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书小说网 > 丁巴达吉文集 > 不住惑又看了几部电影

不住惑又看了几部电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霍元甲

    七十年代的人,大多都是看着李连杰的一部部电影成长起来。可是转眼之间,七十年代的少年就变成了三十而立的成人。成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家庭的担子,工作的压力,社会角色的扮演,理想的蜕变,恐怕诸如此类的原因,还不能彻底的说明问题。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作为一个成人,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快意恩仇,江湖夜雨,天上地下任逍遥,如此等等的字眼或者意境,再也不能激起他们太大的共鸣。就象少年时候所迷恋的功夫,一旦过了三十岁之后,终于彻底的明白了,那不过就是虚幻的梦。世上决计没有可以解决一切人间纠葛和烦恼的功夫,即便是真的有如此盖世的功夫,似乎也不能充当一剂万能药,可以化解所有世上的矛盾。恐怕就连拯救自己与否还不能确信,更不要去说拯救别人了。而就在这些七十年代的人逐渐改变心态的时候,霍元甲来了。这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原来不仅仅是我们在发生变化,就连一直被我们当作一个打斗工具的李连杰也在发生变化。是啊,一个演员也终究是一个如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看罢影片,我们不由惊奇的发现,原来李连杰一直在和我们一起,发生着向同样趋势前进的变化。

    作为一个演员,李连杰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从少林寺开始,到今日的国际动作明星,他的道路似乎还没有到达最后的尽头。至少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断言,李连杰未来的发展之路会何去何从。会不会在将来的一天,等李连杰老了,打不动了,他会开始转变自己的戏路,凭借着自己拥有的影响和财力,去继续进行自己演员的事业。或者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他将会彻底的结束演艺事业,让自己的人生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也尚未可知。可是现在,我们却在看到霍元甲的时候,清楚地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李连杰依旧打得动。于是他重筹资金,搬动各路豪杰,为我们带来了一部,似乎要更多的表达一些动作之外言辞的功夫片。

    作为一个演员,一个具有一定制片能力的电影人,无论李连杰拍这个片子想要抒发自己怎样的一种见解,那终究是他的事情。可是影片一旦出来,到了无数观众的面前,评判的事情就和他无关了。观众说怎样的话语,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一切都是观众的权利。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免要说话了。

    大年初一还是初二,我在电影频道无意之中看到李连杰对于霍元甲的宣传活动录像,大概给我中了一个印象,李连杰似乎对于这个片子,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和期望。他似乎要强力的说教一些什么东西。看了霍元甲,果不其然,这片子一改往日他所有功夫片的风格,不仅说教的成分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而且说教的方式也是异常的夸张和突兀。这就未免让片子显出很多的生硬和呆板出来。无论李连杰的原意是如何的善良,可是我们终究感觉到了,单单一个善良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就电影这一种艺术形式来看,他采取了一种很不明智的表达方式,太过于强烈的说教的冲动,打破了一种艺术应有的含蓄,平衡,张力和美感。叫人感觉有一种被人强迫着喂东西的尴尬。

    剧本本身就显得很不顺畅。盲女一角色的出现,究竟在影片中起了什么作用。难道是为了填补整个片子情节的单调,唯恐没有一个女人的出现,会使从头到尾的打斗无法得以缓解?或者是让盲女充当一个心灵清洗者,天使,来为感化霍元甲的性格做出合理的支持?更或者是如同所有的影片一样,就是要为男主人公安排一个漂亮的女人,带给观众对于爱情的一种期盼,一种对于男主人公信心的支持?可是就算为这些原因,这个盲女情节的安插,也显得极不自然。我们甚至要问,如果不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还干脆不如安排一个白发老头来代替盲女,或许他们之间的台词还可以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令人信服的将霍元甲的性格进行催化和改变。以往的优秀影片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从未有女人出现的情况。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功夫片,也许是过于苛刻了。可是就作为一个值得一个人去倾注心血做的一个艺术品而言,这样的探讨也未必不能进行。

    自从霍元甲发生了改变之后,我们对于片子最后的结尾,倒也并不感到稀奇。其实自从霍元甲反省之后,影片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期待的了。此时的霍元甲恐怕就是不中毒,也必死无疑。他宁肯被人打死也不会去杀害一个好人了。可是好人究竟是谁,谁又不是好人,如此的追问下去,恐怕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因为每个人都走在一条不被自己完全操控的道路上。

    霍元甲死了,死的异常的坦然,似乎对于人世间的一切,并不过分的留恋。如此的坦然,不觉让人生出许多的疑惑出来。一个真正面对着死亡却毫不惧怕,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切人间心愿的人,的确不多见。这其中,是不是还包含着李连杰本人一些别样的想法,难免要让我们思忖再三。此时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回到那些已经年届三十的七十年代人,还有那个已经年届四十的李连杰,我们似乎对此疑惑,稍微的有了一点答案。霍元甲死去了,可是毕竟李连杰不会死去,我们这些三十出头的人也依旧活着,可是我们的内心之中,或许期望在将来的一天,当我们要死去的时候,我们也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我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完成了我们心愿。或者说我们不惧怕死亡,就是因为我们已经醒悟,而对于一个一个醒悟的人,他已经无所惧怕。此时我们或许可以如此理解,霍元甲的死,就是我们这些未亡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决心。这态度就是我们要自强不息的活着,这决心就是哪怕下一刻就要踏上不归路,也要追求醒悟。

    2断背山

    凤凰周刊的文章说断背山一片,拍出了怀俄明的气息,也显示了一个东方人准确把握西方人心理的高超技艺。对此我无话可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也未曾在西方的社会中生活过一天,所以并不能理解这一段叙述的意义。可是我想人世间的事情,总是大同小异的吧。就发展缓慢的人性而言,无论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关于感情,关于内心,相同的部分总是要多于差异的角落。看完断背山,隐约觉得,爱本身就很艰难,而不被社会所接受的爱,就注定了要遭受更多的磨难,甚至要以悲剧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恐怕断背山大概表述的就是这一点吧。

    断背山在片中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区域。这一现实特点,就明显的让这个环境带上了一种符号化的隐喻。这个隐喻就是乌托邦,理想国,世外桃源,一切人可以自由相爱的人间天堂。而李安自己“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断背山”一语,更加是给这一影片提供了广大的联想余地。影片中的一个实名,却从此在观众的脑海中,更加显得意味深长,扑朔迷离。云遮雾罩的断背山之下,究竟藏匿着怎样一个离奇的故事,自从影片公映之前,也早就调尽了观众的胃口。

    对李安电影情有独钟的人们,现在终于看到了断背山的真面目。大多数的人,或许在观看之前,就对于李安怀着巨大的期望,也对这个影片抱着巨大的热情。可是一旦看完整个片子,却难免有些或多或少的失望。我想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并非是作为异性恋的人群,无法完全理解同性恋之间的爱情,而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未曾在所有描写爱情的题材中间,显示出其独特而对于人性更深刻的挖掘。不如让我们设想一下,即使是一对男女之间的恋爱,在这个许多人共同生存的社会中,也未必不会遇到片中两个牛仔所遇到的一切阻挠和艰辛。只不过片中的两个牛仔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所带给他们的道德伦理审判。这一道德伦理的阻挠,就代替了一切正常男女相爱所遇到的全部问题。于是从相爱到坚持,从坚持到悲剧,从悲剧而结束,一个脉络清楚线条单一的故事就这样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和我们之前熟悉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并无大的不同。

    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断背山一片更多意义上唤起人们的关注,不如说在于片子故事之外的故事,那就是同性恋问题。而这部片子更大的价值,似乎也在于第一次如此广泛的将同性恋的事实,摆放在了大众的面前,再也容不得我们回避。李安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一次也是举足轻重。作为一个华人导演,作为一个在好莱坞也一言九鼎的公众人物,此次以如此规模浩大渗透广泛的电影方式,将同性恋问题推向一切之前对此问题忽视或者关注的人群,实在是前所未有。如果说以前的情况是,只是有人在私下里偷偷的议论如此的问题,而这一次李安的电影,却把这个议题抛在了大街上,散落在了人群当中。这时候你难免感叹于电影这一种媒体的巨大传播力量。一个有影响力的导演的一个影片,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关注而在社会中引起的巨大波澜,恐怕是一千个重量级的学术工作者也不能望其项背。正好几天前看到天涯首页上一篇署名为李银河的关于建议同性恋可以结婚的帖子,看完了不觉就想起断背山。先不说这个李银河是不是那个李银河,这个倒也无关紧要。但叫人觉得凑巧的是,为什么这个帖子恰巧在这个时机下火热出炉,这不能不叫人怀疑这是不是一种暗合。除却了中国要召开有关会议的因素,我看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断背山已经在相当的人群中,将同性恋这个问题给提上了应该考虑的日程中来。既然一个问题已经存在了,那么无论如何,回避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面对它,然后去想办法处理它,寻找出一个权宜之计,恐怕才是最明智的行为。我看断背山在推动人们开始面对同性恋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的层面上,其价值要远远大于影片本身艺术上可能取得的成就。说到这里,我也觉得有些后悔。或许我本不应该这么说,因为作为一个影片,它的艺术价值似乎也不能完全的脱离了社会功效而独自存在。对社会中的问题本身的关注,有时候就是艺术所需要的精神之一。就像辛德勒的名单,其显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我们似乎也无法相信,是完全和社会问题无关而自在完满的。

    李安毫无疑问在这个片子中透露出了一些对于同性恋人群的惋惜和同情。尽管片子中也有若干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同性恋人群也为社会中的其他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可是终究达到的气氛却是对于同性恋人群的同情大于厌恶,理解大于误解。就算是李安如此的情绪,也是淡淡的抒发,而不是明显的倾倒性表达出来。这或许是影片最高明的一点,也是李安最含蓄最隐忍的一点。在一个如此敏感而容易导致大众不同情绪反映的题材上,恐怕除了呈现本身,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一个导演在自己的故事讲述方式中,难免不经意的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带进去,可是关于“谁伤害了谁”这样一个直接而暴力的问题上,或许太明显的下结论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同性恋者如何的宣称自己不会为别人带来伤害,或者异性恋者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个都是一厢情愿的表白,也是理想化的设想。只要人类爱恨情仇的功能不会消失,伤害总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伤害总要在人世间永远的上演。而我们的解决办法,也正是要追问出一个办法来,如何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这种伤害。我看同性恋者在中国是否可以结婚的议论,正是在进行这样一种努力。

    3千里走单骑

    张艺谋的故事永远是那么的直接。就算是在中途拐上几个弯,也终究是一条大道走到底,主干之外,再没有其他多余的枝节。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又是一如既往的简单明快。高田建一得了癌症,因为与父亲长久以来缺乏交流而造成的隔阂,使得他即使在病榻之上,也不愿意见父亲一面。而父亲对于和儿子之间矛盾的忏悔似乎最先开始,从儿子的录像带里得知儿子的愿望之后,他就义无反顾的来到中国云南丽江,希望为不久于人世的儿子拍摄到当地民间艺人高建民“千里走单骑”的戏剧唱段。可是高建民此时却因为故意伤人而被关进了监狱。建一的父亲颇费周折来到监狱拍摄,却遇到了新的问题,高建民在监狱之中由于过度思念自己许多年未曾见面的儿子,而悲伤的无法进行演出。于是建一的父亲又来到高建民儿子所在的村子,去寻找这个小孩子,期望可以将之带到监狱,可以满足高建民的心愿,让他能够进行演出而让自己拍摄到戏剧。寻找高建民儿子的过程当中,在建一的父亲与这个小孩子的相处中间,他也在逐渐反思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更甚至在这个小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也某一层面上满足了自己作为父亲的一种心理需求。也就在这个时候,从日本打来的电话告知建一的父亲,建一已经离开了人世,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对于父子修好提出了真切地期望,并且作了真诚的自我忏悔。并且如实相告,原来对于“千里走单骑”的钟爱,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千里走单骑虽然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起来都不足以让我们过于兴奋而对之进行深度的挖掘,可是就音乐对于观众情绪的推动以及最后哭泣声的出现,却不能不让很多人着实感动了一吧。朴实,还略带有些许并不过分的煽情,或许就是我对于这个片子的基本看法。相比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这一次的故事,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成分,也就没有给希望对它进行详尽阐释的影评人员留下太多的余地。而因为之前褒贬不一的十面埋伏和英雄,又因为和陈凯歌一起被列入堕落的五代导演之中,而有一点千夫所指味道的张艺谋,这一次却也因为这个片子,让我们又不得不考虑一下,是不是我们对于五代导演的评价太过于情绪化,或者有点一棍子打倒一片的嫌疑,更或者是不是应该把他和陈凯歌分开讨论,不要因为陈凯歌的无极而让我们的怨气牵连到了并不那么差劲的张艺谋。

    “千里走单骑”一出戏,作为中国以及日本妇孺皆知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义的故事,可是张艺谋的这部片子本身,却明显的在讲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浓墨重彩的说教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贵。就这一点上,是我观看完片子之后,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选这出和片子的主旨并不紧密相关的戏,难道单单为了影射建一的父亲从日本来到中国的行程。不过就在我考虑是否中国的戏剧之中,是否有讲述父子关系的题材之时,我忽然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可能一个原因就是如果真的中国戏剧之中存在恰当切题的剧本,恐怕也未必能够和“千里走单骑”一样,有如此被广泛了解的优势。另外张艺谋所理解的关老爷的义,或许已经宽泛化了,父子亲情,或许在这个缺乏交流的年代,也可以在关老爷身上的高贵品质中,得到印证和发现。

    说到最后,既然话题牵扯到了所谓的五代导演,不免让我想起六代导演一词。算是看过几部六代导演的作品,由于制作资金的紧张,或者是导演本身意气未平的缘故,六代导演的作品,都明显的带有许多的粗粝,显得更加的有血肉有风骨,有强烈的现实关注。这似乎和五代导演的圆滑和野心迥然不同。五代导演都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有野心去拍摄一部永留电影史册的伟大电影,是可以理解并且值得我们去期盼的,可是如果这种野心之中过度的包含了圆滑的成分,老是把目光盯在国外的奖项,希望捧回一个什么什么杯来在国内耀武扬威,就不值一提了。其实这样做也是很危险,就象一个专门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工作的科学家,最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却得到一场悲剧。五代导演的圆滑之中,还包括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的电影所关注的题材,越来越缺乏强烈的现实关注,尤其在如今的中国,更看起来有对于这个社会灰心丧气的味道。这也和六代导演影片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社会批判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这就是五代导演的悲哀,他们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知道自己无法将之改变丝毫。或许这也是五代导演的无奈,因为他们曾经尝试过,却一一不得奏效。可是无论如何,希望这圆滑不是出于脱离了群众的自我享乐,在获取自身利益之外,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已经再也不抱任何兴趣。

    2006。3。5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