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教学领域的拓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阅书小说网 www.yueshu.la】,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九六一年有一天下午,下着大雨,突然有人按门铃。我开门一看,是一位穿着密不透风的修服。五十多岁的老修女。她手里拿一把很大的雨伞,一进门就大声地问:“你是不是齐邦媛?”我说:“是。”她说:“我们现在需要一位教美国文学的人,请你来教。”我吓了一跳,说:“我没有资格教,美国文学也没有准备。”她不听我解释,说:“你会教,你也可以教,我知道,因为我已经查过你的资料。”
原来她是当时静宜女子文理学院(现为静宜大学)的负责人sisterfrances,静宜是修会办的学校,修会的负责人就是学校负责人。她来找我的时候,态度非常强硬,气势俨然。
我一再推辞,她似乎要发脾气了,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太客气了,我告诉你,我是经过考虑才来的,我派了学生到中兴听过你的英文选课。”
我太惊讶,他太意外,不敢跟她辩论,连说:illtry"的能力也没有。她立刻交代哪一天开始上课,说完,留下一份课表,撑起那把大伞,从玄关处消失。就这样,在一九六一年的台中,,我真正开始教文学课。
静宜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因为她是一所以英语为主的学院,学生一毕业都是供不应求地被抢走。
“美国文学”是大三的课,教科书由学校指定,厚厚的上下两册,三外之二是作品,三分之一是背景叙述,这稍微减轻我的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文学”是外文系的重课,我生性胆小,又很紧张,自觉没有经验,只有拼命下苦功读书。当时静宜图书馆相关的藏书颇丰,都是从美国直接送过来的,除了美新处,这里也成为我寻宝的地方。我教这门课真是教学相长,把静宜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美国文学的书都读遍了,笔记本、教科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我虽然知道自己没有像胡适先生说的要有八年、十年以上的研究才敢教一门课,但我那时总超前一、两年。
静宜的英文老师大都是洋人相修女,为了培养学生的英文程度,不用中文讲课。教了第一年,学生反应很好,我猜想吸引他们的是我对文学的态度。
sisterfrances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拿着一把大伞,到处巡视,对老师的教学质量盯得很紧,经常去听老师上课。她全心全意奉献给学校,以校为家。她对学生也很严格,举凡仪容、用餐礼仪、生活常规都要管,她曾说:“女孩子打扮得干净、漂亮不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为了礼貌。”一九六0年代从静宜毕业的女孩子,一听到sisterfrances都会发抖。但是她也制定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到东海大学外文系任教,完全是个意外。就像sisterfrances拿把大雨伞敲到我的头,我就去教一样:不过,这次敲我的不是伞,是一封信。
有一天,我收到素不精识的杜衡之教授的信。
他说他在东海外文系教翻译,因为太忙了,问我可不可以接这门课?我不知道他怎么认识我的,我也不认识他。但是,我就又接受一个挑战去了。
东海大学外文系在当年是比今天风光、受重视多了,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开风气之先的事情,加上学校的建筑、规画具有前瞻性,校长也是当时具有社会地位的人士,所以颇受瞩目。
外文系最早的系主任是misscockran,接着是misscrawford,她以前是图书馆馆长,之后就是谢颇得教授(prof。ianshepard)接任。系里老师几乎都是外国人,我是唯一的中国老师。为了教翻译,我用我的老牛劲自己编教材。每个礼拜给学生做一次中翻英、英翻中作业。那是非常辛苦的,我拿回来批改,改完后下次上课时第一个钟头发还作业并且讨论。每个段落,我都摘出重点。和学生谈翻译的各种可能性。
我不太赞成翻译讲理论,直到今天也不认为理论可以帮助人。我的翻译课完全要动手去做的,有累积的英文能力不是平白就能得来,也要有很好的范例,我必须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似地找很多资料,才能教得充实。
有一次,我让学生做一篇沃尔特佩特(walterpater1839——1894)的给蒙娜丽莎("tomonalisa")的翻译,大家坐在位子上做得“快死掉”了。那实在是很大的挑战,那短短一页,充满文艺知识,深刻的描写内在的奥秘。每个人都纠着眉头,一副快要阵亡的样子,真是精采。翻译课这班是大三,每年有二十多个人,最早的学生有钟玲、孙康宣、郭志超等。钟玲曾写了一首诗听雨送我。
我一九六七年赴美国进修,在印第安纳大学的郭志超处处照顾我,常请我去听印大著名的音乐会和歌剧,由他认识了许多终身的朋友。
一九六七年,裕昌突然接到调差令,调往总局,负责铁路电气化的研究及准备工作,因此家必须搬去台北了。
这年初有一个美国很有份量的“美国学人基金会”(amercanlearnedsocicty)经美国新闻处寄来一函,说他们开始给台湾人文科进修奖助二名(奖学金很高),在一切考虑之中,有一项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这一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自己由青年已进入中年,在进修这方面,竟十年搓蛇,浑然不觉许多年来,父亲不只一次说,你一生作个教书匠,很可惜啊。他似乎忘了我大学毕业时,兵荒马乱之际,他反对我出国念书,虽然当时已得到霍利约克学院的入学准许,怕家人失去联系,更怕我成为孤僻的书呆子,耽误婚姻。这十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些国际交流的通知,但是丈夫工作极忙碌劳累,三个孩子尚小,我收到那些通知连看都不敢看,更不敢想。而今发觉所有的公费资格都限在四十五岁。既然家必须搬往台北,可以搬在父母家附近,妈妈易于伸出援手。如果想留在大学教书将来不被淘汰,今年是最后的机会。
这个基金会初审通过了我的申请,但是必须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到纽约面谈再待决审。我同时也再申请傅尔布莱特交换计划的旅费与书籍补助,那又是一场“三堂会审”式的考试他们之中有一位是刚由哥伦比亚大学来台访问的夏志清先生。他问我对于艾略特(t.s.eliot)的戏剧有什么看法?恰好在前一年暑假我读了他的三个剧本,大教堂中的谋杀、家庭聚会和鸡尾酒会,所以颇有可谈。
这一年暑假,两个大孩子办了转学高中一、二年级,小儿子考上了第一志愿大安中学初一(当时自以为已经安顿,今日回想。何等无知),中兴大学为我办了留职留薪进修一年(当年薪俸以台币换算,不足一百美金),我才有身分得交换计划奖助。但期满必须回原校任教三年。这年暑假我由教育部审定,升等为正教授,距我来台整整二十年,我仍在奋斗,求得一个立业于学术界的学位!
那个七月是难忘的炎热,我们一家五口,放弃所有的猫,只带了一只小狗,由台中的大院子,高架的日式房子,搬到铁路局代祖位在金华街的三十多坪公寓,好似塞进一个蒸笼(那时还不普遍装冷气),三个青少年失去了伸展的空间,烦躁不宁。而我却在“安顿”之后,立刻要渡重洋漂大海追求一个他们听不懂,也许至今他仍不谅解的“学术理想”!许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不安的熬煎,焦头烂额的夏天夜晚,已全然看不见天上的星辰。
一九六一年有一天下午,下着大雨,突然有人按门铃。我开门一看,是一位穿着密不透风的修服。五十多岁的老修女。她手里拿一把很大的雨伞,一进门就大声地问:“你是不是齐邦媛?”我说:“是。”她说:“我们现在需要一位教美国文学的人,请你来教。”我吓了一跳,说:“我没有资格教,美国文学也没有准备。”她不听我解释,说:“你会教,你也可以教,我知道,因为我已经查过你的资料。”
原来她是当时静宜女子文理学院(现为静宜大学)的负责人sisterfrances,静宜是修会办的学校,修会的负责人就是学校负责人。她来找我的时候,态度非常强硬,气势俨然。
我一再推辞,她似乎要发脾气了,说:“你们中国人就是太客气了,我告诉你,我是经过考虑才来的,我派了学生到中兴听过你的英文选课。”
我太惊讶,他太意外,不敢跟她辩论,连说:illtry"的能力也没有。她立刻交代哪一天开始上课,说完,留下一份课表,撑起那把大伞,从玄关处消失。就这样,在一九六一年的台中,,我真正开始教文学课。
静宜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因为她是一所以英语为主的学院,学生一毕业都是供不应求地被抢走。
“美国文学”是大三的课,教科书由学校指定,厚厚的上下两册,三外之二是作品,三分之一是背景叙述,这稍微减轻我的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美国文学”是外文系的重课,我生性胆小,又很紧张,自觉没有经验,只有拼命下苦功读书。当时静宜图书馆相关的藏书颇丰,都是从美国直接送过来的,除了美新处,这里也成为我寻宝的地方。我教这门课真是教学相长,把静宜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美国文学的书都读遍了,笔记本、教科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我虽然知道自己没有像胡适先生说的要有八年、十年以上的研究才敢教一门课,但我那时总超前一、两年。
静宜的英文老师大都是洋人相修女,为了培养学生的英文程度,不用中文讲课。教了第一年,学生反应很好,我猜想吸引他们的是我对文学的态度。
sisterfrances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人,拿着一把大伞,到处巡视,对老师的教学质量盯得很紧,经常去听老师上课。她全心全意奉献给学校,以校为家。她对学生也很严格,举凡仪容、用餐礼仪、生活常规都要管,她曾说:“女孩子打扮得干净、漂亮不是为了好看而已,而是为了礼貌。”一九六0年代从静宜毕业的女孩子,一听到sisterfrances都会发抖。但是她也制定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到东海大学外文系任教,完全是个意外。就像sisterfrances拿把大雨伞敲到我的头,我就去教一样:不过,这次敲我的不是伞,是一封信。
有一天,我收到素不精识的杜衡之教授的信。
他说他在东海外文系教翻译,因为太忙了,问我可不可以接这门课?我不知道他怎么认识我的,我也不认识他。但是,我就又接受一个挑战去了。
东海大学外文系在当年是比今天风光、受重视多了,因为他们做了很多开风气之先的事情,加上学校的建筑、规画具有前瞻性,校长也是当时具有社会地位的人士,所以颇受瞩目。
外文系最早的系主任是misscockran,接着是misscrawford,她以前是图书馆馆长,之后就是谢颇得教授(prof。ianshepard)接任。系里老师几乎都是外国人,我是唯一的中国老师。为了教翻译,我用我的老牛劲自己编教材。每个礼拜给学生做一次中翻英、英翻中作业。那是非常辛苦的,我拿回来批改,改完后下次上课时第一个钟头发还作业并且讨论。每个段落,我都摘出重点。和学生谈翻译的各种可能性。
我不太赞成翻译讲理论,直到今天也不认为理论可以帮助人。我的翻译课完全要动手去做的,有累积的英文能力不是平白就能得来,也要有很好的范例,我必须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似地找很多资料,才能教得充实。
有一次,我让学生做一篇沃尔特佩特(walterpater1839——1894)的给蒙娜丽莎("tomonalisa")的翻译,大家坐在位子上做得“快死掉”了。那实在是很大的挑战,那短短一页,充满文艺知识,深刻的描写内在的奥秘。每个人都纠着眉头,一副快要阵亡的样子,真是精采。翻译课这班是大三,每年有二十多个人,最早的学生有钟玲、孙康宣、郭志超等。钟玲曾写了一首诗听雨送我。
我一九六七年赴美国进修,在印第安纳大学的郭志超处处照顾我,常请我去听印大著名的音乐会和歌剧,由他认识了许多终身的朋友。
一九六七年,裕昌突然接到调差令,调往总局,负责铁路电气化的研究及准备工作,因此家必须搬去台北了。
这年初有一个美国很有份量的“美国学人基金会”(amercanlearnedsocicty)经美国新闻处寄来一函,说他们开始给台湾人文科进修奖助二名(奖学金很高),在一切考虑之中,有一项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这一年,我已经四十四岁了,自己由青年已进入中年,在进修这方面,竟十年搓蛇,浑然不觉许多年来,父亲不只一次说,你一生作个教书匠,很可惜啊。他似乎忘了我大学毕业时,兵荒马乱之际,他反对我出国念书,虽然当时已得到霍利约克学院的入学准许,怕家人失去联系,更怕我成为孤僻的书呆子,耽误婚姻。这十年来,学校每年都有一些国际交流的通知,但是丈夫工作极忙碌劳累,三个孩子尚小,我收到那些通知连看都不敢看,更不敢想。而今发觉所有的公费资格都限在四十五岁。既然家必须搬往台北,可以搬在父母家附近,妈妈易于伸出援手。如果想留在大学教书将来不被淘汰,今年是最后的机会。
这个基金会初审通过了我的申请,但是必须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到纽约面谈再待决审。我同时也再申请傅尔布莱特交换计划的旅费与书籍补助,那又是一场“三堂会审”式的考试他们之中有一位是刚由哥伦比亚大学来台访问的夏志清先生。他问我对于艾略特(t.s.eliot)的戏剧有什么看法?恰好在前一年暑假我读了他的三个剧本,大教堂中的谋杀、家庭聚会和鸡尾酒会,所以颇有可谈。
这一年暑假,两个大孩子办了转学高中一、二年级,小儿子考上了第一志愿大安中学初一(当时自以为已经安顿,今日回想。何等无知),中兴大学为我办了留职留薪进修一年(当年薪俸以台币换算,不足一百美金),我才有身分得交换计划奖助。但期满必须回原校任教三年。这年暑假我由教育部审定,升等为正教授,距我来台整整二十年,我仍在奋斗,求得一个立业于学术界的学位!
那个七月是难忘的炎热,我们一家五口,放弃所有的猫,只带了一只小狗,由台中的大院子,高架的日式房子,搬到铁路局代祖位在金华街的三十多坪公寓,好似塞进一个蒸笼(那时还不普遍装冷气),三个青少年失去了伸展的空间,烦躁不宁。而我却在“安顿”之后,立刻要渡重洋漂大海追求一个他们听不懂,也许至今他仍不谅解的“学术理想”!许多年后,我只记得那不安的熬煎,焦头烂额的夏天夜晚,已全然看不见天上的星辰。