官僚的下台,这就把政治权利从旧官僚集团手中收回;民本思想,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是将国家的财富归于百姓,从经济利益上限制了旧官僚集团的发展。如此一来屈原所代表的新政势力代表与强大顽固的旧官僚体系相对撞再无缓转的可能。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靳尚。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因此,怀王怒而疏屈原。从历史来看,怀王的疏远屈原是他最大的错误。但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的权力是至上的,屈原的行事亦可能有些过度,使得怀王认为屈原为代表的新势力可能会对他的权力产生极大的危害,尾大不掉,为形成朝堂上的平衡,从而对屈原进行一定的压制,这件事也许只是给了君王发作屈原的一个由头罢了。唯一的结果便是君王逐渐走上不归之路,楚国的强盛正在走向没落。
国家内部矛盾最容易被敌国利用,而因为齐楚等国的联盟,使得秦国日子很不好过,秦国的间谍在得知楚国内部矛盾时,当时的秦国宰相张仪便想出了离间之计。
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进入楚国。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位高权重的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但是,屈原是根本不可能答应的。即便不从私心考虑(联盟六国是屈原的提议,现在反悔,岂不是自我否定自己),六国联盟是对抗秦国的最大保障,若是放弃联盟,在国际上首先失信于五国,又降低了自身实力,却相对增加了秦国的实力,岂不是得不偿失?
张仪并没有失望,因为拜访屈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说服屈原改变政策,最多的是试探,给人造成一种感觉——我和屈原密谈了许久,其中有没有密谋那就随人去想象吧。之后,在等待召见时,张仪拜访了造成楚国灭亡的最大“功臣”——子兰。
子兰,楚怀王子,顷襄王弟。历代谋权夺位的总是小儿子,他们生长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生活本无所求,但是,权力和王位出现在他的面前,没有几个人会把持住心中的贪念,总是要争一争,耍些阴谋,为自己的生活添些“刺激”子兰到底是否有争位之心,现有的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看看子兰的作为,司马昭之心,还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呢?
张仪灭亡楚国最大的对手是屈原,子兰想要掌权的最大障碍也是屈原,有了共同目标,说话自然顺利,张仪告诉子兰:“联盟之基在屈原,屈原之基在楚王,联盟散,屈原除”而后,子兰引他拜见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将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无知的女人总是喜好华服美玉,却无内质。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而要拆散联盟,先要屈原失去怀王信任。”子兰想了一条计策:“散播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的消息,由郑后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当见解达成一致,阴险的笑容终于震颤了楚国的国本,再也不复往日的光辉。
历史性的会面出现了,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怀王夸的堪比五帝,直追三皇,又阐述了秦楚历史上是多么的和谐共荣,只因一些误会导致两国现下不和,说的怀王开怀大笑。最后抛出重磅炸弹,直接炸晕怀王:“只要断绝与齐国联盟关系,立即奉还六百里商于之地,永为兄弟之国。”怀王本就无才之人,听到不费兵卒,就能收回故土,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开疆拓土功绩,即使九泉之下也可以自豪的见祖先了,当即便答应下来。群臣自是凑趣的一片山呼万岁,歌功颂德。
不过,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迸发于陈轸之口。陈轸,楚国夏(今武汉市)人,这时头脑非常清醒,不仅没有祝贺,反而表现出强烈的忧虑,说道:“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至矣。(战国策秦策二)”他明确道出自己的担忧来,这是秦使诈摧毁我们的联盟。如果齐楚绝交,就会使楚国孤立无援。秦国若不肯归还商于之地,必会发生战争,到时只有我们孤军奋战,又未必是秦的对手,甚至要面对原来的盟友军队作战。但楚怀王已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加上众臣热烈地祝贺,辩驳的话半句也听不进去,齐楚真的彻底断交了。
怀王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郑袖这件喜事。郑袖向他道贺,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为确定六百里国土的归还之期,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屈原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等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说:“不可,此乃诈谋,若弃盟而予(秦)剑柄,生死存亡之道也。”怀王想起郑袖所说,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
楚国的兴盛就要终结,自己的政策不得施展,却又希冀君王幡然悔过,忧思离愁如何才能排遣?离骚所言:“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我有高洁不与世俗同的志向与品行,但是现在奸臣当道,君王也不查真情,昏庸无能,反而迁怒于我,我知道这世间污秽,可为了我深爱的祖国,真的希望能够再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啊!这时的屈原,对祖国不忍、不舍以及深深的眷恋溢于言表,对君王恨其昏庸却又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幡然醒悟,对佞臣则是毫不留情的批判憎恶。也只有屈原这样从未把自己当成君王的奴仆,保留了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才会说出这些话。正如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回答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当张仪在秦国称病不出一月之后,楚国使者终于见到了张仪,六百里的国土交接是个不折不扣的笑话“六里”的回答重重的扇在了楚怀王的脸上。一个人处于云之巅和地狱深渊的感觉在短时间内让怀王被折磨的状如疯狂,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楚怀王再举全国之军,又惨败于蓝田。
年复一年的征战,浪费了太多的资本,也消耗了楚国强大的国力。楚怀王终于感到联齐抗秦的重要性了,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屈原虽然觉得任务困难,却又带了几分轻快,几百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几句话很符合屈原当时的心境,只要怀王“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亲贤臣,远小人”即使国家出现问题总是会慢慢好转,国家有望啊!于是乎,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心态赶赴齐国的屈原“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全身心的为恢复齐楚邦交正常化而努力着、奋斗着,齐国正当准备答应恢复关系的时候,晴天霹雳一下子将屈原从梦中震醒,秦楚议和!
张仪再赴楚而来,实际上就是为了再次瓦解“齐楚联盟”来之前已经考虑好脱身之策。
其实都是些小计策,但是当它们合理组合起来,发挥的作用足够左右政策走向。一是,自投监狱,用以消除楚王的愤恨;二是,向楚王进献美女,希望与秦楚联姻。在这里要提的一点就是楚王的内宠郑袖,郑袖对上官大夫靳尚言听计从,而楚怀王对郑袖这个天下最贤德的夫人乃是百依百顺。女人在与别的女人共夫的问题上没有不妒的,而郑袖则是一个有计谋而又善妒的女人。上官大夫把秦要进献美人给楚王以换回张仪的消息告诉郑后,郑后感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连夜跟楚王说明各种所谓的利害,竟然真的让张仪安全的带着“黄棘之盟”的成果出了楚国边境,实在是不得不承认蛊惑男人之心上,女人是天生的猎手。
屈原终于赶了回来,听到这件事后,几句话便说的楚王后悔不迭,连忙派人去抓捕张仪,可哪里能抓得到!
如果楚王已经明了自己的弱点和过错,屈原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可楚王只是一个愚昧的幻想者,他不会承认自己犯错,更不会让别人说自己犯错,君权的蛮不讲理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绽放”
屈原的回归不仅是对楚王带来的潜在影响,更是给予子兰、靳尚等旧官僚紧迫的威胁感,他们在害怕,害怕屈原被重用后对他们进行清算,于是阴险的计策又一次奏效了。
郑袖向怀王哭诉说:“屈原在云梦地方对百姓说,那些阵亡的兵士都是我向大王进谗言而冤死的。他回来,就是要伸冤报仇。”怀王听了大怒:“他敢这样?简直是疯了!”郑袖趁机进谗:“不是疯了怎会对百姓说这样放肆的话?他要在郢都,我就去江南!”
一纸诏书付西来,又一次的打击重重的锤在心上。突然想起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话:“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的秋天,他作为首辅已四年有半,今后还有四年,他仍为文渊阁的首长。在他不知不觉的用尽了命运为他安排作首辅的全段时间,那么太傅兼太子太师左柱国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即想在文渊阁再多留一天,也是不能为时势所容许的了。”
申时行即想在文渊阁再多留一天,也是不能为时势所容许的了。这话,读来多少令人心碎,一片悲凉意起在胸口,让人憋忍难以承受。人是不是一定要输给命运,多少的愁苦都得让正直之士去承担,弄权之人却依旧不倒,依然吸附在摇摇欲坠的帝国。
屈原走了,带着三闾大夫的官职奔向汉北,路上又会有多少不眠之夜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离骚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为培养国家后备人材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了一批人,但屈原所不曾了解的是这些宗族的孩子们代表的是贵族们穷奢极欲的利益,即便教育出来也是他以后的敌人。自己辛苦几年的成果却成了以后反对屈原的中坚力量,这样的痛苦又去与谁来倾诉,无与人言,满腔热血激愤化作千古流传的诗篇,却又感动了万千士子之心。正如鲁迅的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即便这个世界黑暗,即便痛苦的让人辗转反侧,我也要用我的鲜血铺出一条忠贞之路。
怀王二十七年起,秦国对楚国接连进攻,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到了怀王三十年,秦国已占领楚国北部的八座城池。怀王早已丧失了当年的进取之心,只希望秦军不要继续南下就已经感谢祖先保佑了。忽然间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犹豫不决:要不去,只怕秦军继续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
心怀叵测的子兰率先向怀王进言,说这是一次好机会,失去了就再也不会有。狼狈为奸,有子兰在前,必然会有靳尚附和,郑后糖衣毒药的美言。楚王终于走向了最后的不归路,入秦议和。
秦昭王见楚王入关,随即关闭武关,把楚怀王劫持到秦国咸阳,并以下国之礼待楚王,要挟割地结盟,楚怀王虽然昏庸无能,却也知道即便羞愤而死亦不会屈膝割地媾和。
面对这种局面,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在齐国孟尝君的大力支持下,太子横得以回国,是为楚顷襄王。
三年后,怀王客死他乡。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虽然楚怀王所作所为不值得称道,但在坚守寸土不失的信念上却没有屈服过。德才不足而身居高位,是怀王的错还是楚国的悲哀?没有了君王的风采,只留下了历史的尘埃。
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又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屈原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暗中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消息传到屈原那里,在五月五日这天,满头白发的诗人走到汨罗江畔,对着故都方向遥遥一拜。这一拜,包含着多少悲愤,多少眷恋,多少理想?那时,理想多么美好,雄姿英发的诗人多么风流倜傥,潇洒欢快!这一拜之后,活着的屈原已经死了,可即将逝去的屈原却一直活着,永远的活着。
三、文士之殇
文学,从来不是古代文人的第一目标。文人志士追求的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张载曾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想法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他们也一直在前赴后继的奔波忙碌,可现实总是与理想相去甚远。
千古名篇,听起来多么的令人自豪,可未必是作者可以欢乐的事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为也”这些文学家总是带有理想,而政治家总是富于现实;文学家走的是正直勇敢前行的路途,政治家走的是权谋妥协的路途;文学家写的是文士之心,政治家写的是厚黑之学。二者差别太大,实是难以兼容。也许正因不平之气存于心,身遭横祸,见惯了世态炎凉,没有了阿谀奉承,文士们才能洗尽铅华,将不得与人言的一腔悲愤倾注于文笔,才有了震烁古今的名篇。而名篇之所以有名,也因了文章背后那一段段心酸的往事,令人难以忘怀,悲恻莫名。
后人路过长沙总要来凭吊一番,为了祭奠所有伟大理想,为了祭奠自己心中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士之殇。但后人总是习惯哀痛于历史的悲剧,人物的苦难,却又无人引以为鉴,让相同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让历史停留在“一纸空文”成了闲散消遣的言情剧。正如杜牧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屈原生的伟大,死后哀荣,却未得其所。而百年之后有一位相同经历的文士,第一次开启了这条祭奠之路。
贾谊,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第一次将二人放在同等地位来记述。年轻而有才气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傲气,贾谊同样如此。年仅18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闻名郡中,在太守吴廷尉的引荐下,被文帝召为博士。想来此刻贾谊的心中满是为国尽忠,建功立业的执念。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才高气盛的青年男子,无所顾忌的表现着自己令人惭愧、嫉妒、羡慕的才华“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
如果此时汉文帝能够将贾谊的升官之路缓一缓,使之有所收敛,或许贾谊受到的诬陷攻击就少很多,仕途也会长久。不过,汉文帝此时正是新皇登基,权力未稳急于掌权的时刻,一年之中使贾谊官至太中大夫。本已令人眼红的才气骤然加之以高位,可谓红得发紫。过犹不及的道理对于当时的贾谊或许还未曾注意,但新皇的赏识却实实在在激发了他为国出力的热情,可是他不知道他政策每成功实施一项,都会使他的敌人队伍变得愈加强大。
他提出了令他葬送前程的革新政治建议——“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任何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都是艰难而缓慢的,激进的改革要么“出师未捷身先死”要么伴随着顽固势力的阻挠而被复辟旧制。贾谊的政策是有利于新皇的,他是新皇掌权的前台助手,新皇想要拔苗助长将他提升为公卿,但顽固势力这次是不会轻易妥协的。周勃等老臣们集体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不得已只有依从,将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从青云直上到掉落凡间,时间太短暂了。这让一个心性未稳的青年去体验,残酷,无奈。对贾谊来说,天已崩塌,自己所作所为就像一个笑话,以后的路途是迷茫而艰难的。于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蹒跚向长沙走去。他们都曾豪情满怀,而今却走得如此艰辛,冥冥之中汇聚到同一个地方排遣自己心中的伤感。
长沙,对于当时的北方人就是荒凉死亡的代名词。这里是未被开发的蛮荒之野,多雨潮湿的气候在蚕食着这位文人的生命。在湘江之畔,想起百年前一位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怎能不勾起贾谊触景伤怀的心情,吊屈原赋中写道: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这哪里是独吊屈原?更是借屈原身遭不幸来抒发自己不平之音。生在这不幸的时代,魑魅魍魉凭着谗言媚态得以幸进,忠贞之士却遭受不平之冤,心中郁结之气如何得以释怀!但贾谊却不会以身殉国,因为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理念,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道家旷达超然的精神。在鵩鸟赋中说:“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翺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遰葪兮,何足以疑!”用老庄旷达自然的精神聊以自慰,让自己不再看重得失,怎会因一次左迁便匆匆了解自己的生命。
话虽如此,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又如何能真正做到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呢?即便用老庄思想自我遣怀,也难掩失落之情。若不然怎还会“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若真能“同死生,轻去就”我们还能看到这位杰出文士的华彩乐章吗?这份情也变得再普通不过,何来千古流传的因由。
贾谊胜在旷达,屈原则胜在与国同生死,情至深,爱之切,这天底下有几人能做到?正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却又支撑起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比这更有价值的万古流芳!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帝国的荣耀不在于统治者的豪奢,不在于建筑的华美,更不在于权贵的勾心斗角,而是让这些人不断腐蚀吸血的铮铮铁骨。可为什么铮铮铁骨总是被祭奠,从未取得世俗的胜利?
政治展现了权势的残酷冷漠,留给文人志士们太多的失意。剩下的路途或是隐匿乡间,或是纵情山水,或是以身殉国,绝不忍触及那鲜血淋漓的伤痛。只望着能够忘掉忧国忧民的情怀,忘掉自己的理想,忘掉世间的一切,不再悲伤,不再得失,想着有一天能够与道冥合,自由翱翔。也许他们就不应存于世,掉落凡间的天人,终是要回去的!
四、斯人远去
放逐的生活,总是不尽人意。你黯然关注的结果又让你伤心欲绝,黄昏斜阳,宛如丧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青云之志,早已磨损的残破不堪;你的美政只剩下丑陋在欢呼;你孤傲不群,满腹才华,而今也化作一潭死水,不能再起波澜;你自尊独立的品性在君王面前也不低头,污浊的人世又怎能让你欢快的生?这满头白发,形容枯槁是谁的杰作?白发枯容也许是时间的风刷,可心灵的空白去找何人来怨!
人生已逝,不复辉煌。只有最后的平静在诉说昔日的理想。
生命完结又将怎样?你见证了一个庞大国家的灭亡,奋发的理想便也随风消散了,即使活着也不能了。你的政绩,没有人去记载,留下的几首凄然楚辞却成了我们敬仰你的源泉。
于我们来说,夫子留下了一作精神向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这些并不是他的愿望。如果要夫子在国家与诗文选择的话,我想夫子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家。于夫子来说,诗文是一片伤痛悲愤,更是难以释怀的绝望。愿望实现曾经离他很近,可是一生的路程就要终结,他看到的却是国家的灭亡。理想被现实蹂躏的毫无反抗之力,天堂与地狱的距离不及他辛勤坎坷的路途,给他人作嫁衣的挣扎,纠结了夫子一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言说夫子,恰如其分。
生命这一刻,佝偻的身影啊,你可曾想念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你可悔恨自己宁要“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的倔强高洁,也绝不低头,和光同尘?
你向天发问,问得老天哑口无言,问得天子将你罢黜远乡,问得自己再也没有实现昔年愿景的机会。你知道自己“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却还是选择“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为什么不能问问自己,痛苦和汗水只能由你承担?一个人的悲哀可以两个人来分担,可一座城、一个国的悲哀却紧紧压在你一个人的身上,没有人能分担,没有人能理解,只能憋在身体里,无力抗争,等着窒息,等着灭亡的来临。
你殉国默然无语,却用坚定的行动回答我:自己走的路,总要一个人来背。即使走向灭亡,我也与你同在,不曾悔恨。
就这样抱着石头平静绝望的走了,带着你的傲骨,带着你的风流,带着千古文士的一颗心,走了。当巴尔扎克死后,雨果这样写道:
穿过客厅时,我又看到一动不动、冷漠无情、傲视一切、隐约闪光的胸像,我将死和不朽作比较。
回到家里,这是一个星期天,我看到几个人在等我,其中有土耳其代办黎查贝,西班牙诗人纳瓦雷特和意大利流亡者阿里瓦贝纳伯爵。我对他们说:诸位,欧洲即将失去一个伟才。
是的,中国同样失去了一个伟才。但是,夫子又一直与我们同在,未曾远离。毛泽东最为推崇的就是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而且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说,1949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期间,毛泽东与他谈到屈原时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而这一刻,我们见证了一位伟人的生死离别,也许这一投是情非得已,是人生的怆然绝望,但这更是人生的坚持,孟子的舍生取义在这一投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圣者的光芒在这一投中,照耀了万古长青,成就了一段史话,给后世文人骚客以精神的鼓舞和安慰。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失望的情思亦有所寄托,不再迷失,渐渐融入苍茫天地间,默默注视着茫茫众生的苦和乐。于是,悲天悯人再也不是嘴里的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魂兮归来啊!行吟汨罗江畔,有人一直等你。
现在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一种感觉:节日气氛少了欢乐,多了愁思;少了底蕴,多了市侩;少了悠闲,多了忙碌。节日过的去了本意,却添了几许失意。
不过于我来说,有一个节日无论如何都是铭记于心的,这个节日因了两人使我不能忘怀:我的母亲和屈原。两人本是没什么可以交集的地方,却以一个相传了两千年的节日紧紧联系在一起。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既是母亲的生日,亦是祭祀夫子的日子。
那时母亲欣慰的笑了,不为旁的,只是看到了儿子平安的回家自是由衷的欢快,精神也会好了许多。父母不会奢求什么,但愿家人和睦安康。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在我未曾去过江南的时节,每每想到如水的江南,想到一代代江南文士风流潇洒的气韵,想到江南所蕴含的内敛柔韧的文化氛围,即便朦胧,也觉得是美的享受,不由心神向往,却也存有疑惑。可当我到达江南时,我终于知道,江南之所以能够散发出无比柔和而不失风采的气质,是这里深藏着千古文士的一颗心。
汨罗江上游江不断回荡,直上苍天,震得云收雨散,万里晴空。数十龙舟激昂的竞发,锣鼓响彻云霄,万人同祭夫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风采,只因一缕忠魂一直就在这里,两千年来未曾远离。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试想夫子两千二百多年前形容枯槁,行吟于湖畔,那理想的光辉绝不曾悔恨,那与日月争光的君子风度令人无比敬佩,那九死而犹未悔的豪情岂能随岁月而逝?
即使夫子已经作古,却终于留下了一颗真心,影响无数仁人志士承继衣钵,亦不曾悔恨。
现在就让我们品一杯香茗,漂泊的思绪回到两千年前的历史尘埃中,体味那颗灼热挚诚的心!
一、日月青莲
“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是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亦是屈氏的姓氏源流。而屈氏最为人熟知的名人,恐怕非屈原莫属。
但凡知名的古人,他的经历总是会在出生的时候就让人觉其不凡,即使是后人杜撰,亦可流传甚广。屈原也是如此,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即便是屈原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所不同的,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东汉王逸在章句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其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平”是天的象征“原”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如此巧合的生辰八字,即便在今天亦是让人觉得是一个好兆头。
人的成长总是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屈原故里秭归,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秭归”的由来很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于是人们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置身于秭归,我终于明白屈原是多么的幸运了。看那西陵峡雄奇壮美,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群山怀抱,还有清澈的香溪河,俊秀的四溪竹和九畹溪“八山一水一分田”真的是名实相符。
楚国的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是楚辞的本源与基础,而美景也熏陶了屈原唯美的浪漫主义精神,让你在拜读中领略美的意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遥想当年屈原少时数不尽的风流,欢乐无忧的生活,实是羡煞旁人。
如果说屈原一直处于虽家道中落却安详和乐的生活,那么或许世上就没有振聋发聩的千古之音。作为楚王的本家,家族先人多为楚国做官,其家庭身份自是不同。再加上自我的学识修养逐渐丰富,使得屈原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才儿童终于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浪漫青年。
生于如画江山,国力强盛,又是心有沟壑的人才,怎能不让雄姿英发的屈原拥有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于是,有了楚怀王信任与超人的才干,我们看到了屈原仕途的青云直上,任左徒,与怀王议国是,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施行“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前期的屈原是一帆风顺的。我想,那时屈原可能还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失意的将来吧!但若仅是一帆风顺的故事,恐怕永远也成不了经典。惟其有所憾,有所失,有所悲,才能更加衬托出所得的珍贵。正如几千年中国无数士大夫悲苦的命运一样,大起大落,方知英雄本色。
“不遭人忌是庸才”屈原的光芒太过耀眼“木秀于林”的结果总是在中国不断上演,心术不正的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不断的以谗言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一提那些使楚国走向灭亡的人了。
二、魑魅魍魉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驾崩,其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每一个帝王心里都有一杆秤,里面装着先帝们的功绩作为和自己的性格爱好。在楚怀王登基前,楚国已经是当时的主要强国之一,国土面积广阔,财物积累也十分富足,所谓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再有多年的威信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楚国视作强国。历史告诉我们,楚怀王上位初期也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同样做着一统天下的美梦,只是其才干不足以做一个合格的君主,而仅仅是一个有着白日梦的浑人。也许一个普通人成为这样的人还无所谓,可作为君主,那就意味着祸国之音已不远了。
急于求成的怀王同意了屈原的政策措施,希望能让国家富强起来,从而青史留名。这本不是错,只是这也正是改革与强国的最大弱点。屈原的美政并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而是君王的个人好恶,脆弱的不及一张白纸。
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魏、韩、赵、燕、楚五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战争开始时,楚国的攻势十分凌厉,打得秦国抬不起头来,甚至攻秦至函谷关。到了公元前313年,齐国见楚国联合国军攻秦,战果频频,也对秦发起攻势,助楚取曲沃之地。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更增加了怀王的威信。屈原愈发得到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
但是,当屈原的改革一再触犯官僚集团的核心利益时,屈原悲剧的命运也便开始了。
以公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旧官僚集团势力,与屈原的矛盾随着新政的逐渐推行而深化,冲突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势力总是在内部首先被攻破才会迅速灭亡的,楚国正处于这样的形势下。
屈原的美政,简要说就是圣君贤相以及民本思想。圣贤君相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楚国旧的官僚体制为世袭身份,而任人唯贤的政治直接剥夺了官员原有提拔的方式,必然会导致旧官僚的下台,这就把政治权利从旧官僚集团手中收回;民本思想,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是将国家的财富归于百姓,从经济利益上限制了旧官僚集团的发展。如此一来屈原所代表的新政势力代表与强大顽固的旧官僚体系相对撞再无缓转的可能。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靳尚。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因此,怀王怒而疏屈原。从历史来看,怀王的疏远屈原是他最大的错误。但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的权力是至上的,屈原的行事亦可能有些过度,使得怀王认为屈原为代表的新势力可能会对他的权力产生极大的危害,尾大不掉,为形成朝堂上的平衡,从而对屈原进行一定的压制,这件事也许只是给了君王发作屈原的一个由头罢了。唯一的结果便是君王逐渐走上不归之路,楚国的强盛正在走向没落。
国家内部矛盾最容易被敌国利用,而因为齐楚等国的联盟,使得秦国日子很不好过,秦国的间谍在得知楚国内部矛盾时,当时的秦国宰相张仪便想出了离间之计。
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进入楚国。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位高权重的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但是,屈原是根本不可能答应的。即便不从私心考虑(联盟六国是屈原的提议,现在反悔,岂不是自我否定自己),六国联盟是对抗秦国的最大保障,若是放弃联盟,在国际上首先失信于五国,又降低了自身实力,却相对增加了秦国的实力,岂不是得不偿失?
张仪并没有失望,因为拜访屈原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说服屈原改变政策,最多的是试探,给人造成一种感觉——我和屈原密谈了许久,其中有没有密谋那就随人去想象吧。之后,在等待召见时,张仪拜访了造成楚国灭亡的最大“功臣”——子兰。
子兰,楚怀王子,顷襄王弟。历代谋权夺位的总是小儿子,他们生长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生活本无所求,但是,权力和王位出现在他的面前,没有几个人会把持住心中的贪念,总是要争一争,耍些阴谋,为自己的生活添些“刺激”子兰到底是否有争位之心,现有的历史资料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看看子兰的作为,司马昭之心,还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呢?
张仪灭亡楚国最大的对手是屈原,子兰想要掌权的最大障碍也是屈原,有了共同目标,说话自然顺利,张仪告诉子兰:“联盟之基在屈原,屈原之基在楚王,联盟散,屈原除”而后,子兰引他拜见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将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无知的女人总是喜好华服美玉,却无内质。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而要拆散联盟,先要屈原失去怀王信任。”子兰想了一条计策:“散播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的消息,由郑后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当见解达成一致,阴险的笑容终于震颤了楚国的国本,再也不复往日的光辉。
历史性的会面出现了,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怀王夸的堪比五帝,直追三皇,又阐述了秦楚历史上是多么的和谐共荣,只因一些误会导致两国现下不和,说的怀王开怀大笑。最后抛出重磅炸弹,直接炸晕怀王:“只要断绝与齐国联盟关系,立即奉还六百里商于之地,永为兄弟之国。”怀王本就无才之人,听到不费兵卒,就能收回故土,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开疆拓土功绩,即使九泉之下也可以自豪的见祖先了,当即便答应下来。群臣自是凑趣的一片山呼万岁,歌功颂德。
不过,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迸发于陈轸之口。陈轸,楚国夏(今武汉市)人,这时头脑非常清醒,不仅没有祝贺,反而表现出强烈的忧虑,说道:“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至矣。(战国策秦策二)”他明确道出自己的担忧来,这是秦使诈摧毁我们的联盟。如果齐楚绝交,就会使楚国孤立无援。秦国若不肯归还商于之地,必会发生战争,到时只有我们孤军奋战,又未必是秦的对手,甚至要面对原来的盟友军队作战。但楚怀王已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加上众臣热烈地祝贺,辩驳的话半句也听不进去,齐楚真的彻底断交了。
怀王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郑袖这件喜事。郑袖向他道贺,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为确定六百里国土的归还之期,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屈原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等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说:“不可,此乃诈谋,若弃盟而予(秦)剑柄,生死存亡之道也。”怀王想起郑袖所说,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
楚国的兴盛就要终结,自己的政策不得施展,却又希冀君王幡然悔过,忧思离愁如何才能排遣?离骚所言:“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我有高洁不与世俗同的志向与品行,但是现在奸臣当道,君王也不查真情,昏庸无能,反而迁怒于我,我知道这世间污秽,可为了我深爱的祖国,真的希望能够再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啊!这时的屈原,对祖国不忍、不舍以及深深的眷恋溢于言表,对君王恨其昏庸却又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幡然醒悟,对佞臣则是毫不留情的批判憎恶。也只有屈原这样从未把自己当成君王的奴仆,保留了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才会说出这些话。正如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回答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当张仪在秦国称病不出一月之后,楚国使者终于见到了张仪,六百里的国土交接是个不折不扣的笑话“六里”的回答重重的扇在了楚怀王的脸上。一个人处于云之巅和地狱深渊的感觉在短时间内让怀王被折磨的状如疯狂,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楚怀王再举全国之军,又惨败于蓝田。
年复一年的征战,浪费了太多的资本,也消耗了楚国强大的国力。楚怀王终于感到联齐抗秦的重要性了,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屈原虽然觉得任务困难,却又带了几分轻快,几百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的几句话很符合屈原当时的心境,只要怀王“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亲贤臣,远小人”即使国家出现问题总是会慢慢好转,国家有望啊!于是乎,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心态赶赴齐国的屈原“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全身心的为恢复齐楚邦交正常化而努力着、奋斗着,齐国正当准备答应恢复关系的时候,晴天霹雳一下子将屈原从梦中震醒,秦楚议和!
张仪再赴楚而来,实际上就是为了再次瓦解“齐楚联盟”来之前已经考虑好脱身之策。
其实都是些小计策,但是当它们合理组合起来,发挥的作用足够左右政策走向。一是,自投监狱,用以消除楚王的愤恨;二是,向楚王进献美女,希望与秦楚联姻。在这里要提的一点就是楚王的内宠郑袖,郑袖对上官大夫靳尚言听计从,而楚怀王对郑袖这个天下最贤德的夫人乃是百依百顺。女人在与别的女人共夫的问题上没有不妒的,而郑袖则是一个有计谋而又善妒的女人。上官大夫把秦要进献美人给楚王以换回张仪的消息告诉郑后,郑后感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连夜跟楚王说明各种所谓的利害,竟然真的让张仪安全的带着“黄棘之盟”的成果出了楚国边境,实在是不得不承认蛊惑男人之心上,女人是天生的猎手。
屈原终于赶了回来,听到这件事后,几句话便说的楚王后悔不迭,连忙派人去抓捕张仪,可哪里能抓得到!
如果楚王已经明了自己的弱点和过错,屈原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可楚王只是一个愚昧的幻想者,他不会承认自己犯错,更不会让别人说自己犯错,君权的蛮不讲理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绽放”
屈原的回归不仅是对楚王带来的潜在影响,更是给予子兰、靳尚等旧官僚紧迫的威胁感,他们在害怕,害怕屈原被重用后对他们进行清算,于是阴险的计策又一次奏效了。
郑袖向怀王哭诉说:“屈原在云梦地方对百姓说,那些阵亡的兵士都是我向大王进谗言而冤死的。他回来,就是要伸冤报仇。”怀王听了大怒:“他敢这样?简直是疯了!”郑袖趁机进谗:“不是疯了怎会对百姓说这样放肆的话?他要在郢都,我就去江南!”
一纸诏书付西来,又一次的打击重重的锤在心上。突然想起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话:“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的秋天,他作为首辅已四年有半,今后还有四年,他仍为文渊阁的首长。在他不知不觉的用尽了命运为他安排作首辅的全段时间,那么太傅兼太子太师左柱国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即想在文渊阁再多留一天,也是不能为时势所容许的了。”
申时行即想在文渊阁再多留一天,也是不能为时势所容许的了。这话,读来多少令人心碎,一片悲凉意起在胸口,让人憋忍难以承受。人是不是一定要输给命运,多少的愁苦都得让正直之士去承担,弄权之人却依旧不倒,依然吸附在摇摇欲坠的帝国。
屈原走了,带着三闾大夫的官职奔向汉北,路上又会有多少不眠之夜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离骚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为培养国家后备人材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了一批人,但屈原所不曾了解的是这些宗族的孩子们代表的是贵族们穷奢极欲的利益,即便教育出来也是他以后的敌人。自己辛苦几年的成果却成了以后反对屈原的中坚力量,这样的痛苦又去与谁来倾诉,无与人言,满腔热血激愤化作千古流传的诗篇,却又感动了万千士子之心。正如鲁迅的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即便这个世界黑暗,即便痛苦的让人辗转反侧,我也要用我的鲜血铺出一条忠贞之路。
怀王二十七年起,秦国对楚国接连进攻,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到了怀王三十年,秦国已占领楚国北部的八座城池。怀王早已丧失了当年的进取之心,只希望秦军不要继续南下就已经感谢祖先保佑了。忽然间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犹豫不决:要不去,只怕秦军继续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
心怀叵测的子兰率先向怀王进言,说这是一次好机会,失去了就再也不会有。狼狈为奸,有子兰在前,必然会有靳尚附和,郑后糖衣毒药的美言。楚王终于走向了最后的不归路,入秦议和。
秦昭王见楚王入关,随即关闭武关,把楚怀王劫持到秦国咸阳,并以下国之礼待楚王,要挟割地结盟,楚怀王虽然昏庸无能,却也知道即便羞愤而死亦不会屈膝割地媾和。
面对这种局面,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在齐国孟尝君的大力支持下,太子横得以回国,是为楚顷襄王。
三年后,怀王客死他乡。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虽然楚怀王所作所为不值得称道,但在坚守寸土不失的信念上却没有屈服过。德才不足而身居高位,是怀王的错还是楚国的悲哀?没有了君王的风采,只留下了历史的尘埃。
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又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屈原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暗中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消息传到屈原那里,在五月五日这天,满头白发的诗人走到汨罗江畔,对着故都方向遥遥一拜。这一拜,包含着多少悲愤,多少眷恋,多少理想?那时,理想多么美好,雄姿英发的诗人多么风流倜傥,潇洒欢快!这一拜之后,活着的屈原已经死了,可即将逝去的屈原却一直活着,永远的活着。
三、文士之殇
文学,从来不是古代文人的第一目标。文人志士追求的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张载曾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想法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他们也一直在前赴后继的奔波忙碌,可现实总是与理想相去甚远。
千古名篇,听起来多么的令人自豪,可未必是作者可以欢乐的事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作为也”这些文学家总是带有理想,而政治家总是富于现实;文学家走的是正直勇敢前行的路途,政治家走的是权谋妥协的路途;文学家写的是文士之心,政治家写的是厚黑之学。二者差别太大,实是难以兼容。也许正因不平之气存于心,身遭横祸,见惯了世态炎凉,没有了阿谀奉承,文士们才能洗尽铅华,将不得与人言的一腔悲愤倾注于文笔,才有了震烁古今的名篇。而名篇之所以有名,也因了文章背后那一段段心酸的往事,令人难以忘怀,悲恻莫名。
后人路过长沙总要来凭吊一番,为了祭奠所有伟大理想,为了祭奠自己心中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士之殇。但后人总是习惯哀痛于历史的悲剧,人物的苦难,却又无人引以为鉴,让相同的悲剧一次次上演,让历史停留在“一纸空文”成了闲散消遣的言情剧。正如杜牧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屈原生的伟大,死后哀荣,却未得其所。而百年之后有一位相同经历的文士,第一次开启了这条祭奠之路。
贾谊,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第一次将二人放在同等地位来记述。年轻而有才气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傲气,贾谊同样如此。年仅18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闻名郡中,在太守吴廷尉的引荐下,被文帝召为博士。想来此刻贾谊的心中满是为国尽忠,建功立业的执念。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才高气盛的青年男子,无所顾忌的表现着自己令人惭愧、嫉妒、羡慕的才华“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
如果此时汉文帝能够将贾谊的升官之路缓一缓,使之有所收敛,或许贾谊受到的诬陷攻击就少很多,仕途也会长久。不过,汉文帝此时正是新皇登基,权力未稳急于掌权的时刻,一年之中使贾谊官至太中大夫。本已令人眼红的才气骤然加之以高位,可谓红得发紫。过犹不及的道理对于当时的贾谊或许还未曾注意,但新皇的赏识却实实在在激发了他为国出力的热情,可是他不知道他政策每成功实施一项,都会使他的敌人队伍变得愈加强大。
他提出了令他葬送前程的革新政治建议——“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任何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都是艰难而缓慢的,激进的改革要么“出师未捷身先死”要么伴随着顽固势力的阻挠而被复辟旧制。贾谊的政策是有利于新皇的,他是新皇掌权的前台助手,新皇想要拔苗助长将他提升为公卿,但顽固势力这次是不会轻易妥协的。周勃等老臣们集体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不得已只有依从,将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从青云直上到掉落凡间,时间太短暂了。这让一个心性未稳的青年去体验,残酷,无奈。对贾谊来说,天已崩塌,自己所作所为就像一个笑话,以后的路途是迷茫而艰难的。于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蹒跚向长沙走去。他们都曾豪情满怀,而今却走得如此艰辛,冥冥之中汇聚到同一个地方排遣自己心中的伤感。
长沙,对于当时的北方人就是荒凉死亡的代名词。这里是未被开发的蛮荒之野,多雨潮湿的气候在蚕食着这位文人的生命。在湘江之畔,想起百年前一位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怎能不勾起贾谊触景伤怀的心情,吊屈原赋中写道: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这哪里是独吊屈原?更是借屈原身遭不幸来抒发自己不平之音。生在这不幸的时代,魑魅魍魉凭着谗言媚态得以幸进,忠贞之士却遭受不平之冤,心中郁结之气如何得以释怀!但贾谊却不会以身殉国,因为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理念,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道家旷达超然的精神。在鵩鸟赋中说:“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翺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遰葪兮,何足以疑!”用老庄旷达自然的精神聊以自慰,让自己不再看重得失,怎会因一次左迁便匆匆了解自己的生命。
话虽如此,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又如何能真正做到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呢?即便用老庄思想自我遣怀,也难掩失落之情。若不然怎还会“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若真能“同死生,轻去就”我们还能看到这位杰出文士的华彩乐章吗?这份情也变得再普通不过,何来千古流传的因由。
贾谊胜在旷达,屈原则胜在与国同生死,情至深,爱之切,这天底下有几人能做到?正是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却又支撑起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比这更有价值的万古流芳!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帝国的荣耀不在于统治者的豪奢,不在于建筑的华美,更不在于权贵的勾心斗角,而是让这些人不断腐蚀吸血的铮铮铁骨。可为什么铮铮铁骨总是被祭奠,从未取得世俗的胜利?
政治展现了权势的残酷冷漠,留给文人志士们太多的失意。剩下的路途或是隐匿乡间,或是纵情山水,或是以身殉国,绝不忍触及那鲜血淋漓的伤痛。只望着能够忘掉忧国忧民的情怀,忘掉自己的理想,忘掉世间的一切,不再悲伤,不再得失,想着有一天能够与道冥合,自由翱翔。也许他们就不应存于世,掉落凡间的天人,终是要回去的!
四、斯人远去
放逐的生活,总是不尽人意。你黯然关注的结果又让你伤心欲绝,黄昏斜阳,宛如丧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青云之志,早已磨损的残破不堪;你的美政只剩下丑陋在欢呼;你孤傲不群,满腹才华,而今也化作一潭死水,不能再起波澜;你自尊独立的品性在君王面前也不低头,污浊的人世又怎能让你欢快的生?这满头白发,形容枯槁是谁的杰作?白发枯容也许是时间的风刷,可心灵的空白去找何人来怨!
人生已逝,不复辉煌。只有最后的平静在诉说昔日的理想。
生命完结又将怎样?你见证了一个庞大国家的灭亡,奋发的理想便也随风消散了,即使活着也不能了。你的政绩,没有人去记载,留下的几首凄然楚辞却成了我们敬仰你的源泉。
于我们来说,夫子留下了一作精神向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这些并不是他的愿望。如果要夫子在国家与诗文选择的话,我想夫子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家。于夫子来说,诗文是一片伤痛悲愤,更是难以释怀的绝望。愿望实现曾经离他很近,可是一生的路程就要终结,他看到的却是国家的灭亡。理想被现实蹂躏的毫无反抗之力,天堂与地狱的距离不及他辛勤坎坷的路途,给他人作嫁衣的挣扎,纠结了夫子一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言说夫子,恰如其分。
生命这一刻,佝偻的身影啊,你可曾想念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你可悔恨自己宁要“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的倔强高洁,也绝不低头,和光同尘?
你向天发问,问得老天哑口无言,问得天子将你罢黜远乡,问得自己再也没有实现昔年愿景的机会。你知道自己“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却还是选择“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为什么不能问问自己,痛苦和汗水只能由你承担?一个人的悲哀可以两个人来分担,可一座城、一个国的悲哀却紧紧压在你一个人的身上,没有人能分担,没有人能理解,只能憋在身体里,无力抗争,等着窒息,等着灭亡的来临。
你殉国默然无语,却用坚定的行动回答我:自己走的路,总要一个人来背。即使走向灭亡,我也与你同在,不曾悔恨。
就这样抱着石头平静绝望的走了,带着你的傲骨,带着你的风流,带着千古文士的一颗心,走了。当巴尔扎克死后,雨果这样写道:
穿过客厅时,我又看到一动不动、冷漠无情、傲视一切、隐约闪光的胸像,我将死和不朽作比较。
回到家里,这是一个星期天,我看到几个人在等我,其中有土耳其代办黎查贝,西班牙诗人纳瓦雷特和意大利流亡者阿里瓦贝纳伯爵。我对他们说:诸位,欧洲即将失去一个伟才。
是的,中国同样失去了一个伟才。但是,夫子又一直与我们同在,未曾远离。毛泽东最为推崇的就是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而且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说,1949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期间,毛泽东与他谈到屈原时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而这一刻,我们见证了一位伟人的生死离别,也许这一投是情非得已,是人生的怆然绝望,但这更是人生的坚持,孟子的舍生取义在这一投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圣者的光芒在这一投中,照耀了万古长青,成就了一段史话,给后世文人骚客以精神的鼓舞和安慰。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失望的情思亦有所寄托,不再迷失,渐渐融入苍茫天地间,默默注视着茫茫众生的苦和乐。于是,悲天悯人再也不是嘴里的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魂兮归来啊!行吟汨罗江畔,有人一直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