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隆中对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之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战略分析。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篇作品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
上一集讲到,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于是三顾茅庐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而他们在草庐中的对话,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么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对”中表达什么呢?“隆中对”打动刘备的究竟是哪一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分析隆中对策的奥妙之处,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这一集我们讲隆中对,什么是“隆中对”呢?所谓“隆中对”实际上是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谈,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闲杂人等,甚至我估计连关羽、张飞都离开了那个密室,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谈,刘备就提了一个问题,刘备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是刘备的提问,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一个帽子,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一样,穿鞋戴帽,要有一个起头。其实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政权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他这样一番心意,诸葛亮当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刘备提出的关键问题“君谓计将安出”不是说主上蒙尘,我们皇上现在日子不好过该怎么办,而是我刘备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成不了大事,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他回答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今天下的形势,他说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什么呢?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什么意思?就是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各路诸侯分封割据,抢占地盘,我们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抢占地盘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形势。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该做什么呢?很清楚,我们也得抢占地盘。因为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政治目标是什么,是实实在在的真的要保卫我们当今皇上呢,还是为了实现个的野心,不管你是什么目标,也不管你是什么抱负,总之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块根据地。
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一问一答当中,是很有文章的,而诸葛亮对刘备提问的回答是非常实在的。我们很多人崇拜诸葛亮,在我看来是没有崇拜到点子上,诸葛亮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条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刘备他处于那样的一种身份和立场,他必须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两个人在密室里密谈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这些套话了,就得来点干货,干货是什么?咱也弄一块。
在隆中的对话中,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指出了刘备当时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刘备必须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得上恢复汉室。可是寄人篱下的刘备该把哪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呢?他有什么资本来获取自己的根据地呢?
下面的问题就是,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要啥没啥的,也能弄一块?诸葛亮说能,为什么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你想想当年曹操和袁绍两个比,曹操名微而众寡,名声没有袁绍大,人马没有袁绍多,但是最后怎么样呢?曹操把袁绍干掉了,什么原因呢?一个叫做天时,一个叫做人谋,也就是说诸葛亮用这样一个事实告诉刘备: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看你会不会“谋”如果会谋,那么现在你这个情况,你就好比当时的曹操,曹操就好比当时的袁绍,曹操能够以弱胜强,你刘备也可以以弱胜强啊,强弱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强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而我们知道辩证法怎么告诉我们的呢?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弱者可以变强者,强者也可能变弱者,条件是什么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以后那还不解决问题呀,下面诸葛亮再实实在在地替刘备谋划,怎么人谋呢?那我现在就给你谋一谋,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天下的形势。我相信当时密谈的时候恐怕是有一张地图的,我们现在也来看看这个地图,北方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北方原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绍的,兖州、豫州、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现在曹操已经把袁绍灭掉了,这一块地方是曹操的。那么曹操这个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诸葛亮说不行,为什么呢?他说:
“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个太厉害了,政治上正确,有一面在当时看来正义的旗帜,保卫皇帝,力量又强,这个我们不能去跟他正面交锋。那么再看下面东边,江东地区,这块地方怎么样呢?诸葛亮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个地方已经经过父兄三代的经营,政权非常稳固,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跟他联合、联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那么可以打主意的地方呢?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荆州,我们来看看地图就知道,荆州这块地方有多大,荆州当时号称七郡,也号称八郡,因为它当中有一个郡,章陵郡是有时候设有时候废的,但是七个郡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个地方我们看看地图,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说法是,它的北面是汉水和沔水,它的南面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它的东面是现在的江苏、浙江,它的西面是现在的重庆、四川,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这是个好地方。更好的是什么呢?其主不能守,这个地盘的主人他守不住,所以诸葛亮说: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个地方就是天准备送给你的,要不要啊?这是明知故问,刘备这个时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便给他个地方他都得要,何况是荆州这个好地方还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个设问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讲,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备送给你的。
可以想象,在当时很落魄的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心中一定是暗喜,认为自己兴复汉室的大业终于有望了。可是刘备是当时军阀中最弱的一个,不用说曹操、孙权的实力远远比他强,就连刘表、刘璋、张鲁实力也不如。那么,诸葛亮说得如此诱人,刘备难道没有自知之明吗?诸葛亮为刘备的指点迷津究竟可行吗?刘备凭借什么才能实现自己恢复汉室的梦想呢?
好了,这两个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给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当然没有明说,我们也懂这个意思,我们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后怎么样呢?诸葛亮说:以将军您的声望“信义著于四海”;以将军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将军您的号召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望,有这个号召力,你只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我们在这个根据地里面一方面把内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关系搞好,联合孙权,意思就是说,那你就有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个话也没有明说出来。有了这个独立王国怎么样呢?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那个时候天底下的老百姓还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饭、拿着肉夹道欢迎将军您吗?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
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之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战略分析。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篇作品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
上一集讲到,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于是三顾茅庐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而他们在草庐中的对话,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么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对”中表达什么呢?“隆中对”打动刘备的究竟是哪一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分析隆中对策的奥妙之处,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这一集我们讲隆中对,什么是“隆中对”呢?所谓“隆中对”实际上是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谈,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闲杂人等,甚至我估计连关羽、张飞都离开了那个密室,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谈,刘备就提了一个问题,刘备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是刘备的提问,这段话历来不太被人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番套话,一个帽子,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一样,穿鞋戴帽,要有一个起头。其实这段话是有意义的,就说开头这十二个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就是现在我们汉王朝这个政权已经很危险了,曹操这个奸臣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我们的皇上实际上是在落难。这段话刘备是必须说的,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因为他是所谓“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刘家的宗室、后代这个身份来参加这一轮角逐的,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忧天下的这样一个政治立场,保证他政治上正确,这样他提出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理解,才能够得到同情。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他这样一番心意,诸葛亮当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刘备提出的关键问题“君谓计将安出”不是说主上蒙尘,我们皇上现在日子不好过该怎么办,而是我刘备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成不了大事,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他回答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今天下的形势,他说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什么呢?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什么意思?就是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各路诸侯分封割据,抢占地盘,我们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管自己抢占地盘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形势。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该做什么呢?很清楚,我们也得抢占地盘。因为不管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政治目标是什么,是实实在在的真的要保卫我们当今皇上呢,还是为了实现个的野心,不管你是什么目标,也不管你是什么抱负,总之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有一块根据地。
在刘备和诸葛亮这一问一答当中,是很有文章的,而诸葛亮对刘备提问的回答是非常实在的。我们很多人崇拜诸葛亮,在我看来是没有崇拜到点子上,诸葛亮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条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刘备他处于那样的一种身份和立场,他必须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两个人在密室里密谈的时候就不要再讲这些套话了,就得来点干货,干货是什么?咱也弄一块。
在隆中的对话中,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指出了刘备当时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刘备必须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得上恢复汉室。可是寄人篱下的刘备该把哪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呢?他有什么资本来获取自己的根据地呢?
下面的问题就是,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要啥没啥的,也能弄一块?诸葛亮说能,为什么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你想想当年曹操和袁绍两个比,曹操名微而众寡,名声没有袁绍大,人马没有袁绍多,但是最后怎么样呢?曹操把袁绍干掉了,什么原因呢?一个叫做天时,一个叫做人谋,也就是说诸葛亮用这样一个事实告诉刘备: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看你会不会“谋”如果会谋,那么现在你这个情况,你就好比当时的曹操,曹操就好比当时的袁绍,曹操能够以弱胜强,你刘备也可以以弱胜强啊,强弱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强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而我们知道辩证法怎么告诉我们的呢?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弱者可以变强者,强者也可能变弱者,条件是什么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以后那还不解决问题呀,下面诸葛亮再实实在在地替刘备谋划,怎么人谋呢?那我现在就给你谋一谋,我们来看一看当今天下的形势。我相信当时密谈的时候恐怕是有一张地图的,我们现在也来看看这个地图,北方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北方原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是袁绍的,兖州、豫州、徐州三州是曹操的,现在曹操已经把袁绍灭掉了,这一块地方是曹操的。那么曹操这个地方你能不能去打他的主意呢?诸葛亮说不行,为什么呢?他说:
“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个太厉害了,政治上正确,有一面在当时看来正义的旗帜,保卫皇帝,力量又强,这个我们不能去跟他正面交锋。那么再看下面东边,江东地区,这块地方怎么样呢?诸葛亮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个地方已经经过父兄三代的经营,政权非常稳固,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跟他联合、联盟,也不能打他的主意。那么可以打主意的地方呢?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荆州,我们来看看地图就知道,荆州这块地方有多大,荆州当时号称七郡,也号称八郡,因为它当中有一个郡,章陵郡是有时候设有时候废的,但是七个郡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个地方我们看看地图,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说法是,它的北面是汉水和沔水,它的南面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它的东面是现在的江苏、浙江,它的西面是现在的重庆、四川,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英雄用武之地,这是个好地方。更好的是什么呢?其主不能守,这个地盘的主人他守不住,所以诸葛亮说: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个地方就是天准备送给你的,要不要啊?这是明知故问,刘备这个时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便给他个地方他都得要,何况是荆州这个好地方还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个设问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讲,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备送给你的。
可以想象,在当时很落魄的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心中一定是暗喜,认为自己兴复汉室的大业终于有望了。可是刘备是当时军阀中最弱的一个,不用说曹操、孙权的实力远远比他强,就连刘表、刘璋、张鲁实力也不如。那么,诸葛亮说得如此诱人,刘备难道没有自知之明吗?诸葛亮为刘备的指点迷津究竟可行吗?刘备凭借什么才能实现自己恢复汉室的梦想呢?
好了,这两个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给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当然没有明说,我们也懂这个意思,我们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后怎么样呢?诸葛亮说:以将军您的声望“信义著于四海”;以将军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将军您的号召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望,有这个号召力,你只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我们在这个根据地里面一方面把内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关系搞好,联合孙权,意思就是说,那你就有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个话也没有明说出来。有了这个独立王国怎么样呢?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那个时候天底下的老百姓还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饭、拿着肉夹道欢迎将军您吗?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成功了嘛。这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恍然大悟,哦,原来所谓霸业或者帝业就是这样实现的,哎呀太好了,他说:“善!”太好了。当然,这个最终的目标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要出现一个“后后汉”因为你不好再它什么了,只好叫“后后汉”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诸葛亮做的这个“隆中对”此刻还是空头支票,不是诸葛亮没有能力,而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有忌讳。因为他设计的方案第一步是拿下荆州,荆州是谁的?刘表的,刘表跟刘备是什么关系?宗室,一家子,诸葛亮和刘表是什么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太太的姨夫,诸葛亮再怎么了出谋划策,他也不能撺掇刘备说你把刘表做了,不能讲,这个话是不能讲的,刘备也下不了手,他们都要等机会,所以诸葛亮说得很清楚: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提起鲁肃,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观众朋友可能马上就浮现出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程度的这么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呀,为之奈何?诸葛亮就说你会哭吗?刘备说会呀。鲁肃来了你就哭。鲁肃一去讨荆州,刘备就哭,哭得鲁肃就没有办法,说哎呀,这个事情有话好好说不要哭嘛,你看你哭成这样,我这儿有餐巾纸。好像是这样一个形象,其实不是的,鲁肃是一个很侠义、很豪爽的人。当年周瑜当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看来是大地主,家里很有钱的,鲁肃当时家里有两囷粮,囷就是圆形的谷仓,每一个谷仓里面可以放三千石谷子,家有两囷,鲁肃就指着说,拿一囷走好了,这叫做“指囷相赠”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所以是个很豪爽的人。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鲁肃当场就给孙权泼了瓢凉水,说以鲁肃的愚见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为什么呢?想想当年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高皇帝也想当个齐桓公、晋文公的,没当成,为什么?有项羽,有项羽为害,项羽造乱,现在我们当今之世曹操就是项羽,所以你当不成。不过呢,你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不等于将军您无事可干,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当什么呢?当皇帝啊。然后鲁肃就说了,说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就是大汉王朝是再也扶不起来了,你就别扶了吧,当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不要去扶它。曹操一时半会儿除不掉,力量太大,那应该怎么样呢?鲁肃说: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第二个不同,就是诸葛亮提出来的口号,或者说他最终极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汉室可以复兴;而鲁肃是明明白白的说汉室不可复兴,这是他们的不同,这是立场的不同。因为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他必须打出复兴汉室的这个旗号,而且我也可以现在提前跟大家说,就是这个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身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这是第二点不同。
第三点不同,就是鲁肃的战略规划是把三分天下看做前提,就是现在已经三分了,孙权、刘表、曹操。统一的步骤是什么呢?先消灭刘表,再西进拿下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要“三国”变成“南北朝”而诸葛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西边这块地方占住,等孙权和曹操两个打起来,等他们两个打得差不多了以后,我们北上、东进统一中国,是把“三国”变成“东西汉”这是两个版本“隆中对”的第三点不同。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鲁肃的这个方案孙权采纳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鲁肃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安五年,这个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刚刚接过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有做稳,内部闹个没完,他哪有这份心思一统天下,他也没这个能耐啊。所以孙权就打了一句官腔,哎呀,孙某尽力一方,那是为了辅佐汉王朝,你说的那些事情那是不能考虑的。所以你别看他小小年纪,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按照古人的规矩,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才成*人,孙权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道了。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的孙权不但有了这个贼心,也有了这个贼胆,还有了这个贼力,所以到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旧话重提,说我们打黄祖吧,这个人是谁呢?甘宁。甘宁原来是刘表和黄祖的部下,但是刘表和黄祖都不重用他,所以他就投奔孙权,谁介绍的呢?周瑜和吕蒙。介绍到孙权以后,孙权对他非常好,同于旧臣,就把他当做老部下来看待。于是甘宁就提出来了,说什么呢?说: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
曹操肯定要篡夺我们大汉王朝,而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荆州的主人刘表虑既不远,说刘表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看问题鼠目寸光,儿子又劣,他两个儿子又很差,这个地方他是肯定守不住的。所以请将军及早下手,他说了四个字“不可后操”就是我们要抢先拿下荆州,不可以落在曹操的后面。那么甘宁提出这个话以后当时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是张昭,张昭说什么?哎,不能这样,我们这个东吴我们江东集团现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必须小心谨慎,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出去乱打呢?张昭为什么要反对,孙权他又是如何决定和表态的呢?请看下集江东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